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摘要: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也使我们的基础教育将发生一场历史性的变革,本文从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普遍存在的现状反思入手,就如何促进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为主要目的和内容.肩负培养二十一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的小学教师,应自觉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加强包括信息素养在内的综合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从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重要性、现状以及如何提高小学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小学教师;素质教育;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了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为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教育信息化呼唤教师信息素养的尽快提高.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容量大,信息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大大改变,如何在浩如烟海、漫无边际的信息中获取所需的有用信息,如何对有用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教与学,成为对教师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也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作为教育者,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信息化时代,自身必须有着较高的信息素养.教师集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作了如下简单谈论. 一、 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内涵 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意识情感.信息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信息意识,即要求受教育者具备能使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意识. (二)信息道德修养.教师必须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同时也应懂得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掌握防范计算机犯罪活动的简单技能. (三)信息技术常识.教师应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四)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能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对所得到的信息能做出评价与分析,并能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基本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文字处理能力 ;信息采集、加工处理、组织与表达的能力等. 二、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一)、时代的要求. 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方兴未艾. 高度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大地加快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时,迅猛的信息化浪潮正冲击着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令人注目的信息高速公路为我们提供的多种服务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类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直至生活方式.有理由认为信息处理能力将是21世纪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听、说、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生存能力.当今时代是瞬息万变和信息量极剧增加的时代,终生学习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终生学习的必要条件. (二)、素质教育的要求.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学习,思维的主动性和敏捷性逐渐萎缩,创新意识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消磨殆尽,严重地制约了他们作为未来建设者必备才能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形成能力,其中学会求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信息教育的开展可以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使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媒体主动地获取相关信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先天素质,健康自由地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完成这一使命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来承担,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教育资源极其丰富,教育打破了国别和地区的限制,为所有受教育者服务,逐渐实现了平等教育.教育形式也一改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通畅和广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今天教师更重要的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面对丰富多采的内容和形式,为尽快地汲取营养,使自己进步更快,要求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领域,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将成为探索新型教学结构和模式的有力技术支撑,它将影响教学改革的方向.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方面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尤其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显得尤其重要. 三、目前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一)技术装备和技术能力能力水平欠缺 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网络知识普遍比较抵,就老年教师队伍中有绝大多数老师不会使用计算机,更谈不上应用它去处理日常工作.网络知识严重缺乏,不能很好的利用有利的条件改善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个年龄段的老师由于过去没有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因而信息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信息面不够广泛,信息技术掌握不够系统,缺乏对信息的敏锐性及获取与利用的能力.就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而言,他们有很熟练的信息技能,但是农村小学普遍技术装备缺乏或落后以及受传统教学手段和上学老师的授课方式的影响,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定式授课方式. (二)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手段 从多媒体技术手段引入到我们的教育领域,教育的方式和效果有了显著的变化和成效,但是我们也看到现在的有部分老师上课,完全依赖多媒体技术手段,甚至离开了这些就不知道怎么上课,艺术院校有些课程视频资料或者数字资料是相当大,有些老师上课就是一个电影片放到底,一个PPT反映到底,和学生没有任何的交流,进了电影院,放映的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睡的实在是"香".关键的问题,一旦电脑不能启动,音响没有声音等一些简单故障他们都不能解决. (三)硬件设施制约教师信息素养提高 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是培养老师信息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无论是培训教师还是他们工作中都要有硬件的支持.硬件设备的配置会受学校经济条件、领导重视程度、城市区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是落后的,多数是滞后于社会其他相关产品、网络速度的快慢和稳定性等势必会影响到教师工作和上课需求.电子形式的教学文件便于存储传输和交流,现在已经被广泛采用.有一部分老师电脑甚至都不会用,对网络的利用更是一筹莫展,主要原因就是硬件设备滞后造成的. (四)对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艺术院校的相当一部分专业课程(雕塑、陶艺、动画原画、写生等)的老师是不愿意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更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在他们的观念中学习信息技术手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困难,甚至是觉得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帮助.在学校要求授课要有课件时,常常看到的简单文字和图片的堆砌就敷衍了事."