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人才的论述 > 关于培养高层次 管理会计人才的认识与实践
  • 关于培养高层次 管理会计人才的认识与实践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4-07-20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援 财会月刊渊会计冤 窑 园猿 窑阴我从 1945 年开始在厦门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 学术生涯,至今已历时六十一个春秋了. 1983 年我获准成为 全国第一位招收 "现代管理会计方向" 博士生的导师, 我的教 学与科研从此步入一个新阶段.进行高层次管理会计人才的 培养可谓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一乐也. " 在教学相长、 师生 共同切磋中, 我取得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特于本文中作一简 要回顾与论述. 一 尧坚 持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寓育人于教书之中, 就是强调做人与做学问的统一. 为此 对人才首先要在人品、 信念、 节操上从严要求, 并要求他们从 严治学, 树立良好的学风. 一个人能否成才? 是成大才还是小才? 首先必须摆正德与 才的关系. 宋代大学者司马光在 《资治通鉴》 中说: "才者, 德之 资也; 德者, 才之帅也. " 才与德相比, 德是第一位的. 世纪伟人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也曾意味深长地说: "第一流人物 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 在道德品质方面的榜样作用, 也许 比单纯才智上的成就影响更大, 更加深远! " 足见这是古今中 外千古不易的真理. 据此, 我认为, 对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德 才兼备、 以德为先的原则, 要求学生在人品、 信念、 节操上树立 一种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的人格精神. 一个人有了这种精 神, 才能有尊严地活着, 言人之所不能言, 言人之所不敢言, 为 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提供批判性的智力支持. 要从严治学, 树立良好的学风. 青年学子必须力求做到: 淤戒浮躁和急功近利, 养成 "十年磨一剑" 的精神, 坚持长期积 累、 厚积薄发. 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认真 实践历史学家范文澜教授倡导的 "板凳甘坐十年冷, 文章不 写一句空" 的治学精神, 坚决防止一切华而不实甚至一知半 解的学术垃圾的产生. 盂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术与思想的关系. 一篇论著的学术价值归根到底取决于作者思想的深度和高 度. 古往今来, 一些大学问家的论著之所以能历久弥新, 具有 超越时空的价值,正是因为其论著完满地实现了学术与思想 的高度统一. 榆自觉遵循公认的学术规范, 守住为人、 为学的 伦理底线, 严于律己, 以求无愧于心, 无愧于世人所尊崇的 "博士" 称号. 二 尧坚 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必须坚持教学与科 研相结合,强调教学上出人才必须建立在科研上出成果的基 础上. 为此, 要以导师进行的开创性学术研究为先导, 并将相 关研究成果写进教材, 进行开创性高层次教材建设. 因为, 博 士生导师作为所在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学术领航人, 自身 必须有较深的学术造诣, 能随时掌握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站在学科的前沿, 坚持不懈地进行开拓、 创新, 并以其开创性 的科研成果为依托, 进行开创性教材建设. 只有这样, 高层次 人才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否则, 导师若要引领博士研究生在 相关学科领域不断进行开拓创新, 将无从谈起. 以下, 我就导 师应如何开展开创性学术研究和如何进行开创性高层次教材 建设, 结合个人情况作较具体的论述. (一) 开创性学术研究的认识与实践 现代管理会计是西方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形成的以现代 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决策性管理会计为主体的综合性交叉学 科. 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我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 始率先致力于这一学科的引进、 创建和发展, 做了大量开拓性 工作, 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对这一新兴学科的引进和借鉴,使之适合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首先要解决一个根本性的思想认识问题.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我坚定地认为: "对于国外企业管理 方法和经验 (包括现代管理会计在内) 中某些以社会化大商品 生产为基础并合乎科学原理的部分, 经过吸收和消化, 加以改 进和提高, 使之同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相适应, 将能卓有成效地在我国社会主义企业中推广应用,为我国社 会主义企业全面提高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服务. " 基于这种基 本认识, 我在经过多年的独立思考、 研究消化的基础上, 立足 中国国情, 博采众长, 致力于现代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建设和创 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 所 取得的具有较大开创性的成果已具体体现在我所撰写的一系 列教材、 专著、 学术论文中, 并得到国内外许多相关专家、 学者 关于培养高层次管理会计人才的认识与实践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余绪缨渊博士生导师冤 【摘要】 本文对培养高层次管理会计人才进行了经验总结. 第一, 坚持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强调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德才 兼备、 以德为先的原则, 并寓育人于教书之中. 第二,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强调教学上出人才必须建立在科研上出成果 的基础上. 第三, 强调只有营造一个宽松、 和谐的教学环境, 进行富有启发性的 "广博教育" , 才能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高层次人才 摇 德育 摇 开创性研究 摇 广博教育 摇 思想自由 摇 学术民主 阴窑园源 窑 财会月刊渊会计冤 援 的认同和赞誉.