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用食品使用指南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新增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环境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新增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环境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4-01-02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编号:
    核 技 术 应 用 项 目 环 境 影 响 报 告 表
    项目名称:新增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 建设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评价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公章) 法定 人: 刘宝清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评价文件类型:
    项目负责人 王永杰
    (名章)
    新增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特殊项目报告表
    登记类别 核工业类 登记证编号 A10420041300 签字
    评价人员情况
    姓 名 王 巍 艾宪芸 职 称 登记证或岗位编号 A10420019号 A10420039号 备注 编写 编写 签 字
    工程师 工程师
    表1
    单位名称 法人 姓名 联系人及电话 项目名称 项目用途 总投资 (万元) 核技术项目投资 (万元) 应 用 类 型 √ √ 8760 放射性同 位素应用 新增使用放射性同位 素和射线装置 临床诊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天坛医院 王 晨 电话
    项目概况
    地址 67098010 赵瑞丰 67098027 项目地点 项目依据 9560 核技术项目环保 投资(万元) 800 北京市东城区 天坛西里6号 医院需要 邮编 北京市东城区 天坛西里6号 100050
    密封源
    射线装置
    其它

    /
    核技术应用的目的和任务:
    1.1 医院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以下简称“天坛医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西里6 号,是以神经科学为特色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主的大型综合医院。医院神经外 科分脑血 、颅底肿瘤、神经外科、脑外伤、脑瘤、功能组及颅底外科等多个专业组, 是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疗中心,和座落在院内的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是世界三大神经外科 研究中心之一,是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基地。 1995年5月, 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北京市卫生局共建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中 国医学科学院天坛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的神经科学培训合作中心、中华神经外科学 会、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均设在这里。1995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1996年11月26日被北京 市卫生部命名为全国文明服务十所示范医院之一。全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 院 忠诚为天坛医院名誉院长,在王忠诚院士的直接领导下,培养出了一批神经外科著
    名专家,在脑肿瘤、脑血 、脑外伤的治疗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多年潜心 研究的动脉瘤、血 形、脑干肿瘤等的治疗在世界同行中居于领先地位。显微手术培训 中心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使神经外科手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多年来,天坛医院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等众多学科在神经学科发展的同时, 共同发展, 也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 拥有多名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专家和近200名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为病人提供高水平治疗。 天坛医院地理位置图、周边关系示意图见附录A附图1和附图2。 1.2 核技术应用现状 天坛医院现有核技术应用实践活动已获得国家环保部行政许可,持有《辐射安全许可 证》 (国环辐证[00350],见附录 B) ,许可范围为:使用Ⅰ类放射源;使用非密封放射性物 质,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使用Ⅱ、Ⅲ类射线装置;有效期至 2015 年 10 月 27 日。 1.2.1 现已许可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情况 天坛医院获许可使用放射性同位素99mTc的情况见表1.1。 由于设备 (ECT) 故障, 自2008 年6月起至今,天坛医院未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开展诊断工作。
    表1.1 天坛医院已许可使用非密封放射性物质情况 核素 Tc-99m 日等效最大操作量(Bq) 1.9E+7 年最大用量(Bq) / 场所等级 丙级 活动种类 使用 工作场所 核医学科
    1.2.2 现已许可使用放射源情况 天坛医院现仅使用60Co放射源,具体情况见表1.2。
    表1.2 天坛医院已许可使用放射源情况 核素
    60 60
    出厂日期 2010-12-07 2002-04-15
    出厂活度(Bq) 2.331E+14 1.1E+12
    类别 Ⅰ类
    用途 伽马刀医学治疗 伽马刀医学治疗
    工作场所 伽马刀楼 伽马刀楼
    备注 2011.10启用 已于2011.12退回医科达
    Co Co
    1.2.3 现已许可使用射线装置情况 天坛医院现使用Ⅱ类和Ⅲ类射线装置共25台,具体情况见表1.3。
    表1.3 天坛医院已许可使用射线装置情况 序号 1 设备名称 CT机 型号 Discovery CT750 HD 类别 Ⅲ类 工作场所 神经放射楼3号CT室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T机 医用诊断X线机 床旁机 医用诊断X线机 医用诊断X线机 医用诊断X线机 X线机 医用诊断X线机 CT机 医用诊断X射线 骨密度机 X线机 医用诊断X射线 医用诊断X射线 医用诊断X射线 医用诊断X射线 X线机(导管造影) X线机 ECT CT机 X线机(导管造影) 医用诊断X射线 X线机(导管造影) 医用诊断X射线
    西门子 Sensation 岛津 MC1251-30 CR-ITX550 GE公司 800T GE公司 9800 岛津 LDR-700
    Ⅲ类 Ⅲ类 Ⅲ类 Ⅲ类 Ⅲ类 Ⅲ类 Ⅲ类 Ⅲ类 Ⅲ类 Ⅲ类 Ⅲ类 Ⅲ类 Ⅲ类 Ⅲ类 Ⅲ类 Ⅲ类 Ⅲ类 Ⅲ类 Ⅲ类 Ⅲ类 Ⅲ类
    神经放射楼 门诊楼放射科 门诊楼放射科 门诊楼放射科 门诊楼放射科 病房楼放射科 门诊楼3号照相室 门诊楼放射科 门诊楼CT室 门诊楼放射科 门诊楼骨密度科 发热门诊照相室 病房楼放射科 门诊楼放射科 门诊楼放射科 病房楼放射科 神经放射楼 门诊楼1号照相室 神经放射楼地下室核医 学科 神经放射楼 神经放射楼DSA1室 门诊楼放射科 神经放射楼DSA2室 门诊楼放射科
    Directview DR9500 GE公司 AMX4+ GE公司 Lightspeed VCT GE公司 XR/A_FC GE公司 Prodigy Advance 中兴公司 LDR-01B 东软公司NSX_DR500 GE公司 VR_FC 东软公司NSX_DR500 GE公司 XR/A_FC GE公司 LCV+ 锐珂公司 DirectviewDR3500 匈牙利Medso公司 NUCLINE SPIRIT DH-V GE公司 Prospeed-FⅡ 飞利浦 Allura Xper FD20 GE公司 9800 西门子 Aartis Zee Floor 西门子MUltimohil2.5
    1.3 辐射安全与管理现状 1.3.1 设立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医院实施放射防护三级 制,其辐射防护机构组织各级的主要职责为: (1)辐射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领导和贯彻执行环保法规和标准,全面负 院放射防护环境管理工作。 (2)专职防护责任人 在院辐射防护领导小组组长的领导下,由专职防护 人负 织实施各项放射防护 安全制度并经常督促检查,贯彻执行上级的有关规定,重视放射工作人员的医疗保健和身
    体健康,定期组织体检,负 上岗人员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 (3)小组成员 放射工作人员在防护责任人的领导下进行日常放射工作,严格执行各项放射安全防护 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协助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本科室机器的维修和保养工作,对设备的各 项输出标准进行定期测量,按照环境保护的监测规定,定期进行环保监测,发现问题立即 停机并向上级汇报。 天坛医院辐射安全 领导小组名单如表1.4所示。
    表1.4 天坛医院辐射安全 领导小组名单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姓名 王 晨 性别 男 男 男 女 女 男 女 女 男 女 女 男 男 职务或职称 院长 副院长 研究所副所长 党委副书记 医务处副处长 门诊部主任 护理部主任 放射科主任 核医学科主任 伽玛刀中心主任 中心实验室主任 保卫处处长 研究所书记 人员 组长 副组长 副组长 副组长 组员 组员 组员 组员 组员 组员 组员 组员 组员 工作部门 院办 院办 研究所 党办 医务处 门诊部 护理部 放射科 核医学科 伽玛刀中心 中心实验室 保卫处 研究所 专/兼职 兼 兼 兼 兼 兼 兼 兼 兼 兼 专 专 兼 兼
    王拥军 张亚卓 肖淑萍
    姜悦
    张越巍
    蔡卫新
    高培毅 艾 林 刘阿力 郑淑荣 谢予谦 邵 军
    1.3.2 放射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和个人剂量检测情况 医院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持证上岗制度,现从事放射工作人员共计144人,其中140 人均已参加了环保部认可的部门组织的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培训,并取得辐射安全与防护 培训合格证书,已参加培训人员名单见附录E附件1。未参加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培训的放 射工作人员将择期安排参加培训。 医院严格执行个人剂量检测制度,先后委托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度)和 北京蓝道尔个人剂量监测室(2012年度起)进行个人剂量监测,2012年度个人剂量最大值 为0.53mSv。 按照环境监测要求,医院定期进行环境监测,至今无辐射安全事故发生。已配置的辐 射监测仪器和防护用具如表1.5所示。
    表1.5 医院现有辐射监测仪器和防护用具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设备名称 个人剂量报警仪 多功能数字核辐射仪 手持式多功能沾污剂量仪 剂量检测笔(个人剂量计) 铅 铅围裙 铅围脖 铅屏风 铅帽 铅眼镜 立架式可调防护设备 生产厂家及型号 FJ3200 德国Goint System Co公司 GAMMA-SCOUT Inspector-Alert 标准 标准 标准 标准 标准 标准 标准 标准 设备状况 使用 使用 使用 使用 使用 使用 使用 使用 使用 使用 使用 台/件数 13 1 1 144 19 3 12 3 12 12 5
    1.3.3 辐射安全 制度及执行情况 天坛医院依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 装置安全许可 办法》 结合医院情况和实践, , 已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 制度和操作规 程,其中包括:辐射安全工作制度、处置辐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放射源和射线装置 台帐 制度、放射工作人员培训制度、放射性废物处理方案、放射工作场所环境监测制 度、放射工作人员剂量监测制度、放射性同位素采购、使用、保管规则、放射性药品使用 观察制度、以及放射性药品过敏抢救流程。 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全面负 院的放射防护监督和管理工作,使用放射性 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有关科室负 承担组织执行辐射安全措施和制度的 ,医务处负 全院辐射防护 制度执行情况的监 查。 1.4 本项目概况 为满足医院临床需要,天坛医院拟在医院内东南位置新建核医学科工作场所(具体位 置见附图3) ,该场所设计为地上一层、地下局部一层,总面积1365m2(建筑设计图见附图 4、5) 。医院原核医学科工作场所位于神经放射楼地下室,自2008年起至今未使用放射性同 位素开展诊断工作,待核医学科新址 后,原核医学科工作场所实施退役(另行报批) 。 本项目主要评价内容包括: 1)新增4台射线装置,包括1台制备PET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回旋加速器、1台PET/CT、1 台SPECT/CT和1台骨密度仪;
    2)PET/CT需配套使用2枚Ⅴ类68Ge校准源; 3)新增3个乙级非密封源放射性工作场所, 分别用于制备PET用放射性同位素
    18 13 F、 N
    和11C、使用放射性同位素18F、13N、11C开展PET显像诊断和使用99mTc开展SPECT/CT显像 诊断。其中,制备的PET用放射性同位素仅限本单位使用,放射性同位素99mTc需外购。 1.4.1 拟新增的射线装置 天坛医院拟新增的射线装置如表1.6所示。
    表 1.6 天坛医院拟新增的射线装置 序号 设备名称 制备PET用放 射性药物的回 旋加速器 PET/CT SPECT/CT 骨密度仪 型号 主要技术指标 类型 工作场所 新建核医学科地下一 层回旋加速器机房 新建核医学科地上一 层PET/CT机房 新建核医学科地上一 层SPECT机房 新建核医学科地上一 层骨密度室
    1
    住友公司 HM-10
    10MeV;100μA

    2 3 4
    GE公司 Discovery VCT GE公司 Discovery NM/CT 670 待定
    140kV;750mA 140kV;380mA /
    Ⅲ类 Ⅲ类 Ⅲ类
    1.4.2 拟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 天坛医院拟制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情况如表1.7所示, 天坛医院制备的放射性同位素 仅限于本医院使用。
    表1.7 天坛医院拟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情况 序 号 1 2 3 4
    注:
    18
    核素 名称
    18
    应用规划 10mCi/人;16人/天,全年4000人 25mCi/人;2人/天,全年500人 25mCi/人;2人/天,全年500人 20mCi/人;20人/天,全年5000人
    日等效最大操作量 (Bq) 5.92×107 1.85×107 1.85×107 3.0×108
    操作方式 生产制备; 简单操作 同上 同上 源的贮存; 简单操作
    用途 诊断 诊断 诊断 诊断
    F
    13
    N C Tc
    11
    99m
    F、13N、11C和99mTc 的毒性组别为低毒组,毒性组别修 子为0.01;18F、13N和11C操作方式为简单操作,
    放射源状态修 子为1;外购99mTc 需贮存,按临床用量两倍计算,放射源修 子取100。
    制备放射性同位素(
    18
    F、13N、11C)的工作场所位于新建核医学科地下一层,由表 1.7
    18
    可知,其日等效最大操作量为 9.62×107Bq;使用放射性同位素(
    F、13N、11C 和 99mTc)
    的工作场所位于新建核医学科地上一层,其中 PET 中心日等效最大操作量为 9.62× 7Bq, 10 SPECT/CT 工作场所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约为 3.0× 8Bq。 10 参照 GB18871-2002 附录 C 中,表 C1 对非密封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分级规定,本项目 中制备和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 3 个工作场所均为乙级非密封放射性工作场所。 1.4.3 拟使用的密封源 天坛医院拟使用的密封源如表1.8所示。
    表 1.8 天坛医院拟使用的放射源 序号 1 2 核素
    68 68
    出厂活度(Bq) 1.85E+7Bq 3.5E+6Bq
    类别 Ⅴ类 Ⅴ类
    用途 校准源 校准源
    工作场所 PET/CT机房 PET/CT机房
    Ge Ge
    1.4.4 项目建设地点 新建核医学科位于天坛医院东南角,东邻天坛公园,南邻普华医院,附近无居民。新 建核医学科工作场所共两层,回旋加速器机房、放射性同位素药物制备、放射性固体废物 暂存间和放射性液体 间位于地下一层;PET/CT、PET核磁、SPECT/CT和骨密度仪及 核医学科附属设施位于地上一层。具体位置详见附录A中附图1~附图5。 1.5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5.1 提高医疗水平,服务患者 根据天坛医院的发展现状,目前的SPECT/CT、CT、MR无法满足医院的发展需求,而 PET/CT可以与现有的影像学检查设备互补,为提高治疗水平提供以下帮助: 1) 脑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和术后评估: 神经外科对脑肿瘤的术前诊断提出更高 的要求,例如:脑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脑胶质瘤的分级和分期,脑肿瘤复发和放疗/化疗 所致坏死的鉴别,神经病理的 。 2) 脑血 病局部脑血流量的精确测定: 相对于CT灌注成像和MR灌注成像, PET/CT 测定局部脑血流(rCBF)值精确度最高。 3)癫痫病灶的术前定位:通过 和受体显像,PET/CT显像不仅能发现癫痫患者的 发作灶,为手术切除提供定位,而且还能探讨癫痫发作的机理。PET/CT发现癫痫病代谢改 变的不同亚型,对手术设计很有价值。 4)痴呆类型的鉴别诊断:引起痴呆主要疾病包括A1zheimer氏病(AD) 、老年性痴呆 Alzheimer型 (DAT) 和血管性痴呆。 其中某些类型的痴呆是可治疗的或可逆性的, 而PET/CT
