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4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 (审批专业适用) 学校名称(盖章) 南方医科大学 学校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专业名称:助产 专业代码: 所属学科门类及专业类:医药卫生大类护理类 学位授予门类:学士学位 修业年限:四年 申请时间:2014.07 专业负责人:张立力教授 联系电话 :020-61648340 教育部制 目录1.普通高等学校增设本科专业基本情况表 2.学校基本情况表 3.申请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 4.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 6.教师基本情况表 7.主要课程开设情况一览表 8.其他办学条件情况表 9.学校近三年新增专业情况表 10.增设专业的区分度 11.增设专业的基本要求 12.医学类、公安类专业相关部门意见 填表说明1.申请表限用 A4 纸打印填报,并按专业分别装订成册,一式两份. 2.若为申请设置尚未列入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以下简称 《专 业目录》 )的新专业(无专业代码者),请参照《专业目录》 ,按专业 的学科属性和专业类填写建议代码. 3.在学校办学基本类型、已有专业学科门类项目栏中,根据学校实际 情况在对应的方框中画√. 4.本表由申请学校校长签字报出. 5.申请学校须对本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1.普通高等学校增设本科专业基本情况表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助产 修业年限 四年 学位授予门类 学士学位 学校举办本科 教育的年份 1978 年 现有本科专业 (个) 26 个 学校本年度 其他拟增设的 专业名称 本校已设的相 近本、 专科专业 及开设年份 助产研究生班(2010 年) 护理专业助产方向本科 (2011 级、2012 级、2013 级) 拟首次招生时间 及招生数 2015 年9月50 人 五年内计划 发展规模 280 人 师范专业标识 (师范 S、兼有 J) 所在院系名称 护理学院 高等学校专业设置 评议专家组织审核 意见 (主任签字) 年月日学校审批意见 (校长签字) (盖章) 年月日高等学校 主管部门专业 设置评议专家 组织意见(增设 尚未列入《专业目 录》的新专业填写) (主任签字) 年月日高等学校 主管部门审核 (审议)意见 (盖章) 年月日注:专业代码按教育部公布的填写,尚未列入《专业目录》的新专业请填写建议代码. ⒉学校基本情况表 学校名称 南方医科大学学校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沙太路 1023 号 邮政编码 510515 校园网址 http//www.fimmu.com 学校办学 基本类型 部委院校 √地方院校 公办 民办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大学 学院 独立学院 高职高专院校 在校本科生总数 7343 专业平均年招生规模 200 已有专业 学科门类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学 艺术学 专任教师 总数(人) 876 专任教师中副教授及以上 职称教师所占比例 38.7% 学校简介和 历史沿革 (300 字以内) 南方医科大学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创建于 1951 年, 1979 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2004 年被批准为全国 8 所试办八年制医学 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2004 年8月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的命令,整 体移交广东省,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现有校本部、南校区、顺德校区等 3 个校区,占地面积 176.68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85.41 万平方米.面向全 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等地区招生.学校开设了 22 个本科专 业,其中 6 个为广东省名牌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12302 人,其中本科 生7343 人.学科建设覆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经济 学等 7 大学科门类.现有 6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 个博士后流动站、 53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5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 2 所临床医学院、基础 医院、药学院、中医药学院、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了、医学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生院等 14 个学院. 拥有 10 个广东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分别布局在 3 个一级学科,省级 重点学科覆盖 24 个二、三级学科. 注:专业平均年招生规模=学校年本科招生数÷学校现有本科专业总数 3.申请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 (应包括申请增设专业的主要理由、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及人才需求预测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如需要可加 页) 一、申请增设助产专业的主要理由 (一)助产的重要意义和复杂性 妇女儿童的健康状况是全球通用的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总结 全球数十年在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患病率和死亡率方面的经验,已经达成一个共识:为每一 名产妇提供专业助产服务是最有效的干预措施.助产士在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方面起 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助产专业教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毋庸质疑,即使是在 20 世纪初,在有着 悠久历史的中国,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发达的时候仍能够得以保留并发展,足以体现其服务价 值.我国助产士主要负责正常产妇接产,协助产科医师处理难产并负责计划生育、围产期保 健和妇婴卫生的宣教及技术指导.正常产是助产学的核心内容,焦点是正常的分娩,而要达 到正常的分娩,完成"最佳生育",则要对整个生育过程进行护理.众所周知,生育是个非 常复杂的过程,要做好生育过程的护理必须要掌握全面的医学知识.此外,随着时代发展和 社会进步,助产专业培养目标已经重新准确定位,目前国际上倡导"助产士主导模式",强 调助产士是中低危孕妇孕期主要照顾者,通过助产士给产妇提供连续性照顾的专业服务,能 够提高自然产率,减少妊娠期的住院时间,减少药物镇痛与产时麻醉,降低会阴侧切率,降 低新生儿复苏率,同时也能增加产妇对分娩过程的满意度.国内目前助产士的服务范围只限 于对产妇分娩阶段的片断管理,对妊娠期及产后阶段的相关支持不足,其工作场所常限于医 院产房,不能满足广大孕产妇及家属的服务需求.在"助产士主导模式"的新模式下,助产 士的服务范围不仅局限于产房的分娩阶段管理,而延伸至孕前妊娠、分娩,以及产后的一系 列过程.助产士的工作范围大大扩展了.研究发现,在助产士主导的连续性照护模式下,孕 产妇有更好的妊娠及分娩结局.基于助产士的工作性质、意义和内容,国家设立多层次正规 专业教育是发展助产行业的当务之急,因此我们有必要发展助产学四年制本科教育. (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 目前全球护理人力资源面临严峻的短缺形势.由于缺乏专业围产护理,全球每天有 1000 名妇女死于妊娠或分娩并发症,有200 万新生儿出生后 24 小时死亡.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强调 如果妇女分娩时得到专业助产护理且紧急情况时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孕产妇死亡率可减少 75%.WHO 编写《世界助产服务状况报告》指出助产士与三项卫生方面千年发展目标(第三项 -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力; 第四项-降低儿童死亡率; 第五项-改善产妇保健) 密切相关, 证实助产士在增进孕产妇和新生儿健康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强调迫切需要增加助产士人数, 特别是低收入国家的农村偏远地区.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要有足够多的卫生人力资源作保 障.但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目前全球约有 5900 万卫生人力,其中包括 3950 万卫生服务 提供者和 950 多万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全球范围内医生、助产士、护士、药剂师、牙医和 后勤人员的缺口不少于 400 万. (三)中国重视发展助产专业高等教育的政策 最近"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以后每年大约要增加 200 万新出生的人口,为了应对"单独 二孩"政策出台后一些地区出现的"一床难求"的现象,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期将下发文件, 要求各地做好新形势下的妇幼健康服务,其中包括启动大学本科助产专业招生试点,改革助 产士职称评定等措施.最近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了《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妇幼健康服务的指导 意见》,应对迅速增加的需求.指导意见制定了 10 项措施.比如,要求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 门和医疗机构要切实承担起责任,做好各项服务应对准备,加大内部挖潜,扩充产科床位. 在机构内部设置产科安全管理办公室,协调高危孕产妇救治、转诊等.各地要做好资源调查, 了解服务缺口,明确工作措施,公布服务机构的状况.有条件的地区,要公布产科床位的使 用情况以及孕产妇建卡建册情况,引导孕产妇有序就医.要求各地加大对妇幼健康服务机构 建设的执行力度和投入力度,加快改善服务用房和装备条件,尽快在省市县都能够建成一所 政府举办的标准化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同时,还要求各地配强妇幼技术服务人员,主要是 强化助产士、儿科医师、护士等这些紧缺人员的岗位配置.同时,在职称评定、薪酬分配方 面,都要对妇产科、儿科的医师、助产士和护士等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另外,还要启动大 学本科助产专业招生试点工作,从源头上解决助产士后继乏人的问题.