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6 当代文坛的珍贵记忆 ——吴泰昌 "亲历大家系列" 丛书笔谈 百家品书 在 《北京文学》 创刊 60 周年之际, " 《北京 文学》 创刊60周年丛书" 正式出版发行.丛书 分四辑, 分别是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受戒》 《喜鹊登枝》 和 《记忆与足迹》 (最后一辑即将 出版) . 第一辑收入了 《北京文学》 自1950年创刊 以来获得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全国优秀 报告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 老舍文学奖的各类 体裁的作品, 其中有张洁的 《从森林里来的孩 子》 、 邓友梅的 《话说陶然亭》 、 方之的 《内奸》 、 陈建功的 《丹凤眼》 、 林斤澜的 《头像》 、 刘恒的 《天知地知》 、 刘庆邦的 《鞋》 等, 这些小说已经 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和新时期以来国内 小说创作的标志性作品.第二辑收入了吴晗 的 《海瑞罢官》 、 王蒙的 《风筝飘带》 、 汪曾祺的 《受戒》 、 余华的 《现实一种》 、 李陀的 《也谈 "伪 现代派" 及其批评》 、 曹乃谦的 《到黑夜我想你 没办法》 、 乔典运的 《问天》 、 毕淑敏的 《预约死 亡》 、 兴安的 《新体验小说: 作家重新卷入当代 历史的一种方式》 、 王小波的 《万寿寺》 、 刘恒 的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 邹静之的 《女儿 的作业》 、 雷达的 《为什么需要和需要什么》 、 铁凝的 《逃跑》 等, 这些作品由于历史等各方 面的原因, 没能获奖, 但在当时乃至今天都产 生了不同程度的轰动和影响, 尤其是 《海瑞罢 官》 《受戒》 《现实一种》 《预约死亡》 《贫嘴张大 民的幸福生活》 等作品对后来的中国文学发 展和走向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第三辑收 入了张洁的 《爱, 是不能忘记的》 、 刘庆邦的 《走窑汉》 、 徐小斌的 《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 查》 、 余华的 《十八岁出门远行》 、 苏童的 《桑园 留念》 、 刘恒的 《伏羲伏羲》 、 刘震云的 《单位》 、 荆永鸣的 《外地人》 、 浩然的 《喜鹊登枝》 、 张辛 欣的 《在静静的病房里》 、 王安忆的 《雨, 沙沙 沙》 、 沈宏非的 《你说人生忧郁我不言语》 等, 这些作品或是这些作家的处女作, 或是他们 的成名作. 《爱, 是不能忘记的》 应该是张洁最 有影响的短篇小说, 虽写于30年前, 可至今还 被人们阅读和谈论. 《走窑汉》 《十八岁出门远 行》 《伏羲伏羲》 分别是刘庆邦、 余华、 刘恒的 成名之作, 也是他们真正找到自己的涅槃之 作, 由此他们才真正在中国文坛占据了举足 轻重的位置.浩然的 《喜鹊登枝》 、 王安忆的 《雨, 沙沙沙》 是处女作, 前者发表于 1956 年, 当时浩然只有24岁.据他回忆说 《喜鹊登枝》 写出后, 自己十分喜欢, 赶紧寄给了一家刊 物, 不料却被退了回来.他非常心疼, "像一 个难把孩子养活的妈妈, 把它送给孤儿院那 样给了 《北京文艺》 ( 《北京文学》 的前身) , 得 到两位女编辑的赏识, 才把它救活" . 《雨, 沙 沙沙》 发表于 1981 年, 当时王安忆只有 25 岁.虽然严格说, 王安忆的处女作是 《平原 上》 , 发表于 1978 年, 但她在多种场合和文章 中都承认, 《雨, 沙沙沙》 才是她真正意义上的 处女作, 在 《王安忆短篇小说编年》 序言中, 她说: "我的短篇小说第一阶段, 是从 《雨, 沙沙 沙》 开始, 这也是我整个文学生涯的开端. " 而 沈宏非的 《你说人生忧郁我不言语》 既是他的 处女作, 也是他的封笔之作, 写完这篇小说之 后, 他就开始专心报刊专栏的写作, 成了影响 一方的随笔名家. 