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 专业发展项目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 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二日 目录一、项目简介 3 二、建设基础 3 (一)建设背景 3 (二)人才需求分析 5 (三)专业现状 7 三、建设目标 11 (一)建设思路 11 (二)建设总体目标 11 (三)建设具体目标 12 四、建设内容 14 (一)建成 "大学生文化产业园" 政校企行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14 (二)深化"产品导向、项目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四位一体"课程体系 17 (三)建立以产业园为核心的校内生产型实训中心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28 (四)"三学期制、分段式、项目导向"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34 (五)打造懂技术、会经营、善服务的双师教学团队 39 (六)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和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42 (七)文化产业专业群建设 43 (八)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44 五、经费预算与建设进度 46 六、预期效果 48 七、保障措施 54 (一)组织保障 5554 (二)政策保障 55 (三)经费保障 56 (四)制度保障 56 (五)行业保障 5756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项目负责人: 艾小元 重庆文化产业促进会副秘书长 重庆原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东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 副教授 团队主要成员: 刘太亨 重庆决定图书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波重庆东尚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汤林重庆市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行政总监 傅晓阳 重庆笛女·阿瑞斯传媒(集团)公司董事长 李兰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 教授 赵冬菊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 张慧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 徐金娥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讲师 莫志明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讲师 一、项目简介 本建设项目以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为重点,辐射带动会展策划与管理、摄影摄像技术等相关专业群的建设.建设总投入516万元,中央财政投入188万元,地方投入188万元,企业投入70万元,学校投入70万元.其中15万元用于校企合作机制建设,115万元用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250万元用于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30万元用于教学组织模式改革,76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8万元用于教学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12万元用于专业群建设,10万元用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通过两年建设,本项目将建成重庆乃至西部地区领先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及重庆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训中心. 二、建设基础 (一)建设背景 1.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5%.文化产业结构继续优化,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53.7%.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04-2008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3.3%,高于同期现价GDP年均增长速度近5个百分点;2008-2010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4.2%,继续较大幅度高于同期GDP的现价年均增长速度.2010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5%,比上年提高0.18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高0.8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稳步提高. 2009年7月,我国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010年9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将"推动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中央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2011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 "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和发展目标.这一系列举措,意味着文化产业得到党和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在经过多年的探索性发展后,正迎来一个历史性拐点,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周期. 2.文化产业将成为重庆支柱产业 2009年,重庆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188.06亿元,比2005年净增121.40亿元,增长182.12%,持续5年保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长,高于同期全市GDP增速13.5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据预测,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3%左右,年均增速超过26%,文化产业吸纳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超过2%..目前,全市文化产业总体向好,总量规模稳步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进一步显现.就增长速度而言,重庆在国内位居前列,远远高于其他主要城市普遍在10%~20%的增速,也大大高于全国的17.1%的总体水平和全市GDP增速.《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将在"十二五"期间将重庆打造成为西部的文化产业高地,2020年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文化中心.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总体布局,"十二五"期间将形成以主城9区为中心的都市文化核心区,长江三峡文化旅游产业带和渝东南—渝西特色文化产业带,以及若干特色文化产业"节点". 重庆文化产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重点实施10个西部一流的市级重大项目,培育一批产值在10亿级乃至100亿级的大型文化企业,增加值达到7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成为支柱产业.新规划提出,将建成10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各具形态的文化产业园区和100个市级文化产业基地,培育10000个中小文化企业.在优势行业上形成前端研发、中端拓展、后端衍生、资源反复开发的产业链结构. (二)人才需求分析 我国现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1182万人,而从事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的专门人才为46万人左右,不到总人数的4%,缺口很大.国家权威部门预测,2010年我国文化消费总量在1万亿元左右,到"十二五"末,这一数字将达到1.5万亿元;如果根据国际经验,按我国当前人均GDP4000美元测算,文化消费总量应当在5万亿元左右.国内庞大的文化产品消费量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组织生产更多的文化产品.如我国版权业虽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版权代理人才极度匮乏.据统计, 全国560多家出版社、200 多家电子音像出版社、8000多家杂志社、2000多家报社、数百家网站和其他版权相关产业, 目前的版权代理机构经批准的仅区区28家,版权中介人的市场缺口很大.能够从事文化产业项目开发、项目经营、资本运作、内部管理方面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仅靠培养企业现有人才和引进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已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文化产业的需要. 2010年,重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为53万人,如果按照每7名从业人员配备1名管理人员的管理学规律计算,需要5.3到6.6万名管理人员.以电影服务业为例,重庆市共有保利万和、UME、万达、华纳、横店等5条电影院线,共有电影放映机构60余家.按照每个电影放映机构需要4名经营管理人员(经理、副经理、市场部经理、推广部经理)计算,仅电影放映机构就需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240名,而现在相关机构的从业人员主要聘请的是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人员,很多未经过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学习,专业人才缺口大约为5万人左右.根据重庆市重庆文化产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重庆将建成10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各具形态的文化产业园区和100各市级文化产业基地,培育10000个中小文化企业.按每个企业配备2名经营管理人才计算,需要20000人,人才缺口很大. 2010年8月,文化部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文化人才规划》).《文化人才规划》将培养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作为2010—2020年文化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的重要方面并将其作为9项重大人才工程中的重点工程,到2020年,重点扶持培养200名具有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熟悉国内外市场的优秀文化产业经理人. (三)专业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分析 本专业是培养熟悉文化产品市场调查、选题策划、剧本创作、筹集资金、组织生产、衍生产品的授权经营等产品链的生产流程,能够将创意变成产品而进行商业运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人才的主要岗位类型为职业经理人,其具体岗位根据产品的不同有所区别. 我们与重庆原典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决定图书传媒有限公司,重庆保利剧院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侧重选取影视节目、图书、演出三个市场需求量最大、相互依存度最高的主流文化产品作为本专业3个人才培养方向,其具体岗位如下(图1): (1)影视制作与经营方向:剧务、制片、制片主任、执行制片人、制片人; (2)图书编辑与出版方向:选题策划人、文字编辑、排版人员、校对人员、发行人员、出版人; (3)演出经营与管理方向:剧务、舞台监督、艺术总监、经纪人、演出经理、制作人. 图1 职业岗位分析 2.专业教学团队简介 本专业现有教师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硕士3人.双师型素质比例100%,聘请了5位来自行业企业的中高级专家和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专兼教师比例1:1. 团队承担了重庆市社科联《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重庆市教委《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等省部级科研项目8个,院级科研课题5个(表1);在江汉论坛、中国职业教育、职教论坛、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表2). 本专业现有院级精品课程2门,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本,公开出版教材6本,开发出工学结合特色校本讲义5本. 