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制度制约和教育关怀同在 > 试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 试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4-10-14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试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昂照红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教育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农村教师队伍无论是从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方面,都处于一个十分不合理的状态.然而在全国倡导"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形势下.当前农村教育理应倍受重视,因此摆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是十分必要的.而发展和提高农村教育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足够、素质较高、扎根农村的教师队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尤为紧迫而重要.针对这种情况,对当前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浅显、简要的对策及观点. 关键词:农村教师 管理难点 对策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动力,而农村教师管理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阻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强化培训. 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即队伍总量偏多,小学教师年龄偏大;学历结构学段不平衡,学历与学力差距大,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口较多,综合能力欠缺,知识结构老化,教科研水平较低,进取意识弱化,职业自豪感减退,骨干教师外流严重,师资区域分布不合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教育规模不断缩减,教师出入机制不畅,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教师编制过紧,教师评价、管理、激励机制软弱,教师待遇落实不力,教育观念陈旧等.结果表明我国农村教师文科比例偏重,严重缺少理科与音、体、美专业教师,而且所学专业和现任教专业不一致现象十分严重,农村教师中的学非所用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浪费,体现出结构性缺编已经成为农村教师队伍中的重点问题.因此建设好农村教师队伍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搞好素质教育和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 农村教育是整个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实现农村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有力保证.虽然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影响下,农村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改观,但是最近,通过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专门调研之后,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虽然农村教师队伍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需引起社会及教育界领导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 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一是年龄结构老化.初中教师平均年龄为35.8岁,小学教师平均年龄为39.4岁,边远乡镇学校尤为突出,小学教师平均年龄高达45.3岁.二是学历层次不高.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79.5%,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仅达11.8%,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1%,其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仅达37.8%.三是错位任教严重.据统计全县共缺各学科教师213人,英语更为突出,许多学校没有一名全日制专科英语教师,由于教师的缺乏,导致了体育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物理等严重的错位任教现象.① (二)农村教师分布不均. 由于农村教师流动大,城区与农村教师分布上不均衡,农村教师少了,缺编现象严重,特别是农村中青年骨干教师少了,教育教学质量受到影响.集镇与乡村教师分布不均衡:中心初中、中心小学人满为患,乡村完小和教学点缺乏教师,有的完小只有七、八个教师,缺编的由临时代课教师来上课,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同时加重乡镇、村及农民负担. (三) 农村教师师德师风不容乐观 一是教师的敬业精神下降.据调查,农村教师安心工作的仅为45.1%.二是教师的自身修养欠缺.一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缺乏特殊教育的知识,对暂时落后、学习有困难或是有情绪的学生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个别教师放松了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不能起到为人师表和言传身教的作用. (四) 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堪忧 一是教学设施落后.很多农村学校教育条件落后,教学设施匮乏,边远农村小学更为严重.二是流动机制不健全."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人事分配制度尚未形成,一些教师想方设法要调进条件好、待遇高的学校,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三是拉大分配差距难.教职工平均分配的思想占主导地位,导致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综上观点所述,我们得知人才的发展日趋成为制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 21 世纪最宝贵的资源.中国教育培养人才的传统模式正受到严峻的挑战,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国基础教育掀起了以课程为核心的改革浪潮.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石林县农村教育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但亦面临种种困难,尤其是农村教师自身素质能否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面对挑战,每一个关心、支持农村教育者尝试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因此实施农村教育中的课程改革是摆在了当今农村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首要问题. 受着诸多方面的影响,教师队伍管理在队伍建设,素质发展,结构分布等方面呈现出不稳定性、不合理性、不均衡性等问题,给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工作和农村教育发展带来了不少困难. 另外,农村教师除了"显性流动"外,还存在着"隐性流动"趋向.所谓"隐性流动",是指有外流或内流的意向和情绪表现,但尚未构成现实的流动行为.较多的表现为:对教师职业的自卑感,对教学工作和学生感情的减退,以及工作积极性、责任感的变化;有的则"身在曹营,心在汉".这种隐性流动倾向、情绪,对教学工作和学生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② 二、农村教师管理问题的根源分析 (一)人事管理不活. 为构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开放式人才管理,国家进一步加大了人事改革力度,人才流动体制逐步完善.可地方上却存在着体制不活,贯彻不力,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没有迅速"建立健全起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进能出,富有活力的教师管理制度".③ (二)教师待遇不高. 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其一,教师队伍宠大,县级财政困难,负担过重,教师的工资、福利、医疗等社会保障建设还不够完善;其二,地区间经济差距较大,虽然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差距明显,经济不平衡,造成了人才流动的不平衡,致使经济发达地区人才密集,贫困地区人才匮乏. (三)继续学习不够. 教师缺乏学习培训.宏观上,学校经费不足,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数量不能多,动作不能大,层次不能高,否则学校经济无法承受.主观上,教师主动学习、终身学习意识不强,缺乏职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四)师德建设稍薄弱. 学校在注重了教师教学基本功和业务水平的培训,忽视了师德师风建设,部分教师职业危机感不强,竞争意识不浓,责任意识淡化,有的教职工思想政治观念淡薄,缺乏理想信念,缺乏事业心,有些教师缺乏人文修养和教育关怀,这些问题给农村教师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影响着教师工作积极性,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 三、农村教师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通过对教师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因素分析可知,教师能否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教师自身对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态度、能力以及交流与反思的意识等密切相关.