关于这套丛书的价值和意义, 前言中已 经说明: "以上4辑图书, 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 反映了 《北京文学》 60 年走过的风雨历程, 展 现了60年来的重要作品和不同时期的刊物风 貌, 也基本上代表了 60 年来 《北京文学》 作品 的最高水平. " "60年的 《北京文学》 , 承载着我 们的共同理想, 凝聚着我们共同的心血、 智慧 与汗水, 也镌刻着我们共同的记忆与足迹. 值得欣慰的是, 所有这一切, 都已经构成新中 国文学发展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记得在 《北京文学》 创刊 55 周年时, 也出版过一套丛 书, 但现在这套丛书我以为更有特点和意义. 在入选的作品中, 有不少是我亲自约稿 和编辑的, 比如刘恒的 《天知地知》 《贫嘴张大 民的幸福生活》 、 刘庆邦的 《鞋》 、 毕淑敏的 《预 约死亡》 、 沈宏非的 《你说人生忧郁我不言语》 等等.现在看到这些作品, 想起那些往事和 经历, 感觉恍若隔世, 又似近在眼前. 顺便一提的是, 在这套书中, 我15年前的 理论文章 《新体验小说: 作家重新卷入当代历 史的一种方式》 有幸入选, 我很欣慰, 它使我 想起 1994 年 《北京文学》 的风光, 想起那些发 起和参与 "新体验小说" 写作的作家和同事 们, 各地作家与文学杂志风起云涌, 那是中国 文学的一次激情迸现.虽短暂, 但充满欢 乐.我感激当时刊物的主持傅用霖先生和傅 锋老兄, 前者对我的信任, 给了我斗胆考察和 阐释 "新体验小说" 写作以及当时国内文学状 况的信心和动力; 后者对这篇文章的肯定和 建议, 让我受益至今.我更感谢现在 《北京文 学》 的兄弟姐妹们, 他们使我这篇蒙尘的文字 得以重见天日. 不久前, 《北京文学》 创刊 60 周年庆典在 亚洲大酒店举行.我作为曾经在 《北京文学》 工作过的一员参加了这一盛会.在会上, 我见 到了我的老领导老同事, 还有多年不见的老作 家老作者, 心情异常激动.那些熟悉的但却被 岁月沧桑的面庞和笑脸, 激活了我过往的记忆 和对逝去的快乐时光的怀念.我23 岁来到 《北京文学》 工作, 直到 38 岁离开, 整整 15 年, 可以说, 我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 《北京文 学》 , 而 《北京文学》 也铸就了我对文学一生的 追求和痴恋, 使我至今无法回头, 并且无怨无 悔.虽然文学和文学杂志越来越边缘化了, 但 是我希望 《北京文学》 就像文学的生命一样长 久, 只要文学还在人类的心灵中发挥着作用, 《北京文学》 就永远走在文学的最前沿. ( 《北京文学》 创刊 60 周年丛书, 同心出 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应重视对作家生活经历的研究 邓友梅 吴泰昌是我的老朋友. 他的 "亲历大家系列" 首辑所写的 巴金、 朱光潜、 冰心三位老先生我也都很熟悉, 特别是冰心. 作 者我认识, 被写的我也认识, 所以读这三本书我感到很亲切. 也许可以找到比吴泰昌写得更好的文章, 但对三位文坛大家 写得那么具体、 那么亲切、 那么形象的书很难找, 这三部作品 确是难得的好书. 读这三本书, 还让我产生一个想法, 就是我们以往的文学 研究, 研究作品的多, 对作家本人的生活和经历研究的少. 但 实际上作家的生活和经历对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是非常重要 的. 吴泰昌的这三本书是对几位大家生活和经历的珍贵记忆, 也是对当代文坛和当代文学的珍贵记忆. 他的这套书有很重 要的历史和文学意义. 仰视 "大写的人" 吉狄马加 多年来, 我与泰昌先生交往甚密, 并且一直是他优美散文 的忠实读者. 泰昌先生的文字就像他的为人一样, 表面看起来 很随意、 很恬淡, 易于接近和理解, 但内涵中却充满了细致、 认 真和深刻的执著. 泰昌先生的文字继承了我国特别是五四以 来重要的散文传统, 让人联想到林语堂、 朱自清、 季羡林等老 一辈学者作家的文风. 我认为泰昌先生的散文具有两个鲜明 的特点: 一是学者的深邃大气, 二是诗人的敏锐简洁. 应该说, 他在中国众多的当代散文家里已经独树一帜. 读泰昌先生的散文, 我有一个深切的感受, 就是无论写人 还是纪事, 他的文字里都透出一层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 显示 一种超越凡俗的精神境界. 