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介石日记 > 汪荣祖:我对蒋介石"维持原判"
  • 汪荣祖:我对蒋介石"维持原判"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4-09-26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本版编辑:王洪波 电话:010-67078574 2012 年8月15 日E-mail:whongbo2@sina.com 7 人物刘晓刚的《七天》(上海文艺出 版社出版)给所有阅读者出了个颇 富挑战性的难题. 他给大家展示了一个奢华却 是漆黑的迷宫,让人隐约感觉到围 棋之魂,却远远不能触及. 他是故 作高深设置这样的棋局,还是题材 本身的特性? 抑或在文字的背后隐 藏着另外的深意? 当我们在迷宫中 东突西奔也不见得绕出来时,也许 回到对作家本人创作轨迹的探究 能觅得一点线索. 在70 后作家中, 刘晓刚有些 独特. 这个会下围棋的小说家,也 算得是颇有成就的商界才俊. 当一 些人不断重复自我,困惑于生活经 验匮乏,他不慌不忙地完成了几部 题材迥异的长篇:《活成你自己》、 《天雷》、《夜奴》、《七天》. "我的第一部长篇,1999 年7月11 日动笔,开头写了四个字:七 月流火, 写完就觉得头晕眼花,放 了三天,才接着写第二句. "这个带 有戏剧性的开头,似乎预示了他的 写作节奏. 13 年,他写了 4 部小说, 每天 500 字的进展. "我喜欢把激 情压在心里,让它酝酿出更好的篇 章. 我压抑着慢慢写,回味无穷. " 正所谓慢工出细活,这500 字一字 一句精雕细琢出来, 写完基本不 改. 哪一天不写,他会觉得心里空 落落的,有时候出差在路上,他就 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把思路和章 节的要点记下来. 在这种状态下, 《七天》写了 3 年. 作品中,刘晓刚采取了多线头 并进的叙述方式:一对师徒下了一 盘棋,这盘棋下了七天,在七天的 一百六十八个小时里,世界各地与 围棋有关的人和事在每一个特定 的时间和地点一一展现. 刘晓刚把 每个时辰发生的事情都整合起来, 因为只有七天,几乎所有的故事都 没有结局,但它们留下了无尽的猜 想和思考. 他写得也比较费力,每 个段落,每个小时,写完要停两三 天,酝酿一下再写. 他想到读者不 见得喜欢,但是这个念头只是偶尔 冒了一下,他仍然按部就班地写下 去;他也想过用通俗的大众化的方 式写围棋,否则这种深奥的棋艺和 如此繁复的表达会将很多读者拒 之门外, 毕竟围棋受众 3000 万,只 占中国人口的百分之三. 他努力地 尝试,最终遗憾地发现,以自己目 前的能力,没有办法把围棋和普通 人的生活联系起来. 围棋本身就是 小众的. "既然如此,为何不倾我所能, 把小众的东西锻造得夺目一些 呢? "刘晓刚说,《七天》中的棋局, 意义不在胜负,而是天才之间的惺 惺相惜,是企盼体悟棋道最高境界 的追求. 在他看来,围棋对弈中,人 能够接近"神性",重归上帝造人时 的质朴心性,完成救赎. 这本书,就 是为那些在围棋中孜孜以求的人 们写的. 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围棋的 现状,是他多年的心愿. 很多围棋 国手都认可他的人物塑造, 曹大 元、古力、常昊…… 他们认真地对 刘晓刚说:"你现在写成这样,以后 还想怎么写啊? "言外之意,这部作 品写得太完美了. 但是从另一个角 度看,刘晓刚写得太用力了,便有 了斧凿的痕迹. 他太追求完美,太 迫不急待地想告诉读者一切,反而 伤害到表达,令人觉得不够自然. "水晶灯的灯光照下来,整个 深黄色的棋墩仿佛蕴含着一团轻 雾. 棋墩两边摆着两只紫色的岛桑 木棋笥,里面装着日向县小仓海滨 特产贝壳打磨而成的双面凸棋 子. "刘晓刚用精致的品味与华丽 的文字格调来呈现 "有质感的历 史",使《七天》里有一种不露声色 的别致奢华. 