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华中科技大学 2013 年研究生就业质量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 2013 年研究生就业工作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 导,深入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 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要求.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健 全和完善研究生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就业指导体系、就业市场体系、 就业评估体系.多措并举,建立促进研究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加强引 导, 推进我校研究生到国家重点企业、 国防重点单位、 西部基层就业. 实现了研究生就业率不降低有提高.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教学厅函【2013】25 号通知精神和要求,学 校拟从以下五个方面向社会报告研究生就业的基本事项. 一、 毕业研究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研究生规模与结构 2013 年华中科技大学共有毕业研究生 7072 人,其中博士毕业 生1267 人(男生 833 人、女生 434 人) ,硕士毕业生 5805 人(男生3363 人、女生 2442 人) . 按学科分类,毕业研究生结构分布为:哲学 49 人、经济学 245 人、法学 399 人、教育学 109 人、文学 256 人、历史学 9 人、理学 457 人、工学 3460 人、农学 18 人、医学 1270 人、管理学 800 人. 其中博士毕业生 1267 人,学科分布为:哲学 3 人、经济学 45 人、 法学 23 人、教育学 8 人、文学 29 人、理学 109 人、工学 476 人、 2 医学 435 人、管理学 139 人.硕士毕业生 5805 人,学科分布为: 哲学 46 人、 经济学 200 人、 法学 376 人、教育学 101 人、文学 227 人、历史学 9 人、理学 348 人、工学 2984 人、农学 18 人、医学 835 人、管理学 661 人. (二)毕业研究生就业率 截止 2013 年12 月31 日,全校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 94.58%. 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 95.19%, 其中哲学 100%、 经济学 97.78%、 法学 100%、 教育学 100%、 文学 100%、 理学 85.32%、 工学 93.91%、 医学 97.70%、管理学 96.40%. 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 94.45%, 其中哲学 65.22%、 经济学 97%、 法学 81.12%、教育学 60.40%、文学 90.75%、历史学 100%、理学 90.52%、 工学 97.72%、 农学 94.44%、 医学 95.09%、 管理学 96.22%. (三)毕业研究生就业单位流向 2013 年毕业研究生就业单位流向如下: 高校 577 人, 企业 3023 人(国企 1318、其他企业 1705) ,科研单位 559 人,机关 370 人, 事业单位 1346 人(医疗单位 1010 人、其他事业单位 336 人) ,录 取博士和进博士后流动站 622 人,出国 123 人、到部队 60 人,自 主创业 8 人、待就业 384 人. 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流向如下:高校 409 人,企业 129 人(国企64、其它企业 65) ,科研单位 92 人,机关 44 人,事业单位 421 人(医疗单位 355 人,其他事业单位 66 人) ,进博士后流动站 81 人,出国 23 人、到部队 6 人,待就业 62 人. 3 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流向如下:企业 2894 人(国企 1254、其 他企业 1640) ,录取博士 541 人,科研单位 467 人,机关 326 人, 事业单位 925 人(医疗单位 655 人,其他事业单位 270 人) ,高校 168 人,出国 100 人,部队 54 人,创业 8 人,待就业 322 人. (四)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流向 2013 年毕业研究生工作地域流向如下:华东地区 1397 人、华 南地区 1032 人、华中地区 2612 人、华北地区 528 人、西南地区 241 人、西北地区 87 人、东北地区 43 人. 博士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如下:华东地区 181 人、华南地区 86 人、华中地区 688 人、华北地区 70 人、西南地区 60 人、西北地区 12 人、东北地区 4 人. 硕士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如下:华东地区 1217 人、华南地区 947 人、华中地区 1925 人、华北地区 458 人、西南地区 181 人、 西北地区 75 人、东北地区 39 人. 二、 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 2013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 699 万.面 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高度重视,多措并举抓就业,本年度我校研 究生就业率比上年稳中有升. 应用性强的学科毕业生就业总体优势明 显.博士毕业生中一部分待就业者有的等待出国和进入博后流动站, 一部分用人单位试用中.硕士毕业生中一部分待业者准备考博,少数 社会需求少的专业的毕业生还在求职中. 4 (二)毕业生就业流向 从就业的单位看,不同专业类别的毕业生流向不同.医科、文科 等毕业生到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就业比例较高,到高等学校、科研院 所、医疗卫生等事业单位占 35.09%.理工科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比例 较高,达42.74%,到国企的毕业生有明显增加趋势.博士毕业生绝 大多数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就业,占比分别为 32.28%、7.26%、28.01%. 从就业的地域看,我校研究生就业区域分布遍及全国 32 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就业比较集中的地域为华东、华南、华中地区,占 比分别为 23.5%、17.37%、43.97%.到华北地区就业的研究生也达 到8.8%,到西部地区就业的研究生有增加的趋势,占比 5.51%. (三)毕业生求职意向 从我校 2013 届毕业生求职意向调查发现,在求职过程中,毕业 生最看重的三项因素是个人发展机会、薪酬与福利、地域,占比分别 达到 29.53%、25.09%、20.71%.其次考虑的是单位性质、个人兴 趣爱好,占比分别为 11.69%、9.71%.在研究生择业中,最为注重 的是个人发展机会,在此基础上,结合薪酬与福利以及工作地点来选 择个人的职业.他们期待有一个能发挥自身潜力,学以致用的平台, 力求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四)用人单位需求总量基本稳定 近几年,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研究生需求总量基本稳定.