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跃湘 《建议》 明确的指导思想, 立足国内外 形势的新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 期待, 紧扣科学发展主题, 贯穿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主线, 着眼于促进经济长期平稳 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对我国未来五年 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 是我们制定 "十二五" 规划的基本依据和根本遵循 , 也 是引领我国发展关键时期科学发展的指导思 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要 始终突出这一指导思想. 始终突出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要以科 学发展为主题, 着力推进 "科学发展、 富民 强省". "十一五" 时期我国取得辉煌 成就得益于科学发展, 现阶段我国积极应对复杂 形势、 有效化解前进中的突出矛盾有赖于科 学发展, 未来五年继续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 快发展、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取决 于科学发展. 概括起来说, "以科学发展为 主题是时代的要求, 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全局." 《建议》 在深刻阐明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现实依据和重大意义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 了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更加注重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 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更加注重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的原 则和要求. 这五个 "更加注重", 兼顾 现实和长远, 涵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 面,标准高, 目标新, 体现了在我国发展关键时 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 富民强省" 是我省在 "十 一五" 时期联系湖南实际, 深入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 是湖南人民在过去五 年内凝心聚力干事创业推动经济驶上发展快 车道的动力之源, 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 湖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奋斗目标, 也是科 学发展这一主题在湖南的集中体现和具体要 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具体到湖南来 说就是要着力推进 "科学发展、 富民强省", 加快实现我省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 使湖南走在中部崛起的前列, 加快实现 我省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转变, 让全省 人民尽快过上富裕的生活. 《建议》 提出了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 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 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 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 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 动力"的基本要求. 这 "五个坚持", 既体 现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主题,又明确了促进经济增长"向 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向依靠第一、第二、 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劳动者素质提高、 管理创新 转变" 的现实指向, 并围绕主攻方向、 重要 支撑、 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重要着 力点、强大动力等关键要点, 提示了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实践路径.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 历史性任务, 既要站在全局战略高 度来认识和统筹, 更要立足现实从实际出发 来谋划和部署. 最近, 省委省政府立足湖南 省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 作出了把建设 "两 型社会" 作为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方向和目标, 以新型工业化、 新型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信息化作为我省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的重大战略决策. 推进 "四化两型" 战略的核心是发展, 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双赢, 本质是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与科学发展的指导思 想完全一致. 我们应以高度的政治 责任感,积极推进 "四化两型" 战略, 着力探索一条 符合湖南实际、 体现湖南特色的转型发展之 路. 始终突出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先试先行、创新突破.坚持科学发展也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好,既要靠科学发展的理念、科学发展的思路, 更要靠科学发展的体制 和机制,归根到底还是制度靠得住些.《建 议》明确的指导思想把"深 化改革开放"放在突出位置,"坚 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强调 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强烈的改革意识和突出的创新精神. (作者系省委讲师团副主任) 刘新年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第十二 个五年规划建议》 明确提出: 扩大内需将 成为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第一要务, 扩大 消费需求将成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 扩大内需战略是促进我国经济保持平 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出口和投 资这两驾马车,消费所占比重相对较低,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短 板". 在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之路难度加大的背景下,经济发展过分依靠投资拉动的倾向,容易带来能源原材料供给紧张、产能过剩、 产业结构不合理、 资源环境难以支撑 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导向,从以投资、出口为重转向以消费、投资、出口等 "三驾马车" 并重, 实现消费、 投资、 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因此成为历史的 必然和现实的要求. 当前, 拉动内需的关键, 在于扩大居 民消费. 我国居民消费率一直偏低, 近年 来又呈进一步下降趋势,目前约为35%, 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 也低于印度等 发展中国家. 究其原因: 一是居民收入水 平仍然偏低.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多数居 民收入增长赶不上经济增长步伐, 消费倾 向下降, 这是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的最直 接原因. 二是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 居民 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 初次 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偏低且持续下降, 导致 居民消费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 收入分配 不公和差距过大, 既影响社会和谐, 也制 约我国居民总体消费需求的增长. 三是政 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致使部分居民 "有钱不敢花", 影响了居民消费预期.四是消费环境不优. 宏观政策、 相关体制、 思 想观念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利于扩大消 费的因素;城市化进程偏慢和质量偏低,服务业发展滞后, 有效供给不足、 消费便 利性差, 致使一些人 "有钱不好花".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十 二五" 时期扩大内需战略实质是确立居民 消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建立 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真正实现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一要改革完善收 入分配制度, 着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推 进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着力提高低收 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扩大消费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深入贯彻落实好十七届五 中全会精神, 要切实建立提高居民收入在 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劳动报酬在初次 分配中的比重的制度机制, 调节高收入群 体收入水平, 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持 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扭转收入差距扩大 趋势.二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着力增加居民就业创业机会. 2008年, 我国城市化率为45.7%, 与2006年世界平均水平49%相比,尚差3.3个百分点,与中等收入国家的差距达到9.3个百分点以上.