    显像对痴呆类型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5)抑郁症的鉴别诊断和治疗疗效评估:双向躁郁症抑郁期,其幕上结构的葡萄糖利用 率比 对照组降低约25%;轻躁狂期的脑葡萄糖 率与 对照相近;抑郁症 的 脑葡萄糖 率降低是弥漫性的,以额叶和前 回降低为主。单项抑郁症病人(只表现 抑郁期)未经药物治疗,其全脑 率在 范围内,而当病情好转,情感恢复正常时, 基底节的葡萄糖利用率反而明显降低。 6) 运动障碍性疾病和神经元变性疾病的研究:在神经变性病、精神疾病方面,PET/CT 利用18F-FDG、11C标记的受体可以检测及定量 既往无法认识的脑内异常改变,不仅为 这些疾病的诊断及其本质的认识提供了客观的检测指标,还可用于客观评价治疗的效果, 为进一步科学、合理治疗这类疾病提供参考信息。Parkinson氏病(PD)是一种发生于中老 年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病变在黑质及基底节。FDG-PET/CT是诊断PD的有效手 段。 7)脑功能的研究:神经精神活动伴随着能量 ,所以可以用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 (LCMRGlu)影像研究人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 8)隐性、高危和疑难冠心病诊断,心肌存活(myocardial viability)的检测、介入治 疗前后监测、心脏移植、心肌病等的诊断及治疗随访观察等。应用FDG-PET/CT显像观察 心肌 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冠心病心肌缺血可能导致三种结果,即:心肌顿抑 (stunning) 、心肌冬眠(hibernating)和心肌坏死(梗塞或瘢痕) ,前两种是可逆过程。如 果实行再血管化(revascularization)以后,恢复心肌血流,心肌细胞可以恢复功能。后一 种是不可逆损伤,即使血运重建,心肌组织也不可能恢复,而为瘢痕组织所 ,因此 FDG-PET/CT显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筛选及手术成功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1.5.2 医院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需要 新增使用PET/CT设备,也是医院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需要。天坛医院现有博士后流动站 4个,博 9个,博 导师23人,硕 23个,硕 导师61人。目前担任课题200项, 其中国家“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0项和“863”、“973”课题 7项。天坛医院的科研实力在逐年增强,这与放射科对科研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但是, 近几年来,相关的课题研究曾多次涉及到PET/CT,由于放射科没有这项设备,给科研选题 带来一定的障碍,阻碍的相关课题研究的申报和深入进行。因为,PET/CT的独特作用是在 以形态解剖学为背景,以代谢显像和定量分析为基础,应用11C、13N、15O、18F等正电子核 素为显像剂,研究人体生理、生化、化学递质、受体乃至基因改变,实现了活体内分子水
    平的研究。 PET/CT 了当 先进的无创伤性高品质影像诊断的新技术, 是高水平核医学及影 像医学诊断的标志,也是现 学必不可少的高技术。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住院医师、 首医本科学生以及进修医生在天坛医院放射科轮转时也无法进行PET/CT的实习, 导致部分 人员需要到其它医院核医学科轮转。 PET/CT的引进可以进一步促进天坛医院科研和教学的 发展。 天坛医院学科建设目标是将放射科建设成为以功能/分子影像学,医学图像后处理 /CAD,神经介入放射学以及循证医学影像学为稳定学术研究方向的,以研究脑血 、脑 肿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介入放射学为重点和特色的学科;建设成为上述相关领域科学研究 和培养高级实用人才的基地。要实现这项既定目标,需要影像学硬件设备的支持,需要引 进能够进行分子影像学研究的设备,PET/CT可以弥补目前的不足并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 1.5.3 医院核医学科目前已经具备引进 PET/CT 的条件 (1) 人员配置合理: 配有2名主任医师、 1名副主任医师、2名技术员和2名护师;同时, 出于安全考虑,心脏内科疾病检查时,有心内科医师及护师陪同检查。同时,由于核医学 科医师和技术员常规进行科室内部CT诊断和操作轮转, 核医学科医技人员具有丰富的核医 学诊断和CT临床诊断经验。为了使工作人员可以迅速适应PET/CT引进后的工作,医院已 派出1名主任医师、一名副主任医师和两名技师到301医院进修,为期半年。 (2)核医学科场地配备合理:新建核医学科在天坛医院工作地点独立,可根据需要合 理安排布局。 1.5.4 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天坛医院以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为特色,每年接待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大批脑肿瘤以 及脑血 方面的求医患者。PET/CT在天坛医院一旦引进,会立刻为临床 实际问题, 满足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的大量需求,如脑肿瘤 以及心脑血 的早期诊断、鉴 别诊断和分子水平诊断工作,从而使天坛医院的诊治水平上到一个新的台阶。同时,合理 应用PET/CT检查也可以优化 的诊断用检查流程,节省不必要的医疗诊断开支,肿瘤和 心脑血 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为 节约大量的治疗费用,从而减轻国家和社会 的医疗负担。 综上所述,天坛医院放射科目前已经具备了引进PET/CT及制备PET用回旋加速器所需 的各项条件。
    1.6 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 (环保部第3号令,2008年修 以及环保部的有关规定,天坛医院新建核医学科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评 价报告表。天坛医院委托中国解放军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开展本项目的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工 作。评价内容包括: 1)新增使用4台射线装置,其中地下一层使用一台制备PET用放射性药物的回旋加速 器( 射线装置) ,地上一层使用3台Ⅲ类射线装置,分别为PET/CT、SPECT/CT和骨密 度仪。 2)新增3处乙级非密封放射性工作场所,分别为核医学科地下一层制备PET用放射性 同位素
    18
    F、13N、11C,核医学科地上一层使用放射性同位素18F、13N、11C开展PET显像诊
    断和使用99mTc开展SPECT/CT显像诊断。 3)核医学科地上一层新增使用2枚Ⅴ类密封源68Ge,用于PET/CT设备校准。 1.7 编制依据 1.7.1 主要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10月1日起实施); 2)《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 3)关于修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的决定环境保护部第3 号 令,2008年修 4)《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62号; 5)《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 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87) 环放字第239号。 1.7.2 技术导则、规范及标准 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 ); 2)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GB14500-2002); 3) 《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61-2001); 4) 《表面污染测定 第一部分 β发射体(最大β能量大于0.15MeV)和α发射体》 (GB/T14056-1993); 5) 《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GB/T14583-1993);
    6)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内容和格式》 (HJ/T10.1-1995); 7) 《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20-2006); 8) 《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GBZ/T180-2006); 9)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GBZ133-2009); 10) 《医疗照射防护基本要求》(GB179-2006); 11)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02); 12) 《操作非密封源的辐射防护规定》(GB11930-2010)。 1.7.3 其他 1) GE公司PET/CT技术说明书; 2) 日本住友回旋加速器技术说明书; 3) 设计单位提供的建筑设计图纸; 4) 北京贝克西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设备及防护用具等的参数。 1.8 评价目的 1) 对建设项目环境辐射现状进行调查或监测, 以评价该地区辐射环境状况及场址周围 的辐射环境现状水平; 2) 评价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对工作人员及公众成员所造成的辐射影响; 3) 评价辐射防护措施效果, 提出减少辐射危害的措施, 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管 理提供依据; 4) 通过项目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为使用单位保护环境和公众利益给予技术支持; 5) 对不利影响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治措施, 把辐射环境影响减少到 “可合理达到的尽 量低水平” ; 6) 评价项目的可行性,从环境保护角度为主管部门和医院进行辐射环境管理提供依 据。 1.9 环境保护目标与评价范围 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为新建核医学科放射工作场所周围的职业工作人员、 就诊 (陪 同家属/探视者)以及周边的公众。 根据《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内容和格式》 (HJ/T10.1-1995)规定,以及《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61-2001)的要求,以及该项目
    的放射性辐射特性,该项目以核医学科周围距控制区边界1000米以内区域作为评价范围。 1.10 评价标准 1.10.1 剂量限值和剂量约束值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8871—2002)规定职业照射连续5年的 年平均有效剂量不超过20mSv;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不超过150mSv;四肢(手和足)或皮 肤的年当量剂量不超过500mSv,公众照射中关键人群组的成员所受的年有效剂量不超过 1mSv。 根据天坛医院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医院未来发展,并为其它辐射设施和实践活动留有 余地,本评价中,职业人员剂量约束值取职业年有效剂量限值的1/4,即5mSv/a;公众剂量 约束值取公众年有效剂量限值的1/10,即0.1mSv/a。 1.10.2 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根据GB18871-2002的有关规定,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见表1.9。
    表1.9 工作场所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单位Bq/cm2) 表面类型 工作台、设备、墙壁、地 面 工作服、手套、工作鞋 控制区 监督区 控制区 监督区 β放射性物质 40 4 4 0.4
    手、皮肤、内 工作袜
    1.10.3 放射性污染物的排放 1.10.3.1 放射性废液排放 根据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 (GBZ133-2009) 对放射性废液的 规定, “使用放射性核素其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等于或大于2× 7Bq的临床核医学单位和医学科研 10 机构,应设置有放射性污水池以存放放射性废水直至符合排放要求时方可排放” 。 放射性废液暂存在放射性废液 间的 池内,经 一定时间后,经 监测, 达到以下标准后方可排放: 1) 根据《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466-2005)的规定,排入城镇污水处理 厂的水污染物的总β排放限值为10Bq/L; 2) 根据GB18871-2002的有关规定,每月排放的总活度不超过10ALImin(ALI为放射
    性核素的年摄入量限值,ALImin是相应于职业照射的吸入和食入值中的较小者) ;每次排 放的活度不超过1ALImin,并且每次排放后用不少于3倍排放量的水进行冲洗;不得将放射 性废液排入普通下水道,如经审管部门 满足上述条件,可直接排入流量大于10倍排放 流量的普通下水道,并作好每次排放记录。 本项目中,产生的放射性废液中放射性核素职业照射排放导出限值见表1.10。
    表1.10 放射性核素排放导出限值 序号 1 2 3 核素名称
    18 11
    月 排 放 限 值 (Bq ) 4.1× 10
    9
    一 次 排 放 限 值 (Bq) 4.1× 10
    8 8 8
    F
    C Tc
    8.4× 9 10 9.1× 10
    9
    8.4× 10 9.1× 10
    99m
    注:参照GB18871-2002附录B 得到。
    1.10.3.2 放射性废气排放 根据《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 (GBZ133-2009)对气载废物的管理规定, “操作放射性碘化物等具有挥发性的放射性物质时,应在备有活性炭过滤或其他专用过滤 装置的通风橱内进行” 。 《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20-2006)第4.5款:合成和操作放射性药物 所用的通风橱,工作中应有足够风速(一般不小于1m/s) ,排气口应高于本建筑屋脊,并酌 情设有活性炭过滤或其他专用过滤装置, 排出空气浓度不应超过有关法规标准规定的限制。 本项目设置独立通风系统,安装通 风 橱 并 加 装 过 滤 器 , 通 风 橱 操 作 口 设 计 风速 >1m/s,专用独立通风系 统 的 排 风 口 高 于 核 医 学 科 地 面 建 筑 顶 部 3m。 本项目中,F-18日等效操作量最大,其公众导出空气浓度DAC为780Bq/m3。 (其中,
    DAC (公众) ??
    职业人员的吸入年摄入量限值ALI 吸入 1.0512 ?? 10
    4
    ??
    1 ,GBZ133-2002 附录B)。 50
    1.10.3.3 放射性固废的 根据《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废放射源收贮准则》 (DB11/639-2009)有关放射性废 物的规定,放射性废物按核素半 分类下: a) 所含核素半衰期小于或等于60天的放射性废物。 本项目仅含有18F,13N,11C和99m Tc核素,属此类放射性废物。 b)所含核素半衰期大于60天且小于或等于5年的放射性废物。 本项目无此类核素。 c) 所含核素半衰期大于5年的放射性废物。
    本项目无此类核素。 本项目产生的均为含短半 核素的废物,可以将放射性废物收集暂存在放射性废物 暂存间铅容器内,待 至符合清洁 水平,经 部门批准后,按普通医疗垃圾处理。 参照《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 (GBZ133-2009) :放射性固体废物每袋废 物的表面剂量率应不超过0.1mSv/h,重量不超过20kg,暂存10个半衰期以上,经 部门 确认或批准,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小于或等于清洁 水平推荐值,可按免管废物处理; 含多种核素的放射性废物,可由式(1-1)判断是否容许被免管。
    ??C
    j ??1
    n
    Cj
    j ,h
    ??1
    (1-1)
    式中: Cj——放射性核素 j 在该废物中的活度浓度(Bq/g) ; Cj,h——放射性核素 j 的清洁解控水平推荐值(Bq/g) ; n——该废物中所含放射性核素的种类数。
    表1.11 放射性核素的豁免活度浓度与豁免活度 核素
    18
    活度浓度/(Bq/g) 1E+01 1E+02
    活度/Bq 1E+06 1E+07
    F Tc
    99m
    注:本表数值取自GB 18871-2002附录A,无C-11、N-13参数。
    1.11 评价原则 (1)依据国家相关法律、 法规及部门规章展开评价, 严格执行国家和北京市的有关标 准。要求辐射防护设计和安全措施必须满足相关标准的规定。 (2)保证各类人员受照剂量在规定的限值以内, 满足辐射实践的正当性、 辐射防护与 安全的最优化原则。 (3)使评价体现出来源于源项。
    表 2 放射性同位素及密封源
    (一)放射性同位素
    序 号 1 核素 名称
    18
    放射性活度 (Bq/a) 1.48×1012
    物理/化学性状
    日等效最大操作量 (Bq) 5.92×107
    操作 方式 生产制备 简单操作
    贮存方式与地 点 制备完成后送 至 地 上 一 层 PET/CT 注 射 室 防护通风柜内
    F
    液态针剂; 半 110min; 低毒
    13
    N 4.625×1011
    2
    11
    液态针剂; 半 10min; 低毒 液态针剂; 半 20min; 低毒 液态针剂; 半 6.02h; 低毒
    1.85×107 同上 同上
    C 4.625×1011
    1.85×107 同上 同上
    3
    4
    99m
    Tc
    7.4×1012
    3.0×108
    源的贮存 简单操作
    暂存在地上一 层 SPECT/CT 注射室防护通 风柜内
    (二)密封源
    核素 名称
    68
    序号
    放射性活度(Bq/a)
    物理/化学 性状 固态
    类别
    操作 方式 校准
    贮存方式与地点 每次更换下来的68Ge放置在 放射性防护桶内,暂存在地 下一层的放射性废物暂存 间,由厂家取回 同上
    1