从每年 用人单位来函、来电、来校招聘、组织双向选择会等看,需求总数波 5 动不大.有些专业需求量大,供不应求,如工科专业的机械、电气、 计算机、能源、电子、电信等.同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和要 求也在发生变化,由单位需求转向岗位需求、项目需求,对研究生入 职定位更准确、素质要求更高. 三、 毕业研究生就业指导和服务 为提高我校研究生就业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学校坚持以 学生为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做好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 (一)加强领导,形成全员参与促就业的组织体系 学校领导、研究生就业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研究生就业工作,提出 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加大投入、配置专兼职 辅导员,为就业工作提供条件保障;各院系认真落实就业工作"一把 手"工程,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列为院系工作的年度目标; 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的作用, 倡导导师对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 划指导, 推荐毕业生就业, 学生职业发展研究会通过学生投票选出 "职 引人生导师"给研究生导师予以激励;研究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全力做 好服务.学校形成了全员参与促就业的组织体系和良好氛围. (二)广开渠道,拓展优质稳定的就业市场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 研究生就业主管部门和院系在全国范围内拓 展就业渠道,积极为研究生就业提供广阔的就业市场.第一,加强与 地方政府人力资源部门合作.与长三角、珠三角、武汉市、湖北省其 他有关地市、 广西等人力资源和组织部门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2013 年又与佛山市签订人才引进协议,与宁波签订实习基地,与台州签订 6 社会实践基地,与顺德签订奖学金协议.第二,与大型国有企业和知 名民营企业建立密切联系.进一步加强与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国 工程物理研究院等一大批大型国有企业和华为等大型民营企业的交 流,组织院系赴北京航天科技、中国兵器集团调研,赴航天科工集团 第四研究院学习访问.开拓石油化工新市场,中海油第一次来我校招 聘,吸引大批毕业生关注.第三,重视西部地区、基层就业项目.与 广西区委组织部建立了高层次的交流,与新疆、四川、贵州等地的企 业保持密切的联系,促进了西部、基层就业项目的开展.第四,加强 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推动基于就业的研究生实习与社会实践,促进 毕业研究生与就业的无缝对接.2013 年分别选派了多批博士、硕士 研究生赴西安、四川、温州等地实习与实践. (三)实施就业引导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 结合研究生的特点, 建立和完善了研究生就业引导和就业指导相 结合的就业指导体系. 实施了就业引导计划——"栋梁计划" .引导毕业研究生到事关 国家经济命脉、国防建设、国家安全、国家重点行业建功立业.教育 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把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精神相结合,把个人梦 与中国梦相结合,服务社会,贡献国家.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经 受锻炼和考验,砥砺品质,成长成才.我校 2013 年到基层就业的研 究生明显增加. 开展"我的梦与中国梦"主题活动.邀请中国兵器集团、长征火 箭、中国商飞等重点国有企业的领导和专家作专题报告,介绍行业发 7 展及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地位、企业理念及企业精神等, 引导研究生树雄心、立大志,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举办"企业 HR 的选择"讲座.邀请华为、东方电气、摩根士丹 利等知名企业 HR 介绍企业用人要求,面试流程,人才在企业的发展 路径等,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提升自我推荐能力. 举办"职场明日之星"挑战赛.指导学生制作简历,开展无领导 小组讨论,模拟面试等;引进"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规划系统" ,让学 生自己我测评,更好了解与认识自我,为职业选择提供帮助. 培育创新精神,播种创业种子.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重 要课题,不断探索构建以科技创新为主旨,以创新创业团队为载体, 以实现创业公司为目标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每年投入 100 多万创新创业基金支持优秀创新创业团队,近三年,学校遴选出 113 个优秀创新创业团队重点支持,再从中选拔出 25 个创业团队,共成 立22 家创业公司,其中 12 家入驻科技园.有些公司已初具规模, 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四)以人为本,全心全意做好就业服务 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用人单位满意为原则,全心全意做好就业服 务.一是广泛收集并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开展就业政策、就业须知讲 座与答疑;二是认真及时编制 2013 年毕业生生源信息并多途径向用 人单位发放,准确编制就业方案;三是精心安排,统筹协调,做好校 园招聘和毕业生派遣.关注就业困难群体,及时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 登记与服务;四是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作用,成立了学生校职业发展研 8 究会、建立了研究生创新创业基地,在研究生中开展调查研究,了解 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与动态,组织各种就业指导活动,组织评选创新创 业基金项目并跟踪项目完成情况,确保取得实效,形成了研究生在就 业工作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特色和优势.来自学生的服务更加贴 近学生,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四、 毕业生就业趋势研判 受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宏观就业压力和结构性矛盾等因素影 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一方面经济增长放缓,就业 岗位需求就会减少;另一方面 2014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到 727 万,国内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有增无减,宏观就业压力增大;三是结 构性矛盾依然明显,学科专业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 要,有些专业供不应求,有些专业需求减少.