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孩子是差生 > READING
  • READING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4-08-06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本报全国发行 邮政编码: 610041 报址: 成都陕西街26号 邮发代号: 61-30 电话: 86112868 (办公室、 传真) 、 86140497 (广告部) 定价1元 本报法律顾问: 万刚律师 电话: 广告经营许可证: 川蓉工商字067号 印刷: 四川工人日报印刷厂 地址: 成都龙潭工业园区 读书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周刊编辑 张文博 美编 李静 投稿邮箱: jydb4@sina.com 周刊READING 在这里, 见证教育的无限可能…… 4 JYDB 教师书苑JIAOSHISHUYUAN 顶撞老师、 经常迟到、 迷恋网 络、 早恋……头顶这些 "光环" 的学 生常被归为 "差学生" 一类.对大 多数班主任而言, 在平时的教学 中, 最头疼的也无疑是这些 "差学 生" . 《没有孩子是差生》 只是一本 简单、 实用的 "菜谱" , 它通过 50 多 位优秀教师高超的教育艺术, 将一 个个动人的故事、 一篇篇鲜活的案 例展现在面前, 这有助于老师更深 入地了解学生、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 育. 针对学生玩网游成瘾的问题, 书中陶建平和洪建斌老师各有妙 招.陶建平老师采用作业本里的 小纸条与学生间接沟通.为什么 电子游戏的吸引力那么大?为什 么电子游戏会成为 "人人喊打" 的 坏东西?怎么全面认识电子游戏 对青少年的影响?几番你来我往, 几轮博弈较量, 陶老师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在达成共识后, 学生交 出了 "响鼓不用重锤, 痛改前非" 的 周记.洪建斌老师运用 "试误" , 以 退为进.既然学生的心态是 "不撞 南墙不回头" , 那就采取一定的保 护措施, 让他 "撞" .然后采用班集 体的包容和悦纳, 给这颗孤独的心 灵注入暖流, 赢得 "新生" . 青春期学生的早恋现象, 是个 老问题, 也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书中的 4 位智慧老师都意识到: 初 恋是人生中最纯洁的感情之花, 不 论开在什么时候都应该珍惜.青 春期的早恋, 只是异性学生之间一 种单纯的好感, 不必大惊小怪, 更 不能小题大做.只要正确引导区 分友情和爱情, 这些问题就会很快 烟消云散.若是小题大做、 上纲上 线, 处于叛逆期的学生很可能做出 极端的举动, 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 后果. 张晓思老师采取男女生互评 "眼中最受欢迎的男女生" 的方式, 巧妙引导如何做一个受欢迎的学 生.马继庆、 马艾青老师采取单刀 直入的方式, 单独点拨学生, 既保 护了自尊心, 又巧妙地给出了多与 同学交往、 转移注意力、 转变观念 的好点子.崔小平老师剑走偏锋, 采用了 "将计就计" 的办法, 将两位 有 "苗头" 的学生安排为同桌.俗 话说, 距离产生美.同桌之间, 距 离没了, 新鲜感、 神秘感顿时消散, 所谓的爱情不在, 只剩纯洁的友 情. 最近几年, 富二代现象逐渐进 入大众视线, 从 "我爸是李刚" 到 "四大名爹" , 再到 "高富帅" 、 "白富 美" , "富二代" 成为了人们的关注 焦点和舆论热点.针对认为钱能 买到一切的 "富二代" 学生, 徐初苗 老师给出了两个问题: 钱能买到什 么?钱买不到什么?学生在第一 个问题上写了一长串的东西, 对第 二个问题却愣了半天, 面露难色. 下好了 "套" 的徐老师 "从容收网" , 她取过本子写下了 "生命" 与 "美 德" .在徐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也 在本子上添上了友情和爱两个词. 在迅速吞下了整本书之后, 我 不得不感慨: 高手在民间.看这50 个经典案例, 就像在跟 50 位智慧 长者促膝交流, 没有高高在上的架 子, 没有云山雾海的说教, 只有娓 娓道来, 只有务求实效.教育无捷 径, 透过这 50 个经典案例, 我也看 到老师们对教育事业日复一日、 年 复一年的无私奉献、 巨大付出.