在叙述风格上,他显 然受到了日本作家的影响,这与他 写作中遍览日本著名作家的作品 不无关系. 他的每一部作品题材不同,自 然融入不同阶段对人生的感悟:"我 总是认为小说要表达的本质, 一部 书的本质决定了你的形式, 我特别 反对艺术上'一以贯之'. 我希望小 说的形式上有所突破. "刘晓刚说, 但是在他的作品中, 又有 "一以贯 之"的追求:《活成你自己》中,父亲 一代"革命者"和自己这一代人的人 生之路的思考, 表现出他在理想与 现实、 精神与物质方面的困惑;《天雷》中,从城市与乡村相结合的复杂 性, 触及了由表面的秩序所掩盖的 邪恶;《夜奴》中,洞悉了崇尚德行的 中国传统文化与崇尚自由的美国文 化、 崇尚武士道的日本文化及崇尚 理性的日耳曼文化的异同; 这种对 比延续在《七天》,他用围棋的形式 告诉大家, 当今社会太缺乏对于 "道"的认识. 接下来的第五本,他将 会写一个小村子是如何变成大都 市. 因为做生意,他眼看着一个小村 庄变成了内蒙的能源基地. 这种生 活和体验,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他 高兴得无与伦比. 此前,刘晓刚的作品大都致力 于都市题材.和70 后大多数作家一 样,他缺乏农村的生活经验. "我们 是在短短 30 年里走了美国和欧洲 一百年城市化的历程. 有没有作家 抓住 30 年的脉博? 如果想把握脉 博, 一是必须掌握西方的经济制 度、思想,必须吃透罗素、叔本华、 爱默生…… 二是要投身到商业大 潮,见证金融产业、房地产产业的 风起云涌. 没有切身体会,怎么写 城市? 三是作为一个中国当代作 家, 被都市化欲望搞得晕头转向, 用怎样一颗心去写中国的都市? 用 什么思维去写? 反思在哪里? "在刘 晓刚看来,不立足于自己的社会环 境而对生存有深刻的认知和思索, 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文学拯救了我."刘晓刚说,如 果不是文学, 也许自己天天和生意 人一起喝大酒、做生意. "我不需要 有奢华的生活,不是我没有,是文学 不让我有. 我能活着,能给自己赚来 一个安稳的环境, 有一活泼泼的心 去写作,就行了. 要不然,我是什么 人? "他常常反问自己,如果没有文 学对自己的指引,他会走向何处呢? 他也常常反思70 后为什么没 有大作家,他认为,是因为作家们 把握不住潮流,把握不住中国城市 化的脉博, 大多是无病呻吟的东 西. 70 后作家普遍存在一个最大的 问题,不是得不到关注,而是没有 真正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作品. 70 后到目前为止,最需要的就是能够 反映这三四十年中国城市化进程 的作品,思想的沉淀、反思的痛苦 以及失落和迷茫—— —中国现在走 的道路是以前没有走过的. 刘晓刚 说,我们应该是迷茫的一代, 他热爱写作. "给我多大名多 少钱, 都不及我对它的热爱. "他说,一天下棋两三个小时,读书两 三个小时, 做其他工作三四个小 时. 他希望自己能够安静地写作. "人的生命就像火柴只有一次,一 个被评论关注的作家, 就好像在 说,大家都来看,它要有大作为了, 结果扑哧一下,被来自四面八方的 风给吹灭了. 现在,我点了四个柴 火垛了,还有能力再点四个,不管 我的火柴是点个油灯、房子或柴火 垛, 我不说, 等我写完了你再评 论. "刘晓刚的"柴火垛",就是他的 作品,他说,等他点完了,这火柴是 星星之火还是昙花一现, 才见分 晓. 他有这个自信. 刘震云曾评价刘晓刚的 《夜奴》"广度有余,深度不够". 对此, 刘晓刚说,如果读者看过他的前两 部小说《活成你自己》和《天雷》,就 比较容易理解他的一个特点:用广 度体现深度. "有人喜欢去马里亚 纳海沟潜水,有人喜欢乘游轮周游 海洋. 福克纳一生都在描写他熟悉 的小镇子,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写 于古巴,《乞利马扎罗的雪》 以及 《弗兰西斯·麦康伯短暂而幸福的 生活》叙述的是发生在非洲的故事. 