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呼吸系统疾病ppt > 微软系统-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生物备课组李权国
  • 微软系统-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生物备课组李权国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PT   更新时间:2011-10-21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生物备课组李权国
    对生物必修教材③第一至三章的处理
    对新课改教材的认识1、课改理念:①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和个人生活中②面向全体学生③倡导探究性学习④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用理念指导教学 课改理念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我认为,探索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探索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也在于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到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品质的 .所以课堂尽量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讲述探究思路、想解决的问题以及一些背景资料,存在的问题能把它找出来,允许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释疑 ,不但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授予他们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至于知识的海洋则由他们自己去遨游.这乃所谓"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长期如此以趣激疑,巧妙释疑,学生的探究思维一定会得到强化和提高. 3、用观念促进教学 旧的观念认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惟一的资源",师生都力求用足教材、学透教材,学生甚至可以做到背熟教材.新的观念认为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而且绝不是教学的惟一资源,而只是最重要的资源.教材除了具有资源性,还具有"工具性",它承担着提供学生学习方法、方便随时查阅的功能等.教师不应该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方法,对教材作革新性和批判性的使用;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第一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媒介 能力: 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 交换模型情感:认同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 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过程 引入:首先借助多媒体演示3张图片组成: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巡逻、工人在炼钢炉前工作、抗洪战士在补充体能.就这3种场景提出问题:(1、无论在冰天雪地的严冬,还是在酷暑难当的盛夏, 人的体温总是维持在37℃左右.人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2、抗洪战士大量排汗来散热的目的和及时补充食物的目的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过渡: 播放"细胞生活的环境"图片,在"问题探讨"中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对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可帮助学生认识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理解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资料"栏目.1、体液的概念:体内有大量以水分为基础的液体,这些体液统称为体液. 我们可以将体液分为两种: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细胞就是生活在这些细胞外液中的,细胞外液就是细胞生存的内环境,包括了血浆、组织液、淋巴等.①血浆讲述:略.图片展示或板画: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所以,血液除了液体部分——血浆外,还有大量的血细胞,血浆就是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②组织液借助板画或图片来理解概念: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问:为什么说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绝大多数组织的细胞都是浸浴在组织液中的,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举例:手脚磨出的水泡中主要成分就是组织液.③淋巴学生活动:阅读课文,讨论栏目"思考与讨论1"中的问题,讨论后教师讲解.最后可以先让学生画出关系图,最后教师也用图来表示.学生自己总结内环境的概念.二、细胞外液的成分."资料分析"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P4-P5内容.分析讨论"资料分析",按栏目中的讨论提问讲述2、以血浆为例分析其化学成分.3、分析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成分的异同.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主要有三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问:假设将红细胞置于清水或高浓度溶液中,细胞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答案略)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红细胞会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血浆的浓度和红细胞的细胞内液浓度是怎么样的呢?——相等.也就是说它们的渗透压是相等的.所以血浆的浓度必须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细胞才能正常生活.1、 渗透压①概念②取决因素 刚才我们已经分析了表格,知道了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什么?(Na+、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Cl-.在37.C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细胞内液的渗透压(770KPa)讨论:旁栏思考题:输液为什么要用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2、 酸碱度:接近中性,ph=7.35—7.45.与HPO42-、HCO3-等离子有关-.3、 温度:37.C左右. 细胞外液的酸碱度和温度也是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过酸过碱、温度过高过低细胞都不能正常生活.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思考与讨论2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CO2+H2O H2CO3 H+ + HCO3-.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教学重点和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二、教学设计 [引入] 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动吗?分析问题探讨中的化验单:1.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2.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3.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那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教师活动导课:(1)日常生活举例,我们每位同学都得过感冒,到了医院大夫首先给我们量体温,为什么要这么做?(2)如果确定是感冒?医生会怎么做?吃药、打针、输液?为什么这些措施可以治疗感冒呢?带着这些问题学习今天的课程.学生活动1、让同学们拿出前一天作业中的"调查",小组讨论并回答"调查"下面的思考问题 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得出结论: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
