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字学电子教案 黄天树 胡安顺 陈枫第二编 《说文解字》与《说文》部首选读 第五章 《说文解字》 (上)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经典性的字书,同时也是科学的文字学和文 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时至今日,这部书仍是我们阅读古籍、研究文字、特别是研究古代文 字以及音韵、词汇、训诂、语法的最重要的参考书. 第一节 绪论 一、 《说文解字》的产生与编纂意图. 《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 100 年),作者许慎.该书之所以产生在 东汉,这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语言文字的发展水平是分不开的. 汉代人的学术活动, 总是和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倡导儒家 的经学.所谓经学,就是对先秦儒家经典著作的整理与研究.经学的兴起和经学内部的学术 争论,直接推动了小学的发展.重视小学,研究小学,运用小学对经书进行解释,这些活动 反过来又促进了经学的发展.所谓小学,大体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语言文字学,在汉代主 要指文字和训诂,它是经学的附庸,被视为解经的工具而为经学服务.后来小学从经学中分 离而出,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两汉时期,许多经学大师同时又是著名的小学家,其中许 慎就是最重要的学者之一,被时人誉为"五经无双" .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在两汉古、今文经争论的背景下产生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 了巩固政权,焚毁了大量的书籍,同时又颁布律令,严禁私人藏书,致使先秦的文化典籍特 别是儒家的经书遭到了空前的破坏.西汉初年,统治者鉴于秦亡的历史教训而废除了"挟书 之律" ,并广开献书之路,使藏匿流散的百家之书迅速得以复现和整理,同时在学术上也出 现了比较自由宽松的空气.到了武帝时期,国家的政权高度稳固,适合于统治者需要的儒家 思想逐渐成了统治阶级的思想基础,特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口号的提出,将儒家的 思想定于一尊, 也确立了反映儒家思想的经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统治地位. 这样的政治和 学术环境极大地促进了经学的发展,进而导致了古、今文经两大学派的争论. 古、今文经两大学派是因写经文字的不同而划分的.在汉代,儒家的典籍被分成两类: 一类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叫"今文经" .如今文《尚书》就是由伏生传授、由他的 学生用隶书记录而成的.另一类是用战国时期东方诸国(主要是齐、鲁、三晋等地)的文字书 写成的,这种文字与汉代通行的文字迥然不同,叫做"古文" ,用这种古文所写的经书被称 为"古文经" .如汉景帝之子鲁恭王从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的《尚书》 、 《春秋》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北平侯张苍所献的 《左传》 , 河间王刘德所征集到的 《周官》 、 《尚书》 、 《礼记》 、 2 《孟子》 ,鲁三老所献的《古孝经》 、鲁淹中出土的《礼古经》等.古文经和今文经不仅书写 的文字字体体式不同, 而且内容也不完全相同. 研究和维护今文经的学派就叫做今文经学派, 研究和维护古文经的学派就叫做古文经学派,两派的分歧很大,争论也非常激烈.今文经学 派对古文经大相非毁,他们"宣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见《说文·叙》 ,下同),认为古文是喜欢奇异的人故意变更正规的隶书,虚造难以辨识的形体,变 乱通行的行款, 借以向世人炫耀自己的产物. 他们主张阐发圣人的微言大义, 强调经世致用, 但习惯于以唯心主义的态度去解释经学,进而穿凿比附时政,直接为当时的封建统治、伦理 道德提供思想根据.他们胡说什么"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等等,甚至法 官可以根据字形去断案.今文经学最初的代表人物是"公羊学派"的董仲舒.古文经学派则 力求保持先秦儒家史官的文化传统, 反对随心所欲地解释古代文献, 他们以出土和传世的文 献为依据,以恢复古书本来的面貌为目的,主要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重点解决经籍中的文 字、音韵、训诂等问题.这一学派的奠基人物是刘向、刘歆父子. 在这场争论中,许慎是站在古文经学的一边.他所处的时代是东汉中叶以后,当时正是 古文经学压倒今文经学的时期.许慎是古文经学大师贾逵的学生,博通经籍.他对于今文经 学派中的一些俗儒随意解说文字,牵强附会的做法深恶痛绝.