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交通大学教务处 > 十分钟"微课"带给学生十分精彩
  • 十分钟"微课"带给学生十分精彩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4-06-30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主编:张晨 编辑:翁小平 设计:张鹏 校对:唐晓华 2014 年4月21 日 星期一 新闻 要闻 · 03 /部/委/新/闻/ 十分钟 " 微课"带给学生十分精彩 —— —华东交通大学创新开放式教学模式纪实 通讯员 李彩艳 本报记者 徐光明 " 三维动画演示教学效果好, 直观、 清晰, 教师本人视频与屏幕视频 互相镶嵌、 及时切换的拍摄手法, 非 常娴熟, 细节知识点讲解非常到位、 透彻, 便于学生理解." 近日, 备受 关注的新型教学方法—— — " 微课", 正 在悄然走进华东交通大学课堂. 学校 理学院教师涂晓斌是全国首届高校 " 微课" 教学比赛获奖者, 他的" 画 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绪论" 课程, 凭借 出色的画面拼接和生动的表现形式, 在首届全国高校" 微课" 比赛中获得 江西本科高校唯一一个一等奖. 如今, 这种特色教学的影响力在 华东交大的教学中日益凸显, 教师们 使出浑身解数像演员上" 春晚" 那样 争上" 微课". 上课时的疑难知识点没有听到、 听懂怎么办? 对于文科类学生来讲, " 百度一下" 可能会告诉你答案, 但 对于工科生来说只有" 重新补上" 这 个知识点才有可能抓住知识要害. 而"重新补上" 知识点, 对于华东交大 学生而言, 正是因为有了" 微课" 教学, 他们的学习才更加快乐、 幸福. 华东交大教务处处长蒋晓光介绍 说, " 微课" 就是以视频为主要载 体, 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 环节开展的简短、 完整的教学活动. 其中, 课堂教学视频 ( 课例片段), 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 计、 素材课件、 练习测试及学生反 馈、 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 " 微课" 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例、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等资 源类型, 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 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 一节工程制图课, 课堂上50分钟,在'微课'中通过动画、文字介绍和 视频讲解只用10分钟就能展现…… 平时将学生对教学中不理解的问题及 时记录下来, 然后根据问题做好针对 性的讲解和制作. 要尽量在讲课水 平、 视频编辑、 课件效果等方面精益 求精, 在10分钟的视频中真正帮助 学生解决难题, 供学生学习参考." 涂晓斌对" 微课" 深有体会. " 2014年新学期起, 学校出台了 《 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全面提升 教学质量的决定》, 其中加强本科教学 模式的创新、 巩固教学中心地位、 狠抓 学风建设、 加大对本科生教学质量的提 升是重中之重." 华东交通大学校党委 书记万明告诉记者. 万明认为, " 微课" 具有" 知识内 容微小化"、 " 知识获得便捷化"、 " 满 足个性化" 的特点. 在当今的网络环境 以及在线教育高速增长的背景下, " 微课" 可以满足不同类型、 不同程度的学 习者自主选择资源、 教育内容、 知识容 量以及教学方法, 从而获得专门知识和 技能, 成为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上的补充 和促进. " ' 微课' 相当于一堂课的一个切 片, 围绕某个教学主题, 通过将重点、 难点、 疑点问题以简短时间、 视频方式 呈现, 具有上课时间短、 教学内容精 简、 教学目标清楚、 教学内容明晰、 教 学效果好的特点. 对于我们来说, 将知 识碎片化, 更有利于我们对照自己的不 足查找知识点." 华东交大2013级机械 专业学生小丁说, " 只要有网络的地 方, 我们都可以流畅地在线观看' 微课' 课例, 查看教案课件和教师点评信 息; 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各 种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 ( 如笔记本电 脑、 手机、 MP4等) 上实现移动远程 听课和个性化学习. 