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校学员训练伤 > 英国殖民政策与马来亚人民抗日军
  • 英国殖民政策与马来亚人民抗日军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3-09-18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英国殖民政策与马来亚人民抗日军 廖小健 (暨南大学 华侨华人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本文主要从英国殖民政策的角度,分析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建立及解散的原因.论文探讨:太平洋战 争前的英国殖民政策与马共的活动;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英国殖民政策与马抗的建立与解散;英军 政策与马抗解散的关系.论文认为,英国对日宣战,为马共获得合法地位和组建马抗提供了条件,英国战 时的马来亚政策和马共的被动应对,是战后初年马抗听命解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英国政策;马抗;建立;解散 中图分类号: D634.0 文献标识码:A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日军占领了大部分东南亚国家, 取代欧美国家对当地实行殖民统 治.1945 年8月15 日由于日军突然投降,东南亚国家原宗主国军队大多数没能及时重返原 殖民地,为当地人民宣布独立,摆脱殖民统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以马来亚共产党(以下 简称马共)领导的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以下简称马抗) ,不但力量雄厚,而且在日军投降和 英军重返期间,实际上已在多个地区建立地方政权,控制了当地局势,但却没有像越南等国 那样把握时机,宣布独立,反而是积极配合英国军队重返,并在短时期内听从英军指令,放 下武器, 解散复员, 让英国轻而易举地获得了马来亚人民抗浴血奋战三年零八个月的胜利成 果,顺利地恢复了战前的殖民统治.其过程和原因何在? 在国际问题的研究中, 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历来相对薄弱, 对发展中国家共产党活动的 研究成果更不多见.马共和马抗都是华侨为主的组织,有关二战时期马共和马抗的活动,在 华侨华人的相关著作中已有了不少论述, 但从英国殖民政策的角度, 并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 动背景,探讨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建立及解散原因的成果,目前还不多见.应如何解读这一段 历史?2005 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回顾和探讨二战期间的马来亚共产党及其领 导的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的建立及解散, 对了解当时的国际关系, 了解中小国家共产主义运动 发展的特殊历程,了解马来亚华侨的武装抗日及其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都将不无裨益. 一 历史上,马来亚分别被葡萄牙人、荷兰人所侵占,19 世纪起逐渐成为英国殖民地.二 战前夕,英属马来亚的行政和经济中心在新加坡,英属马来亚的其他各州还包括马六甲、槟 榔屿、雪兰莪、霹雳、 彭亨、森美兰、柔佛、吉兰丹、吉打、丁加奴和玻璃市等.马来人 和其他土著原来是当地的主要居民, 19 世纪中叶, 由于殖民者开发马来亚对劳动力的需求, 以中国人和印度人为主的移民源 源不断地进入马来半岛,马来亚逐发展成为马来人、华人 和印度人三大民族为主的多元种族地区. 1931 年马来亚总人口为 378· 8 万人,其中马来人为 186·4 万,华侨为 128·5 万, 印度侨为 57·1 万;分别占 49·2%,33·93%和15·07%[1]. 战前的马来亚不是统一的国家,也没有统一的公民权,华侨基本保持中国侨民的身份, 华侨早期的政治运动也主要是围绕中国政治而展开.1930 年4月30 日,马来亚华侨在马来 亚森美兰州正式成立马来亚共产党, 并提出驱逐英帝国主义, 建立马来亚工农苏维埃共和国 的主张.虽然马共在 1931 年已被殖民当局宣布为非法和加以镇压,但还是不断开展工人运 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2]. 1937 年中日战争爆发后,英国政府持中立 ,马来亚殖民当局对当地华侨的抗日救亡运 动也采取宽容默许政策, 这为马共投入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 通过参与南侨总会和抗日 后援会[3]等组织的工作,迅速扩大影响提供了条件.资料显示,到1939 年,马共及与之有 联系的外围组织成员超过 10 万[4].不过,马共仍处于非法地位,也没有自己的武装.