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金艳妮
(辽宁科技大学_ 辽宁鞍山_ 114051)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元素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学生的共同愿望。应在文章主题、结构、词汇及写作讲解过程中适时导入文化元素,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语言学习;英语教学;文化元素;导入
一、文化元素导入的必要性
1、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文化是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从一种语言可看出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文化,看到该社会的自然环境、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而反过来文化也决定了该语言的特点,比如某些说法,固定搭配,俗语等等。语言和文化二者的密切关系已成为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点。只有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学习英语国家文化,才能更准确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
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规定:在大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大纲》让我们清楚的意识到:当前的大学英语教育不应该是单纯的英语语言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而是语言和文化的“教”与“学”并重的过程,即,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要把语言中蕴含的丰富英语文化展示给学生,从而实现大学生既掌握语言知识又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双重大学英语教育目标。
3、学生们的共同愿望
笔者针对“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是否应该导入文化?”这一问题对辽宁科技大学大一和大二的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和采访。调查结果显示:81.2%的学生希望英语教师在知识点讲授的同时,能够加入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以及学过的知识点在交际过程中的运用。此外,受访学生也给出了他们希望在英语课堂上导入文化的原因。一方面,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可以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丰富的文化知识能够改变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导入文化元素
1、在课文主题讲解的过程中,导入文化元素
结合英语文章的主题,导入与之对应的文化元素,可以使文章主题的讲解变得生动、精彩,便于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课文“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为例。在讲解知识点之前,笔者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美国及其文化的认知,然后对美国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进行简要的介绍,并且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给学生直接深刻的印象。类似的文章在大学英语教材中举不胜举,因此,为了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英语教师在讲解课文主题的过程中导入相应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步骤。
2、在词汇讲解过程中,导入文化元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符号和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载体,因此从本质上讲词汇是文化中有意义的最小单位。所以,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国度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可能大相径庭。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课文中出现了“Some think entering a room full of people is like going into a lion’s cage”的表达法。对于中国人来说,老虎是百兽之王,是威武的象征,因此有“虎门无犬子”“虎将”的说法。但如果将“虎门无犬子”翻译成“You will not find a puppy in a tiger’s den。”英美人听了会认为这无非是一句大实话,根本不会联想到其真正的含义。在英美文化中,往往由“1ion”担任兽中之王的角色,比如“拦路虎”为“a lion in the way”。因此,在这篇课文中,出现在笼子中的是“狮子”而非“老虎”。很多学生初读这个句子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如入“狮笼”而不是“虎笼”。产生这一疑惑的根源就在于中西文化差异。这一简单的动物词汇体现了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巨大差异。为了让学生准确无误地理解英语文章,对于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3、在文章结构及写作讲解过程中,导入文化元素
思维方式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部分。由于东西方思维的差异,在文章结构及写作讲解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讲解,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整体脉络,并且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英语国家的人是线性思维,他们的思维方式就如同一条直线,总是直来直去。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呈螺旋状。正是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这种不同,导致了东西方人写作方法的差异。英语国家的人在写文章时,总是开门见山,先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中国人往往在抒发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之前做大量的铺垫。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学生写的四六级作文不符合写作要求和标准。因为这类考试涉及的内容是英语写作,所以英语国家的人的写作方法更为可取。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是教师不可忽略的又一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