改革助产士职称评定 制度,加快助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因为助产人员对于保障安全分娩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 因此,国家教育部规定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的高等教育要稳步、有序地扩大办学规 模.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顺应我国培养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教育政策,发展好护理、药学专业, 又要响应联合国千年发展的号召,抓好助产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助产人才. (四)助产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中国卫生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并日益年轻化,人才质量不断提高,人才结 构得到改善,人才效能明显提高,学历层次逐渐发展为大专、本科及研究生多层次教育体系. 但是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加深以及国际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同样面临着围产护理 人力资源短缺、内部结构不合理、人口和地理分布不平衡等问题.它们阻碍着中国实现千禧 计划并导致卫生资源分布不公平等诸多后续性问题.中国助产士人才需求量大,特别是基层 地区.中国目前助产士与生育妇女比例为 1∶4000,与发达国家的 1∶1000 差距悬殊.2008 年卫生部对全国助产士人力资源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每 10 万人口的助 产士人数分别是 4.0 人、2.8 人和 3.3 人,这一数字与瑞典(80 人)、英国(80 人)、马来 西亚(28 人)和柬埔寨(26 人)的比例相差甚大.福建省被调查的 976 所卫生机构中助产士 缺编占 25.10%(省市级医院 52.20%,县区级医院有 27.96%).并且,随着助产士工作范围 的延伸扩展,助产士的工作场所也不再局限于产房,产前、产后、门诊等科室也需要更多的 助产士加入,加剧助产士严重缺乏的现况. 调查显示,我国助产士学历构成中,仅有 14%为本科.由于助产专业尚未纳入《普通高 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目前并未设立独立助产专业本科,本科学历的助产士主要来自护理专 业,多为护理专业学生或已工作的护理人员中途"转行" ,并没有接受系统的助产专业知识技 能培养, 其助产技能多通过产房师徒式传授而来. 大、 中专学历助产士占 85%, 目前全国有 129 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助产专业,但仅有专科学历的助产士很难达到城市助产服务机构的要 求,就职受到限制.我国城市地区 2012 年剖宫产率为 41%,远高于农村地区的 29%,是降 低剖宫产率的重点地区,符合要求的助产士的缺乏已成为限制城市剖宫产率降低的关键问题 之一. 我国助产人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由此可见,我国的助产 士人力资源严重匮乏. (五)中国助产专业高等教育发展较迟缓 中国的助产教育起源于 20 世纪初.1915 年英籍医师 LeiTang 在福建兴化圣教医院开设 了圣路加助产士和护士训练班(现莆田学院护理系前身)进行护士和助产士的培训.1929 年杨 崇瑞医生在北平创办了北京国立第一助产学校,成为当时培养助产士的最高学府,并尽力推 行助产士注册系统,成为我国助产教育的开拓者.据资料统计,到1947 年, 我国公、私立助 产学校计 86 所, 学生约 1712 名, 全国持助产士证者 5268 名.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 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 中国取消了建国前的助产高等教育模式,只保留中专助产教育以缓解当 时基层卫生组织对卫生科技人员的需要,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逐步恢复助产的高职高等教 育. 中国助产学并不是独立学科,从属于护理学;现行卫生类本科教育专业目录中尚未设置 助产专业,而在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目录分类,助产专业附属于护理学,助产士的专业技 术职称也是护士职称;也没有独立的助产专业学会组织, 由中华护理学会统一管理.中华护 理学会原名"中国中部看护联合会",于1909 年由 7 名外籍护士和 2 名外籍医生在江西牯岭 创建,1964 年更现名为中华护理学会. 助产专业本科层次的教育尚未受到医学教育界的足够重视,目前我国助产教育主要是大 专层次的高职教育,本科和研究生水平的高等教育正在起步阶段.2007 年福建医科大学莆田 分校开始设立助产专业本科教育,随后其它部分高等院校也陆续开设了助产专业本科甚至研 究生教育,如南方医科大学, 北大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等. 这与国际助产士联盟提倡的各国助产专业应独立立法的建议及北欧等国独立管理助产专 业的体系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助产士的来源是以大、中专毕业的护士为主,到产房工作 后接受临床培训(多为 3 个月)而成为助产士.而各医院的临床实践和培训方式又自成体系, 缺乏统一的助产士规范化培训模式和标准.即使在护理的本科教育中,助产实践仅仅是短期 的临床见习和实习.而多数学校本科生在产科见习时间仅 1 天,生产实习为 3 周,这其中在 产房真正见习和实习的时间更少,加上各医院的高剖宫产率以致不少学生到实习结束时根本 没见过自然分娩.不成熟的助产教育体制使得我们的助产人才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为了保证助产专业的发展,壮大助产士的队伍,发展本科教育势在必行. (六)增设助产学专业符合学科发展的要求 国内任何一所以医学教育为核心的多科性大学均涉及到医学相关的各个学科.而中国助 产学并不是独立学科,从属于护理学;现行卫生类本科教育专业目录中尚未设置助产专业, 而在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目录分类,助产专业附属于护理学. 为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和专 业结构,绝对有必要在护理学院增设助产学本科专业,有助于建立助产学独立学科.建立助 产学专业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开设助产学专业对大学学科建设 必将起到推进作用,既能完善大学医学教育体系,又能对其它医学专业起到促进作用.因此, 大学要建成国内一流的、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医科大学,就不能缺少助产学教育这一块.所 以说大学开设助产学专业不仅符合大学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总体部署,也符合大学学科 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 (七)助产学的发展对提升大学护理学的实力至关重要 助产学作为护理学院下属的能够申请本科教育的特色学科,成为护理学下一步教学发展 目标,是提升护理学乃至整个大学的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发展助产学本科教育对于促进大 学护理学学科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助产学本科教育具有直接服务社会和推进学 科进步的应用型交叉学科特征,使得兴办助产学本科教育的院校均依此彰显了服务社会的大 学功能,形成了省内和国内的良好社会声誉. 特别是"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以后,每年大约要增加 200 万新出生的人口,为了应对"单 独二孩"政策出台后一些地区出现的"一床难求"的现象,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期将下发文件, 要求各地做好新形势下的妇幼健康服务,其中包括启动大学本科助产专业招生试点,改革助 产士职称评定等措施.此举必将有力保障了未来的医学工作者更好适应新的政策环境下的专 业工作.而先行试点的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目前已经是博士和硕士授权学科,具备培养高层 次助产学和护理学人才的能力.若能开展助产学本科教育,该校将形成助产学本科-硕士-博 士完整的教育培养模式,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带动本科教育,同时优质的本科教育也促进研 究生教育的提高,为研究生教育输出高质量的人才.这样将极大地促进助产学学科的发展. 在这个环节上,助产学本科专业教育是制约整个助产学教育水平能否提升的关键因素,突破 这一瓶颈必将有力推进南方医科大学高水平医学和护理学教育的发展. 二、南方医科大学助产学专业筹建情况 南方医科大学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创建于 1951 年,1979 年被确定为 全国重点大学.2004 年8月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秉承"博学、笃行、尚德、济世"校训, "诚信务实、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现有校本部(广州)、顺德校 区(佛山)2 个校区,校园美丽,学习和生活条件一流. 助产学本科专业教育模式是在医学及护理学教育的主体基础上实施全面的助产学学科 主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同时辅助必要的人文科学等教育.南方医科大学师资力量雄厚, 设备条件精良,可以切实保证主体医学及护理学教育和辅助助产学教育的条件,而助产学学 科建设成绩显著,师资和硬件水平完全具备了开展助产学本科教育所要求的条件及基础,具 体如下所述: (一)南方医科大学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硬件设备均满足培养标准的基本要 求 南方医科大学设有 17 个学院、5 所直属附属医院、48 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展开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 7 大学科门类,开设 29 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特 色专业 7 个,广东省特色专业 7 个、重点专业 2 个、名牌专业 6 个;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 个;现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临床专科、重点专科质 量控制中心等 45 个;国家和广东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品牌 197 个;建有 10 个博士授权一级 学科、7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8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5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南方医科大学目前开设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康复治疗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 学检验、护理学、药学、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学实验技术、生物信息学、临床病理、 针灸推拿学、生物技术(医药方向)、中药学等 26 个本科专业,聚齐了整个医学门类,教室、实验室等硬件条件完善,师资、图书、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等可满足助产专业教学综 合利用.