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秋雨散文集阅读 >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PT   更新时间:2011-10-07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1、了解当代散文的概况。

    2、汪曾祺的《四方食事》的独特性。

    3、贾平凹《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内容的启示意义。

    4、董桥的《给后花园点灯》的主要特点。

     
     

    第一阶段(1949~1966年)

    建国十七年时期散文 

     
     

    集中在两个阶段  

    1960年前后(1959~1961  

    五十年代前期(1949~1956

     
     

    散文题材的显著特色

    1、从不同战线歌颂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热情欢呼祖国在党的领导下日新月异、飞速发展。

            老舍的《我热爱新北京》是这类作品中成就较高的一篇。 

            老舍一生挚爱、关注北京,他以舒缓、幽默而亲切的口吻,以过来者见证人的身份叙述着可喜变化,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点染各种人物,为那些曾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起过巨大作用的若干平凡或不平凡的人物画像,摄下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瞬间特有的光彩与丰神。

     
     

    (1)主要刻画、描绘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种种伟人或普通的真实人物,讴歌他们献身革命、不畏强暴的精神,以及对未来、对光明的坚定信念。

    冯雪峰的《鲁迅先生的逝世》

    丁玲的《一个真实人的一生》

    光未然的《回忆冼星海同志》

    胡洪霞的《吉鸿昌就义前后》

    冰心的《小桔灯》等

     
     

    2)主要探索挖掘建国初期各种人物的心路历程,抒写他们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精神面貌,并开始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魏金枝的《任樟元和三个地主》

    王玉胡的《哈萨克民间诗人司马古勒》

    巴金的《廖静秋同志》

    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

    秦兆阳的《王永淮》等

     
     

    3、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散文名副其实地充当了文学的"轻骑兵",迅速及时地报道了中朝人民鱼水相依的友谊、人民志愿军感天动地的英勇事迹与英雄品格。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依依惜别的深情》

    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

     
     

    41960年前后,中国历史上爆发1957年的反右运动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随之而来的是"三年困难时期"。作家们热情的头脑开始降温,作品基调上的浪漫因素开始减少,但总的思想精神并没有质的变化。

     
     

    1)回忆新中国的创建历程,从革命传统中吸取力量的源泉,激励人们在困难的历史条件下藐视困难,继续前进。

    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

    《歌声》

    吴泳湘的《忆修水》

    马识途的《老三姐》

    方纪的《挥手之间》等

     
     

    2、与五十年代热情报道各条战线上的新人新事不同,这一时期的散文已不满足于泛泛介绍-般的积极分子、先进事迹,而是注重描写典范性的英雄人物、理想化的社会关系。

     
     

    郁茹的《向秀丽》

    王石和房树民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穆青等人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

     
     

    3、不少散文作者逐渐摆脱描叙上的新闻性,开始转向艺术追求,并开始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秦牧、杨朔、刘白羽都脱颖于这一时期,其他如吴伯箫、曹靖华、袁鹰、碧野、方纪等人也开始注重自己的艺术个性。可惜其后不久的"文革"很快打断了这些作家的艺术进程,也使当代散文史留下了一段无法弥补的空白。 

     
     

    第二阶段

    (197610月至20世纪未期) 散文

     
     

    (一)1976"文革"结束后,进人新时期(19761985)散文创作

     
     

    1、一批作家愤怒地揭露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给中华民族从肉体到心灵带来的巨大伤痛,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伤痕文学"的思潮。 

    巴金的《怀念萧珊》

    楼适夷的《痛悼傅雷》

    丁宁的《幽燕诗魂》

    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丁玲的《牛棚小品》等,

            其中,巴金的五《随想录》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瞩日,被评论界誉为"情透纸背、热透纸背、力透纸背"的一本"讲真话的大书"。

     
     

    2、一批作家在与十七年时期陈旧散文观念的矛盾斗争中,显示了异常复杂的、多元的艺术探索。 

    努力将描写的中心集中在个人的人生旅程:

        杨绛的《干校六记》

        陈白尘的《云梦断忆》

        《寂寞的童年》

        孙犁的《青春余梦》

       

    萧乾的《末带地图的旅人》

       《一本褪色的相册》

        冰心的《关于男人》等

             美文传统也相继复活并获得长足的发展。主要有:传递心灵律动的抒情散文,如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唐敏的《怀念黄昏》等。 

         游记散文,如贾平凹的《商州三录》,刘成章的《高跟鞋响过绥德街头》等。 

            以知识性、哲理性为主导特征的散文,如夏衍的《甲子谈鼠》,忆明珠的《鱼的闲话》等。 

     
     

    (二)八十年代中后期与九十年代的散文创作成绩尤其突出。

     
     

    1、老作家和新生代作家在这一阶段各显身手,涌现了许多卓有建树的作家如汪曾祺、张中行、苏叶、王英琦、斯姝、刘烨园、周佩红、叶梦、曹明华、刘西鸿等。 

     
     

    2、一大批诗人、小说家、学者如余秋雨、王蒙、陆文夫、史铁生、周涛等亦在这一阶段开始介入散文创作,从而掀起了"文化散文""学者散文"的浪潮。 

         其中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不仅在读者中激起广泛的反响,而且以其艺术上的重要突破给当代散文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3、针对八十年代以来的大众散文,张承志、张炜、韩少功等人提出了抵抗投降即反对散文迎合低级庸俗大众趣味的口号,创作出了一批严肃的、以弘扬人文精神为主旨的作品,从而为二十世纪末期的中国散文奠定了某种健康的发展方向。 

     
     

         一个人必须先有话要说,才想到写文章,一个人要对人说话,他一定想把话说得动听,说得好,让人家相信他。每个人说话都自己的方法和声调,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完全一样。人是活的,所以文章的形式或体裁并不能够限制活人。

    ——巴金《谈我的散文 

     
     

    1920—1997

    现、当代著名作家,江苏高邮人。 

     
     

            其幼年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时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后来在与父亲到乡下躲避战火时读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和《沈从文小说选》,引起了他对文学的兴趣。 

     
     

            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当时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喜爱。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 

            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 

     
     

    小说《邂逅》、《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寂寞与温暖》、《茱萸》,

    散文《蒲桥》、《塔上随笔》,

    文学评论《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等。

     
     

    另有一些京剧剧本。

    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 

     
     

            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丽。

            我的散文大都是记叙文。间发议论,也是夹叙夹议。我写不了像伏尔泰、叔本华那样闪烁着智慧的论著,也写不了蒙田那样渊博而优美的谈论人生哲理的长篇散文。我也很少写纯粹的抒情散文

           我觉得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感情过于洋溢,就像老年人写情书一样,自己有点不好意思。我读了一些散文,觉得有点感伤主义。我的散文大概继承了一点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有些篇可以看出张岱和龚定庵的痕迹。 

     
     

             比较他们二人(其一指废名)的小说,我们会看到,他们都是用写诗的办法写小说,他们的小说都不是在写故事,而是在写意境,写人生的一种境界,尤其是他们都特别讲究文章之美。他们的行文好比一溪流水,遇到一片草叶,都要去抚摸一下,然后又汪汪地向前流去。他们的作品诉诸于读者的不是对社会现实的拷问,而是美的感受和熏陶。

     
     

            汪曾祺的文学创作之所以达到了如此高超的艺术境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与五四新年文化传统的双重继承与融合。如果缺少五四新文化传统的支持,他无论如何也不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当代性影响。 

     
     

           《四方食事》作者的足迹遍及全国,品味了四方的美食,表面上是写,实际上这里所写的,已经脱离了为生存而的功利层面,进入了纯粹审美的层面,即欣赏、品尝一切生活的美好的馈赠,借写表达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所以,因怕膻而不食羊肉是令人遗憾的,为了美味而敢于冒险吃有剧毒的鱼的人是可爱的,而春天的踏青挑莱的风俗则是令人神往的。

