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方醫學的落日餘暉——江戶考證派的學術與社會
廖育群
一、引言
自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新政誕生,是史家稱之為「近世」或「江戶時代」的日本封建社會晚期。在這一時期,由於幕府以朱子學為官學,從而使得儒學脫離此前依附於禪宗的從屬地位而獨立發展。繼而又出現了與其爭相鬥豔的古學、折衷等儒學流派,兼之當時雖已有以「蘭學」為代表的西學存在,但所涉內容尚不及政治、哲學等領域,所以構成了儒學在整個社會意識形態、思想領域的主導地位。
另一方面,就技藝之學而言,由於醫學自身所具有的種種特點——既是「仁術」與「格物窮理」之一端,又是官吏之外的文化人體面謀生的最佳選擇,且與所有人的生活需求都具直接關係,因而儘管醫學不如儒學高貴,但也同樣受到知識份子的普遍關注與青睞。從某種意義上講,當時的「自然科學」,幾乎就是醫學。而在當時日本的「西學」中,醫學也是主體。
同時,「儒」與「醫」之間又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能夠以儒謀生者,視「醫」為「學」,故樂於研究;志在行醫濟世或無奈只能業醫者,或因視儒學為基本素養,或為滿足「儒志醫業」的心理需求,通常也都有投於名儒門下學習的經歷。從而構成了儒者與醫者、儒學與醫學間的密切關聯。
自16世紀以來,日本在不斷吸收中國醫學最新成果並加以改造,逐漸形成同源而異流之漢方醫學體系的過程中,先後出現了四個主要的流派。首先是以曲直瀨道三(1507-1594)師徒為代表、以宋明醫學理論與治療方法為主體的所謂「後世派」;其後則是獨崇漢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認為只需根據病症選擇藥物,全面摒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脈診等中醫基礎理論的「古方派」;以及折衷「古方」與「後世」或「漢法」與「蘭方」(荷蘭醫學)的折衷派。在此基礎上,最後又出現了注重文獻研究的「考證派」。
一般認為上述後三個流派的產生,分別受到儒學復古、折衷與考證之風的影響。本文所要討論的僅僅是與儒學折衷、考證之學既有密切關係,又非一語即可說清的醫學考證派。迄今醫史學家對於這一學術流派的論說與評價,或是將其併入「折衷派」而一語帶過;或是盛讚其為「高度學問性業績」,是 「可以在全世界引以為榮的文化遺產。」 或謂因考證之興,前世「臆造之說勝,而訂詁之義微」的「粗梗武斷之風始除」 ;或在認可這一說法的同時,又感歎「可惜此前因古方家而將勃興的日本醫道,至此再度退到蒙昧之中。」 或褒其治學、育人之功;但又斥其把持教育方向、導致「學」與「術」分離之過等等。史家所以會有仁智不同的種種評價,除各自視角、價值取向不同外,還在於產生與活躍於江戶時代中後期、構成明治維新取締漢方醫學之前最後一道亮麗風景線的醫學考證派,不僅自身的學術構成十分複雜,而且是由諸多有血有肉有情之軀構成的、與社會具有種種聯繫的一個共同群體。
二、從儒學到醫學的考證
利用各種方法,揭示文字記載之歷史的本貌,或文字語言所要表達的本義,即是考證。因而對於歷時千載之文化積澱的儒學與醫學,無論是立足史學解釋還是現世應用,都離不開考證。所以在所謂考證學派出現之前,「考證」實際上已然客觀存在於儒學的「古學派」與醫學的「古方派」之中。但這與繼折衷派之後出現的「考證派」,畢竟在目的與價值取向上不可同日而語。
對於形成於江戶後期,構成一個醫學流派的考證派,石原明是這樣描述的:
「考證派之源發於折衷派,是受清代儒學中之新學風影響而形成的學派。……日本亦有以井上金峨、吉田篁墩等為核心的考證學興起,試圖融合古方派與後世派長處之折衷派的一部分人受其影響,通過多紀元德、目黑道琢二人,形成了以文獻學為中心論證古典之整合性的醫學中的考證派。狩谷掖齋以『實事求是』為口號的書志學性研究,通過一手掌握幕府醫事行政的多紀氏家族得到擴充,考證派最終壓倒其他傳統醫學各派,成為幕末的醫學主流。而且不斷有燦爛的巨著面世,表面上似乎體系完備,但作為醫學的內容,在臨床方面並沒有脫離單純根據經驗的折衷派之藩籬,學與術完全分離。至多紀氏三代之元簡及其子元胤、元堅的時代,出自目黑道琢之門的伊澤蘭軒及享譽『蘭門五哲』的高足——澀江抽齋、森立之、岡西玄亭、清川玄道、山田廣業等的共同研究的古醫書的書志學性研究,通過後來由森立之編纂成的《經籍訪古志》八卷與《留真譜》十卷而流傳,作為宋元版與舊鈔古醫書的研究,堪稱空前絕後的文獻。」
在這段簡短煉達的文字中,不僅概述了考證派形成與發展的源流,還給出了儒、醫兩方面的代表性人物與成就,以及他們的地位與學術特徵。首先是如何從儒學折衷派中產生出考證派的問題。
江戶時代的日本儒學在朱子學、陽明學、古學派相繼興起後,又出現了力圖超越各學派的對立抗爭,以求融會貫通地闡說「聖人之教」,從而引領18世紀後期學術風潮的折衷學派。其代表人物為生活在江戶的片山兼山(1730-1782)和井上金峨(1732-1784)等人。兼山一方面批評朱子學和陽明學都是「陽儒陰佛」,同時又承認他們有「一洗漢唐諸儒鄙陋之見」的功績;一方面認為古學派能夠「窺見先王禮樂之宮牆,其功至大」,但又責備他們「難免自以為是之過。」總之,兼山的主張是提倡到中國秦漢以前的古書中去尋找「古道」。而他所說的古書,既包括儒家,也包括其他諸子百家;甚至佛教思想也並非完全不足取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