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学理论 > 性别形成和差异的社会认知理论述评
  • 性别形成和差异的社会认知理论述评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4-09-30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2002 年3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M ar. , 2002 第2期Journal of N anjing Norm 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No. 2 性别形成和差异的社会认知理论述评 邢强(华南师范大学 心理学系, 广东 广州 510631) 摘要: 性别形成的理论主要有心理分析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和社 会认知理论, 性别形成的社会认知理论是对性别形成和差异的合理解释. 社会认知理 论整合了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决定因素, 认为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是广泛的社会网 络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进化提供了身体结构和生物潜能, 即可能性, 而不是固定 的性别差异模式. 人们对自身发展的贡献和带来的社会变迁通过相互关系、 相互影响 的能力活动构成了性别关系. 关键词: 性别形成; 认知发展理论; 图式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 中图分类号: B8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608 (2002) 0220096208 一、 引言性别形成和差异的研究是人格心理学的一个主要课题.传统的理论已不能很好地解释性 别的形成及其差异. 本文首先分析了性别形成的几种传统理论, 接着综述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社 会认知理论关于性别形成和差异的基本观点. (一) 心理分析理论 心理分析理论对男女性别形成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认为, 起初, 男孩和女孩都认同其父母, 然而在 3- 5 岁期间发生了变化, 男孩开始认同其父亲, 认为对其父亲的认同解决了恋母情结 导致的对其父亲的嫉妒, 这种依附使孩子产生了许多焦虑, 害怕其父亲的报复; 而女孩子面对 的情况更加复杂, 他们憎恨男性的阴茎, 自卑和害怕其母亲的报复.男女的这种冲突通过认同 同性父母得到解决. 认同是孩子开始健康适应同性父母的特质的开始, 通过认同过程孩子表现 出性别定型, 因为对同性父母的认同男孩子比女孩子强, 男孩子比女孩子有更强的性别定型期 望. 虽然心理分析理论认为早期心理发展的弥散性影响, 但是没有得到实验的支持. 在对经典 的精神分析进行修正的基础上, 在性别领域, Chodorow 提出了著名的重构理论, 认为性别认同 开始在婴儿期, 而不是弗洛伊德提出的生殖器期[1 ] . 起初, 男女孩子都认同他们的母亲, 母亲与 女儿之间的认同强于母亲与儿子之间的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女儿继续认同他们的母亲并在心 理上接受了母亲, 结果儿子的自我概念倾向于和母亲的个人关系, 这种个人倾向关系主要是 收稿日期: 2000 2 11 2 14 作者简介: 邢强(1972- ) , 男, 华南师大心理学系博士生. — 6 9 — 因为妇女要做母亲. 她们在回忆往事时, 同母亲关系较密, 但是缺乏和父亲等男性成人的关系, 因而开始重新建立个人间的关系意识. 和男子的发展模式相比, 女孩子日益把自己和母亲分开 并用不同于女性的词界定她们.她们开始毁誉女性的特征试图建构自己的个人特性. (二) 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是孩子性别学习的基本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孩子从他们的所见所 闻中形成了性别刻板概念, 一旦他们获得性别的一致性, 他们的性别的信念就固定了下来并且 不可逆转, 他们积极的评价自己的性别认同并且行为表现与性别概念相一致, 由于认知一致性 的不断满足, 所以个体试图以同他们的自我概念一致的方式行事.这种观点认为, 儿童的行为 在不断的强化他们的性别认同, 一旦孩子获得了他们自己的性别知识, 行为和思想间的交互作 用致使形成了稳定的性别认同, 或用认知发展理论的术语, 儿童达到了性别的恒常性 (gender constancy).科尔伯格把 "性别恒常性" 界定为:"基于生物属性基础上的永久性的特性, 它不依 赖于一些表面特征, 如头发的长短、 衣着、 活动的选择等.