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工资加速上涨无可避免. 即使没有劳资纠纷,劳动力市场的供求 变化也会造成工资上升. 这一趋势性变化将产生一些重要的经济影响. 评论 Commentary A3 201 0年6月17日星 期四主编:何敬东 编辑:谦 石组版:木 彦Emai l : P P LL18@ 126. com 电话:0755-83501640 近期,《华盛顿邮报》、 《 华尔街日报》等美国媒体纷纷以全球经济低迷,而中国经济增长加速、国际金融组织话语权提升、海外大举并购等为由,发表"中国独秀"言论,宣称中国是金融危机的最大赢家.的确,近年来中国的经济飞跃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金融危机中,中国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50% 以上,然而中国真的是最大的赢家吗?"留下了增长,流出了财富", 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引领全球经济走向复苏过程的背后依旧折射出全球利益与财富分配的巨大失衡.美元体系和美国金融霸权是全球财富分配失衡的根源.近来,中国虽然在国际金融组织的投票权有所提高,但是重建国际金融格局和国际金融体系的进程依然极其艰难.尽管美国在独掌世界金融秩序多年之后,不得不将一小部分权力让给他国;尽管随着欧元的崛起,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实力跃升以及因之而生的话语诉求,但美元主导的货币霸权以及国际金融体系并未改变.对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实际上美国不愿意进行"伤筋动骨"式的改造,而只想搞些"小修小补"的工作,比如适当加强监管、有限增加某些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份额.美国有两条底线不可逾越:一是任何国家不得削弱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控制权;二是任何改革建议不得动摇美元的支柱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决定了全球经济失衡的格局不可能发生实质改变.进入21 世纪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全 球经济失衡,特 别是"中美经济不平衡"越来越严重."中美经济不平衡"被指是美国经常账户的巨额赤字与中国经常账户的巨大盈余之间的不平衡,而实际上这种失衡更深层次反映的却是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大背景下,全球金融中心和全球制造业中心在国际分工上的失衡以及债权国与债务国之间权利与利益分配上的严重失衡.最近几十年,全球主要国家之间逐步形成了依托实体经济的贸易分工和依托虚拟经济的金融分工的新型分工形态.在这个日益密切的全球分工体系中,一方面使全球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促进了全球持续20 多年的经济繁荣;另一方面,也使全球化的"盈余"分配结果更为悬殊.作为全球最大债务国的美国,债务不但没有对其形成制约,反而成为美国维持金融霸权的工具.事实上,美国债务的国际循环依赖于两个"交换": 即贸易渠道投放,金融渠道回流;金融渠道投放,贸易渠道回流.第一个交换是,美国用不断增长的货币收入可以在境外购买其需要的产品、资源和服务,以维系其低成本、高质量的生活,其表现为美国的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赤字的迅速增加,并以支付贸易逆差的方式,越来越多地向世界输出美元;第二个"交换"是,境外的美元通过购买美元金融资产回流美国,美国借此为其对外贸易逆差或经常项目赤字进行融资,从而确保了对外支付,实现了经济的长期繁荣.2009 年,美国联邦政府对内债务达8.6 万亿美元,对外债务为3.7 万亿美元,占GDP比率高达86% , 是财政收入的5.5 倍.2009 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2.4% , 财政收入增长率为-10.0%. 即使金融危机凸显出美国国力衰竭,偿债能力大幅下降,美国信用评级机构仍未对美国国债做出任何调整.随着欧美各主要经济体纷纷走出衰退并步入复苏,市场风险偏好重新抬头,投资者重新开始将资产由美国转向海外,欧元区又再度成为吸引投资者的主要市场,受此影响,2009 年前三季度,美国出现了二十年以来的资本净流出局面,这不仅对美国金融系统造成重大打击,也中断了美国债务经济的国际循环.