而且, 随着日军占领中国的广州和海南岛, 有可能南进威胁英属的香港和马来亚后, 英国张伯伦政 府改变政策, 决定对日让步妥协, 希望藉此缓和英日两国紧张关系, 促使日本北进攻打苏联. 除了在禁止石油输日方面作出让步外,英政府也决定在马来亚镇压反日活动,禁止排日.结果,1938 下半年开始,马来亚殖民当局开始加大镇压当地抗日运动力度,大批抗日后援会 成员,包括不少共产党员被逮捕和驱逐出境.热火朝天的华侨抗日救亡运动一度受到影响, 马共的活动也倍受限制,更谈不上建立自己的武装队伍. 二 珍珠港事件,特别是 1941 年12 月8日日军入侵马来亚,英国正式对日宣战,为马共获 得合法地位和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提供了组织条件和物资条件. 12 月10 日马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 主要是根据共产国际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 决定,提出支持政府抗战,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政策.同一天,受马共影响的新加坡 八个工会组织,即货仓工友会、米业运输工友互助社等,发表联合声明,号召各阶层人民立 刻行动起来,成立工人抗日后备队,协助英军作战.接着,马共派出代表与英国殖民当局接 洽,表明支持英军抗日,联合保卫马来亚的立场[5]. 就意识形态而言, 英国殖民当局绝对不能容忍马来亚共产党的合法存在, 但随着日军入 侵马来亚后势如破竹地节节逼近, 特别是迅速占领马来亚北部的吉打和吉兰丹两州, 在英属 殖民地岌岌可危的紧急关头,英国殖民当局觉得有必要动员民间力量,进行敌后游击战,以 协助挽回英军不断失利败退的颓势,因此同意了马共的建议.12 月18 日马共和马来亚殖民 当局谈判, 殖民当局同意承认马共为合法政党, 并释放所有关在监狱中的马共党员与左翼政 治犯;同时对马共党员给予武装军事培训,受训后的马共党员,将听从英军的调谴奔赴前线 与日军作战[6]. 随后,1941 年12 月20 日-1942 年1月,马共先后派出 4 批共 165 名马共党员到新加坡 殖民当局的 101 特别训练军校受训,另外派出 15 名党员到吉隆坡和 25 位党员到柔佛居銮, 接受英军情报训练[7].他们接受几天到十多天短期训练后,立即被派往前线或敌后与日军 作战.另外,在殖民当局的要求下,1941 年12 月30 日,新加坡成立了陈嘉庚为主席的新 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 同时成立了由马共党员林江石为主任的民众武装部. 马共通过民众 武装部发动华侨, 于2月1日正式成立了由上千名华侨组成的华侨义勇军, 义勇军军人经过 短期的入伍训练后,也分别出发新加坡各处驻守,并在 殖民当局决定弃守新加坡后,于2月13 日宣布解散.这些受训的马共党员和部分华侨义勇军战士,后来都成为马来亚人民抗 日军的领导、骨干,和最早成员. 马共受训学员和义勇军战士获发的武器, 以及马共发动群众捡拾英军溃败时丢弃的武器 弹药,则为马共组建抗日队伍提供了基本的武器装备.华侨义勇军战士的武器比较差,只是 一些旧式步枪、猎枪,以及大砍刀,但英军发给 101 军校受训马共学员的武器,以及马共发 动大家捡拾英军溃败时丢弃的武器弹药数量不少. 如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一独立队成立初拥 有的武器, 就包括 15 名马共受训学员从 101 军校带来的约 30 支长短枪, 该校教官查普曼交 出的英军埋藏的一部分武器,以及马共霹雳州地委从战场收集到的约 70 多支来福枪.二独 建军初的武器主要是马共第二批 101 受训学员获发的武器, 计有英式机枪一挺, 轻机枪二挺, 汤姆生手提机枪 10 挺,左轮手枪 15 支,手榴弹 60 箱(每箱 12 只)以及黄、黑炸药,雷管, 引线一大批. 五独 不是由 101 军校受训学员建立, 其建军初期的武器则主要靠捡拾英军溃 逃时丢弃的枪支和弹药, 如在 12 月26 日怡保沦陷的一夜之间, 他们就检获了近百支来福枪、 冲锋枪、轻机枪、手枪等,还有一挺平射炮和一台迫击炮. 在具备一定的兵员和装备的基础上, 随着岛内各州和新加坡的陷落, 马共领导的一支支 抗日军队便先后在马来亚各地建立起来. 后来统一命名为马来亚人民抗日军, 共分八个独立 队.前四个独立队主要由参加 101 特别军校受训的马共党员创建于 1942 年1月,队员最初 从数十到数百人不等,分别是活跃在雪兰莪州的一独、活跃在森美兰州的二独、活跃在柔佛 州北部和马六甲州的三独, 以及活跃在柔南地区的四独. 另外四支独立队前身都是马共地方 党委领导建立的抗日游击队,活跃在霹雳州的五独成立于 1942 年5月,活跃在上彭亨地区 的六独成立 于1943 年,活跃在彭亨州东部和丁加奴州的七独成立于 1942 年5月.八独在 最早沦陷的吉打州活动,日本投降后才与马共中央建立联系,于1945 年8月正式命名为第 八独立队. 在日本法西斯占领马来亚的三年八个月期间, 人民抗日军与日军进行了约三百四十多次 的大小战斗,共毙伤敌人五千五百多人,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至日本投降前 夕,除原有的独立队(称老队)外,为了与联军合作抗日,又扩建了八个独立队(称新队,其中 有三个是原来的老队),合计共有六十七个中队,九千九百多人,加上全马各州的后备队, 抗日自卫队等群众武装组织,成员共达四万五千多人[8].