他说: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 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 , '知天下之至啧(通 )不可 乱也' . "他慨叹世人"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而又对古文"大共非訾"的现状,痛斥 那些"俗儒鄙夫,翫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覩字例之条,怪旧执(艺的古字) 而善野言,以其所习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的风气.在他看来, "经艺之本"的文字不 仅是经学两派分立的原因,也是学术分歧的焦点.如果不从文字入手,一切将成为毫无意义 的空谈.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不致使"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 , 于是他便搜罗到当时所能见到的篆文、古文和籀文编成《说文解字》一书.一方面旨在把经 传群书的训释记录下来作为依据,起到"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的作用,另一 方面旨在说明篆文、古籀的结构和读音,使人们每一个字从字形到字义应如何理解.从经学 史的角度看,许慎的《说文解字》是适应古文经学的发展和斗争需要而作的,并在两派对垒 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说文解字》一书所以会产生在东汉,是 由当时语言文字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在先秦时期,人们早就开始了对语言的研究,例如在 荀子、韩非子的著作中注意到了对词的音义关系和汉字结构的解释,在《左传》特别是《公 羊传》等文献中,作者不仅对一些汉字进行了解释,而且开始了对虚词的研究.至于有关汉 字结构的"六书"这一名称则早在《周礼》中就出现了,这说明在先秦时期,人们对汉字的 结构就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到了汉代,随着搜集、整理、研究先秦典籍的文化复兴,语言 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研究的范围涉及到文字、语音、词汇、语源、方言等各个方面,一 时间名家辈出,著述如林.在字书方面,除了秦代留传下来的《仓颉篇》 、 《爰历篇》 、 《博学 篇》外,这一时期出现的著作主要有《凡将篇》(司马相如)、 《急救篇》(史游)、 《元尚篇》 (李长)、 《滂喜篇》(贾鲂)、 《训纂篇》(扬雄),等等,不一而足.这种情况表明,完成一部 总结性的著作对六书理论和汉字形、音、义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总结的条件已经成熟,这也 是汉字学发展的需要,许慎的《说文解字》正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说文解字》一书的出 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将汉字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对于探讨古代的历 史、文化及古文字等都具有巨大的作用. 二、 《说文解字》的基本内容 《说文解字》收正字 9353 个,重文 1163 个,解说 133411 字.全书分为十四卷,连同 叙目共十五卷.宋人徐铉在校定时,因嫌篇帙繁重而将每卷分成上下二卷.其中十五卷上是 自叙和目录,十五卷下是后叙和许冲的献书表. 《说文》的正字即小篆,重文(即异体字)包括古文、籀文、篆文、或体、秦石刻、今文 3 奇字、俗字等. 古文 主要是古代器物上的铭文和汉代出土的先秦儒家经典著作中的文字. 王国维先 生认为《说文》中的古文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齐、燕、赵、韩、魏、楚)的文字,其说至确. 把《说文》中的古文与现代出土的战国文字进行比较,往往相合.古文的结构比较简单,字 体不如小篆工整. 《说文》中共收古文 369 个.例如: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古文礼. 籀文 许慎以为是出自周宣王的史官籀所编写的字书《史籀篇》 ,因篇名而得名.王 国维先生认为籀文是战国时期秦国使用的文字. 但是拿出土的战国秦文字与籀文相比较, 可 以发现秦文字与籀文尚有差异,而与小篆比较接近.籀文实际与西周末、春秋初的金文的结 构相似.由此看来,籀文是西周末、春秋初的文字.籀文结构繁复,字体匀称,笔势圆转. 《说文》中共收籀文 223 个.例如: 吉也,从示其声. ,籀文从基. 或体 指不同于正字的另一种写法,多是小篆,例如: 弄也,从玉元声. ,玩或从 . 秦石刻文字也是秦篆.例如: 女阴也,象形. ,秦石刻字. 今文 今文就是汉代使用的篆书,汉代虽通行隶书,但篆文没有废除.例如: 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今文省. 俗字 指民间流行的文字,也属于汉篆.例如: 髆髆也,从肉象形, ,俗肩从户. 三、 《说文解字》的作者 许慎是东汉汝南郡召陵人,即今河南郾城县东(现属漯河市)人.关于其生平事迹,范晔 在《后汉书·儒林传》的《许慎传》中作了这样的记载: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语曰: "五经无双许叔重. "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卒于家. 