收集教育教学资料"虽然已成为教师的一种重要教学应用方式,教师还不能充分认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的重要性. 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不去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是许多教师逃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原因. 四、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营造有利于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良好氛围.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教育来说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作为教育中的关键因素,小学教师在信息化社会的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教师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所提出的新要求,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信息素质培养,适应信息化浪潮.鼓励小学教师多在网络上阅读,网络阅读将成为小学教师获取知识、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手段.多用电脑写作,除了方便于编辑、修改和保存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实现网络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即利用网上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来帮助写作.经常在电脑上写作(如教案、试卷、教学总结、电子幻灯片、论文等),有利于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成就感.、多在多媒体室上课.要充分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不要求一节课从头到尾都用信息技术,也不要等自己的技术水平很高后再用.多用电脑处理日常事务.只要能用电脑处理的事情,就要尽可能让电脑来做,如学生评语、成绩统计、电话号码管理等. (二)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信息技术校本培训". 小学教师必须通过接受适当的计算机学科培训达到对计算机硬件和现代通讯设备的初步认识,理解信息来源、途径和方法,如果一个小学教师连最起码的计算机应用中的输入输出设备或者连打印机都不能独立使用,信息素养就无从谈起.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的应用、课件开发平台的使用、动画制作软件的使用、网页制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一系列课程的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力.因此,信息素养应从培养小学教师大胆操作和实践开始,只有首先改变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畏惧心理,信息的情感和意识加强了,才能提高信息知识容量和更高层次的应用信息的能力. (三)1、以学校为主指学校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立足本校与教师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开展师资培训工作,它不依赖不等待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或部署,其整个决策及其实施过程都由学校目行决定,在组织实施上,以挖掘学校所存在的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的利用起来,以学校现代教育的网络平台为基点,学校的生命力释放得更彻底.2、以教师自我提高为主:指校本培训必须吸引教师主动参与,并把达到相应的目标看作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由学校强加的压力,运作时,必须注意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的认识,调动教师的最大积极性和热情,把校本培训的预期目标转化为教师的行为.3、以实践为主,指校本培训源于实践,又要立足于实践,把实践看作根本途径.校本培训的实施,就是要教师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能力,即通过对信息的获取;不断地通过用计算机制作教案、总结、论文等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努力地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学习和教育教学策略之中,并注意实践过程中的评价反思,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协作:教师信息素养自我培养要注意同行间的协作.由于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的内因应建立在教师的自身个体学习上,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单凭个人力量是单薄、有限的.况且,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其所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也在不断变化,网络信息时代的教师只有互相协作,经常交流,共同解决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时碰到的问题,才能有利于教学改革.而且,教师还应具有与信息技术人员和外校同行以及外界专家的协作能力,这既有助于正确理解计算机文化,又有利于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教育与网络文化研究队伍的形成,更有利于学校计算机文化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在做中学,在做中学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理念,又是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一个重要策略,在培训活动中,宜以注重任务驱动,渐进式,学用结合为基本方式,综合体现在做中学"如在培训活动中,可根据教师的接受能力逐渐提高的要求,先要求教师每月完成1000字的文摘,自愿写30-500字的体会,并自己输入电脑;再到每月输入1000-1500字,排版打印出来;一段时间后,再提高要求到从摘别人的观点到自己的心得体会;再到分成协作小姐,根据自身学科,自己的常规教学活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到计算机备课,设计,打印练习题等.配合在培训中汉字输入,投影片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等各种竞赛活动.不但会增强老师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形成学校各学科的各种资源沉积下来,更能使教师们感受到学习理论的重要性,形成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 在做中学不但能促进信息互动与协作交流,更是教师本身的教学经验,信息技术和各学科教育教学整合的结合点,教师只有在做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观感与思考、创建性对信息技能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经验重新表达与建构,并把信息技术技能、设计技巧、整合应用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际,在具体学科任务与实践中做出自己的设计决策.只有这样,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信息技术各学科的整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次是应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培养教师的高级思维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应用信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训练学生的信息技能,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在学科教学中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实现学科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整合应成为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应安排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定课时的电教汇报课或研究课.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制作课件,再用这些课件更好地体现其教学理念,是末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趋势.因此,让一线教师成为课件制作专家、课件应用能手,应成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目标.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提高21世纪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我们教育的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面对任重而道远的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我们只有虚心学习、大胆实践、认真总结,才能探索出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新路子、新策略. 参考文献: 1、谢品雷 《论在职教师信息素养的自我培养》 福建 2、应学俊 《试论教师信息的培养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安微 3、朱新海 《教师计算机、网络技术校本培训的策略与实践》 浙江 4、张青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思考与模式构建》 5、文尧 《中小学科研兴校中的教师校本培训》 6、郑金州 《走向"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