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会产生巨大的投资需 求和消费需求, 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手 段, 是扩大内需的持久动力. 三要突出民 生和社会事业建设, 着力改善和提升居民 消费预期. 要把扩大公共服务作为改善民 生的战略重点, 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 生和提高社会事业的比重, 完善政府间转 移支付制度,逐步落实农民工市民化待遇, 建立全覆盖、 保基本、 缩差距、 可转 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形成社会安全网和 良好的居民的消费预期.四要改善环境,着力拓展消费空间.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努力改善消费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要 努力适应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 的要求, 把增投资与扩消费、 惠民生更多 地结合起来, 开拓新的消费空间、 消费渠 道与消费模式. 要支持合理金融创新, 优 化社会信用环境和市场秩序, 切实保护消 费者合法权益. 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 费热点, 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 开发适 销对路商品, 着力促进消费升级. (作者单位: 省委讲师团) 柳行"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关键时期,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突出强调在工业化、 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建 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意义重大,影响 深远.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要实现向经济强 省的历史性转变, 必须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 城市化为引领,在"四化两型"建设实践中加 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突破点. 农业既是安稳民心的基础产 业和战略产业,也是靠天吃饭的弱势产业. 走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要把发展粮食 生产放在建设现代农业的首位. 我国是一个有 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粮食 安全是第一安全. 湖南作为产粮大省,要挖掘 潜力,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大力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全面落实全 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保障重要农 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其次,要推进 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建设现代 农业的核心, 要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 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再次,要不断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完善体系必须调整结 构、优化布局,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合 理配置; 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 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 出率,实现农业的增值增效.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是推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目前我省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 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 活条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要全面加强农田 水利建设这一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 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搞 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小微型水利设施, 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继续推进农村生态 建设;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科学制定 乡镇村庄建设规划,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不断完善农村社会 保障体系,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设. 同时要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 发展农村福利 和慈善事业.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落脚点. 农业是关系农民生计的最 大产业,目前全国有3.2亿劳动力靠农业为生, 农民纯收入中49%左右来自农业.建设现代农 业,发展农业集约经营、开发农业多种功 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靠农业增收还大有文章 可做. 用现代经营方式和科学技术把丰富的 耕地、林地、水域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要效益, 农民增收还有广阔 的空间. 为此,要通过增加农业投入份额和农 业补贴,完善主要农产品价格机制,加大惠农 力度;通过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用 好强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科技 创新,增强农业市场的竞争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通过稳定现有岗位,开发新的岗位,以创业带 就业,以就业促创业,扩大农民的增收 渠道;通过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为农民增收提 供制度保证.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是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 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农村,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是最关 键的环节、最根本的途径. 要坚持和完善农村 基本经营制度,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 的土地经营权, 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各类专业 服务组织,构建有利于土地增值收益等机制; 要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坚持最严格的耕 地保护制度,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 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 和配套政策;要优化现代金融支农机制,健全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强化农村金融服务,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 度; 要坚持和完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政策上向农 村倾斜,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资源配置,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作者单位:省委讲师团) 李传荣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 《中共中央关于制 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 建议》(以 下简称《建 议》) 的一大亮点.《建议》 把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坚持走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联系 起来考察、 统一, 不仅深刻阐明了发展现代 产业体系的现实要求和科学内涵, 也指明了 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和前进方向, 是我 国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和后金融危机时期产 业发展的路线图和导航仪. 改造提升制造业. 制造业是我国推进工 业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产业, 其发展水 平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我国综合 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当前, 我国 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是大而不强、 全而不 优,出路在于改造提升、 做强做优制造业. "十 二五" 时期, 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 业化道路, 以优化结构、 改善品种质量、 增 强产业配套能力、 淘汰落后产能为重点, 发 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调整优化原材料工 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 加强自主创新, 支持 企业技术改造,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真正实 现由 "中国制造" 向 "中国创造" 的历史性 飞跃.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是从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 是 对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发展方向的重大 战略部署.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关系全局、 涉 及长远, 具有先导性、 支柱性的产业. 