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matlab程序 > 200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200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1-12-19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目_ 录

    第一部分 理论教学大纲_____________ 2

    《高等数学A1*》教学大纲_____________ 3

    《高等数学A2*》教学大纲_____________ 9

    《线性代数*》教学大纲_____________ 13

    《大学物理B》教学大纲_____________ 17

    《概率论》教学大纲_____________ 23

    《统计学*》教学大纲_____________ 27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_____________ 32

    《管理学》教学大纲_____________ 42

    第二部分_ 实验教学大纲_____________ 47

    《大学物理实验B》教学大纲_____________ 48

    《数学模型》实验教学大纲_____________ 60

     

     

     

     

     

     

     

     

     

     

     

     

     

     

    第一部分 理论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A1*》教学大纲

    学时:75

    学分:5

    开课对象:统计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高等数学A》是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方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微积分,从十七世纪60年代Newton和Leibniz创立微积分起,逐步形成了一门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学科,不仅成为其他许多数学分支的重要基础,而且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命科学、社会科学、金融科学等众多方面中获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成为处理连续量问题的强有力的数学工具.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A》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处理金融问题的一些基本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科学计算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数理金融、利息理论、证劵投资分析、经济计量分析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三)课程内容框架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微积分(含极限理论、微分学理论、积分学理论和级数理论)、常微分方程和空间解析几何三大块,具体由以下八部分组成:数列和函数的极限;一元函数微分学(含导数与微分、微分学中值定理、微分学基本定理); 一元函数积分学(含不定积分、定积分、反常积分);常微分方程(含一阶、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和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初步.

    (四)教学时数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1

    第一章 函数和极限

    14

    2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8

    3

    第三章 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10

    4

    第四章 不定积分

    10

    5

    第五章 定积分

    8

    6

    第六章 定积分的应用

    7

    7

    第七章 常微分方程

    8

    8

    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10

    9

    合__ 计

    75

    (五)教学方式

    采用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建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方式组织教学内容;采取以课堂讲授为主,以一定量的习题课和数学实验演示课为辅的教学方式.

     

    二、正文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教学要点:

    1.函数;

    2.极限的概念;

    3.极限运算;

    4.极限存在准则,两个重要极限;

    5.无穷小量比较;

    6.函数的连续性.

    教学要求:

    1.理解,掌握函数、反函数以及复合函数概念,掌握函数的几何性质,反函数以及复合函数;

    2.透彻理解,掌握极限的概念,掌握的“ε-δ”语言;

    3.能熟练地运用极限运算法则,极限存在准则,两个重点极限进行求极限的运算;

    4.掌握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准确地进行无穷小量的比较,熟练地利用无穷小量性质简化求极限的过程;

    5.透彻理解、掌握函数的连续性概念,明确函数在一点连续与在一点处存在极限的区别与联系.掌握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以及间断点以及分类.

    重点:极限的性质及其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难点:建立函数关系式,极限概念,连续概念.

    第二章_ 导数与微分

    教学要点:

    1.导数的概念;

    2.函数的微分法;

    3.高阶导数;

    4.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

    5.微分及其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1.透彻理解,掌握导数概念,掌握求导法则与技巧.熟练掌握复合函数,隐函数,参数式函数的求导运算;

    2.理解可微性和微分的概念,并能运用它于近似计算;

    3.在一阶导数基础上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并掌握求高阶导数的方法.

    重点:导数的概念与求导法则、高阶导数、隐函数和参数式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

    难点:导数概念,复合函数求导法.

    第三章_ 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教学要点:

    1.中值定理;

    2.罗比达定理;

    3.函数的增减性与极值;

    4.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5.曲线的凹向及拐点,函数作图.

    教学要求:

    1.理解微分中值定理的内容与意义,并理解其几何解译,掌握运用中值定理证明一些问题;

    2.掌握应用罗比达法则求不定式的极限的步骤,并能熟练求出不定式的极限;

    3.掌握函数的极值,凸性等概念并熟练使用导数这一工具,判别函数的单调性,凸性与极限;

    4.掌握函数作图;

    5.能利用导数,以及微分中值定理证明一些不等式.

    难点:极值的应用、曲率概念.

    重点:微分中值定理、函数的单调性与凹凸性、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第四章_ 不定积分

    教学要点:

    1.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2.换元积分法;

    3.分部积分法;

    4.几种特殊类型函数的积分;

    5.积分表的使用.

    教学要求:

    1.掌握、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明确原函数与不定积分这两个概论的区别与联系;

    2.熟练理解,掌握运用基本积分公式计算简单不定积分;

    3.掌握换元积分的基本技能,掌握分部积分法、部分分式积分以及三角有理式的积分,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4.熟练应用积分表.

    难点:积分法.

    重点: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第五章_ 定积分

    教学要点:

    1.定积分的概念;

    2.定积分的性质;

    3.定积分与不定积分的联系;

    4.定积分的计算;

    5.定积分的近似计算;

    6.反常积分.

    教学要求:

    1.透彻理解定积分的概念,掌握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2.掌握积分上限函数,熟练应用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3.掌握定积分计算换元法,分部积分法;

    4.能用辛普生法进行近似计算;

    5.掌握反常积分的各类收敛性概念,以及收敛性的判别法.

    难点:定积分的概念,积分上限函数,定积分的换元法.

    重点: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第六章_ 定积分的应用

    教学要点:

    1.定积分元素法;

    2.定积分在几何方面的应用;

    3.定积分在物理方面的应用.

    教学要求:

    1.透彻理解、掌握元素法,学会用元素法考虑问题;

    2.熟悉用定积分计算图形的面积、体积和曲线弧长,了解变力做功、液体压力和静力矩等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公式,并了解上述基本公式在各种不同场合的变形.

    难点:定积分的应用.

    重点:定积分的元素法、定积分在几何学上的应用.

    第七章_ 常微分方程

    教学要点:

    1.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2.一阶微分方程;

    3.一阶微分方程应用举例;

    4.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

    5.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

    教学要求:

    1.在掌握微分方程有关概念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与一阶线性微分方程解法;

    2.掌握一阶微分方程的一些实际应用;

    3.掌握几类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的基本解法;

    4.熟练掌握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有关概念和求解的基本方法,并能应用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微分方程应用.

    重点: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高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第八章_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教学要点:

    1.空间直角坐标系;

    2.向量及其坐标表示法;

    3.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点乘法、叉乘法);

    4.平面及其方程;

    5.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6.二交曲面与空间曲线.

    教学要求:

    1.透彻理解有关直角坐标系以及有关向量的概念,牢固掌握向量的各种运算及其对应的几何意义.掌握用向量代数的知识解决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和步骤,熟练进行向量的各种运算;

    2.透彻理解并掌握平面与三元一次方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根据不同条件导出直线和平面的方程,明确方程中系数的几何意义;

    3.掌握特殊的二次曲面及空间曲线的方程、图形、性质.

    重点:向量、数量积、向量积、空间曲线的方程、平面方程.

    难点: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

    三、考核方式及其要求

    1.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试方法

    参照《重庆文理学院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性意见》,考试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辅以开卷考试,平时考查注意采用口试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3.课程综合评定办法

    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半期考试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共同评定,平时成绩和半期考试成绩各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0%,期末理论成绩占60%.

    四、课程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相关数学软件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些验证性试验.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上、下册)第六版(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卫平.《高等数学学习方法与技巧》,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7

    3.舒阳春.《高等数学中的若干问题解析》.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4.陈文灯, 黄开先.《数学复习指南》,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

    5.毛纲源.《考研数学(数学一)常考题型及其解题方法技巧归纳》,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执笔人:卢成武

    审核人:贾小勇

    批准人:余大鹏

    二〇〇九年七月

    《高等数学A2*》教学大纲

    学时:64

    学分:4

    开课对象:统计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高等数学A》是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方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微积分,从十七世纪60年代Newton和Leibniz创立微积分起,逐步形成了一门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学科,不仅成为其他许多数学分支的重要基础,而且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命科学、社会科学、金融与统计科学等众多方面中获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成为处理连续量问题的强有力的数学工具.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A》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处理金融问题的一些基本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科学计算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数理金融、利息理论、证劵投资分析、经济计量分析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三)课程内容框架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级数理论(含数项级数、函数项级数);多元函数微分学(含偏导数、全微分);多元函数积分学(含多重积分、含参变量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四)教学时数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1

    第一章 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

    22

    2

    第二章_ 重积分

    12

    3

    第三章_ 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14

    4

    第四章_ 无穷级数

    16

    5

    合__ 计

    64

    (五)教学方式

    采用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建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方式组织教学内容;采取以课堂讲授为主,以一定量的习题课和数学实验演示课为辅的教学方式.

     

    二、正文

    第一章_ 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

    教学要点:

    1.多元函数的概念,二元函数的极限和连续性;

    2.偏导数;

    3.全微分及其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4.多元复合函数与隐函数的求导法则;

    5.偏导数的应用.

    教学要求:

    1.理解并掌握多元函数,二元函数的极限,二元函数连续、可微、偏导数等基本概念.明确与一元微分学对应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熟练掌握求偏导数,全微分的运算以及多元复合函数与隐函数的求导运算;

    3.掌握偏导数在几何上的应用;

    4.掌握求一般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思想方法和步骤.

    重点:多元函数的概念、极限、偏导数和全微分及复合函数导数、隐函数的导数.

    难点:多元复合函数求导法.

    第二章_ 重积分

    教学要点:

    1.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2.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

    3.三重积分的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二重积分的概念,通过与定积分的比较,加深对重积分的概念的理解;

    2.熟练掌握二重积分在直角坐标系中的累次积分法与在极坐标系中的累次积分法;

    3.学会用二重积分计算封闭曲面的所围立体的体积,计算平面薄片的重心以及平面薄片的转动惯量.

    重点:重积分的计算.

