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环境与工业化加速发展 >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4-06-18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要素 自然要素: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等 人文要素:产业、人口、城市、社会、经济等 二、区域特征 1、有一定界线(自:模糊,有过渡带;行政界线:明显) 2、差异性 3、层次性 4、联系性(开放性) 三、区域空间结构(乡村地域&城镇地域) 1、概念: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面状 交通——线状、网络状(初期→后期) 城市、工业——点状 城市群、工业群——岛状 3、空间结构划分依据(根据生产活动) 乡 基础、依托 城村镇地地4、演变、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域 带动 域 交通:线状→网络状 地域:乡村地域→城镇地域 城市:中小城市→特大、大城市 四、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影响因素:自然条件、经济水平、资源状况、劳动力等 2、区域差异(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3、发展阶段 传统的农业区域——第一产业比重最大 (第一、第三、第二)(第一、第二、第三) 工业区域——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第二、第一、第三)(第二、第三、第一) 发展水平高的区域——第三和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第二、第一) 区域发展阶段 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指标(顺序:人均GDP→人均GNP→GDP总量) 常用指标(人均GDP、人均GNP、三次产业比重)——衡量经济发展水平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 (预期寿命、教育程度、GDP总量)——衡量总体发展水平 区域类型(高收入地区不等同于发达地区) 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 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低收入地区 二、区域发展阶段 阶段(从经济发展水平、空间结构、产业结构、整个区域发展状态进行分析) 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初期阶段)—低水平 均衡发展(资源型、劳动力密集型工业) 成长阶段(资源) 工业化阶段 —加速、不平衡发展 (制造业、服务业) 衰退阶段(环境) 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成熟阶段)—高水平 均衡发展 (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工业的发展萌芽在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也称工业化初期阶段; 工业化衰退阶段,劳力大量转向服务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此阶段也称工业化后期阶段; 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称为后工业阶段. 我国目前区域发展格局(处于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二、三、一) 以上海、北京、广东、重庆为区域发展中心,区域内部发展沿海、沿河、沿铁路干线;另一方向为对外发展 影响因素 资源:可带动发展 环境:限制发展 区域总体发展趋势 平衡—不平衡—平衡… 区域发展差异 一、东、中、西差异 三大经济地带(右图) 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范围(东部最小,中部次之,西部最大) 省份简称&省级行政中心 东(12):辽(沈阳)、冀(石家庄)、京、津、鲁(济南)、苏(南京)、沪/申、浙(杭州)、 闽(福州)、粤(广州)、琼(海口)、桂(南宁) 中(9):黑(哈尔滨)、吉(长春)、内蒙古(呼和浩特)、晋(太原)、豫(郑州)、 皖(合肥)、鄂(武汉)、湘(长沙)、赣(南昌) 西(10):新(乌鲁木齐)、甘/陇(兰州)、青(西宁)、宁(银川)、陕/秦(西安)、 藏(拉萨)、川/蜀(成都)、渝、贵/黔(贵阳)、云/滇(昆明) 发展差异(水平差异、速度差异) 原因 2)表现 产业结构差异 工业化差异(东:资金密集型工业;西:传统型工业) 城市化差异 对外开放差异 二、南方与北方 界线 北:大兴安岭、六盘山(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河以北 南:横断山脉(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河以南 差异 1)自然条件 地形 北:高原、平原为主;地形较为平坦 南:五大地形均有分布;地形复杂崎岖 气候(同: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北:半湿润地区;温带季风气候;1月均温<0°C;年降水量<800mm;雨季短 南:湿润地区;热带、亚热带季风;1月均温>0°C;年降水量>800mm;雨季长 植被 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南: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土壤 北:黑土、黄土 南:红壤、砖红壤 温度带 北: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南:热带、亚热带 河流 北: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有结冰期,自南向北增长 南:径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2)社会经济条件 农业生产 北:旱地;规模大;以小麦等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 南:水田;规模小;以水稻等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长江中下游平原—粮棉基地 矿产资源 北:煤矿、铁矿、石油丰富 南:有色金属丰富;能源缺乏 工业生产 北:重工业(辽中南、京津唐工业区) 南:冶金业和轻工业(沪宁杭、珠三角工业区) 产业结构 北: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南:第一产业比重较小 交通运输 北:公路、铁路 南:水路、公路、铁路 对外开放 北:开放时间相对较晚,开放程度较低 南:开放时间相对较早,开放程度较高 3)限制性条件 三、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 西部10个省区+中部的内蒙古和东部的广西+3个自治州 概况 幅员辽阔;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13个国家接壤;有大陆海岸线 目的 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经济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优势 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 劣势 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缺乏;生态脆弱 区域经济联系 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相邻国家或地区) 经济全球化(全球范围内)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二、我国经济合作 东西合作成效 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合作项目不断增多 各种联系日益密切 东西合作实现双赢 资源调配 1)资源、能源分布不均 东——资源、能源供不应求 西——资源、能源丰富,水资源不足 南——水资源丰富 北——水资源缺乏 2)资源、能源调配工程 南水北调(调长江水补华北平原、黄河) *四横三纵: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由南往北);东线、中线、西线 东线:从扬州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出东平湖后分两路:一路向北,穿越黄河至 天津;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到烟台、威海.