在1945 年8月15 日日军投降到 1945 年9月初英军重返马来亚期间[9],马抗纷纷进驻城乡,在各地建立人民委员会维持秩 序. 日本投降时, 在马来亚的英军代表仅数百人, 远远不是马来亚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部队的 对手.然而,尽管军力雄厚,且事实上已经控制了部分地方政权,但马共并没有像越南那样 宣布独立,建立共和国,反之,在短短的几个月内,撤销所有人民委员会,近万人民抗日军 也就地解散,解甲归田. 三 导致马抗解散复员的原因不少, 但英国战时的马来亚政策和马共的被动应对, 应是战后 初年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俯首听命放下武器的重要原因之一. 英国殖民当局对马共的政策, 始终以维护其殖民利益为最高目标, 它在新加坡陷落前对 马共的打压或容忍, 甚至加以军事培训和装备武器, 都是为了维护英国在马来亚的殖民利益. 马来亚沦陷后,英国军队在 1943 年8月通过 136 部队与马共重新建立联系[10].按照联军 总部[11]的指示,英军代表戴维斯与马共联系的目标,是尽量同人民抗日军进行一切足以加 强抗日运动的发展,以及确保英联军得到人民抗日军的支持;同时,要全力促使马共中央与 人民抗日军同意与英联军亚肩作战,而且在战斗中须遵守英联军的命令;更重要的是,马共 中央与人民抗日军必须同意在击败日军后由英联军负责治理马来亚,并继续给予合作[12]. 相对于殖民当局,马共这一方则在 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或驱逐英帝国主义,建立共 和国的目标之间摇摆不定,处于被动.马共 1932 年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时,曾提出驱逐英 帝国主义,建立马来亚工农苏维埃共和国等 12 条斗争纲领.在共产国际关于建立反法西斯 统一战线的指示下[13],马共改变策略以争取和殖民当局合作,于1938 年4月另提出十大 革命斗争纲领,要求建立马来亚人民联合战线,实行民主政治制度[14].放弃了 1932 年纲 领中的 驱逐英帝国主义, 建立工农苏维埃共和国 等主要斗争目标. 随着马来亚的沦陷和英 军的溃败, 1943 年2月底至 3 月初马共中央召开第 7 届3中执委扩大会议时提出的 三大任 务九大纲领,再次提出建立共和国的主张,即驱逐日本法西斯,建立马来亚民主共和国,还 提出改编人民抗日军为国防正规军.但该纲领同时也提出建立全民抗日统一战线, 拥护国 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5].该纲领显示,当时马共中央似乎没有意识到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和 建立共和国之间的矛盾?更没有考虑到战争结束时该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矛盾.在战火纷 飞,处境极为艰难险恶的战争年代,建立统一战线共同抗日的目标显然占了上风,其他都无 从考虑.结果,马共和英军再度联系后,在和既是联军又是英军的对手打交道的时候,便在 维护统一战线的框架下,被动地一步一步地放弃了自行驱逐帝国主义、建立共和国的主张. 1943 年12 月30-31 日,英军代表戴维斯和马共中央书记莱特(化名张红)在马抗总部 所在的美罗山展开合作谈判, 马抗同意继续打击日军和配合联军收复马来亚, 联军则答应运 送所需的武器和医疗用品到马来亚,并派员训练马抗战士,双方还就打击日军的形式,如挑 起工人纠纷,以及对航运、船坞等进行破坏等达到共识.双方于 31 日签署合作协议[16]. 美罗山合作协议书的签署, 增强了马抗与联军双方的联系和配合, 无疑有利于抗日军补 充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质,对马来亚抗日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从1943 年至 1945 年,英联军 总共空投了足够 5 千兵员使用的武器、弹药、医药、及其他军需物质,分配给马来亚各地的 抗日军.马抗声威由此益壮,迅速扩大. 但协议也存在严重问题,为战后初年马抗的解散留下了隐患: (1)马抗处于附属地位. 马抗和联军的军事合作,本质上是不同抗日军队的合作,双方地位平等,但协议第三条却规 定马抗同意在联军返攻马来亚时,将给予充分合作;为此目的,将遵循联军统帅部对马来亚 作战的有关命令.马抗实际上如同联军的附庸,丧失了独立地位.由于联军的双重身份,马 共与之打交道的联军其实是英军,马抗实际上成了英军的附庸,这种 附庸听命 的模式,直 接影响马共战时和战后初年的行为方式, 后来马共听从英军指令解散马抗, 附庸听命 的模 式和行为 惯性 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2)马抗将成为英军重新占领马来亚,恢复英国殖民统 治的工具.协议的附加条款规定,马共与联军双方的合作,必须持续到联军能完成维护马来 亚的和平和秩序的时候为止.即持续到恢复原有英国殖民地统治秩序为止.