    教师活动2、稳态概念的提出 通过体温调节的调查,结合学生上节课学习的内环境中的各个成分都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引导学生得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教师需要强调:(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学生活动3、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让同学们讨论回答导课中的(2)问题,并与尿毒症的例子结合,学生讨论,是能通过哪些机制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并阅读教材P8,并结合多媒体挂图1-4,让学生分析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学生讨论得出调节机制的结论.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结论:(1)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2)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教师参与下学生完成 4、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请学生举例,说出稳态失调的病例:如尿毒症、糖尿病、高山缺氧反应、发高烧等.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结论: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学生完成 5、就我们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应该注意哪些?学生自由讨论(可能有:夏天多喝水防止中暑、发高烧时应该及时就医等等) 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 6、回答本节课本开头提出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的问题探讨
    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本节涉及到动物机体的内在调节,知识相对来说非常抽象,也较难理解 目标分析(一)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①结合初中的知识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调节的结构基础②经过学习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过程b、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以发散、求新为主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②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c、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2)人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等,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1、创设情景a.处理:本节课通过 "某位同学被先后两次扎针",引出"神经调节"一节,(组织学生观看并思考:为什么这位同学两次都会缩手呢?)b.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引入课题,可以很快的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了解知识的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气氛.2、新课教学 本节课准备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①复习反射和反射弧有关知识;②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③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1)第一层次:反射、反射弧a.原因:由于考虑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关于神经调节的部分知识,所以在此主要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复习.b.处理:在新课开始时首先设疑,接连抛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它由几部分组成?""怎样来解释刚才某位同学被先后两次扎针后的反应?"等一系列的问题.(组织学生回忆、思考,并展开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2)第二层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a.原因:在学习这一层次的知识之前,需要学生先了解神经纤维的概念.考虑到学生对神经纤维这个概念可能已经模糊,所以在本部分内容学习前,先安排复习神经元的结构,了解神经纤维的概念.b.处理:提出1、神经纤维在未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如何?"2、当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以后,细胞膜内外电位如何变化?" 3、兴奋是如何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等问题.(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因为兴奋的传导对于学生是全新的知识,比较陌生.在此,安排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先阅读课文中相关的知识,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从心理上产生较强的可接受性,便于对知识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3)第三层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渡]a.处理:在这一层次开始前,首先利用多媒体精心设置一个疑问"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是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的呢?" (组织学生认真观察)b.优点:从而使"兴奋在实际功能纤维上的传导"自然、流畅的过渡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引起学生探究下一个问题的欲望.[正文]a.处理:在学生充满疑惑的情况下,将知识转换成问题抛出:1、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什么来传递的?它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2、兴奋是如何从一个神经元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的引导下,组织学生一起阅读课文,观察图形,通过思考,讨论后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b.原因:为了形象的展现出突触的结构,在此利用多媒体的放大功能,突现出突触,了解其结构.同时为了克服兴奋在此传递过程中的抽象性,再利用课件动画展示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进一步理解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过程.进而突出兴奋传导的单方向性.最后,再通过小练习,起到及时巩固的作用.3、总结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问题的引导下,完成对本节课的知识的归纳和小结.利用简炼、清晰的语言,再一次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4、巩固练习 用大屏幕投影把题目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思考,然后回答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效果分析 对于反射的判断,学生仍有可能出现错误,如刺激坐骨神经肌肉的收缩,教师应强调没有完整的反射弧结构参与的不是反射.没有中枢神经系统参与的不是反射.如:含羞草受刺激收拢叶片.