    难点:三重积分计算.

    第三章_ 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教学要点:

    1.对坐标的曲线积分;

    2.格作公式及其应用;

    3.对弧长的曲线积分简介,曲面的积分简介.

    教学要求:

    1.理解、掌握对坐标的曲线积分的概念,并掌握计算方法;

    2.理解、掌握格林公式,熟练地运算格林公式转化积分计算.

    重点:重积分的计算,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的计算方法.

    难点:第二类曲线、曲面积分概念,第二类曲面积分的计算.

    第四章_ 无穷级数

    教学要点:

    1.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

    2.正项级数及其审敛法;

    3.任意项级数;

    4.幂级数;

    5.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6.介绍幂级数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7.傅立叶级数.

    教学要求:

    1.掌握各类级数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以及几类常用的收敛级数;

    2.熟练掌握判别各类级数敛散性的方法;

    3.明确幂级数的特性,并能应用幂级数的性质对有关问题进行证明或计算;

    4.熟悉幂级数的四则运算;

    5.掌握傅立叶级数的计算公式.

    重点:正项级数的审敛判别法.

    难点:幂级数、傅里叶级数.

    三、考核方式及其要求

    1.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试方法

    参照《重庆文理学院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性意见》,考试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辅以开卷考试,平时考查注意采用口试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3.课程综合评定办法

    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半期考试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共同评定,平时成绩和半期考试成绩各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0%,期末理论成绩占60%.

    四、课程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相关数学软件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些验证性试验.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上、下册)第六版(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卫平.《高等数学学习方法与技巧》,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7.

    3.舒阳春.《高等数学中的若干问题解析》.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4.陈文灯, 黄开先.《数学复习指南》,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

    5.毛纲源.《考研数学(数学一)常考题型及其解题方法技巧归纳》,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执笔人:卢成武

    审核人:贾小勇

    批准人:余大鹏

    二〇〇九年七月

     

    《线性代数*》教学大纲

    课程总学时:60

    学分:4

    开课对象: 统计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线性代数》是讨论代数学中线性关系经典理论的课程,它具有概念多、结论多、应用广泛的特点。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课。由于线性问题广泛存在于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而某些非线性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线性问题,因此本课程所介绍的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学科。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该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显得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应用科学中常用的矩阵方法、向量方法、线性方程组等理论及其有关的基础知识,并具有熟练的矩阵运算能力和用矩阵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习后继课程及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面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二)课程目的

    初步熟悉和掌握抽象的,严格的代数方法。理解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有限与无限等辩证关系,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及运算能力,为学习掌握其它课程及现代科学技术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行列式;矩阵;向量;线性方程组;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相似矩阵及二次型。

    掌握基本的代数运算技巧与理论方法,熟悉行列式的计算;认识向量的线性相关和线性无关;运用矩阵运算(线性运算、乘法、求秩、判别可逆性、求逆、求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求标准型);能进行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解的结构认识和求解方程组;掌握相似矩阵的对角化。

    (四)教学时数分配

    本课程共60学时,学时分配为: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1

    第一章_ 行列式

    12

    2

    第二章_ 矩阵

    10

    3

    第三章_ 矩阵的秩与线性方程组

    13

    4

    第四章_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13

     

    第五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4

    5

    第六章 相似矩阵及二次型

    8

     

    合计

    60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可采用探究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建议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二、正文

    第一章 行列式

    教学要点:

    1. 二、三阶行列式的概念、n阶行列式的概念;

    2. 行列式的性质、行列式的计算、Cramer法则.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二阶、三阶行列式的计算法;了解排列、反序、反序数、对换等概念及其有关性质;理解和掌握n阶行列式的定义.掌握n级行列式的性质;理解元素的余子式、代数余子式等概念。熟练掌握行列式按一行(列)展开的公式;熟练掌握二阶、三阶和四阶行列式的计算法,掌握计算简单的n阶行列式的方法;熟练掌握克莱姆(Cramer)法则。

    重点:行列式的性质、行列式的计算、Cramer法则.

    难点:Cramer法则.

    第二章 矩 阵

    教学要点:

    1.      矩阵的概念、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和转置运算;

    2. 矩阵的逆;矩阵的分块;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

    教学要求:

    理解和掌握矩阵的概念;了解单位矩阵、对角形矩阵、三角形矩阵;熟练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运算、转置、方阵的幂及方阵的行列式,掌握其运算规律。理解和掌握逆矩阵的概念以及矩阵可逆的充要条件;了解伴随矩阵的概念及性质,掌握用伴随矩阵求逆矩阵的方法。理解分块矩阵的意义,掌握分块矩阵的加法、乘法的运算。了解矩阵等价的概念和初等矩阵的性质;掌握矩阵的初等变换;熟练掌握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

    重点:矩阵的逆;矩阵的分块;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

    难点:伴随矩阵求逆矩阵的方法,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

    第三章 矩阵的秩与线性方程组

    教学要点:

    1.矩阵的秩:矩阵秩的概念,用初等变换法求矩阵的秩、矩阵秩的不等式;

    2.高斯(Causs)消元法; 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

    教学要求:

    理解矩阵的秩的概念;了解矩阵乘积的秩与它的因子的秩的关系;熟练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熟练掌握用初等行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

    重点:矩阵的秩,高斯(Causs)消元法.

    难点:初等变换法求矩阵的秩,初等行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

    第四章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教学要点:

    1.      n维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极大线性无关组;

    2.      向量组的秩、向量空间;

    3.      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教学要求:

    理解n维向量的概念;理解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定义;理解掌握并会应用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有关重要结论;掌握判断向量组线性相关性的方法;了解两向量组等价、向量组的秩、极大无关组的概念;熟练掌握求秩及极大无关组的方法;了解向量组的秩与矩阵秩的关系。了解n维向量空间、子空间、基、维数及坐标等概念。理解和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的概念;熟练掌握基础解系及齐次线性方程组通解的求法。理解和掌握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熟练掌握非齐次线性方程组通解的求法。

    重点:极大线性无关组,向量组的秩,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难点:求秩及极大无关组的方法,基础解系及齐次线性方程组通解的求法,非齐次线性方程组通解的求法.

    第五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教学要点:

    1. 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方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特征多项式的概念及性质;

    2.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教学要求:

    理解和掌握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和求法.

    重点:方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特征多项式的概念及性质.

    难点: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求法.

    第六章 相似矩阵及二次型

    教学要点:

    1. 相似矩阵及二次型:向量的内积长度及正交性;

    2. 相似矩阵、二次型及标准型、正定二次型.

    教学要求:

    理解和掌握相似矩阵与二次型、正定二次型及标准型的概念并会用配方法化二次型成标准型.

    重点:相似矩阵及二次型:向量的内积长度及正交性.

    难点:配方法化二次型成标准型.

     

    三、考核方式及其要求

    1.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试方法

    参照《重庆文理学院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性意见》,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和成绩结算办法与比例.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试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开卷考试为辅,平时考查以出勤率、作业情况、课堂讨论等灵活多样方式为主.

    3.课程综合评定办法

    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半期考试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共同评定,平时成绩和半期考试成绩各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0%,期末理论成绩占60%.

    四、课程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每周定时独立完成作业并上交,平时作业情况纳入综合成绩结算.

    2.可采用小论文的形式,应用所学线性代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演示数学软件处理线性代数中有关问题的结果,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现代计算工具的兴趣.

     

    五、教材与参考书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 线性代数(第五版).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9

    2.吴传生,王卫华. 线性代数.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

    3.华中理工大学数学系. 线性代数.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

    执笔人: 相春环

    批准人: 杨树成

    审核人: 余大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年 7月《大学物理B*》教学大纲

    学时:48

    学分:3

    开课对象:统计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

    物理学研究自然界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态及其运动规律,由于这种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态寓于各种高级复杂的运动形态之中,因此物理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之母,物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形态及其所遵守的规律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课程目的

    1.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能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并具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物理基础.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其对伪科学有较强的识辨能力和抵卸能力.

    (三)课程内容框架

    本课程基本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光学、近代物理五个部分.

    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是学习其它各部分物理知识的基础;热学包括热力学和分子运动论两部分,分别从不同观点、用不同方法研究物质热运动规律;电磁学是研究物质电磁运动的学科,着重阐述电磁场的基本规律.波动光学是从光的波动理论出发,研究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量子物理是研究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基础理论,是近代物理学和许多新技术科学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物理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能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并具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力学部分(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电磁学部分(静电场、稳恒磁场以及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近代物理部分的知识体系及研究方法.

    (四)教学时数分配

    第一章_ 质点运动学(7学时)

    第二章_ 力 动量 能量(13学时)

    第三章_ 刚体的定轴转动(0学时)

    第四章_ 气体动理论(0学时)

    第五章_ 热力学基础(0学时)

    第六章_ 静电场(12学时)

    第七章 稳恒磁场(10学时)

    第八章 电磁感应_ 电磁场(6学时)

    第九章_ 振动学基础(0学时)

    第十章_ 波动学基础(0时)

    第十一章 波动光学(0学时))

    (五)教学方式

    1.本课程的方法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学生课堂讨论进行教学.

    2.为在有限的课时中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对非重点内容采用介绍思路的方式进行教学,以保持体系的连续性.

    二、正文

    第一章_ 质点运动学

    教学要点:

    1.质点、参考系、运动方程.

    2.位移、速度、加速度.

    3.圆周运动及描述.

    4.相对运动.

    教学要求:

    理解质点的位置矢量、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理解速度、加速度在直角坐标系和自然坐标系中的分量的形式.会由运动学方程求速度、加速度的方法;会求解简单的质点相对运动问题.

    重点:描述质点运动的各物理量以及各物理量间的关系.

    难点: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概念的建立以及各运动量的矢量性.

    第二章_ 力 动量 能量

    教学要点:

    1.牛顿运动定律.

