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区域地理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面上的地理学与区域科学的基本 学科之一.它着重研究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表层的区域系统性质与结构, 联系与过程,功能与效应,为人类的区域开发建设服务.传统的区域地理学 侧重于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及其分异规律,没有现代区域地理学这样强调区域 系统整体功能和区域开发,区域协作的实践意义,也没有现代区域地理学这 样重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当前,区域开发的热潮席卷中华大地.如何抓住机遇去加速区域开发, 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更美好的生活环境,这是全国上下,各行各业的人 们所关心的问题.如何抓住机遇,在提高区域开发效益过程中去发挥区域地 理学的作用,更是区域地理学工作者的迫切愿望.然而,有两种传统的观念 仍在约束着区域地理学:一是专论地理与区域地理绝对分割,使理论与实践 脱节,造成理论停滞,实践受限制;二是自然地理与人文(经济)地理绝对 分割,把包括人类文化圈在内的地球表层的统一性人为地割裂了,使区域系 统的整体功能的开发受到一定影响.所以,我国区域地理学现状,还停留在 传统或正要摆脱传统约束的阶段. 面对着日益高涨的区域开发建设需要和与之不相称的学科现状,我国第 一部《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破土而出了.书中采用实践型体系,各章节的 安排是根据区域地理研究实践中常遇到的主要问题来定.其内容包括:地理 学的区域性,区域地理位置,区域地理要素与因素,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地 理系统,区域地理结构,功能与效应,区域地理演化,区域地理规划,区域 地理调查,区域地理信息处理,区域地理著作体系.阐述过程中强调自然与 人文(经济)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论理与实例 相结合,把传统区域地理学(甚至传统地理学)的人地分离,部门分化的离 心趋势,回归到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的地球表层特定空间中来.其中有些理论 与方法是继承前人和引用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有些理论与方法是总结直接 或间接实践经验提出的认识.还有一些理论与方法因水平和篇幅局限而尚未 反映到书中. 由于区域地理学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区域系统中的人与自然联系极复 杂,人类对区域开发建设的目标要求甚高,使《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这个 课题遇到不少局限,目前还谈不上成熟成型.为开拓我国现代区域地理学, 本书仅作为一块铺路石而已. 本书是集体创作.各章节执笔人分工是:韩渊丰(前言,第 3 章,结束语), 赵振斌,张治勋(第 1 章),陆骏(第 2 章),赵汝植(第 4,11 章),杨 青山(第 5 章),李剑波(第 6,7 章),王卫(第 8 章),张治勋,赵振斌 (第 9 章),傅爱民,毛政元(第 10 章).韩渊丰和张治勋,赵汝植负责主 编工作.杜仲权同志协助清绘地图.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师 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 中师范大学的成人教育学院和地理系,对本书的编写和使用给予了有力的支 持.
内容简介 本书较系统地阐述地球表层区域系统的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的理论与研究 方法.内容包括地理学的区域性,区域地理位置,区域地理要素与因素,区 域地理特征,区域地理系统,区域地理结构功能与效应,区域地理演化,区 域地理规划,区域地理调查,区域地理信息处理,区域地理著作体系.具有 自然与人文(经济)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论理 与实例相结合的特点.是我国第一部专论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的书籍,对我 国现代区域地理学的发展和区域开发,区域协作的实践具有一定的促进意 义.既适用于地理专业本(专)科和函授生教学用,又适用于区域地理学工 作者,研究生,中学地理教师和区域开发建设者阅读.
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地理学的区域性 地理学是一门以多种新的科学方法研究作为 "人类之家" 的地球表层 (亦 称为地理环境)及其改造利用的科学. 地球表层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地理学的优势. 由于地球表层中人与自然关系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所以在地理学研究中 就出现各种各样不同性质或功能的区域.所谓地理学的区域性,就是指人对 客观存在的地域差异的反映,是人类从改造利用地表空间的需要角度去认识 各种性质大体相似或功能大体相近的空间单位——区域,以便因地制宜地进 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地理学的研究,总离不开区域.
