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小平文选pdf > 吴琴木: 心摹古画继精神
  • 吴琴木: 心摹古画继精神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4-06-19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画史人物 栖霞山千佛岩 吴琴木 作 读画史可知, 一代书画收藏大家多能培植一代画 坛名家, 如: 明代有嘉兴天籁阁项元汴, 方有仇英; 晚 清有苏州愙斋吴大澂, 方有陆恢; 民国有南浔虚斋庞 元济, 方有吴琴木……世人分类论画, 有曰 "商品" , 有曰"藏品" . "商品" 画者, 流行一时, 以出售博金为目 的; "藏品" 画则饱含历史文化精髓, 以保存传世为宗 旨. 志存高远的画家, 必学 "藏品" 而鄙视 "商品" . 亲近 "藏品" , 自然心与古会, 骎骎然步趋传统; 羡慕 "商品" , 无非金钱作祟, 不知不觉已染时俗陋习, 故行之 不远.读吴琴木画, 笔墨精妙, 涵养闳洽, 感佩其领悟 传统之深, 所作必为 "藏品" 无疑. 一 吴琴木 (1894—1953) , 原名桐生, 改名桐, 桐乃琴 木, 因以为字焉, 江苏吴江 (今属苏州) 人.唐代诗人 崔信民曾泛舟吴江, 有 "枫落吴江冷" 之名句, 故吴氏 自号冷枫居士, 又别属苍梧生.吴氏出生于吴江县震 泽镇慎德堂一平常人家,自幼喜爱绘画,且天赋高 迈, 少年时专心读书, 未冠已为蒙童之师; 然从艺心 炽, 二十初度便辞去教席, 往浙江湖州南浔镇庞元济 家中习画, 自此以画师为业, 终身不渝.震泽镇与南 浔镇虽分属江、 浙两省, 实则相邻不过十余里, 有頔 塘河相连,交通便捷,皆以近代工商业发达闻名江 南, 而南浔更胜震泽.近代学者周子美 《南浔丝业小 史》 云: "南浔是湖州丝业贸易的集中地." 由于丝业 繁荣, 相系百业俱荣, 故而一小小的江南市镇, 却巨 富大族林立, 俗谓 "四象、 八牛、 七十二条焦黄狗" .其中, "象" 为巨富, "牛" 为大富, "焦黄狗" 不过平常富 家.南浔豪富, 富而好文, 如: "四象" 之冠的刘镛, 其 长孙刘承干喜藏书, 创办嘉业堂藏书楼, 名满江南, 鲁迅戏称其为 "傻公子" ; "四象" 之亚的张颂贤, 其长 孙张石铭为西泠印社主要赞助者, 张石铭之孙张珩, 曾任职故宫, 更以鉴定书画名世; "四象" 之季的庞云 镨, 即庞元济之父; "四象" 之殿的顾福昌, 也以古物、 金石、 书画收藏驰誉.由 "四象" 旧事, 可知当日南浔 文化氛围之浓厚. 庞元济生长于巨富之家, 精于实业, 能画善鉴, 一 笔倪云林山水, 疏朗淡逸, 非庸俗之流可及.其于书画 收藏, 既富眼力, 又具魄力.庞氏号虚斋, 其所藏书画 著录有 《虚斋名画录》 十六卷、 《虚斋名画续录》 四卷及 补遗一卷行世.清末民初, 时局板荡, 清宫及海内各大 藏家都有名迹散出, 庞氏有闻, 必倾力购藏, 如原藏清 宫的北宋郭熙 《秋山行旅图》 、 南宋李嵩 《西湖图卷》 , 及原藏诗人狄平子处的元王蒙 《青卞山居图》 , 后悉归 庞氏.正如庞氏 《虚斋名画录》 自序所言: "每遇名迹, 不惜重资购求, 南北收藏, 如吴门汪氏、 顾氏、 锡山秦 氏、 中州李氏、 莱阳孙氏、 川沙沈氏、 利津李氏、 归安吴 氏、 同里顾氏诸旧家, 争出所蓄, 闻风而至, 云烟过眼, 几无虚日." 故郑孝胥誉之 "收藏甲于东南" , 王季迁则 称其为 "全世界最大的中国书画收藏家" . 庞氏虚斋藏画,初期延请画家陆恢整理著录, 前 后二十余年.于今所见陆氏中晚期画, 多有摹自虚斋 藏画者, 题记累累, 言之凿凿.迨陆氏年老, 乃荐其弟 子樊少云续任.同时, 又有张砚荪、 张大壮父子, 及张 唯庭、 邱林南、 樊伯炎等先后参与.