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新范式研究》开题报告 高金章 陈俊江 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www.wordwendang.com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此信息; 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育、范文、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 word文档 一、课题的提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确定了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了选修课."开设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必修课的内容有所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这样就"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可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教学目标,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学内容,具有选择性,是对必修内容的"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教学手段,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由此可见,个性化和差异性是选修课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也决定着选修课课堂模式应该具有特殊性. 1.选修课的特殊性决定了选修课课堂模式的特殊性 (1)自我体验性阅读 阅读内容的可选择性,势必突出阅读过程的"自主"地位;阅读"自主"地位的加强,势必会强化阅读的"自我"体验;阅读过程"自我"的上升,必然会带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以使学生的阅读个性得以张扬.自主阅读和个性阅读才会引出真情体验、个性体验,才会激发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的阅读健康持续地发展.自我体验性阅读,应成为所有老师的共识,也应该成为所有学生的追求;自我体验性阅读,应该成为构成选修课课堂新模式的基础. (2)自主研究性学习 阅读方法的自由,阅读兴趣的增强,势必促进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深入.从研究的形式来看,往往会由个体的研究性学习,转变为兴趣趋同的学习小组.从研究的内容来看,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往往会得到激发,作品的多元性解读会得以产生,通过诵读来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学生可能已不满足于手中已有的文本资料,他们可能会采用多种手段,自行从书刊、网上搜集有关资料,以帮助自己对作品进行理解.从研究结果的表达形式来看, 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将成为重要的形式,以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体会,朗诵和表演的需求,使诗歌的诵读和戏剧的表演有可能会成为课堂交流的重要形式.因此,引导学生自主性阅读,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应成为选修课的着眼点和出发点.选修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就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并提供可能的表达空间. (3)自由创新性写作阅读内容的广泛性,文学作品形式的多样性,势必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促动自由写作、创造性地写作这根弦."自由",就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就是不满足别人所表达的内容,勇敢写出属于自己"这一个"的理解和感情体验;就是不满足于已有的写作形式,在作品的形式上敢于触碰,有所创新.基于强烈的创作欲望,学生会积极地进行写作,也会自由地组成文学社团,甚至自出文学小报.老师应该因势利导,主动引导学生,从学校和社区生熟悉的人物入手,尝试写作散文、小说,或写作浅显的新闻与传记,或写一些新闻评述、综述,传记性小故事等等.要积极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作文竞赛活动,并把优秀的习作推荐给报纸杂志给予发表,进一步激发他们自由写作的兴趣.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写作,是选修课课堂模式的重要内容. 2.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是我校语文老师的共同需要和迫切任务 追求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新范式,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新的时代,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标准,催生课堂新范式的诞生.但是,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不少教师仍然是"旧瓶装旧酒",或改换门庭"旧瓶装新酒".教学内容改变了,教学思维没有变,教学方法没有变,说到底是教学思想没有变.对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平台,借以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对象的全新,只有成为教师的共识,才能勇敢立于改革的潮头,而不被时代所抛弃,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的最前沿.内容决定形式,标准决定目标,方法决定效果.只有努力追求选修课课堂新范式,才有可能达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追求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新范式,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业务能力的发展,是教师不断进步的表现,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而课堂模式的创新,是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外化,更是教师人生目标的外化.要追求课堂模式的创新,就要不断地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就要不断地去研究新的课程标准,不断研究别人已有的教学成果、教学经验,从而不断研究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才能不断创新,不断上进. 追求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新范式,更是我校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任务.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师队伍的逐渐增大,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了摆在学校领导和所有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新的教学模式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本课题组研究的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其着眼点就是在促进教师的不断学习和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选修课课堂模式的转变,提高教学的质量,以达到学校做大我做强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推动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也为选修课的理论研究和课堂模式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的新模式,其目的和意义有三个: 1.力图通过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培养教师的服务意识、发展意识、质量意识和研究意识,变"师本"为"生本",倡导民主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冲破藩篱,敢于探索,善于研究;努力探索促进当代中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 2.以"生本"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由被动地学习向主动地学习转变,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主动学习,学会合作学习,直至学会学习;力图通过老师的指导和经验传授,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学习的能力,敢于创新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使学生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3.