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2月 26日 星期二 07 理论 · 实践 理论部主办 责任编辑: 王琎、 周晓菲 联系电话: 010-67078662 电子邮箱: gmrbsj@gmw.cn gmrbsj@gmw.cn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用党风引领社会风 气, 这是艰巨的任务.因为风气是普遍的意识和 行为, 具有很强的传导力.坏风气的扭转或好风 气的营造, 都相当困难.党风建设不是孤立或封 闭的, 它与社会风气相互影响.保持党的先进性 和纯洁性, 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就要具备正确处理 社会关系的能力, 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首先, 党员干部要率先从不良的人际关系 中摆脱出来.我们生活在 "熟人社会" 中, 人际 交往中特别重情面、 好面子, 彼此帮帮忙, 找关 系、 开后门成风.纯洁而美好的人情, 在交易中 变得复杂而晦涩, 甚至严重扭曲了公务活动中 的权力关系, 引发了以权谋私的案件, 公事很难 真正公办. 和谐的人际关系只能建立在理性的公共秩 序上, 党风要引领社会风气, 党员干部自然就要 带头树立公共意识, 尊重公共利益.权力涉及的 都是全体公民所有的公共资源, 不能被个人用来 做人情, 不能慷公家之慨.干部的诚信, 必须先 对得起国家和权力, 不能假公济私.同时, 党员 干部自然还要带头树立法治精神, 维护公平正 义.依法行政就是秉公办事, 就是维护群众平等 自由的权利.中共十八大报告要求党员干部提 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办事的能力, 这必须 要有公平正义的信念和勇气, 不能为了上级、 同 事或亲友的利益, 从利己出发, 用说情等手段干 扰执法. 其次, 党员干部要坚持党的宗旨和群众观, 始终摆正自己的位置.既要尊重群众, 相信群 众, 向群众学习, 又要严于律己, 发挥先锋模范作 用.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开展以为民清廉为 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这是新 时期保持执政党的纯洁性的重大建设活动, 对引 领社会风气具有现实意义. 坚持党的群众观, 一要遏止官本位意识的蔓 延.官本位意识是封建的权力观和地位观的残 余, 它利用自身强势地位维护自身利益, 与党的 宗旨直接对立.它一方面表现为奴性, 特别是奉 承上级, 不讲实情, 不讲原则, 对上面的旨意过度 执行; 一方面表现为官腔, 应付群众, 回避矛盾和 困难, 办事推诿拖沓, 不肯担当.为人民服务就 得接受群众诉求, 就得作出确定的办复意见, 就 得对办复意见承担责任, 坚持原则, 不因人而异, 不因时而异, 不抱侥幸心理.有了这种对群众负 责的信念, 公务活动自然就会有亲和力和公信 力, 社会诚信自然就会发育. 坚持党的群众观, 二要清理整顿特权和灰色 待遇.特权和灰色待遇是脱离群众的集中反 映.各种工作岗位应该得到相应的待遇, 待遇差 异不等于特权, 特权是权力占有特殊的待遇.所 谓特殊的待遇, 既有内容标准问题, 更有规范化 和透明度问题.我国的收入分配等待遇制度, 因 为缺乏严明的制度规定, 等级、 标准和执行情况 都很难透明, 公众不清晰, 甚至当事人自己也讲 不清楚, 很有因人而异的痕迹, 难怪大家对特权 质疑特别多.特权意识是有历史和社会基础的, 干部特权直接影响社会.群众怕没有特权而吃 亏, 因而既仇视特权, 又渴望特权, 把公职的正当 义务、 责任和能力都撇在了一边.所以, 对于长 期习以为常的各种公共待遇和机会, 应该逐一清 理, 定个纪律, 该放弃的坚决放弃, 减少似是而非 的灰色事项. 坚持党的群众观, 三要发挥群众的监督作 用.尊重群众就得使群众意见有用, 群众意见有 用, 就能督促干部联系群众, 尊重群众, 对群众负 责.我们干部选拔考核中, 不仅要听取群众评 价, 更要有适当的方式, 获取最真实的意见, 让提 意见的群众没有后顾之忧, 让群众意见比较多的 人受到处理, 这是群众路线中相当重要的原则. (作者系复旦大学副校长、 民进中央副主席) 好作风引领好风气 蔡达峰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大学不仅是一个传道、 授业的场所, 也是一个 拥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组织.从当前大学的发展态 势与竞争优势等方面来看, 文化正日益成为反映 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如何发展大学文化, 办出学校特色, 提升教育质量, 增强高校的文化软 实力, 已是大学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 要课题. 文化融合在大学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大 学的文化融合是大学自身发展的推动力.