吴琴木入南浔庞氏 虚斋时, 正逢樊少云主其事, 吴琴木曾请益求教, 但未 拜师.据吴琴木夫人龚梧回忆: " (吴氏) 未进过艺校, 未拜过老师, 只仗古人之作为师, 刻意摹效, 探幽穷 源." 吴氏勾留南浔十载, 遍览名迹, 临摹修复, 巨细不 爽, 笔墨功夫、 鉴赏眼力渐为庞氏所倚重.南浔巨商、 名士周庆云亦重吴氏之才, 曾延于馆下. 1924 年, 庞氏 虚斋藏画大部随庞氏迁往上海寓所; 吴琴木也应庞元 济之邀, 迁居沪上, 相与主持庞氏虚斋的书画事务, 直 至抗战胜利.庞元济的三位孙辈, 亦学画于吴氏, 曾忆 及: "祖父生前深交两位画家: 一位是陆恢, 另一位是 琴木. " 而陆、 吴二人又同为吴江人, 亦一巧合也. 1926 年, 吴琴木参加第四回中日绘画联合展, 初露头角, 好 评如潮, 遂跻身于海上画坛名家之列. 二 古人响拓法书易, 而临摹名画难.近代画家金城 (亦南浔人) 曾借助投影仪复制名画,也仅得其形. "摹" 与 "临" 二字不尽相同: "摹" 在于依稿取其形态, 需作者有 "如灯取影" 的功夫, 近似于谢赫 "六法" 所谓 的 "传移模写" 是也; 而 "临" 在于脱稿得其神采, 需作 者深谙各家各派原作的笔路、 气韵, 非精通画学者, 无 以为之.由是观之, 真得临摹要旨者, 除北宋宣和画院 诸家及明之仇英以外, 一部画史, 不过寥寥数人而已. 吴琴木即以临摹知名于世, 近代难得.学画者取法于 哪家哪派, 每依个人性情而定.如细腻温婉者, 宜学恽 南田; 乱头粗服者, 宜效徐青藤.而善临摹者, 必须收 敛个性, 持一种定力, 凝神探究前人三昧, 故绝非常人 所能也.陆恢有 "当代王石谷" 之名, 亦能临摹, 笔端苍 古润泽, 高人一等; 然无论临摹何人何作, 观者一望便 知是陆家笔墨, 如西北人烹饪, 每有肉菜, 必佐以花 椒, 令食客难辨是牛肉抑或羊肉, 舌上唯余花椒味而 已, 故善画者未必善摹. 吴琴木临摹虚斋所藏古画,原是以修复为要务, 因而注重客观, 不染画家习气, 下笔形神兼备.吴氏固 有一种临摹家的气质,加之终日熏炙于名画之中, 又 历练有年, 精研古人画技, 手眼功夫自然纯熟老到.庞 元济鉴画是一代巨眼, 识人亦堪称巨眼. 1944 年12 月24 日 《海报》 有署名 "艺友" 者撰文云: "庞虚斋先生爱 其 (吴琴木) 笔墨秀发, 勖其潜心绘事, 将来必大有成 就, 并出所藏唐、 宋、 元、 明、 清诸名家之手迹, 俾渠朝 夕临摹, 研讨精微, 历二十余载, 始出示其所作, 见者 皆赞叹, 便蜚声艺苑……" 吴琴木终以其卓绝的才艺, 不负庞氏所期.元人王蒙 《葛稚川移居图》 , 吴氏摹之, 虽千笔万笔, 形肖意合; 绵密细致处, 又不失元人淡逸 之气韵. 文徵明 《书画师说》 一卷, 小青绿设色. 吴琴木 中岁摹之.文氏善青绿, 而吴氏能得其古意, 书法亦绝 似文氏原作, 令人叹服.王时敏 《夏山飞瀑图》 , 为王氏 晚年佳构, 用笔精能, 设色高雅.吴琴木晚年客苏州时 曾摹之, 大有王氏所谓 "灵心妙解, 力追古法" ( 《西庐 画跋》 ) 之境界.此外, 元之吴镇、 明之沈周及清之王 鉴、 王翚、 吴历, 亦为吴琴木所钟爱, 久而久之, 诸家笔 意已渐渐融入吴氏自家风格中矣.吴氏所临摹的古代 名迹十之八九为虚斋所有, 少数为他处所藏, 聊举一 例: 乙酉 (1945) 中秋, 吴氏曾为庞元济作一扇面, 便是 摹自苏州过云楼顾氏所藏的赵孟頫《吴兴清远图》 手卷, 自题 "虚斋老伯以其为家乡风景, 特属余摹入扇 头, 以供赏玩" 云云. 书画赝品, 古已有之.然吴琴木品格高洁, 虽善临 摹而从不造假.其夫人龚梧回忆说: " (吴琴木) 所临古 人名作, 皆非出售, 而置之案头, 作观摩之用, 并在相 应部位, 盖上自己各式名章, 以示与原作之别." 可知, 吴氏确为画坛真君子. 