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联系电话:65125291 85202140 网址://www.beijingdaily.com.cn 4 专版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 20 号 总机:85201155 邮编:100734 广告部电话:65125291、 65592986 邮发代号 1-13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工商广字 0001号 零售每份 1.00 元 印刷:京报集团印务中心 驻沪办事处电话:(021)56628850 发行热线:52175678 昨日开印:3:55 印完:5:20 创造价值 演绎人生 一个患小儿麻痹症的 " 轮椅女孩"能登上残奥会冠军领 奖台?对于这个疑问,安徽宿州萧县小山村里走出来的张淼 给了一个肯定的答案:给我一个机会,我还世界一份精彩! 正如张淼所愿,她的拼搏让五星红旗在2012年伦敦残奥会 的赛场上冉冉升起. 在北京市残疾人体育训练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快似 流星的乒乓球不断向张淼飞来,她从容不迫,一切、一扣,每 一个动作都让小球划出一个漂亮的弧线准确地落在球案 上.在连续30分钟的高强度训练后,张淼停下来,双手摇着 轮椅来到场边,拿起椅子上的毛巾,擦起汗来.白皙的皮 肤,弯弯的浓眉,清秀的面庞挂着阳光般灿烂笑容,她匆匆 抹了一把汗水,狂喝了两口水,又使劲儿摇着轮椅,回到了 球桌旁,接着训练.就这样,张淼每天要训练十来个小时. 乒乓球已经成为了张淼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不是它们, 也许张淼今天仍旧默默无闻地生活在小山村里. 一岁前的 张淼是快乐的, 虽然家在农村, 但父母的疼爱让她备感幸 福,而一岁时的一场高烧让所有的快乐戛然而止,张淼被查 出患有小儿麻痹症,从此以后,拐杖和轮椅成为了她的生活 伴侣. 偶然的机会,她和乒乓球结缘,并来到北京市残疾人乒 乓球队,超过常人的训练将她一步步送上了残奥会冠军的领 奖台.乒乓球运动员练习接球按盆计算,正手几百下,反手几 百下,普通队员一天接打五六盆球,张淼却要接打十多盆,甚 至二十多盆球,直到发球的人累了,才停下歇会.由于长年使 用一只胳膊打球,她的肘部、肩部都有伤,有时候半夜都会疼 醒.一个22岁的小姑娘手上,满是训练留下的老茧.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付出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在 北京市残联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短短几年时间,张淼在 国内外大赛中初露锋芒.2010年, 她在中国公开赛获得团 体银牌,单打铜牌;在广州举办的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上,取 得了团体金牌, 单打铜牌.2011年, 她在荷兰公开赛上团 体、 单打都是第一; 在亚洲及大洋洲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 上,团体、个人又摘金牌.2012年在中国乒乓球公开赛获得 团体、个人银牌. 残奥会冠军是张淼的梦想, 为了让她取得更好的成绩 圆冠军梦和为国争光, 北京市残联选派了最优秀的教练员 和提供各种服务让张淼的成绩不断提高,而2012年,在几 经大赛后,张淼以积分世界排名第三进入2012年伦敦残奥 会中国代表团名单.之后,经过小组赛、半决赛、决赛,张淼 一路和队友们披荆斩棘将团体组冠军收入囊中, " 五星红旗 在赛场上升起时,我眼前模糊一片,这枚金牌不仅是我的, 更是我身边所有人的,因为在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下,我才更 有力量!" 金牌不是终点,张淼没有停歇一刻,现在仍在艰苦地训 练中,她要日夜兼程,走向更高的高峰! 背着书包上学、课堂上举手回答老师问题、回到家和 朋友在小区里疯跑、周末围棋班里与对手 " 厮杀"……小学 一年级的张昕旸和所有的同学现在没有什么差别,然而只 有他父母知道,小昕旸3岁之前是处在无声世界里的…… 张昕旸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了无比的欢乐,但在他5个 月时, 同仁医院对小昕旸" 先天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 聋"的诊断,却将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推进了痛苦之中. 