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极罗煌勋 > 南极"盖房"那些事儿
  • 南极"盖房"那些事儿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4-08-04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5 首都建设报 特别报道 BEIJING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NEWS 2013 年5月29 日星 期 三第 2357 期本版责任编辑蔡 青电话:65284860 南极 " 盖房"那些事儿 "他们每回都在去的路上拍着船舷说,以 后打死也不来了,可 后来都还是去了."翻开和同事们在南极拍摄的照片,中 铁建工集团南极前项目经理刘笃斌脸带笑容,沉 浸在那段艰苦又难忘的时光里.刘笃斌五上南极,年 轻的工程师吴浩则是初登南极.一日午后,他 们坐在温暖的小会议室,一 起回忆着在南极的点点滴滴…… 踏上终年冰雪覆盖的南极,建设者们只能紧抓短暂的夏季,即 每年的12 月中旬至来年的2月底期间施工,如果夏天完不成任务,就 要延误一年.远望是雪地,低头也是雪地.在南极岛上待着,四 周都是白茫茫一片,除 了雪,看 不到其他人.这样过了一个月,大 家心里就开始有些情绪波动.这时,项目部会及时召开一些会议,给大家鼓劲儿."咬 牙 ,坚 持住!""回 去时要是没完成任务,脸上搁不住.要是完成了,咱 一块儿喝庆功酒!"刘笃斌鼓励大家.跟家人远隔重洋,施工压力也大,工人们除了要克服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之外,还要考验自个儿的心理承受能力."最 开始几年,没 有卫星电话,也 没有网络.海事电话资费太贵,一 分钟要8美元."刘 笃斌说,去 了南极,没 结婚的小伙子相对还好些,有了牵挂的人就更难捱了.有个小伙子忍不了寂寞,总 往家里打电话,光 电话费,就把当月的工资花得差不多了."现 在好多了,南 极有了中转卫星站,打电话只收取市话费,休 息时还能上上网."中 铁建工南极项目队长罗煌勋也连续5次上过南极,对 于他来说,南极早已成了另一个挂念的"家 ". "南极人少,环 境恶劣.这里不分国界,谁 遇到困难,大 家都会赶来帮忙."吴 浩打开一张照片,喜 庆的背景上,他 跟戴着圣诞帽的俄罗斯朋友搭肩合影,俩 人都笑得十分开心."中 山站紧挨着俄罗斯站,步行2里地就到了.我们经常互相串门."吴 浩说,中 国科考队第25 次出征时,正 值越冬期间,俄 罗斯站锅炉房突然失火,火 势波及到站上的其他建筑,他 们就把几名俄罗斯队员接到中山站来,一起吃住了一个冬天.2003 年,3 名韩国队员来到站上参观,回 程时风浪太大,其中一人掉进了海里.中山站一听到消息,全部人马立刻出动,第 二天清晨,在 一个避营所找到了那名爬上岸的队员."后 来 ,韩 国总统还特意发来贺电,感谢我们."刘 笃斌笑着说.同样是在2003 年 ,刘 笃斌他们完工后还剩下一些水泥,假如带回国内,肯定会超过3个月的保质期.他跟领导商量了一下,干脆在南极修了一个直径30 米的直升机停机坪,命 名为"中 国中铁停机坪". 这也是南极建设史上第一个以企业名称命名的建筑.大家庭说"下回打死也不来了"的 是工人张建,目 前正在南极越冬施工.他已是第5次奔赴南极,说那句话,是他第一回出征、在 船上吐得一塌糊涂的时候.现在,中铁建工仍有8名建设者在中山站执行越冬建设任务."两 个项目预计明年4月份竣工,届 时 ,宿 舍楼能容纳两三百人住宿,楼里还配有篮球场、排球室,放映室,手术室……"刘笃斌说.