性别一致性的发展不是全或无的现 象, 一般认为性别一致性有三个水平的理解: 性别认同、 稳定性、 一贯性.性别认同要求用简单 的能力去识别自己是男是女; 性别稳定性是对性别保持恒定的再认, 一个人的性别不论在年轻 或年老时都是一致的. 性别一致性指尽管外貌、 衣着、 活动发生变化但知道性别是不变的, 这种 能力在 6- 7 岁获得. 研究发现尽管稳定的性别恒常性在 6 岁还没有达到, 但是 2 岁的孩子已经很好的区分男 女孩子的玩具以及衣服等[2 ] .儿童归类自己以及他人性别的能力和性别定型的知识对早期性 别类型的出现是必要的. (三) 性别图式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是对性别发展和差异的解释理论. 社会—心理学趋向的倡导者Bem &m arkus 及其同时强调信息加工的性别图式的差异, 而M artin&halverson 等人强调图式 的发展和功能形式.性别图式理论与认知发展理论基本相似, 它不要求获得性别恒常性, 仅要 求掌握性别认同.孩子标识男女性别的能力被看作是性别图式开始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旦形 成, 图式就会扩展, 包括活动的知识和兴趣、 人格和社会属性等. 认为图式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 作用形成的, 但是构成图式的知识结构的性别特性的过程仍旧是比较抽象的.一旦图式形成, 儿童就被期望按与传统性别角色相一致的行为行事, 在认知发展理论中, 引导与孩子性别相关 的行为取决于孩子期望与同性性别标签的匹配. 性别图式表征一般的关于性别的知识结构, 性别图式理论预示了孩子拥有的较精确的性 别知识, 这种知识越多, 孩子就越表现出性别偏好[3 ] . 例如成人可以完全意识到了性别定型, 但 是当性别知识增加时, 没有产生出与性别相关的行为, 所以, 性别知识并不决定与性别相关的 行为.性别图式理论提供了检验性别信息认知加工有益的框架, 尤其是, 它阐述了性别图式如 何影响注意、 组织以及其他与性别相关的信息的记忆的[4 ] . 性别图式的其他模型同样的强调信 息加工基础上的性别偏见. 图式越重要或可以利用, 个体就越期望去注意、 译码、 表征和提取与 性别相关的信息.性别图式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实体, 儿童不能自己归类为 "我是男孩" 或 "我 是女孩" , 也不能在不同的情境和活动领域以不变的图式行动, 他们的行为取决于不同的环境. 性别图式理论的局限是不能解释男女生在一些结果上的不对称性, 在一定程度上, 男女生优先 选择与同性活动, 仿效同性的行为方式, 与同性同伴玩耍等, 然而在男女生关于性别定型知识 上没发现差异[5 ] . — 7 9 — (四)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认为性别是社会建构的, 而不是生物遗传的. 性别差异主要在于社会实践和风 俗习惯的不同, 而不是个体固有的属性的差异.许多社会学家否认性别的二分法观点, 认为男 女之间的相似性远远超过了他们间的差异[6 ] . 随着社会变迁性别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少, 性别不 是整齐划一的, 男女性别间的巨大差异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地位、 教育、 种族和职业. 二、 性别形成的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承认人类在适应和改变环境时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 但拒绝环境主义认为 的社会行为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认为是社会和技术的革新引起适应新的环境选择的压力, 而没 有影响生物进化[7 ] .在进化的双向观点中, 进化的压力孕育了身体结构的变化, 直立行走有助 于制造和使用工具, 使有机体去控制、 改变、 建构新的环境, 日益复杂的环境变革反过来产生了 新的选择压力, 意识、 思维、 语言等因此而产生. 社会认知理论对一些基本的人类特征进行了精彩的论述, 认为符号化的能力提供了理论 环境、 创造和管理环境的有力工具; 观察学习的能力, 使人能通过榜样传递的信息很快地扩大 知识和技能, 无需通过冗长乏味的和冒险的学习过程; 自我监控的能力根植于内在的标准和自 我反应性影响(self2reactive influence) , 为自我导向的经验提供了另一个显著特征.自我反思能 力评价个人思维和行为的充足性, 判定某人的动因性效能(agentic efficecy).社会认知理论认 为, 除生物偏见外, 其他事情是容易习得的, 因为事件的特征可通过注意、 表征、 生产、 动机等过 程促进或阻碍.人类进化提供了躯体结构和生物潜能, 而不是行为指令.社会结构影响通过这 些生物资源建构和影响服务于不同目的的人类行为, 通过进行高级的生物能力, 创造着不同文 化——攻击、 和平、 平等、 独裁等.