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大学总裁班通讯录 > 50 年来抗战史资料的整理、研究述评
  • 50 年来抗战史资料的整理、研究述评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4-10-06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50 年来抗战史资料的整理、 研究述评 龚少情 周一平 1995 年张注洪先生著文探讨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抗 战史料的整理、 研究情况 , 尤其对抗战史料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如 何加强这一工作做了精到的论述. 本文拟在张文的基础上, 扩展范 围, 就建国以来抗战史料整理再作些研究分析, 尽力揭示史料工作 的特点、 考证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并对史料工作的改进也做了一些 探讨. 一 资料整理出版概况 50 年来, 据不完全统计, 共出版抗战史料著作近 200 种, 内容 涉及抗战各个方面. 头17 年, 抗战史料整理、 编纂初步展开, 出版著作约 13 种, 且 大多集中在 50 年代. 翻印解放前出版的史料著作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方面. 如中国现代史料编辑委员会1957 年翻印的延安时事问题 研究会编的《 抗战中的中国丛刊》 共5种, 即《 九·一八以来国内形 势的演变》 、 《 抗战中的中国经济》 、 《 抗战中的中国政治》 、 《 抗战中 · 224 · 见郭德宏主编《 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评》 ,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5 年版. 的中国军事》 、 《 抗战中的中国文化教育》 ; 人民出版社于 1953 年重 印了《 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与新四军》 , 上海人民出版社于 1958 年重印了《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沦陷后》 , 此外尚有中国现代史资 料编辑委员会编《 从九·一八到七·七国民党的投降政策与人民 的抗战运动》 等少数几种回忆录. " 文革" 时期极左路线横行, 学术研究遭到破坏, 抗战史料工作 也不例外.此阶段除出版 2 本回忆性的小册子, 陈耀著《 回忆张思 德》 ( 宁夏出版社 1967 年版) 、 叶青山著《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 恩》 (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66 年版) , 其他一片空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科学事业的春天, 尤其进入 80 年代, 抗战史料著作开始大量涌现, 主要表现在: 1. 关于日军侵华的史料整理出版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首先, 揭露、 考证日军暴行特别是南京大屠杀的史料著作层出 不穷.如南京大屠杀史料编辑委员会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 ( 1985 年) 、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 行照片集》 ( 1985 年) 、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 ( 1987 年) , 此三 者成为当时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内容较为完整的丛书.其后不 久又有一批力作相继问世, 如中央档案馆、 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日 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南京大屠杀》 ( 中华书局 1995 年版) 约80 万字, 提供了比较系统的档案资料; 朱成山《 侵华日军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集》 (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 ; 章开沅 《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 (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 中央档案 馆、 第二历史档案馆《 南京大屠杀图证》 (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 第二历史档案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 ( 江苏古籍出版 社1997 年版) ; 南京档案馆等《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 ( 江苏古 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 大屠杀外籍人士证言集》 (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此外还有 · 225 · 50 年来抗战史资料的整理、 研究述评 大量介绍日军其他或综合性的暴行的著作, 如韩晓《 侵华日军细菌 部队罪证图片集》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 军事科学院《 凶 残的兽蹄: 日军暴行录》 ( 解放军出版社 1994 年版) ; 中国抗战史学 会、 抗战纪念馆《 日军侵华暴行实录》 ( 北京出版社 1995 年版) ; 中 央党史研究室《 日军侵华暴行纪实》 (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5 年版) ; 北京档案馆《 日本侵华罪行实证》 (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 李秉新 等编《 侵华日军暴行总录》 (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 是全国 26 个省政协文史委合作编纂的资料书, 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日军在 全国各地的暴行; 上海档案馆《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罪行史料汇 编》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 郭成周、 廖应昌著《 侵华日军细 菌战纪实》 (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 年版) . 