正 如雷夫 · 艾斯奎斯说: 要达到真正 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 需要从错 误中汲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 力.我想 "差学生" 可以没有, 只需 要给他们再多一点信任, 多一点坚 持, 多一点精心呵护, 多一点贴心 的爱. 在众多的文艺青年心目中, 40 岁的作家冯唐绝对占有一席之 地.他的作品语言怪诞而又有味 道, 而他提出的文学 "金线论" , 又 使他获得了 "冯金线" 的雅号, 令人 刮目相看.今年, 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了他的杂文集 《活着活着就老 了》 , 我在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 翻 开后, 立即被其睿智的语言所折 服. 《活着活着就老了》 是作家冯 唐的经典杂文集.全书共分四卷: 文字打败时间; 饭局酒色山河文 章;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 择一城而 终老.这本书, 全文大约 28 万字, 新增添了不少内容, 全面恢复了历 史各版本中被删节的文字. 冯唐的文字一直是一枚味道 怪怪的 "怪味豆" , 入口先令人精神 一振, 细细品尝后, 又余味袅袅, 令 人难忘.更难能可贵的是, 冯唐的 文字并不是流于表面形式上的嬉 笑怒骂与调皮打诨, 而是有耐人咀 嚼的思想 "内核" .他的文字, 儒雅 中夹杂着嬉皮、 理性中掺和有性 情, 文气与痞气合二为一, 带给人 以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 书中到处可见让人过目难忘 的 "冯唐式" 文字, 如: "香港地仄人 稠, 你在中环皇后大道中放个屁, 几十个人嗅到, 七八个人听见, 一 两个人怀疑是不是有人推了一下 他们的腰眼, 没有一个人回头看 你. ( 《二楼和地下室的风景》 ) " 评 价满清名臣曾国藩也是语言奇绝, "曾国藩牛啊,把自己的肉身当成 蜡烛,剁开两节,四个端点,点 燃四个火苗燃烧,在通往牛逼的 仄仄石板路上发足狂奔. " 书里面 那句: "伟人也好, 凡人也罢, 有谁 不是活着活着就老了? " 是点睛之 笔, 点明了时间易逝, 应有所成就 的重要性, 满纸读来, 是杂花生树、 落英缤纷. 冯唐的笔触, 一旦伸向现世如 今, 便既说大实话, 又意味深长, 这 些本质闪光的东西, 在色泽鲜丽、 文脉灵动、 气韵生动的文句 "包装" 下, 闪耀着思想火花, 比如他说: 十 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时机恰当, 功 德无量; 八十岁给我一个姑娘, 浪 费资源.他写他熟悉的人: 这辈子 到现在, 我见过三个最牛逼的人, 第一个是我大学的看门大爷, 他一 年四季穿懒汉鞋, 一天三顿吃大 蒜.第二个是我实习时看过的一 个病人, 我管过的那个病人是个精 瘦小老头, 十几天一个人也没来看 过他, 一个人蜷缩在角落里, 忽然 一天, 来了十几个美女, 个个长发 水滑, 腰身妖娆, 带来了各种哭声 和眼泪……这些, 让人忍俊不禁. 冯唐的文字之所以耐读而又 灵性毕现, 原因在于他驾驭文字的 空灵如蝶.比如他谈读张弛的文 字感受: 好像蚊子叮你一口, 当时 没有太多感觉, 但是之后想一想, 挠几下, 感觉不对, 越挠越痒, 肿起 一个大红包.谈阿飞姑娘的书: 感 觉是仿佛吃重庆辣子鸡, 辣椒多, 鸡肉少.但是不顾体统, 筷子乱 拨, 找到一块鸡肉, 实在是香.总 比张爱玲好, 全是鸡肉, 很少辣椒, 太多的机锋感觉拥挤, 感觉作者注 定红颜薄命. 书评家黄集伟评价冯唐说: "少面具, 少遮蔽, 而且少委婉, 少 迂回, 更率性, 更直接. " 这评价实 际上是一语中的. 书, 有千般读法, 但唯有真读书 人, 才能读明白书里书外的故事, 读 出一种真情趣. 似陈晓维者, 可谓真读书人. 陈晓维, 于2003 年始, 热衷于旧 书旧刊的收藏, 但他又远不止于此, 举凡名人信札、 名人文档, 亦尽在他 的收集之中.收藏既丰, 阅读又是那 般勤勉, 思考又是那般深刻, 终于援 笔成文, 集成 《好书之徒》 一书, 于2012年8月出版.而且一书出手, 就 不同凡响, 竟是由 "中华书局" 出版, 足见其书的价值所在. 谢其章为其作序, 在 "序言" 中, 谢其章评价 《好书之徒》 一书的内容 曰: "晓维写的这种文字, 不大好归 类, 有一点书话的元素, 有一点随笔 的风致, 有一点考据的艰涩, 有一点 收藏的趣味.