    Ge
    1.85E+7Bq
    Ⅴ类
    2
    68
    Ge
    3.5E+6Bq
    固态
    Ⅴ类
    校准
    注:⒈密封源要注明并说明源强(Bq) ;栏2中放射性活度是指核素年使用量(Bq/a) 。 ⒉密封源包括放射性中子源,对其要说明是何种核素以及产生的中子流强度(n/s) 。 ⒊操作方式见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8871-2002) 。
    表 3 废弃物(重点是放射性废弃物)
    废弃物名称 状 态 放射性固体 废物 固体 排放口 浓度 年排放总量 a)门诊非住院病人40个/ 天,平均排放量估算 0.1kg/病人,每年按250 个工作日 ,年排放 约1000kg; b)制备FDG药物 (包括合 成及分装) ,每天产生的 固体废弃物的量约为 0.2kg, 每年按250个工作 日计算,年排放量约 50kg,包括:针头、注 射器、小瓶、手套、棉 签、树脂、无菌滤膜、 以及各种过滤柱等; c)加速器维修零部件、 废 靶,年总量0.1kg;废旧 校准源。 门 诊 非 住 院 病 人 40 个 / 天,平均排放量估算为 10L/病人,每年250个工 作 日 , 年 排 放 量 100 , 000L;应急排放,如回 旋加速器设备故障、紧 急情况处理等年排放量 1,000L;年总排放量为 101,000L 暂存情况 a)、b)放置在铅制放 射性废物桶内,转 移至地下一层的放 射性废物暂存间内 暂存; c)暂存在放射性废 物暂存间内。 最终去向 a)、 b)放置10个半 衰期以上,经审 管部门审批后, 按普通医疗垃圾 处理; c)加速器零部件 等暂存经10个半 衰期以上后交由 城市放射性废物 库回收处理,废 旧校准源退回供 源厂家。
    <106Bq/kg
    放射性废水
    液体
    总β<10Bq/L
    由专用的放射性废 水管道收集,暂存在 地下一层的放射性 废液衰变池,单槽 容积3m?? ,总槽体容 积9m?? ,正常情况下 可 容 纳 22.5 天 的 废 液。以目前使用的 半 最长的核素 99 Tc估算,排放时已 经过90个半衰期
    待放置10个半衰 期以上且放射性 浓度低于国家排 放标准后,经审 管部门批准后, 再排入流量大于 10倍排放流量的 普通下水道,并 用不少于3倍排 放量的水进行冲 洗。
    放射性废气
    气体 高活区的每台设备(热 室、通风柜)排风量约 事故情况下< 为600m?? 最多有4台设 /h, 3 60Bq/m 备同时工作,回旋加速 器室的换气次数按6次 /h,每日工作时间2小时 通过专用的独立放 射性废气管道初、 中效过滤及活性碳 排入大气环境 吸附三级过滤后, 由专用的高于该建 筑3m的烟囱排出
    注:⒈常规废弃物排放浓度,对于液态单位为mg/L,固体为mg/kg,气态为mg/m3 ;年排放总量用kg。 ⒉含有放射性的废弃物要注明, 其排放浓度、 年排放总量分别用比活度 (Bq/ 或 L Bq/ kg, 或 Bq/ 3 ) 活 度 Bq) m 和 ( 。
    表 4 射线装置
    (一) 加速器:包括医用、工农业、科研、教学等用途的各种类型加速器
    名称型号 生产厂家 日本住友 数量 个 气态 液态 固态 m3 m3 kg 加速粒子
    -
    能量MeV
    流强μA
    用途 生产PET/CT所需 的放射性药物
    备注 新建核医学科 地下一层回旋 加速器机房 废物去向 /
    HM-10HC 废物类型 废靶 放射性废物 年产生量
    H
    10 总活(Bq) /
    100
    主要感生放射性核素 /
    41
    3.3× 10 10
    / /
    Ar
    (二) 中子发生器,包括中子管,但不包括放射性中子源
    型号 生产厂家 电压(kV) 靶流(A) 中子强度(n/s) 用途 备注
    氚靶情况(含废弃的) 活度 保管方式 备注
    含放射性废弃物年产量(含感生的和含3H的废泵油) 总活度 数量 (Bq) 气 液 固 m3 m3 kg 放射性核素 废物去向
    (三) X射线机,包括工业探伤、医用诊断和治疗(含X射线CT诊断) 、分析仪器等
    序号 名称型号 PET/CT GE公司 Discovery VCT SPECT/CT GE公司 Discovery NM/CT 670 骨密度仪 压 (kV) 140 输出电流 (mA) 715 用途 备注(工作场所) 新建核医学科地上一 层PET/CT机房 新建核医学科地上一 层SPECT/CT机房 新建核医学科地上一 层骨密度仪室
    1
    显像诊断
    2
    140
    380
    显像诊断
    3
    /
    /
    显像
    表5
    污染源分析(包括贯穿辐射污染)
    主要放射性污染物和污染途径(正常工况和事故工况) 5.1 射线装置 5.1.1 回旋加速器系统 新增制备PET用放射性药物的日本住友HM-10型回旋加速器(图5.1所示)是一种临床 PET配套使用的高性能紧凑型多用途回旋加速器,可用在临床、研究和发展、配送等方面, 促进PET示踪剂的科研和临床的开展,HM-10为阴离子回旋加速器,具有垂直的加速轨道; 配备两种离子加速, 可进行10MeV质子加速和5MeV氘加速; 具有高效靶系统 (F-18, C-11, N-13,O-15) ,5个靶可以灵活的运用;可配全屏蔽或不带全屏蔽(本项目中配备全屏蔽系 统) ,操作方便,维修方便,而且占地面积小,适合小房间要求。
    图5.1 日本住友HM-10型回旋加速器
    5.1.1.1 工作原理 HM-10回旋加速器系统包括:HM-10回旋加速器、完整系列的靶和自动化化学合成器, 主要用于生产进行PET诊断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原理如图5.2所示。 回旋加速器使处于真空室内的带电粒子在高频、交变磁场作用下,不断加速,当被加 速粒子能量达到一定值时偏转引出,引出到加速器外部的入射加速带电粒子束与其路径上 的靶核碰撞,入射粒子被靶核吸收,激活的靶核发射核反应发射出中子、质子或α粒子, 同时可产生具有一定阈能的 子放射性核素,如11C、13N、15O和18F等。
    图5.2 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简图
    本项目中日本住友HM-10型回旋加速器制备放射性药物的过程是:氢气电离产生H-离 子,H-离子经过回旋加速器射频系统加速,能量达到约10MeV时,通过碳箔脱掉电子,变
    13 成质子束流H+, 质子射束引入靶材料并发生核反应, 产生 子放射性核素18F、 N和11C。
    5.1.1.2 回旋加速器的系统组成 回旋加速器一般由磁场系统、射频系统、真空系统、离子源系统、提取系统、诊断系 统、靶系统和冷却系统等主系统组成: 磁场系统:提供被加速的带电粒子在所控制的轨道中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磁场强度, 由磁铁、线圈、磁场电源配给系统等组成; 射频系统: 提供加速带电粒子所需的高频振荡加速电压, 其频率与粒子多级轨道的旋 转频率相等,由射频谐振腔、射频发生器和馈通电缆组成; 离子源系统:产生需要加速的负离子,由离子源、离子源电源配给器和气体控制系统组成。 离子源的类型是冷阴极电离计,产生氢负离子和/或氘负离子; 束流提取系统:直接将加速的带电负离子从真空箱中引出,该系统的基础是剥离膜。 被加速的负离子在通过剥离膜时被脱去2个电子而转变为阳离子, 并能够调整引出的束流进 入所选定的核素生产靶; 靶系统: 是完成特定核反应而产生正电子核素的装置, 各种类型的靶系统主要由靶室、 真空绝缘箔、冷却系统组成; 真空系统:建立离子加速所需要的真空压力水平,降低束流的丢失,为高电压射频场 提供绝缘; 冷却系统:包括水冷却系统和氦冷却系统。水冷却系统主要用于从不同系统中将热量 带出,带出的热量在二级冷却系统中进行热交换,并将热量传送到初级冷却系统。氦冷却
    系统主要在轰击期间对靶室和靶窗的箔膜和钛箔膜之间进行冷却,两个箔膜之间的氦气流 提供了所必需的冷却。 5.1.1.3 加速器生产主要核素及参数 HM-10型回旋加速器的最大能量为10MeV;流强为100μA。本项目中制备放射性同位 素的参数如表5.1所示。
    表5.1 回旋加速器制备主要放射性同位素的参数(参照HM-7) 序 号 1 2 3 富集H2 O 5mmol乙醇+水
    14 18
    靶材料
    靶体积 ml 0.4 3 5
    18 16
    核反应 O(p,n) F
    13 18
    产物
    18 13
    半 min 110 10 20
    照射时间 min 60 10 10~20
    产额 GBq 37 20 37
    衰变 类型 β β
    + +
    毒性 分组 低毒 低毒 低毒
    F
    O(p,α) N N(p,α)11C
    N C
    N2+25%O2
    14
    11
    β+
    5.1.1.4 污染途径分析 (1)主要放射性污染(主要是中子、γ 射线、感生放射性) 本项目中的加速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辐射主要有初级辐射 (被加速的带电粒子) 被 、 加速后的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次级辐射(中子、γ射线、β等)以及初级、次级 辐射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缓发辐射(γ射线、β等,即感生放射性物质)和放射性废 物等。 ① 质子 回旋加速器将H-离子加速,H-离子被加速经过碳箔脱离电子后成为质子(p—初级辐 射因子),质子轰击靶材料的能量约为11MeV,考虑到靶膜上质子能量会有损失,因此实 际反应能量应为10.4MeV左右。相对电子而言,质子在物质中的射程较短,其射程仅为同 等能量的电子射程的几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质子的穿透性很弱,很容易被物质阻挡,其 外照射防护在本项目中不作考虑。 ② 中子 中子是回旋加速器的主要污染因子之一,本项目中只有生产18F时产生中子。质子射束 轰击靶材料时发生18O(p,n)18F 核反应,核反应发生的位置主要位于靶部位,在生成18F的 同时,也产生中子。中子的发射率可以由靶的产额估计,由反应式18O(p,n)18F可知 ,中 子的发射率和18F的生成率Y0相同, 中子发射率Y0 (即18F的生成率) 可由式5-1 得到 (公 式出自“正电子发射扫描仪和回旋加速器建设中的防护评价”《中国辐射卫生》1999年第8 ,
    卷第1期) 。
    A ?? Y0 (1 ?? e -0.693t/T )
    式中, A——18F的产额,Bq; Y0——中子发射率,n/s; t——照射时间,min; T——18F的半衰期,110min。
    (5-1)
    根据住友公司提供的参数,生产37GBq的18F需要照射时间t为60min,由式5-1可计算得 到中子的发射率为1.18× 11n/s。 10 ③ γ射线 回旋加速器机房的γ射线污染因子主要来源有:a)中子与自屏蔽体、靶物质等部件作用 产生 γ射线;b)加速器部件、靶周围器件、准直器、自屏蔽体等受中子受照而活化,生 成以短半衰期为主的感生放射性;c)在加速器打靶时,由18O(p,n)18F反应产生发生 子 的核素F-18,其β+衰变经湮没后发射出能量为0.511MeV的γ射线。
    图5.3 距回旋加速器靶等效中心1m处剂量等高线分布图
    住友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加速器全屏蔽尺寸为(长1.81m×宽1.44m×高2.1m) ,如 图5.3所示,可近似看做距加速器靶等效中心1m处的剂量(γ、中子)为50μSv/h(按照距离 平方反比规律,等效中心1m处剂量低于50μSv/h) 。 射性废气 加速器在运行期间,中子活化空气将生成感生放射性核素41Ar、3H、7Be、32P和35S, 其中41Ar的半衰期为1.83h,3H、7Be、32P和35S的半衰期都大于1天,但是产额特别少,其中 饱和浓度最高的7Be还不到41Ar产量的1/10,且主要以气溶胶形式存在。因此,本项目其它 活化气体和放射性气溶胶的危害不予重点考虑,重点考虑41Ar感生放射性核素。事实上, 由于空气中Ar含量仅为1.3%,所以中子与空气中Ar发生40Ar(n,r)41Ar核反应,产生41Ar 核素也比较少。 放射性药品18F-FDG的制备过程是在密闭的系统中进行的,在放射性药物合成、分装 和操作中无放射性气体外排, 情况下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危害。 ⑤放射性液体 回旋加速器运行时,靶的冷却自身带有一级冷却水系统,闭合循环的冷却水经中子照 射而活化。为了对一级冷却水进行补给,需要安装有一套二级冷却水循环系统,所有的冷 却水均不外排,如需排放需暂存衰变一段时间后、经监测达标后排放。 擦拭清洗各类制备FDG的洁具可能产生少量的废水,经收集后,暂存于放射性废液处 理系统容器内,待暂存10个半衰期以上或放射性浓度低于国家排放标准,经审管部门检测 批准后,排入市政 。 ⑥放射性固废 加速器运行期间产生的固废主要是碳膜支架和靶膜, 由住友公司技术人员更换下来后, 暂存于加速器机房的铅制废物容器内,其年产生量约100g,送交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回收处 理;制备FDG的过程中产生极少量的沾污放射性核素的树脂、滤膜及过滤柱等,将其按照 活度大小、半衰期的长短进行分类收集,暂存于废物间放射性废物桶内,待放置10个半衰 期以上后、经检测合格后按普通废物处理。 回旋加速器在制备PET用放射性药物中,其生产制备过程是氢气电离产生H-离子,H- 离子经过回旋加速器射频系统加速,能量达到约10MeV时,通过碳箔脱掉电子,变成质子 束流H+,质子轰击靶材料的最大能量约为10MeV,考虑到靶膜上质子能量会有损失,因此
    实际能量应小于10MeV。使用10MeV回旋加速器时,质子的能量也相对较低,仅能使少数 合金材料活化,如Mn、Ag等。因此,靶材料受活化程度相对较低。另外,质子本身在空 气中的穿透能力就很低,而且质子在加速器出口已经被靶完全挡住,不可能会打到墙上, 因此质子只能导致靶材料中部分金属材料的活化,不能造成混凝土屏蔽墙的活化。另外, 中子活化一般产生短半 核素,衰变较快。相对中子而言,不需考虑γ射线的活化问题。 所以, 本项目中机房混凝土墙体中物质元素被中子、 质子和γ射线活化产生的放射性可以不 予考虑。 (2)其他非放射性污染 ① 臭氧、氮氧化物:空气在射线的强辐射下,吸收能量并通过电离作用产生臭氧和 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 ② 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 (3)事故工况下的污染途径 ① 人员辐照事故:在加速器运行期间,人员滞留机房造成外照射。 ② 设备故障:设备发生故障时,不产生束流,设备技术保障人员如立即进入机房维 修或更换部件,则造成外照射。 ③ 由于放射性药物传输管道脱落或破裂、或FDG合成过程中意外打开合成热室,或 分装过程中不慎将放射性药物液体试剂洒落,导致F-18(C-11或N-13)气体外泄,并对局 部工作区域造成辐射污染。 5.1.2 其他Ⅲ类医用 X 射线装置 本项目中除新增回旋加速器外,另有PET/CT、SPECT/CT和骨密度仪3台Ⅲ类医用X射 线装置。 医用X射线装置主要的放射污染来源是X射线。X射线装置只有在开机并处于出束状 态时才会发出X射线。正常工况下,在开机出束时,有用束、漏射和 的X射线对周围环 境造成辐射污染。X射线贯穿机房的屏蔽设施进入外环境中,将对操作人员及机房周围人 员生产造成辐射影响。 事故工况下,如X射线装置发生控制系统或电器系统故障或人员疏忽,造成 流、
    压设置错误,使得受检者或工作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人员误入机房受到误照。 5.2 PET 中心 本项目中,核医学科PET中心开展以下有关放射性同位素活动: 1)制备PET用放射性同位素药物F-18、N-13和C-11; 2)使用本中心制备的放射性同位素药物开展PET(PET/CT和PET核磁)显像诊断。 5.2.1 PET 装置工作原理 PET全称为正电子发射 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其显像的基 本原理是 子放射核素发射出的正电子在体内移动大约1mm后和负电子结合发生湮灭, 电子消失的同时产生一对能量相等(511keV) 、方向相反的γ光子。PET利用 子发 射体的核素标记一些生理需要的化合物或 底物如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受体的配 体及水等,引入体内后,应用正电子扫描机而获得的体内化学影像。目前最常用的PET显 像剂为18F标记的FDG(18F-FDG 氟化脱氧葡萄糖) ,是一种葡萄糖的类似物。 PET/CT是把PET和CT整合在一起,通过PET扫描和CT扫描重边,联合扫描,使两者的 硬件和软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显像系统,称作PET/CT系统,如图5.4所 示。病人在检查时经过快速的全身扫描,可以同时获得CT 图像和PET功能 图像, 两种图像优势互补,使医生在了 物代谢信息的同时获得精准的解剖定位,从而对疾病 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
    图5.4 GE公司Discovery VCT型PET/CT
    PET核磁是将PET探测器内置于3T磁共振内部, 全身MR和PET完全整合于一体, 使MR 和PET的数据真 现了同步采集,如图5.5所示。在神经系统,MR图像上结构性和功能 性的细节结合PET生化 活动信息,更加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精 定 和高效的疗效随访,能够准确抓住新陈代谢和功能进程,有助于更好地了 理过程的真 实状态,为全身疾病的深入认识提供了惊人的细节展示,进而提出对疾病观测的新视角。
    图5.5 西门子公司Biograph mMR
    PET/CT与PET核磁的共同点在于,诊断过程中病人注射药物PET显像原理相同,病人 在注射药物、 注射后等候和扫描过程中的情况相同, 不同的是PET核磁设备本身并不产生X 射线,只需考虑病人注射放射性药物产生的放射性即可。 5.2.2 PET 中心工作流程 PET中心工作流程图如图5.6所示。
    图5.6 PET/CT系统工作流程图
    1) 药物制备:根据PET中心当天预约检查的人数与项目,由中心回旋加速器制备所需 放射性同位素药物。中心制备药物仅用于本中心当天所需,不储存、不外卖。 2) 质检及分装: 分装人员对制备的放射性同位素药物进行质检并分装, 分装后单支药
    物为1位患者对应项目所需药物。 药物分装完成后, 由地下一层质控实验室内专用电梯运送 至地上一层PET中心注射室。 3) 注射: 工作人员在注射车防护下为受检 注射放射性药物, 注射后的废注射液放 入专用铅制容器内,并送至地下一层放射性固体废物间内暂存。 4) 候诊:给药患者在注射后候诊室内等候,候诊室内设有病人专用卫生间,卫生间产 生的废液经专门的管道暂存在地下一层放射性液体 系统容器内。 5) 扫描检查: 根据检查类别,进入PET/CT或PET核磁机房进行扫描检查。扫描 检查后,如 无不良反应即可离开。 5.2.3 制备 PET 用放射性同位素
    5.2.3.1 PET用放射性同位素药物( FDG)生产工艺流程 首先确定生产核素量→靶体内装入对应的靶材料→选择对应的核素→回旋加速器开机 →回旋加速器定时辐照→轰击靶材料→回旋加速器关机→靶体内的核素传输→合成热室工 作箱→化学合成器→进行化学合成FDG→分装热室工作箱分装FDG→活度测量→质量检查 →FDG包装→表面污染检查→运输 以生产F-18为例,生产制备PET用放射性药品FDG生产工艺总体上包括以下4个过程: ① F-18的生产过程 在F-18靶体内预先装入O-18水,放射性核素F-18是回旋加速器通过加速质子轰击O-18 重氧水制备,它以氟化物的离子形式存在。被轰击的靶是丰度为95%的O-18水靶,其体积 为0.4ml,轰击时间最长约2h,质子的能量约10MeV,生成的核素F-18的产额为1Ci/h。回旋 加速器在生产F-18的过程中,是在一个完全的屏蔽体内自动完成的,由控制室的计算机根 据输入的参数来进行控制。轰击过程中若有参数偏差,回旋加速器将自动停止工作。自动 生产F-18过程的时间可以根据F-18产量的需要预先设定,设定时间最长不能超过2h。 即: F-18生产准备→F-18靶体内装入O-18重氧水→回旋加速器开机→选择F-18核素→ 回旋加速器定时辐照→轰击O-18重氧水→通过18O(p, n)18F核反应→F-18靶体内生成F-18核 素→回旋加速器关机。 ② 合成FDG的过程 整个合成FDG的过程是在密闭并且屏蔽了的合成热室内自动完成,化学合成器由计算 机自动控制,合成FDG的过程中不需要人工介入。任何一个环节不符合要求,计算机将自
