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的乘法口诀课件 > 2008年浙江省中小学
  • 2008年浙江省中小学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08-07-03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Simplified Chinese
    文档格式:doc
    文档作者:番茄花园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2008年浙江省中小学
    教学案例评比
    我与"数学学科智囊团"共成长
    ——《6的乘法口诀》研课记
    ◆浙江上虞百官街道中心小学 夏春峰
    邮编:312300 E-mail:syxcf0083@163.com 电话:(0575)2380288
    【背景缘起】
    记得,为使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2004年绍兴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我校特意成立了"数学学科智囊团",协助该青年教师共同研究如何上好《6的乘法口诀》这节参赛课.我作为"数学学科智囊团"核心成员之一,经历了该次的研课,磨课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智囊团"对上课教师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 对"智囊团"成员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让我再度回到当初《6的乘法口诀》一课的研课历程.
    【过程描述】
    ●独立备课:迷茫
    因比赛是在十月下旬举行,我和"智囊团"成员先要求上课教师在这个"国庆节"独立备好课,并准备在"国庆节"回来后的第一周里作第一次试教.同时我们每个"智囊团"成员也要在"国庆节"里独立备课,分别构想好一个教学思路.在假期中,我认真阅读教材,翻阅参考资料,上网搜索资料,发现对于"乘法口诀"一类的教学思路大都是:创设情景(先出示一个含有6个图形的卡通图,再出示2个这样的卡通图,再出示……)→看图列式(列出含有6的乘法算式,算出得数)→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这一教学思路及流程,虽然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教学原则,容易为学生接受与掌握,但我总感觉到似乎缺少点什么 但又想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心里感到迷茫.我期待着上课教师与其他"智囊团"成员有好思路,好点子……
    ●初次试教:失望
    "国庆节"回来后的第三天,该老师试教了,我们"智囊团"成员一起听课……
    1.情境引入
    师(先出示一片蔚蓝的大海,接着游来一条含有6个三角形的热带鱼):小朋友,这里有几条鱼 鱼中有几个三角形 算式怎么列
    生:有1条鱼,有6个三角形,算式6×1=6或1×6=6.
    师(再出示一条与刚才一样的热带鱼):现在有几条鱼 共有几个三角形 算式怎么列
    生:现在有2条鱼,共有12个三角形,6×2=12或2×6=12.(板书算式)
    师随后又逐次增加一条这样的鱼,让学生说有几条鱼,有几个三角形,算式怎么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6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下面,我们先来编口诀.
    2.编口诀
    过程如下:学生自编口诀→四人小组交流口诀→全班交流口诀.(共6句)
    3.记口诀
    过程如下:齐读→独立背诵→同桌互背口诀→师生对口诀.
    4.用口诀(略)
    嘿嘿!果然与我事先所想,所料的思路与流程差不多.整节课下来,虽然较好地落实了知识技能目标,但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含义的体悟过程几乎为零.我心里不由地感到失望.
    ●初次研课:碰撞
    初次听课后,"智囊团"成员和上课教师一起诊课,研课.首先上课教师谈了课后感受,上课教师说:"课上得有点累,总感到是由我在牵着学生走,我牵到哪,学生跟着学到哪,学生自主参与性一点不高."大家都点头称有同感,其中一位"智囊团"老师问:"那问题出在哪儿呢 "大家都沉思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有一位"智囊团"教师说:"是否教师的提问设计太琐碎,一问一答,不利于学生思考探究."另一位有点不客气地说:"这节课有点照本宣科的味道,一点创新也没有,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在组织教学."……大家你一句,我一言地发表着对这节的不满,上课教师虽然听到的大都是一些"逆耳"的话,但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诊"出该课的不足,设计出令人满意的课,因此也显得十分虚心地听取大家的意见.
    我听着听着,似乎受到一些启发,于是发言说:"我觉得问题的症结是否出在,只偏重研究教材,而忽视研究学生,即学生学习'6的乘法口诀"的起点在哪儿 难道学生一点还不知道'6的乘法口诀'吗 我认为应站在学生已有的起点上实施教学."马上有一位"智囊团"成员跟着说:"我十分赞同,应把'6的乘法口诀'的探究和理解过程作为本课的主目标,而不是编口诀和记口诀作为主目标."上课教师着急地说:"那这节课该怎样重新设计呢 "我沉思后,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新方案,大家边听边提出一些完善意见,最终一个令大家都感到新颖而满意的2号设计方案出台了,大家等待着下一次试教的实践检阅……
    ●再次试教:激动
    第二次试教开始了,"智囊团"成员一起听课……
    1.引入.
    (1)复习1—5的乘法口诀.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乘法口诀了
    生:1—5的乘法口诀.
    师:在这1—5的乘法口诀中,你能说几的乘法口诀
    (根据学生回答,点击课件,形成如下口诀表:)
    师:真能干!你猜,今天我们会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6的乘法口诀.
    师:对,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6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2,探究.
    (1)猜测.
    师:根据1-5的乘法口诀,请你推测一下6的乘法口诀有哪几句
    生:6句,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学生说口诀时略显生疏)
    (2)验证:
    ①师:刚才说的这些乘法口诀的对吗 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下面就请小朋友自己来研究.
    ②学生独立画图操作,并列算式验证,教师巡视,给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③组内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怎样理解这些口诀的.
    ④小组汇报.
    生1(投影图画):我们组共选了四句口诀,第一句是"四六二十四",每堆画四个○,画六堆,表示6个4;也可以表示每堆画六个,画四堆,表示4个6.所以四六二十四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为6×4=24,4×6=24(教师板书算式).

