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以服务国防为导向、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市场建设为基础、以创业教育为突破、以建立“联动机制”为依托、以“两
高一多”即就业率
高、就业质量
高、向国防行业输送优秀人才多为工作目标,探索和完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就业基本情况最近几年,在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的情况下,学校就业工作仍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毕业生的总体需求旺盛。2010年在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的情况下,毕业生整体供需比仍然达到了1∶5,尤其国防专业需求稳定,整体供需比为1∶6左右。今年毕业生需求较往年更加旺盛。(2)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维持在一个较
高水平,居于北京地区重点高校前列。到国家重点建设行业、重点单位、重点部门就业的毕业生超过60%以上。向国防、部队输送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总计1122人,超额21.96%完成上级下达的人才输送任务。
二、主要做法(一)以服务国防为导向,做好人才输送工作从1940年建校起,学校就与人民军工结下了不解之缘。学校坚持“立足国防、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的服务面向定位,面对新军事变革和国防科技工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全力做好人才培养和输送工作。专业设置坚持国防特色学校的专业设置具有鲜明的国防特色。2008年学校获原国防科工委批准建设“十一五”国防特色学科专业24个。有9个专业被原国防科工委批准为国防重点专业,是国内国防重点专业数量最多的学校。在学校60个本科招生专业中,有10个专业为军工专业。此外,学校建成了一批具有寓军于民、亦军亦民性质的学科专业,为国防科技工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与人才支撑。交流合作稳固国防基地学校与航天、兵器、电子、航空、船舶、核工业等大型军工集团及其所属单位有着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包括联合培养研究生,这些集团及其下属单位既是学生实践
教学基地,同时也是吸纳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为例,学校与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共建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2个、研发平台11个。仅“十一五”以来,学校就与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所属企业签订科技合作项目450余项。在我校的183个实习、实训基地中,国防企业51个,占到27.87%。学校积极开展“军工文化夏令营”、“走进国防企业”、“青春试航”等活动,为学生们了解国防企业创造机会。宣传教育突出国防特色学校连续多年举办“将军论坛”活动,邀请部队首长、英雄模范以及长期战斗在国防工业战线的校友来校作报告、与学生座谈,鼓舞学生。为鼓励大学生到部队基层就业,自2009年3月开始,学校全面开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我成长”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同年5月学校与解放军总参谋部联合举办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我成长”主题演讲活动,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予以专题报道。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每年都举办“走近军工企业”系列就业指导讲座,邀请国防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学校还在学生中间开展“国防教育月”系列活动、“国防知识竞赛”活动等等。在校园网首页上,大力宣传毕业生在国防战线上的先进事迹,通过师生身边和校友的先进典型事迹,教育激励师生员工献身国防事业,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人才输送体现国防优先学校把向国防行业输送优秀毕业生当作一项光荣的任务来完成。学校于2001年率先在全国实现毕业生网上签约功能,单位注册时国防单位优先审批。每年进入招聘“旺季”,学校总是在时间和场地等方面优先安排国防企业进校园举办招聘会,保证国防单位优先挑选优秀毕业生。例如2010年10月底到11月底,1个月内举办航天科技集团、航空工业集团等大型招聘会5场次,参会单位400余家,为毕业生与国防单位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努力,在就业已经完全市场化的今天,毕业生在国防行业就业人数始终保持较
高比例,为我国的国防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近五年,学校向总参谋部系统输送毕业生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一,向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输送毕业生在全国重点高校中排名第一,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输送毕业生一直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四。学校也因此多次获得“向国防系统输送毕业生先进单位”和“航天人才贡献奖”等多项奖励。
(二)以提升竞争力为核心,开展就业指导学校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目前学校依托各专业学院开设的就业选修课程主要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社交礼仪》、《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组织人力资源》、《科技创业》、《人际关系心理学》等课程。2009年11月,学校借鉴香港模式开设了实验性质的“面试工作坊”“简历诊断工作坊”,采取小班
教学,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除此之外,我校还开展了“赢在起跑线”系列讲座、就业指南针”系列
职前培训。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