这对我们的自主性 学习提供了很大便利." " 从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出发,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及基本 的几何知识去感受' 制图' 课程中的一 些常见问题的处理办法, 并在此基础上 设计教学情境, 采取引导、 发现法进行 教学. 从这些生动的事例出发, 将难以 看懂的图形用形象且最新的科技成果展 现, 这是" 微课" 将有限时间用在' 刀 刃上' 的基础所在." 涂晓斌在谈及" 微课" 制作时说. 如今, 华东交大的" 微课" 教学为 学生们提供了优质的课外辅导资源, 加 强了对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 环环紧扣、 层层深入,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 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使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逐步形成技能, 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 体作用. " 大学是一个因学而聚、 因才而兴的 神圣殿堂. 要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 让他们关注课堂, 在他们拿起手机、 平 板电脑的第一时间, 就想到浏览短小但 实用的课程链接. 因此, 如何更好地发 挥' 微课' 的辅助作用, 改革教学模式, 这是每名教师、 也是学校应该努力思考 的方向." 万明说. 备受关注 的新型教学方 法—— — " 微课", 正在悄然走进 华东交通大学 课堂,为学生提 供优质的课外 辅导资源,对提 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 挖掘他 们的学习潜能 发挥了重要作 用. 教 风景线 改2014年全国征兵报名开始 首都高校大学生 征集工作率先启动 本报讯 ( 记者 李小伟 ) 由总参谋部、 教育部和北 京市共同举办的" 首都高校大学生征兵工作启动仪式" 4月19日在清华大学举行, 2014年全国征兵工作也自此 拉开序幕.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 副部长杜玉波出席活动 并讲话. 杜玉波指出, 大规模征集大学生入伍, 是党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着眼于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的 重大战略决策. 去年, 中央审时度势将全国征兵时间从 冬季调整至夏秋季, 为征集大学生和高素质青年入伍提 供了时间窗口, 开通了从" 校门" 到" 营门" 的直通 车, 充分调动了高校学生参军入伍的积极性. 2013年 是入伍大学生人数最多的一年, 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 青年步入军营, 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 撑, 为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军 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杜玉波强调, 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进一步增强 政治意识、 使命意识和大局意识, 把做好2014年征集 大学生入伍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发扬" 钉钉 子" 的精神, 着力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深入宣传发动. 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全面、 准确、 细致地宣讲政策, 大力宣传大学生在军营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和退役军 人就业创业的生动案例, 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参军 入伍的激情. 二是扎实搞好服务. 各地教育部门和高 校要积极协同当地兵役部门开辟" 绿色通道", 为大学 生应征报名、 体检、 政审等提供及时、 细致的指导和 服务. 三是狠抓政策落实. 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配合 有关部门抓好政策落实, 确保学费补偿、 代偿和减免 等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力争今年参军入伍大学生人数 实现进一步增长. 