大学一 脉相承的历史文化会唤起人们的文化依恋, 在共同 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清晰的文化自 我定位, 有利于提升师生员工的精神凝聚力, 带来 稳定的行为规范与心理基础.大学文化在大学的 自身发展中起到了联系、 融合、 凝聚的作用, 建构了 具有整体性的大学文化生态系统.大学的文化相 融具有文化整合、 增强大学文化活力的作用.大学 的文化相融能够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实现不同文化 之间的相互补充, 保持文化形态的活力与一体性. 一所大学的文化体系越能整合外来文化, 就越具有 生命力.以哈佛大学为例, 该校最为突出的特色便 是其整合多种外来文明的多元文化精神, 它赋予了 哈佛大学文化底蕴, 形成了哈佛大学文化历史积 淀, 使之成为全世界知识精英所向往的国际著名大 学.大学的文化融合能有效发挥价值导向功用.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系统, 它既包括建筑文 化、 饮食文化等物质层面, 也包括价值理念等精神 层面.在大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某一区域会形成 相同的价值理念, 或某种价值理念在该人群中占主 导地位, 成为潜在的思想依据、 行动准则.如北京 大学在 "五四" 运动后, 形成了民主、 理性、 务实的价 值理念, 而这一价值理念也成为北京大学师生的价 值准则, 建构了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 文化品格是凸显大学特色的基本要素.文化 是一个大学的特殊标识.一所大学要形成不可复 制、 不可替代的品格, 就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灵魂的 文化标签.可以说, 每所大学都是一部独特的、 连 续的人类文化记录簿, 独特的文化品格则是一所 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标识, 也是一所大学生命 力和活力所在.但在全球化时代, 大学与大学的 风格正变得越来越模糊, 同质化、 重复化的大学文 化致使不少大学丧失了自身的文化品格.显然, 现阶段大学办学模式的趋同化深深制约和影响了 大学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文化反映了人类文明的 历史积淀.大学的文化特色是在一定时空条件 下, 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 所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大 学的物质形态和精神风格, 它蕴含着人与社会的 内在素质, 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 往往是一 个大学通过其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 代代相传的 师生员工生活方式以及独特的大学空间结构等方 面展现出来的文化特质, 它不仅昭示了大学的历 史, 也是大学现状的综合呈现.只有具有独特的 文化印记, 大学才会生机勃勃、 充满吸引力.一方 面, 独特的文化品格能够提升大学的文化形象, 有 利于大学的自我定位与自我宣传; 另一方面, 文化 品格凸显大学的内在魅力与吸引力, 有利于吸引 和留住一大批优秀人才.同时, 独特的文化品格 也能够塑造卓越的大学形象. 文化软实力是促进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 力.文化为大学催生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大学教 育作为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最充分最有效的培 养人的方式, 而大学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则 体现为文化对人的影响.在大学里, 学生绝非仅在 课堂中成长, 更重要的是在特殊的学校文化氛围的 影响中成长.大学文化潜移默化地 "唤醒" 大学生 天赋中沉睡的部分, 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决定性的影 响.并且, 人在本质上是求知的、 向善的和追求自 我超越的, 大学文化则契合了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 生的本质需求.文化成为大学教育发展的精神驱 动力.大学文化与大学教育从来密不可分, 大学的 文化精神渗透于大学的有形物质与无形的软件之 中, 如大学的观念文化、 制度文化等, 它们从师生员 工的素质、 技术创新、 制度变迁等层面深刻影响着 教育发展, 契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文化精神会成为大 学教育发展的驱动力, 反之, 则会成为阻碍力.显然, 文化对一所大学的教育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 响力与制约性.