             中国源远流长的散文传统里,写饮食的作品委实不少,明清之际的李渔、袁枚,现代的周作人、叶圣陶等都写过相当经典的有关""的文字。汪曾祺写与前人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所谓相似之处,主要指汪曾祺所写的与此前的作家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为写""而写"",即并不停留于主体对食品的口腹之欲的描写,而是更多地借写""表达主体的某种价值选择。

            毋庸置疑,维系着人类的生存,没有,人类的生命之链就会断裂,因此,作家们选择这一角度写作,无疑可以透视许多重大的社会人生问题,或表达主体对社会人生的某种立场。 

            如周作人由"十字街头的塔"走进了象牙之塔,写下不少谈烟酒茶食的散文。此时的周作人对饮食的偏好,流露的就是他对现实前途灰心之余对社会的一种逃避,即在社会现实中无所作为,只好将精力投入到饮食中去有所作为,所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古代的不少散文家亦是如此。应该说汪曾祺在借写王顷左右而言它这方面与前人是一致的。但他所言的这个,仔细辨析,则包含着完全不同的内容。 

     
     

             首先,借写表达一种忧患意识。民以食为天,无粮则乱,汪曾祺对此深有体会。比如,在《故乡的食物》中,我们发现,他所写的食物,像炒米、焦屑等,都是曾经在漫长的、充满苦难的历史进程中给贫苦的人民带来温暖、喜悦,救过老百姓的命,即陪伴着中国老百姓度过了许多饥荒, 

     
     

            其次,借写表达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汪曾祺师承沈从文,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更多地就是以一种唯美主义者的面目出现的,所以,在汪曾祺的大部分作品里,我们都可以着到他对某种诗意化的生活的追求与捍卫。 

     
     

           汪曾祺的散文在艺术上显示了某种文化散文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看似野老闲言、家常话,而实际上旁征博引,视阈极宽。《四方食事》中,中外古今有关食事的典故作者不仅能信手拈来,而且处处蕴涵着一股浓郁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对于自己所属的文化传统由衷的喜爱。

            “口之余味,有同嗜焉。好吃的东西大家都爱吃。宴会上有烹大虾(得是极新鲜的),da 大都剩不下。但是也不尽然。羊肉是很好吃的。羊大为美。中国吃羊肉的历史大概和这个民族的历史同样久远。

            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业应该是这样。

           《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的切脍不知始于何时。孔子以对举,可见当时是相当普遍的。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提到切脍。唐人特重切脍,杜甫诗累见。北宋切脍之风亦盛。

            阅报,江阴人食河豚中毒,经解救,幸得不死。杨花扑面,节近清明,这使我想起,正是吃河豚的时候了。苏东坡诗:

                              竹外桃花两三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天了,是挖野菜的时候了。踏青挑菜,是很好的风俗。人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尤其是妇女,在野地里活动活动,呼吸一点新鲜空气,看看新鲜的绿色,身心一快。

            敦煌变文、《云谣杂曲子》、打栆杆、挂枝儿、吴哥,乃至《白雪遗音》等等,是野菜。因为它新鲜。

     
     

            汪曾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同于孙犁,孙犁虽然在文本中也表现出对古典传统的兴趣,但是他的这种兴趣总是和他的一种革命者的情怀交织在一起;不同于贾平凹,因为在贾平凹那里,更多注重的是如何将一种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衔接起来;

     
     

            更不同于以儒家精神为唯一指归的恂恂儒者张中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汪曾祺并不是本世纪最后一个士大夫,而是本世纪最后一个将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雅、俗精神兼容并蓄,合二为一的人物,是最后一个农业文化的表述者。 

     
     

    1、汪曾祺是个在文坛享有盛名的美食家,有一系列的美食名篇。请课外阅读他的《五味》并与《四方食事》做对比、比较。

    2阅读汪曾祺其他散文,体会他散文的文化意蕴。

     
     

    1、在《四方食事》里,汪曾祺写与前人不同之点主要表现在哪里?

