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05 "不要向别人 借钱,向别人借钱将使你 丢弃节俭的习惯.更不要借钱给 别人,你不仅可能失去本金,也可能 失去朋友. "这是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戏剧中,老国王向出国留学的小王子的谆谆 教导,后来, 《傅雷家书》 中,傅雷再次以此告 诫傅聪, 也成为傅雷家风. 记得去皖南旅游, 在胡适故里绩溪, 听过一个有关 徽商的故事. 当地以前有句名言: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 小伙计出门前, 老母亲总会让他带上 3 根绳子, 叮嘱道: "一条爬山涉水, 不畏艰难; 一条助人为 乐; 最后一条讲究信誉, 做买卖哪怕自己赔了, 自杀而死, 也 不能坑人. " 这就是徽商的家风, 也是徽商成功的秘诀. 当我在 黄山脚下的黟县、 歙县, 看到一幢幢高高耸立的牌坊、 祠堂时, 更 对徽商的家风敬佩不已, 徽商心中除了挣钱, 更希望光宗耀祖. 于是, 在他们花毕生心血建造的宅院里, 到处流传着 "家风" 的 印记. 与其说徽派建筑是一道风景, 不如说是人生智慧的结 晶, 是家风文化的有形传承. 有什么样家风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一位美国大亨这样 教育他的儿子.有一天,他对幼小的儿子说: "跳下 来,我接着你. "结果,儿子踏空,被摔得哇哇乱 叫.这位不伸手的大亨教训儿子: "不要相信别人的 承诺,即便是你的亲人. "可想这样的家风教育 出孩子会有怎样的人生,即使富甲天下,也会 整天生活在"不信任"的恐惧中. 家风也就是家教,是人在成长过程 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教育,进而终身 受用的行为处事准则.中国 人一向以"尊老爱幼、知书达 理、乐善好施"的 清白家风为荣,在胡适故 居纪念馆里挂着一幅胡适亲笔手 书的"努力做徽骆驼"的条幅,徽州 不产骆驼,此乃喻徽州人正义奋斗、宁死 不屈之性格.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金声 (字正希) 抗清被俘于绩溪丛山关,他密令部属 退守皖、浙边界的深山里,利用地形,封锁四岭, 不降异族,要做"徽骆驼" ,意为不畏艰难,不怕牺 牲,任劳任怨,跋涉不止的精神, "徽骆驼" 之名由此 不胫而走. 这是在胡适年幼时因贪玩逃学被母亲痛打后, 母亲一夜长涕, 警醒了胡适, 面对寡母弱子, 只有自强不息, 求学上进, 才能报答含辛茹苦的母亲. 从此, 胡适就变成了一 头学海跋涉的 "徽骆驼" . 正是徽骆驼精神和现代文明的融合, 才造就了 "集35个博士头衔于一身" 的胡适传奇. 在皖南有许多家庭与胡适家风相同,胡适曾把徽州人拼搏 进取、忍辱负重、百折不挠、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比喻成 "徽骆驼精神" , "徽骆驼"逐渐成了徽州人的代称,也成为 徽州人顽强、勤奋、开拓、进取的精神象征. 家风成为了民风,我国布依族认为: "家教不严,祸 害子孙. "因此,布依族年轻父母总是按老一辈传下来 的行为规范,以慈爱的态度尽量用身教让孩子潜移默 化,不让孩子染上骄、懒、贪的坏习.他们教育儿 童的"担子要捆紧,做事要懂礼" 、 "憨人不读 书,读书人不憨"等家教格言世代相传,形成 了勤劳好客、知书达理的民族风尚. 旅游访家风不失为好的选择,在 旅行中,我们领略各地的风土人 情,体验古村家风,不仅开 阔了眼界,还陶冶了 性情. 我们慕名走进了被誉作 "家风村"的安徽省黟县西递 村,去欣赏"家风奇观" . 西递村在黟县城东 8公里 处,四面环山,世为胡姓聚 族而居之地.清道光年间鼎 盛时期,全村共有 600 座华丽 的宅院,两条大街,99 条深 巷,90 多口水井,人口近万.历经沧桑直到今天,还 奇迹般地完好保存下来 300 多 幢明清古建筑及其组成的古 村落群.这些宅院名字儒雅:西园、桃李园,惇仁堂、履福堂,瑞玉庭、大夫 第,还有枕石小筑……如诗 如画,异彩纷呈,美不胜收,西递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地" . 西递村最大的亮点与奇特之 处就是全村 3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 都把祖传的家风楹联高挂在家中 大厅的墙壁上,为自家人座右铭,最老的楹联已有一二百年的 历史.这些家风楹联千姿百态, 有宣纸书就精裱而成,有红木雕 刻的,有阳雕在竹片之上……祖 传家训,古风幽幽,代代薪承. 只要一进家门就能读到家风精华,并时刻传承家风文化. 在这"家风村"里走村串户 地赏风品联,真是一种不可多得 的熏陶和享受.虽说楹联内容千 变万化,每家不同,但传递出的 人生哲理、持家理念,却都是人 间美德格言. "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事无奇 但率真" .