表1 团队主要课题一览表 课题名称 主持人 课题来源 研究时间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艾小元 重庆市教委 2008-2010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工作 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张东 重庆市教委 2009-2011 重庆产业大发展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赵冬菊 重庆市政协 2008-2010 文化市场经营管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李兰 重庆市社科联项目 2008-2010 文化市场需求专业人才目标培养的框架研究 莫志明 重庆市教委 2009-2010 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和整体优化研究与实践 莫志明 重庆市教委 2010-2012 高职院校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徐金娥 本院 2009-2011 表2 团队主要论文一览表 作者 论文名称 期刊名称 发表时间 艾小元 对我国动漫产业现状及发展路径的思考 重庆行政 2009年第3期 张东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2010年第32期 张东 重庆市文化产业市场经营管理类人才需求调研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2008年第15期 张东 创新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 李兰 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初探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9.11 李兰 高职院校进行股份制专业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职教论坛 2010.3 赵冬菊 巫文化的特点与功用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来源刊) 2010年第4期 赵冬菊 巫文化民俗的美 文化中国(加拿大国际刊物,世界知名的华人杂志) 2011年第1期 张慧 论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2008.02 张慧 纪录片的故事化趋势 成都大学学报 2008.03 张慧 新闻细节浅析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8.04 徐金娥 校企合作浅谈中小书店的经营方略 跨世纪 2009.12 徐金娥 高职文化产业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信息》 2010.03 徐金娥 中日文化产业发展之比较研究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0.09 3.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比较完善 本专业现有校内实训基地3个,其中建有摄影工作室、图书编辑工作室、文案策划工作室(表3),先后与4家行业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并已初步运行(表4). 表3 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 序号 实训室(基地)名称 主要实训项目 1 文案策划工作室 选题策划实训、文本制作实训、方案陈述实训 2 摄影实训工作室 前期拍摄实训、影视后期制作实训、摄影实训 3 图书编辑工作室 选题策划实训、图书编辑实训、图书排版实训 表4 本专业校外实习基地 序号 校外实习基地名称 实习项目 1 重庆原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文案策划、影视制作、顶岗实习 2 重庆笛女·阿瑞斯传媒(集团)公司 影视拍摄制作、顶岗实习 3 重庆东尚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演出活动策划、节目营销方案撰写、票务销售、顶岗实习 4 重庆决定图书传媒有限公司 选题策划实训、图书编辑实训、图书排版实训、顶岗实习 4.专业特色初步显现 (1)专业定位明确 我院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在影视节目制作与经营、图书编辑与出版、演出经营与管理3个方向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就业岗位清晰,人才培养质量明显.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成效 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工作委员会,由政、校、企、行相关代表共同组成,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实习实训平台搭建以及开展其他校企合作项目. 采取"产品导向、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方向模块+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将"演出经纪人"、"商务策划师"(四级)、 "图书编辑"(五级)等职业考证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重庆决定图书传媒有限公司、重庆市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实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 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教学资源,校内教师和企业骨干共同授课,以企业订单作为授课内容,通过任务完成进行教学实施,初步实现理实一体化.校内实训以工作实务、项目训练为主要手段,校外顶岗实习采取随项目实训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职业道德及综合素质. 在教学方法上运用任务驱动法、情景训练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部分课程建立了习题与试题库,实行了教考分离;部分课程进行了能力鉴定考试方法改革. (3)毕业生就业情况与社会声誉 本专业2008级学生现已毕业,初次就业率达到96%,专业对口率达到90%,学生对专业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分别达到95%和88%,用人单位对专业和学生的满意度分别达到92%和93%. 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本专业在重庆乃至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行业企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多所市内高职院校到我院就该专业进行调研和交流.专业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4)社会服务成效比较显著 近3年,先后为重庆金夫人公司、重庆东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企业举办各类培训讲座;与重庆原典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发了《影楼接单操作手册》、《影视制作人》、《图书出版人》等培训教材;为企业及政府策划文化项目6项、为政府及企业制作专题片、图书、画册等文化产品共计8项.学生为行业企业提供市场调查、演出活动策划及票务销售服务共达约100人次. 三、建设目标 (一)建设思路 立足文化产业相关行业,面向产业发展和实体经营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学校合作发展理事会的框架下,通过构建"大学生文化产业园"政、校、企、行合作平台,创新政、校、企、行合作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手段、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质量管理方式,加强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西部领先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为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急需的高端技能型的经营管理人才. (二)建设总体目标 用两年时间,建成 "大学生文化产业园" 政校企行合作平台,形成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利益共同体;完善"产品导向、项目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职业标准、岗位技能、综合素质并重的中高职衔接的特色课程体系;依托"大学生文化产业园",建成影视制作、图书制作、演出经营3个校内实训工场,新增校外实训基地10个;完善模块授课、项目训练的"分段式"教学组织方式,建立学赛结合的学分互认机制和衔接中职的教学资源库;建成懂技术、会经营、善服务的双师教学团队;建立完善多元化的第三方教学评估和质量监控体系;打造产品特色鲜明、经营理念突出的专业群,进一步拓展专业的社会服务面和服务类型,建成在西部领先的培养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点专业. (三)建设具体目标 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在学校合作发展理事会框架下,成立"大学生文化产业园",将该园建成肩负校内教学实训功能与产业实体运营的基地.由政府(重庆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行业(重庆文化产业促进会)、有关企业和学院等方面的代表共同建立园区管理委员会和相关章程制度,明确双方责任权利与义务,实现在教学改革、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通过成立办公室、教学部、市场部、技术部等机构,建立园区运行管理制度,实现3个实训工场的教学运行与实体营运机制、学校企业人员互聘互认、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共管机制、园区创业孵化等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产品导向、项目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中职过往经历课程学分互认机制,建设由基础素质课程、理实一体课程、校内仿真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所构成的"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实现多证融通;建设6门优质核心课程、建成1门市级精品课程,公开出版6本工学结合特色教材;与国家相关职业认证机构联合开发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专业人才职业标准,并建立中职职业资格认证机制;进行本专业单招考试制度设计,打通中职符合本专业需求人才学历晋升的绿色通道,实现中职生源占专业学生总数的10%;实现以项目任务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数字化;实现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学生能力鉴定的方式改革,专业核心课程实现能力鉴定方式改革.;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学生专升本总人数占专业学生总数的5%. 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师资、项目、技术,双方共同组织实训的方式,在校内建立"大学生文化产业园",建设影视制作、演出经营、图书出版三个实训工场;完善现有校外实训基地,新增10个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制定项目实训与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订单培养制度、基地考核制度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4.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进行"三学期制、分段式、项目导向"教学组织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实现专业核心课程项目任务教学、专业实践课程由企业人员进行项目训练教学;建成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库1个,其中包含专业资源子库1个、课程资源子库1个、技能训练子库1个、社会服务子库1个、中职学生自主学习网络资源子库1个、虚拟教学资源库1个,通过教学资源库构建网络教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帮助学生实现终身学习;建立以学分互认促进学训赛结合制度、以形成性鉴定为主的多元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5.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起 "校企共育、互培互聘、教做融通"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打造一支由2名专业带头人、8名骨干教师等共20名教师组成的懂技术、会经营、善服务的双师教学团队,建成一个由20名以上教师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6.教学评价与质量管理改革 建立由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共同参与评价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搭建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多元化的信息分析评价机制并将其作为教学管理持续更新的重要依据. 7.专业群建设 建立会展策划与管理及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双主体、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每专业各建成2门核心课程并完善相关资源;带动专业群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两个专业分别培养骨干教师2名;实现校内外实训基地共享. 8.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两年共60120人,实现年社会培训量800人日,收入5万元;为企业经营提供项目策划、宣传片制作等技术支持和服务,两年共20 项以上,收入6万元;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提供职业资格鉴定,两年共4080人,实现年社会培训量800人日,收入2万元;通过社会培训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为学生和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搭建终身学习平台;将课题、项目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两年实现科研成果转化项目2个以上,产生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建设内容 (一)建成 "大学生文化产业园" 政校企行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1.