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通过音、像、影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又能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又提高教学效果,成功地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2 通过激素调节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特点、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等四部分内容.其中,"激素调节的发现和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是教材新增加的亮点.生物发展史为"探究式学习"教学思想的实现提供最天然的情景.本节课通过发现促胰液素的生动科学史实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材料分析,层层质疑,驱动学生随科学家探索的脚步,逐步深入,理性思考,发展科学思维.并在此基础上接受科学精神的熏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要迷信权威,应该在对实验事实进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模型建构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本节课组织"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活动.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活动介绍,然后四人一组进行活动和讨论,每小组自行分工合作带着问题一起探索,先通过模拟,建构动态的物理模型,再建构抽象的图解式概念模型.通过这个探究活动,学生对人体内是如何对血糖含量进行调节有了具体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体内激素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本节课通过"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技术,分析、评价激素类药物应用的利与弊,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既能造福人类,但应用不当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由此可以更好的理解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深层次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探究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 2、描述血糖平衡的调节 3、描述激素调节的特点教学难点: 1、建构血糖调节的模型 2、分析激素调节实例教学方法1、个案研究:由学生阅读促胰液素的发现的过程,了解科学过程,接受科学精神 的熏陶.2、模拟:通过构建血糖调节平衡的模拟,认识激素调节的过程及特点.3、多媒体技术应用:归纳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激素,直观展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 素的作用三、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本节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创设问题情境容易使学生进入角色.比如:由蝌蚪能够发育成青蛙;人遇到寒冷刺激会打哆嗦等现象引出本节的课题 (2)、引入新课
    1、激素调节的发现 ①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有关激素的内容:激素的概念、产生部位、本质,引出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的概念,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原有知识再次调动:举出人体的腺体种类,再进行判断其腺体的归属;②课件展示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分泌的激素,请学生读出图中的内分泌腺及分泌的激素.这部分重点要掌握各激素的功能,通过介绍白雪公主中小矮人的梦想、大脖子的苦恼、巨人的烦恼、甲亢人的身不由己等,再加上各种图片展示,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掌握内容; ③最后再请同学们以表格的形式归纳人体激素的名称、产生的部位、功能、分泌异常的表现等内容.通过这些病例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激素对生命活动的重要的调节作用. ④(现在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轻松的了解许多有关激素的信息,但是在人类认识激素的过程中却充满着许多波折,下面我们就沿着科学家的足迹简要回顾激素调节的发现历程.) 然后教师呈现资料,通过分组分析资料促胰液素的发现,使学生了解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促胰液激素的发现,科学家又陆续发现其它的激素.如今激素已广泛地在食品、化妆品和药物等方面应用,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利弊. ⑤那么什么是激素调节呢?请学生概括.(学生回答后并在书上划出):那么激素是怎样调节生命活动的呢?我们就以血糖平衡的调节为例,进行探究.
    2、激素调节的实例 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 要想知道血糖平衡是如何维持的,首先需要分析血糖的来源和去向.(一)血糖的来源和去向由问题探讨:1、饭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到了体内,但是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只有短暂的升高,很快就恢复正常,这是为什么?2、提供"问题探讨"中的材料,并逐一提出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计算,如果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运动员能跑多长时间?(2)长跑时消耗了大量的葡萄糖,你认为血糖的浓度会大幅下降吗?(3)研究表明,在长跑过程中,尽管血糖在不断被消耗,但它的含量基本维持在0.9 g/L左右.血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得到补充?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讨论明确血糖平衡的来源和去路.同时引起学生思考血糖平衡如何调节?(二)血糖平衡的调节 首先引导学生联系有关初中的知识来分析胰岛素是如何影响血糖的含量,再用课件展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的部位、作用,再引入活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如何调节血糖的平衡?让学生阅读课本"建立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型"的活动介绍,并分组讨论"分析与结论"中的思考题,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通过课件讲解两种激素对血糖平衡的调节,引出反馈调节的内容,通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实例掌握什么是反馈调节,并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反馈调节的例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
    最后分析应用---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再引出有关糖尿病的问题,学生对糖尿病情况有点了解,这时请学生说说有关糖尿病的一些症状,病因以及如何防治.教师再及时地进行补充讲解,使学生全面地深入地掌握糖尿病的内容.最后小结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种类及相互作用.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并依据课本图2—11分析思考问题:(1)寒冷刺激会首先作用于什么系统?(2)接着在三个层次上会引起什么腺体分泌何种激素?(3)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否会一直持续下去?体内激素增多时身体如何进行调节? 在解决以上问题基础上复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功能,然后再请学生对照图解讲述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过程,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地归纳总结.然后要求学生归纳血糖平衡的调节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异同.从二者相同点上引出激素调节的特点.