【下游】 中线:从丹江口水库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穿过 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可自流到北京、天津. 【中游】 西线:在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穿过巴颜喀拉山,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上游】 西气东输(管道运输) 主线: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上海(三跨黄河,一跨淮河、长江) 副线:四川、重庆(四川盆地)→两湖 *特点:投资大,距离最长,站场(城市)最多,口径最大的一项世界级工程. 西电东送 北线:①火电(晋、陕、内蒙古);②水电(黄河中上游)青→京津唐地区 中线:水电(长江中上游)川→沪宁杭地区 南线:水电(珠江中上游)云、贵、桂→珠江三角洲 *最大能源输入地:长三角(工业最发达,人口稠密,能源需求量最大) *最大能源(常规能源)输出地:西北地区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并称为我国上个世纪末提出的五大世纪工程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产业转移 区域之间 沿海→内地(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初期 台湾→大陆(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后期 区域内部 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原因:边远地区资源较珠三角丰富, 劳力、地价低廉;基础设施 建设逐步完善 影响:缩小与珠三角的经济差距, 实现区域整体发展;会带来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问题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右表) 区域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含义 概念: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影响因素 风力(风蚀) 水分(水蚀:流水侵蚀&流水溶蚀) 盐分(盐碱化) 温度(冻蚀) 表现及分布地区 沙质荒漠化(沙漠化)——西北地区、干旱地区——风蚀 石质荒漠化(石漠化)——云贵高原、湿润地区、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 红壤荒漠化(红漠化)——东南丘陵、亚热带丘陵地区——流水侵蚀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水蚀 土地盐化(盐漠化)—华北平原(次生盐渍化)、沿海地区(次生盐碱化)、西北灌溉农业 ——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土地肥力变化【详见下】 高寒荒漠化——青藏高原、高山高寒地区——冻蚀 草场退化——内蒙古高原、畜牧区 *土地盐化(盐碱化&盐渍化):有些版本把土地盐化直接称为土地盐碱化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气候)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导致土地盐分浓度过高,为原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低】②沿海地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过度抽取地下水等)导致海水倒灌,土壤盐分过高,为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低】 ③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地势低洼)地下径流不畅导致的地下水位过高,水中可溶性盐长期浸泡土壤,使得盐分无法排出,为原生盐渍化;【地下水位高】④平原地区或者农业灌溉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过高,破坏土壤原本肥力,为次生盐渍化.【地下水位高】 盐碱化;地下水位下降 原生…:自然条件形成 盐渍化:地下水位上升 次生…:人类活动造成(可避免) 全球荒漠化范围:2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的国土面积总和 中国荒漠化范围:28%,基本在西北内陆地区,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04年数据】 二、荒漠化形成的因素 西北地区的沙漠化 西北地区范围: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大兴安岭以西 西北行政范围:陕、甘、宁、青、新、内蒙古 自然因素(右表) 深居内陆、地形阻隔、干旱少雨—基本条件 大风天数多且集中——动力条件 地面疏松——物质条件 人为因素——荒漠化扩大的决定性因素 过度农垦、过度放牧——人口增长过快,粮食需求量大 过度樵采——能源结构(柴火)落后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绿洲农业 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西部大开发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自然因素——气候(降水集中);植被(植被稀少);地形(坡度大);土壤(黄土疏松) 人为因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农耕制度(轮荒) 东南丘陵的红漠化 自然因素——气候(亚热带季风);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严重) 人为因素——破坏植被;毁林开荒;开山取石 云贵高原的石漠化 1)自然因素——气候(亚热带季风);土壤(石灰岩,与水易反应);外力(流水溶蚀严重) 2)人为因素——破坏植被,使岩层直接裸露在地表 三、荒漠化的危害——全球性的灾难 经济问题:农田、村庄、道路等都受到威胁;造成经济损失;丧失土地 生态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社会问题: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土地生产力下降,引发饥荒、贫困等 四、荒漠化的防治——重在治理风沙 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采取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 