其次, 九一八事变等其他方面资料也出版不少. 如中央档案馆 《 九·一八事变》 ( 中华书局 1988 年版) ; 辽宁档案馆《 九·一八事 变档案资料精编》 (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 姜念东编《 历史教 训: 九·一八纪实》 (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 郭大均等编《 勿 忘九·一八: 柳条湖事件前前后后》 ( 1993 年版) ; 重庆档案馆等 《 重庆大轰炸》 ( 重庆出版社 1993 年版) 等. 再有, 大量的国外史料翻译出版.如〔 日〕 水野靖夫《 反战兵士 手记》 ( 解放军出版社 1985 年版) ; 〔 日〕 重光葵《 日本侵华内幕》 ( 解 放军出版社 1987 年版) ; 《 冈村宁次回忆录》 (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 《 今井武夫回忆录》 (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7 年版) ; 张长惠译 《 侵华日军战犯手记》 (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 年版) ; 〔 日〕 武村寿太 郎《 一个日籍老兵的回忆》 (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1992 年版) ; 日本中 国归还者联络会《 侵华日军战犯手记》 ( 中央党史出版社 1993 年版) ; 〔 日〕 本多胜一《 天皇的军队: 衣师团侵华罪行录》 ( 警官教育出 版社 1996 年版) 等; 还有《 拉贝日记》 (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以及新近出版的《 东史郎日记》 (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更是 · 226 · 《 抗日战争研究》 1999 年第 3 期 日军暴行的铁证. 2. 有关正面战场的资料硕果累累. 有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 原国 民党将领抗战亲历记》 已出《 晋绥抗战》 ( 1985 年版) 、 《 八一三淞沪 抗战》 ( 1987 年版) 、 《 粤桂黔滇抗战》 ( 1995 年版) 、 《 闽浙赣抗战》 ( 1995 年版) 等; 四川政协文史委《 川军抗战亲历记》 ( 四川人民出 版社 1985 年版) ; 上海社科院《 八一三抗战史料选编》 ( 上海人民出 版社 1986 年版) ; 第二历史档案馆《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 ( 上、 下) (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 〔 美〕 厄特利《 蒙难的中国: 国民党战 区纪行》 ( 解放军出版社 1987 年版) ; 〔 英〕 阿特丽《 扬子前线》 ( 1938 年访问战时中国的报道) ( 新华出版社 1988 年版) ; 第二历史档案 馆《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 ( 档案出版社 1995 年版) , 等等. 3. 有关国统区政治、 社会、 经济、 文化方面的史料也有出版. 四川大学马列室《 国民参政会资料》 (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 重庆市委党史办《 南方局领导下的重庆抗战文艺运动资料汇 编》 ( 重庆出版社 1989 年版) ; 重庆档案馆《 迁都重庆的国民政府》 、 《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法规》 ( 档案出版社 1992 年版) ; 重庆档案 馆等《 四联总处史料》 ( 上、 中、 下) ( 档案出版社 1993 年版) ; 重庆政 协等编《 重庆抗战丛书》 包括《 抗战时期的重庆经济》 等多种. 4. 有关国共关系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的资料出版了不 少.如: 皖南事变资料编选组编《 皖南事变资料选》 ( 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1 年版) ; 安徽文物局新四军文史征集组《 皖南事变资料选》 (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 中央档案馆《 皖南事变资料选辑》 ( 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2 年版) ; 中央统战部、 中央档案馆《 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文件汇编》 ( 档案出版社 1984 年版) ; 傅秋涛《 皖南事变回 忆录》 (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 皖南事变编委《 皖南事变》 ( 中·227 · 50 年来抗战史资料的整理、 研究述评 共党史出版社 1990 年版) ; 重庆市政协《 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纪实》 ( 重庆出版社 1992 年版) 等. 5. 战时外交方面的资料开始出现. 天津政协编译委员会《 中华民国史料丛稿·马歇尔使节》 ( 中 华书局 1979 年版) ; 重庆政协等编《 抗战时期的外交》 . 6. 战时中共领导的军队及抗日根据地方面的资料不断涌现. 关于延安、 陕甘宁边区的资料大批问世: 〔 苏〕 弗拉基米洛夫 《 延安日记》 ( 现代史料编刊社内部发行 1980 年版) ; 财政部财政科 学研究所等编《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 陕 西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 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编写组《 陕甘宁边 区精兵简政资料选辑》 ( 求实出版社 1982 年版) ; 甘肃社科院《 陕甘 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 ( 1983 年) ; 〔 美〕 包瑞德《 美军观察组在延 安》 ( 解放军出版社 1984 年版) ; 温济泽编《 延安中央研究院回忆 录》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 中国社科院《 延安文萃》 ( 北 京出版社 1984 年版) ; 陕西档案馆等《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 ( 档案出版社 1986 年开始已出 10 多集) ; 〔 英〕 斯坦因《 红色中国的 挑战》 ( 1944 年访问中国延安等地所见) ( 1987 年) ; 西北五省区编 纂领导小组、 中央档案馆《 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 ( 中共党史 资料出版社 1990 年版) . 