    2.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

    3.保守力、势能.

    4.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要求:

    理解牛顿三定律的物理实质和适用条件,掌握用牛顿三定律处理力学问题的方法;理解功的概念;掌握质点的动量定理及质点系的动量守恒定律;掌握质点的动能定理及质点系的动能定理;理解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概念,会计算与几种常见的保守力(重力、弹性力和万有引力)相对应的势能,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重点:动力学基本规律.

    难点:势能的概念以及动力学基本规律的熟练应用.

    第三章_ 刚体的定轴转动

    教学要点:

    1.刚体模型.

    2.研究刚体运动的方法.

    3.刚体运动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教学要求:

    知道刚体是一种理想模型,把刚体视为质点系,并考虑刚体自身的特点是研究刚体运动规律的基本方法.

    第四章_ 气体动理论

    第五章_ 热力学基础

    教学要点: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热力学的基本定律.

    教学要求:

    知道分子动理论和热力学是从不同观点、用不同方法研究物质热运动的规律,热力学是宏观理论,分子运动论是微观理论.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热力学的基本定律.

    第六章_ 静电场

    教学要点:

    1.电场强度: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电场的叠加原理.

    2.静电场中的高斯定理:电力线、电通量、高斯定理、高斯定理的应用.

    3.静电场中的环路定理 电势:静电场力的功、电势与电势差、电势叠加原理、等势面,电势梯度.

    4.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

    5.电容器的电容

    6.电场的能量

    教学要求:

    理解电场强度的矢量性;明确高斯定理的物理意义、适用范围以及数学表达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对有一定对称性的电荷分布,能用高斯定理求出电场的空间分布;理解由定义和叠加原理求已知电荷分布的场的电势分布的方法.理解静电场中导体的静电平衡及其条件,导体达到静电平衡时的性质;了解静电感应和静电屏蔽等现象及原理;了解电介质的极化、电位移矢量和有介质时的高斯定理;理解静电场能量和能量密度概念.

    重点:描述电场的两个物理量—电场强度和电势的理解和计算.静电场中导体的静电平衡及其条件,导体达到静电平衡时的性质,电容.

    难点:用叠加原理求电场的空间分布.有电介质存在时的高斯定理.

    第七章_ 稳恒磁场

    教学要点:

    1.磁感应强度矢量.

    2.磁场中的高斯定理:磁感应线、磁通量、磁场中的高斯定理.

    3.毕奥-萨伐尔定理及其应用:毕奥-萨伐尔定律、载流直导线的磁场、载流圆线圈轴线上的磁场、载流螺线管中的磁场.

    4.磁场的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

    5.磁场对运动电荷和载流导线的作用.

    6.磁介质:磁介质的分类、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

    教学要求:

    理解用毕—萨定律求磁场的方法;理解磁通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场的方法及适用条件;理解安培力和洛沦兹力的计算方法;了解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

    重点: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场.

    难点:用毕—萨定律求磁场的分布.

    第八章_ 电磁感应_ 电磁场

    教学要点:

    1.电磁感应的基本定律: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

    2.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

    3.自感和互感、磁场的能量.

    4.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位移电流,麦克斯韦方程组.

    5.电磁波.

    教学要求:

    理解感应电动势的概念;理解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掌握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计算方法;知道感生电场与静电场的区别;理解位移电流的意义和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物理意义;了解电磁波的性质.

    重点: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

    难点: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计算.

    第九章_ 振动学基础

    教学要点:

    1、简介简谐振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2、描述简谐振动的物理量.

    3、简谐振动的合成.

    4、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

    教学要求:

    了解简谐振动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方程的基本特征;了解周期、频率、圆频率、相位、相位差、初位相等描述简谐振动的物理量;了解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的规律.

    第十章_ 波动学基础

    教学要点:

    1、简介机械波产生的条件及机理.

    2、平面简谐波方程的建立.

    3、描述波的物理量.

    教学要求:

    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及机理;了解建立平面简谐波方程的方法以及波动方程的物理意义;了解波长、波速的概念,知道周期、频率、波速与波长之间的关系.

    第十一章 波动光学

    教学要点:

    1、光的干涉.

    2、光的衍射.

    3、光的偏振.

    教学要求:

    知道光是电磁波,可能发生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了解干涉和衍射的条件,了解光的偏振现象.

    三、考核方式及其要求

    1.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闭卷考试与平时考勤、平时作业及半期测验相结合.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以及基本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适当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建议成绩评定方式为:平时成绩占30%,半期检查占10%,期末考试占60%.

    2.考核类型: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及综合运用.考核重点在识记、理解及简单应用,考核难点在综合运用.

    3.试题类型:名词解释、填空、判断、选择、简单论述、证明、计算等.识记类考核基础知识,出在名词解释、填空及判断中,理解类考核知识和基本能力,出在选择和简单论述中,应用(简单应用和综合运用)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般问题和较复杂问题的能力,出在证明及计算题型中.

    4.试卷题型比例:前五种题型建议为占50%左右,后两种题型占50%左右.

    5.认知层次比例:建议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运用的比例为3:3:3:1或者2:3:3:2.

    四、课程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大学物理实验B》课程中完成,实验课程单独记学分,无另外的实践环节.

    五、教材与参考书

    1.祝之光主编,《物理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马文蔚编主编,《物理学教程》第二版(上、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罗益民、余燕,《大学物理》(上、下),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___ 4.程守洙、江之水主编,《普通物理学》第五版(共三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赵近芳等,《大学物理》(上、下),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

    执笔人:周亚非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赵红

    批准人: 石东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年9月9日

     

    《概率论*》教学大纲

    学___ 时:48

    学___ 分:3

    开课对象:统计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的学科,是应用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金融和经济研究与经济管理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是统计学专业的必修课.先修课程有《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后续课程有《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等课程.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数理统计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初步应用概率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了解概率论的最新发展,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一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等.

    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规律与方法的掌握,并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概率论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金融和经济研究与经济管理方面的简单的不确定现象问题.

    (四)教学时数分配

    课程总学时48,具体学时安排如下: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1

    第一章_ 随机事件与概率

    8

    2

    第二章_ 一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2

    3

    第三章_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2

    4

    第四章_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12

    5

    第五章_ 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4

    6

    合计

    48

     

    (五)教学方式

    _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可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建议理论讲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正文

    第一章_ 事件与概率

    教学要点:

    1.随机事件及运算;概率及其性质.

    2.概率的确定方法;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

    3.事件的独立性;贝努利概型及简单运用.

    教学要求:

    1.理解随机事件及其运算;掌握概率各种的定义.

    2.掌握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等重要概率公式.

    3.掌握事件的独立性.

    重点:随机事件和运算、概率的定义、条件概率、贝努利概型

    难点:概率的定义、条件概率、贝叶斯公式

    第二章_ 一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教学要点:

    1.随机变量;分布函数.

    2.离散随机变量;分布列.

    3.连续随机变量;概率密度.

    4.两点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均匀分布、指数分布.

    教学要求:

    1.掌握一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的相关基本概念、性质及计算.

    2.常用一维随机变量的分布.

    重点:分布函数、概率密度、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均匀分布

    难点:分布函数、概率密度、正态密度

    第三章_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教学要点:

    1.联合分布;联合分布函数、联合分布列、联合概率密度;边缘分布函数、边缘分布列、边缘概率密度;条件分布.

    2.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教学要求:

    1.理解随机向量、联合分布、边缘分布、独立性等概念.

    2.熟练掌握随机向量的联合分布、边缘分布、条件分布的计算.

    重点:随机向量、联合分布、边缘分布、独立性、条件分布

    难点:随机向量、边缘分布、独立性、条件分布

    第四章_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教学要点:

    1.数学期望的定义及性质;常见分布的数学期望.

    2.方差的定义及性质;常见分布的方差.

    3.随机变量函数的期望;协方差与相关系数;协方差矩阵.

    教学要求:

    1.掌握数学期望的定义及性质.

    2.熟练掌握方差的定义及性质;熟练掌握协方差与相关系数的定义及性质.

    3.掌握常见分布的数学期望与方差.

    重点:数学期望的定义及性质、方差的定义及性质、协方差与相关系数的定义及性质

    难点:数学期望的定义及性质、方差的定义及性质、协方差与相关系数的计算

    第五章_ 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教学要点:

    1.收敛的定义及相互关系;贝努利大数定理;切比雪夫大数定律;辛钦大数定律.

    2.林—勒中心极限定理;林德贝尔格中心极限定理及李雅普诺夫中心极限定理.

    教学要求:

    1.理解随机变量序列收敛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2.理解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重点: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

    难点: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及其应用

     

    三、考核方式及其要求

    1. 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2. 考试方法

    参照《重庆文理学院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性意见》,考试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辅以开卷考试,平时考查注意采用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3.课程综合评定办法

    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半期考试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共同评定,平时成绩和半期考试成绩各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0%,期末理论成绩占60%.

     

    四、课程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结合相关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2.配合课堂理论教学,进一步强化对数理统计的理解和应用数理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通过作业或平时考核形式,让学生进行自己实验和建立统计模型和实证分析,以熟练掌握和深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五、教材与参考书___

    1.峁诗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刘次华,万建平.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施普林格出版社), 1999.

    3.盛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李贤平.概率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执笔人:杨春华

    审核人:杨树成

    批准人:余大鹏

    二〇〇九年七月

    《统计学*》教学大纲

    学时:48

    学分:3

    开课对象:统计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统计学》是教育部经济学和管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均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和数量特征进行分析,能透过数字看现象本质;能读懂《经济年鉴》、《统计年鉴》等;具备较强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具备应用统计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经济或管理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经济学、概率论、高等数学等.

    (二)课程目的

    ___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统计理论和数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学生能够联系社会经济的现状以及专业的特点,理解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能够结合专业特点,补充并深入学习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具备处理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统计学阐述的一些数量关系与数学公式,旨在增强我们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洞察力和增强我们对未来的适应能力,重在应用.

