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伶官传序特殊句式 > 《伶官传序》教学方案
  • 《伶官传序》教学方案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1-04-01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伶官传序》教学方案 (初稿) 【课程目标分解】 1.课程标准对古代散文课程选修要求高中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散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散文名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落实在本文教学中,应引领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熟悉"书序"这一古代散文常见文体的基本特点;应识记背诵文中3 个名句;再次复习欧阳修(前面《丰乐亭记》已涉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课程标准还要求高中学生在古代散文选修课学习中能"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散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落实在本文教学中,学生应能对本文中心论点和对比论证手法进行评价分析. 3.本文不仅是散文,也是文言文,对即将毕业应试的高三学生而言,首先应该把它作为文言来教学,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落实在本文教学中,学生应该在课前先借助课下注释,自己查阅工具书,按照文言文知识框架(常见字音、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常用虚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整理全文相关文言文知识,并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文中一些难句翻译.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古代散文中"序"这一文体的基本类别,并了解书序的基本特点. 2.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能读出重音、节奏、语气,体现出课文文气的急切舒缓、文意的抑扬变化以及作者的情感倾向.? 3.学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修订完善自己归纳整理的文言知识,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熟悉掌握文言文知识归纳整理的方法;能对文中疑难语句进行直译,并说出所译句子的关键实词在句中的意思及其句式特点. 4. 学生能用课文原句概括庄宗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并用课文原句说明其得天下之"盛"与失天下之"衰"的原因;学生能从句式运用的角度举例说明本文语言气势旺盛、抑扬顿挫,而又平易自然、简约凝练的特点. 【教学简案】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然后借助课下注释,自己查阅相关工具书,按照文言文知识框架(常见字音、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常用虚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归纳整理全文相关文言文知识. 2、口头翻译全文,画出自己感到难译的句子,准备课堂提问. 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体释题 1.导入 作为北宋文坛泰斗的欧阳修,其散文无论状物写景、叙事怀人,都显得摇曳生姿,具有较强的感人力量.一篇《醉翁亭记》写滁州山间朝暮变化,四时景色不同,表达了摆脱约束,与民同乐的情致. 作为史学家的欧阳修,在他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通过对五代时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着重说明事非天定、成败由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以免重蹈"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覆辙. 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学习这篇课文. 2.关于"序" 序作为一种文体,可分书序、赠序和宴集序,本文属于书序,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 提问:我们在必修教材中还学过哪些"序"?它们属于哪种类型的序? 明确:《指南录后序》《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属书序,《兰亭集序》属宴集序. 3.释题 伶,指乐官,艺人.伶官,就是乐工.《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来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其嫡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在二十四史中,有两部《五代史》:宋初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称《旧五代史》,欧阳修撰的名为《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以纪传体记载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史实.其列传中有合传《伶官传》,记载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和郭从谦四个伶人.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二、指导诵读,整体感知 本文宜采用诵读法,先请4名学生诵读全文(每人读一自然段),集体正音.然后请全体同学自由朗读全文. 朗读前,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诵读指导并示范. 1.读出重音,体现出着重强调的意义来. 比如首段的"岂非人事哉"一句和"得、失"二字,通过重读,就可暗示出作者的观点,即认为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同时传递出立论的根据就是庄宗得失天下的对比. 2.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 例如:"方其"领起的5个分句要一气贯通,读出声势,表现出庄宗不可一世的气概. 3.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 "天命"与"人事"是一重对比;"可谓壮哉!"与"何其衰也!"是一重对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对比;"方其盛也"与"及其衰也"仍是对比.几组对比,读起来都宜先轻后重,把着重点放在后边,低昂反复,先扬后抑,酣畅淋漓,发人深思. 4.读出语气,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例如开篇"呜呼" 一语,叹惋之情十足,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总的感情基调.再如"可以知之矣" 和"自然之理也" ,都应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去读,要读得从容缓慢,给人不容置疑的感觉. 三、落实字词知识,指导难句翻译 1.检查学生课前字词整理情况:(以下内容用PPT放映,供学生修订自己的整理) 重点实词: ①原:推究. ②约:订立盟约. ③组:粗绳子. ④少牢:古代祭品,一猪一羊.抑:或者. ⑦本:推究. ⑧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 古今异义: ①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事,由"人"和"事"两个词组成,与"天命"相对,即人为的.) ②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古今异义,文中指属官.) 词类活用: (1)名词直接作状语:①负而前驱(方位名词"前"作"驱"的状语:朝前) ②苍皇东出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名词用作动词:函梁君臣之首(用匣子装) (3)形容词用作名词: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细小的事情;有勇有谋的人物) (4)使动用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使动用法:使……兴,使……亡) 重点虚词: (1)于①皆自于人欤(连词,由于) ② 祸患常积于忽微(介词,从) ③ 智勇多困于所溺(介词,被) (2)而①而皆背晋以归梁 (连词.