传家的道理没有什么高 深,就在于做人要厚道;处事的 方法没有什么怪招,关键就是要 对人直率而诚恳. "遇事虚怀观一 是,与人和气誉群言" .处理问题 能够虚怀若谷,才是正确的态度;待人接物和蔼可亲,才能得 到大家的赞赏. "二字箴言惟勤惟 俭;两条正路曰耕曰读" .上联是 规劝家人要采取正确的生活态度 ——勤劳俭朴;下联是规劝家人 要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渔樵 耕读. "襟怀旷达云中鹤,品德清高崖上松" .只要心胸开阔、豁 达大度,品德高尚,就能松鹤千古、延年益寿. "事到临头三思为 妙,怒上心头一忍为高" .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三思而行,心有 怒火,忍一忍也就过去了,这样的境界是最高的. "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胆欲大,心欲细,智欲 圆,行欲方" .心欲细,指做事心要细;智欲圆,指对事要深刻理 解,不牵强附会;行欲方,指行为要守规范,做事要有原则. "世 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 .在与他人交往时,只 有宽容豁达才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心藏善恶种子,随缘滋长. 劝人培育一点善德,留一些嘉言懿行,让子孙效法,有所收获, 有所继承.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家族 兴旺,百年不衰,原因就是能积德行善;最大的好事情惟有读书. 被誉作"西递第一联"的家风楹联,是高挂在"瑞玉庭"古 宅里的"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 .这副楹联之所以被 称为"西递第一联" ,是因为该联巧妙地在入联关键文字的笔画的 增、减上做文章,用心良苦、耐人寻味.增加笔画体现在上联的 "辛"字上,多了一横,寓意"要用更多一点的辛苦去换得快 乐" .笔画增减,更同时体现在下联的"多"字和"亏"字上,从 "多"字上面取下一点,添加在"亏"字上,寓意"吃小亏可以占 大便宜;但是,亏只可吃一点,吃多了人家会说你是冤大头" .其 间体现出的完全是家风文化的另类呈现,只需稍一点拨,便会趣 从中来.同样的主题,在另一家则直白的成了"能受苦方为志 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就似乎稍微逊色一些了. "家风村"中最显"贾而好儒"徽商文化特色的楹联,要数 "笃敬堂"里的"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 难" .这幅楹联把"营商"与"读书"相提并论、平起平坐;同时,又把徽州人读书营商的艰难生活道路,大白于广众;创业与 守成的谆谆教导,晓喻天下. "效好便好"和"知难不难" ,极普 通的辩证法道理,用得恰到好处.读罢,一个被浓缩了的徽州人 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认真读书,悉心经营,艰苦创业,谨慎守 成.把如此另类"劝世文"高挂在墙上,家风劲吹,日读夜思, 联语入心,潜移默化,催生出一代代西递村的徽商与书生演绎出 一页页"家风村"的辉煌. "家风村"赏联,赏得荡气回肠,赏得一醉方休.突 然间就想起这么个问题:百年沧桑,莫测多舛,这些 个祖传家风楹联,是怎么完好无损地一直保存到今天 的呢?村人和盘托出:每日弹灰除尘,每年防蛀除 虫;文物贩子出再高的价也绝不动心,日子过得 再怎么拮据也不变卖家风楹联;即便是"十年文 革" 中的 "破四旧" 浩劫, 西递人使出浑身解数与 聪明才智, 打过一场家风楹联保卫仗: 藏匿的 藏匿, 转移的转移, 最绝的是村中一家砖瓦 匠人家, 干脆动用自家的手艺, 将家中的 那些家风楹联统统砌进自家房屋的墙 壁, 躲过一劫又一劫. 真个是: "家风村" 里家风古 朴、 村风清幽; "西递村" 中景 观奇特、 新风醉人啊! 责编:田晓明 邮箱:@139.com 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旅游天地 家风村赏联江志伟文汪苹图早春三月,来到这个依山傍水的 小村落,清冷的风,裹挟着周围柿子、古槐、楝子、杨、桃、杏等树木 混杂一起的草木香气,像一位久别重 逢的亲人,一下扑进怀里,顷刻间, 满满当当的幸福让人猝不及防又心旷 神怡. 这是孟子故里山东邹城市一个叫 "上九山"的村子.这里北宋末年始有 人居,明朝中期,村舍建设达到极盛,村内建有玄帝、关公、华佗等多 座庙宇,山上常年香火缭绕,那时的 上九山村必是恢弘和热闹的. 