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 基本设施齐全, 能充分满足教学、 科研工作的需要. 2002 年 南方医科大学建立了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按模拟医院的要求,配置了 ICU 抢救室,标准手术室,产房等,配备了模拟病人(全自动分娩人),抢救车,胎心监护 系统等设备.南方医科大学的前身是一所军队的医科院校,在临床教学、临床资源上有优势. 附属南方医院的妇产科是广东省首批获得产前诊断资质的医疗机构,2008 年被评为广东省 "十一五"重点医学专科,国家卫生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培训基地(全国仅 10 家),国家 卫生部妇产科专科培训基地.南方医院、珠江医院和省人民医院历届学生临床教学实践后, 已形成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案及方法,为进一步开展助产学专业的教学积累了经验,打下了 基础. 学校建立了服务本科生学习与发展的学习支持中心,33 个本科生创新基地,200 多个实 践教学和就业基地,30 多个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创业实践基地,100 多个学生社团、协会. 面向所有本科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和项目支持,提供辅修第二专业、双学位培养,提供 2 次 申请转专业机会,各专业均有本硕连读机会.先后与国内及美国、英国、德国的 10 余所高校 建立了学生互换、互访交流,为学生提供第二校园学习经历.本科生近 3 年在统计源以上期 刊发表文章 368 篇,获得 501 项国家级奖励、189 项省级奖励,连续 6 年分别获得国家大学 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创业大赛金奖.就业率保持在 95%以上,执业医师资格 考试通过率连续多年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 2013 年临床医学全国第 4、中医学全国第 3、中 西医结合临床全国第 5. 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 汇聚了一大批以钟世镇、 姚开泰、 侯凡凡 3 位两院院士领衔 (广 东省医学院校四分之三的两院院士在我校) , 以国家教学名师、 长江学者、 "863"和"973" 首席科学家、国家千人计划、国家杰青、广东省领军人才、南粤百杰、珠江学者等为骨干的 杰出学者.南方医科大学现有专业技术人员 6079 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1100 人.拥有 院士 3 名,双聘院士 2 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 名,国家教学名师 2 名,全国模范教师 和全国优秀教师 5 人,全国高校骨干教师 7 人,广东省教学名师 6 人,"长江学者"4 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5 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 3 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 家级人选 6 人,国家级教学团队 2 个,现有博士生导师 410 人、硕士生导师 1047 人.南方医 科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备的教学设施为高质量的助产学基础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助 产学教育是助产学专业学生所要完成的主体医学和护理学教育中最为关键的阶段.我们依托 学校的优良师资打造助产专业的公共科目. (二)高水平护理学教育和助产学教学力量是保障助产学本科教育的必要环节 目前助产专业从属于护理学专业,护理专业方向课程依托护理学院的优良师资来承担. 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的前身是第一军医大学护理系,具有 50 多年的发展历史,2004 年8月随学校移交地方、2005 年6月改为现名.学院为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权点,是华 南地区首家护理学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5 年护理学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9 年被 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学院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全,能够充分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需 要.学院设 4 个教研室、2 个中心,办学条件优良,师资力量雄厚.护理学专业本科(全日 制)于2000 年批准设置,已有 6 届毕业生,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 722 名.在开展护理学 专业本科教育的同时,还开办了面向全省的大专、专升本护理教育,形成了集研究生教育、 全日制本专科教育、成人教育于一体的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目前我院已成为华南地区高级 护理人才培养基地,生源遍及全国. 同时, 《助产学》的实践教学和部分理论教学将主要依托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妇 产科.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妇产科创建至今已有 50 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已发展为具备生殖医学为全军优生优育中心、以产前诊断围产医学遗传重点实验室、具有硕 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本学科通过以教学为基础、临床为动力、科研为龙头的三位一体 发展模式而成为在省内具有较大知名度的学科.护理专科教研室和所属科室教学实力雄厚, 承担着博士、硕士研究生、双休日课程班、护理专业等层次教学任务.一直坚持"培养素质 高、能力强、符合国家需要的优秀卫生人才"的理念,孜孜不倦地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手 段、方法和模式,进行着教育改革. 鉴于助产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的学科,其工作领域涵括产前、产时及产后多个阶段, 同时其服务对象包括孕产妇及新生儿,其工作范畴包括诊断、护理、健康教育等多个层面, 我们选择组建由医生、护理教师及临床助产士这样的教学团队无疑是保障了教学的多方面的 需求,也促使了教学设置的合理性. 本团队吸纳南方医科大学四个部门的优秀人员,分别是护理学院、南方医院妇产科、珠 江医院妇产科以及南方医院新生儿科,大部分临床师资的教学经验超过了 20 年,同时护理学 院专任教师中最年轻的师资都有超过 10 年的高校教学经验, 所以说这是一支教学经验和临床 经验相当丰富的教学团队.这支由医生、护理教师及临床助产士组成的教学团队无疑是保障 了教学的多方面的需求,也促使了教学设置的合理性.专业领头人蔡文智教授积极组建了助 产教学团队,团队 21 人主要来自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南 方医院珠江医院妇产科以及南方医院新生儿科,包括专任教师、双师型师资以及临床师资, 其中博士生导师 4 名,硕士生导师 3 名.团队由中、青的护理人员及临床医生组成,约78% 的老师在 50 岁以下;以高级职称为主体,其中 60%以上为副高或以上级别;以硕士为主体, 75%以上的老师获得了硕士或以上的学位.本团队有三部分师资,临床医生、护理专任教师、 临床护理人员或者助产士.在前期的课程筹备中,这三部分人员分工明确,保障了整个教学 筹备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由具有 10 年高校教学经验的护理专任教师进行整个教学工作的安 排,在专任教师中经过数次的讨论形成《助产学》和《妇幼护理与保健》两门课程的初步教 学安排,然后整个团队进行集体备课,根据不同师资的专长来进行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临 床医生师资负责基础知识及临床疾病的教学,但要求注重体现助产士工作的特点;临床护理 师资或者助产士主要负责助产实践的技能部分;而护理专任教师则根据不同人员的教学科研 方向主要负责保健方面的教学,培养助产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 (三)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和助产学学科显著的建设成果为实施本科专业教育奠定了核心基 础 护理学院现有专任教师 29 名,其中高级职称 19 名,博士生导师 2 名、硕士生导师 5 名, 博士学位教师 4 名、 硕士学位教师 15 名、 在读研究生教师 6 名.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师 1 名, 国家巾帼建功标兵 1 名,全军优秀教师 2 名,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1 名,广东省"千百十工 程"培养对象 1 名.65 人次在各类学术机构任职,其中美国世健会特聘教师 1 名,美国静脉 输液学会(INS)会员 1 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 名,国家级学 术机构理事 1 名、副主任委员 3 名、委员 4 名,省级学术机构主任委员以上任职 9 名.17 人 次在各级学术期刊担任主编、编委等职务.2004 年以来,专任教师主持了包括国家卫生部科 技教育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151 工程"项目、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在内 的各类教学、科研课题 119 项(其中国家级 7 项,省级 42 项),获资助总经费达 223.12 万元.在护理学专业数字化资源建设、护理教学改革、护生人文素质培养、临床护理等方面开 展了研究与实践.获得包括全国护理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二等奖、广 东省护理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151 工程"优秀项目一等奖、 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各类奖励 72 项(其中国家级 10 项,省级 36 项).主编(副主编)出版"十一五"国家、卫生部规划教材等各类教材及专著 84 部.专任教师发表 SCI 论文 8 篇、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 261 篇(其中核心期刊 68 篇);获得国家级专利 3 项. 本团队将助产方向本科教育与就业需求调查研究相结合,根据用人单位对助产士本科人 才的各方面素质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整合助产方向本科教育相关领域基本内 容,率先在国内护理学专业助产方向本科教育中开设《助产学》课程,开展与就业需求相联 系的助产学教学实践. 《助产学》与《妇幼护理与保健》采用以下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 1.