初,慎以五经传说藏否不同,于是撰写《五经异义》 ,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 皆传于世.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除知道许慎的籍贯外,还知道他为人朴实稳重,博涉群籍,精通五 经,曾作过郡功曹(协助郡守掌管一郡政务的官吏),被推举为孝廉,后升任洨长(洨县之长, 洨县在今安徽灵壁县).据许慎之子许冲所上《说文表》所记,许慎在升任洨长之前还作过 太尉府和南阁祭酒(祭酒,学官名,博士之首).关于许慎更详细的情况,我们从《许慎传》 中则无从得知,因为该传过于简略.清代学者曾对许慎的生平和事迹详加考证,如严可均的 《许君事绩考》 ,林颐山的《许慎传补遗》 ,陶方琦的《许君年表》 ,诸可宝的《许君疑年录》 , 钱大昕的《许慎传漏略》等.(参看《说文解字诂林》前编下《许君事迹类》各文)根据这些 学者的考证,我们知道许慎生于明帝永平(公元 58—75 年)年间初期,在举孝廉后,到了洛 阳, 任太尉府南阁祭酒. 章帝建初八年(公元八十三年)精通今古文的经学大师贾逵奉诏在黄 门署讲授《春秋左氏传》 、 《谷梁传》 、古文《尚书》和《毛诗》 ,许慎此时住在京师洛阳,大 约就在这时从贾逵受古文之学, 并帮助老师整理秘府旧文.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 100 年) 完成了《说文解字》初稿.在安帝永初四年(公元 110 年)他与马融、刘参以及博士议郎、四 府掾史等五十余人奉诏在东观校定五经、诸子、史传等书,勘定脱误,是正文字.汉安帝永 初六年(公元 112 年),除洨长,但因病未赴任,晚年家居授经,曾向高彪传授《左氏春秋》 . 安帝建光元年(公元 121 年)派子许冲向朝廷献《说文》等书.卒于桓帝建和(公元 147—149 年)年间之初,享年八十余岁.许慎一生的著作除《说文解字》以外,还有《五经异义》 、 《淮 南子注》 、 《古文孝经孔氏说》 、 《汉书注》等.但这些著作都已亡佚不存,仅有清人的辑本. 4 四、 《说文解字》的价值 1 确立了六书理论 六书是汉字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它是在古人总结归纳汉字造字规律之后提出的.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之道,乃教六艺, 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 《周礼》中虽然提到了 "六书"这一名称,但未对"六书"的含义作任何解释,其内容具体是什么,不得而知.到 了汉代,班固作《汉书》 、郑众注《周礼》 、许慎著《说文》时都涉及到了六书的具体内容. 但是三家所列六书的名称及排列顺序各不尽相同. 清代以来的学者认为此三家之中以班固的 排列顺序为优,而以许慎的名称为长,故以后称说六书顺序时依照班固,名称则取自许慎. 今将三家的名称及排序对比如下: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其中班、郑二家只是列举了这些名称,而未就每一名称进行说明.许慎不仅列出了六书 的具体名称,而且对每一名称下了定义,举了例字.他说: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 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 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见《说文解字〃叙》) 许慎对六书所下的定义及所举的例字,特别是对《说文》中九千多个汉字结构所作的具 体分析,使六书理论得到了正式的确立.在以后的汉字研究中,这一理论一直起着支配主导 的作用.凡是有关汉字的著述,没有不涉及六书的,可见其影响之大.尽管六书的理论尚有 不完善之处,但它基本上适合于汉字的结构.今天我们研究汉字,仍然离不开六书的理论. 随着汉字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大量甲、金文的出土,一些文字学家对汉字结构提出了新 的理论,这对于进一步认识汉字的特点是有帮助的,但是应该指出,这些理论都是在六书理 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也很难完全摆脱六书的说法. 2 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书的体例 根据汉字以形表义的特点, 许慎首次从大量汉字中归纳出了 540 个部首, 然后将书中所 收9353 个汉字据形分别统属于这 540 个部首之下.这是他研究汉字的一大创举.这一编排 体例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晋吕忱的《字林》 、梁顾野王的《玉篇》 、明张自烈的《正字通》 、 清张玉书等人的《康熙字典》等都无不遵循这一体例.即使是我们今人所编的字典也常常使 用了部首编排法或附有部首检字索引,前者如《金文编》 、 《金文诂林》 、 《甲骨文字释林》 、 《甲骨文字典》 、 《辞源》 、 《辞海》 、 《汉语大字典》 、 《汉语大词典》等,后者如《新华字典》 、 《现代汉语词典》等. 3 保存了词的本义 《说文》 是一部旨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的字书, 在以单音词为主的古代汉语中,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字即代表一个词,因此, 《说文》中所指出的九千多个汉字的本义也就等 于为我们保存了九千多个词的本义. 