关于八路军及其根据地的资料大量出版, 如穆欣《 晋绥解放区 鸟瞰》 (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 魏宏运主编《 晋察冀财政经济 史资料选编》 4 册(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 年) ; 《 山东革命根据地财 政史资料选编》 6 册( 山东档案馆 1985 年刊印) ; 河南档案馆《 晋冀 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 ( 档案出版社 1985 年) ; 《 晋察冀北 岳区妇女抗战史料》 ( 1985 年) ; 军事博物馆《 百团大战历史文献资 料选编》 ( 解放军出版社 1991 年版) ; 中央军委组织编辑的《 八路 军》 ( 解放军出版社 1993 年版) 8 册550 万字等. · 228 · 《 抗日战争研究》 1999 年第 3 期 新四军及其根据地的资料相继问世, 有: 《 彭雪枫日记选》 ( 河 南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 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 新四 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 江苏 人民出版社《 新四军在茅山——抗日斗争史料选》 ( 江苏人民出版 社1982 年版) ; 《 抗战时期的竹家沟》 ( 1985 年) ; 安徽军区《 新四军 在安徽》 (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等 编《 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 4 册( 1986 年) ; 江苏文史 资料征委会《 苏中抗日斗争》 (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 《 淮北 抗日根据地》 (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3 年版) ; 中央军委组织编写的 《 新四军》 ; 等等. 此外尚有大量的关于东北联军、 南方局及其它方面的史料出 版. 7. 关于沦陷区方面, 包括敌伪统治、 汪伪统治及其经济、 文化 方面也陆续有一些资料面世. 天津政协译日防卫厅战事室《 华北治安战》 ( 上、 下) ( 天津人民 出版社 1982 年版) ; 〔 日〕 草柳大藏《 满铁调查内幕》 ( 黑龙江人民出 版社 1982 年版) ; 《 周佛海日记》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 北 京档案馆《 日伪在北京地区的五次强化治安运动》 ( 北京燕山出版 社1987 年版) ; 全国政协《 日伪统治下的北平》 ( 北京出版社 1987 年版) ; 中央档案馆《 东北历次大惨案》 ( 1989 年) ; 辽宁档案馆《 溥 仪秘藏伪满密档》 ( 档案出版社 1990 年版) ; 第二历史档案馆《 汪伪 国民政府公报》 (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 黑龙江文史资料委 员会《 梦碎满洲: 日本开拓团覆灭前后》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 南开大学历史系、 唐山档案馆《 冀东日伪政权》 ( 档案出版社 1993 年版) ; 中国抗战史学会、 抗战纪念馆《 日本对华北的经济掠 夺和统治: 华北沦陷区资料选编》 ( 北京出版社 1995 年版) ; 北京政 协《 日伪统治下的北京郊区》 ( 北京出版社 1995 年版) , 等等. · 229 · 50 年来抗战史资料的整理、 研究述评 此外还有其他综合性的资料出版, 如杨克林等编《 中国抗日战 争图志》 ( 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5 年版) ; 中国抗战史学会、 抗战纪念 馆编《 抗日战争时期重要资料统计集》 ( 北京出版社 1997 年版) ; 《 不应忘却的历史》 ( 已出第一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抗日战争》 ( 四川 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的出版, 结束了多年来没有系统介绍抗战 时期各个方面的史料著作的历史, 该书 7 卷11 册, 近千万字, 内容 涉及战时中国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外交等各个方面, 是迄今为 止大陆编纂的第一部综合性的抗战史料集. 二 抗战史料整理研究工作的特点 1. 史料编纂、 整理、 研究的主体日益多样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就抗战史而言, 史料整理、 编纂机 构几乎没有, 仅有的几种较有份量的资料一般都是重印的. 个人整 理出版有关抗战的回忆录、 日记屈指可数. 这也正是该时期抗战史 料工作虽已开展却并不活跃的表现. 尤其是" 文革" 前后的10 多年 间, 史料工作竟然销声匿迹, 大批档案资料深藏冷宫听凭尘封, 许 多记忆犹存的历史见证人也无从将其历史财富保存下来, 凡此种 种, 实为一大憾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尤其是进入 80 年代, 抗战史料工 作春风又起, 参与此项工作的不再局限于一、 二个机构, 也不局限 与一、 二个知名人物.在机构方面, 既有中央的, 也有地方的; 既有 官方的, 也有非官方的. 其中中央档案馆、 第二历史档案馆、 全国政 协文史委是重要的生力军; 中国抗战史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 史研究所、 天津政协编委会、 辽宁档案馆以及上海、 南京、 重庆的有 关部门是重要的方面军; 各地方的党史办、 政协档案部门以及一些 · 230 · 《 抗日战争研究》 1999 年第 3 期 高校研究机构也不失为一支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从事抗战史料整 理、 编纂的个人也渐渐多起来, 个人编纂的资料纷呈迭出, 撰写回 忆录、 出版日记的大有人在. 2. 抗战史料整理编纂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 50 年来抗战史料工作所涉领域不断拓宽,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首先, 从以中共为中心向其他战争主体、 政治主体拓展.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整理出版的为数不多的抗战史料, 中共方面 的占绝大多数, 而关于敌、 伪、 国民党的寥寥无几. 至70 年代末, 中 华书局开始出版《 中华民国史料丛稿》 , 这种局面始为打破.但在 80 年代初资料也以中共方面占绝对多数. 至80 年代后期, 关于国 民党、 日伪等方面的资料逐渐多起来. 