生物进化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潜能说, 认为生物决定因 素由于语言的相互作用被掩饰, 承认生物——文化的相互进化, 但把人类行为的主要原因归因 于生物进化.还认为生物决定因素由于语言的可变性被掩蔽了, 承认进化倾向的可塑性, 但决 定性的能力归因于不去努力改变存在的社会结构的安排和实践. 就人类固有的攻击性受到了三种文化多样性的挑战. 第一是文化间的差异: 战争文化哺育 了攻击性.人类拥有攻击的生物潜能, 但是攻击性的差异主要在于思想意识领域而不是生物 性.第二是文化内的差异.认为人类是一个相对暴力的社会.第三是战争社会向和平社会的 快速转变.生物的选择是很慢的, 而社会的变化是巨大的.如性道德、 家庭结构、 社会和职业角 色等, 技术的革新一改妇女必须抚养孩子的社会传统, 妇女在抚养孩子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少. 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 (一) 环境结构 班杜拉认为环境不是排除个人动因的唯一整体, 他把环境区分为三种结构: 强加的环境、 选择性环境、 结构化环境.环境次序的可变性要求日益增加的个体动因水平的经验.就强加的 环境而言, 在一定的物理和社会结构的条件下, 不管人们喜欢与否都强加在其身上, 虽然人们 对其的出现很难控制, 但是他有余地对之进行解释和反应. 潜在的环境和人们真正的环境间存 在巨大的差异, 大部分环境拥有潜在的不同奖赏和惩罚, 直到环境被选择出来或被适当的激活 时, 才会变成现实, 哪些潜在的环境将变成现实的环境取决于人们的行为.这就构成了选择环 境, 同伴的选择、 教育的追求就是选择的例子.环境是被创造的而不是先前存在等待选择和激 活的, 而社会环境和制度体系是人们通过生产性的努力建构的, 影响着社会认知方式.性别角 — 8 9 — 色和行为包括复杂的技能、 兴趣和价值取向, 因此关于性别差异的全面理论必须通过与性别相 关的角色和行为的获得中解释它的决定因素和机制,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关于性别形成有许多 种解释, 其一是模仿说, 认为许多与性别有关的信息通过对父母、 同伴、 社会上的重要人物、 教 育和职业背景等直接环境的模仿而获得的. 此外, 大众传媒为性别角色和行为的模仿提供了方 便.其二是角色扮演练习, 从某人的行为结果中分辨出与性别相关的行为.在许多社会中与性 别相关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的认可, 因此评价社会反应是建构性别概念的信息源泉. 第三 是教学.它是获取关于不同行为方式和与之相关的性别信息的便捷途径, 此外, 通过教学可以 用来概括特定榜样和特定行为的结果. 上述三种模式的影响取决于个体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经验, 因此在某一发展阶段某一模式 的影响力可能会大一些. 模仿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起作用, 婴儿能通过模仿学习尤其是在互动 情境中, 当一个儿童按环境行为获得易变性和技能时, 他们开始扮演与社会性别相关的行为和 体验社会反映, 他们管理他们相应的行为, 当他们获得了语言技能时, 人们就开始向孩子解释 哪些行为是与性别相符的. 班杜拉等认为: 获得速度取决于影响方式, 通过模仿学习概念比通过扮演练习快[7 ] .在模 仿中, 性别属性以一定结构的形式聚集在一起.在扮演练习中, 性别行为的概念必须通过对不 同行为结果的观察逐渐建构. 社会影响的不同形式对性别角色的形成发展有四个方面的影响: 与性别相关的知识、 技能 的形成; 性别行为和角色期望; 自我评价标准以及自我效能感. (二) 模仿对性别形成的影响 模仿是传递价值、 态度、 思维以及行为方式的一个重要的有力的途径, 模仿不是简单的过 程, 它传递了概括化行为的规则和结构, 通过抽象模仿可以获得学习的较高水平.虽然在不同 领域规则监控不同, 但是它以基本的规则为基础, 一旦在模仿活动中观察抽取了规则和结构, 那么他们就会超越所见所闻产生出与结构特性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因此社会认知理论的一个 特征是: 通过模仿学习的不仅仅是榜样本身, 模仿在性别发展中起不同的作用, 其中一个主要 的作用是替代性获得. (三) 性别概念和技能获得 在观察学习的认知分析中, 模仿通过一基本的信息加工过程起作用, 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四 个连续的过程, 如图: 注意过程决定选择大量的模仿行为和从模仿事件中抽取信息, 这些信息通过保持、 产生过 程激发出活动的动机, 从而产生出相应的行为. (四) 动机、 情绪和模仿的评价效应 模仿除了提高不同的行为方式以外, 对动机的改变也有影响. 看到别人通过努力获得的有 价值的结果可以使观察者形成一种对这种结果的动机性期望, 模仿行为结果因此就产生了对 活动的积极性和不积极性.同样的, 看到别人受到惩罚这种消极的行为期望就起不积极的作 用, 这些动机的影响取决于观察者的判断, 他们能有效的产生出与模仿行为比较相似的行为并 带来相似的结果. 