美国必须吸引美元资本回流,而就在此时,美国获得了"救命稻草". 去年10月份以来,迪拜债务危机、希腊五国债务危机浮出水面,美国信用机构不断调低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的信用评级,不断对欧债危机制造动荡,大举做空欧元,使资本大量回流美国本土,美国成了最大的赢家.包括美国国债、股票及其它机构债券在内的美元资产大受追捧.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和30 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纷纷创出新低.根据美国财政部最新国际资本流动(T IC )数据,截至今年4月底,外国债权人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达到3.96 万亿美元,较上月增加1.87%. 其中作为前三大债权国的中国、日本和英国大幅增持美国国债,分别达到9002 亿美元、7955 亿美元和321 2 亿美元.与此相对应,美国国债创下了13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几乎占到GDP的90%. 美国这个90% 以上国民财富都是借来的国家依旧享受最高的国家信用和全球最大的财富红利,这不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平等吗?看来中国是该重新思考和评估债权国地位的时候了,中国要将作为债权国的金融权力转化为国家金融话语权,增强抵御外部压力的博弈能力.(作者单位: 国家信息中 心经济预测部) 财经 漫画 赵乃育 图 陈昌华 实话实说 世界杯刺激消费过去 30 年中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 变化. 1980 年代初,中国是一个资本和技 术短缺而劳动力过剩的经济, 现在则是资 本充裕、技术相对短缺的国家,值得注意的 是,中国的劳动力短缺已露出苗头.我们考 察和分析认为, 引发当前劳资矛盾最重要 的因素是新一代外来工对生活期望值的上 升.在1980 和1990 年代,大多数外来工只 希望在城市工厂工作若干年, 存够一笔结 婚和建房的钱就会回到家乡, 而新一代的 外来工教育程度更高, 对生活的期望值也 更高. 他们希望能在城市居住和生根,因此, 尽管最近几年工人平均工资升幅十分 可观,劳资的紧张关系却有升无降. 尽管过去几年工资增长不错, 但由于 供给充分, 普通工人的收入增长还是落后 于人均 GDP 的增长. 例如, 和1992 年相 比, 深圳市的人均 GDP 增长了 7.4 倍,但 最低工资却只上升了 4.1 倍. 当然,很多人 所赚大大超过最低工资水平, 但即使是其 2 倍, 以2000-2500 元的月收入要想在深 圳生活仍会很困难.我们相信,经济原因是 最近劳资关系紧张的决定性的原因. 工资上升产生重大影响 可以预料,在未来几年,工资集体协商 将会更加普遍,工资加速上涨无可避免.即 使没有劳资纠纷,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 也会造成工资上升,在今年一季度,劳动力 紧张的局面就开始在沿海和一些内地城市 出现.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未来中国的劳工 短缺还会恶化,这将推动工资持续上升.这 一切将会产生如下经济影响: 首先、 中国将不再是压低发达国家通 胀的重要力量.过去,由于中国出口商缺乏 谈判能力, 不得不靠挤压成本和扩大规模 来获取微薄利润,低工资也是其一部分.事 实上,工资支出只占销售额很小的一部分. 例如,2009 年电子行业的总销售为 5.1 万 亿元,雇用了 760 万工人,据此推算,全部 工资支出 1810 亿元,只占总销售的 3.5%, 因此,这些产品只要提高 1.5%-2%就能覆 盖工资成本上升的压力. 中国的出口仍然 有强大的竞争力, 那些代工企业至少能转 移一部分成本.但是,工资逐步上升从长期 看可能意味着中国对发达国家的输出通缩 效应的结束,甚至已经开始输出通胀. 其次、可能加速企业从沿海转向内地. 由于沿海地区的可支配收入将近内地的两 倍,转移不可避免. 对沿海省份而言,最大 的挑战来自产业转移之后能否尽快实现产 业升级,以避免经济增速下滑过快. 第三、可能生产转移行为,但中国短期 内不会失去竞争力. 不少人担心工资上升 将导致中国作为全球制造基地的地位被其 他新兴市场所取代,然而,在过去 10 年内 中国制造业的配套性得到巨大提升, 聚集 效应明显, 为代工制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 环境. 