    3、激素调节的特点和相关激素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讨论激素调节的共同点,再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归纳激素调节的特点. 在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时,让学生明白在激素调节中激素对某一生理活动的调节,往往不是由一种激素完成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通过分析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对生长发育的作用,让学生明白激素间有协同作用;通过分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含量的调节,明白激素间有拮抗作用,激素对于同一生理效应,有的表现为协同作用,有的表现为拮抗作用,从而对人体生命活动进行调节.4、评价激素应用的利弊: 让学生举例说明,讨论与交流.然后让学生课后完成一篇评价激素应用利弊的小文章,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想法、建议等,尽可能利用学过的知识,字数不限.(提醒学生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激素类药物一定要慎用)(三)回顾总结 首先让学生描述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回顾,用幻灯片以板书形式总结、归纳本节内容的重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深化知识内容.(五)布置作业 根据测试情况有选择性地布置一些,进一步巩固知识.
    2.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设计理念 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营造互动探究氛围,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合作交流中相互启迪、自主学习、构建知识.同时,利用教材本身的内容对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二、教材分析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在学习了第1节《通过神经的调节》和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基础上的再学习.这一节主要以人体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为例,重在说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对前面两节的深化. 三、 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 (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2)描述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3)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b、能力目标 在合作探究中学会分析问题,整合问题,提高协作能力.c、情感目标 认同毒品危害健康,应远离毒品.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2.教学难点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 采用"三步骤四环节"的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演示、学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场所.适时的使用多媒体,将一些东西具体化,在总结过程时补充了板书的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六、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内容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完成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这一知识点.本节的内容较多,所以本节在检查完学生这一预习内容后,就直接进入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内容.(二)重点难点突破1、通过对一个习题的分析,学生自主总结增加产热的途径.此题采取直接提问的方式处理.2、通过多媒体展示皮肤冷热时候的区别,学生自主观察,总结出散热结构的区别,总结出散热的方式.再分析体温恒定的原理,学生小组讨论体温恒定的机制.前面的产热和散热方式的分析,这个问题已经比较清晰,小组讨论的目的,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互相纠正,并加深印象.3.进行水盐平衡的调节,此处课本知识很清楚,所以放手让学生去小组内完成,然后鼓励学生上台来讲解.学生完成这一部分后教师对其进行纠正和补充,然后鼓励学生口述渗透压降低时的调节方式.至此,本节的后两个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在课堂合作探究和精讲点拨中已经圆满完成.(三)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本节的情感目标认同毒品的危害,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课下阅读
    2.4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3)知道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 (4)知道免疫学的应用.2.态度观念方面 (1)通过介绍科学家在免疫科学方面的研究史实,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2)通过学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两者的关系,认识到生命的物质性、生命运动的多样性,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3)通过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引起学生对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关注,认识到自尊自爱的重要性.(4)通过了解免疫学发展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健康和发展的重要性,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同时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3.能力方面 (1)通过介绍淋巴细胞的种类、分化和功能等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2)通过组织小组自学,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教学设计思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资料的收集与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课堂教学则侧重三个方面:(1)引导学生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主题下,去认识"免疫",突出它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而不单纯地介绍免疫学知识;(2)以科学史素材为例引导学生认识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二者的关系,突破难点;(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讨论免疫学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关注艾滋病的预防,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四、具体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提问:感冒一般有哪些症状?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是否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神经系统能感知它们的存在吗?激素能直接消灭它们吗?机体靠什么来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呢?