文化是大学竞争力的重要增长 极.文化能够增加大学功用的知识含量, 从而提高 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当前产业正成为经济竞争 力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背景下,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 国内文化竞争和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 势,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凝聚民族精神、 提升公民素养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文化带头作 用, 形成具有辐射力的文化共同体, 是大学持续发 展的重要命题.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 大学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王世忠 破产管理人是指破产宣告后依法成立的, 在 法院的指挥和监督之下全面接管破产企业并负责 破产财产的保管、 清理、 估价、 处理和分配, 总管破 产清算事务的专门机构.在现代企业破产程序 中, 破产管理人居于中心地位, 是破产程序的关键 角色.综观各国的破产立法或商法典, 对破产管 理人制度均有相应规定.2006 年, 我国在 《企业破 产法》 首次确立破产管理人制度, 该制度在我国企 业破产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国的破产管 理人制度在立法上还不尽完善, 实践中产生了诸 多问题, 亟待进一步完善. 增设临时管理人制度.临时管理人是指在破 产案件受理之后、 宣告之前, 临时接 管债务人企业, 对债务人资产及事务 进行管理、 清点的专门机构.破产清 算、 重整或和解案件受理后、 宣告前, 有着区别于受理前和宣告后两个阶段 的鲜明的过渡特征, 该特征决定了债 务人在此阶段内权利的行使既不同于 受理前的完全自由, 也不同于宣告后 的完全接管, 而是适度受限和适度容 忍; 对于此阶段内债务人的管理, 既 不能形同受理前的不去问津, 也不能 如同宣告后的正式、严格接管.因此, 应针对此阶段的过渡性特征设置 临时管理人.建议规定由法院在受理 破产清算、 重整或和解案件的同时指 定临时管理人, 临时管理人协助法院 审查债务人是否具备破产清算、重整、 和解条件, 并在此阶段内肩负起 临时对债务人进行适度监督和管理的 职责, 以平衡、 维护各方利益, 为下一 阶段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立法 对临时管理人制度的规定应明确以下 内容: 一是临时管理人的选任方式. 临时管理人的选任权利应由法院行 使, 这样可使临时管理人的选任方式 与管理人的选任方式保持一致, 即统 一采用由法院选任的立法例.二是临 时管理人的选任时间与存续期间.临 时管理人的选任时间为法院受理破产 清算、 重整、 和解的同时; 存续期间为 案件受理后至破产清算、 重整、 和解 宣告前.三是应体现临时管理人在过 渡阶段接管债务人事务的过渡性.这 与临时管理人的性质及其承担事务的阶段性密切 相关, 符合法理和国际上通行的管理人操作模式. 完善临时管理人和管理人之间的衔接过渡. 在设立临时管理人制度之后, 就产生了临时管理 人和管理人之间的衔接过渡问题.要实现有效衔 接, 需借助理性的制度设计.一是要将管理人的 产生时间变更为宣告破产时.法院在宣告破产时 指定管理人, 临时管理人应及时向管理人交接破 产企业和管理事务.于破产宣告时指定管理人, 与临时管理人从时间上相衔接, 从职责上相承继, 符合破产管理人的基本理论.在程序上, 债务人 经过审查符合破产清算、 重整或和解的基本条件, 则由临时管理人向管理人交接破产企业及营业事 务, 是对破产程序的合理延续.二是应当允许临 时管理人经审查之后可被指定为管理人.在管理 能力方面, 临时管理人与管理人应具备相同的任 职资格与任职条件, 临时管理人不能存在不能担 任管理人的禁止情形.同时, 临时管理人与债务 人接触的时间长, 对债务人及其事务有着更为深 入的了解, 完全具备担任管理人的客观条件. 区分临时管理人和管理人在不同阶段的权 责.我国破产法对管理人的规定, 并未区分破产清 算、 重整以及和解三个程序, 而予以统一规定.但 在实践中, 破产清算、 重整以及和解三个程序性质 迥异, 管理人在不同的程序中理应负有不同的职 责.因此, 在未来完善立法时, 建议将管 理人在不同程序中的职责与权利加以区 分.在厘清破产清算、 重整以及和解程序 的职责与权利的基础上, 对肩负不同使命 的临时管理人及管理人的职责与权利进 行划分.在破产宣告前阶段, 由于破产清 算、 重整或和解尚未发生效力, 债务人的 民事身份尚未发生转化, 破产法律关系尚 未成立, 因此, 对于临时管理人应当设定 不同于管理人的职责与权利, 在此阶段临 时管理人的职责应当侧重于防止债务人 减少资产和增加负债, 侧重于协助法院对 债务人是否具备破产清算、 重整或和解条 件进行审查.