表转折,但是,可是) ② 及凯旋而纳之 (连词,表示承接,就) ③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连词,表示递进,并且) ④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连词,表示原因,因而) (3)以①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介词,把、拿) ② 皆背晋以归梁(连词,表示承接,同"而") ③ 盛以锦囊(介词,用) (4)其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语气副词,表示期望或祈使语气,可译成:可,一定) ② 其后用兵(指示代词,这) ③ 与其所以失之者(人称代词,他) (5)与①与吾约为兄弟(介词,跟) ② 与尔三矢(动词,给) 重要句式: (1)判断句:①梁,吾仇也.(用"……,……也"表判断)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用"……者,……也"表判断) (2)被动句: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天下笑,用介词"为"表被动) 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被溺爱的人事所困惑,用介词"于"表被动) (3)省略句:(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 ①以一少牢告( )庙 (省略介词"于") ②负( )而前驱 (省略宾语"之",代"矢") ③(a)还矢(b)先王,而告(c)以成功 (a省略主语"庄宗",b省略介词"于",c省略宾语"之",代先王) ④ (a)请其矢,盛(b)以锦囊(a省略主语"庄宗",b省略宾语"之",代矢) (4)倒装句 ①盛以锦囊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③而告以成功 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5)固定结构 ①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表示反问,难道……吗) ②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表示感叹,多么……啊) 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表示反问,难道……吗) 2.难句翻译.(请学生板书翻译,集体订正)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明确]"原",名词用做动词,推究,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所以":……的原因. 译文:推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 ②盛以锦囊 [明确]"盛以锦囊"是"以锦囊盛"的倒装."盛",形容词作动词. 译文: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 ③函粱君臣之首 [明确]"函",名词"匣子"用做动词,指用木匣装. 译文:用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首级. ④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 [明确]"夜",在夜间,名词用做状语,表示时间;"东",向东,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译文: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 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明确]"兴",使……兴盛,振兴,动词的使动用法;"亡",使……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译文: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明确]"为天下笑"即"被天下笑","为"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 译文: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⑦智勇多困于所溺 [明确]"于"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行为的施事者;"所",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 译文: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扰. 四、品赏课文,探究问题 (一)品赏课文 1.结合课文及注释,概括庄宗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 提问:结合课文注释,说说公元908年、913年、923年、926年,庄宗分别是几岁?在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情(尽量用原文回答)? [明确]根据课下注释,李存勖(885~926),可以推知: ①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请生齐读:"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体会一位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年轻统帅的形象) ②913年,28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后唐. ④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阅读课文"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引导学生想像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泪如雨下的悲惨情景,与当年意气风发、连连得胜的雄姿进行对照比较. 2.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中心论点 探讨:"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译文: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出示投影:"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否可以改成"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为什么? [明确]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比陈述句语气、力度更为强烈. 为什么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 [明确]强调"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 3.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证明中心论点? [明确] 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使用例证法,可以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件.本文第1段就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论证时,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为事例加以详述,体现了选材的匠心. 对比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在于人事",这一论点本来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人事"进行对比论述,层层深入. 引证法——引《尚书》. 4.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教师强调: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终得天下,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衰"——"逸豫可以亡身"(教师补充:庄宗"好俳优",一些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致使"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货赂交行",最后终于众叛亲离,不可收拾) (二)问题探究 1.本来行文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应该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下面的话呢? [明确] 引出教训,借古讽今. 作者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2.如何理解文章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明确]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情,表面上看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又内在联系.