    学生活动:联系生活经验,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目的意图:以一种常见病为例,让学生明白: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体温升高等).既以此引出免疫调节,又突出了免疫调节在稳态维持中的重要作用展示科学探究过程,明确免疫系统的组成(1)用大剂量的射线照射大鼠,杀死其淋巴细胞和其他白细胞,大鼠就失去了免疫的功能,因而很容易感染疾病.(由此你想到了什么?)(2)给上述大鼠分别输入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发现只有在注入了淋巴细胞之后,大鼠才能恢复免疫功能.(提问:上述实验能证明什么?)(3)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去掉胸腺的小鼠,小鼠可失去全部免疫功能.(为什么要去掉胸腺?) (4)此时如果输给小鼠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虽得到恢复,但仍与正常小鼠不同,即不能产生游离于体液中的抗体.(抗体是谁产生的?) (5)如果在X射线照射后不输给小鼠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而输给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去胸腺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复,但产生抗体的功能却得到一定恢复.(接下来你还会做什么实验?) (6)如果同时给X射线照射过的去胸腺小鼠输入来自胸腺和骨髓的淋巴细胞,小鼠就可恢复全部免疫功能.学生活动:结合课本上的图小结免疫系统的组成对科学探究过程进行分析、推理、综合.目的意图: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自身对照实验、相互对照实验进行分析推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为学生分析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做一个铺垫.
    创设情境,探究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展示初中课本上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回顾人体的"三道防线",理解第一、二道防线的作用——抵御病原体的攻击,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起什么作用呢?引导学生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行讨论: 1、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2、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3、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4、你知道世界艾滋病日吗?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人? 结合课本P36页的"资料分析"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艾滋病的病因是什么?T细胞的多少和HIV浓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艾滋病的死因是什么?为什么艾滋病病人最后往往是患不同的疾病而死亡?HIV浓度升高、人体免疫能力丧失和艾滋病的直接死因有什么关系?T细胞在人体内可能发挥什么功能?为什么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学生小结: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活动:在课前复习的基础上,学生主讲.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艾滋病的资料,进行交流和讨论,对课本资料进行分析、思考、讨论.
    引入科学史,激发探究热情,去揭示第三道防线如何起作用故事ⅠⅢ: 法国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从葡萄酒变酸、蚕病、鸡霍乱和炭疽病的研究中发现某些微生物可能是引起传染病的根源.故事Ⅱ:(也有些人对微生物的致病作用持怀疑态度)德国74岁高龄的卫生学家培顿科斐为了证明微生物不足以使人致病,用自己的身体做了一项实验:1892年10月7日,培顿科斐当着提心吊胆的学生和证人的面,将一试管每毫升至少有10亿霍乱弧菌的培养液一口吞下,还特意喝了一些碱性苏打水,免得胃酸杀死霍乱弧菌.然后,他大声喊道:"现在我们来看,我是否染上霍乱!"说来也怪,这位74岁的老人竟安然无恙.人们惊讶地看到,他除了一点不治自愈的轻微腹泻之外,什么病也没有.于是,培顿科斐得出结论:"霍乱与细菌无关!"提出问题:1、培顿科斐得出的结论科学吗?2、为什么同样受到致病微生物的侵袭,结果有人生病,甚至死亡,有人却健康如常呢? 展示体液免疫过程的图解,和学生一起分析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与抗体形成的关系,抗体由谁产生?如何发挥作用?最后一起归纳体液免疫的过程.引导学生联想注射疫苗的生活经验,思考记忆细胞引起的二次免疫有什么特点? 通过体液免疫机体只能消灭体液中的病原体,如果病原体侵入细胞,抗体就无能为力了,消灭这些病原体通过什么途径呢?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细胞免疫的过程.意图:使学生阅读教材、看图分析能主动地去思考、讨论、分析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抽象的东西变得不再枯燥.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联系生活经验,加深对体液免疫过程的理解.