我当然看得出, 每篇文 章的背后都藏着一件晓维得意的收 藏品, 藏品是文字的出发点, 亦是支 点. " 此语可谓中肯得当, 但却远非如 此, 陈晓维的 《好书之徒》 , 还有其更 大的特点. 善于探幽抉微, 于蛛丝马迹中, 发现事件, 发现人物故事, 及其深重 的社会背景, 似乎是陈晓维的最大特 点. 陈晓维的文章, 大多是从一件收 藏出发, 演绎而成.很多时候, 他的 收藏是简单的, 也许只是一本书、 一 封信、 一份残破的档案, 可谓零碎之 至.可是, 陈晓维善于触类旁通, 由 此及彼, 硬是能从 "蛛丝马迹" 中, 寻 找出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 叙写出波 澜起伏的悲喜. "他热衷的还是利用 资料, 查证引据, 最终的目的是完成 一个伤感的故事" 、 "聂崇岐有在自己 所编的书的空白页记录出书经过的 习惯" , 陈晓维就是从聂崇岐的 "空白 页记录" 中, 发现和叙述了那个年代 写作的艰难.商务印书馆曾经流传 出一些旧文档, 陈晓维则 "废物利 用" , 从旧文档中分析了 《正统道藏》 一书的出书过程, 可贵的是, 他不仅 还原了 "过程" , 而且还叙述了彼时纷 纭的世情故事.读来, 兴味盎然. 读周作人的 "书话" , 我们读到的 是他的冷静和隽永; 读黄裳的书话, 我们读到的是黄裳的博洽和汪洋恣 肆; 读陈晓维的 《好书之徒》 , 我们则 读到了他叙述中无处不在的深情和 激情. 在 《中秋涉江人》 一文中, 陈晓维 叙述了程千帆的妻子, 著名词人沈祖 芬在 1975 年那个中秋节的生活经 历.文章结尾作者写道: "这天临睡 前, 门前夜色, 如水浸沙.她又拿起 笔, 吸好墨水, 铺开早头的横格信纸, 给朋友写上几个字.她对着纸上的 朋友轻声说道: '夜间搬藤椅在屋外 独坐望月良久, 四邻皆早睡, 且夜凉 即不出户.四邻不闻语声, 四野阒无 一人, 幽寂之极, 静境殊佳.夜凉露 重, 归屋作此书, 亦殊悠闲也. ' " 文字 极静, 而情感极深.读其文, 我们不 仅读到了沈祖芬彼时的孤独无依和 寂寞萧索, 更读到了作者的深切的怀 想和悲悯. 中肯的评价, 也是 《好书之徒》 一 书的一大特点. 《好书之徒》 一书, 涉 及人物众多, 诸如聂崇岐、 翦伯赞、 南星、 陈梦家、 袁水拍、 张屏之、 胡云翼、 周子美等等, 从历史的角度看, 有被 历史肯定的, 也有被历史否定的, 但 陈晓维对书文的评价, 莫不持心公 论, 杜绝意识形态的偏见存焉, 从而 使 《好书之徒》 一书深深地吸引着读 者. 和一位书虫朋友一起逛书店, 我挑了半天只挑了两本.他倒好, 不到半个小时, 便怀抱着六本书到 柜台结账了.看他买的书, 最上面 那本叫 《普罗旺斯的一年》 , 还有什 么 《博尔赫斯诗歌集》 等. 我奇怪地问: "你不是买过博尔 赫斯的全集吗, 怎么还买他的书? " 他笑着说: "不一样啦, 这本诗歌集 内容更全面, 封面也很漂亮, 我一看 就喜欢上了, 喜欢就买呗.我觉得 人和书的相遇, 也是缘分.比如买 那些陌生的书, 我向来只凭感觉. 这本 《普罗旺斯的梦》 我也是第一次 听说, 作者是个没听说过的外国人, 但看书名就打动我了, 我想内容肯 定也不错……" 我张大了嘴巴: "原 来你是这么挑书的. " 后来, 朋友向我推荐 《普罗旺斯 的一年》 .他像小孩子中奖一样兴 奋地说: "这书真的很不错, 我的眼 力很靠谱. " 看简媜的书 《微晕的树林》 , 读 到了这样的文字: 像我这种依照 "感觉" 选购日常用品的人, 天生就不是 贤明的家庭主妇.毕竟, 感觉与事 实需要差距太大, 尤其当置身于五 花八门的货物摊, 感觉的触须犹如 一条兴奋的八爪鱼, 荷包里的硬币、 钞票也呼之欲出.结果常常是这样 的, 明明上街要买一条长裤, 却买了 裙子; 明明上市场只买一斤鸡蛋就 够了, 却买了鸡鸭鱼肉、 蔬菜鲜花水 果、 仙草爱玉粉圆养乐多, 独独没买 鸡蛋.所以, 不爱吃胡萝卜的人可 以因为它红得鲜艳欲滴而经不起诱 惑; 既然买了红的, 白萝卜又雪滑透 亮, 不如配成双; 这个菠菜嘛, 瞧它 真像一只红嘴绿鹦鹉, 买了买了! 看完这段文字, 我内心被一种 单纯洗过.原来, 买东西可以这样; 原来, 买东西可以不算计.每个人 都有购物的经历, 精打细算者更是 处处算计, 为了几元钱和卖家讨价 还价, 甚至争个面红耳赤.算计是 因为囊中羞涩, 算计也可能是因为 精明或习惯使然.但看到书虫朋友 和简媜购物的不算计, 看他们完全 跟着感觉走, 我被他们流露出的真 性情打动. 