其次, 从以军事为中心开始向政治、 经济、 社会、 外交等领域拓 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甚至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抗战史料 的整理、 编纂工作往往偏重于军事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 尤其是外 交经济方面的资料更是欠缺.80 年代以后, 有关战时敌我友各方 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等的资料开始多起来.在沦陷区方面, 就不 仅介绍了大小汉奸及其政权投敌卖国、 鱼肉百姓的资料, 也整理了 汪伪政权组织、 社会治安、 日本对华经济掠夺方面的资料.在国民 党方面既有国民党军事斗争方面的资料, 也有国民党统治下的政 治体制、 经济法规、 田赋税收、 民族工业、 官僚资本、 对外关系等方 面的资料. 再次, 从国内抗战向海外抗战方面拓展. 海外华侨为中国的抗 日战争、 民族解放作出的贡献不可忽略, 资料也有出版. 3. 史料整理编纂的学术性加强. 一方面, 资料取舍的感情色彩少了.如50 年代不多的史料著 作中大多是表现共产党抗日功绩的, 而关于国民党的史料著作则 · 231 · 50 年来抗战史资料的整理、 研究述评 多突出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这个主题, 这样的资料显然无助 于人们全面认识历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种状况有明显 的好转, 如关于国民党战场, 就既包括其曾努力抗战一面的资料, 也包括其妥协反共一面的资料.《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 、 《 抗日战争 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 就收录大量正、 反两方面的资料.对中共 领袖, 也不因某件资料可能影响到人物的评价就不选入. 如在皖南 事变中, 一些电报就涉及到毛泽东对形势的判断正确与否, 甚或关 系到皖南事变的责任问题.但在《 皖南事变》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 皖南事变资料选辑》 ( 中央党校出版社) 以及《 抗日战争》 等书中并 未因此而将此类资料舍弃. 另一方面, 资料的整理愈来愈向纵深发展. 深层资料的收集刊 布, 对开展学术研究至为必需.即以皖南事变方面的资料为例, 80 年代初, 上海人民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各自出版了《 皖南事变 资料选》 ; 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分别于 1982、 1990 年 出版《 皖南事变资料选辑》 、 《 皖南事变》 , 比照一下四者就不难发 现, 前二者反映背景的资料多; 反映国民党反共方针, 进行剿共的 资料多; 而新四军领导如何行动, 为什么这样行动, 这方面的资料 就很少.可以说, 这些资料只停留在表面, 离全面认识皖南事变有 相当的差距. 而后二者则向纵深方向挖掘配备了许多微观的资料, 大部分资料都是叶、 项与毛、 朱、 刘之间的往来电文. 透过这些电文 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皖南事变前后, 中央和叶、 项等领导人认识及 行动的发展过程, 从而对皖南事变就有可能做更深一层的研究. 当 然前后二者的差易可能受某些客观因素影响, 但也说明了史料工 作者是自觉地意识到史料深层发掘的重要性. 再者, 史料的编纂态度日趋严谨.50 年代初翻印了延安时事 研究会所著《 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 当时将书名改为《 抗战 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 这就会令人费解, 也是学术严谨性欠缺 · 232 · 《 抗日战争研究》 1999 年第 3 期 的表现. 1980 年再印时又恢复了原书名. 这些年来, 史料工作者更 是兢兢业业、 一丝不苟, 极为注重编纂的严谨性, 大多数史料著作 都非常珍重资料的原始面目, 对因年代久远或其他原因所造成的 原件文字的模糊、 疏漏都不随意去改动, 而是以符号提示或其他存 疑方式来表示. 如《 日军侵华暴行实录》 选录了满洲总裁室弘极《 满 洲特殊自治制度》 中的一份关于集团部落建设状况的统计表, 原文 5 个合计数字有 4 个发生错误, 编辑者不是简单将其订正, 而是以 括号的形式将正确的数字附在后面. 史料编辑者对史料的要求愈益严格, 力求所选资料准确无误. 如《 八路军丛书》 在编辑时, 就对一些回忆史料反复考证, 多方调查 访问, 甚至逐个核实了 169 次重要战役情况, 从而排除了一些误差 的数据, 纠正了以往史书中一些不确切的说法. 4. 体例编排和资料收集的不断创新也是抗战史料整理工作的 一大特点. 考察 50 年来的各种抗战史料著作可以看出, 史料专家们对史 料的要求越来越高, 选择的角度越来越新, 材料越来越新颖.比如 新近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抗战史料著作《 不应忘却的历史》 在史料的 选择上, 角度就比较别致. 它没有象常见的史料书那样选录当时的 档案文献, 它所选的材料均为当年出版社发行的图书资料、 报刊杂 志上的纪实报道、 新闻通讯录.这些材料或是身临其境的描写, 或 是其人其事的记录, 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将当时生动的历史画 面呈现给读者, 使人们能够真切地领略到那个特定时代环境氛围、 气息脉搏; 也能够较为真切地体会抗战时期社会各阶层的面貌、 普 通民众的心志, 这在某种意义上有着其他资料书无法替代的价值. 收集整理不为人知或刚刚公开解密的重要史料, 也是史料专 · 233 · 50 年来抗战史资料的整理、 研究述评 见《 日军侵华暴行实录》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第8页. 家的苦心孤诣所在, 一有新的重大发现, 即将其录入著作中.四川 大学出版社的巨型史料集《 抗日战争》 即是这方面的范例.比如, 1994 年日本《 读卖新闻》 杂志披露了当时发现的 3 件最新资料, 其 中一件为天皇裕仁最小的弟弟三笠宫崇仁亲王于 1944 年在中国 所写《 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 , 当时即被日本军部没 收, 对崇仁本人也下达了" 嵌口令" , 丛刊编者将其挖掘过来.这对 认识日本军国主义本性, 认识战争的性质是极为有益的. 特别是这 些文件对日本的文化侵略、 亡国先亡魂、 妄欲毁灭中华文化的狼子 野心, 都有深刻的暴露, 是具有价值的新史料. 又如 1994 年美国国 家档案馆公开了几则涉及南京大屠杀的解码电报, 其中一则涉及 南京大屠杀被害中国人民数据的内容, 价值弥足珍贵, 丛刊编者也 是不吝篇幅, 将其选入.凡此种种, 不一一列举. 另一方面, 在史料著作的体例、 结构的编排上, 史料专家也绞 尽脑汁, 力求创新. 多年来, 不断有佳作问世, 而《 抗日战争》 仍是其 中一显例. 此前抗战史料整理一般侧重于某个侧面, 反映某一个专 题, " 全史性" 的资料尚未出现.《 抗日战争》 则包括了自" 九·一八" 前后至抗战胜利的各个历史时间, 内容涵盖政治、 经济、 军事、 社会、 外交、 日军暴行、 汪伪政权各个方面, 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的 有关抗战的史料汇编. 