这些本义除了一部分被证明是错误的外, 大多数都是可 信的,它不仅对于研究词义的发展、研究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重要,而且对于解释古 代的文献,特别是对于考释甲文、金文等古文字尤为重要. 4 保存了先秦的词义和汉代的训诂资料 许慎在解释字义时大量引用了先秦典籍中的材料,其中仅经文就达 1083 条,对于《老子》 、 《墨子》 、 《韩非子》 、 《楚辞》等书中的材料也多所采用.与此同时,许慎还博采通人, 5 大量引用了汉代董仲舒、司马相如、房京、刘向、刘歆、杜林、贾逵、扬雄、班固等二十多 位经学大师的言论以及部分方言俚语. 这些材料有些在现存典籍中还能找到, 有些则找不到 了,有些所引的原书早已亡佚了.因此, 《说文》中保存的这些语料对于考察先秦的词义、 了解汉代的训诂和方言是十分宝贵的. 5 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许冲在《上〈说文解字〉表》中说: "(《说文》)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 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 "由此 可见, 《说文解字》是一部反映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通过这部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 的典章制度、生产状况、文化科学、地理沿革、风物习俗等等.例如书中收录的有关牲畜的 名称非常多,区分也十分细微,这反映了畜牧时代牲畜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又如通过 "货、财、贿、赂、资、买、卖、贵、贱"等字可以推知"贝"在古代社会曾作为货币长期 流通过;通过"妇"字的字形结构以及对"妇"字的解释(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可 以知道妇女在古代男权社会的低下地位.再如《邑部》共收地名 160 多个,其中 140 多个在 解释时指明了具体方位,这些又是研究古代地理的宝贵材料. 五、 《说文解字》的局限 许慎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 他的思想必然要受到那个时代的制约, 这种制约直接影响到 他对字义的解释, 如在释义中常表现了浓厚的君权思想、 神权思想以及阴阳五行的思想等等. 另外,许慎从未见到过甲骨文,这种情况也影响到他在释义时犯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错误. 1 解字中受王权、君权思想的影响 尊王是儒家的传统思想, "五经无双"的许慎自然要按照这种思想去解字,如对"王" 字的解释: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 而三通之者王也. "孔子曰: "一贯三为王. "凡王之属皆从王. ,古文王. 古文的 与金文的 相似,甲骨文作 .对于王的形体现代文字学家意见不一,有人 认为是斧钺之形,以斧铖刑具象征权威.有人认为下部为火字,初民以火为神,后引申表示 权威.无论如何,孔子(孔子的解释实际上是假托)、董仲舒对字形的解释是没有根据的.许 慎在释王时不以古文为依据,而是遵循儒家的传统说法,这说明他受王权、君权思想的影响 太深. 2 解字中受阴阳五行和神学思想的影响 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积极鼓吹阴阳五行说, 他把阴阳五行配四季、四方,把"太一"(天)看作是主掌自然统摄王德的至上神,天子则是 至上神在地上的代表等等. 董仲舒的理论因最高统治者的提倡在两汉时期居于统治地位. 当 时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教育领域,都要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许慎在著《说文》时 当然也不例外地受到了这种影响.例如: 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 火:毁也,南方之行. 水:准也,北方之行. 3 对一些字形和字义作了错误的解释 许慎著《说文》时"博采通人" , "其於所不知,盖阙如也" ,这种治学态度是非常严谨 的,但是许慎说解文字时依据的是小篆、古文和籀文等,甲骨文他没有见到,西周的铜器铭 文他也很少见到,所以他的解释就难免会发生一些错误.例如: 秃( ): "无发也,从儿.上象禾粟之形,取其声.凡秃之属皆从秃.王育说: '苍 颉出见秃人卧禾中,因以制字,未知其审. " "禾粟之形" ,已经不好懂了,再引王育的说法,就更加费解了,既说"未知其审" ,证6明作者对此说也存有怀疑,但却引用,倒不如从阙.又如: 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亍. " 彳:小步也. 亍:步止也. " 行字甲骨文作 ,金文作 ,象四通八达的大道. 《诗经·小雅·小弁》 : "行有死人. " 《尔雅》 : "行,道也. "这些材料都证明"行"的本义是道路,许氏的解释显然有误. 