    2 《四方食事》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

     
     

    1952—— 

    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少时家贫。小学在村祠堂读书,中学生活是在离家15里的镇上度过。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初中未读完便失学回家务农。1972年,就读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热中于写文学创作。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小说:《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贾平凹自选》;

        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散文《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8年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1997年获法国女评论家奖。 

    三大系列:商州、城市、自叙系列。

    商州系列奠定了他在当代散文领域中的地位;

    其城市系列较多倾泻的是“农裔城籍”的作家在种种城乡冲突中的价值选择;

    自叙系列具有史料与资料的价值,在艺术上亦显露了自己的特色。

     
     

            贾平凹早年的散文给人的是一种淳朴、憨厚、善良的印象, 贾平凹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从《废都》、《白夜》、《高老庄》、《土门》到最新的《病相报告》,贾平凹的作品如脱缰的野马,奔驰在性欲的原野上。

     
     

             总结贾平凹的艺术创作,其特点是显著的,它们有人物姿的意境美;有细节描写的美;有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着乡土气息。当然还有语言方面的特色,……他的作品文字简练,笔墨比较精醇,构思小巧玲珑,能以少胜多。 

    ——丁凡《谈贾平凹作品的描写艺术》 

     
     

            但我不同意把他的小说称为文人小说的判断,……他的重要作品几乎都是与当下社会相关的,他并不回避对重大问题的思考和表达,他有不难确认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不同的是,他不是金刚怒目的斗士,而是一个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共同哺育的文学家。 

    ——孟繁华《贾平凹创作论纲要》 

     
     

             正由于贾平凹能从中西文化构成的角度来观照我国现代散文传统,并加强自我修养,故其散文创作上所表现出来的五四散文传统的回归现象,就不仅是艺术形式的再现,而且还是文化心理的继承。

    ——佘树森等《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

     
     

            作者通过给小妹的信,虽阐述了读书的目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从中流露了深深的骨肉之情。 

     
     

        本来,在小妹十八生日时,作者完全可以遵从世俗的习惯给她以物质的馈赠或一般地致信问候、祝贺与勉励,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给她写去了一封凝聚着自已人生感悟与思考的长信,是给小妹生日祝贺的一件重要的精神礼品。

     
     

         在信中,作者回顾了自己早年读书求学时的艰难,剖析了自己走上社会之后的心路历程,以及在人生奋斗过程之中最终的价值选择,这就是读书、明理、做人。具言之,在当今社会形形色色的物质诱惑与价值导向中,读有益的书,懂得做人的道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显然,作者这里已经越出了一般家书的私语层次,而上升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对于中国优秀人文传统的一种捍卫与坚守。而这,亦不仅仅是作者对小妹的教诲,也是作者面对世纪末精神状况持续沙化的中国社会所作的一种价值宣言。因此,其言虽浅,其意味则很深长。

     
     

        这是一封哥哥给妹妹的家信,作者不是摆出一副作家面孔、哥哥架子来教训人,也不是说几句客套话来敷衍人,而是出自真情、发自肺腑地和妹妹拉家常。

     
     

        “作为凡人百姓,咱们只有读书习文才能有益于社会,”

        “读书要读精品,写书要立之于身,功于天下。”

     
     

        这个社会,天下在振兴,民族在发奋,咱们不企图做官,以仕图之路做功于国家,但作为凡人百姓,咱们却只有读书习文才能有益于社会啊。

     
     

             全文最值得回味的就是作者和小妹之间深厚的骨肉之情。贾平凹出身于十分贫穷的陕西农村,自幼家庭条件就很差,贫困的生活磨练了作者,拉近了兄妹之间的感情。在信的第一段,作者把当年兄妹两人相濡以沫的琐事一一道来,看了不禁使人发出一声叹息。

     
     

        在家时,逢小妹生日,兄总为你梳那一双细辫,亲手要为你剥娘煮熟的鸡蛋。一走十年,竟总是忘了你生日的具体时间,这你是该骂我的了。今年一入夏,我便时时提醒自己,要到时一定祝贺你成人。

