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都可以翻译成"是……"或"不是……" 1不用判断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如: 远宽厚长者.(《<张中丞传>后叙》)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赤壁之战》) 3用"是"表判断.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辞》) 4用副词"非""则""乃""即""此"等表判断. 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 5用"者……也"或将"也"放在句末表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赤壁赋》) 6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做判断句的主语,只有极少数的"是"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才多起来. 二、被动句:都可以翻译为"……被……"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困"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周郎",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信而见疑(《屈原列传》)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2)茅屋为秋风所破 4用"受/被""受/被……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列传》)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5没有任何被动标志,动词本身就表示被动. 例如: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报任安书》)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 (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则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 "弗""非"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例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楚国)不得欺骗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欺骗我(楚国)]《左传·宣公十五年》 [简析]"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3)借助"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以加重语气,起强调作用."之""是"放在宾语之后,谓语动词之前. 例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何陋之有?(《陋室铭》) 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唯利是图(图利) 惟命是从(从命) 唯你是问(问你) 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①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例如: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②介词的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例如: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③介词的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 例如: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2定语后置. 定语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名词或代词的,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语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 (1)中心语+定语+者 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2)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缙绅而能不易其者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 (3)中心语+之+定语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后置 文言文中的介宾短语常放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的,所以翻译时,即把它作了状语.因此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后置也称之为"状语后置".常用的介词有"以、于、乎"等. 例如: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4主谓倒装(谓语前置). 古今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在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置.这种谓语前置句,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晏子治东阿》) 四、省略句 文言文句子成分的省略是一种普遍现象.句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来推断.翻译时要把省略的成分翻译出来. 1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1)承前省 例如:廉颇为赵将,(廉颇)攻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媒人)还部白府君.(《孔雀东南飞》) (2)蒙后省 例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3)对话省 例如:(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2省略谓语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例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如: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3)有时省略的谓语动词或谓语部分(包括宾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参照上下文加以补充,才能准确地理解.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祭神用的牛羊牲口,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谎报,一定按实情禀告神.……大大小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察清断明,但一定尽诚心来处理) (《曹刿论战》) [简析]例句中的"以信""以情",都是作状语的介词结构,"以信"后面省略了谓语部分"告神"和"以情" 后面省略了谓语动词"论".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略的多是代词"之"字. (1)动词宾语省略 例如:屠惧,投(之)以骨.(《狼》) 项伯乃夜弛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2)介词宾语省略 例如: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衣食)分人.(《曹刿论战》) 4省略介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有时是可以省略介词的.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 例如: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赐之(以)彘肩 .(《鸿门宴》) 5省略兼语: "使、令、命"等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面一个主谓短语的主语,那么这个宾语就称之为兼语.文言文的兼语往往被省略,所省略的多是代词"之"字. 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不许.(《陈情表》) 6省略定语的中心词. 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或状语修饰的词,在常规句子里,中心词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的.但是,古汉语里却存在着省略中心词的现象.因此,读文言文时,就不能不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例如: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②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简析]①句中的"宫中府中"就是"宫中之吏"与"丞相府之吏",省略了中心词"吏",实际上是定语代替了中心词.②句中的"不毛",就是"不毛之地",即不生草木的地方. 文言固定句式例析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 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 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 12.庸……乎,译为"哪……呢?" ??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学习道理,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 13.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 14.得无……一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一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 15.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 17.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么样呢? ?? 18.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 19.有……者,译为"有个……人". ??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 20.与其……孰若(无宁)……,翻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 21.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 22.(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 23.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 例1: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 ?? 例2: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