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质量技术监 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质量技术监 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根据《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辽宁省质量技术监 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沈阳市质量技术监 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沈阳市质量技术监 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沈阳市质量技术监 业发展现状
“十五”时期,在上级质监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 '领导下,在全市质监系统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下,我市质量技术监 作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整体实力显著增强,质量技术监 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建立了质监工作垂直 的新体制
全面完成了全市质监系统实行垂直管理的接收划转工作,完成了质量 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职能的划入工作,各分局直属局工作人员全部纳入了公务员序列,全系统行政执法人员全部实行了公务员 ,行政经费纳入了市财政预算,从根本上 了靠罚没款收入解决开支的问题。规范了各方面的 制度,建立起了正常的领导体制和工作秩序,对全市质监工作和质监队伍实行了有效的统一 。
对全系统技术机构进行了整合,撤消了除四个县市和新城子分局外的全部区级技术机构,把人员全部上收到市属技术机构,从根本上 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系统内部相互争检测任 问题。
实施垂直 新体制后,市区县两级机关更新了用人观念、改革了用人办法、创新了用人机制,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等项改革措施,机关干部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年龄结构明显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实施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运行机制,促进了人才的竞争,优化了队伍结构,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市场经济体制下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二)大力推进名牌战略,质量 工作不断深化
实施名牌战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区两级政府加强了对名牌工作的领导,建立了名牌战略推进机构,出台了对名牌产品企业的激励政策,初步形成了争创名牌产品和以质取胜的良好氛围。全市已创建中国名牌5个,辽宁省名牌67个,沈阳市名牌158个,国家免检产品18个。2005年全市名牌产品产值464.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20.8%;实现销售收入363.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17.9%;实现利润15.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8.9%。全市有238个企业通过了3C认证;1834个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市各区县普遍开展了质量兴区活动,全社会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
(三)坚持从源头抓质量,生产领域质量监管工作明显加强
深入开展打假治 在全系统全面推行了打假责任制,区域整治和专项整治相结合,执法打假工作不断深入。通过开展对地条钢、肉灌制品、黑心棉、农资等重点产品的专项打假,震慑了制假售假违法犯罪分子,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维护了全市的经济秩序,保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自2002年实施食品生产市场准入制度以来,对全市相关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了专项调查,已对28类食品实行了生产许可证管理。通过建立新的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对食品生产企业实施严格审查、跟踪监 及无证查处,有效地促进了食品生产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食品不经检验合格就出厂的历史。目前已有558个企业的586种产品获得了市场准入资格,为确保我市食品安全奠定了基础。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编印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监管手册,建立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涉证企业数据库,加大了证后监管和无证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了无证生产违法活动。全市现已有806家企业获得了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涉及56类产品。通过年审、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和产品检验等方式对获证企业的生产条件、质量体系和产品质量状况等实施动态监管,确保了获证企业持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标准化工作领域不断拓宽
初步形成了以市标准信息所为主体,20多个科研院所、监测机构和大型骨干企业的2700多名各行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的标准研究体系,从事标准的研究制定和修订,对提高我市技术标准水平,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起到了推动作用。全市现有已备案的各类企业标准5900余个,有1423种产品采用了国际标准,有5种采标产品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现已建成了技术标准公共信息网,为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提供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WTO/TBT及有关进出口贸易国法律、贸易政策、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市场准入、解决贸易争端、消除技术壁垒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