一方面是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内在适应包括教师对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态度,主要表现为对课程理念、教学观念的理解和认同,它影响并制约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是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外在适应包括教师所具备的能力、同其他实施主体之间的交流、反思等,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学、科研、交流、反思等行为方面.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内在适应与外在适应是有机统一的,彼此相互制约和促进.所以研究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既要了解教师对课程理念、教学观念等的理解,同时更需对教师课堂教学、科研、交流、反思等行为情况进行分析. (一)狠抓改革,用好管理制度. 教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教育部门在宏观管理教师的同时,必须赋予基层校长一定的人事管理权,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建立起齐抓共管的立体化管理网络.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约束人.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培养责任意识、目标意识、竞争意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以高尚的人格来带动教师,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行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激励教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深化教师的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才合理地有序地流动,"以实行聘用(聘任)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中小学教职工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快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中小学特点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要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实施教师工资结构制,建立保障制度,健全分配激励机制,严把教师资格入口关".④ (二)加强调节,建好供给渠道. 针对农村教育实际,为解决教师不足问题,可采取四个途径:一是聘用师范生、专科毕业生;二是鼓励教师重返课堂;三是加强调节,建立向农村流动的教师调节制度,可借鉴国外经验,实行城乡教师"轮岗制",城市富余教师下乡支教,特别是将要晋升中高级教师职务,应存在乡村中小学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四是鼓励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实行倾斜政策,刚调入或进入教师队伍可以下乡任教,同时适当提高解决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晋升中、高级职务创造条件.⑤ (三)注重学习,抓好培训机制. 一是加强教育,树好师德. 师德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产生提高自己业务的强烈愿望,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学校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要大力宣传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师师资履行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大力表彰了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增强依法治教,以德治教意识. 二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必须把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程理念,贯彻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引领教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认清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堂教学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改革的核心任务和主要体现.引领教师不断的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实现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要切实提高科研质量.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搞好校本培训,提高培训的质量,仅仅靠学校自身培训远远达不到效果.必须由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专家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定期讲座培训,跟踪测试纳入教师考核中,定期开展互听互评活动,学校要经营常组织教师走出去听,引进来学. 要切实加强骨干教师培养.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能产生辐射效应的核心群体,是使教师队伍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因素.骨干教师的培养就是以教科研为载体的,通过对课程的研究,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共同提高,聚合了一批人,带动了一批人,培养了一批人,推出一批人,是一条快速高效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骨干教师的很好途径.同时也是解决农村学科结构不合理问题,使教师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要加强学历提高培训,小学教师要达到专科学历,高、初中教师要达到本科学历,建立终身学习意识,特别中青年教师在学历上必须进修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 四、改善条件,理好教育环境 ( 一)抓好依法治教,落实好方针政策,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加大投入,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实现规模办学,集中办学,缩小城乡学校差距. (二)改善生活条件,让农村教师有个舒适的环境.要妥善解决好农村教师住房、就医等实际问题,增强农村教师的编制,减轻他们工作上负担,提高他们的待遇,解决他们生活中困难,让他们安心教育,舒心工作.保护好他们合法效益,保证他们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让农村教师心甘、心安、心专. (三)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让农村教师有个良好的社会地位.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教育部门要广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一要保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确保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二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教师优秀事迹,表彰先进,弘扬精神;三要政府部门要把教育工作和教师冷暖牢牢抓在手中,放在心上,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学校、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四要满足教师的需要,特别提高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需要,以及追求上进的需要.⑥ 要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必须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条件,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基石和动力. 参考文献: ①②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编.农村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393-394. ③⑤教育部人事司司长李卫红在全国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4年第2期. ④《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4年第2期. 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郭振武主编,《学校管理》2000.156.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  权利运行监督制约制度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社区激励制约制度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  党内激励关怀制度  党内关怀帮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