周国平先生在 《论真性情》 里开 头便说: 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 概括, 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 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 觉得只有 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 所谓真性情, 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 精神价值的看重, 另一面是对外在 功利的看轻. 就如老舍在 《我的母亲》 里这样 写道: 人, 即使活到八九十岁, 有母 亲便可以多少还有孩子气.老舍先 生曾动情地描写自己成年后, 在母 亲面前撒娇的情景, 满怀深情和爱 意. 就如张爱玲描写自己在米中遭 遇虫子: 米缸里出虫, 所以掺了些胡 椒在米里——据说米虫不大喜欢那 刺激性的气味, 淘米之前先得把胡 椒拣出来.我捏了一只肥白的肉虫 的头当做胡椒, 发现了这错误之后, 不禁大叫起来, 丢下饭锅便走.虽 然现实生活中的主妇可能完全不会 这样, 但没有人觉得张爱玲矫揉造 作, 反倒觉得她很可爱. 对爱读书的人而言, 总会在合适 的时候遇到合适的书. 2012年的冬天, 在即将结束各种 学期工作总结的最紧张的时刻, 我和 一本书相遇——郑锦航的 《始终》 .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浅米色封面的 一角, 这八个小字, 低调地映入我的 眼帘, 几乎在一瞬间, 一颗忙碌的心 安顿了下来: 不急, 慢慢来. 吸取 "自然的营养" , 涉猎建筑、 数学、 电影、 阅读等各个领域的 "不止 于艺" , 和中外最一线的 "老师们" 倾 心接触, 感动着有独立思想的 "学校 的坚持" , 以 "全部人格的总和" 来阐 释教学的含义, 最后有感于女儿 "童 年的天真未凿" , 得到为人父母的启 迪.这就是 《始终》 一书的主要内 容.这些内容, 似乎并无严密的逻辑 但又确乎连筋带骨, 这不是一本严谨 的学术性著作, 但却因其沉静的格 调, 实录式的生活采撷, 带有草根式 特点的叙述, 走进了我的生活, 走进 了我的心灵, 并带给我静静的抚慰. 作为一名女性, 郑锦航老师文笔 细腻, 真实记录的字里行间总流淌着 淡淡的诗意, 我想, 这是吸引我读完 此书的又一个原因.而其中, 作者关 于 "阅读" 的感受与认识, 更引起我强 烈的共鸣.郑老师酷爱读书, 和男人 抽烟上瘾一样, "要我戒书, 我会发 癫" .呵呵, 这句话, 让我一下子就喜 欢上了郑老师.她读书广, 文学、 美学、 哲学、 宗教……专业的如教学类, 非专业的如建筑、 影视传媒等等, 一 类书, 开启一个世界. 读书, 和人的经历一样, 会有不 同的阶段.最初的阅读, 也许是为了 立竿见影的学以致用, 慢慢地想要通 过 "越界阅读" ,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 构, 又慢慢地希望通过阅读怡养自己 的性情, 于润物无声的浸润中获得自 我的成长与逐步的完善. 这本书, 勾起了我对阅读最深的 两点感受. 一是 "一书在手, 时间自来" .常 听人说, 最近太忙, 没时间看书.这 对我或和我一样的爱书人来说, 是不 能理解的.再缺时间, 断不会缺少读 书的时间.只要有一本喜欢的书, 无 论多忙多累, 总能钻出许多时间来. 三五分钟, 十分钟, 等车等人时, 坐车 停车时, 开会时, 睡觉时, 甚至看着入 迷的电视剧的间隙……数不胜数的 时间冒出来, 喜滋滋地等着你享用. 第二个感受是: 合适的时间你总 会遇到合适的书.我曾经因病住院 得遇 《听傅佩荣讲国学》 , 做人做事的 心境从此不同; 教了 20 年的书, 想要 静心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点实实 在在的小事, 得到 《56号教室的奇迹》 的指引;仿佛是为了给一贯的三分 钟热情来一次理性的冷静的棒喝, 于是,在同一个时间段,读到三本 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书: 《小王 子》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瓦尔登 湖》 , 三本书, 在同一个场合, 从不同 角度对我进行了哲学启迪.而此刻, 遇到 《始终》 , 恰恰特别契合我的心 境.我想, 这算不算是和书的一种特 别的缘分呢? 倍感幸运的同时, 不 由对冥冥之中的命运产生莫名的敬 畏. 正如郑老师所说, "书的终极意 义, 在于辅你不尽地修为. "阅读, 不 为所用, 乃为所养. 