防治目标——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防治内容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具体做法 调整土地利用方式,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工程) 解决生活能源问题 发展节水农业 植树种草,防风固沙 防治情况(我国)——整体扩大,局部逆转;破坏的速度超过治理的速度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一、湿地的概念及分布 概念 简明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6m)覆盖的土地 国际定义:不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类型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河流、湖泊、浅海区(低潮水深不超过6米)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池塘、人工运河等 特点——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 分布地区 世界:分布广泛,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西欧分布最广 我国:东多西少,沿海多淡水湖、内陆多咸水湖 我国湿地资源 沼泽湿地:东北三江平原 湖泊湿地:长江和淮河中下游;黄河和海河下游;京杭运河沿岸;青藏高原多咸水湖 河流湿地: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七大水系) 浅海、滩涂湿地:沿海11个省区(东部经济地带,北京除外)和港澳台地区 人工湿地:热带、亚热带季风区(水田) 二、地球之肾 湿地的美称 湿地的作用 资源的宝库 生产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 生命的摇篮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天然空调机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天然水库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地球之肾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鸟类的乐园 众多鸟类的栖息地 湿地的美称和作用(右表) 洞庭湖湿地 1)价值 维持生物多样性 调蓄洪水 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航运 旅游观光 2)萎缩原因 人为原因:长期围垦(因为人口剧增,粮食需求量大)——加剧洞庭湖萎缩速度 自然原因:泥沙淤积 现状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 三大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生命的起源地)、森林生态系统(地球之肺)、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 *湿地的生态价值最高 三、湿地资源问题 数量减少 质量下降 四、保护湿地 保护湿地刻不容缓 保护措施 建立保护法规 建立自然保护区 退耕还林还草 退田还湖、还沼泽 防治水污染 五、三江湿地 *三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 开发阶段:北大荒→北大仓;北大仓→北大荒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一、河流的基本概念 干流:主河道 支流:除干流外的河流,有等级之分,汇入干流的叫一级支流;汇入一级支流的叫 二级支流,以此类推 河流 水系(河系):雨水在水流集中流动的过程中,构成的脉络相通的河流系统 河口(入海口):河流注入海洋的地方,内流河没有 分水岭:相邻水系(河流)之间的山岭或高地 流域:分水岭为边界的河流集水区域称为该河流的流域 地理位置 地形地势 自然地理特征 气候类型 流域 水系水文 特征 自然资源 人文地理特征——社会经济概况 二、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 流域位置(中低纬、美国东部)——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 地形地势——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大 气候特征(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全年降水丰沛 水系水文——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支流众多,水量丰富;落差大,流速快,冲刷大;季节降水不均,流量不稳;无结冰期 自然资源——煤、石油、磷、硫、铜、铅锌等 早期开发:①经济大萧条前,生态脆弱但环境优美,落后贫穷,人口被迫外流;②经济大萧条后,外出打工者返乡,人口剧增、过度垦殖引发严重生态问题(水土流失)和社会问题,使得该地区成为最贫穷落后地区之一 三、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对流域内实行梯级开发 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确定治理核心——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 从防洪入手,修建水库,发展航运 建设水电站,开发水力资源,发展高耗能工业,形成电能基地 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环境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四、今天的田纳西河 最贫穷落后→工农业发达 旅游业发达 人均收入不断提高 内河航运发达 有效控制洪涝灾害 五、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 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 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 不断加大开发力度 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六、长江流域的治理开发 与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开发的相似之处 都通过兴建各种水利设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都大力开发流域内的水能资源 都立足于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工业 都大力发展内河航运 长江流域的进一步治理与开发 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实行全流域的统一管理与开发 进一步加大对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 疏浚河道,提高流域的通航能力 进一步改善流域内生态环境,发展特色旅游业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一、美国农业的生产条件 自然因素 位置:中低纬,三面环海,海洋水汽充足 地形:东西高,西部多山地高原,中间低,平原面积广阔,地势平坦,地广人稀 气候:热量充足,降水适宜 河流:有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当灌溉水源 土壤: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 市场:国内、国外市场广阔 交通:水运便利,完整的储运系统和网络 劳力:机械化程度高,拥有世界最高的劳动生产率 科技:科技力量雄厚,如冷藏保鲜、温室栽培、灌溉技术 