在破产清算、 重整或和解宣 告后, 由于既定的破产法律事实已经产 生, 相关的法律关系已经成立, 因此, 应针 对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 为管理人设定不 同的权利与职责, 便于管理人在不同的程 序或者阶段履行职责、 行使权利. 明确驳回申请和撤回申请的处理程 序.债务人和 (或) 债权人提起撤回破产 申请与临时管理人提起驳回申请动议的 含义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是债权人和债 务人共同提起撤回破产申请, 表明了债 权人与债务人达成了一定程度的谅解, 意味着当事人放弃审查期间对各自利益 所受到的影响提出主张的权利, 对此, 法 院可以驳回申请, 也可以采取同意申请 人撤回申请请求的方式终结破产申请审 查程序.二是如果撤回申请是由债权人 或者债务人单方提出的, 会使他方在审 查阶段中权利遭受的损失和影响得不到 弥补, 法院需要依审判权进行干预和平 衡.这是因为审查期间有体现公权力的管理人的 介入, 对相关权利人的权利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 的影响, 因此, 即使不符合破产条件, 也不能简单 地由一方当事人任意提出撤回申请.三是如果无 论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或单方均无提出撤回申请 的意思, 而是由管理人提出结束程序, 则其性质和 依据并非权利自治原则, 而是公权力对私权利的 一种适当干预, 其效力应当优于当事人一方提起 的效力.临时管理人在提起终结程序的申请时, 应当就如何消除审查期间所产生的各种法律关系 的变化提出适当的安排建议.对于管理人的建 议, 法院在进行裁定时应综合考虑. (作者单位: 石家庄经济学院、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 完善我国破产管理 史巍李东恰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 "城乡发展一体 化是解决 '三农' 问题的根本途径" , 大力推进城 镇化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和从根本上解决 "三农" 问题的必由之路.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 速推进, 近年来, 我国涌现出一批经济实力强、 设施功能全、具有小城市形态的特大型中心镇.当前, 应通过推进人口集中、 产业集聚、 功 能集成、 要素集约, 把这些中心镇进一步培育成 功能定位清晰、 空间布局合理、 服务功能完备、 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城市. 中心镇培育成小城市的重要意义 把中心镇培育成为现代小城市是新型城市 化战略的重大创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是人 口众多的大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实 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抉择.当前的 "城镇 化" 应更注重发展中小城市 (镇) 群, 把有条件的 中心镇发展成为现代小城市, 是推进以城带乡 的新型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把中心镇培育成为现代小城市是中心镇发 展壮大的内在要求.遵循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性和小城镇差异化发展的现实性, 把一批特色 产业支撑作用强、 人口承载潜力大的中心镇培 育成为现代小城市, 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 口数量庞大、 城市数量太少和城少镇多的状况, 这既是小城镇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也是进一 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把中心镇培育成为现代小城市是推进经济 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根据农村劳动 力向小城市、 大中城市梯度转移和小城镇向现 代城市梯度演变的规律, 适时推动中心镇向现 代小城市率先转型, 可为城乡融合发展和扩大 内需提供广泛而持久的动力, 为实现从工业化 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向城镇化主导的内源型经济 转型发展提供重大的战略支撑. 中心镇培育成小城市的制约因素 当前, 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尚未从根本上突破, 户籍、 土地、 住房、 社保、 公 共服务等一系列制度障碍依旧存在, 这些问题 已成为中心镇向小城市转型的重要制约因素. 