组建"大学生文化产业园"合作育人管理平台 在学校合作发展理事会的框架下,组建"大学生文化产业园"合作育人管理平台.通过吸引相关企业入园,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园区内进行实体营运,一方面又可以作为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另外,通过这一平台还可以对其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统一管理,使校外实训基地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由政府(重庆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行业(重庆文化产业促进会)、有关企业和学院等方面的代表共同建立园区管理委员会和相关章程制度.成立园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园区管理办公室、技术部、市场部、教学部等4个办事机构.管委会主任由园区企业代表担任,常务副主任由学院院长兼任.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事务、生产经营、校企合作等管理(图2).各机构的主要职责如下: 管委会应负责园区日常的管理事务、生产经营、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教学管理工作.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由校企双方分别派驻校企合作专员处理协作会的日常事务,整合需求方和供给方的资源和信息,落实相关合作政策和制度执行,进行平台管理和项目管理. 教学部负责定期召开专业建设会议,监控和指导专业建设的全过程,同时负责选派企业专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实训计划等教学文件的制定,实施教学及管理,形成完善的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共管机制;负责订单班的运作与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顶岗实习的过程监控及考核;定期选派园区企业骨干人员担任学院兼职教师,指导实践环节的教学. 技术部负责为园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指导,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对3个实训工场的设备设施进行保养和维护,为设备使用提供指导. 市场部负责为3个实训工场提供订单、为产品销售提供渠道;吸引更多企业入园,为园区投入资金和设备;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对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作进行考核;搭建平台,选派学院优秀教师和企业骨干为文化产业行业及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员工培训;为其他高校相关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和专业建设提供服务. 图2 园区管委会及各机构职责 2.构建"大学生文化产业园"合作运行机制 园区运行管理制度建设.由管委会牵头建立《兼职教师聘任制度》、《教师研修锻炼制度》、《教师服务企业制度》、《学生顶岗实习制度》、《校企专业共建制度》、《园区企业运营制度》等相关制度. "共育互动"定制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安排师资,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进行定向培养,实践环节教学在企业进行,学生毕业后按照双向选择得原则到相应企业就业. 实训工场运行机制建设.实训工场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进行企业化运作和管理.引入不同企业的文化和管理理念、价值观,营造企业的氛围,实施企业管理的行为和生产行为.学生以员工身份进入企业后,应遵循企业的制度和行为规范、生产守则和生产流程规范;依照市场化要求进行实训成本核算,加强设备管理、工具管理、材料管理以及学生管理,以保障实训教学效果.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实训结束后支付学生一定的报酬,将学生报酬与学生的实训成果挂钩,并为实训技能掌握好的学生提供长期实践锻炼机会. 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共管机制建设.由园区教学部牵头,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明确管理分工与职责;制定实训计划,实施教学及管理,形成完善的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共管机制. 服务其他高校机制建设.充分利用大学生产业园的产业集聚优势,在共享实训基地、联合开发实训项目、共享师资等方面为其他高校提供服务. (二)深化"产品导向、项目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四位一体"课程体系 1."产品导向、项目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选取市场需求量最大、最具代表意义的影视、图书和演出三种主流文化产品作为本专业的三个学习方向,设置方向模块课程,按照每种产品的生产流程设计项目内容,根据项目内容的工序先后实施教学.所有的方向模块课程,我们都在校内文化产业园区分项目按任务完成,其中部分项目是在校外基地完成.所有的项目都是采用园区、校外基地的真实订单任务或仿真任务建构学习情境,设计学习领域并完成教学任务(图3). 图3 "产品导向、项目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中职过往经历课程学分互认机制,建立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绿色通道 (1)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沟通机制 依托大学生文化产业园,和重庆市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广泛的联系,在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相互沟通,资源共享;共享师资资源,建立专业师资定期交流制度;共享实训基地,为专业教学及职业技能大赛培训提供条件;联合开发网络课程,突破课程教学的时空限制,为课程学分互认奠定基础. (2)建立中职过往经历课程学分互认机制 在与重庆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广泛联系的基础上,本专业开展优秀中职毕业生推免进入高职专科学习工作,对进入高职专科学习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认定中职阶段有关课程学分,具体为:取得课程认证的,可免修免试相关课程;课程名和教学内容相同的,可免修免试相关课程;课程教学内容主体相同的,可申请测试,测试通过的可免修. 对于影视制作、出版发行等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或舞蹈表演等艺术类专业中职毕业生,可通过学分互认方式免修相关选修课(表5),通过教学资源库平台自主学习职业拓展课程.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中职毕业生可直接免修部分专业课并取得相应学分.这两种情况的毕业生在参加我院专业单独招生考试时还可以享受面试加分政策. 表5 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中高职学分互认课程一览表 中职专业 免修课程名称 免修课程性质 学分 广播影视制作 摄影摄像技术 选修 4 文化影视事业管理 影视后期制作 选修 4 影像与影视艺术 纪录片鉴赏 选修 4 出版与发行 版权贸易 选修 2 表演类 演出艺术常识 选修 2 3."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构建 在广泛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国家职业标准,分析任职岗位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出相应的学习领域(图4). 图4 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 建立由职业通用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岗位课程、职业拓展课程所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职业岗位课程有影视制作与经营、图书编辑与出版、演出经营与管理三个方向构成的模块课程,每个模块下又有具体的项目课程构建具体的内容体系,最终实现由素质教育课程、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校内仿真实训、校内顶岗实习所构成的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图5). 图5 "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在职业拓展课程中,通过开设一定数量的专业限选课和全院选修课,拓宽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学生的职业晋升、岗位转换等提供帮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4.核心课程建设 建构影视制作与经营、图书编辑与出版、演出经营与管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实务、文化产品营销、文化项目策划等6门核心课程,其中含3门方向模块课.方向模块课都是根据不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领域,然后依据工作流程设计出项目教学内容(图6).比如图书编辑与出版课程由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分成图书选题策划、图书编辑、文字排版、文字校对、图书发行5个模块.每个模块都由专职和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比如,从选题开始,由企业人员与学生共同讨论,决定选题, 形成选题报告,进入图书编辑环节,由企业人员提供编辑文稿,在讲解编辑规范要领之后,进行编辑实际操作.之后将编辑好的文稿用专业软件进行排版,此环节之后进入校对环节,由企业人员提供校对文稿,学生运用校对符号进行文字校对.此后进入印制环节,由企业老师讲解相关知识,并到印刷厂实地参观学习封面设计装帧流程.最后进入图书发行环节,由企业和学校老师共同讲解图书发行知识,并到当地书店了解图书销售情况(图7). 图6 核心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建设思路为: (1)依据职业岗位要求,与文化产业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制定职业标准; (2)按照职业标准,将岗位能力分解为若干个能力模块; (3)结合生产任务和能力训练要求,开发相应的项目任务; (4)制定融合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能力训练模块考核标准、考核方法; (5)编写适合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教学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图7 影视制作与经营课程的学习领域设计 5.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理实一体课程采取以"项目任务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具体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情况见表6),具体模式为"项目任务引入——任务尝试——问题讨论——相关知识讲解——问题解决与任务执行——技能训练"或"项目任务引入——相关知识讲解——任务执行——问题讨论与解决——技能训练"等(图8).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工作实务+技能实训+技能竞赛"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以文化产品经营实务作为载体,强化技能实训,全面落实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引入竞赛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通过校方人员和企业人员组成双讲师授课,将企业文化引进课堂,企业讲师参与专业课程与顶岗实习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表6 教学方法改革情况一览表 课程类型 课程 主要教学方法 能力鉴定方式 职业岗位课程 影视制作与经营 项目任务+案例分析+角色扮演 策划方案、营销计划、影视产品 图书编辑与出版 项目任务+案例分析 选题策划书、图书编辑样章、图书产品 演出经营与管理 项目任务+案例分析+情景训练 项目策划书、演出团体接待计划书、票务销售情况、演出项目推广方案 职业基础课程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实务 案例分析 平时参与活动训练状况+调研报告+产品考察报告 文化市场调研 工作实务 市场或项目调研报告 文化产品营销 工作实务+案例分析 平时参与活动训练状况+产品营销方案 文化产品鉴赏 案例分析+现场观摩 平时参与活动训练状况+项目训练方案 图8项目任务法使用模式 6.教学评价方法改革 (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①评价主体多元化 行业企业代表、教师、小组成员、学生本人,都是教学评价的主体. ②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课程考核改变以往单纯用闭卷、开卷考试评定成绩的片面做法,引入考查、实践操作、项目测评、调研报告、口试、竞赛等多种考核方式.在项目实施中,对学生能力进行过程评价或竞赛评分,同时加强就业创业学分的评定和登记,着重考察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③评价环境多维度 课程考核和能力评价的环境保持多维度.