4 有些部首的建立不够科学,归字不够合理 部首是一群字共有的表义单位,建立部首,必须考虑它的代表性,它是否具有统摄一群 字的作用.许慎所建立的部首多数都是符合这一要求的,但是有一些部首却完全属于虚设, 部中空无一字,这就失去了部首的意义.这类部首如四、六、七、甲、丙、庚、壬、癸、戌、 亥等.此外,许慎对一些字的归部也不合情理,令人费解,例如"凫"字不在鸟部,而在几 部; "词"不在言部,而在司部.等等. 第二节 《说文解字》的体例 体例是一部著作的体裁形式,包括内容及编纂规划、方法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 中对《说文》的体例只作了这样的说明: 叙曰: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凡十三万 三千四百十一字.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 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於亥,知化穷冥. 这一说明仅仅指出了《说文》一书所收字数、解说字数、部首数及部首编次的原则,至 于全书的释义条例、注音条例及说解行文条例等均未涉及.这些都需要后人去研究和总结. 只有全面总结出其各种体例,才能真正读懂《说文》一书.清人钱大昕、段玉裁、桂馥、严 可均、江沅、王筠、张行孚等人都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说文》的体例进行过探讨,其中王筠 的《说文释例》一书对《说文》体例的阐述最为完备和深入,是研究许氏撰著之意的集大成 之作. 根据前人的研究, 《说文》的体例主要有部首编次例、部中字序例、释形例、释音例、 释义例等五个方面. 一、部首编次例 《说文》一书将所收 9353 个正文根据具有同一表意构件的原则分成 540 组,这540 组 就是 540 部,每部字所共有的表意构件就是部首.部首也是一部字的名称.此以"人"部和 "水"部为例: 人部——人、僮、保、仁、企、仞、仕、佼、僎、俅、佩、儒、俊、杰?? 水部——江、河、沱、浙、湔、沫、温、沮、滇、涂、沅、淹、溺?? 《说文》 全书所收各部字的排列不是任意的, 而是根据部首的排列. 部首的排列多数是 "据 形系联" ,少数是以类相从.所谓据形系联,就是根据部首形体相关的原则进行排列,所谓 以类相从就是根据部首意义相关的原则进行排列.例如: 1 据形系联者: 一、⊥(古文作二)示、三、王、玉、珏?? 刀、刃、 、丰、耒?? 人、匕(从到人;到人即倒人)、匕(从反人)、从、比(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北(从二 人,相背)?? 子、了(从子无臂)、孨(从三子)、 (从倒子) 7 2 以类相从者: 五、六、七、九甲、乙、丙、丁、戊、己、巴("巴"次于"己"之后是据形系联)、庚、辛、辡("辡" 次于"辛"之后是据形系联)、壬、癸??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酋("酋"次于"酉"之后是据形系联)、戌、 亥?? 540 部的第一部是"一" ,最后一部是"亥" ,所谓"始一亥终" .汉代阴阳五行家认为 万物始于一, 终于亥, 许慎受此影响, 故在部次的排列上也贯彻了这种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 二、部中字序例 各部字内部的排列并非杂乱无章,而是相当有条理的.根据王筠等人的研究,部内字的 排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与部首义相反者必排在一部字之末,例如: 夂(以后至也)、 、夆、夅、夃(跨步也) 2 以部首字相叠所造之字必排在一部字之末.例如: 耳、耴、 、耽、聠、聸、联、聊??聑、聂3凡用作东汉皇帝之名的字, 一律列于一部字之首, 对其字义不加解释, 仅注 "上讳" , 以示尊君.例如"禾"部: 秀(汉光武帝刘秀)、稼、穑、穜、稙、种、?? 4 大部中字的排列多是以类相从,其间又有先实后虚或先近后远、先美后恶之别.例如: (1)以类相从者: 水部:洫、沟、渎、渠、瀶(均为水渠) 女部:姓、姜、姬、姞、嬴、姚、嬀、妘、姺、 (均为姓) 玉部:玲、瑲、玎、琤、琐、瑝(均为玉声) (2)先实后虚或先近后远者: 手部:掌、拇、指、拳(以上为手的名称)、抠、揖、攘、拱、捡(以上为手的动作) 牛部:牡、特、牝、犊、牭(以上为牛的名称)??牢、犓、犕、抵、 (以上为与牛有 关的事物或与牛有关的行为、牛的脾性等) (3)先美后恶者: 示部:禧、禄、褫、祯、祥、祉、福、祺(以上字均有吉祥义)??祲、祸、祟、 (以 上字均有凶祸义) 女部:姝、好、姣、媌、嬽、嫿、婠 (以上字均有美好、漂亮义)??妨、妄、媮、妯、 嫌、婞、嬖(以上字均有不良义或不顺义) 需要指出的是, 《说文》各部中字的排序从总体上看是以类相从的,但只能说是大致如 此,例外往往可见,例如:玉部的"珛"字,释义为"朽玉" ,而"珛"前后的字如瑛球琳 等均为美玉或玉光.又如"女"部"婹"释义为"好皃" ,而"婹"前后的字如娘、嬒、 、 婬等均含有不良义. 三、释形例 所谓释形,就是对字形结构的解释,或称形训.汉字的特点是"义寄于形" ,所以通过 字形的分析,就能确定字的本义.在《说文》一书中,许慎在对每个字分析时都通过一定的 用语指明了它的形体结构,这种"因形见义"的训释方法是《说文》一书最突出的特点.其 具体条例分别是: (一)象形 根据王筠《文字蒙求》一书的统计, 《说文》中共有象形字 264 字,其释形用语大体可 8 以分为三类,即"象形" 、 "象某某之形"(或"象某某形")、 "从某,象形"(或"象某某"). 