为给儿子治病,他们一家卖掉了汽车,为方便孩子在北京 市聋儿康复中心接受听力语言训练, 父母又在该中心附 近租房居住,一家人省吃俭用四处求医,但小欣旸始终没 有好转. 2007年5月16日, 张昕旸佩戴上了助听器并开始在北 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进行语言训练. 虽然有效 果,但孩子的进步很慢.随着他的长大,佩戴耳蜗成为了小 昕旸的必然选择,但面对近20万元的电子耳蜗,为孩子耗 尽财力的这个家庭几乎没有能力再承担这笔费用.2008年底,昕旸的父亲得到消息, 《 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康复补助 暂行办法》出台, " 人工电子耳蜗植入的补助对象为年龄不 满七周岁的重度听力残疾儿童."在市、区残联的帮助下, 小昕旸有幸成为此次政策落实的首个受益者. 2009年1月16日, 在友谊医院张道行教授主刀下,张 昕旸耳蜗移植术获得了成功. " 张昕旸, 听到妈妈的声音 了吗?"在耳蜗开机的一瞬间,张昕旸哭了,哄着儿子的妈 妈看到小昕旸点点头也哭了起来,这泪水中既包含有几年 来儿子康复路上的辛酸,更多的是儿子从无声世界走向有 声世界的喜悦,更有对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的感激.小昕旸 的爸爸感慨地说: " 作为 《 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康复补助暂 行办法》出台后的第一个接受免费植入人工电子耳蜗的家 庭,我们太幸运了,残疾没有不幸,只有遗憾,但遗憾可以 弥补,现在国家的好政策就给了我们一个弥补的机会." 戴上耳蜗的张昕旸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他在北京 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的训练, 让他的听力水平迅 速提升,康复中心对张昕旸进行了智商测试,他的智商是 所有康复中心孩子的最高分值.高智商再加耳蜗的帮助, 小昕旸很快融入到了正常的生活中.在完成语言训练后, 他成为北京第一师范附小的一年级学生, 学习成绩在班 里处于中上水平,而他的围棋水平则连父母都望其项背. 对儿子的未来,父母充满了信心. 张昕旸只是北京众多幸运聋儿中的一个. 市残联有 关负责同志介绍,目前,北京市已实现残疾少年儿童康复 服务全覆盖, 更多的残疾少年儿童将享受到政策带来的 实惠.北京对0-6岁适合做人工电子耳蜗的儿童提出的理 念是 " 零拒绝",即发现一个,解决一个,过去的5年,全市 就免费为19.2万名新生儿、2.1万名听力残疾人开展耳聋 基因筛查, 更多的聋儿将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从无声世 界回到有声世界. " 生活摧垮了我,但残联却将我再次扶起!"朝阳区和平 街街道温馨家园职康站学员沈虹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感 激之情. 博士、大学讲师、精神病,这3个关键词同时 " 定义"着沈 虹的人生. 沈虹在拿到管理学博士学位和在大学担任讲师 前, 人生是一帆风顺的.2003年接踵而至的沉重打击却让 她患上了精神疾病,五年里,她连续8次住院,每次发病,都 是家人含泪用绳子捆着将她送进医院治疗. 病情稳定出院 后,沈虹仍需服用大剂量的药物. 没有固定收入、没有房子,沈虹迷茫了,直到2012年2 月, 她户口所在地—— —和平街街道残联的一个电话改变了 她生活的窘迫. " 你是沈虹吗? 你可以到我们街道职康站来 工作吗?如果可以,什么时候来?"电话那端传来的声音是那 么热情、那么诚恳,沈虹当时就流泪了. " 我就像一个迷失的 孩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 一抽、一折、一送、一封口,在和平街街道温馨家园,沈 虹正在麻利地往信封里装朝阳区残联主办的 《 春雨报》,而这 也是她在温馨家园中的主要工作之一.朝阳区残联为了增加 沈虹她们的收入,将《春雨报》的糊信封、装报纸的工作交给 了她们,每装封完一份报纸就能拿到1毛5分钱.仅去年,经沈 虹她们的手直接寄往残疾人家里的 《 春雨报》就超过了20万份,而这不仅让大家生活更丰富,还增加了每个学员的收入. 