引文伶官的情况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此处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紧密,重点落实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过程直接联系起来,这样就扣住了题旨.作者的主要目的是阐明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并由此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3.本文语言气势旺盛、抑扬顿挫,而又平易自然、简约凝练,试从句式运用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明确] 文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旺盛. 文中没有估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辞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五、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小结:本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叙事生动形象,精警有力;抒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七十一评:"这等文章,千年绝唱."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十四评:"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作业:完成《伶官传序》检测题,并预习《战国策目录序》. 【教学评价方案】 《伶官传序》检测题 (40分钟,100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10分) 方其系( )燕父子以组 及仇雠( )已灭 泣下沾襟( ) 数十伶( )人困之 智勇多困于所溺( ) 2.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10分) ①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③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④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8分)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④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⑤抑本其成败之迹 ⑥逸豫可以亡身 ⑦故方其盛也 ⑧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B.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C.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下列句子都是古汉语特殊句式,请说明其句式类型(12分) ①此三者,吾遗恨也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④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⑤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7.翻译下面文言句子(16分)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4分) 译: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分) 译: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3分) 译: ④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3分) 译: 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分) 译: 8.填空(12分) (1)本文是为 所作的序言,通过对 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 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 (2)"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句中的"从事"指,"少牢"指.(3)默写:①满招损,尚书·大禹谟》) ② 忧劳可以兴国, ③ 夫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9.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4分) (1)结合文本内容,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分) 答: (2)本文通过后唐庄宗宠幸伶官以致败政乱国的惨痛教训,提出了历代兴亡的具体原因,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较多的鉴史名句,请结合文本内容,至少列举三个名句.(5分) 答: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4分)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接着以后唐庄宗由盛转衰的事例加以论证,再进一步得出结论. B.作者用对比手法描述庄宗事例,"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为下文张本;"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印象深刻. C.文章紧扣庄宗"得与失""盛与衰"来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 D.文本题目是"伶官传序",表面写伶人,实际上是通过回顾庄宗的事例,强化对"人事"的认识,可以说是一篇单纯记述庄宗的传记作品. 10.探究题(10分) 文章仅三百余字,但历代学者评价甚高,明人茅坤称之为"千古绝唱",清人吴楚材认为它"直可与史迁相为颉颃".请结合文本内容,适当联系《六国论》《阿房宫赋》等文章,探究本文史论的妙处. 答: 附:评价方案参考答案: 1.xì chóu jīn líng nì 2.①"前",名词作状语,向前.②"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装.③"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④"东",名词作状语,向东.⑤"兴""亡",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 3.①推究,考察;②遗憾;③丝带,绳索;④仇敌;⑤或者;⑥安逸享受;⑦正当;⑧乐官. 4.D(A项:背负/依仗,仗恃;B项:看/但是,只是;C项:推究,考察/本来;D项:全部,尽.) 5.C(A项:虽然/即使;B项:承接连词/因为;C项:表示祈使、希望语气,还是,应当;D项:没有谁/不要,不可.) 6.①判断句,②③④状语后置句,⑤⑥被动句. 7.①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②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③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④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⑤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 8.(1)《伶官传》,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人事.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2)"从事"指一般随从人员;"少牢"指古代祭祀时的祭品等级,用牛、羊、猪祭祀的为"太牢",用羊、猪祭祀的为"少牢". (3) ①谦受益 ②逸豫可以亡身 ③祸患常积于忽微 9.(1)文章布局严谨,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后,转入评叙历史,结尾由事实得出结论,并向纵深引申发挥,前后呼应,条理分明,文笔曲折,逻辑性强. (2)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D("单纯记述庄宗的传记作品"表述不当,庄宗只是为了印证主题的历史史实.) 10.本文与《六国论》一样,立论确切,既尊重历史实际,不夸大其辞,不避重就轻,又为后人敲起了警钟,要"以史为鉴".同时,与《六国论》《阿房宫赋》等一样,用充足的理由,层层深入地进行剖析,具有无可比拟的说服力,层次分明,笔锋犀利.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伶官传序句式  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伶官传序翻译  伶官传序教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ppt  伶官传序知识点  伶官传序练习  伶官传序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