这与 1943 年3月马共中央通过 建立马来亚民主共和国 的纲领完全背道而驰. 要履行合作协议, 马共就应 在协助重建马来亚英国殖民统治后, 才考虑驱逐殖民者, 建立马来亚民主共和国的斗争目标, 这是非常荒唐的! 1945 年8月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不久,136 部队联络官戴维斯收到英联军总部 传来的密令,要求立即与莱特举行会谈,安排英军登陆,安排抗日军放下武器. 随后戴维 斯与马共中央书记莱特进行密谈,戴维斯一方面表示,如果马共不接受英军回来统治,就得 准备和英军打另一场战争; 另一方面又表示殖民当局会容许马共合法进行争取马来亚自治的 活动[17].在英军的威逼利诱下,莱特同意听从英联军关于抗日军放下武器的指示.1945 年8月25 日,马共召开紧急会议,时任马共中央书记莱特表示:目前的国际形势是和平气氛. 抗日军已没有存在的必要,应该放下武器,转向和平斗争.会议还提出 加强和平斗争,争 取实现马来亚的民主和自治的八大主张[18].1945 年12 月1日,6800 名抗日军公开队在几 个主要城市举行仪式,就地交出数千件武器,解散复员,每人获得 350 元复员费,抗日军的 秘密队则秘密解散,没交出的武器则埋藏各地[19].至此,马来亚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抗日战争胜利果实,便无条件地送给了英国殖民当局. 马抗被解除武装后不久,马来亚殖民政府便开始镇压马共的各项种活动,1948 年6月更是宣布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 ,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剿共战争. 除了英国殖民政策之外, 马抗解散的原因还很复杂, 如莱特出卖[21], 马来亚民族构成, 对英国工党政府的幻想, 共产国际的影响, 以及日军突然投降马共未作好夺权建国的准备等. 事实上,马来亚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的,菲律宾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军,也有不少兵力,且 建立大片解放区,但也同样听从美军命令放下武器,后来也同样遭到镇压[21].共产国际在 1935 年8月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的当时或后来,都基本没有考虑共产党 和昔日的敌人建立统一战线和实现共产主义目标可能出现的矛盾, 更没有指示各国共产党如 何应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出现的局面.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共产国际的明显局限, 共产国际在 1943 年6月正式解散[22].然而,力量相对薄弱的中小国家共产党,一向习惯 执行共产国际指示, 在日军占领与外界隔绝, 对共产国际解散或者国际形势变化又知之不多 的情况下, 直到战争突然结束, 估计他们都在有意无意地继续执行共产国际当年关于建立反 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指示.就此而言,马抗的建立和解散,一定程度折射出中小国家共产主义 运动发展的特殊历程. 尽管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听命解散, 尽管马来亚共产党不久再度被英国殖民当局镇压, 并在1948 年后的殖民战争中被不断妖魔化,但无论如何,马来亚共产党和马来亚人民抗日军 对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是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抹杀的.东南亚联军统帅蒙巴登将军于 1945 年12 月1日在新加坡出席马抗解散仪式时,曾高度赞美抗日军战士的勇敢、机智,称 赞他们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23].1955 年和 1989 年马来亚/马来西亚政府与马共谈判时, 也都充分肯定马抗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 注释: [1](英)巴素著,郭湘章译, 《东南亚之华侨》 ,上册,台北,正中书局,1974 年,第373 页. [2]刘迪辉等著《东南亚简史》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年6月,第360-361 页. [3]南侨总会和抗日后援会都是马来亚当时有影响的华侨抗日救亡组织.其中南侨总会全称 南洋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于 1938 年10 月10 日,是东南亚国家华侨抗日救亡的重要组 织,在东南亚各国和新加坡、马来亚各地有许多分会,陈嘉庚是南侨总会主席.