    (三)课程内容框架

    本课程知识模块按照基本知识、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统计分析顺序讲授.

    ___ 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认识统计(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发展历程);统计数据的搜集(数据的类型、来源及质量、方案的设计);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预处理、统计表);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集中、离散);抽样与参数估计;列联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

    (四)教学时数分配

    ____ 课程学时48,具体安排如下: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1

    第一章 绪论

    4

    2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与显示

    7

    4

    第三章 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

    4

    5

    第四章 抽样与参数估计

    9

    6

    第五章 列联分析

    6

    7

    第六章 时间序列分析

    9

    8

    第七章 统计指数

    9

    10

    合 计

    48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外习题和上机实践几种方法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并重,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统计理论和数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具体做法: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结合上机实践操作,插入案例分析,配合课外的学习,查阅相关资料,适当引入课堂讨论,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

     

    二、正文

    第一章 绪论

    教学要点:

    1.      统计学、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样本;

    2.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统计学的类型.

    教学要求:

    1.理解“统计”的涵义,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了解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2.理解总体、总体单位、样本的概念,理解总体的特点,总体和样本的关系.

    3.了解统计学与经济学、经济管理的关系,了解统计学的其他应用领域.

    重点: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理解总体和样本的概念.

    难点:统计总体和样本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与显示

    教学要点:

    1.      统计数据的类型、几种调查形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2.      标志、变量、指标的概念;

    3.      统计数据的预处理以及统计分组.

    教学要求:

    1.了解数据的计量尺度与数据的类型、统计调查方式、数据的搜集方法

    2.了解数据预处理的内容和目的

    3.掌握数据整理与显示的方法

    重点:掌握统计数据整理与显示的方法.

    难点:掌握不同类型数据适合的整理与显示方法.

    第三章 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

    教学要点:

    1.      集中趋势、离散趋势的测定;

    2.      几种数值平均数的计算和适用条件;

    3.      变异指标的概念;

    4.      标准差的计算.

    教学要求:

    1.理解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的概念、意义及计算方法.

    2.理解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重点:掌握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内涵;能够运用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来分析问题.

    难点:掌握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内涵.

    第四章_ 抽样估计

    教学要点:

    1.抽样估计的意义和一般步骤;

    2.抽样方案设计的基本准则;

    3.抽样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4.抽样误差的概念;

    5.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

    6.点估计.

    2.区间估计;抽样数目的确定;分层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

    教学要求:

    1.掌握抽样方案设计的基本准则、主要内容.

    2.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误差测定;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估计;理解其他抽样组织方式的抽样误差.

    重点: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估计以及样本量的确定.

    难点:简单随机抽样的区间估计.

    第五章_ 列联分析

    教学要点:

    1.列联表,分布与检验;

    2.列联表的相关测量以及列联分析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要求:

    1.理解列联表的概念、掌握分布以及检验的原理.

    2.会应用列联分析检验变量之间是否相关.

    重点:理解列联分析的原理以及应用.

    难点:理解列联表的概念、掌握分布以及检验的原理.

    第六章_ 时间序列指标分析

    教学要点:

    1.时间数列的意义;时间数列的种类;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时间数列常用分析方法;

    2.时间数列水平分析指标;时间数列速度分析指标;时间数列的分解与组合;长期趋势的测定和分析;季节因素的测定和分析;循环因素的测定和分析.

    教学要求:

    理解时间数列及分析方法;熟练掌握时间序列指标分析法和时间序列构成因素分析法.

    重点:熟练掌握时间序列指标分析法和时间序列构成因素分析法.

    难点:时间序列构成因素分析法.

     

    第七章 统计指数

    教学要点:

    1.      指数及其种类;同度量因素;

    2.      综合法总指数和平均法指数;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总量和总平均数变动因素分析;

    3.      综合评价的步骤、方法.

    教学要求:

    1.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和作用,明确我国实际编制综合法指数以及应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时同度量因素的固定方法.

    2.熟练掌握综合法指数和平均法指数的计算和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的方法;理解总平均数和平均法指数的不同.

    3.了解综合评价的意义,掌握综合评价的加权指数法及功效系数法的应用.

    重点:掌握综合指数法和平均指数法的计算,能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难点:掌握综合指数法和平均指数法的计算,能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三、考核方式及其要求

    1.考试形式与时间:

    考试形式: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试方法

    参照《重庆文理学院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性意见》,考试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辅以开卷考试,平时考查注意采用小论文或实际操作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3.成绩综合评定办法

    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课程论文成绩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共同评定,采用平时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20%,半期课程论文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期末理论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60%.

     

    四、课程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1.配合课堂理论教学,进一步强化对统计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上机和提交课程论文的形式,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和深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将统计真正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2.要求每位学生对统计学的应用领域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对EXCEL软件的应用达到一定的水平,相关的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展示,对统计指数的构成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五、教材与参考书

    1. 教材:贾俊平.《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

    2.庞皓、杨作廪.《统计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3

    3. 向蓉美、徐浪、王青华.《统计学学习指导与解题能力训练》.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

    4. 吴喜之等译.《统计学:从概念到数据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执笔人:李洪侠

    审核人:杨树成

    批准人:余大鹏

    二〇〇九年七月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学时:64

    学分:4

    开课对象: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方向)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单位,例如单个家庭、单个企业、单个市场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它试图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社会中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总量的相互关系,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试图通过对社会总体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途径的经济理论.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框架,并初步具有应用西方经济学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的特性与运行特点,并能运用弹性分析、边际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最优化分析等经济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系统地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机制,理解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国民经济管理的影响,懂得如何预期和适应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提高其驾驭经济管理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框架

    本课程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见教学时数分配表.

    (四)教学时数分配

    课程总学时64,具体学时安排如下.执行时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1

    第一章 西方经济学概述

    2

    微观经济学部分

    2

    第二章 供求与局部均衡

    4

    3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4

    4

    第四章 生产理论

    4

    5

    第五章 成本理论

    4

    6

    第六章 厂商均衡

    4

    7

    第七章 生产要素定价理论

    4

    8

    第八章 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4

    9

    第九章 市场失灵和政府调节

    2

    宏观经济学两部分

    10

    第十章 宏观经济理论发展概述

    2

    11

    第十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4

    12

    第十二章 产品市场均衡

    4

    13

    第十三章 产品-货币市场均衡与总需求曲线

    4

    14

    第十四章 劳动市场均衡与总供给曲线

    4

    15

    第十五章 一般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

    4

    16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

    4

    17

    第十七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4

    18

    第十八章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2

    19

    合计

    64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可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建议理论讲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正文

    第一章 西方经济学概述

    教学要点:

    1.欲望;稀缺性;选择;机会成本;

    2.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定;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微观分析、宏观分析与结构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教学要求:

    理解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的定义、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定与研究方法、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重点:欲望;稀缺性;选择;机会成本.

    难点: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定与研究方法、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微观经济学部分

    第二章 供求与局部均衡

    教学要点:

    1.个人需求;市场需求;

    2.单个厂商的供给;市场供给;

    3.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均衡点的移动;

    4.支持价格;限制价格;

    5.点弹性;弧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供给弹性.

    教学要求:

    1.掌握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的涵义;理解影响需求的因素;掌握需求函数、需求定理;理解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的联系与区别.

    2.掌握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的涵义;理解影响供给的因素;掌握供给函数与供给定理;理解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的联系与区别.

    3.掌握均衡价格、均衡价格的变动机制;了解政府对价格控制的原因和方法.

    4.掌握弧弹性和点弹性、需求弹性、供给弹性、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

    重点: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以及弹性分析.

    难点:弹性的计算.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教学要点:

    1.消费者偏好;效用;总效用与边际效用;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剩余;

    2.序数效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线;

    3.收入变化下的消费者均衡;价格变化下的消费者均衡;

    4.代替效用与收入效用;低档商品的代替效用与收入效用.

    教学要求:

    1.掌握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理解消费者均衡及对需求曲线的推导;掌握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等概念和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预算线和消费者均衡的概念.

    2.理解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机制、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机制;理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重点:效用、无差异曲线、效用分析.

    难点:消费者均衡、代替效用与收入效用.

    第四章 生产理论

    教学要点:

    1.固定投入与变动投入;生产函数;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3.变动投入下的生产;固定投入下的生产;要素替代率;生产的经济区域;

    4.等成本线;最优投入组合;扩张路线;

    5.常数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

    教学要求:

    1.掌握生产函数的概念;

    2.理解一种变动投入要素的生产和两种变动投入要素的生产;

    3.掌握最优投入组合的条件;

    4.理解规模收益.

    重点:生产函数、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最优投入组合.

    难点:要素替代率、规模收益.

    第五章 成本理论

    教学要点:

    1.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成本函数;

    2.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与短期边际成本;

    3.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包络线与扩张线;

    4.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范围经济;

    5.收益;利润最大化均衡;停止营业点. 

    教学要求:

    1.理解成本的相关概念;

    2.理解短期成本的相关概念;

    3.理解长期成本的相关概念;

    4.理解影响长期平均成本的因素;

    5.掌握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重点:成本函数、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与短期边际成本.

    难点:利润最大化均衡;停止营业点.

    第六章 厂商均衡

    教学要点:

    1.完全竞争的条件;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短期均衡;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长期均衡;产业长期供给曲线;

    2.完全垄断市场的条件;完全垄断条件下的短期均衡;完全垄断条件下的长期均衡;垄断的社会成本;垄断的价格歧视;

    3.垄断竞争的含义;垄断竞争条件下的短期均衡;垄断竞争条件下的长期均衡;垄断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

    4.寡头市场的特征;古诺模型;斯泰克伯格模型.

