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扬录取库 > 第2讲 文史知识集萃
  • 第2讲 文史知识集萃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PT   更新时间:2014-08-17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第2讲 文史知识集萃 一、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1.古代纪年法(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2)年号纪年法.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 《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3)干支纪年法.中国古代采用天干和地支来纪年的方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2.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 "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3.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六十甲子"依次是: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体验1】 学习历史必然会涉及到历史时间,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秦朝建立于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②民国26年全面抗战开始 ③康熙五十年是康熙五十岁那年 ④中国近代史开端是庚子年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即公元前三世纪晚期;民国元年是1912年,全面抗战开始于1937年,即民国26年;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1840年是庚子年;清圣祖玄烨生于1654年,康熙年号的使用于1661~1722年,康熙五十年是1711年,康熙五十岁那年是1703年.答案 C 二、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1.九州:传说中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2.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3.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4.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5.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6.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7.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8.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9.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10.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11.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12.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13.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14.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15.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6.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体验2】 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历史小城也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衡阳,湖湘文化发源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淮阴即淮安异名也."按古代地理方位为地名命名原则来看,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衡阳:衡山之南;淮阴:淮水之北B.衡阳:衡山之北;淮阴:淮水之南C.衡阳:衡山之北;淮阴:淮水之北D.衡阳:衡山之南;淮阴:淮水之南解析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水北山南谓之阳,水南山北谓之阴".答案 D 三、中国古代的选官知识1.察举: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2.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3.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但实际上察举多为世家大族垄断,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4.科举:指隋唐以来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5.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6.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7.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8.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9.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10.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 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 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11.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12.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13.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14.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 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体验3】 "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气冲斗牛."(引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其中"三元"指当时下列哪三级考试的第一名 ( ).A.院试—会试—殿试 B.乡试—院试—殿试C.乡试—会试—殿试 D.乡试—会试—院试解析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称"连中三元".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试,考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茂才)或相公.答案 C 四、姓氏起源与演变我国姓氏繁多,究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氏族的名称演化为姓.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姓大都和生物或自然现象有关.如熊、牛、云等.2.以国名为姓.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等,皆成为今天常见的姓.3.以居住地为姓.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 4.以次第为姓.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5.以官职为姓.如司徒、司马、司空等,有些姓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6.以职业为姓.如巫、卜、陶、匠、屠等.7.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呼延、慕容、尉迟等.8.以谥号为姓.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9.因避讳而改姓.如邱是讳孔丘之丘等. 【体验4】 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解析 "司马、司徒"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的官职,根据材料的推论,可知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官名.答案 A 五、节日、习俗1.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则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开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3.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 4.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5.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6.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7.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8.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9.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体验5】 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它节日融合了.春节、中秋、清明等则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 ( ).A.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解析 春节、中秋节、清明体现了中华民族重亲情,重血缘,这与我国古代传统的宗法制观念有着密切关系,A项最符合题意.答案 A 六、史料的分类与研究1.史料的分类(1)按表现形式分为实物、文献、口传、图片、影像等史料.①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②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③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④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等. (2)按资料价值分为直接与间接资料、原始和转手资料,或者是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①第一手资料是指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有些本身就是该历史事实的某些遗存,如文物遗迹、原始文件、档案等.②第二手资料又称转手资料,它是相对于第一手资料而言的,反映该历史事实的转载或复制资料,如历史学家的研究著作、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2.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等. 【体验6】 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这是因为 (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B.历史学家阐释历史,难免有主观因素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解析 正确的历史结论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是知识的增长,比如考古学运用科技手段获得了前人无法获得的信息;二是史观的变化.史观的变化是主观的变化,知识的增长是客观的条件,都深刻影响了历史的"解喻".答案 C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PT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维扬中学  斯拉维扬斯克  季维扬  扬州市维扬中学  扬州维扬实验小学  斯拉维扬斯克地图  维扬中学网址  维扬卧龙  维扬实验小学  乌克兰斯拉维扬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