这样一部沤心沥血、 全史性质的史料集免除 了研究者奔波查询之苦, 极大地方便了研究.每一卷的篇章结构、 体例构思上也匠心独具.比如第三卷就摒弃了一般的正面战场和 敌后游击战场, 分开直线叙述各不关联的编选方法, 而是依照历史 发展的本来进程, 按不同的阶段列出敌我友三方的资料, 在互动相 挈关系中建构战争主体发展的宏伟画面, 较好地体现出历史进程 和逻辑发展的一致性.这样一种体系就为研究认识两个战场的战 争规律和相互关系提供了方便. · 234 · 《 抗日战争研究》 1999 年第 3 期三史料考证取得进展 50 年来, 史学界对许多抗战史料进行了认真的甄别考证, 澄 清了不少重大历史事实. 1. 关于九一八事变. 在九一八事变过程中, 蒋介石是否下了绝对不抵抗的命令?有 大量的史料书从正面或侧面, 直接或间接地对此给予考证, 并不断 有新的资料出版, 推动此问题的深入探讨. 首先, 大量资料说明了蒋介石" 攘外必先安内" 的方针以及不 抵抗的政策. 九一八事变前夕, 日军连起事端, 东北告急, 当此危机 之际, 蒋介石在国民党中央政府的会议上以及对将领的多次谈话 中, 反复强调了其攘外必先安内、 不抵抗的方针政策.资料在这方 面反映得是比较多的. 其次, 有资料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南京方面下令不准抵抗. 像"九一八" 这样的大事, 东北军几十万大军不战而退, 张学良作出决 定之前应当会请示南京政府和蒋介石的.张学良的机要秘书郭维 城曾说: " 九一八事变当时, 张学良将军在北平, 一夜之间, 十几次 电南京蒋介石, 南京方面十几次若无其事地复电不准抵抗, 把枪架 起来, 把仓库锁起来, 一律点交日军. " 这说明了南京方面下达了 不准抵抗的命令, 以郭的身份, 这话应该是有一定的份量的.只是 南京方面或蒋介石的" 不准抵抗" 的原电, 尚未发现. 再次, 蒋介石是向张学良下过" 不予抵抗" 的命令的, 那是 8 月16 日蒋给张学良电( 铣电) , 这几乎见于所有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资 · 235 · 50 年来抗战史资料的整理、 研究述评 《 东北时报》 1946 年3月24 日, 转引自《 中 国抗日战争史》 , 解放军出版社 1994 年 上卷, 第86 页. 料. 该电报称, "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 我方应不予抵 抗, 力避冲突, 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 置国家民族不顾" . 这应该 是蒋介石不抵抗的铁证. 当然 8 月16 日的电令不能代替九一八事 变的指示.事实上" 九一八" 之后不久, 当日军进攻锦州时, 蒋介石 也曾下令给张学良予以坚决抵抗. 这样, " 铣电" 不能是九一八事 变蒋介石不抵抗命令下过与否的直接证明, 但反映了蒋在" 九一 八" 前对日方针. 1990 年日本 NHK 的记者抵台采访过张学良, 并出版了专访 录.1992 年辽宁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 内有张学良关于" 九一八" 的回忆, 张学良说: " 这件事情, 现在有好多人替我辩护, 说是当时 中央怎么样.当时中央还没有那么厉害, 那时中央不是蒋先生, 不 是蒋总统, 那是孙科负责的时候. 中央给我的指示是: 相应处理. 相 应处理是一句不负责任的话, 我不能将责任推到中央去. 我自己不 想把事件扩大, 我没判断日本会整个儿来. " 虽然在现有的资料 中也没有看到" 相应处理" 的原电, 但张学良明确地指出中央下达 了相应处理而不是" 绝对不抵抗" 的指示, 为蒋开脱. 他是否有难言 之隐抑或别的苦衷, 或者事实就是如此, 只好留待以后发现新资料 再作考辨了. 2. 关于南京大屠杀. 在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方面, 资料考证是有深度的. 编纂者 搜集整理大量历史证人, 包括幸存者、 目击者和曾经参与暴行的日 军的第一手材料, 以确凿的史实证明日军在南京实施了残绝人寰 的暴行.除有大量国内文献、 口述资料出版外, 还翻译了一些当时 · 236 · 《 抗日战争研究》 1999 年第 3 期《抗日战争》 第1卷, 第162 页. 参见《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 对日抗战时期》 绪编一, 台北 1981 年版, 第312 页. 《 抗日战争》 第1卷, 第151 页. 目睹事件的外国人士的揭露材料.如1995 年章开沅所著《 南京大 屠杀的历史见证》 , 就是利用美国人贝德士保留下来的大量档案文 献写成的. 贝德士当时为金陵大学历史系教授, 目睹了日军暴行的 全过程.当时留在南京的中立外国人士组织" 南京安全国际委员 会" , 将所见日军暴行记录下来, 贝德士为该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之 一, 后国际委员会改为" 南京国际救援委员会" , 贝德士又是该委员 会的最后一任主席.这两个委员会留下的大量档案文献多由贝德 士保管, 后存放于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特藏室. 《 贝德士文献》 无 疑是日军南京兽行的铁证, 是对日本帝国主义无情指控的一个重 要史料. 又如 1997 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拉贝日记》 , 是控诉日军 南京暴行的又一重要史料.该日记将拉贝在日军侵占南京时的耳 闻目睹作了详细记载, 时间、 地点、 人物、 情节非常具体、 细致, 并附 有80 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及照片文注说明. 拉贝是个虔诚的基督 教徒, 长期生活于中国, 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拉贝的祖 国在二战中是日本的盟国, 他本人是德国纳粹党南京小组的代理 负责人, 这样, 《 拉贝日记》 就具有别的史料难以替代的作用. 关于对日军暴行, 也整理出版了许多图片资料.图片形象直 观, 是历史的忠实记录, 对于史实考证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例如《 南 京大屠杀图证》 以及《 侵华日军大屠杀图集》 , 收集了国内外大量关 于日军南京暴行的图片, 真实地再现了 50 多年前日军南京大屠杀 暴行全过程.日军暴行跃然纸上, 如在眼前.在这样的资料面前, 日军暴行是谁也否定不了的.而活人的证言更有无可驳斥的可信 度. 如《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证言集》 , 选编了 642 位南京大屠杀幸 存者、 目击者的血泪控诉, 从而提供了这一历史事件活生生的资 料. 就南京大屠杀的数据考证而言, 其进展也是极为显著的. 南京 · 237 · 50 年来抗战史资料的整理、 研究述评 大屠杀中遇难同胞确切数字有多少? 对于这些问题都有大批的史 料著述给予了翔实的回答.