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企业报道 04 首席编辑: 唐晓芳 电话: 6896544 版式: 张馨月 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 农历七月十一 本报记者 屈斌 通讯员白洋 发挥 "参谋部" 效力 "自2006年采油一厂油藏评 价系统成立以来, 地质研究所通 过滚动勘探先后在红浅 1 井区、 红003 井区、 红山嘴精细三维 区, 车排子凸起北段等取得一系 列重要发现, 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1.146亿吨, 年均探明1700万吨, 圆满完成了 '5512工程' , 在整个 油田公司, 我们的探明储量仅次 于勘探开发研究院. " 杨志冬告 诉记者. 一个采油厂竟然拥有如此 强大的科研勘探力量, 依靠的是 什么? "依靠的是人才的培养. " 杨 志冬说, "目前, 我们采油一厂油 田地质研究所五位所领导中有 两位都是 80 后, 7 个室主任中有 5个85后, 1个80后, 全所地质科 研人员平均年龄仅 27 岁, 正是 风华正茂, 意气风发之时, 正是 这批年轻人, 撑起了地质所的一 片新天地, 一年又一年出色地完 成了各项科研和生产任务, 且成 绩突出. " "这也是因为我们敢于给年 轻人压担子, 放手让他们承担重 要的科研、 生产任务, 在工作中 磨砺, 积累丰富的经验, 让他们 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干将; 其次, 就是注重传、 帮、 带, 通过经 验丰富的老同志言传身教,促 进年轻人成长;我们还不定期 举办灵活多样的小课堂,让有 一技之长或有某方面心得体会 的人登台授课,分享经验,通 过沟通交流提升个人能力;同时,注重外派学习,学习人员 回来后要进行二次授课,实现 全所受益,并在所里搭建良好 的学习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 " "说白了, 就是让科研人员 '在实战中练兵, 立足岗位成 才' , 这也是我们地质研究所多 年来坚持的人才培养理念. " 杨 志冬说. 2008年, 通过两年的滚动勘 探, 采油一厂时隔十年重新突破 百万吨大关, 一个开发了 50 年 的老采油厂终于圆了 "重上百 万" 的梦想. 但这个智勇善战的"参谋 部"并没有因此停下它勘探的 步伐. 随着红 003 井区整体划转 到红山公司, 采油一厂年产量再 次降到百万吨以下, 2013年产量 78.5 万吨, 为了在 "十二五" 末 "三上百万" , 杨志冬又提出了 "35712" 工程, 即用 "3" 年的时间 探明 5000 万吨, "7" 年时间探明 "1" 亿吨储量, 为实现采油一厂 人 "三上百万吨"夯实物质基 础,为此他们又全力以赴投入 到新的战斗中, 从滚动勘探、 产 能建设、 老油田注采井网完善、 减缓老油田递减,全方面开展 科研攻关. 从2013 年到 2014 年, 以难 采储量开发动用、 滚动勘探新发 现为基础, 采油一厂新钻开发井 1197口, 新建产能63.67万吨, 实 现了产量的稳定增长, 今年, 更 有望提前完成 "十二五计划" , 实现"三上百万" 的目标. 夺取 "再上百万" 主动权 为实现 2014 年 "三上百万" 的目标, 弥补新井产能不到位, 新井 3 万吨产能缺口, 今年年 初, 采油一厂各项工作超前谋 划, 科学组织, 重点增产措施集 中一个 "快" 字, 如上返补层、 四 项措施等增产措施齐头并进, 今 年上半年共完成上返补层 72 口,完成率82% ; 四项措施25 口,完成率70%,6月初措施增 产水平就达到了 180 吨,半年 累计实现增油 11265 吨, 与去年 同期相比, 今年上返补层井以及 增油效果, 在实施进度、 实施效 果上均明显好于去年. 这些都是该厂地质研究所 善于积极夺取增油上产主动权 的有力作为. "其实, 增产措施只是我们 夺取主动权的一个方面. " 杨志 冬说. 2008年, 采油一厂因为发现 了红浅 1 井区四套层系, 探明储 量2752.98 万吨, 并在当年钻井 355口, 建成产能31.4万吨, 成为 了 "重上百万" 的最大助力; 2013 年, 该厂又通过编制 《红-4 齐古 组油藏开发方案》 , 实现当年钻 井384 口, 建产能 14.57 万吨, 成 为今年加快 "三上百万" 任务的 主力生产区块. "更加令人兴奋的是, 今年, 以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创新思 路找油, 在原来认为低效、 低产 的区层上, 通过引进新技术、 新 工艺、 新方法, 在克拉玛依油田 克浅 401 井区齐古组、 红山嘴油 田红 53 井区克上组、 车排子油 田车 362 井区西山窑和八道湾 组、 车21 井区石炭系、 卡因迪克 油田卡 6 井区紫泥泉子组等区 块相继获得新发现, 特别是车 362 与车 21 两个区块均展现出 千万吨级规模, 尤其是车 21 井 区石炭系, 350 米厚的储层录井 显示丰富, 而且没有见水, 车210、 车211井相继获高产工业油 流, 上百米的油层厚度, 储量潜 力十分巨大, 有可能成为采油一 厂通过滚动勘探所发现的最大 稀油区块. "杨志冬激动地说. 这就是滚动勘探的魅力所 在,它就像你身在广袤的戈壁 滩上寻找珍贵的戈壁玉石,天 天找、日日寻,你也未必有所 收获,但只要坚持,就会有不 小的惊喜. 