见林远辉、 张应龙著《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年广州版,第395 页. [4]刘迪辉等著《东南亚简史》 ,第364 页. [5]郭仁德著《神秘莱特》 ,马来西亚柔佛,彩虹出版公司,1999 年,第71-72 页. [6]郭仁德著《神秘莱特》 ,第72 页. [7]新马侨友会编《马来亚人民抗日军》 ,香港见证出版公司,1992 年版,第88 页.101 特 别训练军校由马来亚殖民当局成立于 1941 年, 目的是培养熟悉游击战术和敌后工作的人才. [8]新马侨友会编《马来亚人民抗日军》 ,第1页. [9]英军 1945 年9月3日在槟城登陆,到9月中旬才基本进入马来亚各地,并于 1945 年9月15 日建立马来亚军政府.新马侨友会编《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117 页. [10]136 部队是东南亚联军派往东南亚日占区后方活动的分队,成员包括英国军官和一些华 侨, 他们在印度和锡兰的英国海军基地参加严格的敌后情报工作训练后, 潜入敌后收集情报, 负责联络、扶持和组织游击队打击日军. [11]当时联军东南亚战区总部的统帅是英国蒙巴顿将军,与马共联系的 136 部队军官主要是 英国人,所以马共与联军的联系,实际上就是与英军联系.英军的联军身份,实际上造成很 大的困惑. [12]郭仁德著《神秘莱特》 ,第229 页. [13]共产国际是在 1935 年7-8 月召开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确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 这一方针得到各国共产党的支持和执行.见叶宗奎等编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简史》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年北京版,第275-276 页. [14]郭仁德著《神秘莱特》 ,第21 页. [15]郭仁德著《神秘莱特》 ,第215-216 页. [16]新马侨友会编《马来亚人民抗日军》 ,第91-94 页. [17]郭仁德著《神秘莱特》 ,第268 页. [18]郭仁德著《神秘莱特》 ,第270-171 页. [19]新马侨友会编《马来亚人民抗日军》 ,第128-1294 页. [20]莱特担任马共中央书记 13 年(1934-1947) ,他曾在日占期间叛变,导致马共中央高级干 部屡屡被捕杀,1947 年初事实败露后,卷款潜逃,后死于泰国.马共领导人认为,战后初 年马抗听命英军放下武器的原因, 是当时的马共中央书记莱特勾结英国军队出卖马共. 由于 至今还没有发现确凿的证据,马来西亚部分评论对此还有些疑惑. [21]刘迪辉等著《东南亚简史》 ,第406 页. [22]叶宗奎等编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简史》 ,第279-282 页. [23]郭仁德著《神秘莱特》 ,第274 页. English Colonial Policy and Malayan People's Anti--Japanese Army Liao Xiao-jian (Institute of Overseas Chinese,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2)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 the setting up and being dismissed of the Malayan People's Anti--Japanese Army. The essay discussed the English colonial policy together with Malayan Communist party's action before the pacific ocean war, the establishment and being dismissed of Malayan Peoples Anti--Japanese Army,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nglish colonial policy and the dismissal of Malayan Peoples Anti--Japanese Army. Keywords:English Colonial Policy ; Malayan People s Anti--Japanese Army ; establish; dismiss 收稿日期:2005-12-30 作者简介:廖小健,女,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项目来源:本文是暨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马来西亚华人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黄埔军校学员名单  黄埔军校学员谁最厉害  黄埔军校所有学员照片  黄埔军校学员全部名单  中国漂亮女军校学员  军校女学员生活照片  军校学员部队实习报告  黄埔军校一期学员照片  4+1军校学员毕业分配  中国军校女学员生活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