据了解, 2014年大学生征兵工作将继续把高学历 青年作为征集主体, 2014年大学生征集数量将在2013 年的基础上有所增加. 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在校生既 可以在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应征, 也可以在高校所在地应 征. 即将参加2014年高考的高中毕业生, 在原籍没有 被征集的, 高校录取入校后还可继续征集. 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孙建国, 教育部党组成员、 部长 助理林蕙青以及总参谋部、 教育部、 北京市、 北京军区 和北京卫戍区的有关同志出席了会议. 确保教育实践活动 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李卫红赴江苏昆山调研第二批党的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本报讯 ( 记者 缪志聪 ) 近日, 教育部副部长、 党 组成员、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卫红到第二批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 —江苏省昆山市教 育局进行调研指导. 李卫红指出,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学 习教育是基础, 整改剖析是关键, 三个环节要环环相 扣、 融会贯通, 确保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 的效果. 调研指导期间, 李卫红重点考察了昆山杜克大学, 先后深入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 昆山市柏庐实验小 学、 昆山中学等多所学校, 详细了解当地经典诵读、 书 写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等情况, 并与干部、 校长园长、 基层教师代表进行座谈交流, 仔细听取了周火生、 文玉 荣等五位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以及他们对教育实践活动 和教育工作的意见建议. 李卫红说, 国家的未来在教 育, 而教育要依靠在第一线勤奋工作、 忠诚事业的人民 教师. 基层校长和教师们爱生如子, 矢志不渝地教书育 人, 为祖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使教 师职业成为极为崇高、 极为无私的事业, 值得大家尊 敬. 在听取了昆山市教育系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 汇报后, 李卫红强调, 确保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 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要切实把学习教育作为落实第二批 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环节抓紧抓好, 真正从思想上认识 到中央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战略意义, 每一个党员领导 干部、 党员教师都要带头抓好学习, 通过学习教育增强 群众观念、 改进工作方法, 努力在思想观念上取得新的 飞跃和进步, 树立教育系统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 二是 要深入一线和基层广泛征求意见, 注重听取意见的深度 和广度, 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 加强认识, 特别是要 聚焦" 四风" 问题, 每一个学校和党员都要按照中央要 求逐条检查, 找到本单位的突出问题, 找出本人的突出 问题, 这是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最重要的环 节; 三是要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用身边的 人、 身边的感动来教育人; 四是要将边学变查边整边改 贯彻始终, 用好的作风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切实解决 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努力办好人民满 意的教育. ( 上接第一版 ) 秋渠乡中心学校校长朱全好是张伟的初 中老师, 他回忆起30年前张伟读初中时, 家里太穷, 没钱买表. 