    教学要求:

    1.掌握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2.掌握完全垄断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3.掌握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4.掌握寡头垄断市场的均衡、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

    重点:在完全竞争的条件、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市场等条件下的均衡.

    难点:古诺模型;斯泰克伯格模型.

    第七章_ 生产要素定价理论

    教学要点:

    1.单个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生产要素的市场供求与要素价格的决定;生产要素供求的均衡;

    2.买方垄断;卖方垄断;双边垄断.

    教学要求:

    1.理解竞争性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

    2.理解不完全竞争性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

    重点:生产要素的市场供求与要素价格的决定;生产要素供求的均衡.

    难点:买方垄断;卖方垄断;双边垄断下的均衡.

    第八章_ 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教学要点:

    1.交易的一般均衡;生产的一般均衡;帕累托有效;

    2.福利;福利最大化;社会福利、效率与平等;洛仑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3.社会福利、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教学要求:

    1.掌握经济效率和帕累托标准;理解交易的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条件、生产的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条件、交换与生产的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条件、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的联系.

    2.理解社会福利、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重点:交易的一般均衡、生产的一般均衡;帕累托有效.

    难点:交易的一般均衡、生产的一般均衡的推导.

    第九章_ 市场失灵和政府调节

    教学要点:

    1.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次品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委托-代理问题;

    2.外部性;政府干预;明确产权;排污权交易;共有财产;

    3.公共物品.

    教学要求:

    1.理解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理解次品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理解委托-代理问题和激励、效率工资理论.

    2.理解外部性及其特征、外部性与资源配置效率、对外部性的一般控制方法;了解交易费用、产权的界定和科斯定理.

    3.理解公共物品的特征、公共物品的有效产出和供给效率、公共物品的偏好和公共选择理论、公共物品的林达尔价格、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作用.

    重点:次品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委托-代理问题;外部性;共有财产;公共物品.

    难点:明确产权;政府干预.

    宏观经济学部分

    第十章 宏观经济理论发展概述

    教学要点:

    1.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

    2.凯恩斯对古典理论的革命;凯恩斯理论体系;

    3.现代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教学要求:

    了解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凯恩斯革命、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演变.

    重点:凯恩斯理论体系.

    难点:现代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第十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教学要点:

    1.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与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工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2.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

    3.两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三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四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教学要求:

    1.理解国民收入核算指标;

    1.理解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3.理解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

    重点: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与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工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

    难点:国民收入核算.

    第十二章 产品市场均衡

    教学要点:

    1.消费函数;储蓄函数;投资函数;

    2.均衡国民收入;投资-储蓄法;总需求-总供给法;数学模型;

    3.投资乘数;政府的收支行为;固定税制;变动税制.

    教学要求:

    1.理解消费、储蓄与投资函数;

    2.理解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3.理解投资乘数;理解政府收支行为的影响.

    重点:均衡国民收入;投资-储蓄法;总需求-总供给法;数学模型.

    难点:乘数的推导.

    第十三章 产品-货币市场均衡与总需求曲线

    教学要点:

    1.投资需求与利率;IS曲线的推导;

    2.货币的含义;货币需求;货币供给;LM曲线的推导;

    3.IS-LM模型;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变动;挤出效应与凯恩斯陷阱;

    4.消费的实际货币余额效应;投资的实际货币余额效应;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教学要求:

    1.理解产品市场均衡:LS曲线

    2.理解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

    3.理解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LS-LM模型、价格调整与总需求曲线.

    重点:IS-LM模型;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变动;挤出效应与凯恩斯陷阱.

    难点:IS曲线的推导.

    第十四章 劳动市场均衡与总供给曲线

    教学要点:

    1.劳动需求函数;劳动供给函数;劳动市场均衡;

    2.生产函数;调整过程;短期总供给曲线;

    3.古典总供给曲线;完全货币幻想下的总供给曲线;完全预期下的总供给曲线;货币工资刚性下的总供给曲线.

    教学要求:

    1.理解劳动市场均衡、总供给曲线;

    2.理解有关劳动市场的不同假设.

    重点:劳动需求函数;劳动供给函数;劳动市场均衡.

    难点:古典总供给曲线;完全货币幻想下的总供给曲线;完全预期下的总供给曲线;货币工资刚性下的总供给曲线.

    第十五章 一般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

    教学要点:

    1.古典经济模型;简单萧条模型;

    2.完全货币幻想模型、一般短期模型、完全预期模型.

    教学要求:

    1.了解古典经济模型、简单萧条模型;

    2.完全货币幻想模型、一般短期模型、完全预期模型.

    重点:古典经济模型;简单萧条模型;完全货币幻想模型、一般短期模型、完全预期模型..

    难点:一般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的推导.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

    教学要点:

    1.宏观经济目标;经济政策工具;丁伯根模型;有效市场分类;

    2.政府预算及其构成;财政政策的分类;

    3.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4. 宏观经济政策乘数;需求管理政策的产出结构效应;一般短期模型中的财政政策效应;一般短期模型中的货币政策效应;

    5.财政政策的效力;货币政策的效力;从菲利普斯曲线到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的变动.

    教学要求:

    1.理解经济政策理论、财政政策、 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乘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力、宏观经济学主流派在经济政策上的分歧.

    重点:宏观经济目标;经济政策工具;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难点:宏观经济政策乘数;需求管理政策的产出结构效应;一般短期模型中的财政政策效应;一般短期模型中的货币政策效应;财政政策的效力;货币政策的效力;从菲利普斯曲线到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的变动.

    第十七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教学要点:

    1.通货膨胀的效应;通胀的原因;

    2.菲利普曲线;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曲线;

    3.动态调整:货币扩张;动态调整:财政扩张;滞涨原因;

    4.降低通胀的对策;降低失业的政策.

    教学要求:

    1.理解通货膨胀的相关概念;理解菲利普曲线的含义;

    2.理解通货膨胀、就业和产出的动态调整过程;理解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对策.

    重点:通胀的原因;滞涨原因;降低通胀的对策;降低失业的政策.

    难点:菲利普曲线;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曲线.

    第十八章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教学要点:

    1.国际收支平衡表;进出口与资本流动的决定;开放条件下的产品市场均衡;开放条件下的产品—货币市场均衡;

    2.国际收支平衡;BP曲线;LS-LM-BP模型;

    3.汇率制度;汇率制度与国际收支平衡.

    教学要求:

    1.了解经常账户与宏观经济均衡、资本账户与宏观经济均衡;汇率制度与经济稳定

    2.理解净出口减少对需求的冲击、货币需求下降对需求的冲击;理解原材料真实价格对供给的冲击、不剩的供给冲击.

    重点: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制度.

    难点:LS-LM-BP模型.

     

    三、考核方式及其要求

    1.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试方法

    参照《重庆文理学院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性意见》,考试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平时考查注意采用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3.课程综合评定办法

    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半期考试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共同评定,平时成绩和半期考试成绩各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0%,期末理论成绩占60%.

     

    四、课程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1.配合课堂理论教学,进一步强化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解,教学中可按照重点内容安排学生自己进行实践和讨论以及分析当前我国经济政策,以熟练掌握和深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2.学生能应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分析我国的现行经济政策.

     

    五、教材与参考书

    1.平狄克、鲁宾费尔德. 西方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尼克尔森. 西方经济理论.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3.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 经济学. 华夏出版社,1999.

    5.Robert S. Pindyck. Microeconomics(5/e).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Rudiger Dornbusch, Stanley Fischer, Richard Startz. Macroeconomics( Seventh Edition).北财经大学出版社、McGraw-Hill出版公司,1998.

     

    执笔人:杨树成

    审核人:杨树成

    批准人:余大鹏

    二〇〇九年七月

     

    《管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总学时:32

    学分:2

    开课对象:统计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_ _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它有着引导学生系统地初步掌握从事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管理思维模式的作用,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关键课程之一.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管理学能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与了解,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于分析、解决具体管理问题,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能有意识地在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增进与外界的交往与沟通,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

    (三)课程内容框架

    课程内容:主要内容包括管理与管理学、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决策、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七大板块.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叙述要准确,理解要完整,对基本原理要正确理解并能应用.要求学生正确的、一分为二的对待国外管理理论和实践,做到“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要求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运用全面的、发展的和系统的观点以及所学理论,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的管理问题,真正将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转化为管理能力,提高在管理工作中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绩效.

    (四)教学时数分配

    本课程开设学期为本科四年制第一学期,共32学时.课程学时安排如下:

    序号

    教学内容

    学 时 分 配

    1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4

    2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4

    3

    第三章 决策

    6

    4

    第四章 计划职能

    4

    5

    第五章 组织职能

    6

    6

    第六章 领导职能

    6

    7

    第七章 控制职能

    2

    8

    合计

    32

    (五)教学方式

    整个教学过程由理论讲授、课外作业和实践教学三个环节组成.建议理论讲授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方式,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二、正文

    第一章_ 管理与管理学

    教学要点:

    1.管理的产生、概念、属性、职能与作用.

    2.管理学的概念、特性、研究对象与内容.

    教学要求:

    理解管理的二重性、管理学的特征;理解管理概念、管理的研究对象与职能;了解管理的意义、管理学的概念及内容.

    重点:管理的属性和职能,管理学的特性和研究对象.

    难点:管理的属性.

    第二章_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要点:

    1.管理的萌芽与管理运动.

    2.古典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韦伯的组织理论.

    3.现代主要的管理流派及现代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要求:

    理解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了解管理理论的阶段划分、现代主要的管理流派及现代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重点: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难点:古典管理理论.

    第三章 决 策

    教学要点:

    1.决策的概念、特征作用与类型.

    2.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和当代决策理论.

    3.决策的原则与过程,决策的软技术和硬技术.

    教学要求:

    理解决策的含义、原则和类型,掌握决策的方法;了解决策的作用、决策理论和决策的过程.