他总是站在一个更加高远的层面 观察和描述. 我相信, 这与他长期在北京大学师从名家大师得 来的丰富学养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 这些深刻的意义和思想, 却是通过一种极其简朴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的. 这是个性化 的语言, 诗的语言. 我历来有一个观点: 真正的散文, 一定是用 诗意话语写出来的, 文字纯粹、 鲜活、 饱满, 简朴而不苍白, 凝 重而不繁缛, 优美而不浮华. 能够运用充满张力的朴实话语写 人纪事, 对散文家来说, 除了卓越的语言修炼之外, 更需要对 生命和人性的深刻理解. 因此泰昌先生的散文不仅具有很高 的审美价值, 同时还具有重要的思想和文化价值. 在喧嚣与躁 动的消费主义、 物质主义洪流中, 泰昌先生的精神和文字, 送 来一股高贵的玉兰花香, 吹来一缕凉爽的原野清风. 所以我读 泰昌先生的散文, 既是学习领悟他的思考与见解, 也在享受他 的智慧. 泰昌先生和郭沫若、 钱锺书、 巴金、 冰心、 朱光潜先生等都 有近距离的接触, 对于中国当代作家来说, 这是令人羡慕的幸 运和机遇. 读他的散文, 不仅感受到语言创造本身的美, 而且 由于他对亲历的人和事都经过了心灵和思想的长久过滤, 从 而使我还能看到文坛大家的美好心灵, 领悟前辈大师的深刻 思想. 他的作品里所写的这些文学大家, 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精 神的代言人; 他写的这些人, 应该说都是 "大写的人" , 代表了 我们民族的精神力量. 泰昌先生亲历并且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坛不同时期重要的 人物和事件, 他的叙述实际上也反映了时代重大的变迁. 这种 对文坛重大事件的回顾其实也是对时代的一种深刻的记录. 前苏联作家爱伦堡曾经写过 《人·岁月 · 生活》 , 记述自己所经 历时代中的人和事, 已经成为文化史的财富. 我觉得泰昌先生 的这套系列丛书, 也具有同样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泰昌先生 拥有高雅的品位, 又是一个细致用心的人, 他的记述和大量珍 贵的历史图片, 对我们回顾走过的道路、 对世道人心、 对了解当 代文化发展史, 特别是对理解一些重要作家在特定环境中的心 路历程, 是具有非常意义的. 这不仅是泰昌先生的人生财富, 也 是我们社会、 民族和文化事业的宝贵财富.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 时代, 如何使精神生活更丰富? 如何提高国家的软实力, 扩大我 国对外的文化影响? 泰昌先生的作品给了我们启发. 我称泰昌先生这个散文系列为 "大写的人" , 并不仅仅因 为他记述了大师, 还因为他以大师的视角传达了人性的伟大、 灵魂的高贵、 艺术的神圣和文化的尊严. 他所描述的形象, 我 们需仰视才见. 我衷心希望泰昌先生把这套书继续写下去. 这 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当我们再回顾历史, 我们会发现, 除了散 文本身的文学价值, 泰昌先生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贵在亲历 张抗抗 吴泰昌先生近年来闭门耕耘, 终于完成了他心里积存已 久的心愿. 如今 "亲历大家系列" 的前三册 《我亲历的巴金往 事》 《我认识的朱光潜》 《我知道的冰心》 已由三联书店正式出 版. 多年来, 泰昌先生于我亦师亦友, 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泰昌先生在文坛大半生的经历中, 与众多前辈作家建立 了深厚的友谊. 几十年从事文艺批评与领导工作, 更是积累了 大量亲历的史实. 他由资深文艺批评转向文学人物研究, 相当 于开掘了一座厚重的富矿. 他把大师级文学前辈们的精彩谈 话、 真情实感、 待人处事的点点滴滴, 以及相关信件、 图片、 资 料尽收囊中, 集腋成书, 那需要拥有何等自觉的史料意识和文 化责任感. 