我个人感觉,深度和宽度应该是相 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兼顾 起来很困难,没有大笔力不行. 这 也是以后我在创作中应该特别留意 的地方,换句话说,这就是我以后提 升的空间所在. " "我想告诉大家,中国 30 年发 生了什么. 四部小说中的人物主角 几乎涵盖了各个行业,这也是一种 对历史的纪录. "刘晓刚创作上的 野心又不止于此,他希望自己的作 品走向国际. 小说的国际化无非三种途径. 福克纳专写美国的一个镇子,当全 世界渴望了解美国的时候,他的小 说满足了全世界. 民族的就是世界 的. 海明威像一个游吟诗人一样游 荡. 这个被克林顿总统誉为"影响 了美国三代人"的伟大作家是当代 的荷马.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几十 年,回到美国,写了一本《大地》,得 了诺贝尔文学奖. 她在中国几十年 的经历为她完成《大地》这部杰作提 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我不敢奢望美国人和欧洲人关 注中国的农村,他们甚至连中国的国 际大都市都不在意.我不打算像海明 威那样去旅游,中国的文化还没有弄 明白,跑到别的地方装大瓣蒜,实在 抖不起那个架子. 当然,我也不会学 习赛珍珠, 去异国他乡住几十年,因 为我还是比较喜欢中国,我还是钟情 用母语写作,我没有离开这片热土的 勇气.小说国际化的三种途径看来似 乎与我无缘. "于是,他试投一子惊波 澜,孤石光闪闪. 围棋的特殊性使他另出机杼, 独辟蹊径. "你如果想让国际文学 奖青睐你, 你就要让人家重视你. 我希望以围棋为题材写出的这部作 品,能够成为中国文学走到国际化 道路上的一个小铺路石. 中国文学 必将国际化,而不是抱残守缺、固步 自封. 这是我们以后要走的道路. " "我的人生经历很简单,研究所 毕业以后一直教学到现在. "1971 年, 汪荣祖先生在美国西雅图华盛 顿大学毕业, 此后在东岸的弗吉尼 亚州立大学教书, 一教就是 31 年. 大学所在的柏堡是一个大学城,人 口不多,气候适宜,汪荣祖很喜欢这 里的环境, 每天上课结束就做自己 的学问,写东西、看书,生活很悠闲. 唯一的问题是资料缺乏, 但这些也 并非是解决不了的困难. "一方面我 自己的藏书很多;另外,柏堡离美国 国会图书馆开车只要 4 小时, 借书 很方便. "在这种安静的环境当中, 汪荣祖的兴致很高, 学术上也取得 了越来越丰沛的成果. 至今,他已经 出版了 《康章合论》、《史家陈寅恪 传》、《史学九章》、《蒋介石评传》(与 李敖合著)等16 本中、英文著作. 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在这"简 单的人生经历"背后,是一连串如雷 贯耳的名字:萧公权、钱锺书、何炳 棣、李敖……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谈 到了自己的家世和经历, 也谈到了 徐子明、萧公权、钱锺书等对他一生 学术产生的重要影响, 还谈了他对 胡适、 蒋介石等人的研究或评价. 学业、学问及师友杂忆 读书报:您祖籍安徽,出生在上 海,后来是怎样的机缘去了台湾? 汪荣祖: 这与我父亲早年在上 海吴淞商船学校读书有关. 这所学 校于前清成立, 民国时期一度中断 办学,到民国二十多年才恢复,我父 亲是恢复后第一届学生. 毕业以后 在船上做大副,后来一直做到船长. 台湾光复后,港口都是日本人掌控, 没有一个训练有素的中国人. 因为 牵涉到国家主权,1947 年我父亲和 其他好几个资深船长被派往台湾当 领港. 读书报: 您在台湾的求学经历 大致是怎样的? 汪荣祖:"五四"以后,中国的教 育制度完全西化了. 从幼儿园、小学 开始都讲白话. 像陈寅恪、钱锺书他 们那种家学式教育没有了. 可是我 比较幸运. 