    重点:决策的概念、特征作用与类型,决策技术.

    难点:决策理论、决策技术.

    第四章_ 计划职能

    教学要点:

    1.计划的含义与意义,计划工作含义与性质,计划的分类与表现形式,计划工作的原理;战略性计划的含义与内容,战略的选择.

    2.计划的组织实施:目标管理、滚动计划法和网络分析技术.

    教学要求:

    理解决策的含义、原则和类型;掌握决策的方法;了解决策的作用、决策理论和决策的过程.

    重点:计划工作含义与性质,计划的分类,计划工作的原理,计划的方法.

    难点:计划的方法.

    第五章_ 组织职能

    教学要点:

    1.组织的概念,组织工作原理,组织结构的类型.

    2.组织设计任务、目的、原则及影响因素,组织的部门划分、层级划分和职权划分,集权与分权;人力资源计划,人员配备的原则,主管人员的选聘、考评与培训,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3.组织变革的含义、目标、内容与种类,组织的生命周期理论,组织的老化与对策,组织变革的实施.

    4.组织文化由来、含义、结构与内容,文化力的含义、特征与功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

    教学要求:

    理解组织工作的原理、组织设计的原则和人员配备的原则;理解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组织的生命周期理论;理解企业文化的含义、结构和内容;掌握各类组织结构的特点、优点和缺点,掌握组织设计中的部门划分、层级划分和职权划分;了解组织的含义、组织设计的目的与任务;了解人力资源计划、主管人员选聘的条件和方式、培训内容与方法;了解组织变革的含义、目标、内容、种类和实施,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和实施艺术.

    重点:组织工作原理,组织结构的类型,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集权与分权,人员配备的原则,主管人员的选聘,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

    难点:组织结构类型,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第六章_ 领导职能

    教学要点:

    1.领导含义方式,领导者的类型,领导理论.

    2.激励的原理,激励理论.

    3.沟通的原理,组织的沟通,组织冲突与谈判.

    教学要求:

    理解激励理论、领导理论;理解激励原理、沟通原理;了解领导的含义、类型与方式;了解激励的方式、有效的沟通方式以及组织的冲突.

    重点:领导理论,激励理论,组织的沟通.

    难点:领导理论,激励理论.

    第七章 控制职能

    教学要点:

    1.控制的含义与必要性,控制过程,有效控制.

    2.控制方法:预算方法、生产控制及其他控制方法.

    3.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幂级数.

    教学要求:

    理解控制的理论和过程,以及有效控制的特征;掌握控制的方法;了解控制的含义与类型.

    重点:控制过程,有效控制,控制方法.

    难点:控制的方法.

     

    三、考核方式及其要求

    1.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考查;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试方法

    参照《重庆文理学院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性意见》,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和成绩结算办法与比例.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试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平时考查以出勤率、作业情况、课堂讨论等灵活多样方式为主.

    3.课程综合评定办法

    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半期考试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共同评定,平时成绩和半期考试成绩各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0%,期末理论成绩占60%.

     

    四、课程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1.配合课堂教学,学生必需完成一定量的作业,进一步强化对管理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2.学生必需按时完成作业,交给任课教师批改.

    3.作业、笔记、考勤作为平时成绩计算的重要因素.

    五、教材与参考书

    1.[美]罗宾斯与库尔特.管理学(第七版).人大出版社,2004

    2.[美]哈罗德、孔茨与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第十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美] 达夫特.管理学 (第五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徐国华、赵平.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汪克夷.管理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6.戴永良.管理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执笔人:李 勇

    批准人:杨树成

    审核人:余大鹏

    2009年 7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第二部分_ 实验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B*》实验教学大纲

     

    计划学时:32

    计划学分:2

    适用专业:统计学

    一、实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课程性质:

    大学物理实验B是独立于理论课《大学物理B》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受到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2.课程地位: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而对物质世界各种运动形式的基本规律的研究,又是以实验作为基础,并最终受到实验的检验。物理实验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物理学建立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把物理实验作为高等学校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一门独立开设的必修基础课,它不仅可以加深对物理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实验知识,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等方面受到系统而严格的训练。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课程作用:

    本课程要使学生在物理实验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基本方法方面受到较为系统的训练,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能力,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实验素质。

    二、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理解物理实验的研究方法,加深对物理现象、物理理论的正确理解。

    2 熟悉各种实验仪器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能熟练地使用并操作常见的实验仪器,如长度测量工具、质量测量工具、基本仪器仪表的构造和使用等。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4 能独立地完成实验操作,熟练地处理实验数据,能对实验进行误差分析和结果分析,形成科学可靠的实验结论,能规范地写出实验报告。

    5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勤奋学习、求真、求实的科学品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

    以教学中完成的实验项目情况进行考核。

    2.成绩评定:

    课程要求必须完成所有实验项目才能计成绩。缺实验者课程成绩不及格。成绩由各实验项目成绩按权重评定课程综合成绩。

    实验项目成绩按照等级评分,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等,课程综合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录。课程综合成绩为优,成绩为90-100分;良,成绩为80-89分;中,成绩为70-79分;及格,成绩为60-69分;不及格,则实验不合格,成绩为60分以下。

    实验项目成绩的五个等级标准如下:

    优_ 重视实验,课前准备充分,实验操作能力强,完成实验质量好,实验记录数据完整、准确、实事求是,自觉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实验纪律,无抄袭现象。实验报告书写规范、整洁、清楚,报告中各项内容准确详实,实验数据处理科学合理,结论正确,有正确的误差分析、结果分析和问题回答。

    良_ 重视实验,课前准备比较充分,实验操作能力较强,完成实验较好,实验现象、数据记录较完整,准确,实事求是。能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实验纪律,无抄袭现象。实验报告书写较为规范,整洁,报告中各项内容准确详实,实验数据处理合理,结论正确,有误差分析、结果分析。

    中_ 比较重视实验,能完成预习,实验操作能力一般,能完成实验现象、数据记录。能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实验纪律,无抄袭现象。实验报告中各项内容基本完整,实验数据处理一般,结论正确。

    及格_ 基本能正确对待实验,有预习,实验操作能力一般,基本能完成实验,实验现象、数据记录一般。基本能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实验纪律,无抄袭现象。实验报告书写和各项内容一般,实验数据处理一般,结论无大错。

    不及格_ 不能正确对待实验,预习差或无,实验操作能力差,不能完成实验,实验现象、数据记录差。不能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实验纪律。实验报告书写差,报告中各项内容不够准确详实,实验数据处理差,结论存在错误,存在抄袭现象。

    四、实验教材与参考书

    1.杨述武等. 普通物理实验(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孙敬姝,吕天全,王秉超. 普通物理实习实验.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物理学教研室编. 普通物理实验. 2006年自编讲义.

    4.潘学军等. 大学物理实验(基础物理部分).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五、实验项目开设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要求

    类别

    备注

     

    绪论,测量不确定度及数据处理

    5

    理论讲授

    必做

     

     

    1

    长度的测量

    3

    基本技能型

    必做

    专业基础

     

    2

    密度的测量

    3

    基本技能型

    选做

    专业基础

     

    3

    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

    3

    综合训练型

    选做

    专业基础

     

    4

    弦振动的研究

    3

    综合训练型

    选做

    专业基础

     

    5

    气垫导轨实验系统误差的分析与修正

    6

    综合训练型

    选做

    专业基础

     

    6

    刚体转动的研究

    3

    综合训练型

    选做

    专业基础

     

    7

    单摆

    3

    基本技能型

    选做

    专业基础

     

    8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3

    基本技能型

    必做

    专业基础

     

    9

    望远镜的设计和检测

    6

    设计创新型

    选做

    专业基础

     

    10

    金属线胀系数的测定

    3

    综合训练型

    选做

    专业基础

     

    11

    光栅衍射实验

    3

    综合训练型

    选做

    专业基础

     

    12

    导热系数的测定

    3

    综合训练型

    选做

    专业基础

     

    13

    液体粘滞系数的测量

    3

    基本技能型

    选做

    专业基础

     

    14

    电热法测定热功当量

    3

    综合训练型

    必做

    专业基础

     

    15

    静电场的描绘

    3

    基本技能型

    选做

    专业基础

     

    16

    制流电路与分压电路

    3

    基本技能型

    必做

    专业基础

     

    17

    低电阻与电阻温度系数的测定

    3

    综合训练型

    选做

    专业基础

     

    18

    万用表的设计与定标

    6

    设计创新型

    选做

    专业基础

     

    19

    磁滞回线和基本磁化曲线的测定

    3

    综合训练型

    选做

    专业基础

     

    20

    示波器的使用

    3

    基本技能型

    必做

    专业基础

     

    六、正文

    实验一 长度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测长度的几种常用仪器;

    2、练习做好记录和计算不确定度;

    3、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器材

    游标卡尺(0—125mm)、外径千分尺(0—25mm)、读数显微镜(JXD3型)。

    (三)实验内容

    1、用游标卡尺测圆管的内径、外径和管长,记录实验结果,计算其体积和不确度,正确表示测量结果;2、用千分尺测大滚珠的直径,记录实验结果,计算其不确度,正确表示测量结果;3、用移测显微镜测小滚珠的直径,记录实验结果。

    (四)技能要点

    1、米尺、游标卡尺、千分尺的正确操作;

    2*、用米尺、游标卡尺、千分尺测定实物的长度,并能正确记录数据;

    3、能对移测显微镜进行正确调节,并利用移测显微镜测量长度;

    4、能计算结果的不确定度,并能正确表达测量结果。

     

    实验二 密度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

    2、掌握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

    3、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并评估不确定度,正确表示测量结果。

    (二)实验器材

    物理天平(WL—0.5型),烧杯,比重瓶,温度计,被测物。

    (三)实验内容

    1、对照仪器,弄清物理天平的结构和测量方法,记清操作规则;2、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并正确表示测量结果。