现在的中山站,已经是南极一个设备完善、规模庞大的科考基地.中铁建工承担建设了综合楼、车 库 、综 合库、空 间物理观测栋、连廊、废物处理栋、污 水处理栋、锅 炉房、高 频雷达机房、室外总体和油罐基础等建筑单体,总建筑面积3885.6 平方米.这些项目也凝结了中铁建工勇士三个夏季、一个冬季,历 时20 多个月的施工."要 建就要建好!"刘 笃斌说,医 生有医德,教 师有师德,建筑人也有自己的品德标线."受 不了苦时,有 时会想这是为了什么?"想 了想,他 又说道:"是 为了信念和对领导的承诺,承诺了就要做到,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刘 笃斌的话质朴又刚硬,像是他精瘦却又硬朗的身板.去过5次南极,刘笃斌每一次去中山站的感觉都不一样.看着自己国家的科考站一点点变好变漂亮,他心里也挺高兴."以 前我们去澳大利亚站参观时,觉得他们的科考站像小区一样,什 么都有,现 在我们也达到了这样的水平."指 点着一座屹立在冰雪峭壁上的小楼,刘 笃斌说,别 看这楼不大,它是中山站的最高点,能俯瞰整个中山站,还能当直升机指挥中心来使用.每次完成任务临别时,建 设者又都恋恋不舍了."吐 的时候,病 的时候,别 人给你端一碗水,那 感受就真的不一样,就 跟家里人似的."刘 笃斌说.很多人觉得能在南极工作的都是英雄,刘笃斌他们不这么想."去 了南极的人很平常,没 有三头六臂,就是对南极的感触比别人深一些."这 位一向刚强的老建设者,在送战友开赴南极时,两次都没能忍住眼里的泪水."因 为知道去了南极担子非常重,特 别苦."这种感受,只有亲历过南极建设的人才懂得.记者罗 源源(中 铁建工供图)南极情极寒极昼挑战生物钟提到南极, 让人们印象最深的就 是茫茫冰雪,以及极度的寒冷. "外人都会对南极很憧憬,去了之 后才知道,环境就是一个大考验,人的 身体压力很大. "第一次去南极的吴浩 颇有感触. 刚登上雪龙号科考船, 颠簸的海 浪首先给大家来了一个下马威. 科考船从上海或广州下海, 取道 澳大利亚,再远赴南极. 近3万海里的 行程中,要4次穿越西风带,其中冰区 航行就有 6000 多海里,队员们呆在船 上的一个月时间并不好过. "一直处在颠簸状态,就连不晕船 的人也受不了. "吴浩记得,从澳大利 亚出发后,要穿过西风带,那几天海上 的风浪特别大, 船摇摆的幅度达到 20 度以上. 今年这一次,海上的风浪有 6 米多高,虽然没有往年厉害,但大伙儿 还是难受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熬过一个月的艰难航程, 终于看 到了海岸, 但队员们还得经历最后一 关—— —破冰. 海上浮冰太厚,船靠不了 岸,只能不停地撞击冰层,碎冰后再一 点点朝前挪动. 船身剧烈地震荡,船上 的人自然不会好受. 吴浩听同事们说, 有一回去南极, 科考船光是破冰就用 了20 多天,船上的人也硬生生坐了 20 多天的"过山车". "你看, 南极陆地上全是厚厚的 雪. "拿起一张照片,吴浩说,到了南 极, 队员们碰到的还有生活规律的大 翻转. "风很大,雪很大. "他用简单的词 语描绘着对南极的印象. 冰雪无边的茫茫大地上, 经常刮 起十级以上的大风. 而夏天是南极的 极昼,在强光下晒一天,人的脸一下子 就黑透了. 一场施工下来,每个人的皮 肤都要爆几层皮. 雪也大, 有时候上午还是晴空万 里,可中午就突然下起雪来. 有时下了 一晚上雪,第二天一早起来,一米多深 的雪已经没过了腰际. 再去看正在施 工的房子,已经被雪整个儿盖住了. 