    第一课时
    作用独特,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联系
    1.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2.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的 作用.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作用方式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抗原
    作用对象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由学生自己归纳小结
    学以致用,阐述原理(课后作业) 牛痘疫苗是用取自牛的牛痘(一种天然的轻型病毒性传染病)脓胞中的浆液制成的.1961年以后,我国由于推广了新生儿接种牛痘疫苗的措施,天花已在我国终止了传播.1979年10月26日那是个极其特殊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世界卫生组织庄严宣告: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请根据本节所学内容,简述其中的原理.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举例导入新课1、免疫系统的组成是什么?2、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有哪些?3、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有哪些? 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的T细胞使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崩溃,使人死于各种感染或恶性肿瘤.有的艾滋病患者可能同时得几十种病,肿瘤、溃疡、糜烂、腹泻、高烧等等,此时人体的器官组织像任由病毒进入的自由市场.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大越好呢?展示资料,实例分析免疫失调防卫功能过高、 过低1、 ①自身免疫病 : "敌我不分"过敏反应 :对外来物质过度敏感 实例:某人与朋友一起去公园看花展,在一个封闭的屋子里开了各种各样的鲜花,非常好看,拍了很多照片.可回家后,这个人满身长大疙瘩,痒得几乎难以忍受. 讨论:为什么朋友没事,他却有事?你认为过敏和免疫有什么关系?过敏反应与其他疾病有什么区别?它的特点是什么? 在总结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过敏反应的概念与特点: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损伤组织细胞;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2、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指导学生自学,联系艾滋病病人由于免疫功能缺失,所以恶习性肿瘤的发病率大大升高,理解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小结:免疫系统正是通过它的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第一课时
    感受免疫学的应用为治疗和预防人类疾病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新的生物学技术用于免疫学研究,大大促进了免疫学的发展. 以此来引起学生对当代生物科学的关注和责任感,同时唤起爱心.
    展示交流搜集的有关疫苗的资料,回顾、阅读与思考,分析、讨论
    免疫学的应用 组织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疫苗?对什么病起作用?交流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回顾人教版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中用来说明细胞膜的流动性的科学史:荧光标记人鼠细胞融合. 然后再给学生介绍人教版教材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呈现的科学史实:制备单克隆抗体. 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 讨论:为什么器官移植难以成功?免疫抑制药物对人体免疫力起什么作用?如何解决供体器官短缺问题?课外阅读:艾滋病
    第一课时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设计理念 以"创设情境现象→ 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合作发现→释疑→归纳→反馈→应用"为施教方法,完成目标. 二、主要教法: a.达尔文实验 回顾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以此为思路展开教学,生生合作制定探究方案、预测结果、得出结论,突出知识线索对向光性的可能原因的推测,同时教师引导归纳实验设计方法和要点. b.詹森、拜尔、温特实验 知识上以问题引导阅读合作讨论突破为线索,方法上迁移达尔文实验设计方法判断詹森实验的巧妙之处,补充对照实验,对比拜尔实验和达尔文实验领悟单侧光引发向光生长原因 c.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 以幻灯片展示图片、识图、填图牵引阅读兴趣、抽象知识形象化,理解应用知识.
    第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设计 I、导入【直观展示、激情置疑】 导课: 春色满园关不住,设问:1、这是植物生活中的什么现象?2、环境中哪种刺激引发了红杏出墙 3、红杏出墙对它的生活有什么益处 ? "红杏"为什么会向光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体是怎样调节的?让我们一起探索"生长素的发现". II、新课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实验 首先介绍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指导探究学习思路 【学生活动: 用科学方法探究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生活发现:受到单侧光照射时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会向光弯曲生长 提出假说:⑴ 向光性与胚芽鞘尖端有关 ⑵ 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⑶ 弯曲生长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以下 ⑷ 单侧光作用下胚芽鞘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
    第一课时
    验证假说:你能设计实验验证你的假说吗?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根据需要提供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 教师指导:分别指导4个小组学生合作探究组内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小结:实验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 ① 实验材料的选择;②自变量的设置及可操作性;③ 因变量的预期及测量方法;④ 无关变量的控制;⑤ 对照实验的设置和原则.