为了上学不迟到, 他 每天天不亮醒来就摸着黑跑到一里外的学 校, 一直等到学校开门. 他说, 张伟就是凭着这股认真的劲头走 上校长之路的. 那是2004年的8月, 风不停, 雨不住, 张伟接任秋渠一中校长的时候, 可谓" 受命 于危难之际". 当时的学校是怎样的狼狈和不堪: 连续 多年教学质量全县倒数, 学生几乎跑光, 全 校只剩300多人, 破旧的校舍已经不能遮风 挡雨, 学校到了濒临关门的绝境. 接过校长这副担子, 张伟知道它的轻 重. 那段时间, 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 他挂 在嘴上的永远都是那句话: " 没有咱秋渠一 中人过不去的火焰山." 他做好了负重前行的全部准备, 从心理 到生理—— — 校舍简陋, 他多方争取建设资金, 换掉 了破旧的课桌, 改造了拥挤的学生宿舍; 校园道路不平, 他带领师生利用课余时 间搬来旧砖铺平路面, 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 学校的路面硬化. " 当年我们铺校园时, 他总是跑得最 快、 搬得最多. 看到这个像民工一样甩开 膀子在太阳底下搬砖和泥的校长, 大家还 能说啥……" 往事历历在目, 曾经与张伟 同事12年的秋渠二中校长刘中华泣不成 声. 在秋渠一中支教的郑州三十一中英语 教师郭晓丽清楚地记得, 去年11月的一个 双休日, 学校为了改善办学条件, 给每个 班级和教师办公室安装网线. 她看到身材 略胖的张校长亲自带领几名教师在梯子上 爬上爬下, 忙个不停. 要知道, 在郑州, 安装网线的活儿可全是聘请专业人员做的. 张伟从她吃惊的表情里读出了她的不解, 腼腆地笑了: " 乡下学校条件差, 想要发 展处处需要钱. 这点活儿, 咱自己就干了. 找专业的不还得花钱嘛, 能省一点儿是一 点儿." 每逢放假, 张伟就背上水壶、 带上干 粮, 和老师们县里县外到处取经, 为了节省 路费, 他们总是夜里出发夜里回家. 有次回 来正遇上暴雨倾盆, 急于赶路的他摔在泥地 上半天没有爬起来. 那一天的语文课, 学生们看到的是这样 一幕情景: 张校长满身泥泞站在讲台上, 头 上脸上的水滴答滴答往下滴…… 那一堂课他讲得比平常更生动, 那一堂 课同学们听得泪眼迷离. 让秋渠乡的孩子在家门口能读上书、 读 好书, 张伟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一种情操—— — " 当老师是个良心活儿" 张伟对事业的痴迷、 对学生的关 爱, 远远超过了对自己的爱, 更远远超 过对自己的" 钱途" 的关注; 他对学生 爱之至深、 关之至切, 非常人所能理 解. 他心里永远装着学生, 唯独忘了自 己. 这就是张伟, 一个仁爱之至的张 伟, 一个胸怀博大的张伟. 张伟有一句口头禅, 当老师是个良心活 儿. 他总说, 乡里乡亲的把孩子交给咱, 咱 得对得起孩子和家长, 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张伟是打心眼儿里这样认为的. 张伟的家境、 张伟的求学经历让他深深 体会到, 乡下孩子读好书上好学是多么不容 易的事. 1992年, 张伟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 周口师专. 踏进大学校园第一天, 他脚上穿 的是一双露着脚趾头的球鞋. 他的同学吴光远说, 张伟家里穷, 他每 天在学校只吃馒头, 偶尔就点咸菜. 还有同学说, 张伟没有钱买稀饭, 每天 都喝白开水. 但大家都记得, 张伟学习成绩出奇地 好, 他每学期都拿奖学金. 1994年, 张伟大学毕业后放弃到县城 工作的机会, 回到秋渠一中, 一干就是20 年. 当老师, 当校长, 穷也好, 苦也罢, 教 育这活儿张伟干定了, 在功名利禄的诱惑面 前, 张伟没有动摇过. " 他就是这样, 谁家的孩子没办户口, 哪个青年教师还没找对象, 谁最近身体不舒 服, 哪个学生性格内向, 他都记在脑子里. 心中总是装着大家, 唯独忘了自己." 九年 级政治老师王增禄一提起张校长就双泪长 流. 他忘不了, 2004年暑假, 自己的父亲 患重病住院, 8000元的手术费让他犯起了 难. 东拼西凑后, 还差2000元. 实在是走 投无路, 性格内向的他走进了张校长的家. 张伟一边安慰他说手术之后会好的, 一边吩 咐妻子拿来2000元钱放在他的手里. 直到 后来, 王老师才知道, 这2000元钱是张校 长头一天向亲戚借来的, 为的是给刚刚病愈 的儿子买奶粉用的. 是呀, 同事们都知道, 还有谁比张伟, 这个一生与困苦做伴的人更需要钱呢? 他一家四口常年住在学校两间不足20 平方米的陋室里, 一张床、 一张旧桌子、 一 个布衣柜、 一台旧电视机和一套3年前花 740元买的布沙发; 母亲乳腺癌刚做过手 术, 需要持续化疗; 一双儿女分别在高中、 初中求学. 张伟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是全 家的经济支柱. 张伟常年患有高血压, 高压180是家常 便饭. 