我10 岁的时候,大陆很 多人(大部分是军人,也有一些知识 分子)逃难到台湾,因为父亲在台湾 组织成立了安徽同乡会, 一些同乡 来寻求帮助, 其中有一个叫吴博全 的,因为没有工作,就经常来我家里 教我学古文和旧体诗. 后来我才知 道他是前清翰林许承尧的学生. 当时我也是稀里糊涂跟着他背 古文. 我现在会做诗,全是因他的教 导. 有了这样一个底子,我就对文史 有了兴趣, 高中时就已经开始读前 四史. 读书报: 您跟着吴博全学了多 久的古文? 后来和他还有来往吗? 汪荣祖: 大概就在我 10 岁、11 岁那几年吧. 后来他到了台北,而我 们家在南部,彼此几乎没有联系. 我 到台北读大学的时候, 他已经做到 了《征信新闻报》(《中国时报》前身) 总编辑.后来他到了《联合报》.我最 后一次见他是从美国回来时, 他当 时已经是联合报的股东. 他60 多岁 因病过世. 我蛮感念他的. 读书报: 台大历史系读书的经 历对您后来有何影响? 汪荣祖: 当时的台大历史系很 不错,集中国南北之精英,清华、北大、中央大学的都有. 但后来我发现 真正第一流的学者像陈寅恪、陈垣、 顾颉刚等人都没到台湾, 去的人中 有清华的刘崇, 中央大学的沈刚 伯、张贵永等. 读书报:这些学者中,对您影响 最深的是谁? 汪荣祖: 大学念书期间受惠最 多的还是来自中央大学的徐子明先 生. 他在南洋公学和陈寅恪同过学, 后来留学美国. 当时一个德国教授 很欣赏他,请他到海德堡大学深造. 民国四年他回到北大教书, 傅斯年 是他的学生. 可是他反对新文化,反 对胡适, 认为他们把中国的传统切 断了,所以一直批胡. 这导致他后来 在北大呆不住,到了中央大学. 因为 反共, 后来又跑到台湾. 可是在台 湾,高校里还是清华、北大派掌权, 傅斯年在台大做了校长. 他很反感, 就被边缘化了. 读书报: 这位徐先生的学问如 何? 汪荣祖:相当有学问. 然而学生 们把他看作老古董, 很少有人选他 的课. 他的专业是西洋史,他开的西 洋史课一个学年只有我一个学生, 我也不敢逃学. 后来他开始教国史 选读,目的就是教文言. 他说胡适搞 新文化运动, 学生看古文像看天书 一样,他要拯救古文. 读书报: 您当时跟胡适有没有 打过交道? 汪荣祖: 胡适是我的老师吴相 湘的老师,1959 年, 吴湘相带我们 去南港见胡适,我趁机问他文言、古 文该怎么学. 结果很惊讶,他回答说 古文根本不需要念. 我想我们学历 史的人怎么能不念古文呢, 徐子明 骂得有道理. 读书报:您刚才提到几位影响您 学业的老师,到美国后,还有谁吗? 汪荣祖:萧公权老师,但我没毕 业他就退休了. 因为住处离得近,他 退休后我仍经常向他问学. 萧先生 很谦虚, 不喜欢应酬, 很少跟人来 往. 我毕业后经常跟他通信. 读书报: 你和钱锺书先生是很 好的朋友, 能否谈谈你们之间的交 往? 他对您有过影响吗? 汪荣祖:钱锺书对我影响很深. 改革开放以后他来美国, 当时我正 好在台湾,没见着. 我写信给他,他 马上回信(至今我还保存着他的 75 封信). 此后每次我到北京都去看 他,他也很希望我去看他. 我在他家 跟他一共谈过 4 次,我们很谈得来. 最近我读了他的中文笔记,觉 得他的学问真是了不起. 外国人说 钱锺书很可能是 20 世纪最有学问 的中国人. 读书报:钱先生给您的 75 封信 收入钱锺书集了吗? 汪荣祖:没有,我不会发表. 我 曾经征求过杨绛先生的意见, 他说 钱先生不喜欢任何人公布他的私 函. 杨先生这些年很困扰,因为钱先 生说话一针见血,有时会得罪人. 说 一些评价人的话, 有人会再添油加 醋. 杨先生说,如果公布这些信,其 中总有一些话会被人家挑剔. 读书报:钱锺书看人眼界很高, 您应该是他少数好朋友之一吧? 作 为史学家, 您对这段友谊打算写些 什么吗? 汪荣祖:钱先生是我前辈先生, 我正在写他的传记,书名叫《槐聚心 史》,写他的心灵世界和学术世界. 全 书计划至少20 万字,目前写了10 万 字左右. 我以往研究那些历史人物, 都只是根据材料, 而钱先生不同,我 们不但认识,而且还有些来往,我想 应该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 对蒋介石的评价不会改变 读书报: 您与李敖曾经合著了 《蒋介石评传》一书,能否谈谈当年 的具体情况? 