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迅速增加,与此同时,我国出口商品造成的贸易摩擦也渐趋频繁,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就是反倾销。据统计,中国企业遭受国外反倾销措施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对华反倾销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中国的很多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被迫从很多产业部门退出,对企业的经营和我国社会的发展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
反倾销手段作为WTO所允许的保护国内产业的合法手段之一,目前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广泛采用,不少国家也根据WTO《反倾销协议》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反倾销法律。在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保护措施逐步被禁止的情况下,纵观这些年来世界范围反倾销案件数量的逐年增长,充分说明了一些国家借助反倾销这一WTO所允许的合法手段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这一点。目前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呈现以下特点与趋势。
① 反倾销的次数频繁。自1995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世界范围内共发生反倾销案件3044起,其中,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有536起,占总数的17.6%。据WTO统计,我国已经连续十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
② 涉及的产品类别和数量越来越多。对华反倾销所涉商品已达千余种,涉及五金矿产、化工、机械、家电、轻工业、纺织等产品。
③ 国外对华反倾销指控产品的价值越来越大,且金额越大的越被频繁指控。
④ 提起反倾销的国家和地区急剧扩大,新加入国际反倾销行列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也都加入了对华反倾销行列,且大多数国家都重点指控中国产品,导致对华反倾销愈演愈烈。20世纪80年代以前,反倾销的主要发起国是欧美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印度、阿根廷、巴西等为主要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开始频繁应用反倾销措施。
⑤ 被征收的反倾销税税率普遍较高。各国在对华反倾销税的确定上往往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征税幅度普遍较高,税率可以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几百乃至上千(蒋敏,2006)。如1997年7月,美国商务部对我国几家企业出口的小龙虾征收的反倾销税税率平均为122.9%,最低的是91.5%,最高的是198%。2001年3月初,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对华铸造焦炭反倾销案初裁结果,裁定对中国四家应诉公司分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其中,中信公司为136.52%,中国矿产公司为140.18%,山西大晋公司为147.21%,中化国际化工品公司为211.42%。
外国对华反倾销对中国企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和冲击,同时给我国经济也带来了危害,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影响中国外商投资环境
经过多年的发展,三资企业成为当前我国出口产品的一支生力军,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40%左右。随着近几年外国对我国反倾销案涉及产品的科技含量的增加,诸如小屏幕彩电、VAS录像带、软盘、电风扇等许多产品被控,而这些产品基本上都来自三资企业。在外国对华反倾销的剧烈冲击下,我国三资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同程度上受到损害,部分三资企业甚至被迫减产、停产、转产,从而使外商在我国投资的信心受挫,大大恶化了我国的投资环境。
(2) 阻碍中国产品出口
从短期的负面效应看,外国对华反倾销限制了我国产品的正常出口,减少了我国国际市场占有率; 从长期的负面效应看,减少了国民收入、增加就业压力。具体来说,一旦某类产品被提起反倾销调查,经过立案进入调查期后,外国进口商就会心存疑虑,不敢大量进货。一经初裁确定倾销,进口商在提货时,还要缴纳反倾销税,这样一来,进口商为避免进口经营风险,或者一开始减少进口,或者干脆转移贸易伙伴。这样就会导致我国有些企业停工停产。
(3) 出口受阻产品冲击国内市场
外国对华反倾销势必使我国众多出口产品受阻于国门,而被迫将此类受阻产品转而投向本已相对饱和的国内市场,从而构成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如我国向欧盟出口的彩电在欧盟被征收了高额的反倾销税,使我国向欧盟出口的彩电数量锐减,这也是造成我国国内彩电价格大战的客观原因之一。
(4) 连锁效应
一旦进口国对我国某种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就有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的警惕,这样就有可能导致更大范围的反倾销,使我国出口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
我国遭受的反倾销等贸易摩擦已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健全贸易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和摩擦应对机制,合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增强应对贸易争端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
因此,当前建立外国对华反倾销预警具有重大意义。
① 从国家政府层面来说,外国对华反倾销预警系统可以提供未来外国对华反倾销的变化及趋势,从而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及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了相关依据。同时,通过外国对华行业反倾销预警系统,中央政府可以了解各种行业遭受反倾销的情况,并且可以将其进行对比,从而为其制定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提供参考。
② 从地方政府层面来说,外国对华反倾销预警系统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对其所属地方的出口企业进行指导和制定地方政策等。同样,也可以为其提供各种行业遭受反倾销的情况,有助于其制定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