改革实践课形式:将工作坊、角色扮演、病例讨论、床边见习等多种形式引入到实践 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同时部分实践课仍沿用传统的实践课模式,由老师手把手 试教,以保证技能的掌握. 2.引入人文教育的理念,计划在《助产学》中开展"反思日记"的项目,试图以这样的 方式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同时发现自己在学习或工作中需要改进的方面,促进学生能够设 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教学团队已经开始进行实践教材的编写,基本上将教学团队 的所有成员纳入到编写队伍当中,并进行多次讨论会,保证书稿的特色及质量,完成了《助 产学》和《助产实训技术》等多部教材编写,并积极投入助产专业配套教材的建设.助产教 学团队已通过 2014 年广东省质量工程教学团队项目重点资助项目的立项. 团队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正在计划建设配套的相关资源,比如视频课程的建设、 题库的建设,希望能够打造出优质的《妇产科护理学》在线课程,实现教学新模式的突破; 同时《助产学》以及《妇幼护理与保健》的下一步建设方案也正在筹备中.《妇产科护理学》 的在线课程建设已通过南方医科大学 2014 年本科教学改革发展工程建设重点建设项目的立 项. 以上条件表明,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具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和教学经验,在师资力量 和专任老师的配置上都已经完全达到助产学本科教育的标准. (四)助产实验室和助产实践基地建设 学校有直属附属医院 6 所(南方医院、珠江医院、第三附属医院、江都医院、中西医结 合医院和北滘医院),其中第一临床医学院(南方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珠江医院)都 是高水平综合性教学医院,展开床位 5000 余张.在消化病诊治、肾病的综合治疗、中西医结 合诊疗、肾肝移植、异体手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心脑血管介入、创伤修复、新生儿重症 救治和围产医学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优势. 同时学校还在广东地区建设了 45 所非直属的 附属医院,也可为学生实践提供优质的资源. 临床实习是培养临床思维和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实践基地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培 养质量.硬件条件、 基地带教老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是选择实践基地的重要方面.南方 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积极计划筹建助产实践基地.现已投入专项经费 60 万元,已建成约 90 平 米的助产实验室,主要包括两个实验训练单元(产前及助产训练单元、产后护理训练单元). 三所附属医院妇产科作为实践基地的内涵建设需要加强,包括实习大纲的完善、带教老师的 培训等.为满足每年 60 名同学的实习需求,拟建设 10 个实践基地,每个基地承担 6 名同 学的实习带教任务.护理学院拟对含南方医院、珠江医院、第三附属医院在内的 10 所医院 妇产科进行考察,签订协议并挂牌,在五年内建设 10 个实践基地.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管 理极为重要,因此要及时反馈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问题,定期召开教学联席会.护理学院已经 完成了助产实习手册、助产实习大纲的编制,并同步进行网络实习平台的建设.另外,助产 教研室以及助产研究所也在努力建设中. 以上条件表明,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具备优秀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和助产学教学实习 场所,不仅在师资力量,而且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上都已经基本达到助产学四年制本科 教育的标准. 三、助产学专业发展规划及人才需求预测情况 专业妇幼保健人员在保障孕期母婴安全、 顺利分娩和产后妇幼保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然而,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妇幼保健人员严重缺乏.据统计,全球平均只有 61% 的产妇在孕期和生产期得到过专业妇幼保健人员的护理.在发达国家,这个比率已达到 90% 以上,拉丁美洲为 84.8%,而西非、东南亚和东非国家的比率最低,分别为 39.6%、37.5% 和33.6%.2004 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妇产科联合会和国际助产士联合会在日内瓦联合举 行的"母婴健康"论坛,呼吁要在 2015 年将新生儿死亡率减少 2/3,全球平均 90%的产妇 能够得到专业妇幼保健人员的护理.要达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所确立的标准,发展中 国家至少需增加 33.3 万名专业妇幼保健人员,发达国家将有更大的需求. "单独二孩" 政策实施以后每年大约要增加 200 万新出生的人口, 为了应对 "单独二孩" 政策出台后一些地区出现的"一床难求"的现象,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期将下发文件,要求各 地做好新形势下的妇幼健康服务,其中包括启动大学本科助产专业招生试点,改革助产士职 称评定等措施. 另外,从我们对助产人才市场的初步调查情况看,大多数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 非 常希望得到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助产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妇女 对生育护理的需求,所以助产人才市场前景是非常好的.而目前我国只有莆田学院、北大医 学院、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开展了护理本科(助产方向),尚未有院校开 展真正意义上助产学四年制本科教育,大多都还在论证中,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南方医科大学 助产学四年制本科专业建设,培养能胜任未来临床助产工作的学生,要在这个市场抢得先机. 注:申请目录外专业只填写表 10,可不再填写此表. 4.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包括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修业年限、授予学位、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专业实验、教 学计划等内容) (如需要可加页) 一、培养理念 总体培养理念:夯实医学基础、突出助产特色、加强素质培养、注重实践技能. 具体培养理念:助产士的服务对象具有动态性与特殊性,助产专业课程内容设置应体现 完整性和相关性,借鉴国外先进的助产专业课程设置方法,结合依据人体系统和依据生长周 期进行课程整合的方法,根据产前、产时、产后三个时段顺序排列,在各个时段内又按先生 理、后病理顺序,以模块式设置课程,希望为助产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 培养系统、全面、连贯、批判性临床思维.助产士不仅要掌握医学与护理学基础、预防医学 与相关学科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熟练助产操作技能,而且要综合运用到临床助产实践中, 针对服务对象开展个体化的助产服务,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 二、培养目标 助产学专业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 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助产学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运用基 础医学、人文学科、助产理论及技能等知识基础医学、人文学科、助产理论及技能等知识. 培养具有基本的临床助产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并具有终生学 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能在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助产工作的专业人才. 三、培养要求 1.素质要求 (1)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 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而奋斗. (2) 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身心健康,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 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3) 具有科学精神、慎独修养、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及符合职业道德标准的职业行为. (4) 具有创新和评判精神,具有循证实践、勇于修正自己或他人错误的态度,树立终生学 习观念,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推动专业发展的态度. (5) 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珍视生命,关爱孕产妇;热爱助产事业,具有为助产事业的发展 和人类健康服务而献身的精神. (6) 树立依法行助产工作的法律观念,在执业活动中,学会用法律保护孕产妇和自身的权 益. (7) 在执业活动中保护隐私、尊重人格和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文化背景及价值观. (8) 有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具有团队合作开展助产服务工作的观念. (9) 具有与孕产妇及其他卫生保健服务人员进行有效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能力要求 (1) 具备本专业必须的医学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 (2) 具有一定的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的指导能力,能对个体、家庭、社区提供整体护理和 预防保健服务; (3) 具有开展围产期保健及对妊娠合并疾病及并发疾病的观察、护理、预防和处理的能力; (4) 具有指导妇女选择规范地进行计划生育方法的能力; (5) 具有规范地进行产前检查、正常分娩接产、产后处理和正常新生儿处理的临床操作的 能力; (6) 具有辨识难产及产科危重症的处理及应急团队配合处置能力及对新生儿急危重症的辨 识和应急处理和抢救的能力. (7) 具有对常用药疗效和反应的观察能力; (8) 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获取和利用助产学专业信息的能力,能进行文献检索、资 料收集,具备研究助产问题的基本技能. (9) 具有初步运用评判性思维和临床决策的能力,以保证安全有效的专业实践. (10)具有初步从事临床教学、为孕产妇提供维护健康与促进健康的能力. (11)具有运用一门外语阅读专业文献和简单的会话能力. (12)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 (13)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健康保健需求. 