如《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 、 《 日本 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南京大屠杀》 、 《 日军侵华暴行实 录》 、 《 抗日战争》 等就是这方面的力作.这些著述都几乎收集了目 前所能收集到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所有资料, 提供了考证日军南 京暴行的丰富的原始资料.有一些史学作者对大量的资料进行比 较、 甄选, 以确凿的材料考证日军在南京残杀中国平民和被掳官兵 的数字.如孙宅巍主编《 南京大屠杀》 运用来自国内外的历史档案 和口述资料包括新近公开的材料, 考证了 30 万以上南京同胞残遭 日军屠杀的史料. 作者运用了两种方法, 其中一种是对埋尸的数字 进行统计、 归纳, 证明有慈善团体收尸 18. 5 万余具, 市民私人收尸 3. 5 万具, 伪政权收尸 7400 余具, 日军焚尸灭迹 15 万具, 合计 37. 7 万余具( 当然应扣除交叉部分) .另一方面, 著者考察了南京 沦陷前后人口数量, 从而从侧面印证了作者对南京屠杀中死难同 胞数量的统计.后来孙宅巍又考察了日军屠杀放下武器的中国军 民人的数据. 作者考察了南京沦陷时未及撤离、 放下武器的中国军 人数目, 又统计了大量日军官兵的" 战斗详报" 、 " 阵中日记" 、 " 战斗 日志" 及回忆录所载屠杀战俘与放下武器军人的数据, 认为南京大 屠杀中放下武器军人被害数量应在 7—9 万人之间. 刘惠如在《 南京大屠杀新考》 中考证了南京大屠杀中遇难同胞 数量在 30 万—34 万之间, 这一结果与孙所考证基本一致. 刘在此 书中也考证了南京大屠杀中中国被俘及放下武器军人被害数据, 结论是中国军人阵亡 4 万左右, 被屠杀 5 万左右, 与孙的被屠杀 7—9 万、 阵亡 1 万有较大出入.这主要是两人所依据的资料有较 大的不同, 这也证明资料进一步考证的必要性. 刘惠如在此书中同 时考证了中国妇女被强暴数量以及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有组织有计 划性, 这些都是史料考证进展的表现. · 238 · 《 抗日战争研究》 1999 年第 3 期 新近出版的史料著作大都收录了美国国家档案馆 1994 年9月9日公开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档案, 其中一份档案是解码的当 时日本外务省发给日本驻华盛顿使馆的电报, 发报人是当时的外 务大臣广田弘毅.此封电报引述了未具名人士的报告说: " 对外传 日本军队在南京和其他地方的暴行, 我作了调查, 并访问目击者求 证.根据调查, 近30 万中国平民遭到屠杀. " 这封新公开的美国 解码电报是对南京大屠杀中死难同胞数据又一佐证. 《 抗日战争》 依据各种材料, 考证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数字为 39 万人. 3. 关于皖南事变. 史学界比较深入地考证项英是否反对" 江抗" 东进, 北移路线 决策以及项、 叶关系等问题.如在" 江抗" 东进问题上, 有作者找出 项英 1939 年10 月26 日给中共中央的电报, 该电报讲到, " 江抗" 西返, 是由于他们" 无信心及不了解坚持东路的意义所致, 这是大 的失策, 添加今后困难" .该作者指出, 翻遍所有相关的资料, 也找 不到项英反对" 江抗" 东进的第一手材料.据此他认为那种持项英 反对东进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在项、 叶关系上, 有人指出项英曾 向中央说过叶挺的好话, 对此也有作者从资料上考证, 认为这种观 点是没有充分的史实依据的. 皖南事变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新四军为何迟误北上时机, 是项 英的责任抑或毛泽东也有指导上的失误?有人提出, 毛泽东在皖南 事变前夕数次致电叶、 项等人, 都表现出乐观的形势估计. 1940 年11 月21 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 刘少奇、 项英等人, 认为" 只要蒋介 石未和日本妥协, 大举剿共是不可能的, 他们一切做法都是吓我们 · 239 · 50 年来抗战史资料的整理、 研究述评 王辅一: 《 关于项英与皖南事变的几个问题》 , 《 抗日战争研究》 97 年第 2 期. 《 抗日战争》 军事卷上, 第336 页. 让步.发表《 告电》 是吓, 何之纪念演说是吓, 汤、 李东调也是吓, 胡 宗南集中 4 个师打关中也是吓……除吓之外, 还有一个法宝, 即封 锁, 此外无其他可靠方法( 当然进攻张云逸、 彭雪枫是可能的) " . 以 后的日子里, 毛泽东频频致电项英等人, 都认为蒋介石大举剿共是 不可能的, " 始终不过是大吹小擂而已" , 甚至指出蒋介石" 确已命 令顾祝同通知各军加以协助, 故阻碍是不会的, 但你们仍须注意警 戒" .这些电文说明, 皖南事变前毛泽东对蒋介石围剿江南新四军 的决心与形势估计是不完全正确的.该作者还考证了毛泽东在决 策上确有叫叶、 项拖的指示, 只是在 12 月26 日毛接到周恩来来电 告知与蒋谈判的情况后, 毛才严厉致电叶、 项" 决定全部转移" . 也有人从不同角度或依据不同的史料, 认为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新近有人对皖南事变中国民党参战部队及人数作了细致的考 证. 目前普遍采纳的是" 七个师八万人" 的说法, 有人经考证认为此 说证据不足, 实际参战的国民党部队是 5 个师又 1 个旅, 合计兵力 5 万余人, 该作者并指出 1941 年1月18 日中共中央发言人对皖 南事变谈话所述 7 个师的师长名字有 4 个弄错了. 4. 关于慰安妇问题. 自90 年代初, 国内开始关注慰安妇的问题, 如1992 年底徐平 《 慰安妇泪痕》 披露了他在上海东部的调查结果; 1993 年吴海峰出 版专著《 中国慰安妇》 , 探讨了有关慰安妇的问题; 尤其是上海学者 苏智良在 1991 年—1993 年任日本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期间, 收 集了大量有关慰安妇的档案、 日记、 回忆录等, 回国后致力于上海 慰安所的调查, 并逐渐把这一调查推向全国,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240 · 《 抗日战争研究》 1999 年第 3 期 李仲元: 《 皖南事变中国民党参战部队及人数考》 , 《 抗日战争研究》 1993 年第 3 期. 金冶: 《 评〈 项英传〉 有关皖南事变的论述》 , 《 抗日战争研究》 1996 年第 4 期. 王辅一: 《 关于项英与皖南事变的几个问题》 , 《 抗日战争研究》 1997 年第 2 期. 大量论文在国内外发表, 1999 年又出版《 慰安妇研究》 对慰安妇作 了深入系统的考察.苏智良理清了日军慰安妇制度的由来及其形 成过程, 并考证了战时日军在中国最早设立的慰安所是上海" 杨家 宅娱乐所" ( 今翔殷路东沈家宅) , 日军在整个上海至少设立了 77 个慰安所; 又探讨了日军在华慰安所的类型及布局; 并指出中国是 日军慰安所最多的地方, 从黑龙江的中苏边境到南方的云南、 海南 岛, 只要是日军占领区, 几乎无处不有; 同时还弄清楚了日军掠夺 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的形式, 并且证明不少于 20 万中国妇女被掠 为慰安妇.1999 年上海师范大学成立了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 心. 5. 