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與夢幻的交會-淺談COSPLAY 文/許家溢 戚永苓
PARTII
COSPLAY介紹
釋義
Cosplay是英文Costume play的縮寫,顧名思義就是服裝扮演的意思。然而cosplay在台灣還有一個更貼切、更傳神的譯名,叫作「角色扮演」。這個名字充分體現了cosplay的內涵:一種藉由特製服裝、飾品、道具扮演ACG(指Animation、Comic、Game即動畫、漫畫、電玩的統稱)世界角色的活動。
Cosplay的玩家,稱作Cosplayer或是Coser,主要年齡層集中在中學至大專學生,每逢寒暑假的同人誌盛會,便穿上自己精心購製的服裝出現在會場。同人會場,彷彿是被現實遺忘的異世界:有從魔戒裡走出來的勒苟拉斯、亞拉剛,也有棋靈王的佐為,鋼彈裡的各式鋼彈,更有華麗非常的霹靂布袋戲陰陽師、風之痕等人。場內場外人聲沸騰,除了青少年族群外,也不乏資深的ACG迷固定參與這項動漫界盛會。儘管角色扮演起源於日本的ACG文化,但其內容早已不再局限於動漫畫中,從視覺系樂團、偶像明星、電影、小說等…無所不包。甚至台灣特有的布袋戲也被搬上了cosplay的舞台,尤其布袋戲角色扮演,其服裝製作之耗工費時,精美無倫,連發源地的日本也自嘆弗如!
起源與發展及其現況
關於cosplay的起源可大致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說法。廣義來說,最早的cosplay可溯及19世紀三十年代華特?迪斯尼成立之時,請員工扮演旗下的卡通人物「米老鼠」以招攬遊客,可以說是純商業手段。狹義上的cosplay,一般認定發源於日本,和同人誌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Cosplay和同人誌,可說是附屬於ACG文化下的異卵雙胞胎。
所謂的同人誌,簡單來說就是「擁有共同興趣的人,不經由商業出版社,自行出錢印製其作品,在同好間販售交流」。同人誌是一種衍生創作,它通常不具有批判性,而是作者對於喜愛的作品的感情移入,用自己的方式將原著再創作同時保留原作的成分,沒看過原著的人看不懂。由於同人作品並非獨立創作,必須先有原作才有同人誌,故認為它是附屬於ACG之下而產生的。
至於cosplay,則是當年同人誌興起時,同人畫家為了在販售會上招攬讀者將自身扮演成各種動漫作品中的角色,在日本這種人又稱作「看板娘」。由此看來,cosplay的形成與發展,不管在歐美或日本,皆係建立在ACG商業化的程度之上。
然而,cosplay發展至今已脫離了原本的商業促銷活動,發展成一門獨立的藝術,更由此衍生出「自創」係的cosplay。自創cosplay著重於服裝的設計和製作,和傳統Cosplay直接沿用現有的角色服裝不同。如果說將cosplay分做兩個層面來看,一種是服裝製作,一種是動漫愛好者將自己的喜好投射於現實面。自創係cosplay顯然是前者的延伸,這類cosplay注重服裝的設計,和coser本身的條件結合服裝所展現的整體美感。然而,coser將自己喜愛的角色現實化的同時,自然會去模仿他的表情、動作甚至背誦其台詞,而服裝的製作也不會馬虎。角色扮演應以「神」為主,以「形」為末,一味注重服裝反而錯失了它原有的精神。
Cosplay本質上是一種自娛的活動,coser無須獲得他人的肯定,最重要的是他對角色發自內心的熱愛。作為純娛樂的cosplay文化不是表演藝術,沒有嚴格的要求,但對角色有一定的認識再去cosplay是對這個文化最起碼的尊重。
COSPLAY與次文化
作為一名cosplayer常常必須承受外界的壓力的:父母的反對、同學的不認同、外人的好奇眼光等等…。某位玩家便表示:「當初在玩cosplay時的確遭到許多人異樣的眼光,不過換個角度想一想,如果今天我是一個對cosplay一無所知的人,看到一群奇裝異服的怪人走來走去,當然也會覺得莫名其妙。」這並非台灣獨有的現象,甚至在其發源地日本,cosplay、同人誌等次文化也一直是在社會邊緣遊走。
「次文化」一詞是從Subculture翻譯過來。英文中的subculture是個社會學概念,根據《韋伯斯特百科詞典》的解釋為「社會中某一族群所特有的文化觀念和行為方式」,姑且以此來聯繫所有的角色扮演愛好者。
次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對立是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存在的。主流文化是整個社會的認知,甚至是幾千年以來紮根於人們思想深處。上層建築總是隨時隨地地控制和掌握它,對於那些叛逆的次文化來說,這也就更加劇了對立的情緒。不妨想想,小時後跟父母說要看漫畫時,大多數的父母是很不屑的,她們寧可要你去多看看畢卡索、雷諾;當你說要聽金屬樂時,父母多會十分惶恐,他們會希望你去聽蕭邦、貝多芬。
主流文化總是存在太多的枷鎖與限制,追求理想與現實邊際的人們會對傳統的東西產生反感,標新立異或者獨斷專行。動漫愛好者大多是這樣的人,而COSPLAYER大多為動漫愛好者,自然繼承了這樣的傳統。這群人大都具有一種固執的逆反心理。原因就在於社會糾正系統在起作用,在糾正與反糾正的逆反過程中固執的人留下了,但同時也已經與主流文化背道而馳。很多人在看了動畫以後,對正常的電視連續劇產生抵制情緒,這是一種逆反心理的擴大效應,也是這一族群的共有特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