别人的情绪表现最容易唤醒自己的情绪, 替代性情绪影响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观察者能够 获得持久的态度和情绪以及和情绪经验相关的行为倾向性. (五) 扮演练习 — 9 9 — 人们能够通过观察不同行为方式的积极和消极的结果形成性别倾向. 此外, 一些人更关心 与性别相关的行为并对之做出反应, 例如, 父亲对男孩子玩女性的玩具的反应比母亲显得更消 极[8 ] .人们和社会系统的范围越大, 儿童所经历的不同性别行为的练习就越多, 不同的人和在 不同的情境下, 人们对性别行为的反应不尽相同. (六) 直接教学 直接的教学和模仿、 社会评价反应一样能影响性别角色和行为结果.在这一种影响方式 下, 当直接教学以价值分享和接受广泛的社会支持为基础时, 它是非常有效的. 所以, 模仿并非 像鼓吹的那样经常起作用. 当教学内容和儿童模仿的内容发生冲突时教学的作用被削弱了. 正 如前面的分析, 人们不可能弥散性的接受性别角色的概念而是通过对行为结果的模仿、 评价描 述、 各种教学建构一般的概念, 性别角色概述的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大规模的 合并社会所传递的内容. 三、 性别行为和角色行为的调整机制 性别角色和技能获得只是社会认知理论框架的一个方面, 调控与性别相关的行为也是该 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因素包括: 源于社会认可和自我认可的自我调控机制、 自我效能感 的信念等. (一) 与性别相关的认可 儿童必须获得在不同的情境中, 对不同的个人、 与性别相关的不同追求的行为的可能的社 会结果的预见性的知识.儿童可以通过模仿、 练习和教学获得对结果的预见性的知识.在性别 领域, 大多数与性别相关的结果是社会的描述而不是取决于行为的内在价值. 它包括社会基本 的结果如对传统性别行为表扬、 赞成、 奖励, 以及对其他性别行为的反对甚至是惩罚. 在社会认 知理论中, 评价社会结果对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它们的信息功能和动机功能. 一是结果传递 — 0 0 1 — 了社会标准和与性别相关的行为的认可体系的信息, 二是期望的结果作为一种诱因或非诱因 起作用.考虑到为当前的行为活动者传递可预见的结果人们经常追求那些相信能带来有价值 的结果的行为而抑制那些令人厌恶的结果的行为.诱因动机的社会认知的概念把社会认可的 信息和动机功能联系在一起, 与性别图式理论不同, 性别图式理论只关心与性别相关的刻板和 性别认同.关于性别发展的全面理论不仅应考虑什么是两性可接受的知识而且应该考虑按这 种知识行动的动机. (二) 自我认可调控 社会认知理论指出: 在发展的过程中, 行为的调控由外部的认可和调节占主要地位逐渐转 化成个体个人标准的自我认可和自我指导. 自我调控的功能发展以后, 儿童通过自己的认可指 导自己的行为, 他们做事是为了自我满足和自我价值感.标准提供了指导, 自我认可期望提供 了动机, 自我认可因此使行为与个体的标准相一致. 自我调控通过一系列的次级心理功能起作 用, 其系统结构框架示意如下: (三) 自我效能感与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和监控 班杜拉在动因性社会认知的观点中认为[9 ][7 ] , 人们是自我组织的, 有倾向性的, 自我反思 的和自我监控的, 并不仅仅是对外部事件进行反应的反应性机体. 练习的能力控制了一个人的 思维过程、 动机、 情感以及通过个人动因机制的行动操作. 在这些动因机制中, 人们对他的能力 的信念是最核心的机制, 除非人们感到自己可以达到要求的水平否则他们不会诱发活动或在 困难面前保持镇静.因此感知的自我效能是人类动机的基础.自我效能的形成有四个主要的 途径, 第一是通过逐渐掌握的经验灌输强烈的效能感. 第二种途径是通过社会模仿形成和强化 自我效能感.第三种影响方式是社会劝说.人们对自己能力的明确的信念, 引起了他们成功的 信念, 然而不光应该传递积极的赞许, 有效的效能建构者设计一些能带来成功的活动, 避免由 于个体的不成熟带来的这一领域中的失败. 在判断自己的能力时, 人们也部分的依靠对他们身 体和情绪状态的推理. 第四种改变效能的方式是减少人们的压力和沮丧, 增强身体健康和改变 对他们身体状态的错误解释. 效能信念通过影响认知、 动机、 情感过程以及活动和环境的选择过程而发挥作用.感知个 — 1 0 1 — 人的效能影响人们的选择、 期望、 对一项任务应付出的努力、 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的耐心、 是否它 们的思维方式是自我阻碍的或自我帮助的、 在应付有威胁的环境时压力和焦虑的数量、 情感的 脆弱性、 对逆境的乐观性等.效能信念在个人动因的实践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这是因为不仅他 们自行操作行为而且影响了其他的活动者. 目标效应、 结果期望、 原因归属、 感知环境的机会和 动机阻抑都部分的受到个人效能的控制[9 ] .人们期望的结果主要的依靠在给出的环境下他们 可以获得较好成绩的信念, 效能越高获得的成绩越好, 反之成绩较低.