3.知识要求 (1) 掌握助产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 熟悉与产科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性病科、神经精神科 等) . (3) 掌握与助产学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 (4) 掌握妇女五个生理时期的基本知识. (5) 掌握正常胎儿与异常胎儿发育、妊娠生理、妊娠诊断、产前保健、正常分娩、正常产 褥及妊娠病理、异常分娩、分娩期合并症、分娩期并发症、异常产褥知识. (6) 掌握产科急危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抢救及医护配合知识. (7) 了解胎儿和新生儿生长发育特点及新生儿常见病的防治. (8) 掌握新生儿急危重症的的抢救知识及新生儿常见问题的评估和干预方法. (9) 掌握妇科常见病的预防、指导、医护配合的知识. (10) 掌握婴儿喂养、乳房护理、儿童保健宣教的知识和技能. (11) 熟悉遗传优生常见问题的评估和处理方法. (12) 熟悉国家卫生及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13) 掌握一般的计划生育宣教知识,如宫内节育器放置适应症、并发症、术后护理及常用 的避孕方法. (14) 了解社区母婴保健的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疾病康复等有关知识. 四、学制学期 基本学制为 4 年,每一学年为秋季和春季两学期. 五、主要课程 2003 年,世界护士会(ICN)首次提出护士核心能力框架,随着护士核心能力内涵不断 发展,现国际公认的核心能力包括: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评估及观察能力、 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科研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等.根据国内 外对助产士核心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结合我国助产专业学生现状,将核心能力内涵融入助产 专业课程中,形成基础护理能力、助产操作能力及产科相关技能三大板块,通过层层分解, 最终提出助产专业课程的具体内容. 主要课程应包括公共基础课程、生命科学基础课程、助产专业基础课程、助产专业课程、 助产专业素养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 (国家规定的通识教育,不宜整合) 计算机、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体育、军事理论 教育、形势与政策、医用高等数学、医用化学、心理健康教育等. 2. 生命科学基础课程: (整合课程) (1) 人体形态科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 (2) 细胞的化学与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 (3) 免疫与感染性疾病(微生物、免疫感染) (4) 人体生理学 (5) 药理学基本原理 (6) 基础病理学 (7) 系统病理生理学 (8) 机能实验学 3.助产专业基础课程(整合课程) (1) 助产实践导论(包括助产发展史、助产相关理论、相关的法律条例) (2) 诊断学(整合为助产专业专用) (3) 遗传优生咨询学【整合遗传学和生殖发育生物学(遗传、胚胎、生殖) 】 (4) 内科学(整合为助产专业专用) (5) 外科学(整合为助产专业专用) (6) 中医基础学(整合为助产专业专用) 4.助产技能课程 (1) 基础护理技能 (2) 基础助产技能 (3) 急危重症抢救技能 (4) 基础中医护理技能 5.助产专业课程(整合课程) (1) 妇科学模块 (2) 助产学模块 ? 妇女健康保健(围产期心理学、围产期营养学、围产期运动学、产后康复、生殖 健康) ? 分娩学(正常妊娠、异常妊娠、正常分娩、异常分娩、正常产褥、异常产褥) ? 孕产妇重症监护学 (3) 新生儿学模块(正常新生儿、异常新生儿、新生儿复苏学) 6. 助产专业素养课程(整合课程) (1) 助产士人文修养(社会医学、助产文化、人际沟通、美学礼仪) (2) 助产伦理学 (3) 健康管理学(健康教育学、管理学、教育学、社区护理) (4) 科研方法与实践(流行病学、医学信息检索与管理、医学统计学、科研方法、循 证助产实践) 六、学时安排 课内总学时 2438 学时, 临床实习 1680 学时:公共基础课程课内总学时为 768 学时,理 论学时 648,实践学时 120;生命科学基础课程课内总学时为 636 学时,理论学时 478,实践 学时 158;助产专业核心课程课内总学时数为 838 学时,理论学时 554,实践学时 284;助产 专业选修课程课内总学时 196 学时,全部为理论学时. 七、实习安排及基本要求 实习目标: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能单独完成至少 30 例正常分娩产妇的接生工作. 临床共实习 42 周,产科病房 4 周(产前 2 周,产后 2 周) ,产科门诊 2 周(包括产前诊 断专科门诊) ,产房 12 周;新生儿科 4 周(2 周新生儿病房、1 周产房、1 周手术室) 、妇科 2 周;医疗查房 4 周(产科 2 周,内科 1 周、外科 1 周) ;内科 4 周(心血管内科必选,内分泌 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任选两科,各2周) ;外科 4 周(普外科、心胸外科、骨科任选两科, 各2周) ;SICU、急诊各 2 周;社区健康教育 2 周.各医院可根据本院实际情况略作调整.指 定专门的指导教师,保证实习质量. 八、教学时间安排表(单位:周) 项目 周数 学年 上课 考试 入学 教育 军事 教育 临床 实习 毕业 工作 假期 合计 第一学年 28 4 1 3 4 12 52 第二学年 28 4 8 12 52 第三学年 28 4 8 12 52 第四学年 20 22 1 43 合计 104 12 1 3 42 1 36 199 九、专业教学进程表(见附件) 十、最低毕业学分 毕业总学分:187 学分,课内总学时 2438 学时,其中: (1) 助产专业核心课程:43.5 学分,课内总学时数为 838 时. (2) 助产专业选修课:14 学分,课内总学时数为 196 学时. (3) 专业实习:42 学分,其中助产实习为 26 学分. (4) 军训与劳动:2 学分. (5) 社会实践:2 学分. (6) 创新创业课程:6 学分. 十一、毕业考核与学位授予 助产专业本科生必须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通过课程和毕业考试, 成绩合格, 修满规定的学分,方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和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标准 者,经护理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建议授予助产学学士学位. 十二、就业方向 在各级医疗单位、医学教育和科研单位从事临床助产、临床护理、妇幼保健、及教学或 研究工作. 十三、实施要求及说明 (一) 在教学过程组织和教学任务安排中, 要以培养方案为依据, 保证培养方案的实施, 全 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执行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不断探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教学实 际和社会发展. (二)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德育优先、树人为本" ,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 业务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基本知识与创新能力并重"的办学理 念.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声誉,以育人为根本,以特色求发展"的工作思路, 强调以人为本、培养以德为先、崇尚科学、全面发展的人,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培养. (三) 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 牢固树立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 养理念.推广 PBL 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核心课程的双语教学比例应达到 30%以上;大力提 倡和普遍推广网络学习平台,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权 和个性发展,坚持因材施教;注重启发思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 要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 过程. 要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突出护理及 助产技能训练,指导学生运用循证护理的原理和批判性思维进行护理实践.要加强实践教学 的质量控制,严格监控实验、实习、见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5.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 姓名余艳红 性别 女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第一学 历 本科 出生年月 1962.10 行政职务 校长 最后学 历 博研 第一学历和最后学 历毕业时间、学校、 专业 本科 1983.07 衡阳医学院 临床医学 博研 2007.07 南方医科大学 病理生理学 主要从事工作与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围产医学特别是高危妊娠的诊治和管理, 在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方 面有较深的研究 本人近三年的主要工作成就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79 篇;出版专著(译著等)7 部. 获教学科研成果奖共 12 项;其中:国家级 8 项,省部级 4 项. 目前承担教学科研项目共 5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4 项,省部级项目 1 项. 近三年拥有教学科研经费共 120 万元,年均 40 万元. 近三年给本科生授课(理论教学)共10 学时;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共 0 人次. 