该书的价值, 贵在 "亲历" . 亲历是真实的、 亲历是可信的、 亲历是感性的, 亲历是不可复制的. 泰昌先生在亲历亲闻的往 事中, 记录下自己亲眼观察所得的 "大家" 的小故事和大胸怀, 并加以作者本人的阐释与解读, 因而带有鲜明的时代与个性 色彩. 文学大师已然远去, 但泰昌先生这 "亲历" 三部曲, 为文学 史留下了大师们真切的音容笑貌, 留下了令人回味无穷的余 响. 感谢泰昌先生对文学史的贡献. 盼望并等待着他的 "亲历 大家系列" 持续不断地向我们走来. 另类的文学史料和作家传记 冯骥才 泰昌是常常令我感动的好友. 他感动我的是那种经常表 现出的对文学冲动的爱, 以及对先辈大家由衷的敬重. 他站在 这两点上写作, 便使他的写作迥异于他人. 他用一种文学史家的眼光关注健在的文学大家生活中平 凡又非凡的细节, 一点一滴决不放过, 忠实地记录下来, 几十 年如一日, 最终他为我们留下一本本另类的文学史料; 同时, 他又以一种散文家的体验生活的方式去感受他经常接触的文 学大家, 把许多珍贵的场景、 画面和瞬间记在心里, 最终他为 文学史写出一本本另类的作家传记. 所以我说, 吴泰昌是 "下 世纪文学派到本世纪来的特约记者" . 我祝贺泰昌的多本新作出版. 希望他再接再厉, 继续写下 去. 他笔记本里、 相册里、 肚子里、 心里边的东西多着呢. 对文学史研究很有参考价值 严家炎 吴泰昌这三本书我看后感觉写得很真实. 作为一个研究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人, 我要感谢吴泰昌, 感谢三联书店出版 这套书. 吴泰昌跟几位传主都有几十年的交情, 很多问题探索得 相当深入. 他写出了三位大师的性格和人格, 这是非常重要也 是非常宝贵的, 比如冰心有一次看到巴金、 邓颖超的发言被删 掉了, 没有好好发表, 她表现的愤怒; 比如巴金居然几十年没 有拿国家的工资, 完全靠自己的稿费生活, 最后捐给中国现代 文学馆 15 万元, 后面还不断用零星的稿费赞助中国现代文学 馆; 比如巴金帮助沈从文解决居住条件. 沈从文几十年住在 15 平米左右的房子里, 巴金有一次到沈从文家里后非常感慨, 于 是想办法找了几方面的人物, 特别是一直找到了胡耀邦同志, 终于解决了沈从文的住房问题. 冰心上世纪 90 年代写的散文 是非常了不起的散文, 就像 《我知道的冰心》 一书中写到的钟 敬文赠冰心诗所写的: "谁意雷霆动地日, 女儿曾现健儿身. " 雷霆万钧掀起的时候, 作为女性作家, 冰心表现了男儿气概. 这许多事情都是吴泰昌亲历的. 这是一套对文学史研究很有 参考价值的书. 一个亲历者的文学史 贺绍俊 三联书店很有眼光, 看中了吴泰昌的这三本书——不仅 是这三本书, 这是一个系列. 这套书非常独特, 作者也非常独 特. 作者是新时期文学的亲历者, 而且还是推波助澜者. 新时 期文学的很多活动, 很多事情作者都参与, 甚至起了很大的作 用. 所以我觉得吴泰昌对新世纪文学来说既是见证人又是一 个太史令. 《史记》 作者司马迁就是太史令, 他是记录历史的. 吴泰昌有这样的意识, 记录当代文学发展的步履, 他是一个有 心人, 可以说他是活的档案, 肚子里装了很多有关当代文学的 东西. 这套书可以说是一个亲历者的文学史. 作者不仅仅亲历 了这些小事件, 还把这些小事件综合起来, 让人看到文学史的 发展脉络. 书里有个人的体验、 个人的眼光, 也有个人的档案. 把这些组合起来就成为了很特别的文学史. 关于这套书的特点我想用几个词概括: 举重若轻、 以小见 大、 以情服理、 文质彬彬.举重若轻是指他写的这些当代文学 大家,写到了他们的人格、品格、学术追求、思想追求,内 涵是很重的.但是他采用了举重若轻的写法,与日常生活密 切关联;以小见大是指他写的大都是很小的事情,但通过这 些小事可以看到大家们胸怀的博大;以情服理是指这些东西 都充满情感,写的是作者和大家们的交往,充满亲情、友情,而这些情感后面阐释的是一种理性的东西;文质彬彬则 因为吴泰昌也是一个很有影响的散文家,作品多次获奖,文 笔很有风格.从这套书中也能看出他的文采,文采与内容相 结合,稳重、流畅、不喧哗、不花哨,用一种很平实的情感 去记录、去回忆,是文质彬彬的风格.文质彬彬可以归结为 谦谦君子,作者是一位谦谦君子,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他在 面对当代文学大家时,很虔诚,怀着尊敬之心,始终是一种 以晚辈尊敬长辈的心态. 