    (四)技能要点

    1、清楚物理天平基本结构;

    2、明确物理天平的操作规则;

    3*、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并正确表示测量结果。

     

    实验三 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气垫导轨的结构和调整使用方法;

    2、学会电脑通用计数器的使用方法;

    3、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二)实验器材

    气垫导轨(L-QG-T-1500/5.8型),光电门,滑块,砝码(每个5g),天平,砝码盘(5g),电脑通用计数器(MUJ-4B)。

    (三)实验内容

    1、检查计时系统;2、调平气垫导轨;3、测出粘滞阻尼常量b;4、测量加不同砝码m0时的加速度a;、验证F与a的关系。

    (四)技能要点

    1、电脑通用计数器和气垫导轨的正确使用;

    2、调平气垫导轨的调平;

    3*、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四 弦振动的研究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弦振动时形成的驻波;

    2、测量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

    (二)实验器材

    XZDY-B型固定均匀弦振动仪, 弦线,滑轮,砝码。

    (三)实验内容

    1、测定弦线的线密度;2、在频率一定的条件下,改变张力T的大小,测量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Vf.;3、在张力T一定的条件下,改变频率,测量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VT,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

    (四)技能要点

    1、驻波的调节;

    2、测定弦线的线密度;

    3*、在频率一定的条件下,改变张力的大小,测量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

    4、在张力一定的条件下,改变频率的大小,测量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

     

    实验五 导轨实验中系统误差的分析与补正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存在于气垫导轨实验中系统误差的分析处理,学习分析发现并对系统误差进行修正的方法;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实验的系统误差进行分析;

    3、对倾斜导轨上测重力加速度实验的系统误差进行修正。

    (二)实验器材

    气垫导轨、滑块、数字毫秒计。

    (三)实验内容

    1、用不同的方法测定粘滞阻力系数b,并对结果进行分析;2、对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系统误差进行修正及分析;3、对倾斜气轨上测重力加速度实验的系统误差进行修正及分析。

    (四)技能要点

    1*、调平气垫导轨,正确使用数字毫秒计;

    2、测定粘滞阻力系数;

    3*、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六 刚体转动的研究

    (一)实验目的

    1、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

    2、验证转动定律及平行轴定理。

    (二)实验器材

    转动惯量实验仪(JM-4)、通用电脑式毫秒计(HMS-3型)、游标卡尺。

    (三)实验内容

    1、测定几种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2、验证平行轴定理。

    (四)技能要点

    1*、测底盘的转动惯量;

    2*、测待测件的转动惯量,并计算误差;

    3、验证平行轴定理。

     

    实验七 单摆

    (一)实验目的

    1、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g的值;

    2、考查单摆的系统误差对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影响;

    (二)实验器材

    单摆、单摆计时(数)仪(DB-2A)、钢球1(直径25mm)、钢球2(直径18mm)、木球(直径25mm)、游标卡尺、数字毫秒计(JO201—CHJ)、光电门。

    (三)实验内容

    1、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g;2、对所存在的系统误差进行分析比较。

    (四)技能要点

    1、正确安装单摆装置,正确设置单摆记(时)数仪;

    2*、测出利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所需要的量,计算重力加速度及误差,并对误差进行分析;

     

    实验八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会调节光学系统共轴的方法,并了解视差原理的实际应用;

    2、学会光学中光路的建立与调节方法;

    3、掌握薄透镜焦距的常用测定方法。

    (二)实验器材

    光具座(GJZ—15);发散透镜;会聚透镜(两块);狭缝光源;白屏;平面反射镜;座子配件;手电筒;螺丝刀;镜头纸。

    (三)实验内容

    1、安装光学元件调节共轴;2、由物距像距求凸透镜焦距;3、两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的焦距;4、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的焦距;5、透镜法测凹透镜焦距;6、了解视差法测凹透镜焦距;7、对测量作比较和评价。

    (四)技能要点

    1*、安装光学元件调节共轴;

    2、由物距像距求凸透镜焦距;

    3*、两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的焦距;

    4*、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的焦距;

    5、透镜法测凹透镜焦距。

    实验九 望远镜的设计和检测

    (一)实验目的

    望远镜和显是常用的助光学仪器。主要是帮助人们观察远处的目标。他们在天文学、电子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适应不同用途和性能的要求,望远镜的种类很多,构造也各有差异,但是它们的基本光学系统都由一个物镜和一个目镜组成。本实验要求学生通过透镜焦距的测量,挑选出薄透镜或物镜、目镜组装成最简单的望远镜,以熟悉它们的构造及放大原理,学会望远镜放大率的测量,并掌握其调节使用,同时通过本实验掌握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方法。

    (二)实验器材

    光学平台(包括相应的安装配件);测微目镜[或数显读数显微镜(JXD—250B)];透镜若干;光源、物屏;平面镜、米尺及透明标尺等。

    (三)实验内容

    1、本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挑选出薄透镜或物镜、目镜组装成望远镜;2、理解望远镜的构造及放大原理,掌握望远镜放大率的测量方法;3、正确画出所组装望远镜光路图。

    (四)技能要点

    1*、本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挑选出薄透镜或物镜、目镜组装成望远镜;

    2、理解望远镜的构造及放大原理,掌握望远镜放大率的测量方法;

    3、正确画出所组装望远镜光路图。

    实验十 金属线胀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知道千分表的结构和原理,会正确使用千分表和温控实验仪;

    2、测量金属的线胀系数。

    (二)实验器材

    金属线膨胀实验仪,ZKY-PID温控实验仪,千分表

    (三)实验内容

    1、检查水位管,将水箱的水加到适当值;2、安装仪器;3、测量线膨胀系数。

    (四)技能要点

    1、ZKY-PID温控实验仪和千分表的正确使用;

    2、测量金属的线胀系数。

    实验十一 光栅衍射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光栅分光原理的理解;

    2、用透射光栅测定光栅常量,光波波长和光栅角色散;

    3、熟悉分光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器材

    分光仪(FGY—01);光栅;钠灯及低压汞灯电源,(GP20Hg);手电筒;分线板;螺丝刀;镜头纸。

    (三)实验内容

    1、利用光栅调节分光仪;2、调节入射平行光与光栅刻痕面垂直;3、调节光栅刻痕与仪器转轴平行;4、测量绿色谱线的衍射角,求出光栅常数;5、测量汞灯的四条谱线的衍射角,得出波长以及对应的百分误差;6、计算各条谱线附近的角色散。

    (四)技能要点

    1、分光仪的正确调节;

    2、测定光栅常量,光波波长和光栅角色散。

     

    实验十二 导热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准确测定温度的热电偶的方法;

    2、用导热系数测定仪测定金属铝柱的导热系数;

    *3、了解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器材

    导热系数测定仪(含轴流电扇,红外灯泡);杜瓦瓶;待测样品;热电偶(两副);多量程数字电压表、调压变压器、交流电压表、物理天平、游标卡尺、停表等。

    (三)实验内容

    1、学会温度测定的热电偶的方法;2、用导热系数测定仪测定样品的导热系数;3、了解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将温差电动势与温度差的关系录入计算器进行数据处理。

    (四)技能要点

    会热电偶测定温度的方法;会使用导热系数测定仪测定金属样品的导热系数;了解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

    1*、会用热电偶测定被测对象的温度;

    2、知道用导热系数测定仪测定金属铝柱的导热系数的方法;

    3、了解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会用计算器对温差电动势与温度差的关系进行换算。

     

    实验十三 液体粘滞系数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根据斯托克斯公式用落球法测定油的粘滞系数;

    *2、领会粘滞系数的物理内涵,了解容器大小的限制和涡流修正方法。

    (二)实验器材

    玻璃圆筒(高约50cm,直径约5cm),停表,螺旋测微计,游标卡尺,(分析天平),(比重计),温度计,小球,镊子,漏勺,待测液体(蓖麻油)。

    (三)实验内容

    1、根据斯托克斯公式用落球法测定油的粘滞系数;2、领会粘滞系数的物理内涵,了解容器大小的限制和涡流修正方法;3、分析实验装置的误差,对表示结果的标准式做出分析。

    (四)技能要点

    __ 1、用落球法测定油的粘滞系数;

    2、知道容器大小的限制和涡流修正方法;

    3、能对结果做出分析。

     

    实验十四_ 电热法测定热功当量

    (一)实验目的

    1、 用电热发测定热功当量;

    2、 另一种散热修正的方法——修正终温;

    *3、比较该种散热修正方法与补赏法的区别。

    (二)实验器材

    量热器、温度计(0——50.00℃二支、0——100.00℃一支)。加热电阻丝、稳压电源、安培计、伏特计、变阻器、物理天平、停表等。

    (三)实验内容

    1、用电热法测定热功当量;2、 学习散热修正的终温修正法,并与补赏法比较;3、记录V、I等实验数值,利用能量守恒计算结果。

    (四)技能要点

    1*、正确使用量热器;

    2、散热修正的终温修正法;

    3、测量记录V、I等实验数值,用电热法测定热功当量的实验数据;

     

    实验十五 静电场的描绘

    (一)实验目的

    1、了静电场的形象表示方法;

    2、静电场形象描绘的困难;

    3、习用稳恒电场模拟研究静电场的方法;

    4、绘二种场结构的等势线。

    (二)实验器材

    AC-20静电场描绘电源、DZ-静电场描绘仪、DF-10电压等分器、两点电荷水槽电极、同轴柱面水槽电极、聚集电场水槽电极、游标尺、开关及导线、计算器、16K的白纸和复写纸。

    (三)实验内容

    1、学会用圆柱形电容器电场中等位线分布模拟静电场的方法;2、描绘两平行无限长带等量异号电荷体系的等位线模拟描绘;3、实验验证静电场的性质

    (四)技能要点

    1*、掌握电路的联线﹑准备工作;

    2、能用给出测量数据利用计算器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得A = ?B = ?r = ?;

    3、利用A = ?B = ?得出圆柱形电容器电场中的内圆柱半径ra = ? ,外环内半径rb= ?

