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歌我们的田野 > 星夜的沉思(代序)
  • 星夜的沉思(代序)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06-12-01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Simplified Chinese
    文档格式:pdf
    文档作者:leh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星夜的沉思(代序) 王守仁 北国的深秋之夜着实妙不可言.我拖着疲乏的身子从书案前向阳台迈 步,推开那扇陈旧的玻璃窗,一股诱人的凉风徐徐袭来,我精神为之一振. 举目眺望,在东北方的苍穹里,数不清的星光在向我眨眼.我朦胧地走进了 一个神秘的星座世界,原来那是一个极大的诗歌殿堂,在许多半身像下标有 普希金星座,拜伦星座,泰戈尔星座,屠格涅夫星座,海涅星座,涅克拉索 夫星座……,我找呀,找,终于觅到了我要找的星座."叶赛宁星座"几个 字终于出现在我眼前…… 今天高度发达的现代科学,可以准确地预报天气和海浪,可以预测地下 深邃的石油矿藏, 可以使原子裂变造福于人类, 甚至可以发射照亮黑夜的 "人 造太阳",总之,不久前无法想像的事情似乎都能变成现实.然而,伟大诗 人的诞生却一直成为一个谜.既无法预测,也不能祈求,他总是在人们意想 不到的地方出现.俄罗斯抒情诗人叶赛宁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一个世世代 代都是农民的家庭里,突然诞生了一个具有罕见诗才的伟大抒情诗人,他有 别于来自俄罗斯农村的伟大科学家,诗人罗蒙诺索夫,也不同于传统的农民 诗人柯尔佐夫,他是一个独特的俄罗斯抒情诗人.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俄罗斯 诗坛上,那真好比一头雄壮的公牛闯进了瑰丽的殿堂,他以令人惊讶的诗歌 形象去刺激和满足贵族沙龙里那些灯红酒绿,醉生梦死者的好奇之心,从而 也使自己在整个俄罗斯诗坛上扬名.自那时以来,他的诗才引起了人们的兴 趣,几乎在所有的专著和评论文章里都涉及到叶赛宁诗歌天才之谜.其实, 作为列宁,齐奥尔科夫斯基,爱因斯坦的同时代人,叶赛宁不仅从独特的抒 情角度,而且从宇宙的高度感受和思考了自己时代的本质特征.正如诗人在 散文中所说:"地球上的人类将不仅同相近的卫星星球相呼应,而且还将同 广阔无垠的整个宇宙相呼应……我们时代的暴风雨也应当把我们从地球上的 进步推向宇宙的进步.""叶赛宁的诗歌,是深刻思考历史与革命,农村与 城市,生与死,国家与人民,人民与个人等许多社会哲学问题之源."(叶 尔绍夫语)大概,也正由于如此,世人才公认这位抒情诗人伟大.然而,诗 人首先要有个性.在抒情诗和史诗中,诗人的个性是至为重要的.这种个性 是自由的,是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的个性.它同人民一起,同时代步 调一致.诗人在创作中永远保持自己的独特特点,不改变自己天赋的面貌. 叶赛宁在《关于自己》这篇答征询表式的短文中曾明确说道:"至于自传的 其他内容,它们都在我的诗中."是的,叶赛宁的的抒情诗表达了他感情上 的真实,他从未违背感情上的真实而去消除感情上的矛盾冲突,因此读他的 诗时,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就在自己的眼前.不过,作为"情感真实"的诗人, 可说世上比比皆是,而叶赛宁之所以得到全世界公认,首先是因为他的诗最 具民族特色.俄罗斯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捷尔纳克认为苏联 早期的诗歌良莠不齐,但他"喜欢叶赛宁的全部作品",因为叶赛宁"出色 地捕捉到了俄罗斯的乡土气息".此外,叶赛宁抒情诗的人道主义激情,高 度的艺术性,也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赢得广大读者的赏识,读者如饥 似渴地阅读他的作品.俄罗斯读者是这样,外国读者同样如此.俄罗斯当代 著名诗人沃兹涅先斯基访问加拿大时,曾多次朗颂过叶赛宁的诗,每当听众 听到叶赛宁的姓名,整个大厅立刻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①然而,叶赛宁