汪荣祖: 李敖是蒋氏父子那个 时代最敢讲话的人. 当时台湾一面 倒,对蒋一片歌颂,可是他敢批判, 而且还拿出实实在在的依据. 举个 例子, 蒋介石称自己毕业于日本士 官学校,他的身份证也是这么写的. 但李敖去查的结果是, 日本那几年 毕业生里根本没有蒋介石, 甚至连 姓蒋的人也没有. 读书报: 李敖为什么选您一起 合作? 他说:"台大历史系老同学汪 荣祖是我最佩服的历史学者. 在我 眼中, 成为历史学者除了对历史在 行外, 还得有伟大的正义感—— —两 者兼备者,荣祖要列前茅. "他对您 的评价很高. 汪荣祖:我那时候在美国教书, 看到李敖很多批蒋的文章,就问他: "你为什么不写一本蒋介石传呢? " 我说在那个一面倒的时代, 应该有 不同的声音. 他就抓到我,提出要合 写.其实主要都是他的成果.书出版 后第一版就销了 2.6 万册, 这在台 湾很少见. 他所谓正义感是因为我跟他能 够一起批评蒋介石, 因为当时学界 没人敢、也不愿意做这个事情. 读书报: 您对蒋始终持批评态 度. 这些年随着胡佛研究院蒋的档 案的解密, 蒋介石的形象逐渐得到 修正.您对此怎么看?您对蒋介石的 评价有所改变吗? 汪荣祖:这次来大陆,我发现年 轻人对蒋介石挺有好感的.蒋的好处 在哪里? 我在《蒋介石评传》序里也讲 到过—— —我曾和李敖商量,一起找蒋 的长处或优点,但几乎找不到. 唯一 的一个长处,是领导抗战胜利. 然而, 抗战时他几次都想跟日本人妥协.杨 天石说,没有蒋让张学良不抵抗这回 事情,是张学良自己说的,不是蒋不 抵抗.可是当时蒋介石的政策就是不 抵抗. 因为他想消灭共产党,有了这 个既定政策,张学良怎么去抵抗? 假 如说蒋介石真的要抵抗,张学良不抵 抗,这不是违抗军令吗? 我对蒋的评价不会改变. 到现 在为止, 我没有看到有人能够驳倒 我们当年对蒋的评价. 读书报: 大陆的杨天石先生近 年来对蒋介石的日记进行解读,反 响很大. 您如何评价蒋日记的价值? 汪荣祖: 蒋介石日记的价值在 于,你可以根据它来了解这个人. 可 是你不能被他的日记牵着鼻子走, 因为日记不是完整的,而且有修改. 最紧要的是, 没有人怀疑他的日记 是假的. 其实,我和杨天石很熟,他 到我家里来过, 他到美国是我给他 申请的. 我觉得他有点被日记牵着 鼻子走. 为此,前两年我还跟他打过 笔仗. 他认为蒋介石曾经策动德国 军队推翻希特勒,我说没这回事情. 他说在日记里看到宋子文拿了 3 万 块美金去德国活动,但全无下文. 就 像若有人在日记里说准备若干钱要 去月球,你能说他登上了月球了吗? 4 月份我在北大做了个演讲, 题目就是"胡适与蒋介石",材料用 的就是胡适和蒋介石两人的日记. 胡适和蒋介石纠缠了一辈子, 胡适 想影响蒋介石,失败了;蒋介石想影 响胡适,也失败了. 所以蒋介石在日 记里把胡适骂得不像样子. 像这种 事情都揭示了蒋介石的性格和为 人.他把胡适当政客.胡适哪里是政 客呢? 胡适反对他连任,他又说胡是 叛党叛国.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到这 个人的脾气. 汪荣祖:我对蒋介石"维持原判" 本报记者 陈菁霞 "我们应该是迷茫的一代" —— —访70 后作家刘晓刚 本报记者 舒晋瑜 我曾和李敖商量,一起找蒋的长处或优点,但几乎找不到. 唯一的一个长处,是领导抗战胜利. 然而,抗战时他几次都想跟 日本人妥协. ……我对蒋的评价不会改变. 到现在为止,我没有看到有人能够驳倒我们当年对蒋的评价. —— —汪荣祖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蒋介石日记txt下载  蒋介石日记原文下载  蒋介石日记对毛的评价  蒋介石日记原文  蒋介石日记如何评价毛  蒋介石日记全集下载  蒋介石日记中的陈洁如  郝伯村解读蒋介石日记  蒋介石日记下载  蒋介石日记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