往 往一场雪下来, 建设者们得花 3 天时 间进行清理. "其实,大家最受不了的是缺觉. " 吴浩说,南极气候恶劣,工作季节受限 制,工期紧,负荷大,在度夏的这段时 间里,每天要从早7点忙到晚上11 点. "大家累了一天回房躺下,却又睡 不着了. 因为生理机能被打乱了,尽管 窗户蒙上了厚厚的窗帘, 强光依旧能 钻进屋子,想睡个好觉,首先得骗过自 己的生物钟. " "这是我们建设的越冬宿舍楼和主 发电栋工程. "吴浩点开的两张照片上, 红白相间的宿舍楼颜色温暖, 银白色的 主发电栋楼体跟旁边的雪地搭配融洽. 这是中铁建工的建设者第 11 次踏 上南极. 2012 年11 月5日,20 名建设者跟 随中国第 29 次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 出发去南极, 承担南极科考中山站后勤 保障系统的建设任务, 主要包括越冬宿 舍楼和主发电栋工程. "旧的发电机房已经使用了 20 多年,我们安装完毕的 3 台新发电机,每台 功率为 300 千瓦, 能给南极中山站提供 长远电力. "吴浩说,他们建设的双能源 锅炉、 半容积式换热器以及水处理系统 等大型设备也都就位了. "在中山站建设中,很多事情都是我 们做的. "刘笃斌补充说,大到房子的建 设,小到室内天线、门锁的调试,每一处 都有中铁建工建设者的身影. "从1984 年中国人第一次踏上南 极, 在长达近 20 年的南极科考中,南 极中山站和长城站的站房, 一直是由 集装箱改造的简易站房. "吴浩说,从2002 年开始, 两站开始大规模拆旧建 新,6000 平方米的永久性建筑扎根在 了南极. 也正是从 2002 年开始,中铁 建工的建设队伍,成为科考队最累、最 苦的人. 电话中,中铁建工集团现任项目经 理姜秀鹏也颇为感慨: "我们的建设者是雪龙号上最忙碌 的人,他们在身体处于极限的时刻,每次 都主动把甲板上的气罐一手一个搬到船 头货仓, 连夜抢修雪龙号甲板空调管路 ……等到了站上,还要帮基地中心做维 修维护工作."姜秀鹏说,任务既重且多, 条件又恶劣, 但队员们每次都是认认真 真地全部完成任务.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南极参与 建设. 刘笃斌说,他手下的这些兵,是从 全国各工地层层选拔出来的精英, 一专 多能. "这个是木工刘焕秋,我们都叫他老 黄牛,59 岁的人了, 干起活来跟小伙子 似的. 这个是水暖工张建,小伙子聪明, 什么车都能开.这个周裕香是个多面手, 又能吊装又能开车.这是木工周建良,活 儿利索……"刘笃斌指着合影里的队员, 如数家珍. "在南极干活儿,受不了日夜颠倒 的苦也是不行的."刘笃斌说,刚到南极, 迎面而来的就是长达三个月的极昼. 队 员们还要受得了寂寞,因为南极人少,平 时来串门儿的只有企鹅、 贼鸥这些小动 物.在冰雪荒原上一呆就是几个月,耐不 住寂寞的人肯定受不了. 这次先行回国的是 12 名度夏队员. 在冷清的南极, 中铁建工集团还有 8 名 越冬队员正在奋战. 在接下来零下三四 十度的极寒天气中,风将更大,雪也会更 大,按照预定计划,他们得到明年 4 月才 能回家. 建筑精英对抗极地寂寞施工打灰得先预备热水南极的工作性质太特殊了, 极昼夜, 大风雪,基岩硬度高,冻土层深,因而,工 人们在焊接时得用上保温棉, 钢材得运 来特厚钢,门窗得先看保温效果……在 这里施工,付出的辛苦要多得多. 姜秀鹏介绍说:"南极考察站的设计 与国内建筑有很大不同. 高达几十米每 秒的大风, 低至零下 80 多摄氏度的极 寒, 要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极端恶劣的 环境. 同时,南极考察站的规模有限,必 须在有限的空间里, 解决复杂多样的功 能需求.