这是因为在效能信念的 基础上人们选择目标、 投入努力、 决定在遇到困难时的持续时间, 当遇到挫折或失败时, 对自己 的能力怀疑的人就会减弱努力、 放弃或以不够好的方法解决; 那些相信自己能力的人将会付出 双倍的努力去迎接挑战. 效能信念影响原因归属表现在: 当人们认为他们有较高的效能时就把 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 策略不足、 不利的环境; 那些低效能的人就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低. 效能信 念在防止障碍物了现时也起重要的作用, 高效能的人把障碍看作是可以克服的, 低效能的人则 认为是无法控制的. 在判断周围环境时, 相信他们效能的人追求有价值的机会, 面不冒险, 是比 较现实的[10 ] .许多研究者分析了效能感如何使儿童和成人通过自我调控影响对他们的成就和 幸福做出贡献[9 ] . 人们部分的是环境的产物, 因此, 他们也能插手选择所要从事的活动, 通过培 育有价值的潜能和生活方式等环境选择使他们的命运定型.如男女生关于自己专业或职业的 选择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四) 感知的集体效能和社会结构变迁 社会认知理论把人类动因的分析扩展到集体动因的分析[9 ][7 ] .个人和集体效能在动因单 元上是不同的, 但是服务与相似功能的效能信念的形式和对相似过程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在 集体效能中人们共有的信念影响将来寻求的集体完成的活动、 在群体努力中投入的努力、 当集 体努力失败或遇到集体有说服力的反对时的承受力和对社会变迁的意识.有益于性别角色发 展的不仅是个人还有社会事件, 有一些事情的解决只能通过社会才能完成. 集体性的社会努力 必须说明: 期望、 信念体系、 在家庭、 学校、 大众传媒等接受的社会经验, 在工作岗位上不仅令是 区分个人效能和期望而且还要树立障碍以发挥个人潜能.为社会和政策革新的集体效能经验 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不可能增多等事件的公开意识, 教育和影响政策指定者, 为正当的社会变迁 寻求公众的支持. 对性别形成和差异的解释, 一直是心理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各种理论流派都从各自的研 究视野出发, 提出了对性别形成和发展的不同解释. 心理学倾向的理论倾向于强调机体内在的 过程控制性别的发展, 社会学理论关注性别角色发展的社会结构决定因素和功能, 生物定向理 论认为性别差异起源于不同生物因素在男女性别形成中所起作用的不同; 有的强调传递模式 的本质对性别形成的影响, 如心理学理论强调性别概念的认知建权和包括家庭传递模式在内 的行为方式, 这一理论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典型, 他强调性别角色的认同过程.生物决定因素 的观点认为家庭基因是不同代际间性别差异的遗传动因, 社会学定向的理论强调性别角色的 社会建构主要的在习俗水平上.性别角色形成的社会认知理论整合了心理学和社会结构决定 因素的理论, 认为: 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是日常生活和社会网络交互影响的结果, 社会认知理 论支持多维的社会传递模式而不是单一的家庭传递模式; 还有一些观点强调性别形成的时间 范围, 如有的理论把性别差异看作是儿童的早期现象, 而不是终身现象. 然而, 性别角色行为的 规则随着社会背景和一生不同时期在变化, 此外, 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变化要求构成适当性别行 为的先前概念随之发生变化, 因此与关心早期的理论不同, 社会认知理论坚持终生的发展观. — 2 0 1 —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向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 以及对人毕生发展的全面理解, 对性别形 成和差异的理解也不断深刻合理, 社会认知理论更符合时代精神, 体现了心理学研究中现象方 法和实证主义方法的不断结合. 参考文献: [1 ] Chodorow ,N , (1978). T he rep roducaty ion of m othering: P sy choanaly 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Berke2 ley: U 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2 ] 李丹. 