第一节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特色 一,地理圈的不均一性与地理学的区域性 地理圈指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文化)圈相互交错渗 透的圈层.它的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8~17km),下界包括岩石圈上部 (陆地上约深 5~6km,海洋下平均 4km).地理圈的概念与地理环境类同, 也与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表层一致. 由于地球各个圈层在地理圈中交互作用的强度和主次地位存在着空间差 异,使地理圈的性质或功能在地表空间上表现为不均一性,因而成为地理学 区域性的客观基础. 为什么地球各个圈层在地理圈中交互作用的强度和主次地位存在着空间 差异呢 其原因是:①地球是宇宙中太阳系的成员,宇宙引力场使地球运动 与演化,既造成昼夜变化,四季交替,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地域差异,又造成 地球形状,岩石圈状态的空间差异(如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东半球 陆地面积大于西半球).地球地质历史中的灾难性剧烈变化和今日特定区域 的自然灾害,也可能与小行星撞击事件或某种宇宙引力场的变化有关.②地 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不均一性,使地壳运动的强度和方向在空间上有差异,地 貌状态也呈高低起伏,千姿百态,因而构成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③太阳辐 射能在地球表层的分布,大体上是随纬度增高而减弱,使自然景观发生相应 变化,通称为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④大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循环过程,生 物界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利用,改造, 反馈,进步等相互影响过程,都有地域差异的客观表现. 综观全球,无论是自然景观或文化景观,都很难找到绝对相同的地段. 正因为地理圈的这种不均一性,才使人们能够从不同的需要去认识各种不同 性质或不同功能的区域,地理学的研究才具备客观基础.例如,同一个大城 市郊区,以发展郊区农业和以发展第三产业为目的区域位置,面积,形状, 界线不同,其评价等级也不一样.至于对一个特定区域(如一个镇),如何 开发才能充分发挥区域的整体功能以争取最优的效益 除了考虑人类现阶段 的开发能力和市场需要外,也要根据地表分异规律的客观基础和区域功能的 正确评价.所以说,地理圈的不均一性与地理学的区域性密切相关,前者是 客观基础后者是主观认识.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地理学的区域性 人类社会的第一活动是生产活动.人类生产活动是在地理环境中展开 的,它必然要与具体的地域相结合.由于客观上存在地域差异,所以人类生 产活动也存在区域差异.劳动区(地)域分工理论就是用来描述这种差异. 它是指在自然条件地域差异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区域差异,是地域分异规律和 人类生产规律共同作用形成的.(注意:上述的"地域差异"指客观存在的, "区域差异"指认识上的客观存在的反映.下同) 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分工出现,农业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是早期地域分 工的自然物质基础.由于原始氏族部落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出现了早 期农,林,牧,渔生产的地区差异.在农业社会,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仍影
- 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 > 区域地理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面上的地理学与区...
-
区域地理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面上的地理学与区...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05-08-08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 English 文档格式: pdf 文档作者: Spare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经理: 单位: UALR Arkansas SBDC 分类: 创建时间: 上次保存者: 修订次数: 编辑时间: 文档创建者: 修订: 加密标识: 幻灯片: 段落数: 字节数: 备注: 演示格式: 上次保存时间: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PDF格式下载
- 更多文档...
-
上一篇:中共梧州市教育局委员会2010年理论学习安排
下一篇:后勤党总支2012年理论学习计划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的相关文档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论文 生物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成功案例 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的含义 党校宣讲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方法
- 大家在找
-
- · 现代化工导论课件
- · 康乐服务课程标准
- · 残疾人优惠政策
- · 2008cad制图
- · 成都市27路公交路线
- · 北京通州新城规划图
- · 郭美美博客
- · 苏泊尔电蒸锅z07ya1
- ·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考研
- · 江西师范大学科研工作量
- · 暮光之城2高清版下载
- ·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计算
- · 比亚迪s61.5t
- · excel2007视频教程21
- · 现代管理会计学
- · spss17.0中文版下载
- · 操作系统原理pdf
- · 长春轻轨5路线图
- · 长悬臂钢筋混凝土结构
- · 高血压病人问卷调查表
- · 测量物质的密度课件
- · 210106英语四级试卷
- · 国外牛逼选秀节目
- · 武汉pcb设计
- · 单片机控制可控硅
- · yaphets.taobao.com
- · 蛟龙傲九天
- · 3d四轮定位仪
- · 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
- · 天下电子书下载平台
-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