最具代 表性的 教学科 研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等级及签发单位、时间 本人署名位次 1 危急重症孕产妇综合救治技术 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一负责人 2 广州市重症孕产妇救治综合研究 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一负责人 3 限制性输液院前救治技术研究 军队医疗成果奖二等奖 第一负责人 目前承 担的主 要教学 科研项 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经费 本人承担工作 1 非整合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iPS) 及相关技术用于β地中海 贫血治疗的研究-β地中海贫血 病人与正常人胚胎干细胞(ES) 库建立及相关比较性研究 国家重点基 础研究发展 计划(973 计划) 2013-2016 600 万 子课题主要负责 人2广州地区环境高危因素与重大出 生缺陷发病的围孕期队列研究、 EM 治疗及小分子 Bcl-2 抑制剂功 能研究 广州市科技 计划项目 (科技攻 关) 2011-2013 100 万 课题主要负责人 3 DNA 甲基化在子痫前期的预测及 发病机制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 2012-2016 70 万 课题主要负责人 目前承 担的主 要教学 工作 序号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人数 学时课程性 质 授课时间 1 妇产科学 外国留学生 77 10 专业课 2009.01-2014.06 教学管理部 门审核意见 情况属实,同意申报. 签章: 注:需填写三至五人,每人一表. 5.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 姓名钟梅 性别 女 专业技术职务 主任医师 教授 第一 学历 本科 出生 年月 1960.08 行政职务 主任 最后 学历 博研 第一学历和最后 学历毕业时间、 学校、专业 本科 1983.07 第三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博研 2007.07 南方医科大学 妇产科学 主要从事工作 与 研究方向 从事妇产科学的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是围产医学 本人近三年的主要工作成就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34 篇;出版专著(译著等) 部. 获教学科研成果奖共 项;其中:国家级 项,省部级 项. 目前承担教学科研项目共 3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1 项,省部级项目 2 项. 近三年拥有教学科研经费共 82 万元,年均 27 万元. 近三年给本科生授课(理论教学)共48 学时;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共 0 人次. 最具 代表 性的 教学 科研 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等级及签发单位、时间 本人署名位次 1 围生期血栓性疾病 的系列研究 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2005 第一负责人 2 乙型肝炎病毒 (HBV)、输血传播 病毒(TTV)及微小 病毒 B19 宫内传播 的系列研究 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 年 第一负责人 目前 承担 的主 要教 学科 研项 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经费 本人承担工作 1 孕前、孕期医学量 表测定综合分析对 出生缺陷干预模式 研究及效果评价 广东省科技计划 项目 2013.01-2015.10 10 万元 第一负责人 2 A 型血友病人 iPS 曲建系及重组凝血 因子 VIII 在其中的 表达研究 中国科学院再生 生物学重点实验 室开放研究课题 2012.01-2013.12 10 万元 第一负责人 3 基层医院围产期静 脉血栓栓塞的早期 风险评估及防治策 略 广东省 2013 年度 适宜卫生技术推 广项目 2014.01-2016.12 5 万元 第一负责人 目前 序号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人数 学时 课程性质 授课时间 承担 的主 要教 学工 作1妇产科学 09 级临床八年制 92 3 专业课 2014.03-2014.03 2 助产学 2011 级护理学本 科(助产方向) 58 8 专业课 2014.03-2014.06 教学管理部门 审核意见 情况属实,同意申报. 签章: 注:需填写三至五人,每人一表. 5.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 姓名张立力 性别 女 专业技术 职务 教授 第一 学历 本科 出生 年月 1967.09 行政职务 院长 最后 学历 博研 第一学历和最后 学历毕业时间、 学校、专业 本科 1991.07 中国医科大学 护理学专业 博研 2008.07 南方医科大学 肿瘤学专业 主要从事工作 与 研究方向 从事护理学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主要进行肿瘤护理中西文化的 差异、疲乏的研究、循证护理促进症状护理的改革和创新等方向研究. 本人近三年的主要工作成就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8 篇,编著教材 6 部. 获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 1 项,省级奖励 1 项:南粤优秀教师.目前承担教学科研 项目共 9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2 项,省部级项目 6 项.近三年拥有科研课题经费 共48 万元.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 1 门. 广东省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高等学校护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秘书长; 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最具代 表性的 教学科 研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等级及签发单位、时间 本人署名位次 1 南粤优秀教师 广东省教育厅,2012.09 1 2 "护理学专业--应用型卓越人 才的培养"综合改革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2013.08 1 3 健康评估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 课 教育部,2013.12 1 目前承 担的主 要教学 科研项 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经费本人承担 工作 1 大豆异黄酮的摄入对女性乳腺 癌发病及复发的影响 广东省 科技计划 项目 2012.6.1-2015.1.1 3万1/6 2 肺癌症状评估工具修订和肺癌 症状群变化机制研究 广东省 自然基金 2013.10-2015.12.30 5 万1/7 3 "护理学专业--应用型卓越人 才的培养"综合改革项目 广东省 教育厅 2013- 25 万14健康评估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 课 教育部 2013 10 万15MOOCs 背景下护理专业在线课程 资源共享途径的研究 广东省 教育厅 2014 3 万1目前承 担的主 要教学 工作 序号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人数学时 课程性 质 授课时间 1 健康评估 本/专科 490 230 专业基础 课2008.09-2014.6 2 内科护理学 专科 290 20 专业课 2004.09-2013.12 3 急危重症护理学 专科 290 12 专业课 2004.09-2013.12 教学管理部 门审核意见 情况属实,同意申报. 签章: 5.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 姓名 蔡文智 性别 女 专业技术 职务 主任护师 第一 学历 中专 出生年 月1970-10 行政职务 副院长 最后 学历 博研 第一学历和最后学 历毕业时间、学校、 专业 中专 1988.07 第一军医大学 护理学专业 博研 2009.07 第四军医大学 公共卫生管理学专业 主要从事工作与 研究方向 从事护理学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护理装备、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 健康、高级护理实践 本人近三年的主要工作成就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46 篇,其中 sci3 篇,影响因子 7.659.出版 专著 16 部.获教学科研成果奖共 1 项;其中国家级 1 项.目前承担教学科研项 目共 7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3 项,省部级项目 4 项.近三年拥有教学科研经费共 125 万元,年均 41.7 万元.2 门校精品课程主讲老师,主持省级精品课程 1 门. 中国康复医学会护理学专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助产学会副会长;省级专业主委. 最具代表性 的教学科研 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等级及签发单位、时间 本人署名位次 1 高原、高寒、高温高湿、 沙漠地区伤病护理与器 材的研究 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一等奖 1/10 2 科研管理 2012 南方医科大学科研管理工作先 进个人 1 3 教学年度质量 212~2103 学年南方医科大学教学优 秀三等奖 3 目前承担的 主要教学科 研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经费本人承担工 作1医疗工作场所暴力预防 与调控的研究 国家社科基 金2014.01-2016.12 18 万1/10 2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危险 度评价及预警机制的研 究机制的研究 高等学校博 士学科点专 项科研基金 2013.01-2015.12 12 万1/12 3 适应国际化高级护理专 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与研究 光华国际教 育联合会 2012.06-2014.07 10 万1/10 4 围产期(助产士)人力资 源现状的调研 中华医学会 "围产期服 务实践项 目"基金 2012.11-2014.11 10 万1/7 5 密闭性智能中药复合敷 料的研制开发 广东省产学 研基金 2012.01-2014.12 42 万1/10 目前承担的 主要教学工 作 序号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人数学时 课程性 质 授课时间 1 高级护理实践 研究生 11 16 专业基础 课2011.01-2013.12 2 妇产科护理学 护理本、专 科生 490 30 专业课 2006.01-2014.06 3 儿科护理学 护理本、专 科生 490 15 专业课 2011.01-2014.06 4 助产学 护理本科生 (助产方 向) 52 14 专业课 2014.01-2014.06 5 精神科护理学 护理本、专 科生 490 12 专业课 2011.01-2014.06 教学管理部门审 核意见 情况属实,同意申报. 签章: 5.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 姓名潘石蕾 性别 女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第一学历 本科 出生年月 63.03 行政职务 副主任 最后学历 博士 第一学历和最后学 历毕业时间、学校、 专业 本科 1986.07 第一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博研 2011.07 南方医科大学 妇产科学 主要从事工作与 研究方向 从事妇产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是围产医学 本人近三年的主要工作成就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4 篇;出版专著(译著等)1 部. 