其他史实的考证. 如关于仁安羌战役就一直存在两个问题, 即: 率领国民党军队 星夜急进击溃日军, 解救被围 7000 英军的一一三团团长究竟是 谁? 仁安羌战役中包围日军的兵力究竟有多少? 许多史书资料都 认为一一三团团长是孙继光, 被击溃日军有 1 个大队或 2 个大队, 甚至连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 远征印缅抗战》 ( 1990 年) 也有这种看法.对此有人作了考证, 他考察刘放吾一直珍藏在 身的大量实物, 其中有纸张发黄了的陆军新编三十八师战时行动 报告表, 军官登记表, 1942 年4月17 日史华姆将军签发给刘放吾 的手令, 也考察了其他材料, 得出的结论是: 一一三团团长是刘放 吾而非其他.同时也对刘放吾将军率军血战 3 昼夜击溃日军的数 量作了考证. 贩卖、 强征华北劳工到满蒙或日本, 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 民犯下的又一罪行, 然而相关数据一直不为人知. 居之芬作了大量 考证, 初步认定在 1936—1945 年间日本从华北贩卖、 强征的劳工 · 241 · 50 年来抗战史资料的整理、 研究述评 唐维华: 《 关于仁安羌战役两则史实的考证》 , 《 抗日战争研究》 1998 年第 4 期. 人数有 704. 7 万余人, 随行家属 223. 7 万余人, 其中掠往东北的劳 工677. 9 万余人, 家属 221. 3 万余人, 掠往蒙疆的劳工 17. 1 万余 人, 家属 1 万余人, 另有掠往华中的劳工 5. 9 万余人, 家属近 1. 5 万人, 直接掠入日本的劳工有据可查的达 38400 余人. 八年抗战中国国民伤亡、 财产损失数字近来也引起学界关注, 国内一向有 2000 万、 2100 万、 2168. 5 万、 2180 万之说, 这些结果 主要依据战后国民党的统计资料, 差别尚不巨大.抗战胜利 50 周 年前夕, 军事科学院依据大量材料得出伤亡 3500 万的结论.此外 还有许多其他考证恕不赘述. 四 抗战史料的整理、 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 抗战史料的整理、 编纂仍不平衡.尽管抗战史料的编选 领域有所扩展, 但这种扩展仍然不够.就整体而言, 抗战史料的整 理、 编纂是不平衡的, 中共方面的相对多, 国民党方面及汪伪方面 的少; 军事方面的多, 政治、 经济、 外交、 文化等方面的少.1997 年 出版的《 抗日战争》 单列了政治、 经济、 外交等, 从而结束了此前缺 乏系统介绍该三方面的史料书的局面, 然而在内容上仍嫌不够丰 满, 而且将文化、 教育囊括在政治卷中, 则文教方面的资料就显得 单薄了.资料不全, 研究起来就非常困难.如90 年代初期有作者 写了《 论新县制》 文章, 所引原始资料凡数十处, 绝大多数来自馆藏 未公开的卷宗, 作者为此饱受饥疲奔忙之苦.其次就具体而言, 史 料整理也是不平衡的.比如关于日军侵华暴行方面的资料占有很 大一部分比例( 这是必要的) , 而日军其余方面如日军战略战术、 军 队训练、 战败投降等方面资料就甚为鲜见. 事实上日军是作为战争 · 242 · 《 抗日战争研究》 1999 年第 3 期 居之芬: 《 日本侵略者强掳虐待中国劳工的真相》 , 《 抗日战争研究》 1995 年第 4 期. 史上的一支很有战斗力的军队而出现的, 其在军队指挥、 组织体 制、 人员训练等方面的情况, 也应列入抗战时期的史料搜集范围. 又如在国民党抗战军事方面, 有关正面战场的资料已经有专题出 版, 而国民党敌后战场方面的资料则极为少见, 这也就难以对国民 党在敌后战场中的作用与地位作出全面的判断, 从而加深该领域 的研究. 再如, 国民党战时社会动员情况如何?这个工作是否做了? 在多大程度上做了? 有何作用? 对此台湾方面有些资料谈及, 而大 陆则绝少见到.同样, 中共方面, 沦陷区方面的资料也存在一个平 衡、 全面的问题, 在此不详加说明. 第二, 在史料编纂的准确性、 史料的考证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 加强.史料著作应力求资料与史实相符, 对可疑之处应深入考辨, 务求弄个水落石出.在这方面, 现有的史料著作不是都没有问题 的, 如《 南京大屠杀图证》 就将进攻南京的日军战斗序列部署搞错 了, 把日军华北方面军序列当作进攻南京的序列, 一些照片也有弄 错了的地方, 有一幅照片是日军侵占南京前的情况, 却放到了日军 占领南京后的屠杀内容中. 又如《 中国抗日战争图志》 这本大型 图集中将南京保卫战中国八十七师二五九旅旅长易安华当作江西 宜昌人, 实际应为江西宜春人, 江西没有宜昌这个地名.也有人指 出《 项英传》 、 《 周恩来传》 中一些史实错误, 如此等等都说明史料著 作在资料准确性、 资料考证方面尚有许多工作去做.当然, 指出上 述著作所引资料欠确, 并不是抹煞整个著作的重要成就. 而且这类 疏忽, 其他史料著述, 尤其是那些纪实性的著述也都有所存在, 这 些都是应该引以为戒的. 第三, 在史料编纂方法、 体例等方面也不无值得改正之处. 其一, 史料应尽量注明出处, 便于研究者进一步查实核对, 许·243 · 50 年来抗战史资料的整理、 研究述评 高兴祖: 《 读南京大屠杀图证》 , 《 抗日战争研究》 1997 年第 1 期. 多著述在这方面做得不够. 《 日军侵华暴行总录》 由20 多个省市的 政协文史委协作收集了大量的材料, 几乎涵盖日军在华各地的暴 行, 可是在资料后面未能注明史料来源, 使第一手资料变成了第二 手, 也使人对资料的可信度产生怀疑.再如日本出版的一些图片 集, 一般均在每幅照片后写明出处或提供单位, 而我们一些图文集 却没有这样做, 这是美中不足的. 其二, 资料选辑安排应紧扣主题, 在这方面也有些著述值得商 榷.如1981 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皖南事变资料选》 中用近 70 页的篇幅选录中共中央自 1937 年以来致力于统一战线及其他 背景性的资料, 在一本关于皖南事变的专题性资料集中, 如此安排 似无必要.又如《 南京大屠杀图证》 介绍中国人民的反抗一节选录 大量南京以外中国军民英勇作战的史料, 这也似乎不十分恰当. 既 然是南京大屠杀专题资料, 就应集中介绍南京地区人民反抗暴行 的情况. 五 抗战史料工作展望 50 年来抗战史料整理、 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当然还存在 不足的地方, 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 加快欠缺、 空白的抗战史料的整理、 编纂.目前抗战史料工 作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资料编纂不平衡, 在许多方面资料缺乏比较 严重, 还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 严重制约着抗战研究的深入开展. 可以说, 抗战史料的全面整理、 编纂有着很大的紧迫性.当务之急 至少要做两项工作, 首先, 要全面清理抗战史料著述, 了解现有的 整理、 编纂情况, 从而明了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需改进之处.