• 十七世纪画 > 从媒体影像观照自己
  • 从媒体影像观照自己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07-06-02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English
    文档格式:pdf
    文档作者:V Lin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从媒体影像观照自己 —观展∕表演典范之初探
    从媒体影像观照自己—观展∕表演典范之初探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观展∕表演典范为框架,辅以网际网的实证经验资分析, 试图探讨阅听人透过媒介影像投射而进自我主体建构的过程.研究场域以文学 网站《村上春树的网森》为主,续观察四,共 1,815 篇文章.研究结果 有二,首先研究发现,村上迷群透过「观展∕顾影自循环」(the circle of S-N-S) 的过程,与村上文本产生视野融合,并藉由重复谨慎阅听文本,主动填补偶像文 本的意义缝隙, 建构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特解图像.再者, 研究发现, 迷群的 「自 vs.自恨」情结与当代文化之「把普为任何人的结构,当作是特为自己的 结构」(For-anyone-as-someone-structures)结合,迷群试图藉由独占偶像作家以 显自己的独特风格.
    中文关键词:观展(spectacle),顾影自(narcissism),影像(image),观展∕表演 典范(the spectacle / performance paradigm).
    从媒体影像观照自己—观展∕表演典范之初探
    壹,研究缘起
    Abercrombie and Longhurst 在 1998 提出阅听人研究之观展∕表演典范 (Spectacle/Performance Paradigm, 简称 SPP),成为继 Hall 於 1980 提出制码∕ 解码模式(Encoding/Decoding Modal)后,最重要的阅听人研究典范. Hall在 1974 英国伯名罕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简讯第七期发表的〈电视 述中的制码与编码〉(Encoding and Decoding in the Television Discourse)一文1, 引阅听人研究迈向接收分析(reception analysis)之研究取向,藉由Morley众多实 证研究的基础,奠定二十余的阅听人研究之头位置.经过Hall与Morley等人 的努,阅听人研究自此与为科学典范代表之效果研究产生重大变革. 首先,Hall(1980)引入法国文学评家巴特(Ronald Barthes)将意义区分 为外延义(denotation)与内含义(connotation)的区分,批评传统传播效果研究过 简化意义的生成过程.传统效果研究将意义的传递视为犹如抛绣球一样,讯息传 送者可以透过大众传播管道直接将讯息意义抛给阅听人,此种做法认为意义是清 晰透明的,忽媒介讯息的意义经常是处於众多层次与复合指涉 (multi-layered/multi-referential)的复杂样态,因此,阅听人研究从传统关注讯息效 果的技术取向(technical approach)转向关注意义的符号学取向(semiotic approach).(Alasuutari, 1999; Gray, 1999) 再者,Hall(1980)受到葛姆西霸权(hegemony)概的影响,关注语言,意 义与权之间复杂纠葛的关系, 提出统治阶级透过加强符合主意形态的述 框架建构社会文化秩序,人们与统治阶级的斗争只是生产工具的拥有权,尚 且蔓延到社会文化符号的意义争夺,换言之,拥有意义建构者即拥有权, Ruddock(2001): 「社会团体间的权竞争方式, 是推他们所认定的 『真实』 , 消灭与之相抵的其他真实框架.」(p.174)因此,Hall(1980)特别强调具有批判意 的阅听人可以去整体化 (detotalize)主意形态强加於社会文化符码的优势 意义,拆解其原始述框架,重新以另述框架予以再整合(retotalize),此 即为阅听人於文本意义进的抗拒为.
    1
    文章出处为Hall, S.(1974). Encoding and decoding in the television discourse.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e Studies, Stencilled Occasional Paper No. 7. Birmingham: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本文转引自Alasuutari (1999), p.2. 1
    相对於为典范的效果研究将阅听人视为承受媒介激的反应体而言,接收 分析典范重视人们主动与意义诠释的能, 提出意义是透过文本与阅听人之间 的协商而,并超越个体化取向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强调阅听为是存在於诠释 社群的共享为.这些观点, 对於当时的研究情境背景, 确实带革命性的影响, 并造成典范的转移,使得阅听人研究从效果典范转移至接收分析典范,在本质 上,诠释观点取代实证观点,在方法与研究方法上,质化取向的民族志法取代 化取向的问卷调查法.但是如同 Livingstone(1996)与 Gray(1999)的批评,被写 入传播研究教科书的接收分析典范, 成为阅听人研究的正典(canon), 被塑造城英 雄式的发明,破坏阅听人研究域的复杂性,并导致倾向窄化与刻板化. 然而,本文认为接收分析典范遭遇的困境主要自於传播媒介景象 (mediascape)的变迁.一方面,控制媒介生产的共同益破散,传播新科技的大 生产与普及,造成媒介讯息内容的生产与消费端的对消失,阅听人需要 拥有钜额资本才能拥有媒介生产工具,位生产工具如电脑,位相机或位 音机结合网际网,使得二十一世纪阅听人(当代阅听人研究面对的)比起二十 世纪的阅听人(Hall 等人面对的阅听人)容成为媒介讯息的生产者, Livingstone(2000)认为此种现象使得代表制码的文本与代表解码的阅听人已经融 合在一起,造成生产∕消费,制码∕解码的边界逐渐消逝.另一方面,相较於 1980 代 Hall 等人关注的「严肃,硬性」媒介阅听为如收看新闻或公共性事 务节目, 「轻松,软性」媒介阅听为如观赏续剧或娱性节目,已经成为媒 介阅听为的主,人们再如同过往一样,汲汲从媒体讯息搜集公共知或资 讯面对外在世界的变动,相对於此,他们试图从媒介影像消费为中获取愉 悦,找寻失的自我主体位置. 面对如此钜变的媒介景象,同学者试图提出同的解决方式.Alasuutari (1999)主张以建构式观点发展第三代接收分析,增加反身性(reflexivity)思考,重 新以钜观社会学的角剖析媒介文化,研究媒介塑造真实的框架与述. Morley(1999)呼应 Alasuutari(1999)的观点,并提出第三代接收分析应将研究焦点 放在电视节目与其消费所产生的「道德」问题,包括整体的市民责任,媒介消费 为的适当性以及公共域与民主议题.Ruddock(2001)则试图以「消费」 (consumption)的概作为文本,技术,媒介,其他商品与生活整体的结中心, 认为应以具体社会情境的实证研究剖析媒介文化意义. 在所有提出的解决方案中,以 Abercrombie and Longhurst(1998)的观展∕表 演典范为最完整的观点.Abercrombie and Longhurst(1998)将消费与认同的观 点纳入阅听人研究,重视阅听人之媒介消费为所展现之自我形象的搜寻与建

    下一页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世纪佳缘  世纪佳缘登录  世纪佳缘会员登录  21世纪教育网  世纪佳缘交友网  冰河世纪  世纪天成  世纪佳缘登陆  十七界届六中全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