    活动一:探究向光性与尖端有关
    向光弯曲与尖端有关
    结论
    向光弯曲生长
    不生长
    结果
    单侧光照,不切除尖端
    单侧光照,切除尖端
    处理
    2组
    1组
    方案
    活动二:探究感光部位在尖端
    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结论
    弯向光源生长
    直立生长
    结果
    单侧光照,用锡箔纸遮住胚芽鞘尖端下部
    单侧光照,用锡箔纸遮住胚芽鞘尖端
    处理
    2组
    1组
    方案
    第一课时
    活动三:探究弯曲生长部位在尖端下部
    弯曲生长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结论
    下部线断续
    尖端线连续
    结果
    由尖端向下划线
    由尖端向下划线
    处理
    尖端下部
    尖端
    方案
    活动四:单侧光作用下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
    单侧光照下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
    结论
    向光侧尖端下部划线断续片段少
    背光侧尖端下部划线断续片段多
    结果
    由尖端向下划线
    由尖端向下划线
    处理
    向光侧
    背光侧
    方案
    第一课时
    设问:根据这些实验结论,你怎样解释胚芽鞘生长具有向光性?结论:单侧光照射时尖端产生某种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过渡语:这种刺激是什么呢? 2、詹森、 拜尔 、 温特实验推测:尖端产生刺激引起下部弯曲生长,这种刺激一定能传递到尖端下部.【自主学习、突破重难】阅读教材内容P47 3-8段、回答问题:设计意图:学生能通过阅读理解教材内容,同时可迁移、发散由达尔文实验学习中形成的实验设计方法.①说詹森实验的巧妙之处,你怎样设计对照试验?②拜尔怎样解释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对比达尔文向光性试验想一想该实验为什么在黑暗条件下进行?③你能否用该实验得到的启示来解释单侧光引起弯曲生长的原因?④温特是怎样找到这种刺激的?他为什么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各自认识、互补完善、教师指导规范学生小结.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教师展示植物图片,学生识图并思考生长素的相关问题.设计意图:学生对芽、顶端分生组织、形成层、形态学上端等缺乏感性认识,展示图片加深印象,训练抽象思维能力.(三)、技能训练: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 教师强调实验结果是非常重要的证据,实验的设计、从实验结果推导出结论,逻辑要非常严密才能有说服力.学生阅读实验及结论.根据达尔文实验的实验设计讨论:1、这个实验的设计是否严密?2、从实验结果到结论之间的逻辑推理是否严谨?3、如果要验证上述结论是否正确,应该对实验方案如何改进?学生讨论回答:1.不严密,没有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时的情况.2、结论不严谨.没有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3、应该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第一课时
    3.2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知道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设计"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培养学生投身科学实验的参与精神,实验探究能力;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执着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及思维的新颖性与独特性等创新思维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4、教学重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5、教学难点:探究活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二、教法分析 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图形引导、从问题探讨入手;阅读生物方面的资料时,读懂模式图、示意图和图解;因此本节可以从对问题探讨的曲线图的分析入手,利用多种资料交流生长素类似物应用的实例,理清应用原理,策划并组织好探究活动的教学;探究活动可以采取协同合作的方式展开,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前,师生合作策划好探究法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堂教学设计 复习第1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回忆生长素的特点. 导入:①以问题探讨中"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图导入新课,展示"问题探讨"的曲线图,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植物不同器官、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对照曲线图解答老师给出的一系列问题,由此得出"原来生长素所起的作用是两重性的"的结论.②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对顶端优势等现象有一个感性认识,对典型实例"顶端优势"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简要介绍有关科学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③实验"探究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枝生根的作用" 要突出探究性.但由于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对于本次活动不要求学生亲自操作,而是根据老师给出的实验材料用具,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的设计思路,在学生说完自己的思路以后,应用课件展示实验的设计步骤,使让学生在对照中懂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新课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是教学的重点.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了教材中给出的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曲线图,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植物不同器官、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接着让学生对照曲线图思考解答了一些问题,结合这些"问题"讨论此曲线图所隐含的信息,即"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时,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促进效果不同或抑制效果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时,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所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也不同."从而加深对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理解.又通过对顶端优势现象的展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及相关的科学原理.