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考核和评价主要在校内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考核和评价主要在校内实训室进行;认知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的考核和评价主要方在校外实习单位进行,并以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评价为主;职业技能竞赛的评价主要放在竞赛场地进行,以竞赛的结果和竞赛风采展示为主要评价要素. (2)建立与行业从业标准相接轨的课程考核标准 ①引入文化产业相关企业各工作岗位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岗位能力及素质进行综合考核. ②将行业从业资格证书考试与课程学习考核相结合,通过从业资格相关科目考试的学生,可以认定该课程的学分. ③为实现多证融通,学生修完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并通过相应职业资格认证,即认定为合格. (3)建立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理实一体化课程学生能力鉴定考核由学生职业态度、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三部分组成,各自所占比例和考核方式如下图(图9);实践环节学生能力鉴定考核完全依据工作过程,由职业态度、项目完成、产品报告三部分组成,各自所占比例和考核方式如下图(图10).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即要考核学业学分的获取情况,也要考核学生在校期间在非学习领域的表现进行评价获得得分的就业创业学分. 图9 理实一体课程考核方式 图10 实践环节考核方式 (三)建立以产业园为核心的校内生产型实训中心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1.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场建设 以大学生文化产业园为平台,建立影视制作、图书编辑、演出经营三个校内实训工场,三个实训工场主要用于本专业三个方向的职业岗位课程授课、仿真实训、顶岗实习的部分模块教学任务.实训工场还能承接企业订单,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可以为其他院校的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和职业资格认证等服务项目.另外,还可以通过产业园进行学生的创业孵化.按三个方向成立创业孵化工作室,由产业园提供设备、房屋等基础条件支持,企业给予订单和技术指导,使这些工作室能独立完成订单任务,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工作流程,最终实现自主引入项目、订单,完成生产任务,进行自主创业.由于文化产业的产业链特点,产业园还可以带动会展策划与管理、摄影摄像技术等相关专业学生的创业孵化(图11). 图11实训工场主要功能 (1)影视制作工场 功用:支持多媒体、文案讨论与制作、摄影摄像、影视后期制作、光盘制作. 分区:策划室、文案制作室、会议室、前期拍摄区、后期制作区、演播室等(表7). 表7影视制作工场主要设备及功能表 实训室名称 主要 设备 台套数 实训 项目 经营服务项目 负责人 影视制作实训工场 大摇臂 1 策划创意 文案写作 文本制作 文案阐述 组织拍摄 后期编辑 节目录制 产品复制 —企业宣传片制作 —广告创意策划摄制 —记录片/专题片/教学视频制作 —产品展示/直销视频制作 —城市风光旅游宣传摄制 —工作汇报/汇报视频包装制作 —会议活动实况摄影摄像服务 —配音/配乐/录音服务 —影视剪辑/后期包装合成服务 —电视栏目制作 —批量DVD/HDVD光盘印制 —多媒体演示制作 —360度全景虚拟现实 —平面设计/VI设计 艾小元 张慧 小摇臂 1 滑轨 1 平板移动车 1 特技切换台 1 监视器 1 摄像机 1 DV 10 广角 1 三脚架 1 有线话筒 1 无线话筒 1 耳机 5 调音台 1 灯10 编辑录放机 1 播音设备 1 高清非编系统 1 电脑 10 投影仪 1 文本装订机 1 空调 3 (2)图书编辑实训工场 功用:支持多媒体、文案制作、图书编辑排版、电脑设计、图书装订等. 分区:选题策划区、编辑区、排版区、校对区、制作区、经营区(表8) 表8 图书编辑实训工场主要设备及功能表 实训室名称 主要 设备 台套数 实训 项目 经营服务项目 负责人 图书编辑实训工场 彩色打印机 1 选题策划 文案撰写 图书编辑 图书排版 图书校对 封面装帧 图书装订 图书销售 文档加工 图书制作 图文处理 平面设计 图书代销 刘太亨 徐金娥 装订机 1 电脑 40 投影仪 1 打印机 5 复印机 2 空调 3 (3)演出经营实训工场 功用:支持多媒体、小型演出、电影放映、小型活动、票务销售等. 分区:演出区、观众区、化妆区、票务区、观众服务区、物业管理区(表9). 表9演出经营实训工场主要设备及功能表 实训室名称 主要 设备 台套数 实训 项目 经营服务项目 负责人 演出经营实训工场 钓杆 5 演出服务 票务销售 广告宣传 剧场管理 活动组织 小型演出 小型活动 电影放映 会务服务 史承云 张东 灯杆 10 主调光台 1 舞台用灯 120 字幕机 1 模拟调音台 1 主扩音箱 1 反听音箱 2 功放 1 数字控制器 1 效果器 1 均衡器 1 CD机1MD机1DAT机1话筒 10 监控系统 1 节目制作CD 1 节目制作DVD 1 空调 1 行架 1 放映机 2 荧幕 1 2.校外经营服务型实习基地建设 根据重庆市提出的"一区五高地"的目标,围绕重庆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产业群和产业项目,密切和行业企业的联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推进工学结合,加强校外顶岗实习的力度,提高紧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1)建立校外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机制、实习项目管理制、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习单位考核制度 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机制:对于图书编辑方向,与文化产业规模型企业签订实习生订单培养协议,在协议时间内组织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学生以员工身份进入企业,以企业管理为主,本校教师进行分散指导;对于影视制作方向和演出经营方向,采取实习项目管理制,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安排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对签署协议的实习单位实行定期考核制度,根据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实习期间学生待遇、职前培训状况、学生满意度、职场安全状况等对企业进行考核,并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健全校外实习基地评估体系.定期对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评估,按照基地建设情况、教学条件、教学与管理水平、教学效果、利用率5个一级指标及对应的12个二级指标对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考核,形成校外实习基地的动态管理机制,确保生产性实训的顺利运行(表10). 表10校外实习基地考核 一级指标 权重二级指标 指标内涵 权重评分基地建设 10 制定基地建设与发展规划或工作计划,符合学科与专业发展要求. 5 签署长期、正式的合作协议,并挂牌. 5 基地教学条件 20 基地设备先进,设施齐全,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食宿、安全等方面的条件. 10 基地有一批职称高、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担任实习教学指导任务. 10 基地教学与管理 40 基地单位和学院均有专人负责基地建设与日常管理,岗位职责明确; 5 管理严格,有符合专业特点学生实习工作规范、实习纪律和实习安全责任制度. 5 实习教学大纲和实习指导书规范、齐全,基地教学目的、内容明确,有与实习基地实际情况相配套的实习教学具体实施计划或方案. 10 有开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的实践项目. 10 基地实习教学检查记录、学生的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实习过程中的照片或影像资料、学生实习成果等教学文件和材料齐全,存档规范. 10 基地教学效果 20 基地单位对实习教学工作采取措施多,实施效果好,实习质量高,学生收获大. 10 有科研和技术活动,创造条件使实习教学与"学、研、产"相结合,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0 基地利用率 10 基地利用率高.建设以来,每年接纳一定数量的实习生,数量保持稳定. 10 总分(2)合作内容建设 新增10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表11).邀请行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开展项目课程开发和实践、共同建设校外顶岗实习教学资源.将校外实习基地建成既是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又是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表11 校外实训基地项目建设计划 序号 实训基地名称实训项目备注 1 重庆享弘数字影视有限公司 影视制作 新增 2 重庆中博实业重庆有限公司 影视制作 新增 3 重庆市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 演出经营 新增 4 重庆辉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演出经营 新增 5 重庆出版集团 图书出版 新增 6 重庆演出公司 职业资格认证 新增 7 重庆市电子出版基地 图书出版 新增 8 重庆鼎盛影业有限公司 顶岗实习 新增 9 重庆视美动画艺术责任有限公司 顶岗实习 新增 10 重庆舞美传艺传媒机构 顶岗实习 新增 (四)"三学期制、分段式、项目导向"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1.三学期制、分段式、项目导向的教学组织模式 (1)探索并行、串行混合排课制 增加串行排课的课程比例,采取分散和集中、并行和串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排课.压缩学时,减少跨学期课程,鼓励课程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对方向模块课程实行串行排课制;开展串行排课制的教学运行管理改革研究. (2)探索"三学期制" 改革现行学期制,将一个学年分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秋季学期(18周)+寒假(4周)+春季学期(18周)+夏季学期(4周)+暑假(7周),即在原两学期总教学周数(40周)维持不变、寒暑假时间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以春节为圆点倒推长、短学期的教学周数,将原有的秋季、春季两学期各缩短两周后,在春季学期后增设4周的夏季学期.夏季短学期的教学安排:主要安排包括学分少课时少的课程、聘请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选修课程和到企业组织教学、集中实践课程等. (3)项目导向教学 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实训课程按照项目导向进行教学组织.分别根据三个方向模块不同产品各自工作流程按先后顺序各自进行教学,每个项目完成后进行能力鉴定,最后所有项目完成后再进行综合能力鉴定.其中图书编辑与出版方向模块根据产品的特点采取企业真实订单与仿真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教学任务;影视节目制作与经营根据企业项目订单的实际情况灵活采取真实任务与仿真任务相结合进行教学的方式;演出经营与管理采取旺入淡出的项目跟进方式,即根据演出旺季以一般是下半年,淡季是上半年的经营规律,上半年一般在校内进行教学,下半年安排学生深入企业进行随项目实训.学生跟项目实训期间可根据实际学时进行学分折算并与校内学时进行学分互认. 对于以项目教学为主的核心专业课推行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将课程的教学时间集中到时段,每个时段为连续的2—3周.由企业能工巧匠、学院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教学地点在企业工作现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教室交替进行(图12). 图12"三学期制、分段式、项目导向"教学组织模式 2.以"学分互认"促"学赛结合" 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根据其参与并获各级奖项情况,获得相应学分,该学分可与专业选修课学分互认(图13). 图13学赛结合学分互认 通过上述方式,激发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积极性,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学备赛、以赛促新的目的. 第一、以赛促学 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探索技能竞赛中蕴含的新技术、新规则、新应用,将参加竞赛的收获和不足,用以改进现有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课程单元,完成课程标准的修订和课程体系的整合;将竞赛的成果和荣誉,激发在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国家技能竞赛项目开发成校内综合实训项目,扩大竞赛的参赛面,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相同的竞赛项目中,实现以赛促学. 第二、以赛促教 学校通过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教师参加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以及承办校级、市级和区域性职业技能竞赛,拓宽教师的视野,促进教师掌握行业操作标准和行业动态,将竞赛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行业标准、国际最新趋势、行业规则逐步纳入教学活动中去,改善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三、以学备赛 在每一次竞赛结束后,及时将竞赛中涉及到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规则、新应用更新和增补进课程教学中,将竞赛的培训与日常教学融为一体,为下一次竞赛做好准备,从而实现以学备赛. 第四、以赛促新 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提升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 通过以上四步来实现学训赛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通过技能竞赛的参赛、承办,带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带动教学内容实践性的提升,带动学生双证率的提升,最终实现物流专业人培养能力的提升和学院办学水平的提升. 3.