温馨家园为发挥沈虹的能量,还让她兼职做档案管理,这样 收入能多一些.另外,街道残联还根据她的情况,帮她办理了 " 4050"人员手续,让她可在50岁以后享受退休待遇. 关爱多了,心情舒畅了,生活更顺了!沈虹的生活从一 次接一次不堪回首的住院中挣脱出来,她还提起了笔,用诗 歌表达生活的变化. 她写的献给所有精神疾病患者的小诗 《 治愈》,在《春雨报》上发表了.那天,沈虹太高兴了,她把报 纸寄给了妈妈、师长、朋友,她要让所有人分享她的变化.对 于别人,发表一首小诗可能很平常,但这首诗却对她意义非 凡,因为,它见证了她康复的效果,证明了她能重归社会,也 让她重拾自信. 在温馨家园的一年多时间里, 沈虹没有再踏进医院一 步,现在,连服药也减到了最小剂量.去年,沈虹还作为残疾 人的代表参加了市委组织的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百姓宣讲 团,她的演讲感动了很多人. 对于沈虹,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她将和全市所有残疾 朋友一同,享受到政府为他们投保的意外伤害保险.大家再 也不用担心发生意外没人管了, 也不再为没钱去医院担心 了.如今她已经开始享受" 4050"人员退休待遇了,不必再 为后半辈子的生活忧心. " 在这里, 我想代表所有的残疾人说一声' 谢谢你们 了!'是你们为弱势群体撑起了一片蓝天,让我们可以无忧 无虑地在阳光下生活. 你们的关爱更像春雨一般滋润着我 们每一位残疾人的心田……"沈虹说,这是她演讲稿中的一 段话, 饱含深情的这段话是她代表残疾朋友说给社会各界 关心、帮助和支持他们的所有人听的! 打开电脑,熟练地进入QQ空间,写游记发照片,在等 待照片发送的过程中,插空还打电话,告诉周末一起出游 的长辈,照片已经发送.也许在她写空间日志里会有错别 字,会有语句不通顺之处,但初见的人,一定不会相信这 个白净的女孩是个智障人. " 微博、微信、QQ,马莉远比我玩得溜!"父亲马建国 告诉笔者,每次周末去郊游,马莉都会事先从网上搜出相 应的旅游信息,和爸爸一起讨论,临到出行,收拾行李,检 查家里的水、电、煤气是否关好了,都是马莉的任务. " 就像前两天,孩子想买一个玩具.她就自己上网搜 到相应的商品,找出价格最低的一家,而后等我下班回家 后,就和我商量,看我允不允许她买."马建国说,回首孩 子这27年的人生历程,看到孩子目前这样的状态,心中充 满了感激. " 这不是唱高调,我想说,在任何一个国家,都 不可能像咱们的政府这么关心残疾人, 全市每个街乡和 社区,都建立了 ' 温馨家园',为残疾朋友提供康复训练、 技能培训、文娱活动的场所,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同时也 解放了每一个残疾人家庭,我们不仅放心了,而且也有了 自己的生活,可以有闲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曾经有一段时间,马莉让这位父亲很揪心.上幼儿园 的马莉比较爱动,但忙于工作的父亲没有太上心,等孩子 上小学时,他们才发现孩子学习跟不上.于是,他下班回 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辅导孩子的功课,说了一遍,不会.再 说一遍,还不会!做大人的不免急了,训她,打她!孩子哭 着说: " 我不会啊,我不会."看着孩子痛苦,家长更是揪心. 孩子的小学老师建议家长带孩子去测智商! 测试结 果几近将马建国夫妇击倒—— —马莉的智力要低于常人. 此后,马莉变得话少、胆小,这种情况在马莉被送到西城 培智学校后,得到了改善.在西城培智学校,马莉不仅学 到了知识,更在生活自理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 大脑越用越灵活,对于残疾人而言,如果没有进一 步的学习训练, 封闭的生活方式将使他们的社会适应能 力逐渐退化,最终,他们可能只能窝在家中,完全被隔离 于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 马建国表示,17岁的马莉从西 城培智学校毕业后,就留在了家中,对孩子未来的担忧深 深刺痛着这位父亲的心. " 智障的孩子,是弱势中的弱势!"马建国表示,其实 对于智障人士家庭的需求来看,对智障亲属的康复训练、 社会适应性培养,政府的帮助无疑是很关键的.马莉很 幸运,下关街道的社区温馨家园活动搞得非常好,学习 乐器知识、基础电脑知识、举办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开展 郊游活动,都丰富着马莉的视野和头脑.