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思维和想象
本章要点:
1.思维的概念、种类、过程和形式
2.想象的概念、种类以及认知加工方式
3.问题解决的概念、策略及其影响因素
4.创造思维的概念、特点、过程及其培养
5.思维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和想象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灵性”所在,是个体的高级认知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良好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人们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创造性活动的重要前提。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一)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自古以来,思维一直是人类所关心的对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所说的 “思考”、“考虑”、“想一想”、“推理判断”等等,都是思维活动。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是在感知觉、记忆的基础上,对输入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揭示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并形成概念,利用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思维具有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层次性、问题性、元认知性6种特性,其中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特征。
1.概括性
概括性是思维过程最显著的特性,它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因此,思维的概括性强调人们在思维的时候能够找出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同时能够反映事物运动的内在规律。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水开时就会冒出蒸汽,冬天许多地方屋外的水会结成冰。通过思维,我们就可以了解,液态的水、蒸汽和冰都是水的形态,这是由水的温度决定的。
2.间接性
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烟火一定的媒介,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感知到的事物,以推测事物过去的进程,认识事物现实的本质,推知事物未来的发展。也就是说,思维的间接性强调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介(主要是语言符号)来认识事物。例如:高明的医生如果不通过借助适当的工具和中介手段,那么很难直接看到病人体内器官的病变。通常情况下,医生可以借助X光片,或根据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主诉等,来推断病人身体内部器官的病因。
(二)思维与语言
人的思维是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的一种更复杂、更高级的认识过程,主要是借助于语言来进行的。然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是心理学、语言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不同的观点的争论,表明思维与语言关系的复杂性,也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思维与语言的辩证关系。一般来说,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1.思维与语言的联系
思维和语言有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思维与语言都是社会的产物。离开了社会,也就无法产生语言和思维。(2)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反映,主要是语言具有间接性、概括性、社会性等功能,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人类的抽象逻辑思维。当然,语言并不是思维唯一的工具,人们还可以利用其他符号系统和表象进行非语言的思维,如颜色、声音、手势等。(3)对于个体而言,随着语言的逐步掌握和语言的发展,推动思维的内容日益丰富,思维活动逐步完善,促进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2.思维与语言的区别
思维和语言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和现象。主要表现在:(1)生理机制不同。思维活动与语言活动都体现大脑和感官的整合效应,但思维器官主要是大脑,语言器官主要是眼、耳、舌、喉、口腔等感官。(2)本质特征不同。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而思维本身并不具备这一特点。(3)构成要素不同。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概念,而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词。语言中的词与思维中的概念并不完全等同。概念可以用词来表达,但是同一个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4)规律规则不同。思维具有全人类性,不论任何民族的思维规律都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实践活动;而语言的规则则因民族而异,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与个性色彩。
二、思维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当代心理学家把思维分为以下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的内容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动作思维
动作思维是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也叫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这种思维具有明显的外部特征,通常以直观的具体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3岁前幼儿的思维就属于动作思维。他们不能在动作之前思考,也不会计划行动、预见后果,只是结合游戏或动作而思维,动作停止,思维即停止。成人有时也会出现动作思维,往往是伴随动作操作进行的。例如,体操运动员一边进行运动操作,一边进行思维,就属于动作思维。但是,成人的动作思维比幼儿的动作思维更复杂,往往是与其他形式的思维结合进行的。
2.形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