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统计概述
一,医院的发展历史
一,古代医院的雏形
古代文化的发展,人类医疗需求的变化促使医疗活动从个体走向群体组合,由民间游医走向官方干预形成的医疗机构.据考证,古代文化发源地埃及,印度,希腊,罗马,中国很早就有类似医院的组织.
1.济民救世性质的慈善机构: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建有名目不同的医疗慈善机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0年~221年),齐国在都城建有收容聋哑残废和疯癫病人的社会抚恤机构;汉朝成立"时疫病院";两晋南北朝期间设有"疾馆",隋,唐,宋,元,明等朝代有"悲田坊","养济坊","疠人坊","安济坊","养济院","广惠司"等.
公元前600年印度就有医院的雏形.
中世纪欧洲也出现了济贫院,精神病和麻风病收养所.
这些收容机构,仅仅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稳定,以求太平盛世,对饥饿,贫病,流离失所难民的收容机构.
2.寺院医疗组织
古埃及医学为僧侣所掌握,在寺院中建立起最早的医院.
中世纪欧洲宗教占统治地位,天主教把开设医院作为传教手段之一.
中东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发源地,古代欧洲人前去"朝圣"需长途跋涉,教会便在沿途设立一些客栈,供来往客住宿治疗.
中国的寺院医学主要来自佛教,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从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代都十分盛行.历代都有僧人而兼医,寺院不仅备有药物,对路远和行动不便者还可留医.
这类机构宗教成分多,借行医以弘扬佛法,救灵魂重于救肉体,其实质是宗教的附属.
3.宫廷医疗组织
中国从西汉王朝时期开始创建宫廷保健机构"太医署",到南北朝,隋唐已臻完备,宋代改名太医局,明代建有"安乐堂",清代建有"太医院",并分设大方脉,小方脉,妇人,口齿等13个科."太医局"医疗,教学兼之,其任务更侧重于医疗行政的职能;"安乐堂","太医院"为皇帝御医之所,其医疗方式为坐堂诊疗,并不存在住院留医之机构.
二,医院的形成与发展
近代频繁的战争,工业革命,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医院的形成与发展.
1.战争因素 近代战争导致大量伤员发生,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医疗行为已远远不能适应征战之需要,因此,必须将这些伤员集中救治,从而形成具有较为实际意义的医院.中国清代王朝的光绪,宣统年间设有"随营医院"和"前敌行营医院",都是专门收治军人的医疗机构.从国外来看,11世纪古罗马十字军东征,军中设有军医院和奴隶医院,15~16世纪,西班牙军队设有警备区医院,16世纪法国军队设有移动和常设医院,17世纪俄国军队也建有战时医院.特别是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开创了护理新纪元,这对医院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工业革命生产发展因素 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生产开始社会化,经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都市化日趋明显,为医院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社会动力.但是,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对社会医疗问题带来深刻的影响,流行病,职业病,环境卫生,妇幼卫生等问题成堆出现,不仅严重损害统治者的利益,也激化了阶级矛盾.法,德医学界有识之士和启蒙思想者,已注意到把社会福利问题摆在头等地位,注重贫困人们的救济,以增强国家实力,表达"保护居民健康是国家职责"的思想.这些启蒙思想从德,法并影响到原苏联,意大利,丹麦,匈牙利,美国和英国,激励了卫生事业的革新,有利于医院事业的统一管理和医院业务系统的改善,推动了医院的形成与发展.
3.医学进步因素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开始从宗教束缚下解放出来,医学开始了近代实验医学的时代.从16,17世纪的奠基,到18,19世纪的大发展,经过了三百余年的时间,其理论和技术不断成熟,为医院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科学技术基础.
16,17世纪解剖学概念的革新,血液循环的发展,显微镜的诞生,为客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开拓了新领域.
18,19世纪医学重点转移到临床医学.
器官病理学,细胞病理学的创立,细菌的发现,奠定了形态学和微生物学的基础.
叩诊法和听诊器的发明,体温测量的采用,一系列光学检查仪器和临床化验,使诊断学大大前进了一步.
消毒法,麻醉法和输血技术为外科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南丁格尔改革了护理制度,使医院医疗服务与生活服务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医学服务体系.
医学理论与技术的不断成熟,医院与医学科学的发展相适应,促使医院形成医疗,护理和医技部门的组织系统,并由此形成了严密的规章制度,人员的科学分工,有关部门集体协作医疗,以及技术操作的规范性要求等,对医院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