儿童发展心理学[M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3 ]M artin, C. L (1991) , Child ren's use of gender2related inf orm ation in m aking social judgm ents . Developm ental p sychology. [4 ] Ruble,D. N. , &M artin, C. L (1998) , Gender developm ent. In W. Damon (eds . )H andbook of child psy cholo2 gy. N ew York:W iley. [5 ] Serbin. L. A. et al(1993)T he developm ent of sex ty p ing in m idd le child ren. Child developm ent. 58. [6 ] W est, C. , & Zi mm erm an,D. H. (1991) ,Doing gender . In J. Lorber (eds . ) T 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N ew bury Park, CA : Sage. [ 7 ] Bandura,A. (1999)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personality. In L. Pervin & O. John (Eds . ) , H andbook of per2 sonality. N ew York: Guilford Press . [8 ] Idel,. T. W ood, E. & Des m aris, S (1993)Gender role socialization in toy p lar situation: M others and f athers w ith theire sons and doughters S ex roles, 28, 679- 691. [9 ] Bandura,A. (1997)S elf 2ef f icacy: T he ex ercise of control . N ew York: F reem an. [10 ] Eppel, E. s . ,Bandura,A. Et al(1999) , Escap ing hom elessness: inf luence of self 2ef f icacy and ti m e perspec2 tive on cop ing w ith hom elessness . Journal of App lied Psychology. (责任编辑: 蒋永华) The Soci al Cogn itive Theory of Gender Development and D ifferenti ation X I N G Q iang (Psychology Departm ent of South2 China Norm al U niv. , Guangzhou 510631,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discussed p sychoanalytic theory, cognitive developm ent theory, gender schem a theory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It is the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that best exp lains gen2 der developm ent and differentiation. The theory integrates p sychological and socio2cultural deter2 m inants w ithin a unified concep tual structure. In thi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gender concep tions and roles are the p roduct of a broad network of social interaction. Hum an evolution p rovides bodi2 ly structure and biological potentialities . Key words: gender developm ent; cognitive developm ent theory; schem a theory;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 3 0 1 —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西方社会学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  社会学理论有哪些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965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专业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