中高职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 以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遵循"调研论证-框架设计-资源建设-推广应用-评价反馈-持续更新"的工作方式,以校企联合、团队共建为基本途径,构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职业培训+社会服务"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1个.建设中职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学生和艺术类学生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专业自主学习平台.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包括6个子库建设: (1)专业资源子库建设 专业资源子库包括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特色介绍(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专业办学定位、服务面向、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师资和设备条件优势、人才培养成效等)、文化产业行业相关岗位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产业年度统计数据、行业学会学术交流资料、师资队伍建设报告等. (2)课程资源子库建设 课程资源包括以6门核心课程为主的课程教学文件、教案资料、多媒体教学素材、企业典型案例、习题及试题库. (3)技能训练资源子库建设 技能训练资源包括面向校内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资料、职业技能竞赛资料、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成果资料、各类实训项目及技能拓展训练资料. (4)社会服务资源子库建设 社会服务资源包括企业在职职工培训资料、社会培训资料、技术研发形成的技术资料、针对本专业中职院校教师的培训资料、教师科技成果转化资料、教师为企业服务资料等. (5)虚拟实体营运教学资源子库 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影视制作与经营、图书编辑与出版、演出经营与管理三个方向虚拟流程的网络软件或动漫资源,让学生在仿真、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足不出户,即可感受企业真实的工作流程与职场氛围,而且便于学生反复学习和操练,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利用网络及通信手段,将企业的项目资源、生产过程、工作流程、关键技术操作等,通过建立录播系统和实时视频系统,将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远程教学. (6)中职生自主学习资源子库 校企合作开发专门针对有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基础和艺术类中职学生的自主教学资源平台.通过补充艺术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学资源、单独招生仿真面试题库,为中职学生报考高职专业指明方向. (五)打造懂技术、会经营、善服务的双师教学团队 建立"校企共育、互培互聘、教做融通"的师资建设机制,打造一支由2名专业带头人、8名骨干教师等共20名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建成一个由20名以上教师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1.专业带头人培养 (1)校内专业带头人培养 对现有的1名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继续培养,使其能把握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正确提出专业中长期建设规划和专业团队建设规划;能承担本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好,能够指导骨干教师;能够及时获取专业前沿信息和较高学术水平,组建团队从事科研或技术开发;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能对行业开展技术合作、咨询或培训,具有行业或企业工作经历,有独立策划及组织实施项目的能力. (2)兼职专业带头人培养 对现有的1名兼职专业带头人继续培养,使其学术水平和行业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重庆文化产业领域具有较高声誉;能够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能够把握高职教育的最新理念和行业前沿信息,为专业建设规划和团队建设规划进行顾问指导;能承担本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好,能够指导骨干教师;能促进产业相关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产业教学资源平台(表12). 表12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措施 培养 项目 境外培训 国内培训 项目开发 企业实践 学位 进修 培训 地点 德国 澳大利亚 英国 深圳、天津、宁波等高职师资培训基地 北京、上海、云南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合作企业、学院 重庆文化产业基地 高校 培养 内容 1.学习高职办学模式 2.学习高职职业课程体系开发 3.学习国外先进职教经验 4.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5.学习文化产业实践案例 6.学习国外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先进经验 7.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 1.学习高职办学模式 2. 学习先进职教经验 3.学习高职职业课程体系开发 4.学习文化产业园区经营管理经验 5.学习文化项目运作模式 6.参加国内会议和学术交流 1.参与企业文化项目开发及营运 2. 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3.文化产业科研项目研发 1.学习企业实战先进经验 2.参加项目实践提高技能 3.联系合作办学 4.参与企业员工培训 5.指导教师参加实习 1.攻读文化产业方面硕士或博士学位 2.参加国家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高级人才研修班 2.骨干教师培养 对现有的4名骨干教师继续培养,引进3名兼职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其中校外企业人员要求40岁以下,具有副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有文化产业从业经历3年以上).骨干教师的培养主要通过外出学习、短期进修、挂职锻炼等方式进行,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在专业建设与改革中起骨干带动作用(表13). 表13骨干教师的培养措施 培养项目 境外培训 国内培训 项目开发 企业实践 学位 进修 培训 地点 澳大利亚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深圳、天津、宁波师资培训基地 北京、上海、云南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合作企业、学院 重庆文化产业基地 高校 培养内容 1.学习高职办学模式 2.学习高职职业课程体系开发 3.学习国外先进职教经验 4.学习文化创意产业先进经验 5.学习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实例 1. 学习先进教学方法 2. 学习先进职教经验 3. 专业专项技能训练 4.学习文化产业园区经营管理经验 5.学习文化项目运作模式 6.参加国内会议和学术交流 1.参与企业文化项目营运 2.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制作 3.参与文化产业科研项目研究 1.学习企业实战先进经验 2.参加项目实践提高技能 3.联系合作办学 4.参与企业员工培训 攻读文化产业方面硕士或博士学位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与重庆文化产业促进会等行业协会及文化企业的合作,到2013年,聘请5名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院兼职教师.建成由20人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通过建立兼职教师教学服务与管理机制,开展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能力提高等培训活动,提高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其角色逐步从文化产业经营骨干转换为学院的教学骨干. 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技术骨干的培养措施包括送往境外培训、送往国内相关机构培训、企业实践等,具体措施详见(表14). 表14高级技术人员、技术骨干的培养规划 序号 专业 方向 人数 培训 地点 培训内容 1 影视制作与经营 4名 香港、深圳、天津、宁波等师资培训基地 1.学习先进教学方法 2.学习先进职教经验 3.专业专项技能训练 4.学习文化产业园区经营管理经验 5.学习文化项目运作模式 6.参加国内会议和学术交流 2 图书编辑与出版 3名3演出经营与管理 3名4.双师素质教师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以学院和企业共建的"双师素质教师实践训练基地"为平台,利用学校企业人员互聘机制,专业教师每年都必须参加一个月以上的企业顶岗实践,以各种形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重庆文化产业促进会签订合作协议,分批次派遣10名专业教师以轮岗形式在该公司兼职,通过让教师参加企业的项目营运,提升教师经营管理能力.2013年双师素质教师所占比例达到100%. (六)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和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1.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构建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监测指标为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实施和改革、教学效果、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持续跟踪毕业生毕业后至少5年的发展轨迹(图13). 2.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 搭建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等,适时采集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职业发展相关信息并实现数字化.通过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共同进行相关信息的项目分析、问卷调查、数据清理、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工作,将数据分析结果作为教学管理持续更新的重要依据. 图13 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七)文化产业专业群建设 围绕区域经济的技术特点和人才需求趋势,学院设立以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重点专业为核心,以会展策划与管理、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为外延的专业群.专业群中的各个专业,面向同一产业链中不同的岗位群,既各有侧重,又互有交叉,各专业均能在同一实训体系中完成基础的实践环节教学. 1.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 借鉴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在"大学生文化产业园"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下的建设经验,建立会展策划与管理及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双主体、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深度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完善专业群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各专业方向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带动专业群课程建设,提高专业群的课程水平.针对专业群各专业的差异性,每个专业选定2门核心课程,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会展营销》、《市场调研与预测》、摄影摄像专业《摄影摄像技术应用》、《影视摄录编》等4门课程建设成优质核心课程.开发并公开出版4门课程的教材. 2.师资队伍建设 在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带动下,专业群中各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依据重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模式和自身专业师资结构特点,经过两年建设,形成一支技能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能够承担较高水平技术开发与服务的师资队伍. (1)重点专业师资承担和参与专业群其他专业的相关教学工作,将重点专业建设的理念传达到各个教学环节,把优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带给教师和学生,达到师资共享、经验共享. (2)重点专业核心课程吸收其他相关尤其交叉专业的教师参与建设,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共同提高. (3)专业群拟培养4名骨干教师,10名双师素质教师,安排4名教师参加国内进修学习和下企业锻炼.提高专业群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并聘用20名兼职教师. 3.