    动停止合成工作。因此,在合成FDG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放射性药品FDG的泄漏。自动合成 FDG的过程大约需要40min。 即: 自动传送F-18核素→化学合成器→测量活度→装载QMA柱→分离回收O-18水→加 入溶液淋洗F-18→无水乙腈除水→加入三氟甘露糖→完成氟化取代反应——溶 化产物 →水 应→纯化净化→生理盐水混合→产品瓶。 回旋加速器每次开机所需原材料O-18重氧水2g,辅材料包括:三氟甘露糖、乙腈、生 理盐水等试剂溶液约20g。每年开机250次,核素F-18生产所需原材料年用量O-18重氧水 500g,辅材料年用量5kg。
    18
    F-FDG合成原理流程图见图5.7。
    图5.7
    18
    F-FDG合成原理流程图
    ③ 分装FDG的过程 合成后的FDG经由屏蔽的专用管路自动传送到分装热室内的收集瓶内,收集瓶被预先 放置在FDG药品分装防护装置内,分装人员根据需要利用无菌器皿抽取一定活度的FDG装 入到10ml或30ml的无菌西林瓶内,经压盖密封后放入铅制运输容器内,铅制运输容器通过 分装热室的物料口送入到合适的位置。分装热室的内部是负压洁净百级的环境,并且具有 良好的辐射屏蔽能力,分装人员通过打开分装热室的正面手孔门伸入戴有防护性手套的双 手,透过铅玻璃防护视窗来进行操作。分装过程大约需要10min。分装人员将装好放射性 药品FDG的铅制运输容器从热室的物料口取出,手提或用推车传送至成品传递窗 传送
    过程需要1min左右。 即:自动传送FDG→分装热室→定量抽取→测量活度→装入无菌瓶→压盖密封→放入 铅容器内→取出铅容器→成品传递窗。 FDG药品分装防护装置(图5.8所示)是由高比重钨合金特制而成, 辅以不锈钢旋转 支撑基座的配合, 可以方便地翻转任意角度, 使得操作人员在分装FDG药品时减少了不必 要的剂量照射,钨合金屏蔽厚度为42mm。
    图5.8 FDG药品分装防护装置示意图
    ④ 包装的过程 通过成品传递窗取出内装FDG的铅制运输容器放入外包装箱内,打印标签粘贴,进行 表面污染检测后登记放行。包装、表面污染检测过程需要10min左右。通过专用物流电梯 送至地上一层PET中心注射室,暂存在防护通风柜内。 即:取出铅屏蔽容器→外包装箱→标签打印→表面污染检测→记录→放行。 5.2.3.2 FDG合成用热室
    本项目选用了两种型号的FDG合成热室, 分别为北京贝克西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贝克西弗) SHC-75L型合成热室 (图5.9左图) 和贝克西弗DSC-75L型合成热室 (图5.9右图) , 二者不同在于,SHC-75L型合成热室配备1个独立的合成铅室用于放置FDG化学合成器, DSC-75L型合成热室配备2个独立的合成铅室。以SHC-75L型合成热室为例,其采用了完全 隔离式防护设计,具有连接一体的用于工作区域的不锈钢内腔,完全符合PET用正电子放 射性药物合成的需求。 热室由三部分结构组成,控制区域位于热室上部,安装有独立的通风系统、热室控制 单元、放射性气体截止阀和热室内部辐射剂量监测单元,内倾15° 安装的控制面板易于操作 者的日常使用和观察;工作区域位于热室中部,操作者通过打开 屏蔽门进入,宽大的 内部尺寸设计可以满足市场上所有合成器的安装;辅助区域位于热室下部,能够提供热室
    的辅助功能需求。其主要技术描述如表5.2所示。
    图5.9 贝克西弗合成热室 左图为贝克西弗SHC-75L型合成热室;右图为贝克西弗DSC-75L型合成热室
    表5.2 SHC-75L型合成热室主要技术描述 序号 1 主要技术描述 符 合 cGMP 生 物 洁 净级别的工作区域 洁净级别:Class B 负压: 50 Pa----100 Pa 风量: 600 m?? /h 密封:隔离式洁净不锈钢内腔 送风:HEPA高效过滤99.95% 排风:HEPA + 活性炭过滤 2 符合ICRP辐射环境 安全标准的铅屏蔽 屏蔽:屏蔽75 mm Pb 侧面屏蔽:屏蔽60 mm Pb 靶线屏蔽:屏蔽50 mm Pb 热室表面处辐射剂量 < 10 ??Sv/h @ 3 Ci-F18 热室1m处辐射剂量 < 0.5 ?? Sv/h @ 3 Ci-F18 3 符合人体工程学设 操作控制面板 内倾15° 安装的操控面板易于日常工作的操作和观察 热室控制:中央集成控制的16位薄膜电子开关 可视观察:内部2个宽广角高清摄像头;外部1个15″彩色TFT 负压指示:指针式负压计 剂量监测显示:2"蓝屏液晶LCD 4 主要附件功能 气体截止阀:当意外发生大量放射性气体外排时,可紧急关闭热室气体 截止阀,把气体封存于热室内 电缆密封套:对穿过热室内部的各种管路、电缆起到密封隔离作用,以 保证热室内部的负压环境 备注 不锈钢无缝焊接制成的1个独立的合成铅室
    5.2.3.3
    FDG分装用热室
    本项目中, FDG分装用热室采用配有中央集成电子控制器 的贝克西弗DHC-850型分 装热室(图5.10所示) ,具有HEPA完全高效过滤器的垂直层流通风系统,内部可安装全自动 分装系统和手工FDG分装防护装置,完全满足PET用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分装的需求。 热室由三部分结构组成,控制区域位于热室上部,安装有垂直层流净化系统、热室控 制单元、放射性气体紧急截止阀和热室内部辐射剂量监测单元,内倾15°安装的操作控制 面板易于操作者的日常使用和观察;工作区域位于热室中部,正面安装有铅玻璃视窗和二 个用于进入工作区域的操作手孔;辅助区域位于热室下部,安装有活度计屏蔽井、传送装 置等,能够完全满足正电子药物分装需求的功能。主要技术描述如表5.3所示。
    图5.10 贝克西弗DHC-850型分装热室 表5.3 DHC-850型分装热室主要技术描述 序号 1 主要技术描述 符 合 cGMP 生物 洁净 级别的工作区域 洁净级别:Class A(100级) ; 送风方式:垂直层流; 层流风速: 0.35 - 0.56 m/sec; 额定风量: 1000 m?? /h; 密封:隔离式洁净不锈钢内腔; 负压:50 Pa----100 Pa; 送风过滤:HEPA完全高效过滤 99.995% 排风过滤:HEPA +活性炭过滤器。 备注 带有垂直层流通风系统的洁净不锈钢工作区域
    2
    符合ICRP辐射环境安 全标准的铅屏蔽
    屏蔽:60 mm Pb; 侧面屏蔽:50 mm Pb; 测量屏蔽:40 mm Pb; 手孔屏蔽:50 mm Pb; 靶线传送屏蔽:50 mm Pb; 热室表面处辐射剂量 <10?? Sv/h; 热室1m处辐射剂量 < 0.5?? Sv/h; 热室内部尺寸: 990 mm (w) * 680 mm (d) * 700 mm (h); 热室外部尺寸: 1160 mm (w) * 1050 mm (d) * 2400 mm (h)。
    3
    放射性物品传送装置
    功能:从热室内部传送或取出放射性物品 屏蔽托盘:30mm pb、不锈钢304制、??115 mm; 传送方式:线性传动、速率32 mm/S、推力3500 N; 保护等级:IP 51、IP65 或 IP66; 电源驱动:12 / 24 V DC。
    4 5
    活度 离室屏蔽井 实时剂量监测与辐射 安全联锁系统
    测量屏蔽:40mm pb; 尺寸:300 * 300 * 600 mm(w * l * h)。 热室具有一套热室内部辐射剂量实时监测和热室屏蔽门开启的 安全连锁控制,通过预先设定热室屏蔽门开启剂量阈值,防止误操作 打开热室屏蔽门,对人员和环境带来不必要的辐射。 内置2个GM探测器; 能量范围:50 KeV---1.5 MeV;剂量范围:0 ??Sv/h---9999 ??Sv/h; 阈值设定:以每10 ??Sv/h为阈值设定点。
    5.2.3.3
    FDG的包装运输
    本项目采用贝克西弗 PET vial top型FDG运输容器(图5.11所示)将制备好的药物通过 专用电梯由地下一层运至地上一层PET注射室。本项目中采用的是由铅和SUS不锈钢特制 而成的、屏蔽厚度为42mmPb当量,其内部可装入10 ml西林瓶,铅屏蔽盖带有锁紧装置预 防脱落,一个不锈钢把手提供操作,用于放射性药物FDG的运输内包容器。
    图5.11 PET vial top型FDG运输容器
    5.2.4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 PET中心主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18F、13N和11C开展PET/CT和PET核磁显像检查,根据
    当天所需项目制备核素,经专用电梯运送至PET中心注射室内,PET中心药物仅限当天使 用、不贮存。工作人员在注射室内为病人注射药物,该过程在专用注射车防护下进行。给 药病人在注射后候诊室内等待扫描检查, 根据不同项目、 病人等待一段时间后, 进入PET/CT 或PET核磁机房进行扫描检查,之后如病人无不适,即可经专用出 开。 根据天坛医院提供的材料, 规划接受18F项目检查的病人每天16人次, 每人注射10mCi; 接受13N项目检查的病人每天2人次,每人注射25mCi;接受11C项目检查的病人每天2人次,
    13 11 每人注射25mCi。 参照GB18871-2002,18F、 N、 C为低毒核素, 毒性修 子为0.01, 18F、 13
    N和11C液体药物简单操作对应的修正因子为1,由此可得PET中心放射性同位素的日等效
    最大操作量为9.62×107Bq。 根据GB18871-2002附录C对非密封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分级规定可知,新建PET中心工 作场所属于乙级非密封放射性工作场所。 本项目中,PET/CT配套使用两枚Ⅴ类68Ge密封校准源,贮存在铅屏蔽盒内,每次更换 下来的放置在放射性防护桶内,暂存在地下一层的放射性废物暂存间,经衰变后交由城市 放射性废物库回收处理。 5.3 SPECT/CT 工作场所
    5.3.1 工作原理 SPECT即单光子发射 机断层扫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它利用发射单光子的核素药物如99mTc、133I、67Ca、153Sm等进行检查,其基本结构分3部分, 即旋转探头装置、电子线路、数据处理和图像重建的计算机系统。SPECT探头绕人体一周, 在旋转时每隔一定角度(3°或6°)采集一帧图片,然后经滤波反向投影法或迭 叠法 或傅里叶变化法等方法,用电子 机自动处理,将图像叠加,重建为该脏器的横断面、 冠状面、矢状面或任何需要的不同方位的断层、切面图像,最后大大提高了诊断的灵敏度 和正确性。SPECT/CT由SPECT和诊断CT融合而成,通过对患者的一次扫描,既可得出功 能代谢显像,又可得出 学显像,对于病灶定位、病症诊断极具特殊优势,帮助医生降 低误诊率,使医疗机构整体诊疗水平获得提高。图5.12所示为GE公司Discovery NM/CT 670 型SPECT/CT。
    图5.12 GE公司Discovery NM/CT 670型SPECT/CT
    5.3.2 SPECT/CT 工作流程 SPECT/CT检查工作流程如图5.13所示。 不同于PET中心,本项目中,SPECT/CT显像诊断所需药物需外购。工作人员根据预约 检查的人数,提前一天向供药单位(原子高科或森科公司)订购Tc-99m标记的放射性药物。 供药单位将药物送至地上一层东南角入口处,在摄像头监控下质检人员核对放射性药物名 称、活度,检查药品包装和外观质量,与供药公司办理交接手续并存 质检人员将药物 暂存在SPECT/CT注射室内防护通风柜铅容器内。
    图5.13 SPECT/CT工作流程图
    5.3.3 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情况 本项目中,主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Tc-99m开展SPECT/CT显像诊断,Tc-99m药物用量 按20mCi/人,即7.4×108Bq/人,预计实施SPECT/CT检查人次为20人/天,全年按250个工 作日 ,则全年预计有5000人次进行SPECT/CT显像诊断。
    考虑到药物 ,Tc-99m药物时按2倍 裕量配送。参照GB18871-2002,Tc-99m为 低毒核素,毒性修 子为0.01,Tc-99m液体药物贮存和简单操作对应的修正因子分别为 100和1。由此可得核素Tc-99m的日等效最大操作量为:
    2 ?? 7.4 ??108 Bq/人 ?? 20人/天 ?? 0.01 2 ?? 7.4 ??108 Bq/人 ?? 20人/天 ?? 0.01 ?? ?? 3.0 ??108 Bq 100 1
    根据GB18871-2002附录C对非密封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分级规定可知,新建SPECT/CT 工作场所属于乙级非密封放射性工作场所。 5.4 生产/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污染途径分析 5.4.1 主要放射性废物 本项目中放射性同位素在制备、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物有放射性气载废物、放射 性液体废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 (1)放射性气载废物 由于放射性同位素试剂的制备、 操作不全部是在密闭系统内进行, 所以可能出现泼洒、 溢出等现象,一些附着在设备、墙壁、地面等表面的放射性物质,由于环境空气的流动部 分放射性物质会形成气溶胶。 放射性气载废物主要是来自质控室和注射室的放射性气体及气溶胶,放射性气载废物 经专用的独立放射性废气管道初、中效过滤及活性碳吸附三级过滤后排入大气。 (2)放射性液体废物 核医学科放射性废液主要为注射放射性同位素药品后患者的排泄物,按照门诊非住院 病人40人/天,平均排放量估算为10L/人,每年250个工作日,年排放量100,000L。另外考 虑到应急排放,如回旋加速器设备故障、紧急情况处理等年排放量1,000L;综合考虑估计 核医学科放射性废液年总排放量为101,000L。放射性废液经专用通道排入地下一层 系 统容器内,暂存一段时间,经审管部门监测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3)放射性固体废物 本项目中,核医学科产生的放射性固体废物主要有玻璃容器、塑料容器、一次性如注 射器、针头、灭菌 手套、脚套、口罩、棉签、树脂、无菌滤膜、以及各种过滤柱等, 不固定的废弃物有表面擦拭布、靶膜等。
    制备FDG药物(包括合成及分装) ,每天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量约为0.2kg,每年按250 个工作日 ,年排放量约50kg;门诊非住院病人40个/天,平均排放量估算0.1kg/病人, 每年按250个工作日 , 年排放约1000kg; 核医学科每年产生的放射性固体废物为1050kg。 产生的放射性固体废物收集,暂存于地下一层放射性废物间专用铅制废物桶内,待放置10 个半衰期以上,监测达标并经审管部门批准后,按普通医疗垃圾处理。 5.4.2. 工况下的污染途径 (1)外照射 本项目中所使用的核素主要产生β和γ射线,β和γ射线对人员具有外照射危害,这些射 线能够穿透到人体的敏感器官。 FDG制备区(热室)在生产放射性核素过程中的γ射线辐射主要是F-18、C-11和N-13 衰变所发射的β+ 子湮没辐射,β+的最大能量为1.190MeV(查《辐射防护手册 第一分 册 辐射源与屏蔽》P47 表1.11) +在空气中存在的时间极短,极易与空气里物质中的电 。β 子结合(湮没)而转化为能量为0.511MeV的两个γ射线光子。相比而言,β+的穿透性很弱, 本项目不重点考虑它的辐射防护。 工作人员在工作场所所受的外照射主要来自以下操作:手工分装、传递放射性同位素 药物;从密封容器或试剂盒中取出放射性同位素药物;给 进行同位素药物的注射、扫 描室为患者摆位等。 在工作台操作或注射室注射时,可能形成工作场所的放射性气溶胶污染。空气污染会 形成工作场所的浸 射 (医务人员受到外照射) 工作场所各种表面的吸附和空气中污染 , 物质的沉降还会造成表面放射性物质污染。 (2)表面污染 本项目中,核医学科拟应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中18F、13N、11C和99mTc 衰变都释放β射线, 核医学科的工作台面、手术床、供水与排水设备、临时废物桶(内有废手套、棉签、药棉 等) 地面都可能受到表面污染。工作人员每次操作时穿戴的工作服、手套、工作鞋、内 、 工作袜也有可能受到表面污染;工作人员的手、皮肤可能沾染放射性同位素,产生表面污 染。 表面污染如果未及时发现并处理,将会对人员造成外照射和内照射损伤。任何被表面 沾染的物质,均可能成为外照射源。 《辐射防护手册》第三分册第138页“计算表明,当β
    粒子最大能量在0.5~3Mev范围内,表面均匀污染活度为1Bq/cm2,表皮厚度为7或4mg/cm2 时,其吸收剂量率分别为2.1μGy/h或2.6μGy/h。 ” (3)工作场所的空气污染 核医学科工作场所的同位素空气污染是造成工作人员内照射的主要途径。空气污染的 结果有:一是会形成工作场所的浸 射;二是工作场所内由于各种表面的吸附和空气污 染物质的沉降而形成表面放射性污染,给去污工作带来困难;三是使工作人员受到内照射 的危险。 (4)周围环境污染 核医学科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对环境污染的因子有β射线和γ射线,其对环境潜在影响最 大的是洗脱出来或未用完但已无医用价值的放射性废(残)液、病人排泄物等对水环境的 影响,以及固体废弃物(如一次性注射器、废手套、使用过的药棉与棉签等)中沾有或残 留的放射性同位素对环境的影响。 5.4.3 事故工况下的污染途径 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过程中如操作管理不善或发生异常情况,会对公众和环境造成 辐射危害,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① 生产放射性同位素过程中意外泄漏、失控; ② 操作放射性同位素针剂时,不小心跌落或泼洒药物; ③ 放射性废水和固体废物未经足够时间的 排放或处置; ④ 密封源丢失,本项目使用密封源为 V 类密封源,丢失事故属于一般事故; ⑤ 药品在运输过程中突发车祸、药品泄露会丢失,药品派送人员和接收人员未做好 交接工作,丢失药品等。 上述可能出现的情况中,放射性同位素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事故时,造成的影响最为 严重;注射人员在为患者注射药物时,每次操作量较小(最多 10mCi) ,操作时间短,且注 射放射性药品的针筒采用专门设计,并由专业人员实施注射,因此,发生注射器跌落或注 射不当导致药液溢出事故的概率较低,发生异常事故时对环境及公众的影响小于生产过程 中泄露等影响。 加速器在生产放射性同位素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包括:加速器传输管道脱落(堵塞事 故) 造成 F-18 (C-11 或 N-13) 泄漏, 或者合成过程中意外打开合成热室门, 导致 F-18 (C-11
    或 N-13) 气体外泄。 发生泄露时, 通过室内负压将外泄的气体通过专用安装有过滤装置 (过 滤效率 99%)的独立排风系统外排,排入大气环境的含 F-18 的气载放射性气体,将会对周 围公众造成辐射影响。 5.5 监测计划 根据有关规定,天坛医院拟开展以下辐射防护监测。 5.5.1 个人剂量监测 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必须佩带热释光剂量仪,并定期将其送有资质的部门检测。天坛医 院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由北京蓝道尔个人剂量监测室负 每季度送检一次,建 立个人剂量 和健康 ,做好工作人员的剂量数据登记工作,每 汇总、分析、 评估,提出处理意见。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健康体检,合格者方可上岗,工作期 间,按卫生局规定,每两年安排到指定医院进行健康体检。 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发现监测结果异常的,应当立即核实和调查,并将有 关情况及时报告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机关。在事故情况下,根据情况对有关人员进行个人 剂量监测,做好作业人员的意外事故剂量监测和估算,并作详细记录。 5.5.2 工作场所监测 中子、γ 及 β 表面污染监测仪,对放射性工作场所进行常规的 γ 空气吸收剂量率和 α、β 表面污染巡测。重点监测回旋加速器机房周围,FDG 制备区房间、热室和包装间、注射室, 以及 PET/CT 机房、PET 核磁机房、SPECT/CT 机房和骨密度仪机房等工作场所。 监测项目:γ 射线、中子和 β 表面污染; 监测频次:1 次/年,应急状况及时监测; 监测位置:加速器防护门的周边、门缝接合处和表面 30cm 处,距离放射性工作场所 防护墙外侧 30cm 处;FDG 制备区房间、热室表面;包装间;PET/CT、PET 核磁、SPECT 机房,注射室;放射性废物暂存间、放射性液体 间等。测量结果连同测量条件、测量 方法和仪器、测量时间等一同记录并妥善保存,并根据标准要求,每年进行一次设备状态 检测。 排放 气浓度监测:设 1 个取样口,每年监测 1 次。 5.5.3 环境监测