    表示6个4 表示4个6
    第二句口诀是"二六十二"……(同上)
    第三句口诀是"一六得六"……(同上)
    第四句口诀是"六六三十六",每堆画六个○,画六堆,表示6个6.所以六六三十六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为6×6=36.(教师板书算式)
    师:你们小组真能干,选了四句口诀来研究,小朋友说他们汇报得好吗
    师:哪一组选了和他们不一样的口诀 把不一样的口诀拿上来.
    生2(投影图画):……
    (3)发现规律.
    师:小朋友真棒!用自己的图画和算式说明了各句口诀的意思.我们先来观察左边几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
    (4)记口诀.
    ①自由记口诀.
    ②对口令游戏.
    ③快乐大转盘.(抢答.)
    3,应用.
    (1)吹气球.(看算式口答)
    (2)摘果子.
    ① 6×2+6= 6×3=
    算后,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用不同的方法算.
    6×5+6= 6×3-6= 6×5-6=
    (3)看情景图编题.(略)
    (4)挑战自我,延伸课后.
    填空并说出口诀:
    ① 6 × ( )=30 ②( )× 4 =24
    ③( )×( )=12 ④( )×( )=18
    课堂上,我被学生一次又一次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而激动着……
    ●再次研课:共享
    再次试教后,"智囊团"成员和上课教师进行了再度议课和诊课.首先,大家纷纷认为这堂课比较成功,都提出了很多优点,我综合大家的观点归结为以下三大优点与大家共享,即:准确把握了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随后,大家又针对一些课堂细节,提出一些具体操作中需注意的问题.有的说:"小组汇报时,要让全体同学一起关注他们组的研究成果,这时需要让其他学生作评委,评一评该小组的研究成果正确吗 他(或她)汇报的过程流利吗 对汇报优秀的小组是否给予一定的语言激励等 "有的说:"猜6的乘法口诀可能会出错,这时应利用学生的出错,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纠错."……上课教师结合大家的评议设定了3号设计方案.
    再次议课,研课时提出优点为上课教师鼓了劲,善意的指正,为上课教师细化课堂操作有了底.我和"智囊团"成员也一起分享着这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激动!
    ●比赛结果:欣喜
    金秋十月,我和部分"智囊团"成员陪同上课教师赴新昌县参加这次优质课评比活动.不负大家的努力和期望,该教师成功执教了这节《6的乘法口诀》一课,受到了听课教师一致好评.不久,比赛成绩公布,该教师执教的《6的乘法口诀》一课被评为绍兴市优质课一等奖.知道这一消息后,我们每个参与这次研课过程的"智囊团"成员,也和上课教师一样兴奋,欣喜!
    【感悟启迪】
    从《6的乘法口诀》研课历程中,使我深切感受到"学科智囊团"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首先,对于上课(参赛)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增强了上课(参赛)教师的自信心.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学科智囊团"不但不是由几个"臭皮匠"组成的群体,而是由几个"诸葛亮"式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优秀教研团队,这极大树立了上课(参赛)教师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促进了上课(参赛)教师业务能力的迅速提高.参赛前的研课过程,对于上课(参赛)教师业务能力的指导是全方位的."智囊团"对该课的指导过程,不仅有方法的指导,更有理念的传递,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不仅指导备课,设计好教案,还有指导上课,指导调控课堂.教龄仅5年的这位上课(参赛)教师首次参加这样的大赛,不仅没害怕,反而信心十足,课堂上从容不迫,最终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我想这就得益于"学科智囊团".
    其次,对于"智囊团"成员教师专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作为"智囊团"成员亲身经历《6的乘法口诀》一课的研课过程,深深地感受到"智囊团"不仅对上课(参赛)教师的业务成长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参与活动的每一个"智囊团"教师业务能力的再发展也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先体现在独立备课时,我"迷茫",不知如何下手来创新教学设计.初次听课和研课时,由于与"智囊团"成员及上课教师思维的碰撞,使我"灵感"激发,找出了问题的症结,并在互动交流中形成比较令人满意的2号设计方案.再次听课和研课时,在与上课教师及"智囊团"成员的交流互动中,细化教学设计,形成了更合理的3号设计方案.这一次又一次的过程,使我的教学思想观念,处理教材能力,研究学生能力,设计教学方案能力,课堂预设意识等等也与大家共进步.
    然而,对"学科智囊团"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觉得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学科智囊团"对上课(参赛)教师的指导要有扶有放,不能一手操办.应充分发挥上课(参赛)教师的主动性,先他(她)让自己解读教材,设计方案,执行方案."智囊团"教师在看教案,听课后,再与上课(参赛)教师互动交流,这更有利于促进上课(参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是"学科智囊团"在指导时,既要有"争鸣",又要形成核心建议.如果只有"争鸣",没有核心建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上课教师不知所措,产生的意见只会是一堆"散沙",没多大价值.反之,如果只有"核心意见",没有"争鸣",由某一"权威"教师说了算,那"智囊团"的团队效应就大打折扣.
    总之,"学科智囊团"模式,对于骨干教师培养的作用是独特而巨大的,受过"学科智囊团"指导的特别是现在已成为名师的教师们,对此有着深切的感受.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的校本教研模式,我们还在作不断的摸索和完善.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234的乘法口诀课件  4的乘法口诀课件ppt  6的乘法口诀ppt课件  ppt课件7的乘法口诀  7的乘法口诀免费课件  3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件  2.3.4的乘法口诀课件  乘法口诀课件  一至五的乘法口诀课件