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高度发达国家以物质资源为 主导的工业经济社会向以精神资源 (知识、 智力) 为主导的知 识经济社会转变,这种从刚性化社会向柔性化社会转变的历 史潮流, 将对人类社会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 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与这一历史特征相适应,我深刻地认识 到:对管理和管理会计的认识与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物质与制 度层面, 还应进一步扩展到层次更深、 境界更高的社会文化层 面, 并围绕这一中心开展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 在这一方面我 提出, 应从根植于中国文化沃土、 闪耀着 "东方智慧" 灿烂光芒 的优秀传统文化中, 去挖掘、 吸收、 总结那些可以超越时空的 管理理念、 理论和方法, 为我们正在创建的现代化管理和管理 会计体系提供指导, 使之从人文和哲学层面凸显中国特色, 这 种观点已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重视. (二) 关于开创性高层次教材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现以我主编的 "九五" 国家级重点教材、 "十五" 国家级规 划教材为例进行说明. 1."九五" 国家级重点教材 《管理会计学》 (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1999 年8月出版) , 是全国会计领域三本 "九五" 国家 级重点教材之一. 其编写的指导原则是: 立足现实、 展望未来; 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 既重视所述业务内容的现实适用性, 又 致力于理论探索的前瞻性; 借以使读者扩大视野、 开拓思路, 从而为他们能适应有关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综合而灵活地运 用本书所述的原理和方法提高理论洞察力.该书出版后产生 了较广泛的影响, 著名学者郭道扬教授认为: 全书 "内容丰富、 气势磅礴" , "起点高、 视野广" , "追踪管理会计发展前沿, 具有 较大的开拓性和探索性" , 是 "教材与专著相统一" 的 "一部值 得阅读和珍藏的跨世纪著作" . 2."十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管理会计学 (本科生用) 》 (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9月第 1 次印刷) 和 《管理会计学 (研究生用)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7月第 1 次印 刷) , 分为两册出版, 各有侧重: 前者, 侧重于阐述管理会计学 基础性知识、 内容, 具有成熟性、 稳定性; 后者, 侧重于体现学 科前沿的开拓性成果, 具有研究性和前瞻性, 能较好地体现作 者的创新成果与学术特色. 清华大学郝振平教授认为: 新教材 "强调综合地运用系统观、 社会观和文化观 (而不是机械观、 技 术观和数量观) 去分析、 解决管理和管理会计领域中的相关问 题,从哲学与历史的高度探索管理会计发展的人文化趋向" , "更适应于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 "堪称新世纪的开山之 作" . 三 尧开 创宽松尧和 谐的教学环境袁致 力于培养具有高综合素质的野软 人才冶当今经济高度发达国家正在从以物质资源为主导的工业 经济社会向以精神资源 (知识、 智力) 为主导的知识经济社会 转变,为适应这种从刚性化社会向柔性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潮 流, 21 世纪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应既 "立足专业" 又 "超越专 业" , 致力于培养具有高综合素质的 "软人才" . "软人才" 是知 识广博, 能将相关学科领域的成果融会贯通、 创造性地灵活运 用的 "通才" , 而不是只在一个狭隘的专业领域术有专精的 "专才" , 即 "硬人才" . 今天, 高层次管理、 管理会计人才 (以决策人才和决策支 持人才为主体) 的培养, 只有从 "硬人才" 向 "软人才" 转变, 才 能同知识经济的时代精神相适应. 因为 "创新" 是知识经济的 灵魂, 而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具有高综合素质的 "软人 才" 在分析、 研究问题时不会停留在程序性、 技术性层面, 就事 论事地展开常规性工作, 而会上升到思想、 理论高度, 善于以 "已知" 为起点,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地类比、 联想、 体察和领 悟, 进而提出新理论、 新学说, 创造出新的成果, 这是那些只在 一个狭小专业领域具有 "一得之识" 、 "一孔之见" 的专业型 "硬 人才" 无法做到的. 可见, 综合素质是创新能力之源! 这正是高 综合素质的 "软人才" 相对于专业型的 "硬人才" 具有无法比拟 的优势的鲜明体现. 高综合素质 "软人才" 的培养显然不是利用教材进行知识 传授所能做到的, 因此营造一个宽松、 和谐的教学环境, 进行 富有启发性的 "广博教育" 才是关键所在. 为此我们必须强调 以下内容: 1. 在导师与博士生组成的学术群体中, 导师学术带头人 地位的取得要靠自己的学术造诣、 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而非 权势. 2. 要在学术群体内营造宽松、 和谐的学术氛围, 以相互 尊重、 见贤思齐作为处理相互关系的准则. 特别是学术带头人 应虚怀若谷、 求同存异, 使人人都能在心情舒畅、 生动活泼的 气氛中奋勇争先, 以促进学术创新. 3. 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的精神, 允许多样化的学术观点 并存.因为学术上的自由探索是创新之源.在一个学术群体 中, 如果学子们的思想、 行为受到种种人为的有形或无形的条 条框框的束缚甚至压制, 则优秀学子具有的原创性的、 与众不 同的学术成果无法展现,群体学术创新的生命力也将因此丧 失殆尽. 4. 在活动方式上, 宜多组织 "沙龙式" 的学术讨论, 鼓励 大家畅所欲言, 在讨论、 交流中应人人平等、 求同存异, 既相争 又相融. 在不同的观点、 观念的碰撞中常常会冒出思想火花, 收到令人惊喜的成果. 5. 学术群体要形成自己学术上的特色. 为此, 一要不 "跟风" ; 二要有较长时期的 "积累" . 特色的形成决不是一蹴而就 的, 而是要经过较长时期的艰苦积累, 才能取得经得起检验的 真正具有特色的创新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Yu Xu-ying袁野Several Theoretical Problems Concerning Ph.D Candidate爷s Education in the Area of Modern Management Accounting冶.Journal of Moder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渊U.S.A冤袁Jul.2005 2. 余绪缨.论知识经济与跨世纪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财会 月刊袁2003曰10 3. 余绪缨. 立身与为学之道要要 要谈青年学子成才之道.余 绪缨综合文集.北京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袁2003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古人对人才选拔的论述  十八大关于人才的论述  人才工作论述  人才工作论述学习体会  论人才重要论述摘编  人才论述  关于人才培养的论述  关于人才的论述  关于人才队伍建设论述  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