    的诗歌在其俄罗斯本土,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并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甚至 遭到排斥和贬低,只是到了五十年代后半期才被重视和"重新发掘".1960 年 7 月 9 日,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在全俄教师代表大会上发言说:"马雅可 夫斯基固然是优秀而伟大的诗人,但是仅仅马雅可夫斯基一个人是代表不了 将近半个世纪的苏联诗歌丰富多样的发展的.如果中学的文学教学大纲里没 有杰出的俄罗斯抒情诗人叶赛宁的作品,那就不可思议."②随着社会的发 展,教条主义的危害和庸俗社会学观点的克服,人们才得以正确评价叶赛宁 的创作,并把注意力集中到俄罗斯宝贵的精神财富方面.六十年代中期,原 苏联诗歌界掀起了给叶赛宁"正名"的高潮,诗人亚·普罗科菲耶 夫说: "是时候了,说叶赛宁是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的时候已经到了, 而且,不是悄声说,是大声疾呼!就因为他对俄罗斯的全部的爱,就因为他 所创作的关于俄罗斯的那些无法传达的美好的诗与歌!"③ 叶赛宁是表现民族精神和传统的极其典型的民族诗人,即使在他的作品 被"禁锢"的岁月,其诗仍然以独有的艺术魅力而深入人心.苏联人民演员 符·伊·卡恰洛夫(1875—1948)在回忆录中叙述道:"我在欧洲和美国漂 泊的时候,总是随身带着他(叶赛宁)的诗集.我有那么一种感觉,仿佛我 随身带着(放在一只美国提箱里)一掬俄罗斯泥土,它们明显洋溢着故乡土 地那馥郁而又苦涩的气息." 正如《铁流》的作者绥拉菲莫维奇所说: "叶赛宁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但同时又是一个不幸的人."的确,他很不幸.1925 年 12 月 28 日凌晨他自 杀了,苏联诗坛上从此陨落了一颗明星.噩耗传开,人们震惊不已:一个年 仅三十岁,诗歌创作正处在鼎盛时期的诗人,怎么竟会自寻短见呢 人们怀 着惋惜和悲痛的心情开始思索和推测,一时间,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坛,莫 衷一是.当时,苏联国内外形形色色的文人趁机掀起了一片嚣声,有的把死 因归咎于苏维埃政权,有的对叶赛宁进行人身攻击.然而,叶赛宁的作品本 身,尤其是 1924—1925 年创作的那些歌颂祖国,歌颂苏维埃政权和革命领袖 的诗篇,实际上已是对各种无耻谰言的有力回击.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 关于叶赛宁的死,人们多倾向于认为是属于个人感情上的矛盾所致.这种观 点在近三十余年出版的大量的研究资料以及叶赛宁同时代人的回忆录(见书 末的"主要参考书目")中得到了证实.不消说,只要把叶赛宁一生中感情 上所经历的坎坷道路比较客观地加以叙述和分析,围绕着叶赛宁之死所产生 的种种疑团也就迎刃而解了.然而,最近几年俄罗斯文坛上又旧话重提,就 "叶赛宁之死"展开了争论.有的人考证,叶赛宁当年是自杀,有的人认定 是"他杀",文坛上形成两派,针锋相对,各持己见.应当指出的是,关于 叶赛宁的死因,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一种论调,即认为那是"最抒情的 诗人"与"毫无抒情味道的革命时代"的矛盾所决定了的.应当说,古今中 外,无论哪个文人都不可能游离于政治之外.在人类历史的"急剧转变的紧 急关头,旧事物如山崩地裂般倒塌下来,同时新事物又在无法形容的痛苦中 产生的时候,有的人头晕目眩,有的人陷于绝望……这是毫不奇怪的."④ 但是叶赛宁在人类历史的大转折时刻虽然迷惘过, 却未绝望, 他仿佛是从 "若 即若离"的立场转而"投身革命"的,最终他是在情感冲突发展到内心极度 矛盾的时刻才走上了自杀道路的.基洛夫在得知叶赛宁的死讯时说:"诗人 未能支撑得住.看来,他是撞在人心的冷酷石头上倒毙的."⑤也许,正是 由于这撞击的火花才引发出永不熄灭的抒情篝火,而从那时以来,世上有多

    下一页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儿歌田野在召唤  儿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儿歌我们的祖国真大  我们手拉手儿歌  儿歌我们都是好朋友  我们爱祖国儿歌  我们的心愿儿歌  儿歌我们都是好孩子  儿歌我们大家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