最是难得 真性情 厉勇 没有孩子是差生 赵文文 读着读着就思考了 张光恒 书里书外 路来森 阅读, 不为所用, 乃为所养 王晓燕 " "文成于易 文成于易" " 的深层次思考 的深层次思考 唐宝民 以前很敬重那些高产作家,因为 他们提笔成文,几乎不费什么事就能 写出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来,然而,随着了解的不断加深,我却对这 种轻松写作方式有了深深的担忧,担 心如此下去,我们的文坛将会变成一 个巨大的垃圾场. 文章到底是"成于易" ?还是"成 于难" ?现在还有很大争议.当然不能 否定,对于有些文思敏捷的人来说, 随手写出一篇精品来的情况也有,比 如曹子建七步成诗,王勃提笔即成 《滕王阁序》……但对于大多数作者来 说,这样的情况还是极少的.很多伟 大的作品,其成书过程非常艰难,比如《红楼梦》 ,曹雪芹披阅十载,删改 五次,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 峰.再比如,路遥的 《平凡的世界》 , 这部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 的伟大作品,是路遥用生命写成的. 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不是轻飘飘的文字游戏,而是一次艰 苦的精神跋涉.文学事业注定是一种 苦行僧的事业,而且是一种孤独的事 业.真正伟大的作品是用鲜血凝成 的,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者,都是在文 学事业上倾注了全部的努力,最终像 春蚕吐尽了丝一样,耗尽了所有的心 血,织出了美丽的绸缎来.这样的作 品,才能穿透遥远的历史时空,穿透 万丈红尘,穿透迷惘的灵魂和黑暗的 世界,在历史视野的天空下放射出永 恒夺目的光芒.它是痛苦思索的结 晶,是举世沉默中依然振聋发聩的呐 喊与呼号,是在昏睡的世界中依然清 醒的反思和追问. 德富芦花在 《写生帖》 中讲了一 个故事:有一个画家,只用唯一的一 种红色颜料作画,那种颜料泛着奇异 的光辉,所以他作出的画便总是让人 惊叹不已.很多同行都问他: "你的这 种颜料是从什么地方弄来的? "他只微 笑不作答.多年以后的一天,这个画 家去世了,人们在为他更衣的时候, 发现他胸前有很多个伤口,于是,人 们一下子知道了他生前作画用的红色 颜料的秘密了,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有价值的作 品,其实是用生命写就的.也只有用 生命写就的作品,才能成为伟大的不 朽之作.尼采就曾经说过: "在所有的 书中,我最喜欢用血写成的书. "文学 事业其实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真正 的写作者,踏荆棘而歌,在不被理解 的时代执著前行,终于成为了文学上 的拓荒者. 金圣叹先生在 《水浒传评点》 序 中说,作者有两种: "依世人之所谓 才,则是文成于易,才子也;依古人 之所谓才,则必文成于难者,才子 也.依文成于易之说,则是迅速挥 扫,神气扬扬,才子也;依文成于难 之说,则必心绝气尽,面犹死人者, 才子也.故若庄周、屈平、马迁、杜甫,以及施耐庵、董解元之书,是皆 所谓心绝气尽,面犹死人,然后其才 前后缭绕,得成一书者. "虽然几百年 的时间过去了,但金圣叹此言,读来 仍让人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仍对我们 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写作是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 所以它只能在艰难中构筑其伟大辉煌 的价值, "文成于难"不仅仅是一种写 作观念,同是也是一种精神信仰,只 有满怀这种信仰的文学信徒,才能书 写出生命的壮丽和辉煌,并在喧嚣浮 躁功利滔滔的当下守望住一片属于自 己的精神家园.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没有孩子是差生读后感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我的眼里没有差生  初一孩子什么样算差生  在我眼里没有差生  没有差生  京东商务学院没有差生  当老师说孩子是差生时  北大差生  高考吧差生考上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