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权威机构预估,这次地震将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直接损失将在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间接损失则无法估量。心理医疗专家预计,四川心理受灾者将超50万人。
重振家园,疗治人们心灵的创伤,这些都不是未来几个月或几年便能完成的艰巨工作。以美国之强大国力而言,面对造成千余人死亡的卡特里娜飓风,三年来其重建依然步履艰难;1995年日本发生里氏7.3级阪神地震,造成约 6000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数十万人无家可归,13年来,一些日本人尚未从其阴影中走出。汶川地震之危害远超于那两场灾难,可以肯定的是在已经开始的疗伤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有无数难题在那里等着解决——
处在地震带上的川西山区生态是否还能承载大量的人口居住?数百万无家可归的受灾百姓如果难以在原地重建家园又将会在哪里安家(重灾区之一的青川县已计划向外移民3万人)?中国社会如何抚慰失去亲人的孤儿孤老以及身心伤残人士?
可以说,中国已经打赢了一场救灾的“遭遇战”,但最终打赢这场重建的“持久战”并接受外界评判,这确是对一个国家的国力,尤其是当局执政能力的全面考验。
值得欣慰的是,与唐山地震时相比,中国的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灾区的善后和重建预计也不会对整体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我们担心的是,中国的资源动员能力能否从应急模式顺利过渡到持久的常态模式?全国各地对灾区的援助热情如何能维持长久?救灾资金是否用到实处、花得透明?中央财政7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以及其它的大规模的重建投资,会加大中国的通胀压力吗?重建工作是否能吸取地震带来的血的教训,将质量、安全、环境、人文等因素置于头等重要位置,等等,将是值得未来持久关注的议题。
抗击灾难要获得最终胜利,需要资金物质的长期大量投入,更需要此次救灾中蔚然成风的人本精神与开放胸怀能够持之以恒。 ([美国]侨报2008-05-24)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