如我校社会需求量大的 学科专业就业率年年达到 99%或100%,但有些社会需求相对较少 的专业,就业率不足 70%;四是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待转变,西部、 基层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但仍有部分毕业生宁愿留在大城市待业.我 校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研究生虽然每年有所增加,但人数占毕 业生总数比例还是较小. 在看到就业形势严峻的同时,也要看到有利的方面.党中央、国 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每年出台促进就业新政策、新措 施,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主动应对就业压力,大力拓宽渠 道,加强服务,开展帮扶,努力让更多的毕业生在离校前实现就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研究生就业观念正在发生变化,研究生 9 不再局限机关、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逐渐开始选择 选调生、基层事业单位、中小学教育和自主创业等.就业地域由一线 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延伸, 到基层就业成为研究生就业的新 动向. 五、 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根据《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研究生跟踪调查问卷》分析和走访用人 单位座谈以及 《2013 届毕业研究生求职意向调查》 , 社会、 用人单位、 毕业生与在校研究生对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总体评价较好, 对我校毕 业研究生的品德、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精神评价较高,对毕业生专业 基础扎实、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也 存在一些不足,如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 力、外语应用能力等都有待加强,课程内容有些比较陈旧,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实习实践不够,在研究生求职意向调查中,45.8%的学生 认为自己缺乏实习或工作经验.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学校采取多种 举措,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搭建各类平台,构建和完善充满活 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发挥学校平台优势,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国家实验室、大科学工程基地、2011 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重大专项、 "973"等平台和项目,通过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新企 业,建设交叉性、综合性、专题性的课程,设置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向 及选题,形成面向学术前沿、开放式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提升研究生 的创新能力. 10 建立创新研究院,通过学科交叉组成创新团队,招收优秀的研究 生进入团队,承担一批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国家重点项目,构建 了"个性化、多渠道、多模式"的创新实践教学新体系. 充分发挥校内外公共实验平台的作用, 建立研究生教育资源开放 共享机制,设立研究生交叉研究创新基金,按学术前沿和重大需求立 项,支持研究生跨学科、跨单位开展研究工作. (二)加强课程改革,推进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国际一流的课程体系,高水 平的课程教学,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进一步推进研究生高水平国 际化课程建设,重点在校级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两个模块中建设高水 平课程,在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两个模块中建设国际化课程,形 成覆盖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高质量课程体系. (三)拓宽国际视野,加强和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 通过设立专项基金, 重点支持博士生参加国际会议和短期出国交 流,进一步扩大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的比例.积极参加国家留学基金 委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以世界 200 强大学为主要对象,实行"双 学位"或"联合学位"等形式的联合培养. (四)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建设实践中心(基地), 加强实验课程和案例教学. 依托各级科研、 教学实验室或导师研究室,通过资源整合、改造扩建及功能提升等方 式, 建设形成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技能培养训练的教学实践中心 (基地) .通过设置实践技能训练专题培养环节,探索建立专业学位 11 研究生在教学实践中心、各功能实验室、研究室轮转培养制度. 以教学实践中心为平台,向校外延伸拓展,实现校企合作培养, 强化校外实习实践训练.健全专业实践管理办法、专业实践安全管理 办法、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实习实践环节的指导、管理与 考核.推进"校级示范实践基地"与企业实现成建制、订单式联合培 养. (五)科学合理确定各学科大类招生比例,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 招生计划分配办法 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办法, 调整学科大类的 划分及招生计划比例.按照有利于优化学科布局,有利于人才培养与 科研相结合,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原则,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 计划分配体系,向师资质量好、生源质量好、培养条件好、培养质量 高、研究水平高的院系与多学科交叉平台倾斜.同时,加强毕业生跟 踪与用人单位调查,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与院系招生指标挂 钩,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2014 年2月2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