三 吴琴木既善临摹, 又善作画, 尤以山水为专擅.论 吴氏之画, 最佳者当属仿古一路.龚梧也坦言: "他的 仿作 (即仿古) 卖价相对高于其他一般作品." 读吴氏 早年佳构, 信夫!丙寅 (1926) 春, 吴琴木 猿圆 岁, 作山 水大册页四帧, 署款尚作 "吴桐" .度其画法, 乃王翚 笔意无疑, 用笔撇尽虚浮, 画面沉雄谨严, 水墨、 浅绛、 小青绿诸法俱全, 足见其功力.吴氏于 "四王" 一路, 用功最深者当属王鉴.同年冬, 吴氏历时三载所 临摹的王鉴 《仿古十二帧》 告成, 自题: "余于廉州 (王鉴) 画, 深有癖嗜……观其运笔之精、 设色之妙, 直造 古人之室, 而撷其精英.凡自宋之北苑、 营丘、 晞古、 中立, 以至于元之松雪、 令穰、 大痴、 山樵、 仲圭、 贯道、 文璧 (壁) , 皆能探幽穷源.因刻意摹效, 累经更 易, 至丙寅冬三年乃成.自愧未能梦见古人, 置之案 头, 聊作观摩之用耳." 题识中所述历代名家, 断代虽 有小误, 而钦慕之情, 实溢于言表.其中 "运笔之精、 设色之妙, 直造古人之室, 而撷其精英" 一语, 可视为 吴琴木一生践行画道的指归. 吴湖帆曾言, 时人只知陆恢, 不知更有宋、 元, 意 谓陆氏等晚清名家眼界为 "清六家" 所囿, 尚未尽力探 索前人.吴琴木亦深知此弊, 其画虽自 "清六家" 入手, 因久驻虚斋, 所见日广, 更思上溯沈周、 文徵明等明 贤. "清六家" 画法固然丰富, 而吴门沈、 文一派则以 "概括" 胜出.吴氏用功于沈、 文一派, 意在以古求新, 突破 "清六家" 藩篱.此一点, 与晚清画家吴秋农相似. 而秋农更是全学沈、 文及仇英, 人称 "无一笔清人" .至 于元人, 吴琴木心许王蒙、 吴镇二家.王蒙之繁密、 吴 镇之润泽, 多能见诸吴氏画中. 吴琴木山水, 以青绿为最妙.其画格有两种: 一学 文徵明, 一学王鉴.如吴氏庚辰 (1940) 所作 《匡庐瀑布 图》 , 用笔俊俏, 设色古艳.文徵明高足陆治、 陈祼辈所 作, 亦不过如此. 《山溪春光图》 , 设色淡远, 清丽可人, 笔墨明净处, 已得王鉴神韵.吴琴木善设色, 青绿而 外, 多为淡设色画.如 《栖霞山千佛岩》 , 水墨底子浑 穆, 皴法取自王蒙、 王翚之间, 花青、 赭石晕染通透秀 润, 树色间以汁绿、 朱磦、 石青, 写出秋山明净之态, 堪 称佳作. 至于浅绛、 水墨, 吴氏亦无所不能. 此外, 吴琴 木尚有 《四季山水》 屏条 (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此为吴 氏自创的一种没骨设色山水.画中以色代墨, 且勾勒、 皴擦处笔意分明. 开卷谛视之, 色彩斑斓, 古艳绝尘, 堪 称创格. 吴琴木画风工致, 故喜用偏熟之纸, 盖其不易渗化 也.吴氏偶作花鸟, 多为没骨设色或小写意, 格调与冯 超然相近.白描人物有 《十八阿罗汉尊者》 , 造型严整, 极备古意; 仕女如 《团扇秋风图》 , 效法费丹旭.吴琴木 善书, 其早年款字稍显稚嫩, 结体近于馆阁书; 后致力 于文徵明行书, 取文氏俏丽劲秀之格, 乃自成一家. 四 吴琴木性情淡泊, 雅好诗词, 一生蛰居江南, 矻矻 终年, 勤劳于绘事, 又耽爱山水, 然游踪亦仅限于江浙. 好在其阅名画无数,心中丘壑宏富,故而落笔便有风 景, 可聊补未行万里之憾.吴氏山水, 岗岭峰峦、 云水 树木, 无一不具画理, 无一不备生动.故前人所谓 "师 造化" "师古人" "师心源" , 实因人而异.不论师法有何 异同, 山水画之要旨, 重在 "造境优美" , 使观者心向神 往, 此乃根本.吴琴木对此深有领悟.吴氏曾作 《黄山 诗意册》 , 页页从实景中来, 又页页取舍淬炼, 精彩纷 呈, 直与清代黄易 《嵩洛访碑图册》 同一境界. 吴琴木居上海时, 常于庞元济家中作画, 落款往往 作 "志隐草堂" ( "志隐" 二字乃是庞元济的别号) .