     

    实验十六_ 制流电路与分压电路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基本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2、掌握制流与分压两种电路的联结方法,性能和特点,学习检查电路故障的一般方法;

    3、熟悉电磁学实验的操作规程和安全知识。

    (二)实验器材

    WYT—2A直流稳压电源,DM—A3 数字电流表,DM—V4数字电压表,BX7—13型变阻器(065A,500Ω),ZX21型直流电阻箱子(0.5W),万用电表,开关,导线。

    (三)实验内容

    1、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等的使用;2、连接电路,并能检查电路的正确性;3、正确测定实验数据并由实验数据描绘制流分压特性曲线;4、能测定电路的灵敏度。

    (四)技能要点

    1*、掌握电表的种类、仪表工作原理的图形符号;

    2、由使用仪表图形符号、量程求出最大绝对误差和测量的相对误差;

    3*、电阻箱的读数﹑几档联用时额定电流的计算。

     

    实验十七 低电阻与电阻温度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双臂电桥测低电阻的原理和方法。

    2、学会用直流双臂电桥测金属棒的电阻值。

    (二)实验器材

    QJ44型双臂电桥,WYT-20型直流稳压电源,RX-2四端金属电阻,RX-4型四端金属电阻,导线。

    (三)实验内容

    1、用双电桥测定二种金属棒的电阻率;2、学会正确控制测温度的方法;3、测定电阻的温度系数,并验证电阻和温度的关系。

    (四)技能要点

    1、用双电桥测定二种金属棒的电阻率;

    2、验证电阻和温度的关系。

    实验十八 万用电表的设计与定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将微安表改装成多量程万用电表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

    2、学习万用电表的组装与定标;

    3、掌握万用电表的校准方法,绘制校准曲线和万用表面板。

    (二)实验器材

    微安计(100μF,470Ω左右)1个;PM-V4型数字电压表1只、DM-A3型数字电流表1只、WYT-2A型直流稳压电源1台、ZX21型直流电阻箱(0~99999.9Ω)5只、BX7-13型滑线变阻器1个(0~100Ω)、干电池电源(1.5V)1个,电位器(0~480Ω左右)1个、限流电阻一个(10Ω)、导线若干。

    (三)实验内容

    1、能熟悉实验室提供的仪器性能和使用方法以及仪器的安全注意事项;2、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组装万用表,并对各量程进行校准定标。

    (四)技能要点

    1*、熟悉实验室提供的仪器性能和使用方法,以100uA的电表为核心设计组装成含Rm ﹑Rs 的基础表头;

    2*、任选一种(电流﹑电压﹑电阻)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电路图;

    3、按设计实验方案电路图联线﹑定标。

    实验十九 磁滞回线和基本磁化曲线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认识铁磁物质的磁化规律,比较两种典型的铁磁物质的动态磁化特性;

    2、测定样品的基本磁化曲线,作B—H曲线;

    3、测定样品的Hc、Br和(Hm, Bm)等参数;

    4、测绘样品的磁滞回线,估算其磁滞损耗。

    (二)实验器材

    TH-MHC磁滞回线实验仪、KH-MHC磁滞回线测试仪、示波器

    (三)实验内容

    1、连接线路;2、观察磁滞回线,观察基本磁化现象;3、实验描绘基本磁化曲线;4、测定B-H曲线,测定Br,Hc和(Hm, Bm)。

    (四)技能要点

    1*、能根据实验仪提供的电路图准确联线;

    2*、按指定参数测定样品的Hc、Br及(Bm,Hm)参数;

    3、解释Hc、Br及(Bm,Hm)参数的物理意义。

    实验二十 示波器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通用示波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初步掌握通用示波器的各个旋钮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3、学习利用示波器观察电信号的波形,测量电压、频率和相位。

    (二)实验器材

    通用示波器;音频信号发生器;晶体管毫伏表;数字频率计。

    (三)实验内容

    1、熟悉示波器的结构性能和使用方法;2、学会使示波器测定电压和电流的方法;3、用扫描时间测量方波周期或频率;4、利用利萨如图形测量频率和相位。

    (四)技能要点

    1*、熟悉示波器的结构性能和使用校验方法;

    2*、掌握使用示波器测定正弦波峰-峰值电压和周期;

    3、将测定正弦波峰-峰值电压和周期分别换算为有效值电压和频率。

     

     

    执笔人:龙晓霞

    审核人:赵红

    批准人:石东平

    二〇〇九年七月

     

     

    《数学模型》实验教学大纲

    计划学时:16

    计划学分:1

    适用专业:统计学

     

    一、实验(实训)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课程的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

    2.课程的地位 :数学模型实验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所必须的数学建模知识和数学软件平台应用知识。

    3.课程的作用:本实验是与专业基础课《数学模型》不可分离的一门实践课程,通过上机实习,掌握MATLAB软件使用和编程方法,验证和深化书本知识,从而加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并用MATLAB软件编程求解。

    二、教学目的

    数学建模是继本科学生高等数学、工程数学之后进一步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基本技能,培育和训练综合能力所开设的一门新学科。通过具体实例引入使学生掌握数学建模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类型。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并能进入一个实际操作的状态。培养学生双向翻译能力,数学推导计算和简化分析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能力;培养学生联想、洞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平时考查+操作考试

    2.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等综合评定各次实验成绩,按平时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评定学期实验总成绩,其中,平时实验成绩占5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50%。

    四、实验(实训)教材与指导书

    [1]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赵静,但琦. 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谢云荪. 数学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 蔡大用. 数学实验室,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 郭锡伯、徐安高等. 数学实验课讲义,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

    五、实验(实训)项目开设表

    8

     


    序号

    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要求

    类别

    备注

    1

    MATLAB基础知识

    4

    验证

    必开

    基本试验

     

    2

    基本操作命令

    4

    验证

    必开

    基本试验

     

    3

    Matlab程序设计

    4

    设计

    必开

    开放

     

    4

    微分方程模型

    4

    综合

    必开

    开放

     

    5

    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模型

    4

    综合

    必开

    开放

     

    6

    概率统计模型

    4

    综合

    必开

    开放

     

     

    六、正文

    实验一 Matlab基础知识

    (一)实验目的

    了解Matlab的基础操作命令。

    (二)实验器材

    (1) 计算机硬件环境:PIII 667以上计算机。

    (2) 软件环境:MATLAB 6.5及以上。

    (三)实验内容

    Matlab的安装、运行与退出;变量的输入与赋值。

    (四)技能要点

    了解Matlab的安装、启动与退出;熟悉Matlab窗口环境与命令;掌握Matlab文件的建立和变量的命名规则;熟悉Matlab帮助系统。

    (五)思考题

    如何通过不通的途径进行矩阵输入,如何采用不通的方式选取矩阵中的部分元素。

    实验二 基本操作命令

    (一)实验目的

    了解Matlab的基本操作命令。

    (二)实验器材

    (1) 计算机硬件环境:PIII 667以上计算机。

    (2) 软件环境:MATLAB 6.5及以上。

    (三)实验内容

    熟悉Matlab工具箱的使用;运用Matlab绘图。

    (四)技能要点

    工具箱函数的调用;二维绘图、三维绘图、网格图。

    (五)思考题

    _ 如何在网格图中进行色差的变化。

    实验三 Matlab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了解Matlab的程序设计流程。

    (二)实验器材

    (1) 计算机硬件环境:PIII 667以上计算机。

    (2) 软件环境:MATLAB 6.5及以上。

    (三)实验内容

    自定义函数的建立;for 、while语句的使用

    (四)技能要点

    自定义函数的建立;循环语句的使用。

    (五)思考题

    For 与while语句的联系与区别。

    实验四_ 微分方程模型

    (一)实验目的

    掌握运用Matlab解决微分方程问题。

    (二)实验器材

    (1) 计算机硬件环境:PIII 667以上计算机。

    (2) 软件环境:MATLAB 6.5及以上。

    (三)实验内容

    微分方程模型建立的基本思想及流程;运用MATLAB语言对微分方程模型进行编程实现。

    (四)技能要点

    微分方程的建立;运用Matlab编程求解微分方程。

    (五)思考题

    自己编写自定义函数求解微分方程。

    实验五 线性、非线性规划模型

    (一)实验目的

    了解Matlab的基本操作命令。

    (二)实验器材

    (1) 计算机硬件环境:PIII 667以上计算机。

    (2) 软件环境:MATLAB 6.5及以上。

    (三)实验内容

    掌握线性规划模型建立的基本思想和流程;能应用MATAB语言对线性规划模型进行编程实现;能应用MATLAB语言对非线性规划模型进行编程实现。

    (四)技能要点

    掌握线性、非线性规划模型建立的基本思想和算法流程。

    (五)思考题

    如何运用Matlab求解整数规划模型、0-1规划模型。

    实验六_ 概率统计模型

    (一)实验目的

    掌握计算机模拟、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的计算机实现。

    (二)实验器材

    (1) 计算机硬件环境:PIII 667以上计算机。

    (2) 软件环境:MATLAB 6.5及以上。

    (三)实验内容

    随机事件的计算机模拟的基本思想及流程;运用MATLAB语言对随机模型进行编程实现。

    (四)技能要点

    能根据具体问题建立模型,能对模型进行求解并验证结果。

    (五)思考题

    如何运用Matlab进行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执笔人:黄_ 华

    审核人:曾传华

    批准人: 余大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009 年7月

     

    62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  刚体转动惯量数据处理  刚体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刚体转动惯量实验数据  测刚体的转动惯量  刚体转动惯量实验总结  刚体转动惯量思考题  刚体转动惯量测量装置  刚体转动惯量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