也只有这样的虔诚态度才能进入大 家们的内心世界. ( "亲历大家系列" 丛书, 吴泰昌著,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 书店2010年8月出版) 吴泰昌 "亲历大家系列" 丛书最近由三联书店出版, 首辑 《我知道的冰心》 《我亲历的巴 金往事》 和 《我认识的朱光潜》 三本书从各个侧面展现冰心、 巴金和朱光潜三位文学大家的 风采.作者从与这些文坛前辈大家的亲身交往入手, 以大量第一手感性材料为基础, 配合 书信、 题赠、 签名书籍、 照片等实物资料, 道他人所不知或未详, 兼具文学与历史价值.兹 刊发一组笔谈, 以飨读者. ——编者《北京文学》 : 六十年的历史, 十五年的记忆 兴安责任编辑: 武翩翩 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出版人在线 以人为本, 建设出版人才队伍 庞俭克 书说新语 根在农村的人, 无论在外面 多阔多大, 你也改变不了农村. 你可以不回来, 在外面牛皮哄 哄, 但只要回来, 就得接受农村 的同化、 熏染、 复苏.秋冬相交, "无边落木萧萧下" , 天蓝得透 明, 去掉绿阴的树木凌空烙出自 己的枝丫, 有一种水墨画简洁的 线条美.村庄在一片澄明、 安静 中, 真的包含着万物, 真的令人 向往.城市的高楼大厦这时候 算个啥? 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拐点, 一想到清冷的堂屋、 露天的厕 所、 擦不尽的尘土与雨雪过后潮湿的柴禾, 那镶缀在秋色 里静美的院落就打了折扣.由此可知, 很多风景只是用来 看的, 而不能贸然进入.当然, 不做远观者彻底沉浸进去 也没有什么不能适应的, 刚进城市时, 不也是仰望高楼而 目眩吗?进出于某个环境, 都会有不适的, 时间一长也就 习惯了.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 那是超越了的高蹈之士 的想法, 至于我等保守之辈, 熟悉的地方才有炊烟! 暮色在乡村极美.炊烟袅袅, 晚霞金红灿然, 干了一 下午的农活, 走在回家的路上, 少年姐弟打闹着, 已没有刚 下地时对农活的烦畏, 是充实而快乐的.暮色昏黑, 则源 于身处异地的不适.漂泊的人终要找一个地方栖下, 蜷缩 着, 靠家的暖的记忆过夜.长大了, 暮色就渐渐渗到心里 去了.有时候, 在一个人的脸上, 你看得出他心里的暮 色. (节选自 《青兮黄兮》 , 庞永力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9 年11月出版) 很多风景不能贸然进入 在出版产业转企改制的转型 期, 出版企业如何做强做大, 驶入 健康发展的快车道?笔者以为, 建设好以人为本的人才机制是重 中之重.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总裁杰 克·韦尔奇, 是20 世纪最伟大的 CEO 之一, 被誉为 "经理人中的 骄傲" 、 "经理人中的榜样" .在不 久前召开的一次全球前 500 强经 理人员大会上, 有人请杰克 · 韦尔 奇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领导艺术, 他回答: "让合适的人 做合适的工作. " 这告诉人们一个朴素的道理, 用人的成功 与否是企业成败的决定性条件. 首先, 他把公司的成功归结于是否能把最优秀的人才 招到自己身边. 古代贤哲说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企业之间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说到底是人的竞 争力.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员工是企业的主体, 是企业 财富和历史的创造者, 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员工 是企业生产力中最活跃、 最革命的因素, 他们创造了企业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做什么, 怎么做, 都得靠员工.