如果外资想要到其它国家去寻找代 工厂, 至少一段时间内要承受效率的大幅 下降, 除非其他市场的相关上下游配套可 以媲美中国,而这在几年时间内恐难实现. 不过,考虑到中国在一些领域( 如下游 电子、轻工业) 已拥有相当高的市场份额, 再加上未来工资的进一步上升, 出口对中 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会明显弱化. 我们预 计,中期内( 2010-2014 年) 中国向发达市 场的出口年增长率只有大约 5%. 第四、地方公共服务可能增加.地方政 府, 特别是沿海地方政府, 为了维持竞争 力,可能会增加针对外来工住房、医疗等方 面的服务, 而这又反过来对地方政府的财 政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消费比重将会上升 企业受冲击程度不均 工资收入的增长显然有利于消费增长 以及国民经济结构的改善. 我们从若干假 设出发,测算了 2011-2015 年消费的增长 前景. 假设如下: 1) 城市化率每年增长 1%;2) 名义 GDP 年增长 11%( 8%实际增长加 3%通胀 率) ;3) 城市地区工资收入增速比名义 GDP 高2个百分点, 即每年增长 13% ( 2000-2009 年低于 GDP2 个百分点) ;4) 城市地区非工资收入和农村收入增长与 GDP 增长同步;5) 城市居民消费对收入的 比率每年上升 0.5 个百分点,将从 2009 年的65%升到 68%;6) 农村居民消费对收入 比率保持不变. 在上述假设下, 城市居民消费总额将 从2009 年的 7.6 万亿增长到 2015 年的 19.3 万亿,增幅为 153%,农村消费增长则 为77%,达到 5 万亿. 两者汇总,到2015 年全国消费总额将比 2009 年增长 132%, 占GDP 的比率将从 31.2%上升到 37.5%, 提高 6.3 个百分点. 此外, 我们还发现工资上升对不同的 行业和不同的企业影响是不均匀的, 有的 面临压力,而有些则反而能从中受益.我们 利用部分上市公司的信息分析后发现,受 工资上升冲击最大的是某些技术性产品的 制造商和出口商以及纺织、汽车等行业.他 们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 工资占成本较 高比例且利润率低,工资成本的上升很容 易影响其整体利润. 分析表明,那些工人数量多、人均销 售额低、低工资、低毛利、位于沿海省份的 企业将受到较大的冲击. 与上述特征相反 的企业以及产品和服务面向国内消费的 企业,则可能从工资上涨中受益. ( 作者为瑞士信贷中国策略师 王贞伟/译) 工资上涨深刻影响中国经济"中国独秀论"风光背后辛酸谁人知3.21 分 ,如 此透明度真是羞死人6月 15 日,由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 策研究中心课题组调查完成的 2010 中 国省级行政机关透明度排行榜正式公 布. 排行榜显示,北京行政机关的透明 度在 31 个省份中位居第三位, 福建和 宁夏分列前两位. 其中,福建得分在百 分制中也只有 16.57 分. 据悉,该调查 就我国大陆地区的 31 个省份的 341 个 部门的 2007 年省本级行政收支及相关 信息的透明度进行了评估. 调查显示, 在给予正式答复的 109 个部门中,只有 18 个部门主动公开部分信息,基本没单 位公布" 津贴补贴"与" 出国费". 2010 中国省级行政机关透明度排 行榜显示, 以100 分为满分计, 我国 省级部门机关透明度的平均成绩只有 3.21 分, 不足 5 分. 其中福建得到 16.57 分, 位居第一; 宁夏以 9.97 分位 居第二; 北京的综合得分为 7.27 分, 位居第三名. 此外, 江苏、 四川等 6 个省份得分在 2-3 分之间, 山东、 安 徽等的得分则在 2 分以下. 由上述数字可以看出, 满分 100 分, 省级部门机关透明度的平均成绩 只得 3.21 分, 这样的一个分数, 可以 说是低得羞死人了. 打个不恰当的比 方, 如果某个学生在平时的百分制考 试中只考 3.21 分, 羞死人不算, 那肯 定会遭遇老师、 家长的责骂的. 省级 机关透明度平均只得 3.21, 这样一个 现实, 比学生只考 3.21 分更羞人. 政府信息难以公开, 有着历史等 种种原因,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 及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 民众对政府 信息公开的期望和呼声越来越高. 