当然, 在夺取主动权的过程 中, 全力保持老区稳产也始终是 增储上产的有力保障. "老区稳产就像金字塔的底 座一样重要, 要实现 '三上百 万' , 打牢这一基础至关重要. " 杨志冬向记者打起了比方, "我 们地质研究所在保障老区稳产 的工作中, 充当的是 '油田医生' 的角色, 有哪个区块的老井 '生病' 了, 我们就要通过 '望、 闻、 问、 切' 对其展开大量的单井摸 查与分析, 找出 '病因' 所在, 然 后对症下药, 及时提出优化注 水、 注汽、 转抽、 压裂等相应的 '治病' 良策, 让每一口油井都重 新恢复活力, 保持健康的状态, 为 '三上百万' 贡献尽可能多的 产量. " "每年,通过我们提出的 '药方' ,老井措施增油能达近3 万吨,老井递减速度也逐年开 始减缓,这点是我们最为欣慰 的,因为只要每减缓 1%,就意 味着我们能多产 1 万吨的油. " 杨志冬说. 逆境中求生存 采油一厂作为一个开发了 50 年的老采油厂,从已开发区 块的分类来看,辖区内地下地 质情况异常复杂,断块油田分 布居多、生产分析难度大、稳 产难度也非常大,这些都已经 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也为"三上百万"带来了许多困难. 尽管如此,采油一厂地质研究 科研人员人仍不放弃探索这块 "碎玉" . "我相信在采油一厂辖区内 地下蕴藏的资源量是巨大的, 滚 动勘探还是大有可为. " 从事地 质研究工作 20 年的杨志冬信心 十足. "当前制约滚动勘探的瓶颈 我认为有三点:一是怎样寻找 隐蔽油藏,二是原认识低产低 效油藏怎样做到高产、稳产, 三是如何突破诸如'中深层稠 油'这种特殊类型油藏评价的 技术瓶颈. "杨志冬分析到,这 三点要取得突破,必须依靠技 术的进步和打破常规的思维. 针对隐蔽油藏,必须依靠 小面元、 高分辨率精细三维采集 技术.近年来, 采油一厂也一直 重视小面元精细三维的采集和 老资料重新处理, 辖区内两个富 油区带 '克-百断裂带' 和 '红- 车断裂带' 也都基本实现了精细 全覆盖, 这一技术的实施为采油 一厂提交上亿吨探明储量打下 了基础, 如今年的车 362 井区就 是这一类型. "对于岩性为火山岩等低 产、低效的储层,我们还是要 通过先进的储层改造技术来打 破常规思维,如车 21 井区块石 炭系,我们通过大段射孔,大 型分层压裂技术在评价井上获 得成功、采用连续油管冲砂压 裂技术在老井上也获得了成功,且效果显著,该区的评价 井车 210、车211 井因此获得了 日产 20 吨的稳定产量,比以往 老井产量提高了5至10倍. "杨 志冬说. "面对一厂辖区内沿克—百 断裂带下盘大面积分布的上亿 吨的中深层稠油储量规模, 这几 年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它的冷采 技术, 并已获得重大进展: 在红 浅地区进行的 h8517 井实验, 这口井50℃ 原油粘度达到9200mPa.s, 属于超稠油, 冷试不 出, 又注不进汽, 我们打破常规, 采用螺杆泵抽汲, 获得了日产近 6 吨的稳定产量.通过此方法, 我们这两年还在 7 口稠油井上 都用螺杆泵做了实验, 均获得了 工业油流. " "其实, '三上百万' 的困难 不仅仅停留在采油厂自身的勘 探开发、 老油田稳产难度上. " 杨 志冬说. 从2011 年开始,由于城市 规划占地的影响,如南湖三期、大学城、绿色康城、建材 城等市政规划项目,使采油一 厂共计封井 227 口 (采油井 169 口,注水井 58 口) ,累积损失 含油面积 23.8 平方千米,地质 储量 2073.49*104 吨,日产油 量111吨. 但是, 作为依靠这片土地生 长起来的老采油厂, 为了建设更 加美丽的克拉玛依, 采油一厂顶 着 "三上百万" 的压力, 自我消化 对自身油田生产产生的不利影 响, 积极主动、 全力配合城市建 设, 努力在 "多探明一些储量、 多 建成产能、 多上增产措施" 方面 弥补缺失的产量. 这一重任自然落在了采油 一厂地质研究人员的肩上.今年,杨志冬又提出了"35712工程" ,立足红-车断阶带和克- 乌断阶带西段,加强基础研究,按照"重视新技术、突破 新类型,开拓新区块,实现大 发展"的滚动勘探工作思路, 力争今后 3 年内,发现 5000 万 吨稀油储量,改变目前采油一 厂稠油占主导地位的现状,增 加稀油在产量构成中的比重, 提高经济效益;力争今后 7 年内,累计探明1亿吨地质储量,实现开发建产200万吨. 责任之大,任重道远.采 油一厂地质研究人员已经做好 了打破常规思维、不断探索新 技术的准备,也坚定了继续寻 找大油田的信心和决心,将矢 志不渝地在"增储上产"的道 路上奋勇前行. 矢志不渝, 以 "增储上产" 为首任 ——访采油一厂总地质师杨志冬 文/图 采油一厂 披荆斩棘 再上百万 编者按: 三上百万吨,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 什么? "当然是优质的储量资源! "杨志冬 说,将这些储量不断地转化为产能、产量,才能保障"增储上产" ,所以, "找 好油"是我们矢志不渝的首要任务. 是的,对于一个采油厂来说,储量 代表潜力,产量代表效益,没有储量和 产量,采油厂就没有未来, "三上百 万"也只是南柯一梦. "找油" 、 "找油" 、 "找油"……争 夺储量与产量的主动权,就掌握在采油 一厂油田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的手中. 采油一厂领导到卡因迪克油田老井上返恢复试油现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