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地理新课程“活动”内容的处理
山西运城中学__ 李水玉
自从08年山西开始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很多高中地理教学工作者都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及时将课程改革的理念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并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做到“活教”、“活学”、“活用”,让地理课堂活起来。
自从今年9月我们开始接触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至今也近半年时间了,我对新教材的感受可谓“一言难尽”。从一开始的“排斥”到现在的“惊喜”。让我惊喜万分的是新教材的“活动题”的设置,几乎每一节内容都有一到两个活动题让学生来完成。新教材把“活动”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将“活动”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加强对“活动”内容教学策略的研究,灵活处理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内容,以提高学生活动的实效性。例如:必修一第19页“北半球二分二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三个问题的设置,非常好,我当时上课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进行的,以前一直认为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一个难点,现在通过学生活动轻松解决。再例如:必修一第33页“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这道活动题,对引导学生学习“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很有帮助。
新教材怎么教?这个话题太大,我现在只想谈谈“活动题”该如何来进行。
新课改的关键在于师生主体换位,改变以往课堂单一的教授模式,增加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我觉得新教材中的“活动题”的设计整好为这种换位提供了平台。那么怎么来有效落实“活动题”的教学,是我们进行新课改的前提,从这几月的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我们来探究:
1、 怎么有效进行“活动题”的教学设计?
2、 “活动题”占用了很多课堂教学时间,本来我们现在课时已经减少为2课时(旧教材为3课时),而内容并没有减少,也就是说我们本来课堂上的时间就很紧张,现在再加上“活动”,我们的教学内容完不成,怎么办?
3、 以前我认为属于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而现在新教材只以“活动题”的形式“蜻蜓点水般”点到。例如:必修一第38页的“季风环流”,对这类活动我们讲多少?讲多深?怎么样把握?
针对以上的疑问,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在这几个月的高一地理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对以上几个问题,也慢慢地探索到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对策一:对于第一个问题解决的办法是教研组集体备课。教师集体讨论讲多深,讲多少,怎样讲,统一要求,同时整合各个版本的教材,取各自的优势,确定教学的深浅度,联系热点和生活实际,取长补短,使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将这些集体备课的成果形成集体教案,毕竟智慧是远远超过个人的。在集体教案的基础上,再根据个人的领会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个人教案。
对策二:对于第二个问题解决办法是打破原来的节次备课,变为单元进行课时备课,统筹安排每一个单元下每一节要讲的内容。对于每一个活动充分准备,确定活动目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活动规模、活动的评价方式,做到课前充分准备,以使课堂顺利进行。
对策三: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展示问题的解释,共同探究,各抒己见,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不同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但这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在其中主要是点拔引导的作用。
总之,要加强对“活动”内容教学策略的研究,要灵活处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根据“活动”内容,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要经常运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和时事热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并用地理的原理来解释这些事件,让学生知道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是有用的,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地理的习惯和态度。创设与“活动”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景,既可以把枯燥的“活动”趣味化,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理解完成“活动”内容,能够收到良好的活动效果。 例如,在学习“水循环”这个知识点时我就用了这个方法。我先让学生回忆李白《将进酒》的诗句,然后我问他们:黄河之水为什么是天上来?奔流到海真的不复还吗?又如在学习“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就可以问问学生:九月份刚开学时我们运城大约几点天亮,几点天黑?到元旦时是几点天亮,又是几点天黑呢?这一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天黑天亮的时间会发生改变?再如必修一P17读图思考,在图1.20中,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或者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分别是怎样变化?我创设一艘轮船航行在太平洋上的情景。这些活动的设计不仅可以用来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又可将课本内容引入实际生活,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真可谓是一举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