获教学科研成果奖共 1 项;其中:国家级 0 项,省部级 1 项. 目前承担教学科研项目共 2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1 项,省部级项目 1 项. 近三年拥有教学科研经费共 37.8 万元,年均 12.6 万元. 近三年给本科生授课(理论教学)42 共学时;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共 10 人次. 最具代 表性的 教学科 研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等级及签发单位、时间 本人署名位次 1 胎儿生长受限的分子学机 制及肝素治疗研究 广东省科学进步二等奖、2007 1/3 目前承 担的主 要教学 科研项 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经费 本人承担工作 1 Cavaterm 与TCRE 治疗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的疗效比对 国际合作 2007-2009 34.万 负责人 2 B族溶血性链球菌致病 亚型与早产相关性队 列研究 省自然基金 2010-2012 3 万 负责人 目前承 担的主 要教学 工作 序号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人数 学时 课程性质 授课时间 1 正常分娩 临床本科 190 12 专业课 2006.01-2011.06 2 异常分娩 临床本科 190 18 专业课 2006.01-2011.06 3 分娩期并发症 临床本科 190 12 专业课 2006.01-2011.06 教学管理部门 审核意见 情况属实,同意申报. 签章: 注:需填写三至五人,每人一表. 6.教师基本情况表 序号姓名 性别年龄专业技 术职务 第一学历毕业学 校、专业、学位 最后学历毕业学 校、专业、学位 现从事 专业 拟任课程 专职/ 兼职 1 余艳红 女52 教授 衡阳医学院 临床医学 本科 学士 第一军医大学 病理生理学 博士围产 医学 医疗 高级助 产学 专职 2 钟梅 女54 教授 第三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本科 第一军医大学 妇产科学 博士 围产 医学 医疗 遗传与 优生 专职 3 张立力 女47 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护 理学、 本科 学士 南方医科大学 肿瘤学 博士 护理 教育 母婴保 健 专职 4 蔡文智 女44 主任护 师 第一军医大学 护理学 中专 第四军医大学公 共卫生管理 博 研学博士 护理 教育 助产实 训 专职 5 高钰琳 女40 副教授 复旦大学 护理学 本科 第一军医大学 护理学 硕研 护理 教育 母婴保 健 专职 6 高云飞 女40 副主任 医师 第一军医大学 临 床医学 本科 第一军医大学 围产医学 硕研 围产 医学 医疗 高级助 产学 专职 7 王志坚 男44 副主任 医师 大连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 本科 第一军医大学 围产医学 硕研 围产 医学 医疗 高级助 产学 专职 8 龚时鹏 男42 主治医 师 郧阳医学院 临床医学 本科 南方医科大学 围产医学 博士 围产 医学 医疗 母婴保 健 专职 9 黎静 女40 主治医 师 广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南方医科大学 围产医学 博士 围产 医学 医疗 母婴保 健 专职 10 黄莉萍 女37 主治医 师 第一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硕士 南方医科大学 围产医学 博士 围产 医学 医疗 母婴保 健 专职 11 张军 女47 副主任 护师 第四军医大学 护理学、中专 第一军医大学 护理学 本科 妇科 护理 妇产科 护理学 专职 12 周燕莉 女36 主管护 师 第一军医大学 护理学、中专 第一军医大学 护理学 本科 产科 护理 高级助 产学 专职 13 潘石蕾 女51 教授 第一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本科 南方医科大学 妇产科 博士 围产 医学 医疗 高级助 产学 专职 14 彭冬先 男45 副教授 第一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本科 南方医科大学 妇产科 博士 妇产 科医 疗 妇产科 护理学 专职 15 刘木彪 男42 主任医 师 第一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本科 南方医科大学 妇产科 博士 妇产 科医 疗 高级助 产学 专职 16 胡冬梅 女39 副主任 医师 江西医学院 临床医学 本科 第三军医大学 妇产科 硕研 妇产 科医 疗 高级助 产学 专职 17 杨芳 女38 副主任 医师 第一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本科 香港大学 妇产科学 博士 妇产 科医 疗 遗传与 优生 专职 18 王雪峰 女37 副主任 医师 第一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硕士 南方医科大学 妇产科 博士 妇产 科医 疗 遗传与 优生 专职 19 肖苑玲 女33 医师 第一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本科 本科 本科本科 南方医科大学 妇产科 硕士 妇产 科 遗传与 优生 专职 20 马颖 女34 主治医 师 华西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 本科 南方医科大学 妇产科 博士 妇产 科 母婴保 健 专职 21 王晓阳 女45 副主任 护师 第一军医大学 护理学 中专 第二军医大学 护理学 本科 产科 护理 助产实 训 专职 22 韩丽萍 女33 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 济医学院临床医 学 本科 本科 南方医科大学 妇产科 硕士 妇产 科医 疗 母婴保 健 专职 23 郭遂群 男50 主任医 师 第一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本科 南方医科大学 妇产科学 博士 妇产 科医 疗 遗传与 优生 专职 24 刘艳 女42 副主任 医师 牡丹江医学院 临床医学 本科 暨南大学 妇产科学 博研 妇产 科医 疗 母婴保 健 专职 25 林丹 女41 主治医 师 广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本科 广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本科 妇产 科医 疗 妇产科 护理学 专职 26 李琼 女31 主治医 师 湖北医药学院 临床医学 本科 中山医科大学 妇产科 硕士 妇产 科医 疗 母婴保 健 专职 27 蒋惠萍 女36 医师 湖南中医药大学 临床医学 本科 南方医科大学 妇产科学 博士 妇产 科医 疗 妇产科 护理学 专职 28 余敏 女52 主管护 师 云南昭通卫校 护理学 中专 中央广播大学 护理学 大专 临床 护理 母婴保 健 专职 29 周肖郁 女45 副主任 护师 佛山市卫校 护理 中专 北京大学 护理 本科 助产 高级助 产学 兼职 30 李映桃 女48 主任医 师 中南大学 临床 本科 中山大学 围产医学 硕士 围产 医学 高级助 产学 兼职 31 黄晓莉 女35 主管护 师 第一军医大学 护理 中专 第一军医大学 护理 本科 助产 高级助 产学 专职 32 吴瑜瑜 女34 主管护 师 第一军医大学 护理 中专 第一军医大学 护理 本科 助产 高级助 产学 专职 33 周璇 女34 讲师 第二军医大学 护理 本科 香港大学 护理 硕士 护理 教育 母婴保 健 专职 34 王颖 女32 主治医 师 北京大学医学部 妇产科 硕士 北京大学医学部 妇产科 博士 围产 医学 高级助 产学 专职 35 杨丽霞 女31 主管护 师 南方医科大学 护理 本科 南方医科大学 护理 本科 助产 高级助 产学 专职 36 徐慧颖 女34 主管护 师 南方医科大学 护理 本科 南方医科大学 护理 硕士 儿科 护理 高级助 产学 专职 37 陈士岭 女52 主任医 师 第一军医大学 妇产科 硕士 第一军医大学 妇产科 博士 围产 医学 高级助 产学 专职 7.主要课程开设情况一览表 序号课程名称 课程 总学时 课程 周学时 授课教师 授课学期 1. 大学英语 270 梁平 1-4 2. 计算机基础 54 陈光明 1 3. 思想道德与法律 54 邓坤金 1 4. 人体形态科学(人体解剖学、 组织学) 160 欧阳钧 陈远泉 2 5. 细胞的化学与生物学(生物化 学、细胞生物) 140 朱丽 罗深秋 3、4 6. 免疫与感染性疾病(微生物、 免疫感染) 80 元涛 4 7. 人体生理学 80 肖中举 3 8. 药理学基本原理 48 徐江平 4 9. 基础病理学 48 丁彦青 4 10. 系统病理生理学 48 姜勇 4 11. 机能实验学 32 金春华 4 12. 助产实践导论(包括助产发展 史、助产相关理论、相关的法 律条例) 32 蔡文智 2 13. 诊断学(整合为助产专业专用) 104 张立力 4 14. 遗传优生咨询学【整合遗传学 和生殖发育生物学(遗传、胚胎、生殖) 】 32 钟梅 3 15. 内科学(整合为助产专业专用) 126 李亚洁 5-6 16. 外科学(整合为助产专业专用) 184 周春兰 5-6 17. 中医基础学 48 罗仁 6 18. 助产技能课程 32 周克雄、蔡文智 5-6 19. 妇科学模块 144 蔡文智、王雪峰 6 20. 助产学模块 104 高云飞 6 21. 新生儿学模块 32 黄为民 6 22. 助产士人文修养(社会医学、 助产文化、人际沟通、美学礼 仪) 24 翟惠敏 6 23. 助产伦理学 24 蔡文智 6 24. 健康管理学(健康教育学、管 理学、教育学、社区护理) 24 蔡文智、周璇 6 25. 科研方法与实践(流行病学、 医学信息检索与管理、医学统 计学、科研方法、循证助产实 践) 124 陈清、 顾萍、 陈平雁、 高钰琳、蔡文智 5-6 8.其他办学条件情况表 专业名称 助产学 开办经 费85 万元 申报专业副高及 以上职称(在岗)人数 17 其中该专业 专职在岗人 数3其中校 内 兼职人 数25 其中校外兼职 人数 0 可用于新专业的 教学图书(万册) 0.1 可用于该专业的 教学实验设备 (千元以上) 112(台/ 件) 总价值(万元) 55 需再投入经费 70 万序号主要教学设备名称(限20 项) 型号规格台(件) 购入时间1孕妇腹部触诊模型 DM-GP6631 5 2013.11.06 2 骨盆测量计 中号 5 2013.11.06 3 新生儿气管插管模型 JW1042 10 2013.11.06 4 母亲胎儿监护仪 F6 2 2013.11.06 5 整体反射无影灯 ZF610 2 2013.11.06 6 难产示教模型 KAS-8A 5 2013.11.06 7 妇科检查床及附件 XKC2000 5 2013.11.06 8 产包 RC-CB 60 2013.11.06 9 产床及附件 XKC2004 5 2013.11.06 10 高级子宫宫颈病变模型 KAX-ZG 1 2013.11.06 11 缝合包 A 型60 2013.11.06 12 女性骨盆模型 YLM/A11128 1 2013.11.06 13 婴儿护理操作台 GM600 5 2013.11.06 14 婴儿体格检查套装 RCS-20 1 2013.11.06 15 高级婴儿沐浴池和游泳池 中号 5 2013.11.06 16 新生儿辐射抢救台 HKN-90 2 2013.11.06 17 婴儿荒诞治疗箱,带蓝光暖箱 YP-100B 1 2013.11.06 18 分娩球 LS3222 4 2013.11.06 19 宫内发育示教模型 KAS/42005 1 2013.11.06 20 计算机交互式自动分娩模拟人 S560 1 临床教育培训中心已 有21 高级分娩综合技能训练模型 KAS/5A 5 2013.11.06 9.学校近三年新增专业情况表 学校近三年被批准设立的新增专业情况 序号专业代码本/专科 专业名称设置年度 1 050262 本科 商务英语 2011 2 101002 本科 医学实验技术 2012 3 100901K 本科 法医学 2013 4 5 6 7 8 9 10 学校本年度拟增设专业情况 序号专业代码本/专科 专业名称1234510.