在温馨家园里, 残疾人朋友相互间的交流,康复老师的指导,既教会了马 莉如何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时,还教给了她知识 和技能,通过这种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断提高孩子自 身的能力和素养, 使她能够平等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与工 作之中. 1985年,17岁的他意外失明;1989年,他自学盲文和 推拿, 成功考入河南省针灸推拿学院;1992年8月16日, 他的中医推拿诊所开业;此后的十年,他的按摩店如雨 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他成了10家盲人按摩店的老板,玩 微博、开讲座、给其他盲人朋友传授按摩技巧……田凤 波成为盲人创业的成功典范! " 能有今天的成绩,勤奋、毅力、能力固然重要,但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政府在精神上给我的鼓舞、 物质 上给我的帮助!我想我生在了一个好时代!"走访田凤 波时,他激动地告诉笔者: " 只要盲人朋友,认真对待生 活,积极向上、勤劳肯干,市残联的创业扶持基金会能 够帮助每一位生活在黑暗世界的盲人朋友, 干出闪光 的业绩!" 1992年8月16日, 在首钢工作的父亲用钢筋和铁管 为他焊制了一张按摩床,母亲将一块写着 " 田凤波中医 推拿诊所"的小木牌挂在顺义自家小院门口时,田凤波 并不知道自己的事业会做这么大. " 一开始没人愿意来,于是只要抱着试一试态度上 门来的客人,我就免费按摩,只要对方愿意,我至少按上 40分钟."田凤波说,他至今记得第一位客人是因为腰椎 间盘突出来的,按了几次疼痛缓解了,这一消息经口耳相 传,加上合理的收费,慢慢地很多人慕名而来. 1996年,随着顺义区电视台对田凤波的报道,田凤 波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很多客人不惜排上一整天的队也 要让他按摩十几分钟才觉得舒坦.1998年,瞅准了时机 的田凤波将一座楼的二层整个包了下来,开了他的第一 家分店.2000年,田凤波在万科公寓的一个会所开了他 的第三家分店, 这也是他第一次进军高档社区.2001 年,田凤波又在另一个高档别墅区开了他的第四家分店 ……迄今为止,田凤波已经开了10家分店了. " 在这些年里,不是没有遇到过困难,但是区残联和 市残联一直为我们盲人施以援手.2008年, 政府还一次 性投入20多万元,帮助我把按摩旗舰店进行了重新装修, 从按摩床、消毒柜,到工作人员的白大褂,残联都帮我们 准备了.同时,在我店里工作的盲人员工每年都能享受到 5000元社保基金,我和我的员工们都上着五险!"作为顺 义区盲协副主席的田凤波说: " 现在的政策有多好, 可能 外人都不了解.如果一个盲人想学按摩,市残联主办的阳 光班会手把手地免费来教, 学完了的盲人朋友可以免费 到北京市盲人按摩实习基地实习;想创业没有资金,从前 期房租到按摩用具,乃至人员雇佣上,残联都会给予创业 方面的资金支持." 田凤波表示,在这样好的政策扶持下,除了感恩,盲 人朋友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坚定信念,最大地实现个人 价值. 张淼:轮椅上的铿锵玫瑰 张昕旸:我回到了有声世界 沈虹:温馨家园让我重拾自信 马莉:终身学习 玩转微信 田凤波:看不见的世界 摸得着的精彩 30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康复;19.2万名新生儿、25.9万名新生儿和听力残疾人 免费获得耳聋基因筛查;6.7万名残疾人享有个性化家庭医生式服务;17.6万残疾人享 受生活救助和定期补助,同比增长52%;制定62项政策措施,每年政策性资金投入10亿元 ;2012年, 北京市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万元, 五年翻了近一番, 年均增速 13.2%,明显高于全市平均增速,残健差距实现了从不断扩大向逐步缩小的历史性转变…… 刚刚过去的五年,是北京市扶残助残政策出台力度最大、残疾人受益最多的五年. 这五年,本市残疾人是否感受到了来自全社会的关爱?他们的生活状态如何?近日,笔者走访了5位残疾人,他们用自己的生活和质朴的语言回答了这些问题. 文/黄建华 玩转微博的马莉 开了十家盲人按摩店的田凤波 回到有声世界的张欣旸 残奥会赛场上的张淼 参加了百姓宣讲团的沈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