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1)重点专业的实训室继续为专业群提供优良的实训环境 (2)重点专业实训室建设、管理的经验和思路与专业群共享,促进整个专业群实训室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共享重点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新建校外实训基地10个,进一步改善专业群实训条件. (八)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专业人才培训 与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文化产业促进会和有关企业合作,开展干部培训、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师资培训等,产生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为企业经营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为企业提供项目策划、摄影摄像、图书画册制作、专题片及广告宣传片制作、场馆经营、票务营销计划等服务. 3.职业资格鉴定 与国家相关部门合作,开展文化产业经理人、文化经纪人、商务策划师、演出经纪人等职业资格的鉴定工作,依托大学生文化产业园分别进行相关职业资格的理论测试与实作鉴定. 4.科研成果转化 通过校企合作承担课题、项目或自主研发项目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文化创意,编制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员工手册,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团队建设等,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相关企业的生产实践或项目运作实践(表15). 表15专业社会服务一览 服务类型 服务项目 具体内容 数量 预期收益(万元) 专业人才培训 干部培训 文化管理实务 3060人(300人日/年) 5 企业经营人员培训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实务、文化产业政策与发展战略、文化创意与内容服务、品牌策略与整合营销、规模管理与资本运作 2040人(400人日/年) 中高职相关专业师资培训 经营管理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设计、特色教材编写培训 1020人(100人日/年) 技术支持服务 项目策划 选题策划、文案撰写、创意策划 2个6摄影摄像 提供设备及技术支持 2项 图书画册制作 策划、编辑与制作 2项 专题片/宣传片制作 策划创意、文案撰写、拍摄制作 2项 场馆经营 提供场地、设备及管理服务 10项 票务营销计划 销售方案制定与实施过程指导 4项 职业资格鉴定 文化产业经理人、文化经纪人、商务策划师、演出经纪人、图书编辑等 提供相关职业标准、学习资源、鉴定培训指导,进行技能鉴定 4080人(800人日/年) 2 科研成果转化 文化创意,编制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员工手册,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团队建设 制度手册文本、管理流程方案、成果应用方案及提供实施过程指导 2项2五、经费预算与建设进度 项目 资金来源 中央财政投入 重庆地方财政投入 企业投入 学校投入 合计 2011-2012 2013 小计 2011-2012 2013 小计 2011-2012 2013 小计 2011-2012 2013 小计 合计 94 94 188 129.5 58.5 188 47.2 22.8 70 47.2 22.8 70 516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1.产业园合作育人管理平台 1 1 2 1 1 2 0.5 0.5 1 0.5 0.5 1 6 2.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2 2 4 1 1 2 1 1 2 1 1 2 10 小计15万元 3 3 6 2 2 4 1.5 1.5 3 1.5 1.5 3 16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4.5 4.5 9 6 3 9 2 1 3 2 1 3 24 2.四位一体课程体系构建 1 1 2 1 1 2 0.5 0.5 1 0.5 0.5 1 6 3.课程建设 7 7 14 7 7 14 2 2 4 2 2 4 36 4.教学改革 5 5 10 5 5 10 2 2 4 2 2 4 28 5.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2 2 4 2 2 4 1 1 2 1 1 2 12 6.教学评价方法改革 1 1 2 1 1 2 0.5 0.5 1 0.5 0.5 1 6 小计115万元 20.5 20.5 41 22 19 41 8 7 15 8 7 15 112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1.影视制作与经营实训室 18 18 36 32 4 36 11 1 12 11 1 12 96 2.图书编辑与出版实训室 4 4 8 6 1 7 2 1 3 2 1 3 21 3.演出经营与管理实训室 20 20 40 36 4 40 12 1 13 12 1 13 106 4.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2 2 4 2 2 4 1 1 2 1 1 2 12 5.基地运行机制建设 2 2 4 3 1 4 0.5 0.5 1 0.5 0.5 1 10 小计250万元 46 46 92 79 12 91 26.5 4.5 31 26.5 4.5 31 245 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1.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1 1 2 1 1 2 0.5 0.5 1 0.5 0.5 1 6 2.学赛结合机制建设 1 1 2 1 1 2 0.5 0.5 1 0.5 0.5 1 6 3.中高职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 4 4 8 4 4 8 1 1 2 1 1 2 20 小计30万元 6 6 12 6 6 12 2 2 4 2 2 4 32 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带头人培养 5 5 10 5 4 9 2 1 3 2 1 3 25 2.骨干教师培养 3 3 6 3 3 6 1 1 2 1 1 2 16 3.双师型教师培养 2 2 4 2 2 4 0.5 0.5 1 0.5 0.5 1 10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2 2 4 2 2 4 0.5 0.5 1 0.5 0.5 1 10 5.兼职教师库建设 2 2 4 2 2 4 1 1 2 1 1 2 12 6.团队建设 1 1 2 1 1 2 0.5 0.5 1 0.5 0.5 1 6 小计76万元 15 15 30 15 14 29 5.5 4.5 10 5.5 4.5 10 79 教学管理质量保障体系 1.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构建 0.5 0.5 1 0.5 0.5 1 0.5 0.5 1 0.5 0.5 1 4 2.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 1 1 2 1 1 2 0.5 0.5 1 0.5 0.5 1 6 小计8万元 1.5 1.5 3 1.5 1.5 3 1 1 2 1 1 2 10 专业群建设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 0 0 0 1 1 2 1 1 2 1 1 2 6 2.师资队伍建设 0 0 0 1 1 2 0.5 0.5 1 0.5 0.5 1 4 小计12万元 0 0 0 2 2 4 1.5 1.5 3 1.5 1.5 3 10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专业人才培训 0.5 0.5 1 0.5 0.5 1 0.3 0.2 0.5 0.3 0.2 0.5 3 2.技术支持 0.5 0.5 1 0.5 0.5 1 0.3 0.2 0.5 0.3 0.2 0.5 3 3.职业资格鉴定 0.5 0.5 1 0.5 0.5 1 0.3 0.2 0.5 0.3 0.2 0.5 3 4.科研成果转化 0.5 0.5 1 0.5 0.5 1 0.3 0.2 0.5 0.3 0.2 0.5 3 小计10万元 2 2 4 2 2 4 1.2 0.8 2 1.2 0.8 2 12 项目 资金来源 中央财政投入 重庆地方财政投入 企业投入 学校投入 合计 2011-2012 2013 小计 2011-2012 2013 小计 2011-2012 2013 小计 2011-2012 2013 小计 合计 133.24 54.76 188 133.24 54.76 188 50.26 19.74 70 50.26 19.74 70 516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1.产业园合作育人管理平台 1.08 0.72 1.8 1.08 0.72 1.8 0.42 0.28 0.7 0.42 0.28 0.7 5 2.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2.16 1.44 3.6 2.16 1.44 3.6 0.84 0.56 1.4 0.84 0.56 1.4 10 小计15万元 3.24 2.16 5.4 3.24 2.16 5.4 1.26 0.84 2.1 1.26 0.84 2.1 15 人才培养模式与 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6.48 2.52 9 6.48 2.52 9 2.52 0.98 3.5 2.52 0.98 3.5 25 2.四位一体课程体系构建 1.08 0.72 1.8 1.08 0.72 1.8 0.42 0.28 0.7 0.42 0.28 0.7 5 3.课程建设 7.2 7.2 14.4 7.2 7.2 14.4 2.8 2.8 5.6 2.8 2.8 5.6 40 4.教学改革 5.4 5.4 10.8 5.4 5.4 10.8 2.1 2.1 4.2 2.1 2.1 4.2 30 5.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8 1.8 3.6 1.8 1.8 3.6 0.7 0.7 1.4 0.7 0.7 1.4 10 6.教学评价方法改革 1.08 0.72 1.8 1.08 0.72 1.8 0.42 0.28 0.7 0.42 0.28 0.7 5 小计115万元 23.04 18.36 41.4 23.04 18.36 41.4 8.96 7.14 16.1 8.96 7.14 16.1 115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1.影视制作与经营实训室 32.4 3.6 36 32.4 3.6 36 12.6 1.4 14 12.6 1.4 14 100 2.图书编辑与出版实训室 6.48 0.72 7.2 6.48 0.72 7.2 2.52 0.28 2.8 2.52 0.28 2.8 20 3.演出经营与管理实训室 36 3.6 39.6 36 3.6 39.6 14 1.4 15.4 14 1.4 15.4 110 4.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1.8 1.8 3.6 1.8 1.8 3.6 0.7 0.7 1.4 0.7 0.7 1.4 10 5.基地运行机制建设 2.52 1.08 3.6 2.52 1.08 3.6 0.98 0.42 1.4 0.98 0.42 1.4 10 小计250万元 79.2 10.8 90 79.2 10.8 90 30.8 4.2 35 30.8 4.2 35 250 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1.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1.08 0.72 1.8 1.08 0.72 1.8 0.42 0.28 0.7 0.42 0.28 0.7 5 2.学赛结合机制建设 1.08 0.72 1.8 1.08 0.72 1.8 0.42 0.28 0.7 0.42 0.28 0.7 5 3.中高职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 3.6 3.6 7.2 3.6 3.6 7.2 1.4 1.4 2.8 1.4 1.4 2.8 20 小计30万元 5.76 5.04 10.8 5.76 5.04 10.8 2.24 1.96 4.2 2.24 1.96 4.2 30 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带头人培养 4.96 3.88 8.84 4.96 3.88 8.84 1.54 1.12 2.66 1.54 1.12 2.66 23 2.骨干教师培养 3.16 2.8 5.96 3.16 2.8 5.96 0.84 0.7 1.54 0.84 0.7 1.54 15 3.双师型教师培养 2.08 2.08 4.16 2.08 2.08 4.16 0.42 0.42 0.84 0.42 0.42 0.84 10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2.44 2.08 4.52 2.44 2.08 4.52 0.56 0.42 0.98 0.56 0.42 0.98 11 5.兼职教师库建设 2.16 1.8 3.96 2.16 1.8 3.96 0.84 0.7 1.54 0.84 0.7 1.54 11 6.团队建设 1.08 1.08 2.16 1.08 1.08 2.16 0.42 0.42 0.84 0.42 0.42 0.84 6 小计76万元 15.88 13.72 29.6 15.88 13.72 29.6 4.62 3.78 8.4 4.62 3.78 8.4 76 教学管理质量保障体系 1.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构建 0.72 0.36 1.08 0.72 0.36 1.08 0.28 0.14 0.42 0.28 0.14 0.42 3 2.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 1.08 0.72 1.8 1.08 0.72 1.8 0.42 0.28 0.7 0.42 0.28 0.7 5 8万元 1.8 1.08 2.88 1.8 1.08 2.88 0.7 0.42 1.12 0.7 0.42 1.12 8 专业群建设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 0 0 0 1.44 1.44 2.88 0.56 0.56 1.12 2 2 4 8 2.师资队伍建设 0 0 0 0.72 0.72 1.44 0.28 0.28 0.56 1 1 2 4 小计12万元 0 0 0 2.16 2.16 4.32 0.84 0.84 1.68 3 3 6 12 社会服务 能力建设 1.专业人才培训 0.36 0.36 0.72 0.36 0.36 0.72 0.14 0.14 0.28 0.14 0.14 0.28 2 2.技术支持 0.72 0.36 1.08 0.72 0.36 1.08 0.28 0.14 0.42 0.28 0.14 0.42 3 3.职业资格鉴定 0.36 0.36 0.72 0.36 0.36 0.72 0.14 0.14 0.28 0.14 0.14 0.28 2 4.