增设专业的区分度 (应包括增设专业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所属"专业类"下其他专业的区分,专业名称的规范性等) 一、增设专业的科学性、合理性 助产士是育龄妇女围孕期和围产期的主要健康照顾者,在保障母婴安全、促进生殖健 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助产士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助产教育应基 于大学教育,服从学院的学制和学位的规定,一般通过四年学习获得学士学位. 调查显示,我国助产士学历构成中,仅有 14%为本科.由于助产专业尚未纳入《普通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本科学历的助产士主要来自护理专业,并没有接受系统的助产 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其助产技能多通过产房师徒式传授而来.大、中专学历助产士占 85%, 目前全国有 129 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助产专业,但仅有专科学历的助产士很难达到城 市助产服务机构的要求,就职受到限制.我国城市地区 2012 年剖宫产率为 41%,远高于 农村地区的 29%,是降低剖宫产率的重点地区,符合要求的助产士的缺乏已成为限制城市 剖宫产率降低的关键问题之一. 为满足现实需求,天津医科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已先行 开始探索护理专业助产方向本科培养试点工作,效果显著. 基于提供人性化的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进一步降低剖宫产率、保障母婴安全的需 要,结合已有的的工作基础,国家卫计委妇幼司已于 2014 年4月启动了依托国内重点医 学高等院校开展助产方向全日制本科及成人教育专升本招生培养试点工作.南方医科大学 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助产方向本科招生试点单位.目前,南方医科大学正筹办国家独立助产 学四年制本科专业认证工作. 二、与所属"专业类"下其他专业的区分 妇女儿童的健康状况是全球通用的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总 结全球数十年在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患病率和死亡率方面的经验,已经达成一个共识:为 每一名产妇提供专业助产服务是最有效的干预措施.助产士在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 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助产专业教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毋庸质疑,即使是在 20 世纪 初,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发达的时候仍能够得以保留并发展,足以 体现其服务价值.我国助产士主要负责正常产妇接产,协助产科医师处理难产并负责计划 生育、围产期保健和妇婴卫生的宣教及技术指导.正常产是助产学的核心内容,焦点是正 常的分娩,而要达到正常的分娩,完成"最佳生育" ,则要对整个生育过程进行护理.众 所周知,生育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做好生育过程的护理必须要掌握全面的医学知识. 此外,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助产专业培养目标已经重新准确定位,目前国际上倡导 "助产士主导模式" ,强调助产士是中低危孕妇孕期主要照顾者,通过助产士给产妇提供 连续性照顾的专业服务,能够提高自然产率,减少妊娠期的住院时间,减少药物镇痛与产 时麻醉,降低会阴侧切率,降低新生儿复苏率,同时也能增加产妇对分娩过程的满意度. 基于助产士的工作性质、意义和内容,国家设立多层次正规专业教育是发展助产行业的当 务之急,因此我们有必要发展助产学四年制本科教育. 三、专业名称的规范性 中国助产学并不是独立学科,从属于护理学;现行卫生类本科教育专业目录中尚未设 置助产专业,而在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目录分类,助产专业附属于护理学,助产士的专 业技术职称也是护士职称;也没有独立的助产专业学会组织, 由中华护理学会统一管理. 建议建立规范的专业名称——助产学专业. 注:增设尚未列入《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填写,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不需填写. 11.增设专业的基本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基本要求: 助产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本科助产学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卫生保健事 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较系统地掌握助产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能,具有基本的助产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能在各妇幼保健 机构及各类综合医院产科从事助产及母婴保健工作的专业人才.本科助产学专业教育的分 类目标: 1.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目标 1.1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对助产学的性质有正确的认 知,对其发展具有责任感,初步形成以维护和促进母婴健康为己任的专业价值观. 1.2 关爱生命,尊重孕产妇的价值观、文化习俗、个人信仰和权利,平等、博爱,体 现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母婴健康服务的专业精神. 1.3 具有科学精神、慎独修养、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符合职业道德标准的职业行为. 1.4 树立依法工作的法律观念,遵从医疗法规,自觉将专业行为纳入法律和伦理允许 的范围内,具有运用法规保护服务对象和自身权益的意识. 1.5 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开展跨学科合作 的意识. 1.6 具有创新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主动获取新知识、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和推动专业发展的态度. 1.7 初步形成科学的质疑态度和批判反思精神,具有循证实践、勇于修正自己或他人 错误的态度. 1.8 在应用各种助产技术时应充分考虑孕产妇、胎儿或新生儿及家属利益,对于不能 胜任或不能安全处理的助产问题,应具有寻求上级帮助的意识. 1.9 初步形成成本效益观念,具有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以最小的医疗成本获取母婴 最佳健康水平的意识. 2.知识目标 2.1 掌握与助产学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 2.2 掌握助产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3 掌握人体正常结构、功能、心理状态及其发展变化. 2.4 掌握女性妊娠生理过程及妊娠期保健. 2.5 掌握女性异常妊娠过程中临床问题的评估和干预方法. 2.6 掌握影响妊娠与分娩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及评估和干预方法. 2.7 掌握新生儿常见问题的评估和干预方法. 2.8 熟悉遗传优生常见问题的评估和处理方法. 2.9 熟悉国家卫生及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2.10 了解社区母婴保健的知识和方法,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疾病康复等有关知 识. 2.11 了解我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知识在助产学中的应用. 2.12 了解助产学的发展动态及趋势. 2.1 掌握助产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2 熟悉与产科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 性病科、神 经精神科等) . 2.3 掌握与助产学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 2.4 掌握妇女五个生理时期的基本知识. 2.5 掌握产科急危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抢救及医护配合知识. 2.6 了解胎儿和新生儿生长发育特点及新生儿常见病的防治. 2.7 掌握新生儿急危重症的的抢救知识及新生儿常见问题的评估和干预方法. 2.8 掌握妇科常见病的预防、医护配合的知识. 2.9 掌握婴儿喂养、乳房护理、儿童保健宣教的知识和技能. 2.10 熟悉遗传优生常见问题的评估和处理方法. 2.11 熟悉国家卫生及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2.12 掌握一般的计划生育宣教知识,如宫内节育器放置适应症、并发症、术后护理及 常用的避孕方法. 2.13 了解社区母婴保健的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疾病康复等有关知识. 3.技能目标 3.1 具备本专业必须的医学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 3.2 具有一定的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的指导能力,能对个体、家庭、社区提供整体护 理和预防保健服务; 3.3 具有开展围产期保健及对妊娠合并疾病及并发疾病的观察、护理、预防和处理的 能力; 3.4 具有指导妇女选择规范地进行计划生育方法的能力; 3.5 具有规范地进行产前检查、正常分娩接产、产后处理和正常新生儿处理的临床操 作的能力; 3.6 具有辨识难产及产科危重症的处理及应急团队配合处置能力及对新生儿急危重症 的辨识和应急处理和抢救的能力. 3.7 具有对常用药疗效和反应的观察能力; 3.8 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获取和利用助产学专业信息的能力, 能进行文献检索、 资料收集,具备研究助产问题的基本技能. 3.9 具有初步运用评判性思维和临床决策的能力,以保证安全有效的专业实践. 3.10 具有初步从事临床教学、为孕产妇提供维护健康与促进健康的能力. 3.11 具有运用一门外语阅读专业文献和简单的会话能力. 3.12 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 3.13 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健康保健需求. 注:增设尚未列入《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填写,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不需填写. 12.医学类、公安类专业相关部门意见 (应出具省级卫生部门、公安部门对增设专业意见的公函并加盖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