    第一课时
    二是尝试运用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内容,主要是"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如何从老师给出的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作出假设,并根据老师给出的实验材料用具及所作假设,讨论实验的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步骤,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验方法步骤在课后完成实验操作,要每天观察记录各插条的生根数量,这些都很关键.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个重点的讲解,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曲线图来突出的,让学生通过讨论此曲线图所隐含的信息,理解了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较高时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通过填空训练,进而理解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 (二)实验教学准备 1、选择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乙醇以促进溶解)(母液需提前配制,在4°C保存). 3、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分别为:0.20、0.25、0.30、0.35、0.40、0.45、0.50、0.55、0.60mg/ml
    4、枝条处理方法:浸泡法.5、浸泡时间设置分别为:12、24h(三)探究实验活动 1、提出问题: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如萘乙酸促进杨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 2、作出假设:适宜浓度的萘乙酸可以使杨树插条(基部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大量不定根. 3、预测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后(约3~5d),用适宜浓度的萘乙酸处理过的插条(基部树皮皮孔出现白色根原体,此后)逐渐长出大量不定根;而用较低浓度、较高浓度处理的枝条长出少量的不定根或不生根. 4、实验步骤:(1)制作插条(2)分组处理:将插条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3)进行实验:将处理过的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温度(25~30℃)(4)小组分工,观察记录:前三天每天都要观察、记录实验材料的生根情况,以后每隔两天记录一次.(5)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略5、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按照小组分工认真进行观察,实事求是地对实验前、实验中(包括课内、课外)和实验后插条生根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及时整理数据,绘制成表格或图形.最后分析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测是否一致,得出探究实验的结论.不要求实验结果都一致,但要求有分析研究.
    第一课时
    6、表达与交流:实验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写出实验报告,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探究过程、结果、经验、教训或体会,包括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收获等.7、进一步探究:根据学生的探究实验情况和要求决定.
    第一课时
    3.3其他植物激素一、教学目标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2.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3.尝试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并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资料.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2.教学难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三、教学过程教学片段一:以课本"问题探讨"引入,引起学生的思考并回答,教师提示.[问题探讨]"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 .这种"气"究竟是什么呢?人们一直不明白.到20世纪60年代,气相层析技术的应用使人们终于弄清楚,这种"气"是成熟果实释放出的乙烯.请思考两个问题.1、乙烯在植物体内能发挥什么作用?2、你听说过用乙烯利催熟香蕉等水果的做法吗?(提问几位同学)下面请做过实验同学展示实验结果.
    第一课时
    教学片断二:学生展示利用"乙烯利催熟的香蕉、柑橘等水果".一个学生巡回展示利用乙烯利催熟的香蕉、柑橘等水果.一个同学利用PPT演示说明实验目的、材料、过程、结果.以及如何设置对照实验、设计单一变量、控制无关变量等.植物体内的激素不只含有乙烯、生长素,还有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等. 教学片段三:自学几类植物激素(课本第 53-54页),填写导学稿上的表格,比较各植物激素的主要合成部位和生理作用.将同学的填写结果在投影机上展示,学生评价并纠正.表1 几种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生理作用
    生长素
    脱落酸
    乙烯
    细胞分裂素
    赤霉素
    生理作用
    主要合成部位
    比较项目植物激素
    问题1:一株植物体内只存在一种激素吗?问题2:如果一株植物体内含有多种激素,那它们在生长发育中是如何起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片段四:重点比较"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赤霉素和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过渡: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微,难以提取,价格高昂,所以只能用于科学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合成和筛选出许多化学结构和生理特性与植物激素功能相似或相对抗的活性物质,就称之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教学片段五:1.自学课本,学生归纳植物调节剂的定义、特点和应用.2.阅读资料回答:1).凤梨可用哪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催熟?2).芦苇可用哪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增产?3).大麦可用哪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产生阿尔法--淀粉酶? 3.学生分组展示课外通过网络或实地调查的"探究成果并评述植物激素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PT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呼吸系统疾病ppt  呼吸系统疾病相关ppt  呼吸系统ppt  呼吸系统的组成ppt  呼吸系统用药ppt  呼吸系统防御机制ppt  呼吸系统健康宣教ppt  呼吸系统急症ppt  呼吸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