1 "象形" 使用这种用语的象形字一般都是象形的意味比较明显,可以见形知义. 例如: 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曰: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口、一,象形. 月:阙也,太阴之精.象形. 隹: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 皿:饭食之用器也.象形. 2"象某某之形" 使用这种用语的象形字一般象形的意味不很明显,所以需要给以指 明.例如: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象臂、胫之形. 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头三、封尾之形. 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 鬲:鼎属.……象腹交文,三足. 3."从某,象形" 使用这种用语的象形字一般都属于合体象形.所谓合体象形是指某 些象形字由象形字和辅助性符号两部分构成,加辅助性符号的目的在于突出其形象.例如: 石:山石也.在厂之后,口象形. 眉: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 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 巢:鸟在木上曰巢.……从木,象形. (二)指事 据《文字蒙求》的统计, 《说文》中共有 129 字,其释形用语主要有两类,即"指事" 、 "从某,某某("某某"指解释的话)" .例如: 1"指事" 用这种用语的指事字一般都是纯粹的指事符号.例如: 上:高也.指事也. 下:底也.指事. 2."从某,某某" 使用这种用语的指事字一般都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事性符 号.例如: 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 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 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 血:祭所荐牲血也.从血,一象血形. (三)会意 据《文字蒙求》统计, 《说文》中的会意字共 1254 字,其释形用语主要有"从某,从某, 会意" 、 "从某从某(或从某某)" 、 "从某从某,某,某也" 、 "从某,某某(解释语)"四类. 1"从某从某,会意"(或"从某、象某,会意") 这类用语明确指出了字形结构的 类别.例如: 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圂:厕也.从囗,象豕在囗中也.会意. 2"从某从某" 这类用语指出会意字由某某两个构件组成.例如: 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 奴:奴婢皆古之辠人也.……从女从又. 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9 刵:断耳也.从刀从耳. 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 相:省视也.从目从木. 役:戍边也.从殳从彳. 从:相听也.从二人. 鱻:新鱼精也.从三鱼. 走: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3"从某从某,某,某也" 这类用语除指出会意字的两个构件外,还特别说明了构 件的含意.例如: 章:乐竞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 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夏:中国之人也.从夂,从页,从臼.臼,两手;夂,两足也. 4"从某,某某(解释语)" 此类用语在指明了会意字中一个构件后,又对各构件之 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例如: 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桀:磔也.从舛,在木上. 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 寒: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莽荐覆之,下有冰. (四)形声 形声字在《说文》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共有 7690 字,占总数的 80%以上.许慎对形声 字的释形用语主要有"从某,某声" 、 "从某从某,某声" 、 "从某省,某声" 、 "从某,某省声" 、 "从某从某,某亦声"(或"从某某,某亦声")等五类. 1"从某,某声" 使用这种用语的形声字一般由两个构件组成,一个是形符,一个 是声符.例如: 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从示,司声. 赏:赐有功也.从贝,尚声. 诚:信也.从言,成声. 2"从某从某,某声"(或"从某某,某声") 使用这种用语的形声字一般由三个以 上的构件组成,其中一个是声符,其余的是形符.例如: 穅:谷皮也.从禾,从米,庚声 宝:珍也.