    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含放射工作场所周围环境进行监测,监测点包括机房墙外、楼道 和相邻楼层房间,每年监测1次。 5.5.4 应急监测 进行工作人员意外事故剂量监测和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的应急监测, 并作好详细记录。 质量保证: (a)配置工作稳定性好,性能指标合适的便携式中子、γ剂量率仪; (b)仪 器每年一次到有资质的计量单位检定; (c)建立严谨测量数据记录制度,记录内容包括测 量时间、检测点位、剂量率值,检测人和审核人分别签字; (d)记录本长期保存。 5.5.5 射线装置安全防护评估 对射线装置 (含放射源使用) 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年度评估, 编写年度评估报告 (包 含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和辐射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监测结果) ,于每年 1 月 31 日前报 北京市环保局。 5.6 5.6.1 5.6.1.1 射线装置污染防治措施 回旋加速器系统污染防治措施 系统操作安全
    本项目新增回旋加速器为日本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的HM-10回旋加速器,其具有 国际公认的先进、稳定、安全、大产量、低成本等优点,采用全自动启动生产系统,可以 自动启动、 监控优化参数, 并准时生产出FDG药品, 达到最高级别的自动化GMP生产规程, 有力的保障了每天的常规放射性显像药物供应。 从回旋加速器启动、到靶设定以及到化学过程(包括射束优化)在内的所有回旋加速 器常规操作均为完全自动化;靶操作为全自动,并由回旋加速器的程控系统实施监测。每 个靶均配有图形显示以表示靶的状态。当用户选定一个预设射束时,相应的靶操作(如填 充、转移、冷却等)将自动启动。在射束辐照结束后,放射性同位素将自动转移到化学反 应模组,然后将开始合成同位素。用户只需按下相应的功能键便可使用手动操作模式。 设备配有回旋加速器运行日志簿以及一个参数自动记录系统, 可记录系统的主要参数。 这些记录可轻易转换为Excel数据表以供分析使用。 系统采取了许多预防措施以确保用户能 安全地使用、维护系统和进行故障排除。大多数的预防措施已经集成在软件程序中,该软
    件可以在采取每个行动前检查所有相关参数以防止对回旋加速器本身造成任何危险或损 害。其他子系统如安全和放射防护系统可以通过控制系统进行操作,用户可对系统进行修 改或添加新的设置。 5.6.1.2 平面布局及人流、物流设计
    拟建回旋加速器工作场所包括加速器机房、设备间、控制间、强电间、质控实验室、 缓冲区组成,该工作场所设有人流、物流通道:加速器工作人员经加速器室入 入,在 操作间进行操作;放射性药物生产人员由入口、经缓冲区后进入质控室内工作;制备完成 的药物经质控实验室内专用物流电梯,将药物送至地上一层PET注射室内;设有放射性液 体管道(有铅砖屏蔽) ,辐照后的中间产品经该管道运送至质控实验室,详见附图8。 5.6.1.3 屏蔽防护设计
    1)自屏蔽系统 本项目中,HM-10型回旋加速器设计配备有自屏蔽系统。自屏蔽体由内、外两层组成, 内层为铅、环氧树脂和碳化硼混合的高密度铸件,用于慢化快中子、吸收热中子;外层为 含聚乙烯和碳化硼的混凝土构成,用于慢化和吸收中子,降低次级γ辐射。 2)建筑屏蔽 回旋加速器机房墙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机房无窗 机房门采用SV-SD/12型平移式电 动辐射防护门,具有电磁锁连动开关与回旋加速器同步联锁功能,防护门打开时,回旋加 速器不能开机或中断工作。机房辐射屏蔽防护设计参数见表5.4。
    表5.4 回旋加速器机房辐射屏蔽防护设计参数 序号 1 2 3 4 防护墙体 东侧墙体 南侧墙体 西侧、北侧墙体,顶层 机房门 屏蔽材质及厚度 35cm混凝土(墙外为泥土) 36cm混凝土(墙外为泥土) 50cm混凝土 10mmPb+100mm厚PE板 (机房防护门表面漏泄剂量<1.0μSv/h)
    机房屏蔽设计如图5.14所示。
    图5.14 回旋加速器机房建筑设计平面图
    注:图中DK2929为预留的回旋加速器设备吊装 设备安装完成后混凝土填充。
    5.6.1.4 安全联锁、报警 回旋加速器机房配备了安全联锁系统,该系统包括门机联锁、紧急停止开关、安全开 关。通过这些安全措施,可以降低潜在照射的风险,从而保护相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1)门机联锁 门机联锁的作用主要是防止有人在加速器运行过程中进入机房,或者防护门未闭合的 情况下出束。机房的防护门如果没有完全关闭,回旋加速器系统将无法启动;如果在加速 器运行过程中防护门被意外打开,加速器系统将自动停止出束。防护门为电机驱动,当加 速器出束、或者剂量监测超过阈值的辐射水平时,防护门启停机构自动断电,防护门无法 从外面开启。防护门启闭开关为点动形式,开关门时需要持续的按住按钮,以确保在关门 过程中没有人员进入,以防夹伤人员。 防护门启闭开关装有安全钥匙,当钥匙处于开的位置时,防护门启闭开关可以启动; 当钥匙处于关的位置时,防护门启闭开关不可以启动;当拔出钥匙时,防护门启闭开关处 于关的位置。 (2)紧急停止开关 紧急停止开关应安装在回旋加速器入口位置。 (在机房内设置紧急断电开关, 一旦有人 被误关在机房,可以按动该开关,防止被误照。 )
    (3)安全巡检开关 当工作人员进入机房时,按下该开关,加速器不能出束;当工作人员完成对机房的检 查走出机房时,将该开关复位加速器方可出束。 (4)警示、提示 在回旋加速器机房、热室的进出 装运行提示灯,并把电缆连接到控制总台。 在有辐射的工作区域及防护门外粘贴有明显的辐射防护标志,警示这个工作区域是辐 射工作区域。防护门上方安装有红色报警灯,当回旋加速器开机时,防护门关闭,红色报 警灯闪烁,当回旋加速器关机时,防护门打开,红色报警灯熄灭。 在整个回旋加速器设施入口设置辐射指示牌,并设置登记管理。在设施内的放射性管 理区域设置指示牌。 (5)剂量监测系统 安装贝克西弗ARMS-375型多通道 机监控区域环境剂量监测系统(见图5.15) ,该 系统是针对PET/回旋加速器中心、核医学科、放射治疗科、核辐射照射中心、核废物库及 各种可能产生高剂量辐射的放射性工作场所进行环境辐射水平不间断连续监测而专门设计 开发的系统。 系统实时显示报警状态及报警通道实测数据, 并对采样数据进行间隔处理存 盘,监测数据自动存 存;可随时调阅历史数据, 并可以图表报告方式打印输出。
    图5.15 贝克西弗ARMS-375型多通道 机监控区域环境剂量监测系统
    (6)通讯系统
    在热室安装电视监视系统,监控回旋加速器机房的情况;在热室和回旋加速器机房之 间安装对讲通话系统。 5.6.1.5 通风系统 控制室和电源室将安装空调设备,以确保电气设备的最佳运行,其它区域将根据需要 进行通风或者加热。 回旋加速器机房通风设计为负压, 通过排风管道把房间内的气体外排, 排风管道安装有三级过滤和吸附过滤(过滤效果超过99.9%) 。 地下一层设计有三套独立的通风系统,包括: (1)回旋加速器机房和FDG制备区房间 加速器的运行和制备FDG的过程中会产生放射性气体。因此,回旋加速器机房和FDG 制备区房间的通风系统设计为独立的负压净化送排风系统。废气不循环,全部外排,送风 系统经三级过滤经高效送风 理后送入室内,使室内达到预定的洁净环境。 排风系统的排风机组与空调机组实现联锁控制,即空调机组打开,其对应的排风机就 开始工作,保持放射性操作区域为负压的环境。在排风管道上安装有初效、中效、高效三 级过滤器及活性炭过滤器, 有效的过滤及吸附废气中的各种有害微粒, 达到气体排放要求。 排风管道上安装有止回阀和风量调节阀,可以有效的控制外排气体量,并能在意外的情况 下,如有大量放射性气体的外排时,关闭排风管道,待废气在密封的系统内 后再进行 外排。 新建加速器机房和FDG制备区产生的气载放射性流出物通过屋顶的排气烟囱排入环 境,烟囱排放 出本建筑3m。 (2)正压无菌洁净区的通风系统 用于这个区域的净化通风系统,送风采用组合式净化空调机组集中控制,新风管与空 调机组的新风段连接送入静压箱,最后经过送风天花送入室内,送风系统配初效、中效、 高效过滤器,尤其是高效过滤器,保证净化间的洁净度要求。回风采用集中回风形式,经 回风管回到空调机组内,此净化间采用上顶送下侧回的送回风形式。 (3) 普通房间的通风系统 用于这个区域的通风系统新风量满足室内人员的卫生要求,满足新风换气次数要求。 5.6.2 其他Ⅲ类射线装置工作场所污染防治措施
    依据《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 (GBZ130-2002)对射线装置机房的要求,有用 线束朝向的墙壁应有2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其他侧墙壁应有1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根 据《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 (GBZ/T180-2006) “较大工作量时的机房屏蔽: 20cm混凝土或37cm砖或采用2.5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的规定,本项目拟建PET/CT、 SPECT/CT和骨密度仪机房的墙体屏蔽厚度均>20cm混凝土,满足该标准的要求,Ⅲ类射 线装置工作场所图见附录A中附图4、附图5。 5.7 5.7.1 核医学科工作场所污染防治措施 工作场所分区 为便于辐射防护管理和职业照射控制,核医学科工作场所划分为控制区和监 (见 附图6、附图7) ,具体分区情况见表5.3所示。 控制区:进出 立警告标志,并给出相应的辐射水平和污染水平的指示。地下一层 入口处提供防护 、监测设备和个人 贮存柜;出口处提供皮肤和工作服的污染监测 仪、被携出物品的污染监测设备、冲洗浴设施以及被污染防护 的贮存柜。 监督区:入口处设立标明监 的标牌。
    表5.3 新建核医学科工作场所分区情况 位置 地下一层 控制区 加速器机房、放化合成室、质控实验室; 放射性废物暂存间;放射性液体 间 监督区 操作间、设备间
    地上一层
    PET/CT机房、PET核磁机房、ECT机房、骨密度仪机房、 操作间、 留观室、 SPECT/CT 注射室、注射后等候室、运动/肺通气室、患者专用通道 扫描后患者通道
    5.7.2
    平面布局 核医学工作场所的平面布局要求将放射性与非放射性工作场所严格分开,不同放射性
    操作或污染水平的工作场所严格分开。本项目中,设有专门的人流和物流通道,并规定了 通行的线路和方向;为尽量减少交叉污染,医务人员和病人的通道分开;病人给药前、后 的候诊室分开;专设病人卫生间。 (一)人流通道 地下一层人流通道如附图8所示,工作人员由加速器入口进入,需先经过一更、风淋后
    方可进入制备区,放射性药物制备完成后由专用物流电梯运送至地上一层PET注射室内。 地上一层人流通道如附图9所示,红色箭头(较粗)标注路径为病人就诊的通道,绿色(较 细)标注路径为医务人员的通道,医务人员由核医学科入口穿过大厅后,经医生专用通道 进入工作区,或由核医学科北侧入口直接进入,工作区与病人就诊通道无其他连接入 病人穿过大厅,在候诊区等待,被叫到号后,进入注射区,然后在注射后等候室内等候, 经一段时间后 (根据所注射核素情况而定) 病人经病人专用通道, , 进入扫描室内进行扫描, 扫描结束后,病人进入留观室留观,之后经PET/CT(SPECT)出 开,病人整个就诊过 程沿预设的病人专用通道行进,途中不返回。病人及医务人员路径示意图如图5.16所示。
    图5.16 核医学科人流通道示意图
    (二)物流通道 PET中心所需药物,由地下一层回旋加速器制备完成后,通过专用电梯运送至地上一 层注射室内,在注射室的防护通风柜内操作。SPECT/CT诊断所需放射性药物由医院直接 购买,放射性药物送至医院后,经医用外走廊送至SPECT/CT注射室,暂存在防护通风柜 内。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暂存在铅制储存桶内,存满后由工作人员送至地下一层放射性废物 暂存间。 5.7.3 辐射屏蔽设计 核医学科墙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建筑设计图见附图4、附图5,辐射防护设计参数 见表5.4。
    表5.4 核医学科辐射防护设计参数 位置 项目名称 墙体结构(混凝土浇筑) 门/观察窗
    放化合成室/质控室 合成热室 地下一层 分装热室 放射性废物暂存间 放射性液体 间 PET/CT机房、PET核 磁机房、 PET注射室、 PET注射后候诊、 PET 病人用卫生间、VIP 候诊室、患者专用走 地上一层 廊 SPECT/CT机房、 运动 /肺通气、骨密度、注 射室、 注射后等候室、 专用走廊、留观 室
    东、北侧35cm(墙外为泥土);南侧、屋顶 50cm;西侧24cm; 75 mm Pb; 侧面60 mm Pb; 靶线50 mm Pb 60 mm Pb;侧面50 mm Pb;测量40 mm Pb; 南、北侧24cm;西侧35cm(墙外为泥土) 手孔 50 mm Pb;靶线传送50 mm Pb 南、北、东侧24cm;西侧35cm(墙外为泥土)
    门 5mmPb / /
    墙体32mm;地面25cm;顶层24cm; 地面铺有PVC卷材
    10mmPb
    墙体24cm;地面25cm;顶层24cm; 地面铺有PVC卷材
    10mmPb
    FDG制备区包括FDG的合成和分装, 都是在热室内完成的, 热室的屏蔽材质为铅。 FDG 制备区房间设有药物传递窗 它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放化合成室对相邻房间维持一定的负 压 (如果是通过一个洞 递就形成不了负压) 因为从分装热室取出的FDG是带有运送防 , 护容器的(具有合适的铅当量) ,因此这个传递窗是普通的(未设计防护当量) ,不需要额 外的防护。 FDG药品分装防护装置是由高比重钨合金特制而成, 辅以不锈钢旋转支撑基座的配合, 可以方便地翻转任意角度,使得操作人员在分装FDG药品时减少了不必要的剂量照射。钨 合金屏蔽厚度36 mm,表面处辐射剂量衰减> 90%(1000mCi FDG) 。 核医学科通风橱、注射车等其他防护器具防护参数见表5.5。
    表5.5 通风橱、注射车等防护器具防护参数 序号 1 2 3 4 5 项目名称 通风橱 注射车 废物桶 注射器防护套 提药箱 防护厚度 40mmPb 20mmPb 20mmPb 15mmPb 40mmPb 数量 2 2 4 3 2
    5.7.4
    规章制度及防治辐射污染的 制度
    医院制定了 《辐射安全工作制度》 、 《核医学科安全管理制度》 、 《同位素安全操作规程》 、 《放射性核素储存、使用与 》《放射性同位素保管使用规则》《核医学科放射卫生防 、 、 护管理规章制度》《核医学科放射性废物处理流程》《核医学科辐射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 、 、 《核医学科治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等规则制度。 、 另外,天坛医院制订了辐射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主要制度规定有:在核医学科从事 放射性核素的工作人员,对放射性药物种类、剂量等在使用前进行核对;执行放射性物质 的登记、保管及使用制度;执行无菌操作,进行药物的放射性标记,严防标记时的污染; 在控制区、监 内禁止存放食品或与工作无关的物品,严禁吸烟、饮水和进食;建立完 整的保管登记制度,保存好放射性同位素的资料、图片,定期随访,记录每次最后的诊断 结果。 5.7.5 三废的处理
    (1)放射性废液处理 本项目中采用贝克西弗RWS-300型放射性废液监测处理系统(见图5.17) ,该系统是通 过专用管路收集核医学科排放的放射性废液。该系统利用一台工业PC人机界面工作站对系 统状态进行监视、 控制及警报设定等功能,全面了 射性废液经过降解/衰变/取样/检测 /排放的过程,掌握放射性废液是否达到安全排放标准,达到控制环境污染的目的。 系统采用槽式衰变、三级监测处理,系统管路收集的放射性废液依系统的程序设计, 首先进入降解槽体;然后排入第一槽体衰变,待第一槽体排入废液近满时,系统自动获取, 并关闭第一槽;同时,系统自动开启第二槽,供废液排入使用,以此类推循环。 系统具有自动及人工双重控制功能,可随机取样、查阅、存挡、输出历史排放记录, 可实现远程控制自动取样监测放射性废水浓度的功能。 核医学科产生的放射性废液经专门管道,收集在地下一层的放射性液体 间,暂存 十个半 及以上后,经审管部门检测合格并批准后,排入流量大于10倍排放流量的普通 下水道。
    图5.17 贝克西弗RWS-300型放射性废液监测处理系统
    (2)放射性固废的处理 核医学科产生的放射性废物与非放射性废物,不可混同处理;控制区和监 都应备 有收集放射性废物的废物桶(或容器) ,废物桶上应贴有电离辐射标志,废物桶放置点应避 开工作人员作业和经常走动的地方;内装碎玻璃等物品的废物袋应附加外套;使用后的药 棉、棉签及手套等废物全部装入塑料袋暂时存放在铅废物容器内,并及时转移至位于地下 一层的放射性废物暂存间; 放射性废物暂存间应具有通风设备, 出入 设电离辐射标志; 放射性固体废物在放射性废物暂存间暂存、 至达到清洁 水平,经 部门检验批 准后,作普通医疗垃圾处理。 (3)放射性废气的处理 回旋加速器机房空气受中子照射后可生成放射性活化气体,其中关键核素为Ar-41。将 活化气体41Ar以及臭氧和氮氧化物一起通过高于本建筑3m的独立排风排风管道外排,排风 管道安装有活性炭吸附过滤装置。FDG制备区房间的通风设计为负压,以保证气体不能外 泄到其它的工作房间。 (4)放射性操作室的清洁 每日由专人进行湿式清扫至少1次,每两周大清扫1次,包括清理废物、换或加消毒液、 补充用品,以及进行全面的放射性污染探测,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登记。
    5.7.6
    放射性工作人员 操作人员应配备以下个人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手套、口罩、防护眼镜(操作β
    放射性物质时应佩戴有机玻璃或透明塑料眼镜,操作γ放射性物质时应佩戴铅玻璃眼镜) ; 操作放射性药物应在衬有吸水纸的托盘内进行,工作中应尽量缩短辐照时间并增加与放射 源的距离;在操作中应增加防护γ射线的防护性屏蔽(如铅砖和铅玻璃) ;定期做好剂量监 测工作(工作中应佩戴个人剂量计) ;建立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健康 (包括定期体检) 。 医院应对所有放射性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培训,提高制药、分装、包装及运输放射性工 作人员操作的熟练程度,减少受照时间,合理并有效采取辐射防护措施。尽管药物注射人 员在注射药物时,配备专用的屏蔽套及其他防护用具,但受照剂量仍然很大,因此应采取 人员轮换方式,以达到降低职业受照剂量的目的。 5.7.7 受药 的放射污染 接受同位素治疗后,其本身就成为外照射源,并且可能成为患者所在环境的开放 型放射性物质污染源。因此,要特别注意对 家属及其它探视人员的防护,对儿童的防 护至少要求其与患者保持2m距离以上;对使用治疗γ放射体药物的区域应划为控制区,用 药后病人床边1.5m外或单人病房应划分为临时控制区; 服用放射性药物患者使用患者 专用卫生间,不允许患者用药后立即在公共场所及人员集中的地方走动或使用公共厕所, 以免影响他人身体健康。 5.7.8 安全联锁、报警
    紧急断电按钮:在扫描室入口处安装紧急断电开关。 门机联锁:照射期间防护门无法打开,射线照射过程中如果门被打开,设备自动停止 照射。 其他联锁:比如仅供授权人专用的控制机器开启的钥匙等。 剂量监测系统:安装贝克西弗ARMS-375型多通道 机监控区域环境剂量监测系统, 实时显示报警状态及报警通道实测数据,见图5.15。 5.7.9 通风系统 核医学科设置独立通风系统,换气次数可达3~4次/h;注射室内的防护通风柜具有独立