科研成果转化 0.72 0.36 1.08 0.72 0.36 1.08 0.28 0.14 0.42 0.28 0.14 0.42 3 小计10万元 2.16 1.44 3.6 2.16 1.44 3.6 0.84 0.56 1.4 0.84 0.56 1.4 10 六、预期效果 建设任务 目标 2011年10月-2012年12月 (预期目标、监测指标) 2013年12月 (预期目标、监测指标) 1.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大学生文化产业园" 质量目标 1. 与政府、重庆文化产业促进会、重庆原典文化公司、凤凰决定图书公司、东尚文化公司等企业达成合作,成立"大学生文化产业园" 2 成立"大学生文化产业园"管委会及其所属机构 3. 制定园区相关管理制度,形成园区运行机制. 1.完善园区管委会机构设置 2.完善园区相关管理制度,形成园区运行机制. 监测指标 1. 建立"大学生文化产业园"可行性报告建设方案; 2.与政府、行业、企业签定合作协议; 3.制定园区管委会章程; 4.制定园区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5.成立园区办公室、教学部、技术部3个机构. 1.完善园区章程; 2.成立市场部; 3.园区办公室、教学部、技术部、市场部的管理制度; 4.园区管委会及各部门年度工作计划; 5.园区管委会年会会议记录、会议总结; 6.园区运营模式改进研讨会会议记录、总结报告;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质量目标 1.形成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实训室机制; 2.构建学校企业人员互聘机制. 1构建人才培养"共育互动"定制化培养机制 2.构建园区服务周边高校机制 3.构建教学部运营机制 4. 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监测指标 1.校内生产性实训室管理企业化的实施细则; 2. 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 3.实训室承接企业订单任务管理制度; 4.校企双方人员互聘制度. 1.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及纪要材料; 2. 人才培养"共育互动"定制化培养制度; 3. 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参加企业项目管理制度; 4. 对外培训管理制度; 5. 园区服务周边高校制度; 6.教学部运行制度; 7.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定稿.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产品导向、项目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质量目标 通过市场调研和岗位需求分析,建立"产品导向、项目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与行业、企业共同评价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前期实施情况,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监测指标 1.国内及重庆市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人才调研报告; 2.文化企业各经营管理岗位任职要求调研报告; 3.《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总结、论文等教改成果. 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评价会议纪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诊断会议纪要》; 2.《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表》及工作总结; 3.人才培养质量分析报告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总结、论文等教改成果. "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构建 质量目标 通过对职业及岗位分析,建立"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与行业、企业共同评价课程体系,根据前期实施情况,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监测指标 1.完成重庆及西部地区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行业、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调研,调研单位10个以上;调研报告1份; 2.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调研报告; 3.3.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学习领域分析报告; 4.课程体系论证会议纪要. 5. 4.完善后的构建"四位一体"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 1.建立课程体系动态论证、调整机制;形成 2.课程体系实施评价报告; 3.2.课程体系改革经验总结、论文等教改成果.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质量目标 1.根据重庆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完成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实务影视制作与经营、图书编辑与出版、演出经营与管理32门优质核心课程 2.校企合作,启动6本教材开发工作 完成影视制作与经营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实务、演出经营与管理文化产品营销、文化项目策划32门优质核心课程 2.校企合作,完成6本教材开发工作 监测指标 1.课程建设的调研报告和工作会议纪要; 2.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项目任务书、项目指导书、教案、学习指南、习题库及试题库编制等教学资料; 3.课程建设经验总结、论文等教改成果. 4.校本讲义或教材 5.签订63部校企合作教材出版合同 6.教材建设调研报告、论证会议纪要 1.课程建设的调研报告和工作会议纪要; 2. 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项目任务书、项目指导书、教案、学习指南、习题库及试题库编制等教学资料; 3.课程建设经验总结、论文等教改成果. 4.校本讲义或教材 5.形成课程教学资源库 6. 签订3部校企合作教材出版合同,完成6部校企合作教材出版; 7.教材建设经验总结、论文等教改成果. 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质量目标 职业基础课程初步采用启发引导法、案例分析法;职业岗位课程初步采用项目任务法、角色扮演法等一体化教学方法;基本实现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教学 职业基础课程完善启发引导法、案例分析法;职业岗位课程完善项目任务法、角色扮演法等一体化教学方法;实现利用数字化和通信手段进行教学 监测指标 1.职业岗位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2.教学方法改革研讨会会议记录、总结等 3.教学课件、图片、企业生产流程视频等 1.职业岗位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完善稿 2.教学方法改革研讨会会议记录、总结等 3.教学课件、图片、企业生产流程视频等 4.形成2门网络课程教学记录 教学评价方法改革 质量目标 针对2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学生能力测试体系改革试点 深化学生能力测评体系改革,全部专业核心课程采用新能力评价体系进行考核 监测指标 1.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方案; 2.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总结、分析报告 1.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施方案、总结、分析报告 2.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改革申报教学成果一项; 3.实践教学条件 校内实训基地 质量目标 按照企业真实环境启动建设影视制作、图书编辑、演出经营3个实训工场,能够初步完成校内仿真实训项目 完成影视制作、图书编辑、演出经营3个实训工场的建设并初步投入使用,能够完成校内仿真实训项目和企业订单 监测指标 1.调研论证,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设备论证资料,设备采购合同; 2.设备安装调试记录,设备验收报告; 3.实训中心使用记录; 4.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汇编; 5.实训基地设备清单. 1.实训中心使用记录; 2.实训中心学生实习实训报告、鉴定; 3.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汇编; 4.实训基地设备清单; 5.校本实训教材. 6.生产订单合同 7.产品验收单 校外实习基地 质量目标 新增5个校外实训基地,能够基本满足顶岗实习需要,初步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实训基地考核制度 新增5个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满足顶岗实习需要,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实训基地考核制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良性运行机制 监测指标 1.合作协议 2.管理制度研讨会会议记录 3.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试行稿 4.校外基地考核制度试行稿 5.校外实习记录 6.校外基地考核表 1.合作协议 2.管理制度研讨会会议记录 3.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定稿 4.校外基地考核制度定稿 5.校外实习记录 6.校外基地考核表 4."三学期制、分段式、项目导向"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质量目标 实施"三学期制、分段式、项目导向"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继续深化"三学期制、分段式、项目导向"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监测指标 1.教学组织模式的可行性调研论证报告; 21.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计划; 32.教师实施教学模式的工作记录; 43.教师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有的材料(活动、教案、制度、记录). 1.继续深化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计划; 2.学生分段教学日历; 3.发表分段式教学组织方式改革教改论文至少1篇; 学赛结合学分互认 质量目标 开发竞赛相关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推广校级竞赛的成果于校内综合实训中,做到"一人参赛、人人参赛" 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实施以赛促学 监测指标 1.学生参赛活动通知、组织实施方案、活动记录、活动总结 2.教师指导记录 3.参赛活动获奖情况记录 4.学赛结合研讨会会议记录、总结 5.学赛融通实训课程设计方案 1.学生参赛活动通知、组织实施方案、活动记录、活动总结 2.教师指导记录 3.参赛活动获奖情况记录 4.参赛学分互认学生名单 5. 学赛融通实训课程设计方案完善稿 中高职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 质量目标 通过校企双方论证,启动专业资源子库、课程资源子库建设、技能训练子库建设 完善课程资源库,启动社会服务资源子库、虚拟实体营运、中职生自主学习资源子库,建成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监测指标 1.校企双方论证会会议记录、总结 2.网络公司资源库制作合同 3.资源库设计方案 4.资源子库验收清单 1.校企双方论证会会议记录、总结 2.网络公司资源库制作合同 3.资源库设计方案 4.资源子库验收清单 5.资源库使用记录 5.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专业带头人 质量目标 继续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能够制定专业中长期建设规划和团队建设规划,具备带领专业团队进行课程开发和课程设计的能力,把握专业教学改革方向,具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能力;能够具备较高学术水平,组建团队从事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够为行业提供技术指导或培训. 1.继续培养兼职专业带头人,使其在产业领域具有较高声誉;熟悉高职教育最新理念,能够指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设计、专业建设;能够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任务并指导骨干教师;能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监测指标 1.1名专业带头人的个人培养方案; 2.专业带头人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工作总结; 3.专业建设规划; 4.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5.与企业紧密合作,主持1项技术服务项目; 6.指导教师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设计. 7.参加国内或国外培训的材料; 8.指导骨干教师的计划与相关记录; 9.参加国内学术研讨会相关材料; 10.发表的相关论文、课题等材料. 11.专业带头人在行业企业担任较高职务的证明材料. 12.1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证明材料. 1.兼职专业带头人个人培养方案; 2.专业带头人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工作总结; 3.专业建设规划; 4.参加国内或国外培训的材料; 5.指导骨干教师的计划与相关记录; 6.参加国内学术研讨会相关材料; 7.发表的相关论文、课题等材料. 87.专业带头人在行业企业担任较高职务的证明材料. 9.1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证明材料. 