妻子心疼他, 为了能给他增加点营 养, 在学校后勤打零工的她希望能给自己每 月800元的工资涨一点, 却被张伟这个一校 之长无情地说了" 不": " 我当校长哩, 你 咋能搞这个特殊?" 尽管经济条件十分紧张, 张伟却时常资 助贫困学生. 郑州科技学院2013级学生单 秋香, 上初中时由于家里穷, 父母一度动了 让她退学的念头. 张伟得知后急了, 跳上邻 居家的拖拉机就赶到单秋香家, 对她的父母 说: " 现在国家实行' 两免一补' 的好政 策, 特困生上学不花钱, 还能有补助呢. 这 孩子是读书的材料, 我们一定把她培养好." 单秋香去上大学的那一天, 张伟不能去送 她, 特意托人带给她500元钱. 这就是张伟, 一个安贫乐道的张伟. 他 对事业的痴迷、 对学生的厚望, 远远超过了 对待自己的" 钱途" —— — 妻子韩春英回忆说, 最近这些年, 当上 校长的张伟不止一次有机会升迁或是参与朋 友的生意, 但他都谢绝了. 他总说, 想想这 些孩子们上学如此不易, 咱咋能只顾自己而 撇下他们呢? 张伟的工资, 曾经每月拿过40元、 60 元、 120元、 200元, 后来涨到400元. 一所 私立高中开出20万元年薪聘请他, 可他一 盘算, 秋渠乡一个孩子要是上县城读私立学 校, 家里每年学费、 生活费的支出大概要2 万元. 秋渠一中有1000多个学生, 把学校 办好了, 让孩子们不用奔波在外求学, 那不 等于省下了2000多万元吗? 20万元年薪算 什么, 学校一年的产值就有2000多万元呢, 上哪儿找这么大的生意? 于是, 他断然拒绝 了这个机会. 这就是张伟, 一个胸怀博大的张伟. 他 对学生爱之至深、 关之至切, 远远胜过了对 待自己的儿女—— — 张伟的邻居向我们描绘过这样一个场 景: 一天傍晚, 妻子回娘家了, 张伟给学生 补课回来, 推开家门, 却看到了令他心疼的 一幕: 8岁的姐姐把3岁的弟弟搂在怀里, 倚着墙根睡着了. 弟弟满脸是血, 姐姐的脸 上挂着泪珠. 张伟的泪水夺眶而出, 紧紧抱 着两个孩子说不出一句话来. 一种情怀—— — " 和学生们在一起最幸福" 张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 人的幸 福不仅仅是通过金钱来衡量和体现的, 我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那就是和学生们 在一起." 张伟走的那一天, 同事们在他办公 桌上那本摊开的笔记本上, 看到他在生 命的最后一刻, 工工整整地写着: " 焦 裕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为亲民爱 民, 艰苦奋斗, 科学求实, 迎难而上, 无私奉献……" 张伟在三尺讲台前的站立让我们为之感 动, 张伟在生命最后3天的平凡行迹让我们 唏嘘不已. 3月15日, 周六. 这一天, 张伟和工人 一起, 为把女生宿舍楼前600多平方米的空 地翻修成水泥地而忙碌, 整整一天他没有离 开工地; 3月16日, 周日. 张伟白天指导九年级 学生做中招考试分组实验练习, 晚上值夜班 处理一起学生纠纷, 直到凌晨1点才休息; 3月17日, 周一. 上午开了一整晌的 会. 下午, 中心学校校长打来电话: 春季招 生滞后的问题要解决, 孩子们的伙食要改 善, 学雷锋活动要深入……一条条、 一件 件, 他记在笔记本上, 也记在自己心里. 这一天, 忙到很晚, 张伟才和妻子吃上 饭. 吃完饭, 他急匆匆去办公室开会, 会还 没开, 就倒在了办公桌前. 妻子闻讯赶来, 只见丈夫坐在椅子上, 捂着脑袋轻声呻吟着说出最后一句话: " 我 头疼……" 同事们在张伟办公桌上那本摊开的笔记 本上, 看到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工工整整 地写着: " 焦裕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概括 为亲民爱民, 艰苦奋斗, 科学求实, 迎难而 上, 无私奉献……" 笔记本的右下角, 是他最后一天工作的 日志: " 3月17日, 教师例会. 一、 做好月 考准备工作; 二、 各班做好' 学雷锋、 见行 动, 从我做起' 演讲工作; 三、 加强学生纪 律教育……" 张伟去世后, 河南省教育厅和郸城县教 育局先后下发了 《 关于向张伟学习的决定 》. 张伟在秋渠一中上七年级的儿子张霄和 其他同学一样, 写了命题作文 《 我心目中的 张伟校长 》. 他在作文里问: " 您对教育事业呕心沥 血, 图啥? 您总是笑着说' 让我们这边的人 上好学'; 您资助的那个学生得知您去世的 消息以后, 请假回来跪到您坟前磕了3个头; 您那个马上就要高考的学生也回来了, 他拿 了50块钱给妈妈……爸爸, 爸爸, 您, 就图 这个吗?" 张伟离开时, 正是最美的季节. 这些天, 妻子韩春英总是对着院子里的那棵树发呆, 那是张伟最爱的海棠, 已经开出很美的花, 落花的声音仿佛丈夫在悄悄对她低语. " 但凡前两天能多睡上一两个小时, 也许 就不至于这么快走了", 妻子后悔不已地埋怨 自己, 她不能原谅自己的粗心. 