其初 到上海时, 曾署 "晨风庐" . 1927 年后, 吴琴木设教馆于 南市鸿莱坊.其后他又屡次莺迁, 先后居新闸路、 蒲石 路、 大通路大兴坊等处, 画室均署 "冷枫草堂" .其与龚 梧结缡后又曾署 "梧桐书屋" .1941 年, 吴氏曾客居浙 江海宁硖石镇半年. 1946 年, 吴琴木迁居苏州, 寓民治 路四载. 1948 年, 吴氏在常熟培纶公寓举办画展, 颇为 成功.加之他兼爱虞山风物清丽, 因有卜居之念, 遂于 1950 年定居常熟天凝寺巷. 1949 年以后, 世事变化一新, 旧时代职业画家的 自由卖画生涯也势将为公有制的新社会所淘汰.数年 间, 吴琴木积蓄渐空. 为生存计, 吴氏不得不奔走衣食, 往来于上海、 常熟之间.其时, 吴琴木曾参加上海美协 (筹) 所组织的相关学习.1953 年6月, 上海市文史研 究馆筹备成立期间, 吴氏亦在邀请名单中, 不意竟于是 年8月27 日突发脑溢血在上海病故,享年虚龄六十. 吴氏身后, 遗孀及子女生活颇为拮据, 幸有张大壮等画 界友人捐款相助, 家计方得以维持.所遗憾者, 吴琴木 因隶属 "旧派" 画家, 离世之后, 声名悄然淡出, 其画作 亦如 "六月狐袍" , 佳而不逢其时, 无奈之至.据郑威 《海上名画家年表》 载, 吴琴木曾著有 《笔参三味》 一书, 而龚梧疑此书即吴氏所著 《绘画研究用笔诀要》 , 惜今 已不传.1944 年, 吴琴木曾撰 《作画甘苦谈》 一文, 自言: "行年已逾半百, 纵幸而得窥古人之长, 顾我画为古 人之面目,犹以未创自己之面目为憾焉……"可谓自 知. 吴琴木生前有一印章, 文曰 "两峰后身" , 盖以 "扬州 八怪" 之罗聘自比. 诗人陈质庵题其照相云: "一发青山 梦里浓, 天开图画拓心胸. 是谁含笑衣冠古? 为道前身 罗两峰." 2003 年, 《吴琴木画集》 出版, 沉寂五十年的吴氏 绘画, 复为有识之士所珍视.究其原因, 诚如郎绍君序 言所谓: "其作品,表现出对古代文人画艺术的深刻理 解与把握, 结构严谨, 笔墨精纯而多变, 风格温润秀雅. 其总的艺术倾向, 与同时代的吴湖帆、 张大千、 张石园 等相仿佛, 绘画能力亦在伯仲之间.随着 圆园 世纪画史 研究的深入,吴琴木和吴琴木式的画家一定能得到更 新的认知与评价." 吴琴木: 心摹古画继精神 阴汝悦来 赵松雪诗意 吴琴木 作 叶红霜冷游吴江 吴琴木 作山溪春光吴琴木作天都晓日吴琴木作本版策划: 江丽红 编辑: 朱晓琳 版式: 张弘强 E-mail: zgshb0508@163.com 电话: 022-23709535 2014 年6月18 日 星期三 第47 期 (总第 2398 期) 5 Guohua 国画 弘扬长城精神 腾飞中华梦想 长城颂—— —纪念邓小平题词 "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 三十周年书画活动征稿启事 绎 活动宗旨 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著名、 最宏伟、 最壮观的古代奇 迹之一, 它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被全世 界人民所瞩目.1984 年9月20 日, 邓小平同志题词 "爱我 中华 修我长城" , 今年恰逢三十周年.首都艺术家协会、 首 都书画院、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长城保护基金管理委员 会、 金山岭长城管委处、 中国长城博物馆、 中央书画研究 院、 中联国兴书画院、 北京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北京世界华 人文化院、 北京东方中国诗书画院、 军旅书画院、 世界华人 艺术家名人协会、 中国军谊诗书画院、 中国将军诗书画院 联合主办 "长城颂—— —纪念邓小平题词 '爱我中华 修我长 城' 三十周年大型书画活动" , 目的在于宣传长城文化, 弘 扬民族精神, 促进祖国统一、 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为腾飞 中华梦想而努力. 