强镇扩权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中心 镇的发展, 虽然中心镇的规模和功能具备了小 城市的性质, 但镇政府缺乏应有的城镇管理、 协 调和执法权限, 大量的职能集中在县级部门, 普 遍存在 "乡镇看得见却管不着, 主管部门管得着 却看不见" 的管理脱节问题.另外, 行政机构设 置不完善, 与经济、 社会、 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出现 "小马拉大车" 现象, 严重削弱了乡、 镇一级 政府的管理能力. 要素瓶颈制约进一步显现.各中心镇在转型成现代化小城市 的过程中, 普遍的问题仍是资金、 土地、 人才等要素制约.从目前的 情况来看, 由于中心镇没有独立完 整的一级财政体制和镇级金库, 中 心镇能支配的财政资金非常有限, 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基本靠土地出 让金返回和银行贷款解决, 远远满 足不了需求.随着中心镇建设进 程的加快, 各中心镇日益显现出可 用土地资源总量有限与用地需求 量逐年增加的矛盾,发展空间不足.同时, 城市管理人才和专业技 术人才严重缺乏. 小城市文化内涵建设滞后于硬 件建设.城市建设存在 "重硬件、 轻 软件" 现象, 贪大求快, 千城一面、 没 有文化创意, 城市缺乏个性和特色; 有的过分重视城市规模扩展和人口 集聚, 城市房子漂亮了、 设施齐全 了, 但城市文明、 市民素质没有得到 同步提升, 只看到一个漂亮的外表, 城市缺乏美的内涵; 有的一味追求 所谓的现代化, 忽视对城市历史文 化的传承保护, 城市缺乏文化内涵, 整体品位不高. 中心镇培育成小城市的实现路径 建立小城市培育的组织领导机构.小城市 培育试点县 (市) 及相关中心镇应建立以党委或 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协 调小组, 统一负责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及时 研究解决小城市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 问题, 确保培育行动计划有效实施和扎实推进. 明确小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科学规 划编制小城市培育行动计划, 内容主要分为功 能定位、 行动目标、 主要任务、 保障措施、 发展指 标和建设项目.可按照 "两步走" 思路, 第一步 是以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为抓手,将中心镇打 造成为区域新市镇.第二步是以小城市培育改 革为抓手, 将新市镇发展成为区域小城市. 出台小城市培育的重点扶持政策.县级层 面根据中心镇布局情况, 按照 "一镇一策" 原则, 按照小城市培育要求出台一系列配套扶持政 策, 主要涉及推进强镇扩权改革、 建立专项扶持 资金和加大税费扶持、 强化土地保障等.坚持 "依法放权、 高效便民、 分类指导、 权责一致" 的 原则, 对省、 市两级政府下放的经济社会管理权 限进一步延伸下放, 通过授权、 委托和交办等方 式, 赋予试点镇更大范围的经济类项目核准、 备 案和市政设施、 市容交通、 社会治安、 就业社保、 户籍管理等方面的经济社会管理权.建立小城 市培育专项资金, 并就人才引进和一般用地指 标优先予以支持. 积极推进产业转型提升.坚持以大投入促 大发展, 做大经济总量, 做强实体经济; 坚持 "三 二一" 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第三产业比重达 50% 以上.加快工业功能区、 专业市场的建设, 培育 核心竞争力强、 梯次结构合理的规模企业群和 成长型企业群.支持推进设施农业、 规模农业 和精品农业发展, 鼓励发展商贸、 物流和特色旅 游等第三产业, 把中心镇培育成为产业发展的 新增长极. 注重小城市文化建设.小城市建设必须注 重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 大力弘扬城市传统特 色和文化内涵, 加强民俗文化继承发展, 实现传 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 文化传承与经济 发展互促双赢.注重教育提升市民文化素质, 积极发展社区文化、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组织 开展文明创建和群众性文化活动, 引导全社会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健康心态、 社会风气和精 神风貌, 不断强化城市文化归属感.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本文系 2012 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浙江现代新型小城市培育政策跟踪研究——以 龙港镇为例" 〔编号: 12YD04YBM〕 的研究成果) 中心镇培育成小城市的路径 陈国胜 对策建议 图为浙江 27 个入选小城市培育试点的中心镇 资料图片 热点思考 CFP 地方政府通过任前考核提高干部任职 "门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