从宀玉贝,缶声 春:推也.从艹,从日,艹,春时生也,屯声. 3"从某省,某声" 使用这类用语的形声字都属于省形字,即形符(或称义符)被省 去一部分.例如: 考:老也.从老省,丂声. 耆:老也.从老省,旨声. 屦:履也.从履省,娄声. 弑:臣杀君也.…从杀省,式声. 4"从某,某省声" 使用这种用语的形声字都属于省声字,即声符被省去一部分. 例如: 斋:斋戒,洁也.从示,齐省声. 茸:草茸茸貌.从艹,聪省声. 恬:安也.从心,甜省声. 10 犊:牛子也.从牛,渎省声. 营:市居也.从宫,荧省声. 5"从某从某,某亦声"(或"从某某,某亦声") 使用这种用语的字兼具形声和会 意的特点,既是会意字,又是形声字.例如: 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从欠从曰,曰亦声. 忘:不识也.从心从亡,亡亦声. 娣:姊也.从女从弟,弟亦声. 姻:壻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从女因,因亦声. (五)转注 许慎在《说文·后叙》中虽然对转注字下了定义并举了例字,但是解释转注字的专用语 全书中一个也找不到.许慎所举的"老" 、 "考"这两个转注字,前者书中解释为"考也.七 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 ,后者书中解释为"老也.从老省,丂声" ,两者的形体 都没有超出前四书的范围. 故目前多数学者都认为六书中的转注是训释字义的术语, 与造字 法无关. (六)假借 与转注字一样,许慎对于假借字也只是在《后叙》中下了个定义并举了"令" 、 "长"两 个例字而已,书中并没有通过专用语明确指出哪个字属于假借字.就"令" 、 "长"两个字的 形体来看,它们都没有超出前四书的范围.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所谓假借,也只是一种用字 的方法,和造字法同样无关. 四、释音例 《说文》中对被释字注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读若、声训和指明声符. (一)读若 读若就是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给被释字注音.读若的用语主要有"读若"(或"读如")、 "读若某同"(或"读与某同")等.例如: 朿:木芒也.象形,读若刺. 森:木多貌.从林从木.读若曾参之参. 玤(pēng):石之次玉者,以为系壁.从玉,丰声,读若《诗》 "瓜瓞莑莑" . 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读与礼同. :石之似玉者.从玉,厶声.读与私同. 用"读若"这种方法所注的音一般都是汉代当时的读音.有些形声字在指明了声符之后 如果又加注读若, 说明该字声符所表示的读音在汉代已发生了变化, 不能代表形声字本身的 读音. (二)声训 "声训"本来是释义的术语,由于声训的特点是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所 以声训的使用本身就等于标注了读音. 许慎在释义时使用了不少声训, 但由于没有使用专门 用语,所以往往不容易被察觉.例如: 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按:天,上古音透母,真部;颠,上古音端母,真部.二字上古音基本相同.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按:礼、履二字上古音同为耒母,脂部,读音相同. 户:护也.半门曰户,象形. 按:户,上古音匣母,鱼部;护,上古音匣母,铎部.二字上古音相近. 王:天下所归往也.…… 11 按:王、往二字上古音同为匣母,阳部,读音相同. 尾:微也.从倒毛,在尸后.…… 按:尾、微二字,上古音同为明母,微部,读音相同. (三)指明声符 形声字的声符在造字时代与形声字的读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到了许慎所处的东汉时代, 多数声符仍与形声字本身的读音相同或相近, 所以许慎在给形声字注音时只需要指明其声符 就可以了,一般不需要另加注音.只是在声符的读音与形声字的读音不相符时才考虑用"读若"注音.形声字的注音例参见上节(四)形声字的释形用语例,此从略.另外还有一种情况 需要说明,在《说文》一书中,有一部分形声字的声符与形声字本身的读音是不同的(一般 是双声或叠韵关系),许慎对这部分字虽然指明了其声符但却未加读若或有关说明.例如: 短:……从矢,豆声. 按:短,上古音端母,元部;豆,上古音定母,侯部. 风:……从虫,凡声. 按:风,上古音帮母,冬部;凡,上古音并母,侵部. 祼:……从示,果声. 按:祼,上古音见母,元部;果,上古音见母,歌部. 以上三例声符与形声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而韵部不同.又如: 良:……从畗省,亡声. 按:良,上古音来母,阳部;亡,上古音明母,阳部. 松:……从木,公声. 按:松,上古音邪母,东部;公,上古音见母,东部. 祥:……从示,羊声. 按:祥,上古音邪母,阳部;羊,上古音余母,阳部. 以上三例声符与形声字的韵部相同而声母不同. 上述情况从主谐字(即声符)与其所有被谐字(即形声字)的对比中也可以感觉出来.