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引进 质量目标 1.通过进修、短期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等手段培养4名校内骨干教师,并使之具有较强的专业改革和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教学水平高;通过企业锻炼,提高实践技能和技术服务项目能力. 1.通过进修、短期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等手段继续培养4名校内骨干教师,以达到8名骨干教师的规模,并使之具有较强的专业改革和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教学水平高;通过企业锻炼,提高实践技能和技术服务项目能力 监测指标 1.校企互聘骨干教师协议; 2.骨干教师培养方案计划; 3.骨干教师培养、考核办法; 4.骨干教师聘任文件及聘书; 53.培养经历(培训学习、下企业锻炼)证明、结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教研成果; 6.企业锻炼、合作开发项目的相关资料; 74.发表的相关论文、课题等材料. 1.骨干教师国内外交流、进修证书; 2.负责1门以上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的建设的开发与实施; 3.指导学生项目实践的材料; 4.合作开发项目的相关资料; 5.发表的相关论文、课题等材料.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 质量目标 安排3名教师下企业顶岗、赴现场挂职锻炼等措施,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参与企业项目,职教培训,参加技能大赛,提升"双师"素质. 再次安排3名教师通过下企业顶岗、赴现场挂职锻炼等措施,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参与企业项目,职教培训,参加技能大赛,提升"双师"素质,形成双师素质优良的专任教师队伍,使双师素质所占比例达到100%. 监测指标 1.校企互聘师资协议; 2.双师教师培养、考核办法计划; 3.双师教师培养方案; 4.3.教师进修,企业顶岗、挂职锻炼记录、证书、总结和鉴定; 54.取得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6.技能大赛获奖证书; 7.教师下企业锻炼计划于记录; 8.发表的相关论文、课题等材料. 1.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情况记录; 2.青年教师参与教科研情况记录; 32.教师进修,企业顶岗、挂职锻炼记录、证书、总结和鉴定; 43.取得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5.发表的相关论文、课题等材料. 6.教师下企业锻炼计划于记录; 兼职教师培养 质量目标 搭建重庆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兼职教师资源共享库;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510名技术骨干或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 聘请10名实训指导教师,培训先进教学方法、职教理念、实现项目开发方法等,建成由2020名教师组成的兼职教师库. 监测指标 1.校企互聘师资协议; 2.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与培养方法; 3.5名兼职教师的聘书; 4.国内培训、交流材料; 5.指导学生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相关记录,教学任务安排,学生教学日历; 1.10名兼职教师的聘书; 2.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制定的材料; 3.国内培训、交流材料; 4.指导学生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相关记录,教学任务安排,学生教学日历; 5.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程相关资料; 团队建设 质量目标 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等措施,同时参与各种项目、课题等方式,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增强对专业领域新技术动向的了解,加强教师学历提升,建设市院级教学团队1个. 监测指标 1.组建院级团队的批文材料; 2.培训、交流相关会议资料; 3.发表的相关论文、课题等材料. 1.培训、交流相关会议资料; 2.学术讲座的相关资料; 3.市级教学团队标准建设; 43.发表的相关论文、课题等材料. 6.多元化的第三方教学评估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构建 质量目标 初步建立多元化第三方人才培养评价制度. 建成完善多元化第三方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并良性运行. 监测指标 1.校内教学督导人员聘任证书 2.校外教学督导人员聘任证书 3.第三方人才培养评价制度方案及实施细则初稿 4.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会议记录、总结 5.与麦可思合作的协议 1. 多元化第三方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定稿 2. 多元化第三方人才培养评价制度运行分析报告 3.麦可思公司人才培养质量调查分析报告 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 质量目标 初步建成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 建成完善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 监测指标 1. 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及实施细则 2.多方参与的教学管理信息分析会会议记录、总结 3.教学管理信息分析报告 1. 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验收报告 2. 多方参与的教学管理信息分析会会议记录、总结 3. 教学管理信息分析报告 4. 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运行情况分析报告 7.专业群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 质量目标 1.建立会展策划与管理及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双主体、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建成《会展营销》、《摄影摄像技术》2门核心课程并完善相关资源. 1.完善会展策划与管理及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双主体、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建成《市场调研与预测》、《影视摄录编》2门核心课程并完善相关资源. 监测指标 重庆及西部会展人才调研报告; 会展企业各岗位任职要求调研报告; 会展策划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会展营销、摄影摄像技术课程的课程标准标准、教材、教案、课件、学习指栏、习题与试题库. 1.会展策划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稿; 2. 市场调研与预测、影视摄录编课程的课程标准标准、教材、教案、课件、学习指栏、习题与试题库. 师资队伍建设 质量目标 1.安排2名教师国内进修学习,到文化企业挂职锻炼,培养骨干教师2名. 2.聘任兼职教师5名1.继续安排2名教师国内进修学习,到文化企业挂职锻炼,各培养骨干教师2名. 2.聘任兼职教师5名 监测指标 国内进修学习证书; 教师下企业锻炼计划与记录; 骨干教师证明. 兼职教师聘书 1.国内进修学习证书; 2.教师下企业锻炼计划与记录; 3.骨干教师证明. 4. 兼职教师聘书 实训条件建设 质量目标 1.共享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 2. 新建校外实训基地5个1.完善共享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机制 2. 继续新建校外实训基地5个 监测指标 1.新增实训室建设方案 2.新增实训室施工合同 3. 新增实训室验收证明 4.共享实训室使用记录 1.新增实训室设备方案 2.新增实训室设备购买合同 3. 新增实训室设备购买验收证明 4.共享实训室使用记录 8.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人才培训 技术服务 职业鉴定 成果转化 质量目标 专业人才培训、干部培训10人;经营管理人才培训10人;师资培训10人,共计30人;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11项;进行职业资格鉴定20人;科研成果转化1项. 专业人才培训、干部培训10人;经营管理人才培训10人;师资培训10人,使培训人数总数达到60人以上;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11项,使项目总数达到22项以上;进行职业资格鉴定20人,使鉴定人数总数达到40人以上;科研成果转化1项,使成果转化总数达到2项以上. 监测指标 1.干部培训、经营管理人才、师资培训方案及名单 2. 项目服务方案、合同 3.文化产品 4.职业资格鉴定培训方案及名单 5.成果转化实施方案、合同、成果 1.干部培训、经营管理人才、师资培训方案及名单 2. 项目服务方案、合同 3.文化产品 4.职业资格鉴定培训方案及名单 5.成果转化实施方案、合同、成果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在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领导下组织实施.由重庆市教委、市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和学院领导、及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协调小组,对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进行领导和协调;本专业依托"大学生文化产业园"成立项目建设工作组,负责项目建设的实施和推进. 1.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领导小组 学院成立由市教委、市财政局有关领导和我院领导组成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领导小组. 2.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项目建设工作组 组长:艾小元(重庆原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张东 成员:刘太亨(重庆决定图书传媒有限公司)、黄波(重庆东尚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汤林(重庆市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傅晓阳(重庆笛女·阿瑞斯传媒(集团)公司)、李兰、赵冬菊、张慧、徐金娥、莫志明 (二)政策保障 1.把握好十二个主要文件的有关政策 (1)十七大政治报告;(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3)教高〔2006〕14号;(4)教高〔2006〕16号;(5)教高〔2007〕12号;(6)《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8)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9)《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10)《文化产业振兴规划》(11)《重庆市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12)《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 2.用好国家和地方的各项政策和资源 (1)国家民政部支持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的政策;(2)重庆市政府支持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的政策;(3)重庆市教委给予优先安排招生录取批次、优先落实国家奖学金资助等政策;(4)重庆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支持学院专业发展的各项政策;(5)重庆大剧院、重庆北部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资源. (三)经费保障 学院将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途径筹措经费的机制,保障项目建设. 学院将充分利用本项目的品牌效应,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投资,通过企业行业捐赠和增强自我造血能力等方式筹集部分建设经费. 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与政府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技术咨询服务等多种途径,不断深化产学合作,解决学校建设重点专业的部分经费. (四)制度保障 制定并实施三个办法:"重城管院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发展项目实施管理办法","重城管院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发展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重城管院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发展项目物资采购及管理相关办法". 建立并实施五个制度:项目评价和监控制度,定期检查制度,阶段目标考核和绩效奖惩制度,项目建设经费管理制度,信息采集和经验总结汇报制度. (五)行业保障 充分利用行业背景、地域优势以及长期以来与全国文化系统、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建立的友好协作关系,建立"产学结合、政企校互动"的人才培养可持续合作机制.为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及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实训、就业提供充分条件,与行业企业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