而且《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也为信息公 开等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 但到目 前为止, 政府信息公开离人民的期望 还差得非常远. 政府信息难以普遍公开,首先是难 有强硬的法律法规支持. 尽管《 政府信 息公开条例》规定,对需要社会公众广 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信息" 应当"主动公 开,但是" 应当"一词软化了信息公开的 强度和力度,使得信息公开变得可有可 无. 其次主动权并不掌握在老百姓手 里. 当前,预算信息公开不公开,还是掌 握在政府部门手中. 而长期以来,由于 政府信息得不到公开,一些部门的财政 收支等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得 一些部门想方设法阻挠信息公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信息公开的要 求越来越强烈, 广州、 上海等地公开 了预算信息, 但从这些地方政府及部 门公开的预算信息看, 还是粗线条的, 依据这种粗线条的预算信息, 人们还 是很难对政府部门的财政收支情况进 行监督. 按照目前这种状况, 政府信 息公开还只能继续得低分. 而目前这 种状况得不到根本性改变, 民众看在 眼里, 急在心里, 有关部门真的应该 要知耻而后勇, 加把劲了. 国家审计署第 12 号审计结果公告显 示: 2008 年1月至 2009 年6月, 有7个省级和 59 个省以下地方政府及开发区 为吸引投资, 自行出台税收减免和先征 后返政策, 或以政府奖励、 财政补贴等 名义将税收和土地出让金等收入返还给 企业, 涉及金额 125.73 亿元; 有4个省 级和 10 个省以下地方政府及开发区以购 房补贴、 购车补贴和人才奖励等名义, 向2万多名企业高管返还个人所得税 4.63 亿元. 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 " 觉醒", 公民 越来越关注税收都用哪里去了. 作为税 收管理部门本应依法满足公民的知情权 和监督权,然而广受公众诟病的三公消费 还是一笔糊涂账,几乎没有一级政府把三 公消费具体情况公之于众. 而且,地方政 府还乱用奖励权. 企业和高收入者足额纳 税是法定的义务, 不足额纳税是违法行 为. 如今的现实是,企业和高收入者都或 多或少有偷逃税款的嫌疑,甚至有些企业 和高收入者很富裕的诀窍就是逃税. 可是 由于税收制度设计的缺陷和税务部门征 管不力,目前根本无法管住企业和高收入 者,应纳税额越大的企业和高收入者逃税 越严重,应纳税额越小的企业和低收入者 越是合法纳税公民. 在这种语境下,政府本应完善税法加 强征管,特别是要尽可能地减少企业和高 收入者的避税或逃税额,对低收入者给以 财政性支持.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恰恰与 我们的期盼相反,政府总爱对企业和高收 入者献媚,把全民的税收当作自有奖品随 意" 恩赐"企业和高收入者,而对亟须政府 扶助的低收入者不闻不问. 如今的税收有 相当一部分被浪费,不仅如此,还用纳税 人的钱奖励企业和高收入者,这负担无疑 最终由中低收入者承受. 当今的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悬殊, 已 经高过国际警戒线很多, 而且中国的富 翁数已位居世界前列, 我们的制度设计 理应 " 劫富济贫", 但我们一些地方政府 却在劫贫济富, 用本应扶助穷人的税收 奖励富人. 试问某些地方政府你们有减 免和先征后返税收的权限吗? 你们有返 还个人所得税的权限吗? 是的, 有些税 收是不用上缴中央财政, 归地方政府所 用, 但依然是国家税收, 不是地方官员 想减就减想奖谁就奖谁的. 乱用税收不只是监管不严的问题, 更是违法违规问题. 对审计署审计出来 的违法违规问题, 有关部门应立即跟进, 该追回收缴入库的收缴入库, 该追究责 任的追究责任, 凡违规违法政策要立即 整改, 绝不能不了了之. 把税足够收上 来, 把税用之于民, 是政府最大的任务, 可是如今税收问题很严重, 老百姓诟病 已久, 再也不能听之任之了. 国际观察 张茉楠 联系我们 本版文章如无特别申明,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也不代表作者供职机构的观点. 如果您想发表评论, 请打电话给0755-83501640; 发电邮至 ppll18@126.com; 或寄信到深圳彩田路5015号证券时报评论版 (518026). 不吐不快 地方政府岂能把税收当奖品徐经胜 张魁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