    1)首尾呼应,中心突出。

             全文紧扣读书,先写少年时读书的不易。再写中年时读书的甘苦,继而写读书的方法,最后才写小妹生日,兄什么也不送,仅买一套名著十册给你寄来。贾平凹的这封家书不仅回避了一般书信写作中的浮泛的抒情、枯燥的说教或平直无文等局限,而且有意识地动用了诸多艺术手段。 

     
     

        这么多年,兄并不敢侈奢,只是简朴,唯恐忘了往昔困顿,也是不忘了往昔,方将所得数钱尽买了书籍。所以,小妹生日,兄什么也不送,仅买一套名著十册给你寄来,乞妹快活。   
     

    2)含蓄蕴藉,意味隽永

            作者对小妹的感情浓郁而炽热,但并未直白浅显地宣泄出来,而是将一腔热情含蓄蕴藉地表达出来。

        “我小妹也是爱书人啊!”东村的二旦家,其父是老先生,家有好多藏书,我背着你去借,人家不肯,说要帮着推磨子。我便将你放在磨盘顶上,教你拨着磨眼,我就抱着磨棍推起磨盘转,一个上午,给人家磨了三升包谷,借了三本书,我乐得去亲你,把你的脸蛋都咬出了一个红牙印儿。

    3)记叙、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

            作品中既有形象生动的生活细节的勾勒,亦有理性层面的深入浅出,从而使读者不仅有感性的把握,而且有理性的领悟。

     
     

        既有条件,读书万万不能狭窄。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

     
     

        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世上好书,浩如烟海,一生不可能读完,且又有的书虽好,但不能全为之喜爱,如我一生不喜食肉,但肉确实是世上好东西。

     
     

    1阅读贾平凹的其他散文作品,体会其散文创作的特点。

    2、了解贾平凹不同题材创作的特点,讨论本篇散文的启示意义。 

     
     

    1、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为一封家书,本篇文章的独特性是什么? 

     
     

           董桥的文章,有两晋六朝的风流绮丽,而不失却潇洒古澹的意趣并杂糅现代文化人的复杂心境,从而造设复合的意境,收放之间,精神相挽,特别富于张力。仿佛傲然的枭骑,在战斗的余暇,不忘欣赏自然风景的无边风月。 

     
     

    董桥(1942——  

    原名董存爵,福建晋江人。 

     
     

            少年时期在印度尼西亚度过。后到台湾就读台南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后曾到香港,然后就去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同时任英国广播电台中文科节目制作人。 

     
     

            由英返港后在今日世界出版社任编辑。1980年任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后又主持香港中文大学出版部门,现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 

    已出版散文

    《双城随笔》

    《藏书家的心事》

    《另外一种心情》

    《这一代的事》

    《跟中国的梦赛跑》

    评论

    《在马克思的胡须丛中和胡须丛外》等。 

    写作以散文评论为主。

    散文为学者型,

    结构严谨,

    善用比喻。

           

            他喜欢的外国作家很多,中国作家则喜欢周作人的散文,明清笔记小品亦读得较多,对其文风有一定影响。但他认为,以今天的时代来看,散文光有抒情是不够的,还要具有一定的理性,始能达到较高的层面。 

     
     

            说董桥的文笔露而不藏,甚至在在求显,是指他对文章技巧的热心追求则可,若以为他的文章也是这样明白无误、一览无余怕就不确了。事实上,不少人在读完他的文章之后都有没有读懂的感觉。 

     
     

            因为在董桥手里,小到一个意象的捕捉,句逗的安顿,大到一个句子的组织,一篇文章的布局,都可能在无声地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和哲学的信息,它需要一个准备充分的头脑和心灵,只有在那里,它才能得到应有的回响,甚至激发起更丰富的想象和更深刻的思想。 

            读董桥的散文,你能感觉到诱惑。不是来自表面的文字,而是出自心灵上的领悟和警醒。 

     
     