例如: 主谐字同为"各"(上古音见母,铎部)的被谐字(即形声字): (1)路、雒、赂、骆、洛、络、略、落、烙、辂(上古音来母,铎部) (2)骼、胳、格、阁(上古音见母,铎部) (3)客 (上古音溪母,铎部) (4)貉(上古音匣母,铎部) 主谐字同为"昷"(上古音影母文部)的被谐字: (1)煴、愠、輼、温、蕰、殟 (上古音影母,文部) (2)媪(上古音影母,幽部,或作觉部) 虽然都使用的是同一声符, 但有些声符在形声字中还能起到标音的作有, 有些则和形声 字的读音不同了,或者表现在声母方面,或者表现在韵母方面. 对于这些声符不能起到准确标音作用的形声字, 许慎为什么没加读若以正其音, 这是需 要研究的. 一些学者认为可能在汉代的某些方言中这类形声字的读音与声符是一致的, 这种 看法不无道理. 也许是由于有方言的根据, 许慎出于保留古音的需要才没有给这类形声字另 加读若.许慎除了以通语规范读音外,对方言读音也是非常重视的.陆宗达在《说文解字通 论》一书中即指出了多例许慎用俗语方言注音的情况,例如: (1) (cùi):读若舂麦为 之.(用俗语注音) (2) :读若楚人名多夥.(用方言注音) 五、释义例 12 所谓释义,在《说文》一书中就是对字的本义的解释. 《说文》释义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即声训、义训和形训. (一)声训 "声训"也称音训,清人称作因声求义.它是一种用与被释词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 释义的训诂方法, 其旨在探求词的得名的由来. 这种方法发端于先秦, 盛行于西汉, 如在 《周易》 、 《论语》 、 《春秋繁露》 、 《白虎通义》 、 《风俗通》 、 《释名》等书中都使用了这种训释方法. 《释名》一书更是这种训释方法的集大成之作.许慎受汉代学术风气的影响在《说文》一书 中也多处使用了声训,其具体用例详见本节四"释音例" ,此从略. (二)义训 义训是从概念、界说等角度对词义进行解释.义训的具体方法主要有直训、义界、譬况 和描写四种,这四种方法《说文》中都使用了. 1.直训 直训就是用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直接解释另一个词,这是训诂中使用最广的一种方法. 例如: 往:之也. 反:覆也. 蔬:菜也. 及:逮也. 元:始也. 丕:大也. 直训又有同训、互训、递训之别: (1)同训 同训是指用一个词同时给几个同义词训释.例如: 禄:福也.褫:福也.祥:福也.祉:福也. 璐:玉也.璥:玉也.琠:玉也. (2)互训 互训是指两个同义词互相训释.例如: 追:逐也.逐:追也. 颠:顶也.顶:颠也. 调:龢也.龢:调也. (3)递训 递训是指几个词递相训释.例如: 继:续也.续:连也. 咙:喉也.喉:咽也.咽:嗌也. 禄:福也.福:祐也.祐:助也. 2.义界 义界又称"界说" ,它是用下定义的方式进行释义.例如: 口:人所以言、食也. 吏:治人者也. 乳:人及鸟生子曰乳. 荐:兽之所食艹. 菜:草之可食者. 3.譬况 譬况是用比喻的方法进行释义.例如: 13 红:帛赤白色(即今人所说的粉红色). 黑:火所熏之色也. 黄:地之色也. 苍:草色也. 4.描写 描写就是采用描绘的方法勾勒出事物的个性特征以达到释义的目的. 《说文》中常常对 代表草木鱼虫鸟兽器物的字采用了描写的释义方法.例如: 凤:神鸟也.天老曰: "凤之象也,鸿前,麐后,蚊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 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 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 " 狼: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 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 琮:瑞玉,大八寸,似车缸. (三)形训 形训就是根据字的形体分析来解释字义. 许慎对每个字本义的解释都是通过字形来进行 分析的.这种"因形释义"的训释方法是《说文》一书最突出的特点.关于《说文》形训的 一些用语已在本节一"释形例"中作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下面仅就许慎如何通过字形分 析指出本义的方法问题略加说明. 对于象形字,许慎的分析侧重于对字的外形、轮廓的说明,使字的形体解释与字的本义 相符合.例如: 鹿 :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鸟鹿足相似,从匕. 人 :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象臂、胫之形. 文 :错画也.象交文. 对于指事字,许慎的分析侧重于对指事符号的说明,例如: 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 亦:人之臂亦(腋)也.从大,象两亦之形. 血:祭所荐牲也.从皿,一象血形. 对于会意字,许慎的分析侧重于说明各个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 寒 :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荐覆,之下有人. 暴 :晞也.从日、出、廾、米. 弄:玩也.从廾,持玉. 对于形声字, 许慎的分析侧重于指明形符. 有些形符如果没有许慎的指明是很难一下子 看出来的.例如: 锦:襄邑织文.从帛,金声. 切:刌也.从刀,匕声. 赖:赢也.从贝,剌声. 务:趣也.从力,敄声. 嬴:少昊氏之姓.从女,羸省声. 二〇〇二年九月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