另外,处于完全孤立状态的南极 考察站,也必须考虑人性化设计,缓解队 员承受的心理压力. " 项目部每年耽搁在来回路上的时间 有一个月, 留给队员们的真正施工时间 不到 100 天. "这小 100 天里,队员们每 天工作时间基本上在 12 个小时以上,每 天早上 7 点钟出发, 晚上 10 点回来,工作16 个小时以上.平时的生活都是三点 一线,挺累的. "姜秀鹏说. 在南极施工的每一样设备,都是万 里迢迢乘船而来,机械化水平低,很多工 序都要人力完成. 这回, 吴浩他们带了 1800 多吨物 资."工程要用的石子、水泥等材料,都要 在国内点算好,只能多不能少,多也不能 太多, 上下船麻烦, 回来时还得再运回 来."他说,每去一次南极,项目部得至少 提前 3 个月做方案.有工人开玩笑说,在 南极,一粒经过长途跋涉的沙子的价值, 能跟一粒同等体积的黄金相媲美. 南极风大,四五级的大风天是常态. 刘笃斌带到南极的中铁建工的一面旗 子,挂了两个多月后,愣是被风吹成了布 条.在国内,这样的天气,作业就要停止. 但在南极,天天这么刮风,他只能选择风 相对较小的天气施工. 度夏施工,正值南极极昼. 大风天, 伴着冰雪,天气变化无常.考虑到兄弟们 的安全,在吊装时,刘笃斌往往先吊上一 个安全吊笼, 让兄弟们在吊笼里头安装 建筑门窗. "你仔细看,在南极房子的底部, 有一道 1 米多高的水泥防风板. "刘笃 斌随手点开一张施工到一半的建筑照 片. 南极温度太低,可干活时,大伙儿 的衣服后背仍被汗浸湿,结冻后,个个 都留下了无法洗净的"南极印记". 在南极施工, 打灰是最辛苦的一 道工序,往往一开头就得从早打到晚, 中途稍有耽搁,混凝土就会迅速凝结. 同时,搅拌前,大伙儿还得准备好几个 大电热棒,加热好预备用的水. 尽管在这儿施工比平时难得多,可300 多平方米的宿舍楼, 刘笃斌他们只 用一天时间就打完了混凝土顶板. 指着一张 照片上吊桶形的设备,刘笃斌说:"跟平时施工不一样, 在南 极打混凝土没有能够自动搅拌的混凝 土泵车, 没有可以快速振捣均匀的振 捣棒, 我们就自制了一个打混凝土的 吊桶,悬挂施工. " 又翻开一张照片,旁边有人忍不住 惊奇地"哇"了一声.瓦蓝瓦蓝的天空下, 雪地莹白, 一群可爱的企鹅正大摇大摆 地从工人们面前走过. "有时候, 正在工地干着活儿,企 鹅就过来阅兵啦! "刘笃斌笑道. 南极也是一个"小联合国",各个国家的科考站无声地较量着各自国家 的综合实力. 代表中国建筑行业跟国 际建筑人比拼, 刘笃斌他们越来越有 信心. "以前都是我们参观他们站点的 建设,现在是他们来参观我们的工作. "刘笃斌说,其他国家在南极施工 时,很少现浇混凝土,他们都是在国内 做好预制板,再运输过来. 可是,这又 受到运输限制, 因为混凝土预制板装 卸时很容易损坏. 有一回,他们自个儿 也学着运输预制板,可等到南极卸货时 一清点,将近三成都磕坏了. "咱自己学着干! "干了一辈子建筑 的刘笃斌来了硬脾气, 跟工程师研究在 混凝土中放上添加剂,控制水泥含量,用 符合要求的现浇混凝土, 来抵抗南极零 下40 度的低温. 后来,刘笃斌特地从南 极带回他们自个儿配比的一块混凝土, 一测量, 竟然比国内的混凝土强 度还高. 就是老刘这一手低温现配高强度 混凝土的绝活儿,获得了住建部(当时 的建设部)科技评比一等奖. ' '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南极大冒险  南极大冒险电影完整版  南极  南极大冒险电影  南极仙翁  南极大冒险国语  南极大冒险高清国语  南极神秘生物  徒步穿越南极阅读答案  南极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