显而 易见, 一个企业, 如能围绕战略目标的实现, 把人才队伍建 设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就占了先机.人才问题是观念问题, 也是实践问题.是现实问题, 也是长远问题.有战略眼光 的经理人, 无不把人才问题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优先 考虑解决.大凡成功的企业, 无不人才济济. 其次, 他把管理者的成功归结于发现、 使用、 爱护和培 养人才. 古人说, "天地之间, 莫贵于人" , 强调要利民、 裕民、 养民、 惠民.韦尔奇等优秀的经理人, 用实践回答了我们所说 的以人为本的课题, 回答了以人为本是企业的核心问题. 为谁发展、 靠谁发展、 发展成果如何分配, 这是任何一个企 业都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相信人、 依靠人、 为了人, 实现好维 护好发展好人的根本利益, 从人的根本利益出发建设企业 文化, 共同谋求企业的发展.大凡成功的企业和经理人, 无 不在打造适宜人才引进和成长的人文环境上做足文章, 这 也是检验企业管理者的分水岭——有发现的眼睛, 有爱护 人才的胸怀, 有培养人才的远见, 有和员工平等对话的尊 重, 有打造人才团队发挥创造力、 激发生产力平台的举措, 为人才的成长创造积极向上、 和谐宽容的环境, 就在使用、 爱护、 培养人才方面做了扎实有效的基础工作.他们用人 格的魅力感染人, 用优惠的政策留住人, 用发展的平台吸引 人, 用优秀的企业文化造就人, 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团队中 来, 团队就会创造出更优异的业绩, 如此便进入良性循环. 其三, 韦尔奇的 "活力曲线" 用人规律, 体现出他作为成 功经理人的人道情怀和高超领导艺术.对最好的 20%和最 差的 10%的奖惩, 不为别的, 为的是用成功的人, 带动中间 状态的 70%.请注意 "带动" 这个词.这是经过无数实践证 实了的科学有效的正面激励方法, 也是最能体现以人为本 的试金石.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 给更多的人发展 的机会, 成就的机会, 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企业才能积蓄 强大的人才队伍, 拓展更多的产业链条, 从而越做越强, 越 做越大.显然, 韦尔奇的做法值得称道.而对那 10%最差 的人, 同样需要正面引导激励, 发现并放大这些人的长处, 让他们在合适的岗位上做合适的事, 就能变惰性为动力, 变 差为优, 企业的发展就会多一份助推力.以稻田和夫、 松下 幸之助 "敬天爱人" "永远雇用" 为代表的日本企业文化, 贯 穿的同样是以人为本的企业哲学. 上述韦尔奇关于人才的三条体会, 互为关联和补充, 有 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我国出版产业面临转企改制的历史 转折时期中, 以内容资源整合为主要任务的传统出版业, 解 决好人才问题, 是出版社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 谋发展的 最基本的工作, 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围 绕企业的战略目标, 引进人才, 人尽其用, 解决好人力资源 与规模发展之间的矛盾; 如何因地制宜, 为人才的成长搭建 平台; 如何拓展领域, 打造更多的产业链, 为更多的人才脱 颖而出创造机遇; 如何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的企业文化, 增 强企业凝聚力, 为最广大的群体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是 摆在当代经理人面前的十分紧迫的任务. 实现这个目标, 韦尔奇等成功经理人为我们树立了榜 样. (作者系漓江出版社副总编辑) 书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