结婚19年, 丈夫流下的汗水和泪水, 露 出的笑容和愁容, 都像电影画面一样在她的 眼前浮现. 最熟悉的莫过于这样一个场景: 每天清 晨, 丈夫都会在晨曦中把校门打开, 他站在 操场上, 手叉着腰, 迎接着被朝阳放大了的 孩子们的身影. 然后, 便是朗朗的读书声从 校园里飞出. 张伟在日记里曾经这样写道: " 人的幸 福不仅仅是通过金钱来衡量和体现的, 我找 到了自己的幸福, 那就是和学生们在一起." 世上的痛苦大凡有两种: 一种是可以随 着时日而淡远的记忆; 一种是日益加深一直 信守的深情. 韩春英的属于后者, 这种生离 死别割舍的疼痛将是她一生都无法抹去的心 灵伤痛. " 我今年都44岁了, 连一次火车也没坐 过. 结婚这么多年了,我们从没有出去旅游 过. 家里条件差,出去一次够孩子半年的生 活费. 前段时间张伟说,无论如何,等女儿今 年高考结束, 他一定带着全家出去旅游一 次,也圆一下我想坐火车的梦想. 可是……" 说着说着,韩春英站着的身体像要倒下来. 然而, 这位豁达倔强、 隐忍坚强的农村 妇女知道, 真正的伴侣一定是越走越近, 最 后重叠成一个人的. 在丈夫走后一个星期, 她独自来到丈夫生前一直资助的失去父母的 八年级学生孙丽影家, 将500元钱交到女孩 的奶奶手中. 那一刻, 她的心情突然变得轻 松了许多. 3月20日, 最后送别张伟的日子到来了. 在临时搭建的灵堂前, 聚集了近3000名从四 面八方赶来的人们. 送别的队伍从灵堂开始沿着小路一直排 到100多米以外的大街上…… 赶来送别张伟的这些人, 张伟的女儿和 儿子不认识, 张伟的妻子认识的也寥寥无几. 但他们都认识张伟: 张伟活在他们中间, 张伟活在他们心里. 人们用一种交织着敬重 与沉重、 珍惜与惋惜的口吻回忆着这位42岁 中学校长短暂的一生. 张伟此生, 没有为妻儿留下什么东西, 他留下的只是一种朴素且高尚的精神. 50年前, 42岁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同志为了兰考的父老乡亲鞠躬尽瘁; 50年后 的今天, 42岁的中学校长的楷模张伟同志为 了家乡的教育事业死而后已. 从焦裕禄到张伟, 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共 产党人兢兢业业践行群众路线的不懈努力和 永续奋斗. 从焦裕禄到张伟, 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 历史的担当和人格的光辉. 50年前焦裕禄向我们走来; 50年后无数 个张伟活跃在中原大地上.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共产党人. 共产党人, 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 就是 毛泽东赞誉的" 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 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 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教育,需要甘于奉献的人" 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 迎来开幕倒计时100天 会徽、 会歌、 吉祥物揭晓 本报讯 ( 记者 董少校) 4月19日, 我国第十二届 学生运动会迎来开幕倒计时100天, 会徽、 会歌、 吉祥 物同日在上海揭晓. 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由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 局、 团中央主办, 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 将于7月28日至8月2日在上海举行. 这是在原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 中学生运动会合并后首次举办的全国学生运动会, 也是 国内级别和规格最高的学生体育盛会. 本次运动会会徽以上海市花白玉兰花瓣为素材, " 12" 字样如同运动员身体和跑道, 七色花瓣寓意学生 的多彩年华, 凸显本届运动会" 阳光运动、 健康成长" 的主题. 会歌为 《 我们一起来 》, 吉祥物取名迎迎.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华东交通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华东交通大学怎么样  华东交通大学是几本  华东交通大学排名  华东交通大学专业排名  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华东交通大学专科  华东交通大学贴吧  华东交通大学日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