从课堂形式来说,力求通过对选修课课堂教学理论的研究,促进教师的发展和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通过对大量的课堂实验进行研究和总结,就如何进行自我感受、自我品味、自我体验的阅读,如何进行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自由创新性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探索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新范式,力求构建不同于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课堂教学的新范式,促进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进而全面提升老师和学生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实现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及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1.理念依据 (1)新课程标准理论.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作了如下描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开设选修课,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可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 这些描述,是针对整个高中语文的,也是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它至少包含以下几点要求:①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探究、创新能力;③形成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④为学生终生学习和个性发展打好基础.⑤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可以看出,创新性、人文性、基础性和系统性是其基本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和评价方法.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目标不是从外部由他人设定,而是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由学习者自己设定.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它着力于学生的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强调学习的探究性、主体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等体现现代学习的特点方面存在共同的基础.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本,凸现学生的学,通过让学习者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去获得知识. (3)人本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主动地学习,最好的学习是如何学会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并有兴趣的知识和经验;要营造学习的氛围,运用确当的方法,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2.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自20世纪初开始,世界范围内兴起了课程选修制(elective system).课程选修制已成为现代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柱,正确处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台湾地区从上世纪的60年代开始就在高中能够设置选修课,但当时国文科无选修课,3年均为必修.80年代以来,国文科中分出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选设:国学概要、应用文、书法、文法与修辞四科.1995年,台湾进行第四次国民中学课程标准修订,国文科仍有必修、选修之分,但选修课统一改为"国文",编三册教材,每学年一册,学习内容主要分为各文体文学作品和应用文,每周教学时数为1-2节,与前次相比,必修门类与总课时有所减少. 香港受英国教育体制影响,课程设置灵活性较大,课程多元化特征明显,但语文课程相对保守,所有高中都把中国语文和英国语文列为必修科目;仿效英国而设大学预科性质的"第六学级"(Sixth Form),学校一直都开设较多的选修科目,1993年开始,可供选修的高级程度和高级补充程度科目中,属于语文类的有中国文学、英国文学、中国语文及文化、英语运用等选修科目.2005年后的高中课程,正在向多元化和专门化的学习单元的方向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设汉字和书法、文学创作、文化专题、影视评赏等供学生选修. 自选修课程创设以来,世界各国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选修课程设置由于各自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而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一些教育集权制国家(如法国、日本、俄罗斯等)由于长期加强了中小学必修课的建设,而忽视选修课的建设,因此这些国家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呈现出加强选修课程的趋势.选修课程设计和相应的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在芬兰、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一直代表着课程研究和课程开发的主流传统,体现着课程的主流价值观.由于学校在课程开发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上基本上是以地方、学校为本位进行的,比较关注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的研究和开发,比较重视学校和教师的参与,课程开发的有关知识的构建注重决策、方法、模型、模式、程序、评估等操作性知识. 以上通过对各国高中母语选修课程设置的考察,可以归纳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语文作为一门掌握本国语言文字、提高国民素质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课程,被世界各国政府列为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并给予充分的政策和课时保证. 二是高中母语课程必修与选修兼顾,实行灵活的选课制度已经成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 三是大部分国家的语文选修课都由地方和学校自行确定,中央政府只作宏观的政策规定(英、美是突出代表) 四是绝大部分国家的高中语文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必修学分一般高于选修学分(德国、以色列为代表) 在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一经推出,便引起了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众多一线教师的关注.但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计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与有效探索却较少,特别是对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新范式的研究,只是部分涉及,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本课题拟对此进行研究,进行系统的探索和实验.目前,这个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四、本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1.高中语文:有别于初中语文的要求,有别于初中语文的阅读范围、深度和方法.在2003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作了这样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本课题的研究将基本遵循这一界定,在开展选修课程的新范式研究时,既引导学生汲取人文的精华,更注重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选修课程:新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兼顾的方针,为选修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也为新课堂范式的研究提供了可能.但是,我们发现选修课开设几年以来,很多老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选修课的课堂模式和必修课的课堂模式也没有较大的区别.