           作者生在商洋,学在台湾,久居伦敦、香港,长期接受西方文化熏陶,但内心里却始终保持着一团浓得化不开的中华文化情怀。他赞成中国社会追逐科技发展和经济繁荣,但是对于在此进程中被忽略甚至被轻视的民族文化,他却格外怀恋,希望在商楼、汽车、电脑、霓虹灯之外,仍能保持一块文化的后花园,而且希望给这后花园点上暖暖的灯。 

            本篇散文最为突出的情感内容,就是作者浓厚的文化感伤或日文化怀旧情绪

            这实际是作者对西方学界的机器与花园之争所作的形象的回答。后花园里有古色古香的有形之物,如荷影、蛙鸣、蝉声、书法、风铃、幽兰、陶土茶罐花瓶、文雅雅的女学生;更有细腻、温馨的无形之物,像林文月与儿子谈话的氛围,以及看望老师时感动的情怀。 

            很明显,这种怀旧乡愁不是保守的,而是超越的;不是向后看,而是向着更为久远的未来。对于物质唯一、功利至上的当今社会来说,董桥散文中这种坚执的理想显得尤为可贵,应当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感伤的文学。文绉绉的乡愁。薄暮中漫步敦化南路附近的长街短巷,深深庭院变成摘星的高楼,但是,琼瑶的窗外依稀辨认出琼瑶的窗里;于右任的行草舞出 “为万世开太平”的线装文化;

        金里描红的风铃摇晃出唐诗宋词元曲;仿古红木书桌上的一盆幽兰错错落落勾出墨色太新的笺谱;墙上木架花格里摆着拙朴的陶土茶  罐花瓶:“心中有道茶即有道”、“和气致祥喜神多瑞”。  

            不会怀旧的社会注定沉闷、堕落。没有文化乡愁的心并注定是一口桔井。经济 起飞科技发达纵然不是皇帝的新衣,到底只能御寒。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境界还是应该试试去领会的。  
     

            鬼节那天,计程车司机说:该到基隆去看。那儿最热闹,善男信女在水上放 纸厝,有好多灯!灯是传下来了,暖暖的,最相思,最怀旧,像红豆,点在后花 园里也好看 
     

     
     

             学者散文通常旁征博引。本篇中也有许多引文、故事,但是并非枯燥的堆砌和"掉书袋",它们都成了情感的自然寄托,有着真切的生活内容。作者叙事抒情有时浓缩洒脱,有时又细致风趣,笔端总带情感。词语的活用、叠用,比喻的巧妙幽默,显示了董桥散文的特殊风韵。

        董桥散文属于学者散文,上接梁实秋、王力、钱钟书等人的传统而又自有特点。其作品中独特的见解、学贯中西的知识涵养、热忱的情怀、幽默的笔调、巧妙的譬喻及洒脱的文体,把学者散文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海外学者散文中很有代表性。

         董桥的散文,体现了知性、感性和情趣的结合,中西方文化学养与作家飞扬灵性的交融,是高品位的文学佳作。 

        《给后花园点灯》通篇由“感伤的文学,文绉绉的乡愁”二句生,彷徨古典与现代二端,搬来许多意象任驱谴,时空、人物交错得面目模糊,气氛凄迷。

        董桥的散文,行文与布局最考究。他思路开阔而又严密,问中征引相当广博,轶闻、隽语与时事,看似东拉西扯,其实左顾右盼,未尝稍离主旨半步,收放之际,深具匠心。

            他的拿手好戏,就在能以片言数语,贯穿全篇又综合各节,仿佛是三十辐共一毂,许多辐射的光线总能聚到一个焦点上,文中也经常出现一些华彩段落。

     
     

            阅读董桥的其他散文,体会董桥散文的特点。 

    1、谈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看法。

    2、作者所说的后花园指的是什么?

    3、为什么要给后花园点灯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PT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余秋雨散文集在线阅读  余秋雨散文集  余秋雨散文集txt下载  余秋雨散文集摘抄  余秋雨散文集下载  余秋雨散文集精彩句子  余秋雨散文集读后感  余秋雨散文集txt  余秋雨散文集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