上九山村的石头屋,一座紧挨一 座,从山腰散落到山顶,像一篇上好 的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这些 院落中最著名的,便是被村民称为"六合院"的郑家大院.农村人讲门 面,大门的修建,最能窥探出一个家 族的兴衰,郑家大院建在上九村的最 高处,有百年历史,门垛和高高的台 阶都是用整整齐齐的方石砌筑,上用錾头打着风 摆柳的斜纹,主人家的殷实和讲究,暗含在了低 调精细的雕饰间.同来的村支书也姓郑,问之, 答,正是郑家的后人.据他介绍,郑家大院的主 人叫郑祥林,郑祥林祖父弟兄六个,做茶马生 意,因诚实守信童叟无欺,生意越做越大,并带 动了乡邻发家.但是最让人钦佩的不是郑氏兄弟 的生意经,而是他们六个手足情深,为了照顾双 亲,互相约定成家之后不分家,建成了这样一个 大院套小院的院落,如今,院子的主人进城定 居,院子也就废弃了. "六合院"呈长方形,约二十丈见方,院墙由 石头垒成,东墙西墙各两间石头房子,南北对着 又是两间,院子中间有一棵皂角树,不知是郑家 何人何时所植,今已亭亭如盖矣.站在院中,遥想当年郑家先人兄弟妯娌子侄二十多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下,隐忍谦恭,尊卑有序,其乐融融的生活,真是让人心生羡慕.院子北墙的房门尚留一扇,上面还有不知哪年贴的春联,已无颜色,唯有几个魏碑字迹隐约可辨,与我同去的市书协主席金文大家殷延禄先生辨得"民和年丰"四个字.老郑介绍,郑家在上九村是 大姓,且威望极高,这与郑家一直秉持的"和为 贵"的家风分不开,这种家法,甚至影响到整个 村子民风淳朴,直到现在,上九村在外务工经商 的人,无不秉承老祖宗的家法,以和治家,家和 兴业,从未有过作奸犯科者. 告别上九村的六合院,返程的路上,殷延禄 先生告诉我, "和"字,在甲骨文中写作龢,本义 是笙类乐器,下面是编管乐器形,上面是口形, 表示以口吹奏,音乐之美来自众畜谐和,中国传 统文化中, "和"是最核心的价值观,天与人要 "和" ,人与社会要"和" ,人与人要"和" ,家人 之间更是家和万事兴,但是万物趋和不是万物趋 同,因为孔子还说,君子,和而不同…… 一个"和"字,大约能够勾勒出上九村近千 年延续不衰的脉络,而这,何尝不是我们这个民 族延续至今的脉络呢? 孟子故里上九山村 "六合院" 中家风 "和" 张夏家教是老一辈对晚辈传教自 己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方式, 也可称家训.布依族认为: "家教 不严,祸害子孙. "布依老人常自 勉: "族旺家兴全靠人,树大叶茂 全靠根. " 1949 年以前,布依人入学读 书的极少,从生到死,都是生活 在家族的范围内.所以,布依族 的家庭是终其子女一生的教育基 地,家教是终身的教育方式. 布依族的家教,从幼年开始. "小小不扳,大了压弯" 、 "不 教不说,观世堕落" ,这是老人告 诫年轻父母的话.年轻父母按老 一辈传下来的行为规范,以慈爱 的态度尽量用身教让孩子潜移默 化,不让孩子染上骄、懒、贪的 坏习.他们教育儿童. "担子要捆 紧,做事要懂礼"、"灵人争时间,憨人混光阴" . 老年人对年轻人的教育, 重在 如何做人. 如: "好吃莫多吃, 伶言 莫说尽" 、 "父母留浅吃浅, 不要抢 人吃" ; "相交要直言直语, 做 事要礼仪在先" 、 "寨邻有难多 帮衬, 自家天塌众人撑" 、 "正 道之财不嫌多, 不义之财莫沾 摸" 、 "憨人要多顾,灵人可 少助"等. 传统的布依族家庭实行 家长制, 年最老者为长. 三世 同堂、 四世同堂的人家很多, 给家教提供了土壤和条件. 对 布依族中在外做事或当官的 人, 老人的告诫语言有: "为官 宦要识文化, 做官要碴王法" 、 " 河清能见底,官 清能见心" . 布依族有着世世代代的 家教传统.新娘出嫁时,其 母要唱 《临嫁训女》 ,教育新 娘"……天上老天是大家的天, 父母是自家的天,好吃的东西要 留给公婆,你不留人家说你不懂 礼.……" 布依族老人病危临终时,寨 中有名望的长者要替代病危老人 向其子女唱 《遗训歌》 .训诫后人 对老人的遗产"弟兄互相分…… 姊妹互相分,心窄不要吵架,心 恨也不要打架,免得在老人面前 丢脸,也免得在朋友面前丢脸. " 大家庭生活,常使晚辈亲眼 目睹老人的所做所为,家长常以 身作则,为下一代树立榜样.老 人的失误,又常要求下一辈进行 弥补.这种不断完善的家教,利族利民,利国利家的布依族家教,是我国宝贵的道德遗产之一.当官者如能熟悉并接受一些 布依族的家训,可免于陷下腐败 罪恶的泥坑;为民者如能熟悉并 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训,能使自 己变成一个文明、善良的人.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布依族家教金潇家风书法对联黄涛书书法"和" 殷延禄作 上九村一瞥 孟文莉摄 西递村老宅家风对联 西递村老宅家风对联 相亲相爱布依人家风凝结人生智慧 田晓明 家风流淌着一个民族的道德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