政策:国家政策法规支持 二、美国农业的生产布局——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乳畜带 分布: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 区位: 自然因素:纬度偏高,沿海地区,气候湿冷,土地贫瘠,不利谷物种植,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社会经济:人口稠密,市场广阔,交通(水运)便利 小麦带 分布:中部(冬小麦)和北部(春小麦) 区位: 自然因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降水较少,适宜小麦种植 社会经济:国内外市场广阔,与美国人饮食习惯有关,交通便利,利于出口,机械化程度高,生产规模大 玉米带 分布:中北部(乳畜带以南) 区位: 自然因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光照充足 社会经济:国内外(美洲)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利于出口 棉花带 分布:35°N以南、30°N以北的东部地区 区位: 自然因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季节性降水,光照、热量充足 社会经济: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混合农业带——东部,地势起伏,气候呈现出垂直分异 畜牧和灌溉农业带——西部,山地高原,大陆性气候明显 亚热带作物带——美国本土东南(墨西哥沿岸)【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美国本土西南(太平洋沿岸)【地中海气候区】 *美国本土缺乏热带气候区,热带农作物(可可、咖啡、橡胶等)需进口. 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特点:美国农业区生产一两种主要农产品;优势: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优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目的: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美国农业的生产问题和对策 冬季冻害 ——温室技术栽培 飓风、龙卷风 ——监测技术,防灾减灾 黑风暴 (土地退化) ——改变种植制度、生产方式 农药残留(虫害)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处方农业 水体污染、水资源缺乏 ——灌溉技术、保护水源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一、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 发展区位(初期阶段) 丰富的煤炭资源 市场广阔 靠近铁矿资源 水陆交通便利 水源充足 主要的工业部门和工业城市(成长阶段) 1)工业部门 2)工业城市(重工业) 埃森 多特蒙德 杜伊斯堡 *鲁尔区只有同一条产业链上的工业部门. 二、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衰退阶段) 采煤业的衰落(内部原因:煤炭资源枯竭;外部原因:新能源——石油的冲击) 钢铁工业的衰落(内部原因:煤炭资源枯竭;外部原因:技术的发展,钢铁对煤炭依赖降低,鲁尔区失去了区位优势) 相关产业的衰落(产业结构单一) 三、鲁尔区的新发展(后工业化阶段) 治理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 集中化、合理化改造(压缩数量、扩大规模、提高效率) 经济结构多元化(针对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引进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 调整工业布局 传统产业(钢铁工业):莱茵河沿岸港口周边地区 新企业:核心地区的边缘地带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消除污染,改善环境 经验启示 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交通 实行清洁生产,消除污染 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合理布局工业 四、类似传统工业区 辽中南工业区 区位条件 煤铁资源丰富 水陆交通便利 水源(辽河)充足 接近消费市场,工业基础好,(工业)技术力量强 面临的问题 煤炭资源面临枯竭 产业结构单一,技术跟不上 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严重不足 资金不足,设备老化 采取措施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引进人才 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 增加资金投入,促进设备更新 美国东北老工业区 英国伯明翰工业区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城市化的特点 一、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 珠江三角洲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 地理位置:广东中南部(低纬地区),毗邻港澳,沿海 地形:河口(珠江)三角洲平原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河流:珠江入海口,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 政策:改革开放 人口、城市:劳动力丰富,城市众多 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特征 城市化水平——70% 城市化进程 二、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工业化进程(新兴工业) 工业化的推动作用 加速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及城市化问题 问题 产业结构偏低 城市建设落后 环境问题严重 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 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一、地理信息系统(GIS) 概念:是一种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应用:主要用于地理数据的分析、统计、预测等 二、遥感技术(RS) 概念:是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揭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 应用:用于图片的拍摄、对环境灾害的监测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概念:是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应用:军用、民用(用于定位、导航)受天气状况、障碍物等影响较小 *注意区分三种技术的实际应用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分析  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科技发展与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  生态环境与发展关系  麟游县生态环境发展  生态环境材料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