    的负压排风机组系统和放射性气体过滤装置。 5.7.10 表面污染的消除 扫描室、注射室、候诊室、治疗室和患者专用走廊等地面铺设PVC卷材,便于去污。 因操作失误发生表面污染事故时,应选择适当的去污方法和去污剂消除污染,避免扩大污 染范围,并注意去污过程中的防护。 去污中产生的废物按放射性废物处理。 5.7.11 事故污染防治措施 ① 建立放射性物质使用管理制度,制定放射性药物操作技术规程和事故应急处理预 案; 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定期检查安全规章和制度落实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② 应急预案须明 急处理组织机构及职责、处理原则、信息传递、处理程序和处 理技术方案等; ③ 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表面污染监测仪器和应急器材、设备,定期更换过滤 系统活性炭过滤装置; ④ 工作人员须熟练掌握放射性药物操作技能和辐射防护基本知识的培训, '处置 意外情况; ⑤ 加强放射性药物安全管理,落实放射性物质安保措施,为防止放射性药品丢失, 核医学科门口设有专人值守,核医学科地下一层入 有门禁,非专有人员不得入内,核 医学科电梯为专用物流电梯(只传递药物) 。 ⑥ 如发生人员误入机房,根据制订的应急预案,立即进行体检治疗。 ⑦ 如发生传输管道脱落或破裂、或 FDG 合成过程中意外打开合成热室,或分装过程 中不慎,导致放射性药物泄漏事故,应及时采取去污措施防止污染扩 并对去污后的工 作场所进行必要检测,如发现异常需再去污。 ⑧ 因不慎造成放射性核素污染了地面或台面时,应先用吸水滤纸将其吸干,以防扩 并立即标记污染范围,注明放射性核素名称、日期。根据污染程度及时报告上级领导 和有关部门。人体溅污放射性核素时,可先用氧化肽膏或高锰酸钾的饱和溶液洗涤,再用 50%的酸性亚硫酸钠进行洗涤。 ⑨ 发生放射源丢失、被盗时,应当立即向上级各主管部门报告,启动事故应急预案。
    发生该类事故后,应在 2 小时内填写《辐射事故初始报告表》 ,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和公安 部门报告。如果可能造成人员超剂量照射的,还应同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⑩ 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事故场所立即采取停止作业、封锁现场等 措施,并由训练有素的防污工作人员进入事故现场进行事故处理、去除污染、防止污染扩 。 5.8 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要求的满足情况 依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 (国家环保部第 3 号令,2008 年 11 月修 第十六条对使用射线装置的单位申请领取许可证提出了 9 个具体条件,本项目 具备的条件与“3 号令”要求的对照检查见表 5.6。
    表5.6 与环保部第3号令要求对照检查情况 序 号 环保部 3 号令要求 应当设有专门的辐射安全与环境保 1 护管理机构, 或者至少有 1 名具有 本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 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辐射 2 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 规的培训和考核。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应当有满 3 足辐射防护和实体保卫要求的放射 源暂存库或设备。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使用场所 4 有防止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 射的安全措施。 配备与辐射类型和辐射水平相适应 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包括个人 5 剂量测量报警、辐射监测等仪器。 使用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单位还应 当有表面污染监测仪。 已配备辐射检测仪、表面污染监测仪、个人剂 量报警仪器, 、防护铅 铅手套等防护设备。 符合 本单位落实情况 医院成立了专门的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领导 小组, 院长任组长,设有 1 名具有本科以上学 历的技术人员专职负 射安全与环境保护 工作。 所有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均已参加了国家环 保部认可机构组织的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 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 设有放射性废物暂存间、放射性废液 间; 外购药物暂存在防护通风柜内铅容器内 设有防止误操作、防止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 外照射的安全措施。安装了监视器、门机联锁 装置,此外有紧急关机按钮、出束报警装置; 设有警示标识。 符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是否符 合要求
    有健全的操作规程、岗位职 辐 6 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 维护制度、放射性同位素使用登记 制度、 人员培训计划、 监测方案等。 7 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产生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 8 的,还应具有确保放射性废气、废 液、固体废物达标排放处理能力或 者可行的处理方案。 配备质量控制检测设备,制定相应 9 的质量保证大纲和质量控制检测计 划,至少有一名医用物理人员负责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检测工作。
    有健全的定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职 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 度、人员培训计划、监测方案等。 在现有事故应急措施上,根据新建项目的需 要,拟制定更为完善辐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产生的放射性废液和固体废物经 检测达 标、审管部门批准后排放或按普通医疗垃圾处 理(加速器维修零件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 ; 放射性废气经独立通风系统过滤后排入大气 符合 符合
    符合
    设有专业人员负责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检测 工作。
    符合
    参照表5.6,天坛医院实际情况基本符合《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 法》规定的要求。
    表 6 环境影响分析
    建设或安装过程和运行(使用)后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6.1 项目周围环境概况 天坛医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西里6号,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天坛医院东南角,北邻 首都医科大学 医学院,东邻天坛公园,南邻普华医院和崇文区卫生学校,西邻永定门 内大街,附近无居民。 6.2 环境辐射水平现状监测 本项目对天坛医院新建核医学科及其周围环境进行了环境辐射水平现状监测,环评单 位于2013年4月12日进行监测工作,监测仪器为Inspector Exp+ 辐射监测仪(检定证书见附录 E),为确保监测结果的可信度,监测过程完全按 '的测量程序进行,以剂量仪巡测的方 法检测,每个监测位置测量10个数据,然后取平均值,监测结果见表6.1。
    表6.1 拟新建工作场所环境辐射水平现状监测结果 监测点位 1 2 3 4 5 监测点位置说明 新建场所东侧空地(靠近天坛公园) 新建场所西侧空地(靠近普华医院) 新建场所南侧空地 新建场所北侧空地 新建场所中侧空地 空气比释动能率(??Gy/h) 0.09 0.11 0.09 0.10 0.10
    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网站公布的北京市辐射环境质量数据,拟新建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 监测点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均在北京市环境辐射本底平均值范围以内,未发现环境辐射水平 异常。 6.3 射线装置运行(使用)后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本项目设备在建设或安装过程中对周围环境不会造成放射性污染。新建项目在施工过 程中会产生噪声、粉尘等,为了不影响施工场所周围的正常办公活动,在施工过程中可采 取一些降噪、防尘措施。如在施工现场设置隔离带、设立 ,这样既可有效的减少扬尘 的污染,又可降低噪 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对振动较大的施工,尽量安排在下班或节假 日进行。
    6.3.1 回旋加速器环境影响分析 6.3.1.1 辐射源项分析 回旋加速器在组装过程中不产生放射性,不存在辐射源项。回旋加速器在调试和 运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辐射源项,主要有中子、γ射线、感生放射性和放射性废物等。 1) 中子 高能质子束撞击靶材料后发生(p,n)反应产生中子,这些中子的能谱是连续谱,最大 中子能量近似等于质子最大能量减去产生中子反应的阈能。本项目中,制备11C和13N的反应 不产生中子,中子由18O(p,n)18F 反应产生,核反应发生的位置位于靶部位。 2) γ射线 加速器机房γ射线的主要有下列几种来源:质子束流与靶产生的核反应(见表5.1)及中 子俘获所产生的γ辐射等,γ射线主要来源: ① 中子与自屏蔽体,靶周围物质等部件作用产生 γ射线,γ射线平均能量8 MeV; ② 加速器部件、靶周围部件、准直器、自屏蔽体等受中子照射而活化,生成以短半 期为主的感生放射性。 ③ 加速器打靶时由18O(p,n) 18F反应产生18F,18F的β +衰变经淹没辐射发射能量,为 、 0.511 MeV的γ射线。 根据住友公司提供的资料,如图5.3所示,在加速器距靶等效中心1m处,射线的剂量当 量率约为50μSv/h。 3) 感生放射性 感生放射性主要是中子与屏蔽体内空气作用产生的感生放射性(活化)气体,主要含
    41
    Ar,半衰期1.83h。感生放射性气体的产生量与加速器粒子的能量、流强、靶材料以及加
    速器的运行时间等相关。由于空气中 40Ar含量仅为1.3%,所以,中子与空气中 40Ar发生
    40
    Ar(n,γ)41Ar核反应生成41Ar核素较少。 其它核素被活化的产额远小于41Ar放射性气体,半
    期大于1天的有3H、7Be、32P和35S,其中饱和浓度最高的7Be还不到41Ar的1/10,且主要以气 溶胶形式存在。因此,本项目其它活化气体和放射性气溶胶的危害几乎可以忽略。 加速器停机后设备表面的剂量率取决于轰击时间和停机后的等待时间。通常在轰击2小 时后等待半小时,在靶附近设备外 的γ剂量率约为50μSv/h左右,停机等待1天后,在靶 附近设备外 的γ剂量率约为15μSv/h左右(数据由住友公司提供) 。
    另外,从加速器引出的质子束流与靶材料作用,可产生感生放射性核素,设备运行过 程中人员在控制室进行操作,不受感生放射性的辐射影响。 4) 放射性固体废物 加速器运行期间产生的固废主要为碳膜支架和靶膜,均为长半衰期金属,每年产生的 废物约100g,正常使用情况下靶体是不会损坏的,由于加速器质子束流的长期轰击,靶膜 会有损坏的,每年需更换1-2次。 6.3.1.2 生产规模 由表1.7所示,本项目中,18F、13N和11C日规划用量分别为160mCi、50mCi和50mCi。对 照表5.1中制备放射性同位素的参数可知, 本项目中, 回旋加速器平均每天开机1次, 制备PET 中心当天所需药物开机工作时间不超过2小时,全年计算按250个工作日,加速器全年运行 时间约为500h。 6.3.1.3 回旋加速器周围环境辐射水平估算 本项目加速器机房建筑设计面积40.48m2,机房四周墙壁和屋顶屏蔽防护设计参数见表 5.2。根据住友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加速器全屏蔽尺寸为(长1.81m×宽1.44m×高2.1m) , 根据天坛医院提供的回旋加速器机房建筑设计平面图(附图8)和剖面图(附图9)可得, 加速器等效靶中心处距离各屏蔽墙体表面的距离如表6.2所示。
    表6.2 加速器等效中心1m处距离各屏蔽体表面的距离 位置 距等中心处距离(m) 东墙外30cm 4.53 南墙外30cm 3.11 西墙外30cm 4.28 北墙外30cm 2.89 屋顶30cm 3.03
    本项目中,加速器机房的屏蔽防护设计参数如表5.4所示,本项目中加速器机房γ射线的 能量为10MeV左右(实际小于) ,查《辐射防护基础》中附表6,能量为10MeV的各项同性 点源γ射线在混凝土中的TVL厚度为57.4cm,辐射剂量 倍数K可由式6-1和式6-2 得 到:
    K ?? 10 n
    (6-1) (6-2)
    n ?? ?? / TVL
    由表5.4、式6-1和式6-2可估算出γ射线经过混凝土墙体、屋顶后的 倍数,估算结果 见表6.3。
    表6.3 机房屏蔽防护衰减倍数估算结果 位置 距等中心的距离(m) 衰减倍数K 东墙外30cm 4.53 7.8×107 南墙外30cm 3.11 2.6×105 西墙外30cm 4.28 2.9×107 北墙外30cm 2.89 1.1×105 屋顶30cm 3.03 1.9×105
    机房北侧防护门采用屏蔽材料为10mmPb和100mmPE,查《辐射防护基础》附表8中能 量为10MeV的各项同性点源γ射线经9.56mm铅的衰减倍数为100倍,机房北侧防护门的衰减 倍数可近似为100倍。 如图5.9所示,距加速器靶等效中心1m处的剂量(γ、中子)为50μSv/h,忽略空气 , 考虑到距离 因数,由表6.3可估算出屏蔽墙体30cm处的额外附加剂量当量率,估算结果 见表6.4。
    表6.4 机房周围环境的额外附加剂量当量率估算结果 位置 东墙外 30cm 4.53 3.2×10-8 南墙外 30cm 3.11 2×10-5 西墙外 30cm 4.28 9.6×10-8 北墙外30cm 北侧防护门 外30cm 4.23 2.8×10-2 屋顶30cm
    距等中心的距离(m) 额外附加剂量率 (μSv/h)
    2.89 5.5×10-5
    3.03 2.9×10-5
    从表6.4的估算结果可以看出,在加速器 运行时,中子、γ射线贯穿辐射对机房周围 辐照额外附加剂量非常小,其中,对北侧防护门外的额外附加剂量率最高为2.8× -2μGy/h 10 左右。估算结果表明:设备运行期间,中子、γ射线贯穿辐射所致机房周围的空气比释动能 率远小于2.5μGy/h,符合GB18871-2002中关于机房防护屏蔽厚度的设计要求。 6.3.1.4 感生放射性气体的产生量估算 加速器机房内的空气受中子照射后可生成放射性活化气体,其中关键核素为Ar-41,其 产率由下式(6-3)计算:
    Q ?? ?? ???? ?? R ?? N ???? ?? t
    式中,Q—核素41Ar的排放率,Bq/a; λ—核素41Ar的 常数,λ=ln2/T1/2=1.07× -4/s; 10 φ—加速器的中子发射率,2.47× 11n/s,式5-1 得到; 10
    (6-3)
    R—房间内空气的有效半径,270cm; N—单位体积空气中的40Ar原子序数,1.61× 20n/cm3; 10 σ—母核40Ar的活化截面,15.7mb=15.7× -27cm2 ; 10 t—年运行时间,500h× 3600s/h=1.8× 6s(最大工作时间500h/a) 10 。 则:Q=1.07× -4×2.47× 11×270×1.61× 20×15.7× -27×1.8× 6 10 10 10 10 10 =3.3× 10(Bq/a) 10 6.3.1.5 职业人员吸收剂量估算 天坛医院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岗位设置计划为:2人负 旋加速器开机运行及保障相关 设备的正常工作,3个人(至少要2人)负责药品制备(包括合成、分装)和质量检查(表 面污染检测) ,制备的药品仅供本医院使用,工作量较小。 中子射线辐照人体体膜的有效剂量当量与剂量当量率的关系为(参见GB/T16139-1995 《用于中子辐射防护的剂量转换系数》中附录B) : HE=0.69× n× T H` t× 式中: 0.69—能量为3MeV中子的有效剂量当量与剂量当量率换算系数; t—年受照时间(h) ; T—居留因子,职业人员的居留因子取T=1。 γ辐射有效剂量估算式根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NUSCEAR)-2000年报 告附录A: H=0.7× γ× T H t× 式中: H—有效剂量当量(μSv) ; 0.7—吸收剂量对有效剂量当量的换算系数(Sv/Gy) ; Hγ—γ空气吸收剂量率(μGy/h) ; t—年受照时间(h) ; T—居留因子,职业人员的居留因子取T=1。 由式6-4和式6-5可得, (6-5) (6-4)
    H总=(0.7× γ+0.69× n)× T ≈0.7× H H` t× (Hγ+H`n)× T t×
    (6-6)
    住友公司提供了(Hγ+H`n)总的剂量分布,如图5.9所示,本项目中 职业人员吸收 剂量近似用式6-6进行 。 (1)加速器贯穿辐射所致的职业吸收剂量估算 在加速器开机期间,操作人员在操作间(与机房间隔设备间) ,机房东侧、南侧均为泥 土,机房北侧FDG制备区房间无工作人员(分装人员待加速器停机后才进入FDG制备区) 。 所以,加速器运行中的职业受照人员为偶尔从机房北侧走廊经过的工作人员。参照表6.4, 加速器运行所致的职业受照剂量可由式6-6 得到: H=0.7× 2.8×10-2× 500× 1/4=2.45(μSv) 保守按两倍估算结果计,则机房北侧防护门外的职业人员年受照剂量最高约为4.9μSv, 为职业受照剂量限值2mSv/a的2.5‰。可见加速器的运行对机房外的职业照射危害几乎可以 忽略不计。 (2)感生放射性所致的职业吸收剂量估算 加速器部件、靶材料及靶容器在经过一定时间使用后,部分物质被活化,产生累积感 生放射性核素,有一定的辐射危害。天坛医院将定期对感生放射性进行调查,检测其辐射 水平。当发现停机几天后残留的感生放射性仍无明显 时,将对放射性部件进行更换处 理。本项目中的加速器部件、靶材料及靶容器的更换和维护保养均由住友公司负责处理, 所以,天坛医院的员工不会受到部件更换和维护保养作业过程的辐射危害。 窗膜的更换和水靶材料注射由天坛医院设备技术保障维护人员负 更换窗膜和装载 水靶需停机24h后进行。窗膜每年平均更换15次,本项目中的加速器由于采取了独特工艺更 换窗膜所需时间每次不超过1min,在其周围滞留时间不超过10min;每次开机前,设备技术 人员通过一个定制的注射器来装载水靶材料,平均每年装载(注射)靶材250次,每次的所 需时间不超过5min。据住友公司提供的资料,换膜和装载水靶时(停机24h后) ,在靶附近 设备外 的γ剂量率约为15μGy/h左右。由(6-5)式,保守估算换膜和装靶时受到的感生 放射性职业年吸收剂量为: 0.7× (15× 11/60+15× 1× 15× 250× 5/60)=247.6(μSv)≈0.25(mSv/a) 表6.7说明:本项目运行使用后,在正常工况下,回旋加速器系统对职业(放射工作)