有人提 出编制资料目录索引, 这是极有见地的; 同时要全面地了解抗战研 究情况, 跟踪抗战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唯有如此才能把握抗战研究 · 244 · 《 抗日战争研究》 1999 年第 3 期 对资料所提出的要求, 从而拿出更有针对性、 有份量的资料著述. 其次尽快组织力量编纂比较欠缺的专题性资料, 促进抗战研究工 作的发展.或许有人认为现在出版了《 抗日战争》 这样一部比较系 统的历史资料书, 就可以不必急着编纂史料书了, 这种看法显然是 片面的. 例如关于皖南事变中共应变措施, 《 抗日战争》 选录了中央 与叶挺、 项英之间的 10 则电文, 这10 则电文对于了解这方面的大 致轮廓是可以的, 但要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微观的分析, 就远 远不够了. 加紧抗战史料特别是欠缺性史料的编纂很有必要, 如战 时中国文化思想、 经济、 社会、 外交、 政权组织等方面的资料相对较 缺, 其中许多是尚待开发, 对它们的综合整理编纂, 正是史料工作 者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2. 加强抗战史料的考证.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即 史料工作者应力求为研究者提供可信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尽力编 纂出众多优秀的史料著述, 尽量不使那些似是而非的赝品进入史 料著述之中. 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对史料进行鉴别考证, 经过剔抉爬 梳, 去伪存真的工作, 还历史本来面目.这方面, 如上所述, 取得了 很大的成绩, 但也应看到, 许多历史之谜我们还无法解开, 不少史 料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辨别. 比如今年国内出版的《 东史郎日记》 , 作 者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记述了自己杀害中国人的亲身经历及所见 所闻, 本是事实确凿, 无可辩驳, 然而日本有关法院竟然无视历史, 两度宣判东史郎败诉.这一倒行逆施、 有悖公理和正义的事情, 固 然有其复杂的政治背景, 也给史料工作者提出了艰苦的任务. 东史 郎日记中对日军屠杀的地点、 时间都有记载, 史料工作者如能实地 考察, 调查取证, 从而以铁证如山的史实印证东史郎所说内容, 则 不仅是对东史郎的有力声援, 也是对日本某些极右势力的沉重回 击. 又如搜集、 考证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名单也是一项很有必要的基 础性工作, 诚然这项工作存在很大的困难, 许多人的姓名也无法查 · 245 · 50 年来抗战史资料的整理、 研究述评 考, 但是通过各种渠道查清尽可能多的死难者名单, 既是对死难者 最好的纪念, 也是揭露日军暴行、 回击日本右翼势力的重要材料. 诸如此类的史料考证工作还有很多, 都有待于人们去努力完成. 3. 积极抢救活材料. 历史见证人的亲身经历、 耳闻目睹是第一 手材料, 有着其他文字材料无可比拟的价值.这方面的搜集、 整理 也是比较薄弱的. 尤其是抗战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 历史当事人幸 存至今的并不是很多, 他们都有相当大的年纪, 因而将他们的历史 证言整理下来刻不容缓.做好这项工作除了依靠史料工作者以及 资料档案单位以外, 还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历史见证人散 居各个地方, 仅靠专业人员访查是非常困难的, 基层政府、 基层组 织往往更了解本地区这方面的情况, 加强与这些组织的协作对于 更好地搜集、 抢救活材料极为重要. 4.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这不仅因为抗日战争的范围几乎涉及 大半个世界, 也因为抗战史料研究如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 决不是 封闭的.加强与海外、 国外的交流, 把握人家研究的特点, 借鉴、 吸 收一切有益的经验, 抗战史料整理、 研究才能不断走向新的境界. 如台湾抗战史料的整理、 研究就很有值得借鉴之处. 台湾的抗战史 料著述比较多, 也比较系统, 这方面我们不如人家, 当然他们有客 观的优势. 在体例编纂上, 台湾方面也有一些可取之处, 即以《 中华 民国重要史料初编》 和《 抗日战争》 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资料编纂为 例, 比照两者是很值得深思的. 《 抗日战争》 关于九一八事变内容为 三个部分: ( 1) 日本蓄意制造侵略借口; ( 2) 日本挑起事变攻占沈 阳; ( 3) 南京国民政府的妥协政策、 日军进攻北大营亲历记、 九一八 事变当时的张学良.《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 关于九一八事变的 内容则包括六个部分: ( 1) 日本侵略满蒙阴谋及九一八事变前之东 北局势; ( 2) 事变的爆发( 包括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为日军 据沈阳等地通电 4 件、 事变的经过及责任) ; ( 3) 蒋介石日记与手书 · 246 · 《 抗日战争研究》 1999 年第 3 期 雪耻救国之道; ( 4) 中央决策与处置; ( 5) 蒋介石辞职后在奉化讲东 北问题与对日方针; ( 6) 中国向国联申述及国联决策文件.可以看 出二者在资料的取舍、 详略上有很大的不同. 当然这里有意识形态 的斗争, 但就史料而言, 《 初编》 对事变的交待是比较详细、 完整的, 而《 抗日战争》 则相对粗略. 再则《 初编》 附了相当数量的地图、 原件 影印, 这就方便了人们的研究, 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感, 这种编排显 然值得借鉴.总而言之, 抗战史料的对外交流是极有必要的. ( 作者龚少情, 1967 年生, 华东师范大学法政系研究生; 周一平, 1949 年生, 华东师范大学法政系教授) ( 责任编辑: 李仲明) 《 山西文史资料》 发表 《 一个侵华日军的日记和回忆》 节译 曾参加侵华战争的原日本兵泽昌利根据自己的日记、 笔记撰 写了《 留给子孙们》 的长篇回忆录, 由鞠佟生、 田酉如以《 一个侵华 日军的日记和回忆》 为名译成中文, 《 山西文史资料》 第119 辑发表 了其中的" 前言" 、 " 中国战场的回忆" 、 " 到华北战场去" 、 " 太行山的 战斗" 、 " 难熬的战地生活" 、 " 亟盼回国" 、 " 附记: 同《 魔鬼的饱餐》 有 关的事" 、 " 后记" 等章节, 记述了八路军与日军在太行山作战的一 些具体情况和日军罪行, 也反映了作者对战争侵略性质的批判认 识. · 247 · 50 年来抗战史资料的整理、 研究述评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清华大学总裁班通讯录  北京大学总裁班通讯录  厦门大学总裁班通讯录  四川大学总裁班  北大emba总裁班通讯录  总裁班通讯录  清华总裁班老板通讯录  浙大总裁班通讯录  清华总裁班通讯录  深圳总裁班通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