缺乏创新意识,缺少研究精神,课堂效果不佳,有悖于选修课程设置的初衷.我们设想,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课堂新范式作一些探讨和研究,力求构建选修课程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 ,源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精神: (1)着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体验性阅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着眼于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和方法,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4)按照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实施,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新范式的研究. 3.课堂教学:是课内教学,不是课外阅读;探索选修课的课堂的特征和教学的基本原则,总结选修课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总结其基本规律. 4.范式 :即模式,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模式;新范式,即有别于必修课的课堂模式,能够体现自主体验、自由表达和自由写作相结合的模式,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选修课程的新模式.这种新范式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1)自我体验性阅读; (2)自主研究性学习; (3)自由创新性写作. 基于以上的理论界定和设想,我们将在选修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我们自己的探索和研究,包括对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一些必要的取舍,对选修课的新范式进行一些大胆的探讨和设置等等,总结出一些新的模式来,以求选得活,上得好,有特色,有活力. 5.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新范式研究: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新范式研究,就是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模式及其理论进行探索和研究.具体地说: 一是进行"自我体验性阅读"的研究."自我"是指阅读的个体性、趋异性、独特性;"自我体验性阅读"即指学生个性阅读,有不同于别人的感受、思考、体验;力图探索学生共同阅读、不同体验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包括研究阅读的理论,进行阅读的指导,以及阅读成果的表达与评价等等,要通过研究总结并把它们付诸实践,使学生读出个性,读出属于学生自己的体验、感受,并由学生自己作出恰如其分的表述. 二是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包括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享受快乐,得到阅读的快感,增强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怎样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进行自发式探讨;并对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和方法上进行总结和提升. 三是进行"自由创新性写作"的研究.力求打通阅读和写作的屏障,把选修课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中,获得写作的新材料新感悟,不断取得写作的源头活水,给学生的写作注入新的活力;在写作中,如何拓宽思维,培养想像力,运用新方法;如何进行自由地表达、创新性表达,道人所未道,写人所未写;并在怎样进行创新性写作的理论上有所总结,有所创新. 五、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力求通过对选修课课堂理论的研究,通过对大量的课堂实验进行研究和总结,就如何进行自我感受、自我品味、自我体验的阅读,如何进行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自由创新性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总结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的新模式,以推进选修课积极健康地向前发展. 2.研究内容 (1)"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的教学理论与心理学依据研究; (2)"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的教学实施研究; (3)"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4)"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对教师教学要求的研究; (5)"自我体验性阅读,自主研究性学习、自由创新性写作"范式的教学效果认定及评价研究.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拟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文献研究法、综合调查法、分析归纳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和网上查询各种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模式的相关各种资料,深入研究并尽自己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联的教育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2.综合调查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课堂教学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 3.分析归纳法.将调查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对相关结果进行整合,从中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4.课堂研究法.研究丰富的课堂教学现象、思想和方式,重点对课堂设置、课堂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 七、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过程确定为两年.具体步骤如下: 1.前期准备和初步研究阶段(2009年下半年-2010年7月) 对课题进行论证、申报和立项;课题组核心成员对课题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明确课题组核心成员的研究方向;对课题进行初步研究. 2.中期研究阶段(2010年9月-2011年底) 总结初步研究阶段的进展情况和各人的经验,进一步调优各个核心成员的研究方向,完成相关研究论文. 3.全面总结和结题推广阶段(2012年1月-2012年6月) 各课题组核心成员继续进行后续研究,撰写论文和课堂研究案例;并上报省市教研室,请求进行结题论证. 八、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性研究成果 (1)初期研究阶段 ①《选修课的关键在"选"》-高金章; ②《选修课理论研究和课堂模式》高金章、李仁甫; ③ 《选修课课堂案例》或论文(自主研究性学习)——廖海燕、成维和顾向阳;《选修课课堂案例》或论文(自主体验性阅读)——周文锋、肖如宏和还立金;《选修课课堂案例》或论文(自由创新性写作)——刘红、李仁甫和刘俊杰. ④撰写开题报告—高金章、陈俊江.(2010年6月之前完成) (2)中期研究阶段 ①《自主研究性学习—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研究之一》—廖海燕、成维和顾向阳;《自主体验性阅读—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研究之二》—周文锋、肖如宏和还立金;《自由创新性写作—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研究之三》—刘红、李仁甫和刘俊杰; ② 撰写中期评估报告—高金章、陈俊江.(2011年底完成) 2.最终研究成果 ①《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结题报告.(2012年5月) 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材料汇编》(2012年5月) ③《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堂新范式的研究?典型案例汇编》(包括课堂实录和光盘)(2012年5月) (本课题为江苏省中小学第八期教学研究重点课题) (高金章 陈俊江 江苏省盐城中学) 本文档对您参考价值不大? 百万文档,终有你所需! 文档搜索引擎:http://www.wordwendang.com/search/ 如您认为此文档对您有较大帮助,期待您能在微薄、博客、网站和论坛等网页宣传本站链接. 链接网址:http://www.wordwendang.com 链接名称:中文word文档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