    人员的年受照有效剂量及手部受照剂量当量均远远低于GB18871-2002标准规定的限值,也 低于本次环评设定的剂量目标约束限值。 6.3.1.6 公众人员吸收剂量估算 (1)加速器运行中贯穿辐射所致的公众吸收剂量估算 地下一层加速器入口设有门禁系统,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公众不可能进入。公众偶 尔在加速器机房上方候诊室处逗留,其居留因子取1/16,参照表6.4,则公众受到的贯穿辐 射为: 0.7× 2.9× -5× 10 500× 1/16≈6.4× -4(mSv) 10 (2)感生放射性气载流出物所致的公众吸收剂量估算 本项目中加速器机房内生成的放射性活化气体含有的关键感生放射性核素为Ar-41,由 式6-3 出放射性气体Ar-41的年排放量为3.3× 10Bq/a。Ar-41属于惰性气体,其所致照射 10 途径仅为空气浸没外照射。 ① 地面空气浓度 模式 地面空气浓度 模式见(6-11)式,该 模式引自《核设施 工况气载放射性排 出物后果评价推荐模式》 (辐射防护,2002,22(6) :343~348) ,适用于小型核设施或核 技术应用项目的简单稀释模式。 Ca.i=(Pp??Qi)/(π??ua?? Hb??K) 式中, Ca.i—下风向x(m)距离处的核素i的地面空气放射性浓度,Bq/m3; Pp—一年中风吹向接受点,在扇形方位P的时间份额,保守取0.25; Qi—放射性核素i的排放率,1.05× 3Bq/s(根据式6-3的计算结果) 10 ; ua—释放高度上的平均风速,m/s,取值2 m/s; Hb—邻近最高建筑物的高度,单位m,本项目取10m; K—经验常数,单位为m,取K=1 m。 得:Ca.i=4.2Bq/m3。 ② 空气浸没外照射 DA = t· i· A f·C G (6-12) (6-11)
    式中, DA—年空气浸没全身剂量当量,Sv/a; t—年受照时间,500h× 3600s/h× 1/16=1.2× 5 s,其中1/16为居留因子。 10 f—建筑物屏蔽产生的剂量减弱因子,对于个体,取0.7; Ci—地面空气放射性浓度,4.2Bq/m3(根据(6-11)式的计算结果) ; GA—烟云浸 射剂量当量转换因子,对于Ar-41为2.63× -13 Sv/s·Bq·m3。 10 ③ 公众遭受Ar-41的辐射剂量估算结果 根据(6-12)式,Ar-41气载感生放射性流出物致公众的最大个人有效剂量为: 1.2× 5× 0.7× 10 4.2× 2.63× -13 ≈9.3× -8(Sv/a)=9.3×10-5mSv 10 10 所以,则本项目运行使用后,公众遭受的吸收剂量估算结果见表6.5。
    表6.5 项目运行使用后公众的受照剂量估算结果 类别 加速器运行所致的公众照射 感生放射性气体流出物所致的公众照射 公众受照总剂量 有效吸收剂量(mSv/a) 6.4× -4 10 9.3×10-5 7.33× -4 10
    可见:在 工况下,回旋加速器运行使用后,公众的受到的感生放射性辐照有效剂 量约为0.733μSv/a, 远远低于GB18871-2002标准规定的1mSv/a剂量限值, 约为本次环评设定 的公众受照剂量目标约束限值0.1mSv/a的7‰。 6.3.1.7 放射性三废的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污染源分析,加速器运行期间产生的固废有碳膜支架和靶膜,每年产生的废物约 100g。这些放射性固废放入专业贮存容器,由设备厂家取回。 工况下加速器系统无放射性废液产生,如回旋加速器设备故障、紧急情况处理等 年排放量1,000L;年总排放量为101,000L。产生的放射性废液暂存于地下一层放射性废液 处理系统容器内,放置10个半衰期以上且放射性浓度低于国家排放标准后,经 部门批 准后,再排入流量大于10倍排放流量的普通下水道,并用不少于3倍排放量的水进行冲洗。 放射性气体通过专用的独立放射性废气管道初、中效过滤及活性碳吸附三级过滤后, 由专用的高于该建筑3m的烟囱排出,不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6.3.1.8 非放射性气体的影响 空气在射线的强辐射下,吸收能量并通过电离作用产生 O3、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其 中以 O3为主。以臭氧产生情况定性分析:①回旋加速器自屏蔽外的辐射水平极低,与空气 作用生成的 O3很少;②自屏蔽体内,真空系统内的质子引出薄窗直接射向靶物质,窗与靶 的距离很小(<1em),在短路径上产生的 O3少;③自屏蔽体内相对自屏蔽体外为负压,自屏 蔽体内的 O3不会扩散到加速器机房;④自屏蔽体内的空间小,机房内 O3平 度低,排放 至环境的大气稀释因子大, 环境 O3浓度更低; ⑤回旋加速器入口门与加速器进行安全联锁, 出束时机房内为控制区,无人员进入;停机10min 后由于 O3的自分解和排风,机房内 O3浓 度降为停机时的1/3;⑥加速器连续开机时间一般小于2h,O3浓度不会达到饱和值。 由于O3和NO2的浓度小,机房经过通风换气,每小时换气6次,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 响。加速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在可以合理接受的 范围以内。 6.3.2 其它Ⅲ类射线装置对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中新增的PET/CT、SPECT/CT和骨密度仪均属于Ⅲ类射线装置,根据国家环保 部3号令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证 办法》 的要求, 需要做环境影响登记表, 因此,本报告只对其影响进行必要说明。 根据《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 (GBZ/T180-2006) “一般工作量时的机房屏 蔽:16cm混凝土或24cm砖或采用2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较大工作量时的机房屏蔽:20cm 混凝土或37cm砖或采用2.5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 ”根据《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 (GBZ130-2002) “摄影机房中有用线束朝向的墙壁应有2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 : 其他侧墙 壁应有1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透视机房各侧墙壁应有1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设于多层 建筑中的机房,天棚、地板应视为相应侧墙壁考虑,充分注意上下邻室的防护与安全。机 房的门、窗必须合理设置,并有其所在墙壁相同的防护厚度。” 本项目中,PET/CT、SPECT/CT和骨密度仪机房辐射屏蔽墙体最低为24cm厚混凝土, 满足标准要求,因此,在各射线装置机房相邻的房间、走廊和门口产生的剂量率不会对工 作人员及公众产生不良影响。
    6.4
    核医学科制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本项目中,制备、使用的放射性核素 产生的β和γ射线对人员具有外照射危害。另
    外,在正常使用工况下,所产生的放射性废液、放射性气体或气载废物、放射性固体废物 如不采取适当的污染防治措施妥善处理,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根据核医学科放射性同位 素的污染防治措施,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6.4.1 放射性三废的排放
    (1)放射性废液的环境影响分析 情况下,放射性废液主要来源为注射药物后病人排泄、洗手产生的废液。门诊非 住院病人40个/天,平均排放量估算为10L/病人,每年250个工作日,年排放量100,000L。 本项目使用的核素中Tc-99m的半衰期最长(6.02h) ,以暂存Tc-99m的情况进行估算, 暂存10个半衰期即2.5d后即可排放,期间产生的放射性废液为1000L,即1m?? 。本项目中, 产生的放射性废液暂存于地下一层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容器内,该系统采用贝克西弗 RWS-300型放射性废液监测处理系统,单槽容积3m?? ,总槽体容积9m?? ,因此,该放射性废 液监测处理系统完全满足需要。 放射性废液暂存10个半衰期且放射性浓度低于国家排放标准后申请排放,经 部门 检验批准后,排入市政管网,并用不少于3倍排放量的水进行冲洗。 (2)放射性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分析 门诊非住院病人40个/天,平均排放量估算0.1kg/病人,每年按250个工作日 ,年排 放约1000kg;制备FDG药物(包括合成及分装) ,每天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量约为0.2kg,每 年按250个工作日 ,年排放量约50kg,包括:针头、注射器、小瓶、手套、棉签、树脂、 无菌滤膜、以及各种过滤柱等。 产生的放射性固体废物收集在专用容器内,暂存在地下一层放射性废物暂存间内,废 物桶(袋)上标记废物类型、核素种类和存放日期等,暂存一段时间达到清洁解控水平后, 申请 ,经 部门检测批准后,按普通医疗垃圾处理。 (3)放射性废气的环境影响分析 工况下,99mTc、18F等药物注射产生挥发性气体的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不会造成
    工作环境的空气污染。 事故工况下, 假如因操作失误或其它原因造成一支99mTc (7.4× 8Bq) 10 或18F(2.96× 8Bq)标记药物泼洒到地面或工作台面上,保守假设经去污以后仍有25%的 10 药物残留造成表面污染,放射性表面污染最终有1%转化为气态,并在24h内均匀释放(不考 虑药物的衰变) ,则排放量分别为7.71× 4Bq/h和3.08× 4Bq/h,注射室通风量按500m3/h计 10 10 算,则通风 排放浓度为分别为154.2Bq/m3和61.6Bq/m3。根据GB18871-2002表B7公众 中 成 人 组 吸 入 单 位 摄 入 量 放 射 性 所 致 的 待 积 有 效 剂 量 e(g) 值 ( 1.9× 11Sv/Bq 和 10 5.6× 11Sv/Bq) 10 ,结合公众剂量管理目标值0.1mSv,成人公众年空气吸入量为10512m3/a, 导出气载99mTc、18F的活度浓度限值分别为501Bq/m3和170Bq/m3,排放浓度远低于活度浓度 限值,所以,排放到大气中的废气,经过大气的稀释扩 用,浓度会更低,对周围公众 产生内照射和空气浸没照射危害较小。 高活区的每台设备(热室、通风柜)设有排风量约为600m?? /h的排气装置;回旋加速器室 的换气次数按6次/h,每日工作时间2小时。本项目中最多有4台设备同时工作,放射性废气 通过专用的独立放射性废气管道,经活性碳吸附过滤后,汇总到专用的高于本建筑3m独立 烟囱,排入大气环境。 6.4.2 项目运行时工作场所周围辐射剂量率估算
    (1)SPECT/CT核素显像检查项目(Tc-99m) 天坛医院主要使用Tc-99m开展SPECT/CT检查,距离注射20mCi(0.74GBq)的99mTc药物的 1m处的剂量率约为3μSv/h(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52号出版物,p14,1987)。 混凝土 和铅对核素99mTc发射γ射线的1/10值层厚度分别取15cm和1mm。 将给药患者身体近似作为点源,依照剂量率和距离成平方反比 的关系,同时考虑墙 壁和防护门、 窗的透射系数, 估算候诊室、 扫描室等有代表性场所周围的辐射附加剂量率, 估算参数选取及结果见表6.6所示。
    表6.6 SPECT/CT检查项目运行时工作场所周围辐射剂量率估算 场所名称 估算点位置 (距建筑表面30cm处) 南墙外(医用外走廊) SPECT/CT 注射后候诊室 北墙外阳光大厅 专用通道防护门外 顶层 屏蔽材料 24cm混凝土 24cm混凝土 3mmPb 24cm混凝土 距离(m) ≥1.1 ≥3.5 ≥1.5 4.8 透射系数 0.025 0.025 1E-3 0.025 附加剂量率 (μSv/h) 6.1E-2 6.1E-3 1.3E-3 3.3E-3
    南墙外(医用外走廊) 西墙外操作间 SPECT/CT 扫描室 操作间观察窗 防护门外 专用通道 北墙外阳光大厅 顶层
    24cm混凝土 24cm混凝土 3mmPb 3mmPb 24cm混凝土 24cm混凝土
    ≥1.1 3.0 3.0 3.0 3.2 4.8
    0.025 0.025 1E-3 1E-3 0.025 0.025
    6.1E-2 8.3E-3 3.3E-4 3.3E-4 7.3E-3 3.3E-3
    由 表 6.6 可 知 , SPECT/CT 检 查 项 目 运 行 时 工 作 场 所 周 围 辐 射 剂 量 率 最 高 值 为 6.1E-2μSv/h,符合标准规定。 (2)F-18(N-13、C-11)核素显像检查项目 天坛医院主要开展F-18核素显像检查, 本项目中, 主要估算F-18检查项目运行时工作场 所周围辐射剂量率。 根据实测资料, 18F扫描的注射量为8mCi(2.96×108Bq),注射患者1m处的剂量率约为 24μSv/h。本项目中,PET扫描检查18F的平均用量为10mCi/例,注射 1m处的剂量率按 30μSv/h估算。 混凝土和铅对核素18F发射γ射线的1/10值层厚度分别取22cm和17mm。将给药 近似 为点源,依照剂量率和距离成平方反比的关系,同时考虑墙壁和其它屏蔽材料的透射 系数,分别估算出PET候诊室和扫描室周围环境辐射附加剂量率,见表6.7所示。
    6.7 PET检查项目运行时工作场所周围辐射剂量率估算 场所名称 估算点位置 (距建筑表面30cm处) 西墙北段外医生走廊 东墙外医生走廊 注射后 候诊室 北墙外医生走廊 南墙外患者专用通道 南墙防护门外PET入口 楼下相邻房间(加速器机房) 顶层 西墙外操作间 操作间防护门外 PET/CT 扫描室 操作间观察窗外 东墙注射后等候室 北墙外医生走廊 南墙外患者专用走廊 楼下相邻楼层(回旋加速器设 屏蔽材料 32cm混凝土 32cm混凝土 32cm混凝土 32cm混凝土 10mmPb 50cm混凝土 24cm混凝土 32cm混凝土 6mmPb 6mmPb 32cm混凝土 32cm混凝土 32cm混凝土 25cm混凝土 距离 (m) 1.2 ≥3.5 1.2 1.1 3.5 5.1 4.1 7.2 7.0 7.0 4.1 3.2 2.9 6.2 透射 系数 0.035 0.035 0.035 0.035 0.258 5.3E.3 0.081 0.035 0.44 0.44 0.035 0.035 0.035 0.073 附加剂量率 (μSv/h) 0.729 0.086 0.729 0.868 0.632 6.1E-3 0.145 0.020 0.269 0.269 0.062 0.103 0.125 0.060
    备间/操作间) 顶层 西墙外空地 北墙外(设备间、办公室) PET核磁 扫描室 东墙外操作间 操作间观察窗 操作间防护门 南墙外患者专用走廊 楼下相邻楼层 顶层 24cm混凝土 32cm混凝土 32cm混凝土 32cm混凝土 6mmPb 6mmPb 32cm混凝土 25cm混凝土 24cm混凝土 4.1 6.9 3.1 5.0 4.8 4.8 2.5 5.2 5.1 0.081 0.035 0.035 0.035 0.44 0.44 0.035 0.073 0.081 0.145 0.022 0.109 0.042 0.573 0.573 0.168 0.081 0.093
    由 表 6.6 可 知 , SPECT/CT 检 查 项 目 运 行 时 工 作 场 所 周 围 辐 射 剂 量 率 最 高 值 为 0.868μSv/h,符合标准规定。 6.4.3 公众吸收剂量估算
    1) SPECT/CT核素显像检查项目(Tc-99m) 天坛医院规划每个工作日开展SPECT/CT检查40例,全年共检查5000人次,扫描时间 20min/人次,则设备全年累计总扫描时间1667h;候诊室有给药病人停留的累计时间约 1500h/a。 参照表6.6可估算出SPECT/CT检查所致公众的外照射剂量,估算结果见表6.8。
    表6.8 SPECT/CT检查项目运行所致公众外照射剂量估算 停留位置 南墙外医用外走廊 北墙外阳光大厅 剂量当量率(μSv/h) 6.1E-02 6.1E-03 居留因子 1/16 1/16 累计使用时间 (h/a) 受照剂量(μSv/a) 1667 1500 6.4 <1
    (3)F-18(N-13、C-11)核素显像检查项目 根据天坛医院的规划,全年开展18F、13N和11C显像检查人数分别为4000人次、500人次 和500人次,平均扫描时间12min/人。以开展18F检查为例,PET全年扫描时间为800h,PET 候诊室内有接受药物注射患者停留的累计时间均不超过700h/a。参照表6.7可估算出PET检 查项目运行时所致公众外照射剂量,见表6.9。
    表6.9 PET检查项目运行所致公众外照射剂量估算 停留位置 剂量当量率 (μSv/h) 0.729 居留因子 累计使用时间 受照剂量 (h/a) 700 700 700 700 400 400 400 (μSv/a) 31.9 3.8 31.9 27.7 2.6 0.55 10.9
    西墙北段外医生走廊 注射后 候诊室 东墙外医生走廊 北墙外医生走廊 南墙防护门外PET入口 PET/CT 扫描室 PET核磁 扫描室 北墙外(设备间、办公室) 北墙外医生走廊 西墙外空地
    1/16 1/16 1/16 1/16 1/16 1/16 1/4
    0.086 0.729 0.632 0.103 0.022 0.109
    注:PET/CT和PET核磁检查人数不确定,按各占1/2估算。
    6.4.4
    工作人员吸收剂量估算
    (1)分装人员职业吸收剂量估算 由于天坛医院回旋加速器生产放射性同位素量小、轰靶时间会小于2小时,所以日常工 作实际中,FDG制备区热室表面处辐射剂量率< 5??Sv/h;分装热室内部操作人员手部(距源 15cm, 采用了分装防护装置, 铅当量42mmPb, 其对于18F的TVL是16.6mm, 其 大于99%, 不考虑空气的 )剂量率< 21-105??Sv/h@400mCi-18F;手提铅容器部位的剂量率均值< 50??Gy/h(1450mCi/F-18) ,躯干部位的剂量率< 5??Sv/h(以上数据由辐射防护设备厂商北京 贝克西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以制备F-18情况 ) 制备FDG的分装过程大约需要10分钟, 。 分装人员将装好放射性药品FDG的铅容器从热室取出,手提传送至传递窗 传送所有药 品过程需要时间< 1min,则: 分装人员的手部年吸收剂量当量为: 0.7× (105× 1× 250× 10/60+50× 250× 1/60)=3208(μSv)≈3.2(mSv) 分装人员的躯干部位年吸收有效剂量当量为: 0.7× (5× 1× 250× 10/60+5× 250× 1/60)=160.5(μSv)≈0.161(mSv)
    分装人员每年遭受的手部辐射剂量当量约为3.2mSv,躯干部位年吸收有效剂量当量约 为0.161mSv,分装人员总的年受照剂量低于本评价设定的职业年最大剂量约束值5mSv。 (2)包装人员职业吸收剂量估算 包装作业过程共需要时间小于10min, (F-18铅容器42mmPb)表面辐射剂量率实测为 21~105??Gy/h(400mCi/F-18) ,距西林瓶表面1m处的辐射剂量率实测为2.3~9.8??Gy/h ( 400mCi/F-18) (实际工作中西林瓶内装F-18不会超过100mCi,保守以400mCi作参考) 。 据北京贝克西弗科技有限公司资料,包装过程是在分装热室内部完成的,包装人员胸、 腹部检测的辐射剂量率< 5??Sv/h。则: 包装人员的手部年吸收剂量当量为: 0.7× (65× 1× 250× 10/60)=1517(μSv)≈1.5(mSv/a) 包装人员的躯干部位年吸收有效剂量当量为: 0.7× (5× 1× 250× 10/60)=1665(μSv)≈1.67(mSv/a) 包装人员每年遭受的手部辐射剂量当量约为1.5mSv,躯干部位年吸收有效剂量当量约 为1.67mSv,包装人员总的年受照剂量低于本评价设定的职业年最大剂量约束值5mSv。 (3)Tc-99m显像检查工作人员职业吸收剂量估算 参照《放射性核素和辐射防护数据手册》[Radiation Protection Dosimetry. 98(1), 2002]提 出手持注射器注射活度为1MBq、容量为5ml 99mTc药液时,对距30cm处人的深部当量剂量率 为2.6× -4mSv/h。所以,注射740MBq 的 99mTc,距30cm处人的深部当量剂量率分别为 10 192μSv/h。标记和注射时采用铅屏蔽和具有防护功能的药物注射车,剂量率可以减少为1/6, 为32μSv/h。注射740MBq的99mTc药物后的病人,1m处的剂量率约为3.0μSv/h(国际放射防护 委员会,第52号出版物,p14,1987)。 根 据 核 医 学 科 的 规 划 , 按每天检查20人次、全年检查患者5000 人次、每人注射 20mCi(740MBq) ,每个检查日测定99mTc药物活度及标记操作约需5min,全年(按250d 计)累计约21h;注射药物约需0.5min/人,全年累积约42h;摆位约需0.5min/人,全年累积约42h; 平均扫描时间为20min/人,机房全年累积约1667h。 注射药物时工作人员距病人30cm,摆位时工作人员距离病人1m。