《国 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决定》 指出,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 产业基础, 现阶段将 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 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到2015年, 七大战 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我国GDP的比重将 提高到8%, 到2020年将升至15%. 发展战略 性新兴产业, 既要明确方向, 突破重点, 又 要强化自主创新, 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 尤 其要深化改革, 创新体制机制, 加强政策支 持.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的发 展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必然趋势, 关乎现代产 业体系的完整和效率, 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 实现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 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客观要求. "十二 五" 期间, 我们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 生活性服务业, 积极发展旅游业; 拓展服务 业新领域, 发展新业态, 培育新热点, 推进 规模化、 品牌化、 网络化经营; 推动特大城 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建设综合运输体系与加强现代能源产业. 《建议》 指出要按照适度超前原则, 统 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 构建便捷、 安全、 高 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现代能源产业的范畴很 广泛, 涵盖清洁能源产业、 新能源产业以及 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 这些行业以往都比较 分散, 此次综合成一个概念, 意味着将协同 发展.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重在"综 合", 即对海、 陆、 空运输进行综合考虑和整体规 划, 海、 陆、 空运输以往都是分属不同的部 门, 各自分离, 现在提出综合成一 个产业,意味着未来有可能会对这些产业进行整合.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和发展海洋经济.新型工业化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统一.现在, 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正进入一个新 的历史阶段, 应充分发挥我国的制 度优势、市场优势和后发优势,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 深度融合, 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全 面提升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 为我国经济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整个世 界大约有60%的人居住在沿海附近, 海洋资 源的利用以及围绕着海洋产业的服务业的产 值大概占到整个世界GDP的4%左右. 发展海 洋经济, 要坚持陆海统筹, 提高海 洋开发、控制、 综合管理能力, 保障海上通 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湖南正处于工业化加 速推进的新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济发展方式比 较粗放,资源环境承载力弱, 能源消耗高的问题相当 突出. 立足这一现状, 从我省实际出发, 高 起点谋划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必将为推进 "两型" 引领、 "四化" 带动战略 和 "科 学发展、富民强省"开辟新途径、搭建新平台. (作者单位: 省委讲师团) 始终突出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农业现代化引领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学习与实践 15 本版责编 李立川 版式编辑 李雅文 责任校对 胡永龙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精神,本报从今天起,约请省内有关专家、学者,围绕《建议》的核心内容进行解读,以供交流、参考. 解读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周海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提出要促进 区域协调发展,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对 我省 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我省区域发展不协调、 城乡发展不平 衡、 城镇化滞后的问题仍然存在. 推进区 域协调发展、 加快城镇化进程仍然是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结合我省实际, 要 注重四个推进. 推进三大板块错位协同发展. 区域协 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省基本 形成"3+5"、 湘南、大湘西三大区域板块. 立足全省, 着眼于发挥区域优势, 推 进三大板块错位协同发展, 是促进全省区 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优化提升"3+5" 板块, 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两型社 会试验区建设步伐, 提升区域竞争力, 增强辐射带动力,把"3+5" 建设成为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现代化生态 城市群. 加速崛起湘南板块, 以开放促崛 起,以区域经济合作促开放,对接粤港澳, 对接北部湾国际经济合作区, 大力承 接产业转移, 把湘南建设成为全省对外开 放的引领区、 产业承接的先导区和新的经 济增长极. 扶持开发大湘西板块, 完善基 础设施, 扶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把大湘 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生态文化旅游经济 带和面向西部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推进形成主体 功能 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我省提出制定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合理 确定主体功能区定位,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 略. 主体功能区建设关键在于强化全国以 及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约束力, 对承担 不同主体功能的地区实施差别化发展. 对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长株潭等地区要 重点开发, 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 对影 响全省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地区要限制大 规模、 高强度的经济开发, 重视生态建设 和生态保护. 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 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 域禁止开发. 以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差 别化区域政策指导, 以差别化区域绩效考 核办法约束, 以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引导, 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形成国土空间高效利用、 主体功能有效发 挥、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体功能区. 推进 "3+5" 城市群建设. 城市群是区 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 是城市化健 康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我省城市化进入由"3+5" 城市群主导发展的新阶段."3+5" 城市群面积占全省的47%, 人口占65%, GDP占79%. 其 建设成效不仅关系到我省经济发展, 还关 系到我省城市化进展.强化"3+5" 区域核心城市及次中心城市的功能和空间一体 化整合能力,形成"一 区三圈一带四轴"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推进基础设施一体 化建设, 推进城市产业错位发展, 提升区 域竞争力, 打造具有活力的城市群. 以大 城市为依托, 以中小城市为重点, 以大带 小, 集约集群发展城乡居民点, 促进大中 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推动城乡一体 化. 依托城镇发展轴 (带), 发挥节点城市 的联接作用,带动全省城市网络化发展,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是 城镇化的转型发展, 是城乡互促共进的发 展. 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发展中期, 城镇化 率为43.2%. 大力推进城镇化对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城镇化的 推进要和新型工业化、 农业现代化、 信息 化的推进同步协调, 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 镇化, 以农业现代化支撑城镇化, 以信息 化拓展城镇化空间.以"两 型"为目标,坚定不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促进城乡区 域协调发展. 加强城镇化管理, 推进城镇 化健康发展.改革创新城镇户籍管理制度, 引导人口合理流动. 科学确定城镇用 地规模,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以人为 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宜居城镇.强化城镇产业功能,增强扩容提质能力.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妥善安排失地农民, 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推动 社会和谐. 加强政策调控, 促进房地产市 场平稳健康发展, 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体 系, 提高住房保障程度. (作者单位: 省社科院) 本版稿件组织整理: 本报理论部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