绎 活动内容 面向全国范围征集宣传长城精神、 长城文化的书画作 品, 在北京举办大型书画展览. 应征书画作品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绎 创作题目 万里长城图; 祖国颂; 民族颂; 毛主席诗词; 中华民族 优秀传统诗文; 当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民族精神、 祖国 统一以及歌颂长城的诗文; 邓小平文选、 江泽民文选、 胡锦 涛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 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论述; 海 峡两岸文化人关于长城文化的诗词. 作者自行创作反应美好现实生活的诗词书画作品. 绎 征稿要求 作品种类为书法、 国画、 油画、 水彩画. 作者根据本启事发布命题创作作品 (两幅) , 连同个人 简历, 于2014 年7月30 日前寄至组委会 (以邮戳为准) . 作品必须是作者本人首创, 作品中涉及著作权、 名誉 权等第三方权利法律纠纷, 后果由作者自负. 所有作品由组委会保存并荐藏于国家级博物馆, 作者 提交作品被视为同意主办单位以各种方式使用, 组委会对 参展作品有展览、 摄像、 出版、 收藏和宣传权. 书法使用宣纸, 草书、 篆书等作品要附释文.书法、 国 画作品不小于四尺斗方 (68cm*68cm) ; 油画、 水彩画作品 尺寸不超过 80cm伊120cm. 绎 展览出版收藏 接受作品后, 组委会将组织评审, 举办大型书画作品 展览, 并由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获奖作品及名家作品的精美 大型画册, 并由几家主办单位向作者联袂颁发活动入选收 藏证书. 绎组委会联系方式 作品邮寄地址: (100031) 北京市西城区北新华街 78 号 (首都书画院) 电话: 010-66025113 联系人: 冯文运 网址:http://www.sdshy.org 邮箱:sdshy_bj@163.com 法律顾问: 王刚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 长城颂—— —纪念邓小平题词 "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 三十周年书画活动组委会 2014 年4月23 日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邓小平文选pdf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df  邓小平文选pdf下载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df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pdf  邓小平文选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邓小平文选13卷下载  邓小平文选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