    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估算结果见表6.13。
    表6.13 工作岗位 药物标记 药物注射 摆位 扫描操作
    99m
    Tc检查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估算 年受照剂量(mSv) 0.67 1.4 0.13 0.004
    附加剂量率(μGy/h) 全年累计检查数(人) 全年累计工作时间(h) 32 32 3 0.002 / 5000 5000 5000 21 42 42 1667
    可见,99mTc扫描检查药物标记、注射和摆位(扫描操作)岗位工作人员所受到的辐射 外照射剂量最大值分别为0.67mSv/a、1.4mSv/a和0.13mSv/a。 (4)F-18(N-13、C-11)显像检查工作人员职业吸收剂量估算 参照《放射性核素和辐射防护数据手册》[Radiation Protection Dosimetry.98(1), 2002]给 出:手持注射器注射活度为1MBq、容量为5ml 18F药液时,对距30cm处人的深部当量剂量率 为1.8× -3mSv/h;手持注射器注射活度为1MBq、容量为5ml 10 人的深部当量剂量率为1.87× -3mSv/h 10 所以,操作370MBq的 18F距30cm处人的深部当量剂量率为666μSv/h;操作925MBq (25mCi)的13N/11C 距30cm处人的深部当量剂量率为1.7mSv/h。注射时采用具有屏蔽辐射 功能的药物注射车和注射器防护套进行防护,剂量率可以减少至1/5,分别为133μSv/h和 340μSv/h。注射370MBq18F后,距离病人1m处的剂量率约为24μSv/h(实测) 。
    13 18 根据天坛医院的规划, N和11C显像检查注射药物25mCi, F显像检查注射药物10mCi, 13
    N和11C药液时,对距30cm处
    本评价中,开展13N和11C显像检查时,工作人员(注射、摆位)受照剂量可近似为开展18F 显像检查时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2.5倍,同样的,距病人1m处的剂量率取60μSv/h。 全年开展18F、13N和11C显像检查人数分别为4000人次、500人次和500人次,平均扫描时 间12min/人;假设工作人员摆位时距离患者1m,摆位时间约为0.5min/人;药物注射时间约 为0.5min/人。由此可估算出工作人员的年受照剂量,见表6.16。
    表6.16 PET中心检查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估算
    项目
    工作岗位 药物注射
    剂量当量率 (μSv/h) 133 24 340 60 340 60 0.43
    全年累计 检查人数(人) 4000 4000 500 500 500 500 5000
    全年累计工作时间 (h) 34 34 1.7 1.7 1.7 1.7 1000
    人员受照剂量 (mSv/a) 4.5 0.50 0.58 0.10 0.58 0.10 0.44
    F-18
    扫描摆位 药物注射
    N-13
    扫描摆位 药物注射
    C-11 PET检查
    扫描摆位 控制室操作
    由表6.10可见,预计PET中心注射药物岗位和摆位(扫描)操作岗位工作人员可能最大受 照剂量分别为5.66mSv/a和0.7mSv/a,PET中心药物注射由两名护士轮换完成,故注射药物 岗位工作人员的最大受照剂量为2.83mSv/a,低于本评价设定的职业年剂量约束值5mSv。 (5)其他工作人员的职业吸收剂量估算 医务人员办公区和医生专用通道可看做为清洁环境,工作人员在从事非放射性工作时, 可能会在机房(注射室)墙壁外走廊停留,停留因子为1/4。由于操作人员职业吸收剂量远 低于剂量 限值,因此在该区域内,工作人员的职业吸收剂量可忽略不计。 (6)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综合分析 核医学科投入使用后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汇总见表6.17,综合考虑,本项目运行后工作 人员的最大受照剂量满足《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规定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 剂量限值和本评价建议的剂量约束值5mSv/a的要求。
    表6.17 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分析 工作岗位 分装 包装 药物操作 扫描操作(含摆位) 工作人员外照射受照剂量估算 (mSv/a) 制备PET用药物 手部3.2;躯干0.161 手1.5;躯干1.67 / /
    99m
    Tc检查 / / 2.1 0.13
    PET检查 / / 2.83 1.14
    6.5
    项目环保验收内容 本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建议内容列于表6.13中,供项目单位和 部门参考。
    表6.13 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内容 验收内容 验收要求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8871-2002)和本环评 剂量约束值 报告建议,职业照射、公众剂量约束值执行 5mSv/a 和 0.1mSv/a。放射工作 场所周围辐射剂量率≤2.5μSv/h;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满足 GB18871-2002 要求。 电离辐射标志和中 文警示 在核医学科出入口、地下一层出入口、高活室、注射室、扫描机房、给药 病人候诊室门外设置放射性警告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射线装置门 置 工作状态指示灯。 放射性工作场所及其配套用房的建设和布局与环评报告表描述内容一致。 布局和屏蔽设计 屏蔽墙和防护门的屏蔽能力满足辐射防护的要求。放射性工作场所通风换 气设施运转正常,通风能力满足设计要求。 放射性工作场所及配套用房、射线装置机房采用实体屏蔽措施,放射性工 辐射安全设施 作场所地板采用 PVC 材料,配备铅 铅围裙、铅围脖、铅帽、铅眼睛、 铅屏风和立架式可调防护设备等防护用具。安装电视监控系统,地下一层 入口设有门禁,满足公共安全地标要求。 有满足管理要求的辐射监测制度;监测记录存 配备检测仪器:多功能 辐射监测 数字核辐射仪和手持式多功能沾污剂量仪各 1 台,13 台个人剂量报警仪。 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建立健康 。 核医学科地下一层配置满足需要的放射性废物暂存间, 配备铅制废物容器; “三废”处置设施 建设容积 3×3m3 的放射性废水 罐(池) ;安装独立通风系统,排风速 率满足辐射安全需要。 规章制度 人员培训 辐射安全 制度和操作规程满足管理要求,且得到落实。 新建核医学科内所有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经过环保部认可的培训机构组 织的辐射防护知识的培训和考核,且持证上岗。 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符合工作实际,应急预案明确了应急处理组织机构及其 应急预案 职责、处理原则、信息传递、处理程序和处理技术方案等,配备必要的应 急器材、设备。进行过辐射事故(件)应急演练。
    6.5 环评结论 根据天坛医院本项目的环境影响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6.5.1 项目概况
    新建核医学科工作场所规划生产、使用放射性同位素18F、13N、11C,用于开展PET/CT 和PET核磁(型号待定)显像诊断;使用放射性同位素99mTc(外购)用于SPECT/CT显像诊 断;新增4台射线装置,包括1台制备PET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回旋加速器、1台PET/CT、1台 SPECT/CT和1台骨密度仪;PET/CT需配套使用2枚Ⅴ类68Ge校准源;新增3处乙级非密封放 射性工作场所,分别为核医学科地下一层制备PET用放射性同位素
    18
    F、13N、11C,核医学
    科地上一层使用放射性同位素18F、13N、11C开展PET显像诊断和使用99mTc开展SPECT/CT显 像诊断。 6.5.2 实践的正当性 天坛医院结合目前医院的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更为便捷的医疗环境,其目的是治病 救人,服务公众。因而,该医院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所产生的危害同社会和个人 从中取得的利益相比是可以接受的,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符合《电离辐射防 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关于辐射防护“实践的 性”的要求。 6.5.3 选址合理性 本项目所在位置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西里6号新建核医学科,新建的放射性工作场所 位于医院东南角,属医院放射性工作较为集中区域,无居民居住。项目周围50m范围内无环 境敏感点,且新建工作区域考虑了工作场所及周围场所的屏蔽防护与安全。 故本项目选址是合理可行的。 6.5.4 辐射屏蔽设计合理 医院将参照本环评,对新建放射性工作场所采取有效、可行的建筑屏蔽措施,对拟新 建放射性工作采取分区管理、合理布局, 拟新建放射性工作场所、射线机房屏蔽防护 符合辐射环保相关要求。 6.5.5 主要污染因子和辐射环境影响评价 1) 本项目中主要污染因子有:回旋加速器在运行期间产生的γ射线、X射线、中子、感 生放射性和放射性废物等; PET/CT、 SPECT及其他X射线装置在设备运行期间产生的X射线, 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β、γ射线和放射性废物(固体、液体、气体) 。 2) 拟建项目建成使用后,加速器系统机房外侧最大剂量率为0.028μGy/h,满足相关标
    准中关于辐射防护剂量率限值的(小于2.5μGy/h)要求,这也证明机房建筑设计屏蔽厚度设 计合理可行,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8871-2002)中相关要求, 有比较好的辐射屏蔽防护效果。其他射线装置PET/CT、SPECT/CT和骨密度仪机房辐射屏 蔽墙体最低为240mm厚混凝土,满足标准要求,因此,在各射线装置机房相邻的房间、走 廊和门口产生的剂量率不会对工作人员及公众产生不良影响。 3) 工况下,a)加速器系统运行所致的职业受照剂量为0.253mSv/a;公众受照剂量 为7.33× -4mSv/a;b)制备PET用放射性药物过程中,分装人员手部和躯干年受照剂量分别 10 为3.2mSv和0.161mSv; 包装人员手部和躯干年受照剂量分别为1.5mSv和1.67mSv; c)Tc-99m 和 PET检查的年最大职业受照剂量分别为 2.1mSv 和 2.83mSv ;公众最大年受照剂量为 31.9μSv;c)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开展显像检查项目时,工作场所周围辐射剂量率最高值为 0.868μSv/h。 医院拟新增的其它Ⅲ类医用射线装置运行使用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辐射污染和 对职业公众人员的辐照危害都非常有限, 工况下,装置的使用所致的职业、公众剂量 不会超过本环评设定的职业照射剂量限值和公众照射剂量限值。 4) 本项目中,a)产生的放射性废液暂存于地下一层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容器内,该系 统采用贝克西弗RWS-300型放射性废液监测处理系统,单槽容积3m?? ,总槽体容积9m?? ,因 此,该放射性废液监测处理系统完全满足需要,放射性废液暂存10个半衰期且放射性浓度 低于国家排放标准后申请排放,经审管部门检验批准后,排入市政管网,并用不少于3倍排 放量的水进行冲洗; b)产生的放射性固体废物收集在专用容器内, 暂存在地下一层放射性废 物暂存间内,废物桶(袋)上标记废物类型、核素种类和存放日期等,暂存一段时间达到 清洁 水平后,申请 ,经 部门检测批准后,按普通医疗垃圾处理;c)本项目中 最多有4台设备同时工作,放射性废气通过专用的独立放射性废气管道,经初、中效过滤及 活性碳吸附三级过滤后,汇总到专用的高于本建筑3m独立烟囱,排入大气环境,不会对大 气环境造成污染。 5) 项目环境影响分析表明,本项目运行对周围环境造成的辐射污染很小,拟采取的防 护屏蔽合理、有效,符合放射防护的要求,项目的运行使用对环境是比较安全的。 6) 本项目在运行时会产生微量的臭氧、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在采取了机械通风的 情况下,有害气体对环境和人员的影响均在合理可接受的范围以内。 6.5.6 污染防治措施
    1) 拟建造符合标准规定的工作场所:医院将严格按照GBZ179-2006和GBZ130-2002的 规定,机房合理布局,不随意在机房内堆放与诊疗无关的杂物,对新建机房配备有效的通 风和换气设施。 2) 辐射屏蔽防护措施:医院将落实本环评的相关辐射屏蔽防护措施,以满足相应的屏 蔽防护要求,医院将在放射性工作场所配备其它X线防护装置,如手术床铅 铅围 可 移动式防护屏等。 3) 工作场所的分区:医院拟对新建射线工作场所划分为控制区(治疗机房)和监 (控制室和设备间),以便于辐射防护管理和职业照射控制。 4) 安装辐射安全联锁装置: DSA场所将设置紧急断电按钮、门灯联锁及其他安全装置。 5) 警示标识:射线机房防护门上标“电离辐射”警示牌和“射线有害、灯亮勿入”警 示灯,治疗室外醒目处安装辐照指示灯及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 6) 治疗室设计安装通风换气设施,每小时换气大于4次。 7) 控制台电源和出束钥匙开关由专人保管,避免丢失和误用。 8) 规章制度:医院已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并张贴在个射线工作现场。 9) 降低辐射剂量: 医院对所有操作医生进行上岗培训,要求操作医生始终佩戴剂量计, 合理采取屏蔽防护措施。医院将特别针对介入医务工作者受照剂量过高的特殊性,采取相 应的、合理的射线辐射防护措施,增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提高手术熟练程度, 选择适当的曝光时间,增添介入操作职业人员,落实手术轮换制度。 6.5.7 辐射安全 医院指定专人负责辐射 工作,并在现有制订的辐射安全 的规章制度基础上, 加强监督落实,切实保证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 6.5.8 安全培训及健康管理 辐射工作人员参加过环保部门认可的辐射安全培训,且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应资格上岗 证后才能上岗;须佩带个人剂量计,每季度检测一次,建立个人剂量 ;每年进行职业 健康体检,建立个人健康 。 6.5.9 实践的可行性
    本项目是天坛医院完善医学诊断、治疗和提高医院治疗水平的重要举措,具有一定的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国家环保部颁布的第3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 理办法》进行逐条对比检查,总体上符合“第3号令”各项具体要求。医院在落实本评价报 告所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和辐射环境 计划后,将具备其所从事的辐射活动的技术 能力和辐射安全防护措施,其辐射装置运行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符合辐射环境保护的要求, 从辐射环境保护角度论证,本项目实践是可行的。 6.6 医院承诺 为保护环境,促进医院对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安全应用,保障公众和医务人员 身体健康,预防事故发生,天坛医院郑重承诺: 1) 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关于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 2) 加强辐射安全的管理工作,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3) 加强对工作场所和个人剂量的监测,接受环保部门定期对环境放射性水平进行监督 监测。 4) 根据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法规,结合本项目实际,进一步完善医院的核事故应急处 理预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5) 加强对辐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的定期培训,提高操作熟练程度,最大程 度地降低受照剂量、避免辐射事故的发生。 6) 如新增、退役射线装置或放射性同位素及时向环保部门申报审批,并将严格按照规 定程序进行登记处理。 7) 接受环保等其他部门的 、监 指导。
    表7
    主管单位环保机构预审意见:


    经办人签字 年 县(区)环保部门意见 月 日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市(地区工)环保门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省级环保部门审批意见:
    经办人签字 年 月 日 年
    单位盖章 月 日
    附 录
    附录 A 附图 附图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地理位置示意图
    项目所在地
    78
    附图2 天坛医院周边关系示意图
    N N
    79
    附图3 天坛医院平面布局图
    N N
    80
    附图4 地下一层平面布局图
    81
    附图5 地上一层平面布局图
    82
    附图6 地下一层分区示意图
    83
    附图7 地上一层分区示意图
    84
    附图8 地下一层人流、物流示意图
    注:1.图中蓝色箭头标注为工作人员路径。2.图中放射性液体 间、设备间及办公室、强电间位置与建筑设计图位置略有改动。
    85
    附图9
    地上一层人流、物流示意图
    注:1.图中绿色箭头(较细)标注为医务人员路径;红色箭头(较粗)标注为核医学科患者行动路径;2.图中有几处布置与建筑设计图略有不同。
    86
    附图8 回旋加速器机房建筑设计平面图
    87
    附图9 回旋加速器机房建筑设计剖面图
    88
    附图10 PET/CT机房建筑设计平面图
    89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医用食品  医用食品管理办法  医用延时环使用图解  食品添加剂使用手册  避免转基因食品指南  医用耗材的使用记录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台账  医用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